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大体由以下一些原理构成: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历史,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改变,政治制度、理论观点也随之改变。人类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整个人类历史便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历史成为阶级斗争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①。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应当用历史主义观点来看待。在上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承认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当时则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要点。

所谓世界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或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整体世界史观,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吴于廑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就一直倡导要编纂新的世界史,80年代以后陆续撰写发表了《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映》等极具代表性的长篇文章,阐述了他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强调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为《中国大百

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吴于廑先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观。稍后,由他和齐世荣教授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问世,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水平,即使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承认整体世界史的思想成为我国流行的世界史观。

整体发展的历史观认为,世界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或者说,历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向高级社会阶段的纵向发展,制约着它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联结为一体的世界的横向发展。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缺少与其他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发展必然迟滞。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由此可以对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做如下的描述。人类社会最初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大约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世界出现了几个最早的文明中心。各文明中心的地区范围逐步扩大,由点到片,进而形成一些面积辽阔的文明区域,各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低下,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那时的历史只是各国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史或狭隘的民族史。闭塞是古代社会各国各民族历史的特征。对这种闭塞状态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家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时期。这四个世纪的历史主要是西方形成为工业世界的历史,也是他们挟工业优势向世界各个地区进行猛烈扩张的历史。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起对世界的垄断统治,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已成为少数先进国家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世界终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各民族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从此,世界历史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发展。在今天一个已经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愈加发现这不只是一种理论的描述,整体化确实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

现代化史观构建的代表当推罗荣渠先生。80年代中期,以罗荣渠先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为标志,世界现代化进程这一理论视野开始植根于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和教学的广阔背景之中,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十余年来,罗荣渠先生发表了有关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的研究论文八十余篇,代表性的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西方现代化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从西化到现代化——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有关近百年中国大变革的一些理论问题》。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研究中心编辑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已出版专著和论文集二十余种,另有译著数种,2002年开始出版专题研究文集《现代化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理论、专题、国别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研究最高学术成果的是罗荣渠的两部力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们可以说标志着现代化研究中国学派的建立。

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明确界定了“现代化”的历史含义;第二,提出了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这是历史研究现代化范式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核心;第三,以宏观历史学的广阔视角为出发点,探讨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和总趋势;第四,以三次模

式大转换为脉络,深入考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于世界史体系构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他认为,发生于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发展的方向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从而形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力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出现过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它推动农业世界分区分批地向现代工业世界过渡。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推动英国进入工业化进程,开创了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19世纪下半叶出现现代化第二次浪潮,使工业化扩散到西欧、北美和东亚的日本等地区,并使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多种模式。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在连续不断的革命与战争打击下,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了30年。但俄国却利用独特的历史机遇选择了崭新的发展方式,走上了赶超型社会主义方式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下半叶,在新的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全球性的第三次现代化大潮,把亚非拉大片地区推上了新兴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现代工业社会的类型与模式也愈来愈多样化了。

近两年来,钱乘旦先生就现代化研究对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意义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提出“构建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新学科体系”,据此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而构成新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在西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遭到持续的瓦解,民族国家形成,而东方恰恰在巩固农业文明,西方开始走到世界前列。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

国家发起,先是政治,继而是经济,然后是科技和广泛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非欧世界也被拉入“世界体系”,被迫进行现代化。第三阶段是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西方在这一阶段进一步领先于世界,社会也进入全方位的变革,现代性的理念和运动不断发展甚至冲突,成熟的现代社会逐渐在西方出现。第四阶段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传统的农业文明区域被迫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始在反抗殖民主义入侵中学习西方,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反抗殖民主义。第五个阶段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现象。

由此可见,无论是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的“三次浪潮”说,还是钱乘旦先生现代化的“五个阶段”说都充分表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变革的真实内容。

正如人类文明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核心问题一样,对人类文明及其交往的研究与描述也一直是对人类历史研究与描述的核心,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学家都曾对此有不凡的研究。因此可以说,关于对文明及其交往的研究一直就是史学界一个时隐时现的主题,但毫无疑问,中国人对文明问题的关注却从不像最近十余年来这样密切和集中,特别是以西北大学彭树智先生为代表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研究。从1986年起彭树智先生就开始对人类文明交往这一课题进行连续性的研究,他在各种刊物、专著、教材中阐述文明交往的文章近四十篇部,达40万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人类的文明交往》、《文明交往论》、多卷本《中东国家通史》、《20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等。以上述文章著述为标志,一种以“历史个案史例研究”

