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

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

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

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

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

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

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

民爱戴。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于谦拥立景帝,反动南迁,并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刺军,让千百万人民免受涂炭,局势转危为安。但英宗复位后,于谦却被诬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著有《于忠肃集》。

王冕,字元章,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而成诗人。性孤傲,

鄙视权贵,应试不中,过着游历生活,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作诗不拘常法,语言质朴。著有《竹斋集》。

5.从资料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两位诗人,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内心都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骨子里透着一股韧劲,今天就让我们分别通过这两首古诗,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古诗,识字。

(1)大家打开书,自己自由朗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2)出示古诗,谁来分别朗读这两首古诗?

(3)你认为哪个字,最易读错?

预设:“谦”字,容易和“嫌、、“歉”形近字混淆,“冕”字,是形音字。

“锤”字,是翘舌音。

(4)你认为哪些字最容易写错?

预设:“焚、”、“砚”字是本课的两个生字,在规范书写时,要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焚”字是上下结构的字;“砚”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而“烧”字的斜钩上没有点,左窄右宽。请同学们先描红,再规范书与两遍。

(5)在这两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大家的?

预设:第一首诗《石灰吟》第四句中的“留”与第二首诗《墨梅》第四

句中的“流”,同音不同字,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请您说说吧!

2.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断

句,这也是有规律的,先看看,再读一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重音、韵

味,采取老师范读、同位互相读等方式读好这两首古诗。

(2)

3.

两首古诗主要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相机点拨

《石灰吟》主要展现石灰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几个词感受石灰的坚强,不

服输的精神。从“全不怕、在人间”两个词语感受到石灰的乐于奉献的精神。)

尝试再谈第一首诗的主要内容。

(山石在深山里不怕铁锤的打击,不怕烈火的焚烧,成为石灰,为人类造福。)

《墨梅》主要展现梅花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淡墨痕、不要人夸、只流”等词语体现梅花的开放在寒冷的冬季, 可

依然把宜人的芳香留给人间)

尝试再交流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

(梅花傲放于寒冬中,可把芳香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文诗对照,诵读《石灰吟》,感知“抗争”。 1. 谁能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师总结并相机板书: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2. 我们都知道,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需要我们借助许多资料,才能完 成,非常不便,今天,我们只需借助一篇文章,就能感悟到这首古诗的真谛。

3.

这是老师根据搜集的《石灰吟》的背景资料,改写的一篇记叙文,相 信它能很直观地帮你了解这首古诗。

(1)出示老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

(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这两首古诗,

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说一说,这

凛然碎身留清白

改写《石灰吟》

不难看出,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作者借石灰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你看石灰的道路由“千锤万击”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最终“留下清白”,这不就是于谦敢于向权贵抗争的真实写照吗?

(2)学生自由读,谈自己的收获。

4.文诗对照,学习古诗

(1)解诗题。

①对照改写的记叙文,想一想,怎样理解“吟”字,哪一句话的哪一个

词对“吟”字做了最恰当的解读?

(从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唱出了《石灰吟》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矿这句话中明白“吟”是“吟唱”的意思。)

②老师相机补充解释:“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一种体裁。

——你还知道哪些含“吟”的古诗?

相机积累:《游子吟》、《边城吟》、《蚕妇吟》、《插花吟》等

③结合科学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交流对石灰的了解。

(引导学生对石灰的形式过程、作用等方面认知)

④题目是古诗的眼睛,我们把这双眼睛擦的更亮一些,再大声朗读诗题。

再想一想12岁的于谦,目睹着深山铁锤、烈火锤炼石灰的过程,是

何种心情?请把他的心情通过读诗题,读出来。

(生读)

(2)明诗意。

① 结合展示的记叙文,想一想,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 请用笔标画出来。

述一下吗?(主要元素有:少年、工人、铁锤锤打石头、烈火煅烧石灰)

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这个场景的呢? ② 解读1、2句。

这两句诗中的“千锤万击、若等闲”怎样理解?“千”与“万”是指一 千次和一万次吗?学生 结合第三自然段 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千锤万击”指千万次的锤打敲凿。“千万”是形容锤打的次数极多,

这里是虚指。谈一谈“千锤万击”是一种什么感觉?

