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讲述讲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讲述讲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讲述讲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讲述讲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H.K.

(大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电子学的发展,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展开了。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推动当代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隐患逐渐突显出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完全有可能导致之前艰难创造的世界文明的破坏甚至毁灭,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和反思。本文从哲学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冷静、理智的进行分析,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哲学思考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原本是两个词汇,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就是技术。“科

学”主要是属于认知的范畴,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

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者一般生产力,主要回答了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

什么”的问题;而“技术”确实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

践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主要解决了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

题。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经常被连在一起

使用,即“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就是认知世界所需要的“世界

观”,“技术”就是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断推动着人类的社会的发展①。1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

历了三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并且第四次工业即将到来,已经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

使得科学技术的高度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改变了最根本的劳动生产

方式,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随即便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并且迅速壮大起来,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

①出自潘登等的《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第1-5页)。

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由电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迈步进入了更加先进的“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当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革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它是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并且依赖经济和技术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我国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使得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前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生态成本,扩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②。在第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能源和资源危机,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第四次产业革命即绿色产业革命。二十一世纪初推出并创新的第四次绿色产业革命,是我国第一个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过去200年的世界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错失了很多的机遇。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我国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暇进行工业革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我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③。之后我国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发动了国家工业化,并且同时进行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赶上了最后一班车,因为对外开放才使得我们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最终我们成功实现了追赶,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2]。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即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反思,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暴露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性问题,让我们愈发明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

②摘自《信息动态》(《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年3期第4-5页)。

③摘自《第四次工业革命_互动百科》。

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以前我们的先辈所不敢想象的极其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我们都满足于这种快感的同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已经逐渐显现。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的情况下落下帷幕的。人们在欢庆和平的同是也应该想到这样的和平与安宁是以毁灭自己的同胞为代价的。原子弹是人们研究原子物理理论达到一定程度而掌握了核技术而研制出的武器,它使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可以自己毁灭自己的恐怖力量。虽然它曾为我们带来了和平,但在二战结束的七十年里,世界各国都无可否认的生活在“核阴影”中。从伊朗核问题再到朝鲜半岛核问题,每当有一个国家试图拥有核武器都会让世界为之一震。此外,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诸如枪械犯罪的暴力型犯罪,让人们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更有甚者,例如美国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撞击的“911”事件以及俄罗斯的核泄漏事件都让世界人民为

之惊恐④。3

在医学方面,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克服了很多医学界的难题,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新兴病菌让医学界头痛不已,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生令人担忧,无论是“非典”、禽流感还是“H7N9”都让我们无奈地看着众多鲜活的生命从身边消失。我们有理由担心,未来我们人类会不会彻底葬送于一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另外,一谈到谈到这些就会让我们想到侵华日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战场进行的细菌战和毒气战,还有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是永远抹去不了的。

在生物领域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出现了危机。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8]。近年来,特别是在美国发生“炭疽感染事件”⑤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频繁出现在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还有各类媒体

④以上核问题案例均查自历史文献。

⑤“炭疽感染事件”是在美国发生的一起从2001年9月18日开始为期数周的生物恐怖袭击。

上,SARS⑥的全球流行让全世界更加注重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已经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与其它实验室先比而言比较特殊,在其中工作的每个人和他所接触的周围事物与环境都有很高的几率感染传染性疾病。无论是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或者发生意外事故都会造成实验室人员的感染,甚至周围环境以及人群的感染,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最近国内大学生物实验室微生物泄露,给全国高校制造了不少恐惧,导致很多生物实验室暂时终止了实验动物的饲养。而且,人们利用生物技术时会出现很多安全问题。例如转基因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类转基因食物、动物进入了自然环境,会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很大影响。另外生物技术的误用或者非道德使用会给社会安全稳定和自然界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隐患。

在生活中,科学技术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研发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不和谐。很多青少年抵制不住网络的诱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更有网聊、网恋引发犯罪;网络的普及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平台,各种网络传播暴力、色情,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诸如此类,科学技术带来的烦恼还需要我们不断寻找解决办法。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凸显出来。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我们一直做着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事。不成熟的科学技术的采用以及人们盲目追求高效率、高产量、高回报的经营方式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至于我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不得不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下一代的幸福而烦恼。我们使用的每一种工业产品,它们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是也必然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担⑦。4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便捷的代步工具,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都有了对汽车的需求,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堵塞、尾气排放、大气污染。空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但是空调中的制冷剂对于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已经成为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由于制冷剂行业的