为基础、将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结合起来的学术构建基本完成,并且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相信随着人们对该问题重视的增强和研究的深入,它必将对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产生更大的影响。在通史教材的编纂方面,2004年由北京大学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已经出版,该书强调世界文明史所研究、论述的单位是文明,而不是国家、民族等。各文明的发展变化,接触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世界文明史的主要内容。文明是多元的,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多元文明的世界的发展既有各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各文明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冲突、融合。

文明交往论的主要观点如下。首先,关于文明交往的涵义、内容和阶段。所谓文明交往是指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基本实际活动。人类的交往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是历史交往的过程。交往在逐步克服野蛮状态的历史过程中,使人类不断走入更高文明层次的社会。人类社会历史不仅仅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推动的物质运动,而且是人们世代积累所创造出来的、有内在联系的文明形态及其交往的序列,其本质是以价值关系为媒介的主客体辨证的文明交往过程。文明交往和生产力同为人类的基本实践,交往力同生产力相互作用,分别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横线和纵线,彼此交叉壁连,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样性历史画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不同性质的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矛盾交往运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一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人类文明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文明交往的形态是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基础,从史前的原始蒙昧社会到农耕畜牧的自然经济,再到工商业经济时期,人类文明交往由地缘性的区域交往发展为全球化的现代交往。

其次,关于文明交往的形式和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文明交往在形式上由于社会历史状况错综复杂而表现多种多样,但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前者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还是跨大陆的各帝国之间,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往一般占有主导地位。后者诸如征服、掠夺、抢劫、破坏、凶杀,特别是战争,从人类社会一开始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大量存在。人类文明交往史是和平和暴力两种形式的交织史,也是和平交往日益深入人心的历史。文明交往的任务是消灭暴力交往的根源,把和平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历史交往引向法制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轨道上来。在文明交往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为:主体和客体、交通和科技、民族和国家、地缘和环境、宗教和文化、语言与文字、利益与正义等方面。

第三,文明交往的属性和环节。文明交往是由一系列属性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如下内容。实践性:这是文明交往的本质属性。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生产实践总是伴随着文明的社会交往实践。互动性:文明交往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系统。惟其有不同文明的互

动,才能有文明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不同的文明之间,互动性表现为互相冲突、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等彼此交往的复杂形态。开放性:这是任何一种文明昌盛的标志。只有保持主动的、积极的开放性,文明才能发展。保持外部环境的开放性,扩大文明交往的范围,是发展生产力和文明成果传承的保证。多样性:人类社会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交往的多样性,它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反映,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绚丽变幻的内在表现,还是世界充满活力、竞争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迁徙性:这是人类群体在文明交往过程中的空间位移变迁。组成人类文明交往总链条的基本环节表现为几对相互联系却又彼此区别的矛盾统一概念,如文明的冲突与整合、文明交往的有(秩)序与无(秩)序、不同文明间的外化和内化、历史交往过程中的现代与传统、全球与本土以及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多维关系等。

总之,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因此,从文明的视角追问历史研究的终极关怀,是构建世界史学科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新时期以来对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进行重构的第三种理路。

上述三大研究视野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从而内在统一的学术理论体系。整体化之强调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不也正是文明强调交往的应有之义?整体化从一开始就孕育着现代化因素,现代化进程则进

一步推动着整体化的实现,它们又进一步使异质文明趋向交往。工业革命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作为现代化最初的推动力,它通过世界市场使世界在真正意义上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发展整体,而且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商业化生产方式因强力向外扩张而普遍化,把世界最边远、孤立的民族都卷入“发展漩涡”。不论整体化、现代化还是文明交往论,都极为重视对15、16世纪历史的研究,地理大发现对于三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亚非欧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大洋洲,但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成为加强地区联系并把世界联成整体的第一步。也正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开始汇合,打开了人类全球交往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地域和范围空前的扩大,从而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如果说整体化的历史进程强调了世界历史运动的全局性、整体性、联系性的话,那么隐藏在这一形式背后的真实的历史内容应当是现代化,它强调的是历史过程的发展性、进步性、变革性,就其历史时空而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虽不如整体化覆盖的历史那样长(只是从15、16世纪才开始起源,18世纪才真正形成潮流,目前在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但就其历史丰富性而言却不是整体性视野所能包容的。如果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置于整体化与现代化之上的历史意义和终极关怀是什么的话,那么这正是文明及文明交往论所要回答和试图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上述三大历史过程不论就其客观进程本身还是学者对它们的研究都彼此相通、互相影响和联系,甚至彼此包含,

