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文章目录*一、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二、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三、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1、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乳腺叶状肿瘤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

由Müller于1838年首先描述并且命名,根据肿瘤成分呈分叶状突入囊变间隔和肉瘤样基质中,称其为“叶状囊肉瘤”。早期认为是良性。

曾经命名繁多:分叶状囊肉瘤、假性肉瘤样腺瘤、腺黏液瘤、癌肉瘤、乳头状囊肉瘤、巨大乳腺黏液瘤、乳腺混合瘤、巨大纤维腺瘤等,多达60余种。

2、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50岁女性,病变多为单侧。病程一般来说较长,肿块较大,肿瘤直径1~16cm,大者可达45cm,可有肿块突然加速生长的病史。可触及孤立的肿块,质硬,大的肿块有囊性感,表面皮肤很少受累。

3、乳腺分叶状肿瘤影像学检查

钼钯片示多数肿瘤边缘光整、规则或呈分叶状,周边有“透明晕”,界限清,瘤内钙化非常少见。B超示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和侧方声影,内部呈中低回声,欠均匀,部分伴

小片不规则无回声,后壁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肿物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1、激素分泌紊乱:所谓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指雌激素的分泌紊乱。因为在乳腺癌高发年龄是40~60岁的妇女。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妇女雌激素分泌失调、雌激素水平偏高的时期。由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增多,这样可以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而发生癌变。

2、生育和授乳: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调查证明、没有生育或有了生育而很少授乳的妇女发生乳腺癌要比多次授乳,授乳时间长的妇女多。这说明多生育,多授乳可能是增加发生乳腺癌的机会。

3、纤维囊性乳腺病:前面提到过这种病变,它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极易转变成为乳腺癌。

4、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有乳腺癌家族史上。据国外资料,阳性家族史可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母亲患乳腺癌,其女儿亦

好发乳腺癌,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前,常为双侧性;另一种为母亲未患过乳腺癌,但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姊妹患乳腺癌,这种家庭中乳腺癌的发病率要比无家族史的家庭中乳腺癌发病

率高2~3倍,且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后,常为单侧性。

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1、养成运动好习惯:据医学专家统计,经常运动的女性,患乳癌的几率比不运动的女性低30%。多做运动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能预防乳癌的发生。

2、多摄取含丰富纤维素的食品:肥胖和体重的增加都有可能导致乳癌发生。平时应少摄取动物性脂肪,多吸收纤维性的食物、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进而减少身体中可能导致乳癌的雌激素,降低乳癌的发生率。

3、定期作乳房检查:年龄在40-49岁间的女性,除每月定期做乳房自检外,每年做一次专业性的乳房检查比较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女性,每月应定期做乳房自检,且每年须做一次临床乳

房检查和乳房X光摄影。年龄在20-40岁的女性,应于每月例假过后一周内做一次乳房自检;每隔2年,由专业医师做一次临床

检查或乳房摄影术。

4、降低食盐摄入,放弃高盐食品: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少于6克,而实际调查发现平均摄入量在20克以上。彻底清理厨房、电视对面的沙发和茶几、办公室抽屉,把辣酱、榨菜、腌菜、香肠、薯片、虾条、麻辣豆腐干、即食汤料这些高盐食品请出去。

乳腺癌病理分型

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 中国抗癌协会1999年 分型原则 全部原发癌切片观察后,综合判断分型。当几种形态并存时,以其中占优势的成分诊断命名,次要成分可在其后注明。 分型标准 (一)非浸润性癌 1 ?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基底膜完整?导管内的癌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筛状、低乳头状、管状3管腔中央的癌细胞坏死则成粉刺样,一般不再分亚型。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内,癌细胞充满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完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管、泡腔及肌上皮细胞消失,癌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大小一致,胞浆较丰富、淡染,胞核稍大,染色质细致、分布较均匀,核分裂象少见。 3.乳头佩吉特病乳头表皮内有散在或成巢的咆浆淡染的佩吉特细胞。早期佩吉特细胞位于基底层,尔后可侵至表层,但不侵犯真皮。乳头佩吉特病皆继发于导管内癌?伴发浸润性癌者,不在此列。(二)早期浸润性癌 1 ?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局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开始向间质生芽浸润。 2?小叶癌早期浸润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小叶内间质浸 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已浸出小叶者,归浸润性小叶癌。 (三)浸润性特殊型癌 1乳头状癌癌实质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脉管束. 若病变局限于导管内者, 归非浸润性癌。 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大,胞浆丰富、淡嗜碱,胞膜不清,常互相融合,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分裂象多见;癌细胞密集,呈片块状,偶见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少,癌周边界清楚,癌巢周围有厚层淋巴细胞浸润。 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癌细胞立方或柱状,大小相当一致,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 癌细胞排列成比较规则的单层小腺管,无肌上皮围绕。癌性腺管呈浸润性生长;常引起明显 的纤维组织反应。 4.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片块或小梁,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 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5.黏液腺癌癌实质中,上皮黏液成分占半量以上。黏液在细胞外,形成黏液湖,罕见在细胞内。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小乳头或巢状,漂散于黏液中。 6?鳞状细胞癌癌实质绝大部分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结构,即可见细胞间桥和(或)角化。其他型癌发生部分鳞状上皮化生,则不在此列。 (四)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癌细胞形态似小叶原位癌