你积累了哪些“千X 万X ”结构的成语? 交流积累:千军万马、千差万别、千恩万谢

千峰万壑、千刀万剐

“若等闲”指平平常常的事。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自然段) 多了不起的山石啊,经得住锤打与焚烧,请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诗。 ③ 解读3、4句。

谁来尝试说一说,3、4句诗的意思?你是怎样知道的? 读一读第4自然段,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粉骨碎身”怎样理解? “全不怕”和“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了什么? 石灰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能替烈火中的石

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

交流展示标画的句子。

当你读到这句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小儿垂钓》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小儿垂钓》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péng tóu méi tái jiè wèn 2.多音字组词 少shào________ shǎo________ 都dū________ dōu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鱼惊 应人

垂纶 4.读诗《小儿垂钓》,根据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侧—________ 借—________ 遥—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蓬________ 怕________ 缝________ 拍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 ①蓬头 ②鱼惊 8.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招手 ②侧坐 9.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蓬头 稚子 借问 10.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②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②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受宠________ 惊涛________ 摇摇________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春天一到,冰就化开了。 ②你不能这样做。 14.文学常识填空。 胡令能(785-826年),________诗人,隐居________(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shēn shān fén shāo děng xián qīng bá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石灰 烈火 清白 人间 3.拼音我会选。 千锤万凿________(zuò záo) 烈火焚烧________(hún fén) 粉骨碎身________(cuì suì) 4.多音字组词 间jiān________ jiàn________ 处chǔ________ chù________ 5.写出近义词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清白—________ 6.写出反义词。 清白—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7.形近字组词。 吟________ 深________ 冷________ 探________ 8.查字典。 “碎”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读________ 9.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锤________ 烈火________ 粉骨________ 10.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我会填。 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 12.我会填。 《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钱塘人。他是一位民族________,也是一位政治家。 13.解释下列词语 ①焚烧 ②等闲 14.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等闲 ②清白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6.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墨梅》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墨梅》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86分) 1. (2分)《石灰吟》、《墨梅》都是:________,即两首诗都________。 2.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坤池边墨迹颜色 3. (3分)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砚淡墨乾坤 4. (3分)读拼音,写词语。 qīng wā________xiǎo niǎo________jǐng yán________ 5. (3分)写出近义词。 凉爽—________ 环绕—________ 欢乐—________ 6. (3分)写出反义词。 花开—________ 好—________ 忙—________ 7. (6分)形近字组词。 池________ 淡________ 坤________ 地________ 谈________ 抻

________ 8. (4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洞若________ 耳濡________ 翻云________ 方兴________ 9. (5分)读诗《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颜色指什么? 10. (2分)默写《墨梅》诗句 吾家洗砚池边树,________。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__。 11. (6分)文学常识填空。 《墨梅》是________代诗人。画家________写的,他借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品格,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中体会到。 12. (5分)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只留清气满乾坤 13.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墨梅 ②洗砚池: 14. (5分)按要求回答问题 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写几句赞美的话吧!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②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6.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 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 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 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 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 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 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池上》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池上》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96分) 1.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稚________侧________遥________艇________ 雅________测________摇________挺________ 2. (6分)多音字组词。 撒sā________ sǎ________ 倒dào________dǎo ________ 调tiáo________diào ________ 3. (4分)我会根据内容连线。 泉眼无声惜细流________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________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 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____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不解藏踪迹________ 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4. (4分)读一读,选一选。 入神出神坚持保持 ①小熊正望着窗外________,上课铃响了。 ②孩子们________地听着陶行知的讲解。

③大家要________公共场所的卫生。 ④遇到困难我们要有________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 5. (10分)默写古诗 池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儿垂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5分)我会解释划线的字。 小娃撑________ 小艇________ 不解________藏踪迹 泉眼无声惜________ 细流树阴照水爱________晴柔。 7. (5分)看拼音,写词语。 yī shǒu quǎn shuǐjiān jiān jiǎo cǎi huādà sh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6分)读一读,连一连。 出水迹莲蜓萍 泉________ 露________ 采________ 踪________ 浮________ 蜻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课《古诗两首》

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主备人毛革使用人课题20、《古诗两首》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时内容第一课时: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课时: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目标: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难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PPT课件;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 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 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 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批注或调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