从宏观的世界历史角度支撑起我国世界史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新理解、新认识和新架构,对我国新时期世界通史的体系重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着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着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 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高考专题提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5讲 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

第5讲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 1.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 A.现代化史观 B.革命史观 C.全球史观 D.文明史观 2.(2013年天津文综)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3.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4.(2013年江苏单科)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6.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斯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 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8.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

三、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注意史论结合。2 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例7 (2015·上海高考)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 理论指导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 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和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高考历史新史观试题

高考史观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专题提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第2讲 全球史观

第2讲全球史观 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4.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6.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此赞誉的缘由是( ) A.《海国图志》开了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B.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训练7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1.(2019·柳州高三毕业班11月模拟联考,24)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答案 C 解析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的研究,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26省12月联考,27)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 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 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 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 答案 A 解析近代科学指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3.(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14)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C.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每位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认识,并不能得出雅典民主是他们每位学者主张的综合,才导致雅典民主的产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陈唯声、(英国)芬利、(法国)克鲁瓦瑟、(中国)易建平,对雅典民主制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不同的认识,故B项正确;(英国)芬利是从制度方面探讨,(法国)克鲁瓦瑟从精神方面探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学者的观点成为学界的共识,受到普遍推崇,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长郡中学周考五,32)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答案 D 解析“伯里克利的言论”不能证明“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一定正确,所以不严谨,故A项错误;“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无法得知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民主,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不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故C项错误;“公民法与万民法”是罗马法发展的两个阶段,体现其发展的轨迹,故D项正确。 5.(2019·邹城高三文综测试,26)单雄信(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形象多变。《旧唐书》记载:“单雄信者……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在宋代,《资治通鉴》完全否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6 生态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生态史观 【概念内涵】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主要内容】 (1)从纵向看: 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从横向看,: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关键词】 温室效应、森林资源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环境污染。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诗人对工业革命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大体由以下一些原理构成: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历史,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改变,政治制度、理论观点也随之改变。人类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整个人类历史便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历史成为阶级斗争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①。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应当用历史主义观点来看待。在上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承认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当时

则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要点。 所谓世界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或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整体世界史观,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吴于廑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就一直倡导要编纂新的世界史,80年代以后陆续撰写发表了《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映》等极具代表性的长篇文章,阐述了他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强调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吴于廑先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观。稍后,由他和齐世荣教授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问世,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 .①正确,②③错误 B .②正确,①⑧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③正确,①②错误 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 (Turner )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元明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答案 C 解析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说明社会主流的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C项正确。 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 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 答案 B 解析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项错误;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D项错误。 3.(2018·泰兴联考)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这说明( )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 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 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探明翔实仓窑布局,推翻了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因为考古发现是原始史料,比历史文献更具说服力,因此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 【概念内涵】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 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 【真题回顾】 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高考常用的史学范式

高考常用的史学范式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五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观的特点是:从考查的主题来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察标准来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文明史的内容来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纵向来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来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从整体突出“文明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突出主干知识; (2)从长时段考查历史,重点考查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4)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查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从人类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以工业化为中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

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

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具有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一)、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A、史料的分类: 、图片影像史料 1、文献(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文书档案类: 1.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Array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 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 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2.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⑧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3.(宁夏辽宁文综,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第2课时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一、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认识各种史观。 二、基础知识预习作业 (一)历史学基本思想、方法 1.什么是历史? (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悠久的历史 (2)历史著述,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如历史告诉我们。 (3)一门学科。 2.历史著述与客观历史本身的关系 ①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认识的产物 (历史著述有两个层次:历史纪录、史学著作) ②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观历史本身 *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为基础 *历史著述可无限接近客观历史,但二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历史著述有时也会背离客观历史 因素:史料不足;政治立场;政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能力大小等。 3.历史研究方法 (1)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①史料搜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分类收集;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等。 ②史料辩伪:事证物证理证(内容有无矛盾,思想是否衔接,前代有无引用?) ③史料校勘:依据善本(宋元刻本、清精校精注本);对校本校他校。 ④史事考证:追寻史料的来源;举出有力反证判断是非;利用本书以外的史料予以补证或他证(考 据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学理推证。 (2)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①比较史学: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 ②计量史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传统史学是运用定性的方 法 ③心理史学: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 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历 史环境,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④口述史学: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 真实;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遗忘、夸张和掩 盖某些史实、记录者的误解等) 4.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方法 (1)将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具体事物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 (4)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 (评价人物主要是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5)阶级分析方法 (6)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方法: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集训 探究新史学范式史观 专题 史料探析