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6 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位年龄43岁。根据肿瘤间质细胞密度、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和坏死进行乳腺叶 状肿瘤分级,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免疫组化示间质细胞Vim均阳性,p53及Ki67阳性表达于恶性叶状肿瘤,良性叶状肿瘤CD34阳性,交界性叶 状肿瘤CD34灶性阳性,恶性叶状肿瘤CD34阴性。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形 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免疫组化对恶性叶状肿瘤有一定表达。叶状肿 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应根据其生物学行为特点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而选择不同 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 02-0050-03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 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是乳腺的一 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性肿瘤,过去称为叶状囊肉瘤。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 叶状肿瘤,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亚型。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多样, 组织学分类和治疗方法都存在着不同分歧。本文收集本院16例PTs的临床、病理资科并结合文献资科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确诊PTs共16例,按WHO乳 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标准。 2.方法: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 4μm,行HE和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第一抗体分别为Vim、CD34、p53、Ki67。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Vim为胞质表达,CD34为胞质和(或)胞膜表达,p53、Ki67为胞核表达。阳 性结果分别为胞膜、胞质或胞核有棕黄色颗粒附着。阴性结果为胞膜、胞质或胞 核无着色。 结果 1.临床资料:16例PTs患者均为女性,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 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43岁。均为无痛性肿块而就诊,临床检查触之为边界 尚清,肿块质地较硬,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其中2例局部皮肤变薄,皮温增高, 1例皮肤紫红色,表面有破溃。左乳7例,右乳9例。其中合并浸润性导管癌1例,合并同侧纤维腺瘤1例,合并对侧纤维腺瘤1例。病程l—360个月,中位病 程12个月。2例(良性1例、恶性1例)短期内肿物有迅速增大的病史。4例(良性 1例、交界性1例、恶性2例)有术后复发史,首次手术后复发时间范围5~36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 2.病理资料 2.1巨检:肿瘤大小1.3×2×2cm-8×13×16cm,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10例,分界欠清6例,呈结节状、球形或分叶状,部分有包膜,切面膨出,见大小不等 的裂隙或囊腔,呈粉色或灰白,质地中等。大的肿瘤,叶芽状卷曲裂隙的车辐状 结构更加明显,小的肿瘤切面为均质状。2例伴粘液变性,6例质地细腻,呈鱼 肉状,伴有出血、坏死。3例同侧腋窝淋巴结标本,最少4枚,最多20枚。 2.2组织学观察:肿瘤由上皮和富含梭形成纤维细胞的间质构成。上皮成分包

乳腺癌TNM分期

乳腺癌TNM分期 1 原发肿瘤(T) 原发肿瘤的分期定义,不管是临床还是病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肿瘤的大小由体检得到的,可用T1、T2或T3来表示。如果是由其他测量方法,如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学测量得到的,那么可用到T1的亚分类。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 导管原位癌 Tis 小叶原位癌 Tis 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cm, 但≤0.5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cm, 但≤1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cm, 但≤2cm T2 肿瘤最大径大>2cm, 但≤5cm T3 肿瘤最大径>5cm T4 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肤 T4a 肿瘤侵犯胸壁,不包括胸肌

