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

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

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

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第33页:

1.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其中按体积计,氮气约占

空气体积的78%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分析】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

..分数。

..分数,而不是质量

2.选择题

(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B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分析】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C )。

A.洁净的空气 B.汽水 C.液态氧 D.水泥砂浆

【分析】C.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存在形式,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

(3)臭氧(O3)主要分布在离地面10~50 km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

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 )。

A.纯净物 B.混合物 C.氧气 D.稀有气体

【分析】A.臭氧可以用化学式O3表示,有固定的组成,属于

纯净物。

(4)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分析】C.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故C项错误。

3.列举4种存在于空气中的纯净物。

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等。

【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应该用具体例子来初步

认识空气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4.利用家中的常用物品设计一个证明空气存在的小实验,简述步骤和方法。

答:把空水杯或空饮料瓶口向下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杯中或瓶中,

证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

5. 你去过城镇繁杂的街道或农村广阔的田野吗在这两处的感受

是不是一样这两处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答:去过;感受不一样;在城镇繁杂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

农村广阔的田野里,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造成城镇繁杂街道附近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污染物较少,且绿色植物较多,光合作用强一些,所以空气质量好。

6.你如何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答:(1)氧气:动植物的呼吸离不开氧气,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2)氮气:是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

充入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所以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的习题,学生可从多方面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第八章--金属和金属材料(人教版)

课题1---金属材料

题号解析

1密度小,具有抗腐蚀性。

2铁:可用于做菜刀、镰刀、锤子等;利用了硬度大的性质。铜:可用于制电线、火锅等;利用了其导电性好,导热性好,熔点高的性质。金:可用于制作项链、戒指等饰品;利用了其具有较好的金属光泽的性质。点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3

需要有光泽好,抗腐蚀,硬度大的性质。提示: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

4(1)外科手术刀:不锈钢,因为其抗腐蚀性好。(2)防盗门:锰钢,硬度大。(3)门锁:黄铜,因为强度高,可塑性好、易加工、耐腐蚀。(4)自行车支架:锰钢,因为其韧性好,硬度大。

5

该金属可能的用途有:制作机器零件、火箭、飞机、轮船、电线、电榄、化工和通讯设备等。

6解:1 000 kg 铁红中铁的质量=1 000 kg×

×100%=1 000 kgX xl00%=700 kg答:1 000 kg铁红中最多含铁的质量为700 kg。点拨:利用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来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题号解析

1常温下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如果刷洗铝制品时,用钢刷、沙等来摩擦,就会破坏铝制品表面的致密氧化膜,使铝被腐蚀的速度加快。

2配制波尔多液的硫酸铜溶于水可制成硫酸铜溶液,铁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反应,使铁制品被腐蚀,硫酸铜变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04=FeS04+Cu,所以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也不能在配制时用铁棒搅拌。

3①C+O2CO2。 (化合反应)或C+2CuO2Cu+CO2 (置换反应)②CO2+C2CO (化合反应) ③3Fe+2O2Fe3O4 (化合反应)④Fe3O4+4CO3Fe+4CO2⑤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或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⑥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Fe+CuCl2=FeCl2+Cu(置换反应)点拨:本题主要熟练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会判断反应类型。

4

2Mg+O22MgO (化合反应) Mg+2HCl=MgCl2+H2↑(置换反应)2Cu+O22CuO (化合反应)

5(1)不反应(2) Zn+CuSO4=ZnSO4+Cu(3)不反应(4)Al+3AgNO3=Al(NO3)3+3Ag点拨: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判断金属能否与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6

7

8生成氢气的质量:Mg: , Zn: , Fe: 需要金属的质量:Mg: 360g, Zn: 975g, Fe: 840g点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步骤不要忘记单位。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题号解析

1

(2)(3)点拨: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接触,这与环境因素有

关。

2(1)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雨少。 (2)用干布擦自行车上的雨水是防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用干布擦掉水分保护自行车的干燥。擦干后用带油的布擦,就在自行车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水分不易侵入,可以防止铁生锈。如果直接用带油的布擦,不仅不易擦干,而且还容易将水分盖在油层下面,使铁生锈。