专题史料探析 1.(2013年上海单科)以下是三种史著的目录,按顺序与之对应的作者是( )

A.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 B .司马光、司马迁、梁启超 C .刘知幾、司马迁、梁启超 D .司马迁、章学诚、梁启超 2.(2011年广东佛山质检)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结构表属于研究性学习的是(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形成:《民法大全》 A .问题形成 B .史料收集 C .史料整理 D .历史解释 3.《周谷城学术精华录》中说:“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 .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B .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 C .历史教学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D .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 4.(2013年四川文综)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 .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 .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 .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 .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5.(2010年福建文综)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 .与时代同行 B .有历史观引导 C .为现实服务 D .充分掌握史实 6.(2012年广东深圳一模文综)李大钊指出:“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支配者。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无特种的理法,惟俟史家去发现它,确定它了。”李大钊认为史学研究重在( ) A .寻找社会规律 B .构建伦理道德 C .整理史实资料 D .探索革命道路

孙晓岐谈领导者的全局思维和抗压能力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看待问题也是一样的。我们看问题有很多角度,有横向纵向思维,有点线面思维,有立体思维,也叫全局思维。但全局思维不是人人都有的,却是领导者必备的。 本文就来看看创业教练孙晓岐老师对于领导者的全局思维与抗压能力的一个看法。 为什么有些事情发生了以后,有的人能允许别人犯错,能包容一些小问题,而有的人就个人情绪化?这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维度不一样。比方说在毛主席太太因为孩子生下来就放在村子里带而疼惜时,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生的孩子是孩子,每家庭的孩子都是孩子,中国四万万人都是我们的孩子。这就是一种全局思维。他是站在整个四万万农民、整个未来的种生存和健康以及他们的命,甚至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对于每一个领导者,当你在一个点看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局限、被困,各种纠结、各种痛苦。当你从点到线的时候,换个维度,换个点回看自己的时候,有可能感受就发生变化了。对于每领导者而言,你要问自己:凡事发生,你是否总是能够站在全局全局思维来看待问题,还是通常情况下,你都可以站在全局看问题,还是你很少有站在全局看问题,还是你从来都没有站在全局看问题,这就决定了你领导力的级别。 再来说领导者的抗压能力。选择创业、选择带团队、选择当领导,必然会面对更多的压力和事情。做企业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每一天都会发生形形色色的事,客户的事、渠道的事及员工的事。而老板也不要指望员工能理解,员工理解你的那一天是当老板的那一天;客户也不会理解你;代理商也未必能理解你;团队也不理解你,当所有人都不理解你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但其实领导者一直背负着这种压力,是因为他们没有带着一颗抽离心来看问题。 孙老师经常讲到一个观点:无关生智,局外生慧。什么叫无关生智?就是跟你不相关的时候超理性看问题,你反而会有智慧。比如说你看到别的孩子在闹,父母生气打孩子,你就会赶过去说孩子是不能打的,要去沟通,打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等回到家里面,你在工作学习谈事,孩子闹上两小时没完没了的时候,你没准一生气也会去打孩子。 所以说人站在局外,事情不跟自己发生直接关系,人更容易有智慧。放到经营企业带团队的过程中,领导者应付压力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抽离心,站在局外,用超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你可以处理问题也可以有情绪。但是事情处理完了以后要把它放下。要不然对于企业家而言,每一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我国的民营企业领导者和创业者压力都很大,这种压力的背后都是来自于自我修炼的过程当中没有更好的抽离出来。所以领导者要经常问自己,你在处理所有问题的时候,你是带着压力去处理,还是抽离的角度去处理问题? 不管你有多大压力,事情发生了还是发生了。希望领导者在修炼自己的过程当中能够带着一种抽离心,多大的事,把它放下自然就是小事,天大的好事发生,都当作没事一样平静淡定,这就是未来成为领导者要修炼的抗压技能。 孙晓岐,中国创业者品牌导师、道一品牌学院院长、孙晓岐创业课堂创始人。1997年到2003年期间,他专注研究销售系统、营销系统,主要帮助企业解决如何把产品卖好,收钱难题。2005年到2019年研究品牌战略,专注于让企业值钱,让产品好卖。经过22年的沉淀,孙晓岐创办道一品牌学院、孙晓岐创业课堂。截止2019年已有十万家企业家、品牌创始人接受过孙晓岐品牌战略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种史观 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能力都涉及到多元史观的正确运用。高中历史学习必须掌握以下六种史观: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六、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