T4b 乳腺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或溃疡,或不超过同侧乳腺的皮肤卫星结节 T4c 同时包括T4a和T4b T4d 炎性乳腺癌 2 区域淋巴结(N) 临床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例如曾经切除)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 N2b 仅临床上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而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 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 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10 %)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 (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 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 W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 (-)、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 6 或AC/EC X4-6 个周期。 2. 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 2cm、 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V 3 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X6。 3. 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②腋窝淋巴结转移> 3。可选用的方案有:AC -T,FEC X 3- T X3, TAC X 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 1. 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三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 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 2. 中危:分两种情况 (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级(分化中等)?III级(分化差),或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阴性,或HER2过表达,或年龄<35岁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 果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3岁。病理特 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结论乳腺 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细胞型纤维腺瘤、幼年性纤维腺瘤、癌肉 瘤及原发或转移性肉瘤等鉴别,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扩大范围局部手术切除为主要 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PT)是一种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 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9%[1]。1995年~2009年,我科共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1例,现临床病理分析 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3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 侧6例,外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1例,病程4个月~13年。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Pietruszka和Barnes的诊断标准[2](良性:核分裂像0~4个/10HPF,膨胀性边缘,轻~中度间 质异型性增生;交界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膨胀性或浸润性边缘,中度间 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像>10个/10HPF,浸润性边缘,中~高度间质异型性 增生)重新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 2 病理检查 2.1 巨检肿瘤体积差别很大, 3.5cm×2.5cm×2.5cm~12cm×10cm×8.5cm。表面呈多结节状,其中8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切面呈分叶状,外翻,质韧,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大小不等的狭窄裂隙,1例切面见多个囊腔,内含血性液。 2.2 镜检 11例光镜观察均可见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上皮成分为良性,呈 腺管或衬覆于裂隙、囊腔表面,无异型;过度增生的间质细胞为肿瘤细胞,呈短 梭形,编织状、网状或漩涡状排列,细胞弥散分布或区域性疏密不等,形态呈现 由温和至肉瘤的移行谱系,不同程度异型性,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像。8例核分 裂像<4个/10HPF, 2例核分裂像>4个/10HPF, 1例核分裂像>10个/10HPF,间质形态 类似纤维肉瘤样改变。 3 讨论 临床表现乳腺叶状肿瘤(PT)好发于40-50岁(均龄45岁)女性,恶性者 稍年长;病变多为单侧,单个结节状,无痛感。多数肿瘤生长较快,常有短期内 迅速增大史,直径可大于10cm(均径4~5cm)。大约有20%患者出现同侧腋窝 淋巴结肿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肿瘤的转移,相反本瘤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 可发生血行转移,文献报告的转移率为3%-24%[3],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骨、肝、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累,转移瘤仅含间叶成分。本瘤多为良性,可复发;少 数为恶性,可复发和血道转移。不完全切除的患者复发率约为20%[4]。少数恶性 病变可因发生重要脏器转移而致死。 病理诊断 1982年WHO肿瘤组织学分类将此类肿瘤命名为叶状肿瘤(PT), 再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类[5]。PT中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其过度增生的间质细胞为肿瘤细胞,良性PT的细胞密度较低,分布均匀,细胞轻~中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很多,有的以组织来源命名:如小叶腺癌、导管腺癌;有的以病变组织特点命名:如髓样癌、硬癌、单纯癌;有的以病变程度命名:如原位癌、早期癌、浸润癌;有的以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命名:如未分化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高分化癌。 随着病理组织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病理类型逐渐向依据癌细胞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和远处转移可能性的大小而归类。大体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 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基底膜内生长,癌灶没有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早期浸润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浸润癌:癌细胞已经突破上皮基底膜的限制,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容易发生癌灶转移。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 ①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腺癌。 ②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乳头Pagets病。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方法:常规切片包埋染色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检测。结果:良性6例交界3例恶性2例中仅act阳性1例。结论: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叶状囊肿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关键词叶状肿瘤分级病理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40~59岁。病史3个月~9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患者均以乳腺肿块就诊,7例在1个月~1年内迅速增大。肿块呈结节分叶状,质地硬,边界清楚,无局部粘连,活动度好。自觉疼痛者1例。11例均无皮肤橘皮样变,无胸壁静脉怒张,无乳头溢液。肿块直径为2.0~11cm,其中>5cm6例。均无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也未见局部转移。 治疗方法:11例中6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包块切除。均于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其中除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化疗外,均未行化疗或放疗。 结果 随访9例均存活,其中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和1例行改良根治者已生存15年以上,2例行包块切除者1例生存13年以上,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caf方案化疗,复查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长已生存10年;3例失访;其中良性5例,交界3例,恶性2例。 病理改变:镜下双相肿瘤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部分伴黏液变,肿瘤的间质成分明显肉瘤样,非典型性。 讨论 乳腺叶状肿瘤(pt)是一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肿瘤增生的梭形间叶细胞由上皮/肌上皮被覆的裂隙围绕,johannesmuller首先描述命名cystosarloma phyllodes他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cystosarloma指病变切面呈囊性和肉瘤特征而phyllodes指叶状突起结构[1]。侵袭性行为的患者年龄较所有pt患者高近7岁,妊娠期恶性pt可生长迅速,单侧多见,双侧罕见无痛分叶游离状肿块术前诊断困难迅速生长和体积大为线索,肿物界限清即使镜下有浸润,切面灰白黄色或粉色大肿瘤有灶性坏死出血可有黏液样变镜下双相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2],肿瘤的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间质细胞可表现间叶分化如良恶性骨、软骨、脂肪,横纹肌和平滑肌分化等,上皮可出现大汗腺样化生,间质黏液变[3]。目前组织学分级有三级分类和二级分类,主要以核分裂间质细胞非典型性边界及间质增生程度,三级分类良性核分裂很少或1~2/10hpf细胞中等密度,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交界性核分裂2~5/hpf细胞中等密度,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间质成分类似纤维瘤病或低度恶性纤维肉瘤,恶性核分裂>5/hpf间质过度增生明显非典型性浸润性边界,二级分类低级别核分裂[4]。 pt综合评价肿瘤体积边界间质细胞非典型性核分裂和间质肉瘤样过增生,间质过度增生是指至少一个低倍视野内无上皮成分常见于恶性pt,切缘出现肿瘤是复发主要原因。