3

ZnCO3ZnO+CO2↑ ZnO+C2Zn+CO2↑ 2Cu2O+C4Cu+CO2↑

点拨: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条件,并且要配平化学方程式。

解:设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铁98%的生铁的质量为x 。4

解:设需含Fe3O490%的磁铁矿石的质量为x 。

5

x=答:需要含Fe3O490%的磁铁矿石的质量为吨。

涂油或擦干净放在干燥处。点拨:根据铁生锈的条件,采取措施6

防止铁制品生锈。

第九章--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

题号解析

(1)BD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1

混合物叫溶液(2)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

2

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只要正确即可,如碘酒是溶液,其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3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间。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分子或离子直接相互接触,因此反应比较快。在化学实验里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反应物配制成溶液,当溶液混合(或把固体反应物放入溶液中)时,就立即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当铝与硫酸铜均为固态时,不容易反应,但把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时,立即有红色的铜出现;又如在硝酸银溶液中滴人氯化钠溶液时,立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学生目前关于具体化学反应的知识不多,选择合适的反应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在学完酸、碱、盐后,就能体会此题的含义了)

4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牛奶中一般含有蛋白质、脂肪等,还有的加入维生素A、维生素D或增钙剂等。(说明:可能学生还不认识或不知道标签上所介绍的成分,会产生一些疑问,但没有关系,等他们学习了第十二单元后,就会对营养物质有更深的认识了)

5汽油溶解油污时形成溶液,但用洗涤剂溶液清洗油污是把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使其形成乳浊液,再随着水漂走,这两者的原理是不相同的。

课题2---溶解度

题号解析

1

该题可从改变溶剂(或溶质)量或改变温度两个角度来考虑,都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

2

3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4分析图9一12和913可以看出,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5

汗水中含有一些盐分,因此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水分蒸发了,但盐分仍留在衣服上,就形成白色斑迹。

6此题属于开放性的习题,办法有多种。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一滴试样滴在玻璃片上,晾干或烘干,有白色痕迹出现的,原试样是氯化钾溶液。蒸馏水是纯水,晾干后没有痕迹。

7在水中总是溶解一些空气等气体,冷水受热时,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即使尚未达到沸点,也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水温高,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变小,溶解的氧气少了,而水面与空气接触,溶解的氧气相对多些,因此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8氨水应密封保存在氨水罐中,氨水罐应放在阴凉处。

9硝酸钾85;114;144;180氯化钾32;42;47;56

熟石灰;;;

10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T。C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ab两种物质都是易溶物.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题号解析

1%

2880g 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100g×98%=(100g+x)×10% 32211mL 设需要的盐酸体积为V,则5000g×20%=v×cm3×38%

4

55g 氢氧化钠的质量500ml×cm3×10%=55g 495g 水的质量500ml×cm3×(1-10%)=495g

5% 设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Zn+H2SO4=ZnSO4+H2↑65 98

13g x

65/13g=98/x

X=

100×100%=%

6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CaCO3+2HCl=CaCl2+CO2+H2O

73 44

50g×38% x

73/50×38%=44/x

X=

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7

~81t提示:每月消耗的氯化钠的质量为:15t×15%×30=

15t×18%×30=81t

8

% 提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10×5=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g/cm3×10%=% 体积为cm3= 2000mL

9提示,查表可知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设要用水为x 则50g/xg=36g/100g

X=.体积为:1g/cm3=

10(1)计算:需NaCl10g ,水90g(2)称量用天平称取氯化钠10g,倒入烧杯中,用量筒(100ml)量取90ml水倒入烧杯中。(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课题4--- 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和

第九章小结第十章---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题号解析

1(1)B 点拨: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与H2SO4发生如下反应;CaCO3 +H2SO4=CaSO4+H2O+CO2↑(2)C点拨:氢氧化钠是一种碱,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它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分别取1 mL~2 mL未知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通入CO2(或通过玻璃管用嘴吹气),出现白色沉淀的溶液是石灰水,没有变化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点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是碱,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无法用酸碱指示剂来鉴别;二者均能与CO2反应,但NaOH与CO2反应无特别现象,CO2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CO2来鉴别。