乳房分叶状肿瘤

分叶状肿瘤是交界性肿瘤,文献上的名称也比较混乱,治疗也不太统一。一般都说以手术为主,化疗不敏感,手术方式看肿瘤大小:较小的局部扩大切除,较大的切除乳腺,由于属肉瘤,淋巴道非主要转移途径转移,所以一般认为不需要清腋窝。 我们掌握的手术原则更积极一些,原因就像楼主说的:局部切除容易复发,每复发一次恶性程度都会增加,我们一般都做乳腺切除,小的直接放假体,大的放水囊扩张器,二期放假体。 以下是个人原创,多多指教: 乳房分叶状肿瘤是以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得间质成分组成,因其个体标本上常出现裂隙因而得名。按期间质成分、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者称为分叶状纤维腺瘤;恶性者称为叶状囊肉瘤。临床上多见50岁以上妇女,表现为乳房肿物,体积可较大,皮肤表面可见扩张浅静脉。术中可见切面呈暗红色,鱼肉状,没有明显包膜,血供丰富。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而以肺、肝、纵隔和骨转移为主。治疗以单纯乳房切除为主,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尚难评价。 乳房分叶状肿瘤属于交界性肿瘤,单纯肿瘤切除术后常常在短时间内肿瘤再次复发,因此,一旦病理诊断明确,即应切除患乳的全部乳房。乳房切除后,同侧转位的部分背阔肌一般容积较小,且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除乳腺偏小者,一般很难满足乳房再造的需要。因此据健侧乳房的大小,作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一期或二期硅胶假体置入

术,除了部分乳房较小的患者,作者倾向于采用二期硅胶假体置入术,原因如下:⑴术后三个月,转位的背阔肌容积已基本固定,比较容易估算置入硅胶假体的容积,从而使再造的乳房和健侧乳房的大小基本一致;⑵经过间断向扩张器注水,转位的背阔肌和胸大肌之间形成了光滑的囊腔,使置入的硅胶假体在囊腔里有一定活动度,从而使再造的乳房更逼真。 手术中在切除患者乳房时,应注意,⑴分离皮瓣应厚薄均匀,尽量使皮瓣下平坦光滑,否则术后患者乳房皮肤表面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小丘,影响美观。这在实行了多次乳腺单纯肿瘤切除的患者有一些困难; ⑵为了防止乳头坏死,一般乳头下应尽量少留组织,使乳头下呈“肚脐状”,以保障乳头术后血液供应,避免乳头坏死。若出现术后乳头坏死,也不要过早的剪除坏死的乳头,一般通过痂下愈合,形成新生乳头。如确认乳头已坏死,可用文身法再造乳头轮廓;⑶术中注意保护肩胛下血管,保证背阔肌血供;⑷因属于Ⅰ类手术,手术区域一定要认真止血,减少形成术区积血、积液的机率;⑸若乳腺体积较大,最好采用置入扩张器的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皮下积液和背部血肿为该术式的主要并发症,主要的预防措施为:术中彻底止血和术后加压包扎、置管引流。背部血肿一般进过穿刺抽液和加压包扎后,少量积液皆可吸收;乳房皮下积液可表现为术侧乳房皮肤淤斑,皮温较高,这时需要与感染区别。如术侧乳房有明显红肿热痛和发烧、血象升高等全身表现,穿刺抽出脓性和发臭分泌物可基本诊断为术后感染,需立即手术取出扩张器。单纯的皮下积液