3方案一:用试管取少量的污水,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若变为红色,证明污水显碱性。方案二:用试管取少量的污水,滴加硫酸铜溶液,若有蓝色沉淀出现,证明污水显碱件。(说明:也可用pH试纸来检验,pH大于7,证明污水为碱性,这一知识在课题2中学

习。) 点拨:因为污水是无色碱性溶液,就要考虑碱的化学性质,同时要注意选择方案的实验现象要明显可行。

4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点拨:由于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Ca(OH)2,所以可做干燥剂。由于CaO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Ca(OH)2。,而Ca(OH)2又能继续与空气中的C02反应,生成难溶性的CaCO3,所以结块。

5

解:设可生产FeSO4的质量为x 。答:可生产.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题号解析

1(1)红大于等于小于(2)无加碱溶液或加水稀释点拨: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成红色。

2(1)B点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所得的pH均为整数。 (2)BC点拨: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如果土壤显酸性,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3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粗略知道各物质的pH。

4Mg(OH)2+2HCl=Mg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盐酸可与Mg(OH)2、CaCO3等分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盐,故可以用盐酸除去水垢。

5

下水道若为金属管道,盐酸会使其腐蚀。应将废盐酸倒入废液缸统一处理。

6中和胃内过多的胃酸(HCl)。Al(OH)3+3HCl=AlCl3+3H2O

7(1)是;增强。 (2)硫酸厂产生的SO2和煤燃烧生成的SO2溶于水形成酸雨。利用水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或将工厂生产的废气通入碱溶液中)。点拨:本题以环境污染与防治为背景而设计问题,使化学贴近生活实际,学用结合,突出了课改的特点,

九年级化学课本所有图片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题图 利用聚硅氧烷(牌号为RTV615)制成的隔热板,能阻隔2 200 ℃的高温,使这只小猫受到保护,能安然无恙地站在上面。这种材料是一种透明橡胶,具有隔绝强热功能。类似的聚硅氧烷已经用于大空船的隔热屏,它能耐太空船重返大气层时所产生的8 300 ℃的高温达三分钟之久。 图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例如,研制新型的半导体,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等。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图2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图3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

1979年四川新都新龙乡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砖面右部有一屋顶,屋后壁挂两壶,可能是盛装酒曲的容器。砖面左部有荷酒贩者二人,一人肩挑两桶酒,一人推载有方形容器的独轮车。 图4越王勾践青铜剑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图5唐代蜡染屏风

初中化学教材全解(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88g。 2.如①1952年冬天,伦敦的烟雾事件。②1955年日本的四日市的空气污染事件。③1952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事件。④我国近年来福建、浙江沿海的赤潮事件。 3. 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消除大气污染物等课题。用化学的方法对大气进行检测和污染防治,回收处理生产的大量垃圾,变废为宝等都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 1.C 2.D 3.D 第三节练习与实践 l.(1)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沿略倾斜的试管缓缓倒人,瓶口紧靠试管口。 (2)根据试管的大小折叠纸槽,将药品放在纸槽上,水平送入试管中,竖起试管,抽出纸槽。也可以用药匙代替纸槽。 (3)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l/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废液倒在废液缸中,废渣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 2. 见P73表 3.猜想: (1)铝能导电; (2)铝能与氧气反应; (3)铝能与食醋反应。 实验设计: (1)将打磨好的铝片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 (3)将一小片铝片放人食醋中。 实验现象: (1)电珠亮了;