非临床本科班试卷(2)

非临床本科班试卷(2)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A促使子宫发育和肌层增厚 B使子宫内膜增生 C有助于卵巢储积胆固醇 D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E使宫颈粘液拉丝度加大 2.卵子从卵巢排出,在输卵管何处受精? A输卵管峡部 B输卵管峡部与壶腹部连接处 C输卵管伞部 D输卵管间质部 E子宫腔 3. 我国现在最常用的避孕措施是: A.避孕套 B.长效避孕针 C.宫内节育器 D.口服避孕药 E.安全期避孕 4. 当由于卵巢肿瘤而发生蒂扭转的时候,其扭转的蒂的组成是: A.子宫圆韧带、输卵管 B.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和卵巢韧带 C.骨盆漏斗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 D.骨盆漏斗韧带、输卵管和子宫圆韧带 E.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 5卵子排出后未受精,黄体开始萎缩是在排卵后的 A、5-6日 B 7-8日 C 9-10日 D 11-12日 E13-14日 6.停经35天的妇女,要求确定是否妊娠,最好的方法是: A.黄体酮试验 B.宫颈粘液检查 C.盆腔检查子宫大小 D.尿 hcG试验

E.多普勒超声诊断 7. 临产后的主要产力为: A.腹压 B.宫缩 C.肛提肌收缩力 D.盆提肌收缩力 E.骨骼肌收缩力 8 破膜多发生于 A.见红后 B.第一产程初 C.宫口近开全时 D.第二产程初 E.强烈宫缩时 9. 骨产道最小平面是: A.入口平面 B.中骨盆平面 C.出口平面 D.入口下方的平面 E.真假骨盆交界处 10. 孕妇12周,子宫出血多合并休克,应先考虑可能为: A.习惯性流产 B.不全流产 C.先兆流产 D.难免流产 E. 感染性流产 11.患者25岁,初孕35周,3小时前突然腹痛,阴道少量流血,Bp70/40mmHg,脉搏110 次/分,查子宫硬,胎位不清胎心音消失,首先应考虑为: A.完全性前置胎盘 B.部分性前置胎盘 C.妊娠高血压疾病 D.胎盘早剥 E.子宫破裂 12.先兆临产是指 A.规律宫缩、宫口扩张、见红 B.规律宫缩、胎儿下降感、见红 C.假临产、胎儿下降感、见红 D.假临产、宫口扩张、见红 E.宫口扩张、胎儿下降感、见红 13.先兆流产的特点是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及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发平滑肌瘤病例进行临床、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恶性叶状肿瘤主要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上皮成分及丰富的异型的纤维性间质细胞,部分形成叶状结构突入囊腔,挤压上皮形成裂隙状,免疫组化:Vimentin +。平滑肌瘤主要组织学表现为大量平滑肌束交错排列,细胞梭形,呈栅栏状、席纹样排列;免疫组化:SMA +、Desmin +、Vimentin +。结论恶性叶状肿瘤及乳腺平滑肌瘤均为乳腺少见肿瘤,同时伴发更为罕见。它们均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且需要与乳腺的交界性及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标签: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平滑肌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由乳腺纤维组织和上皮组成的具有双相分化的纤维上皮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低,发生率占所有乳腺原发肿瘤的0.3%~1%,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1],好发于40~50岁;乳腺平滑肌瘤并不常见,占所有乳腺肿瘤比例不足1%,同时在一个患者身上伴发两种少见的肿瘤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罕有报道。现将我院诊断的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并平滑肌瘤的病例进行报道,分析其临床与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9岁,“发现左侧乳腺乳晕下方肿物3个月”入院,无经期疼痛、红肿、发热等不适,自述8年前曾行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体查发现左侧乳房乳晕下方可见一长约5 cm的陈旧性弧形手术瘢痕,皮肤表面无破溃、发热、出血、橘皮样改变,瘢痕下方扪及包块,约鸡蛋大小,腋窝淋巴结无肿大。术前B超示:左侧乳头处见一不规则低回声团块,范围约32 mm×38 mm×20 mm,边界较清楚,内见点状血流信号。手术中探查见乳晕下方乳腺组织内有4个肿瘤,最大者约2.5 cm×2.5 cm,最小者约1.0 cm×0.8 cm,肿瘤均为灰白色,质硬,边界清楚,似有包膜,活动度可;术中行冷冻快速检查,术后送病检。 1.2方法 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及术后完整切除病变组织经4%中性甲醛固定,经常规取材,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DAB显色。所有抗体CK(H)、SMA、P63、Ki67、CD10、Vimentin、S-100、CK(L)、EMA、CK5/6、CK20、CK19、CD34、ER、PR、CD117及检测试剂盒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抗体为即用型工作液,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4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8月”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肿物,约5 cm,境界清,活动度好。b超显示: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回声欠均匀,钼靶x线片见右乳椭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无钙化。术前诊断:右乳纤维腺瘤,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与患者做了病情沟通,建议再次手术。由于患者乳房较小,故行“右乳房切除术”。至今无复发。 例2,女性,20岁,右乳肿物4年,初约花生米大小,近半年明显长大,现约4 cm。查体:肿物位于上象限,活动度好,境界清,似有分叶感,质韧。b超显示肿物边界清。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但不排除外分叶状肿瘤。故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将肿物及周围>1 c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报告:纤维腺瘤;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未再手术。患者目前已术后2年,无转移。 例3,女性,41岁,因“左乳复发肿物半年”入院。2年前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切除,回报“纤维腺瘤”。半年前该处又出现肿物,生长迅速,约 5 cm。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切缘大于肿瘤边界1 cm。术后病例提示:叶状肿瘤,不能定级;术后病理示:交界性叶状肿瘤。向患者交待病情,建议进一步行“左乳单纯性乳房切除术”,患者拒绝。现术后1年余,未见转移复发。 