(2)铝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变白; (3)现象不明显,若加热,则有少量的气泡产生。 结论: (1)铝能导电: (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但没有像镁带与氧气反应那样剧烈; (3)铝几乎不能与冷的食醋反应,加热则有少量气泡产生,不如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明显。 本章作业 1.C 2.A 3.A 4.不一定。(1)固态二氧化碳受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易溶解碘等物质。化学性质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⑴变黑⑵上下浮动,像跳舞一样。 7.(略)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A 2.C 3.(略) 4.(1)红磷的用量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红磷不足:进入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到1/5;原因是红磷没有将瓶中的氧气耗尽。 红磷过量:瓶中进入液体的体积大约为1/5;红磷将瓶中的氧气耗尽了。 (2)(略) 5.氮气,78%;氧气,2l%。3.36。 6.水蒸气;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高山上氧气含量较低,携带氧气瓶可补充供呼吸的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教材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化学的作用: (1)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2)生产农药化肥, (3)化学合成药物,(4)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4、分子原子论: (1)创建人:道尔顿、阿伏加德罗 5、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发现人:门捷列夫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2)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 2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 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 2的量减少,CO 2 和H 2 O的量增多(注:吸入空气与呼 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4、检验气体: (1)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剧烈) (2)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石灰水中越浑浊,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四.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 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 容器内。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 然后使试管直立。(“一斜、二送、三直立”) 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

九年级化学电子版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此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饶有趣味且又带有一定想象力的美好愿望,指出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从具体事例出发,先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展示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重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多媒体、NaOH溶液(用啫喱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大世界”字样的纸(表面为白纸)。 一、导入新课 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 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 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 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我为液体添色彩”。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课题3 元素 课题4 离子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学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材分析 总特点:1、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交叉编排。 3、直线式编排和螺旋上升式相结合。 4、由易到难。 课程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化学_九年级(上册)_-教师教学用书(附课本习题答案及讲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元素 课题3 离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 价值。 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像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下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 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课本基本知识点汇总(上册)

上册知识点总汇(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一种_______,主要是由和组成。空气的成分得出按_________分数计算,大致是______占21%,氮气占_____,_______占0.94%,_______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2、空气污染可分为两类,有害气体如、、等和粉尘。污染源有_________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________,汽车的等。NO2、 SO2进入大气后,易形成_________。防治污染的方法:、、 注意:空气质量日报计入空气污染物的有害气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和______。二氧化碳虽能造成温室效应,但不是质量日报所报告的。 3、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的药品是,该物质燃烧时有大量的______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_______,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以上实验测定氧气的含量往往偏低,引起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①;② ③;④ 该实验不能用燃烧后生成_________的物质(如碳、硫等)代替红磷,也不能用铁代替红磷,因为。 考点二、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溶于水,液态和固态的颜色为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的化学性质的气体,具有________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氧气不足,碳与氧气反应则生成__________。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火焰,生成一种 的气体,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色的________(填化学式),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 注意:在硫燃烧的集气瓶中要加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铁燃烧的集气瓶中加水或细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氧气的两个重要用途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4、危害:氧气对人也有有害的一面,如缓慢氧化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特有现象。一般可燃性气体和熔沸点较低易汽化的固体、液体,燃烧时有火焰,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易汽化的固体物质,如_______、_______等,燃烧时没有火焰。 考点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氮气和氧气的不同,属于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问题答案(完整版) P7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习题1、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举例见第2题) 2、(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3、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4、(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P15步骤2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继续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中考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打好基础,力争在明年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学生分析 我校九年级有50名学生,据杨老师说其中女生学习较好,我要尽快熟悉学生,了解他们在八年级学习成绩,提前做好优等生提升和差生的促进工作。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P10 习题:1、(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分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收集整理:黔西县思源实验学校白晋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 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 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 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 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 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 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 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 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一些生活或中 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 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 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 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 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 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 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 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 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 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 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 和我国水资源概况,谁的污染与防治等问难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 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 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同时本单元的特点是 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内容之 中。