例4,女性,19岁,因发现“右乳肿物3月”就诊,查体见肿物约3 cm,活动度好,境界清,诊断“纤维腺瘤”,于门诊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腺瘤。1年后肿物复发,生长迅速。回查既往病理切片,不除外叶状肿瘤,故二次手术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乳腺叶状肿瘤,倾向良性。患者拒绝再行“乳房切除术”。考虑患者虽为复发肿瘤,但病理仍倾向良性,故术后随访观察,目前正常。 2. 结果 回顾这4例病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即乳腺叶状肿瘤。术前都有“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根据病理提示的良性、交界性、恶性分类,良性者、交界性者均行“乳腺肿物扩大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至今无复发、转移。 3.讨论 3.1 乳腺叶状肿瘤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雌激素分泌和代谢紊乱有关,发病年龄以青春期女性和中年妇女多见,可能与此两个阶段女性体内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体内雌激素升高,孕激素降低,或者二者比例失调,导致器官乳腺组织增生,复旧不全,最终致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基质及上皮成分增生、瘤变、甚至癌变。 3.2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1)病史一般较长,但常有近期快速增长史。 (2)临床表现主要是乳房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位于外上象限。(3)肿块多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活动度好,很少侵及皮肤及胸肌筋膜。(4)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石蜡切片的报告。术前的x线钼靶摄片及b超均对定性诊断帮助不大,确诊要靠病理检查,仅有10%~20 %的病人术前诊断正确[4]。术中快速冰冻方法及针吸细胞学检查,均较难准确诊断。可靠的诊断仍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5)良性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病理诊断也不易区别。最大特点是叶状肿瘤的间质细胞增生明显,有的形成叶状结构[5]。(6)该病的复发率高,肿瘤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84.6 %的肿瘤局部复发发生在肿瘤单纯切除术后[6]。(7)该病淋巴转移较少。 3.3 乳腺叶状肿瘤被看作是一系列发展的肿瘤疾病,即使良性叶状肿瘤也是潜在的恶性肿瘤,处理原则不能与纤维腺瘤一样。它表现为从良性有局部复发的危险到恶性有远处转移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ICD-10:D24)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ICD-9-CM-3:85.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和钼靶检查。 4.病理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乳房肿物切除术:体检可扪及的乳房肿物。 2.乳腺病变导管切除术:适合乳管内乳头状瘤。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4乳腺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钼靶检查; (2)乳头溢液时行乳管镜检查; (3)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视术中情况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通常不需预 防用抗菌药物。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条件,乳癌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类型较多,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及罕见乳腺癌。 1.非浸润性癌乳腺癌:又称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 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1)导管内原位癌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 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的乳腺癌。根据组织学改变分为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导管内原位癌。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2.早期浸润乳腺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 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1)小叶癌早期浸润: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 小叶范围内。 2)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 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 1)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 硬癌、腺癌。 (1)浸润性小叶乳腺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2)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若超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文章目录*一、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二、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三、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1、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乳腺叶状肿瘤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 由Müller于1838年首先描述并且命名,根据肿瘤成分呈分叶状突入囊变间隔和肉瘤样基质中,称其为“叶状囊肉瘤”。早期认为是良性。 曾经命名繁多:分叶状囊肉瘤、假性肉瘤样腺瘤、腺黏液瘤、癌肉瘤、乳头状囊肉瘤、巨大乳腺黏液瘤、乳腺混合瘤、巨大纤维腺瘤等,多达60余种。 2、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50岁女性,病变多为单侧。病程一般来说较长,肿块较大,肿瘤直径1~16cm,大者可达45cm,可有肿块突然加速生长的病史。可触及孤立的肿块,质硬,大的肿块有囊性感,表面皮肤很少受累。 3、乳腺分叶状肿瘤影像学检查 钼钯片示多数肿瘤边缘光整、规则或呈分叶状,周边有“透明晕”,界限清,瘤内钙化非常少见。B超示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和侧方声影,内部呈中低回声,欠均匀,部分伴

小片不规则无回声,后壁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肿物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1、激素分泌紊乱:所谓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指雌激素的分泌紊乱。因为在乳腺癌高发年龄是40~60岁的妇女。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妇女雌激素分泌失调、雌激素水平偏高的时期。由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增多,这样可以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而发生癌变。 2、生育和授乳: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调查证明、没有生育或有了生育而很少授乳的妇女发生乳腺癌要比多次授乳,授乳时间长的妇女多。这说明多生育,多授乳可能是增加发生乳腺癌的机会。 3、纤维囊性乳腺病:前面提到过这种病变,它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极易转变成为乳腺癌。 4、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有乳腺癌家族史上。据国外资料,阳性家族史可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母亲患乳腺癌,其女儿亦 好发乳腺癌,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前,常为双侧性;另一种为母亲未患过乳腺癌,但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姊妹患乳腺癌,这种家庭中乳腺癌的发病率要比无家族史的家庭中乳腺癌发病 率高2~3倍,且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后,常为单侧性。

乳腺癌病病理分型

乳腺癌病病理分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 ①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②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③导管内乳头状癌④乳头样。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 ①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②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 3.浸润性癌 ⑴. 浸润性特殊癌: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⑵.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临床上最为常见类型)、浸润性小叶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4.其它罕见癌。 ㈡组织学分级标准 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早已引起肿瘤学家的重视。的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各种分级标准的差异颇大。组织学分级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1.腺管形成的程度。2.细胞核的多形性。3.核分裂计数。 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①有多数明显腺管为1分。②有中度分化腺管为2分。③细胞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生长为3分。