九年级全册-化学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上册 P8 1.判别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剧烈反应,产生了很多气泡,触摸杯底有温热的感觉。气体无味。 B:开始有气泡冒出,第二天鸡蛋变大。一周后,鸡蛋外层部分变得半透明,很有弹性。 P13 1.(1)×(2)×(3)√(4)√ 2.固体食盐怎样溶于水中的?一定量的水为什么只能溶解一定的食盐?为什么搅拌可以减速溶解?溶解过程有放热吗? P19 1.D 2.D 3.A 4.(1)热光(2)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蜡烛燃烧时向环境中释放能量。 5.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氢原子氧分子 6.变浑浊水蒸气小明同学小亮同学和小光同学小明同学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在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导致石灰水变浑浊猜想是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获不能仅凭一个实验事实就得出结论,要有充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猜想。对白烟成分的猜想要考虑其来源,是来自蜡烛本身,还是来自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等;或者要依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特殊属性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存在;或者要对探究过程做出综合分析和反思,以找出问题所在。 P28 1.A 1.(1)√ 固态水中的水分子并不是不运动,而是在固定位置上运动,所以其位置相对固定。 (2)√ 白酒主要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其中的酒精分子与酒精分子、水分子与水分子,以及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但在通常情况下酒精分子的运动速度比水分子要快,因此白酒敞口放置,会有较多的酒精分子从白酒中逸散出来,从而使白酒中的酒精的含量减小,导致酒的味道变淡。 2.C 3.沉降过滤吸附 4. B A P34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全上下册共12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1)铁生锈有新物质(Fe2O3)生成,为化学变化 (2)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3)纸张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为化学变化 (4)瓷碗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有新物质(Cu2(OH)2CO3)生成,为化学变化 (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8)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如:铁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物质燃烧、食物腐烂、酿酒、新陈代谢、工业制碱、浓硫酸脱水、石灰浆刷墙,墙面变硬、玩火自焚、烈火焚烧若等闲、用酸除铁锈、烽火戏诸侯、动植物呼吸、中毒和解毒等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哪些是指物理性质,哪些是指化学性质?为什么? (1)酒精能燃烧。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燃烧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 (2)酒精能挥发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挥发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 (3)水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变为水蒸气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酿酒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6)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 (7)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 (8)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 4.观察你身边的物质,如水、食盐、蔗糖、铜导线等,描述一下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水: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液体,常压下熔点为0℃,沸点为100℃; 可以作溶剂,可以灭火,可以和CaO、CO2、C等发生反应,可以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H2和O2等 食盐:常温常压下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食盐的主要成分作调味品,腌制食品。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用来作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蔗糖:常温常压下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以做调味品。 铜导线:常温常压下为紫红色固体,密度较大,难溶于水,有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加热可氧化为黑色的CuO,不溶于普通稀酸,可做到导线,器皿,装饰品等。 5.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决不能食用变质的食物。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食物已经变质了?举例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食物变质常有这些现象,比如,食物变黄、变黑、变绿,密封的食物包装有鼓胀现象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下册)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章小结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教学内容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

精品文档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 习题:1、(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宁志鹏 为便于教师更好地驾驭使用教材,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育理念,我对粤科版精心打造的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从三大方面(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来解读课标、剖析教材并浅谈建议。 一、解读课标 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化学上册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主要包括的课标要求有: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⑴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⑵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⑷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⑸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⑹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 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二、剖析教材 我分别从“教材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材编写特点 ①下册教材每章知识由易到难再到易,环环相扣。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②下册教材每章知识内容安排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逻辑性强,逐步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③下册教材每章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知识面宽而简单,许多内容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关联密切。 ④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勤动手、善动脑,上册教材安排了35个观察活动、4个学生实验活动、3个探究活动、10个讨论与交流。教材留有较多的空白,供学生实验、观察、思考后填写。 ?、教材编写意图与编排体例 教材编写意图决定教材编排体例;反过来教材编排体例体现出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编写意图与编排体例是一石双鸟的辩证统一体。每章每一节内容编排体例板块一般包括:①标题②要点提示③你知道吗④正文⑤讨论与交流⑥长话短说⑦观察活动⑧学生实验探究⑨操作指引⑩调查活动?实践活动?知识视窗?检查站?习题等。下面我通过列表来说明编排体例的版块及其这样编写的意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