2.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不规则①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一致为1分。②细胞核中度不规则为2分。③细胞核明显多形性为3分。 3.染色质增多及核分裂相(×400) ①1/10HPF为1分。②2~3/10HPF为2分。③>3/10HPF为3分。 各标准的3项指标所确定的分数相加,3~5分为I级(分化好),6~7分为Ⅱ级(中等分化),8~9分为Ⅲ级(分化差)。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双侧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报道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双侧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报道 发表时间:2012-07-16T11:12:20.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黄宏双陈爱萍[导读] PTs临床较为少见,多发于中年女性,占乳腺恶行肿瘤的0.12-3%[2]。 黄宏双陈爱萍(湖北省潜江市广华江汉油田总医院 433124)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126-02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4月收治的1例双侧巨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此病例手术前未能确诊,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论乳腺肿块是该病的首发常见症状,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得以确诊。本病多采用局部扩大切除,单纯乳腺切除或者改良根治术。本例采用改良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病人仍在随访中。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s tumours,PTs)是乳腺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以前曾称为乳腺叶状囊肉瘤,2003年WHO新分类中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分良性、交界性、恶性三个亚型。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约占乳腺肿瘤的0.12-3%[1]。因本病病因不清、临床少见、诊疗不规范,容易误诊,常复发。但是随着临床医师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和临床报告病例的增加,对该病的手术治疗也越来越规范和统一。本病以单侧多见,同时并发双侧者非常罕见,而同时并发双侧且均为恶性肿瘤者目前尚未见临床报道,我院所收本病例为双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现报到如下,以对其诊断和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女性患者,40岁,已婚。发现双侧乳腺肿块10年余,近半年来,自觉肿块渐进性增大,偶有疼痛不适,乳头无分泌物及发热等症而前来就诊。体检见左侧乳腺明显增大,其上象限扪及一约12×5CM不规则肿块,分叶状,与皮肤和胸壁无粘连,可以推动: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扪及一约4×3CM肿块,表面光滑,与皮肤和胸壁均无粘连,无压痛,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 1.2 临床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图(附图1,2)示:双侧乳腺实质性非均质性占位,分叶状,其中左侧肿块部分液化,左侧乳腺导管扩张,实质部分有丰富血流。穿刺细胞学检查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患者曾在多家医院行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图1 图2 2 治疗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手术先行双侧乳腺肿块切除,手术中见肿块均呈分叶状,与胸大肌筋膜有粘连,一并切除,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术中病检考虑左侧为乳腺交界性肿瘤,故行扩大肿瘤切除术(距肿瘤外2CM组织一并切除)。右侧考虑为乳腺纤维腺瘤仅行肿块切除。术后次日常规病检示双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再次行双侧改良根治术。 2.2 结果术后病人恢复顺利,双侧乳腺切口一期愈合,无皮下积液和坏死。病检示双侧乳腺恶行叶状肿瘤伴大片坏死,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左侧0/5,右侧0/6)PCK(+)、Vimentin(+)、Desmin(-)、Ki-67<5%(+)。 3 讨论 PTs临床较为少见,多发于中年女性,占乳腺恶行肿瘤的0.12-3%[2]。由于病程较长,多数瘤体较大,呈结节状,常有不完整包膜,分界清楚。主要通过血行转移到肺、肝、骨等器官。腋窝下淋巴结转移罕见。其病理特征是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肿瘤内上皮细胞多无特异性,而间质细胞的异型性却十分明显,这也是区分肿瘤良、恶性的关键。间质成分多为纤维组织,细胞数量多,排列紊乱,核大小不一,分裂相多见,并可见粘液样改变和出血坏死。同时肿瘤内可见骨、软骨、肌肉或脂肪组织等成分。由于PTs临床少见,加之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而且一般病程较长,容易误诊为乳腺纤维瘤。本病例在多家医院诊断乳腺纤维瘤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且还容易误诊为炎性乳癌或浆细胞性乳腺炎。因此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和注意。 对于本病的治疗,和其他肿瘤一样首先手术治疗[2]。但是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文献报道肿瘤术后的预后、复发、转移与否和首次手术的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大小来决定:良性肿瘤<5CM,实行小范围切除(切除肿瘤缘1CM 组织);5-10CM者行大范围切除(切除肿瘤缘2CM组织);>10CM及交界性肿瘤行全乳切除;恶性肿瘤行改良根治术,有淋巴结转移者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有远处转移者,只要转移灶为孤立的病灶,可以同时行原发灶和转移灶一起切除;复发者多有恶性倾向,宜行根治性手术。 PTs手术前不易诊断,Rowell[3]报道仅为10—20%的病例手术前能确诊,刘秀美[4]报道误诊率为66.7%。笔者认为应该将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相结合,努力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必要时还有待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再次行扩大手术或者行全乳切除、改良根治性手术。并且根据病理组织学类型结果决定规范化的手术治疗。PTs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而且不论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均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而且多发在手术后5年内,因此要嘱患者定期复查,作为临床医师也应该对患者定期随访。本病例的疗效还在随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2]陈维鹏,胡继康.现代临床外科[M].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40. [3]Rowell WD,Perry RR,Hsiu JG,et al.Phyllods tumors[J].Am Surg,1993,165(3):376. [4]刘秀美,马金龙,侯刚.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0,7(6):634-63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