⑥SARS就是非典型性肺炎,即“非典”。

⑦摘自马静静的《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19期第2-3页)。

发展这已经不是主要影响,取而代之的是空调的能耗问题日益严重,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业总能耗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巨大的能耗和热量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除了日常生活之外,不合格企业的违规经营,废水、废气、废物的超标排放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最主要的方面。

三、科学技术的哲学思考

当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体现了矛盾观。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就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看待科学技术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世界上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3],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⑧。因此,我们不能回避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影响,要清醒的看到其中的问题并且找寻办法解决它。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看待科学技术产生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针对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这个问题,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准备走曲折的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⑨5,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毫无疑问要发展科学技术[6],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充满信心不怕曲折,解决前进的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7]。不断坚持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累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在未来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已经诠释了这是个必然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在综合起着作用,我们既要重视科学技术本身向前不断发展会带来的进步,又必须调整外部因素进行积极的引导起到正确的导向作

⑧摘自董晓琳的《毛泽东时代的干群关系思想研究》。

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的。

用,让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其积极地一面。

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4]。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就间接否定了之前通过破坏自然环境而达到的发展经济的做法。科学技术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实现自己目的性的工具。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功能。自然观与科技观是一致的,存在双向作用。一方面,人类把自然界看做什么性质的对象,就会对科学技术提出什么样的任务,决定科学技术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应用于生产的程度,也决定了自然观的水平⑩6。当代科学技术不能仅仅研究自然界能为人类创造什么,人类该怎样更好地利用自然界;还应当去认真探索我们人类能够为自然界做些什么,自然界需要我们人类怎么做。只要我们突出了对自然的保护,就会使科学技术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们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四、反思

通过当代科学技术的利用的分析,我们得出要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科学技术的积极的一面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避开科学技术的弊端做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9]。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它反映了:第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提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为后代人考虑,这可以看出当前与长远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可持续发展强调谋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得注意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⑩摘自互联网《生态哲学视野中人的存在的双重性及统一》。

联系。第二,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像以前一样为了发展经济不计代价,我们不改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但也要在不对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有利就是有利,有害就是有害,不能再为了发展经济继续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忘保护环境,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意识应该在实践中培养。第四,事物是量变和质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我们得坚持适度选择。可持续发展强调处理好当代和未来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加完美的发展科学技术。.第五,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我们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根据正确的价值导向来确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科学发展的一个合适的度,找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环境生态保护的一个平衡点,这样才可以使科学技术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逻辑[J]. 三联竞争力, 2010, (8): 88-89

[2]高珮义. 产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

(2): 15-17

[3]蒋建利, 姚西英. 对生物医学研究生开设生物医学实验安全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 (1): 69-71

[4]杨焕章. "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纪念《矛盾论》70周年[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4): 34-40

[5]王瑞. 浅论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J]. 榆林学院学报, 2008, (3): 8-10

[6]王凤霞. 运用新课程标准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J]. 科教导刊, 2013, (23): 18-19

[7]王文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何以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启示[J]. 吉林画报·新视界, 2010, (8): 76-77

[8]郝潞霞. 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J]. 天府新论, 2005, (2): 9-13

[9]郑笑冬, 陈安民.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之管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11): 53-54

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展望答案大全

一、A型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 卡上标注其相应字母】 1.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C )导致的温室效应。 A. 酸雨 B. 土地荒漠化 C. 水资源危机 D. 温室气体 2.(B )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单位。 A. 基因组 B. 基因 C. DNA D. 蛋白质 3.现在计算机学科里面所谓的诺贝尔奖就叫(A ),它是由这位科学家命名的。 A. 图灵奖 B. 图腾奖 C. 冯.偌依曼奖 D. 灵图奖 4.人类基因组的组织方式以( D)为单位。 A. 基因组 B. 基因 C. DNA D. 染色体 5.(D )是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 和传输的学科。 A. 生物学 B. 信息科学 C. 生命科学 D. 生物信息学 6.神经元之间靠(D )进行交流。 A. 动作电位 B. 树突 C. 细胞核 D. 突触 7.利用( B)的全能性,将来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组织来修补受损的细胞。 A. 组织干细胞 B. 胚胎干细胞 C. 基因 D. 功能基因组 8.国内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叫(C )机。 A. 101 B. 102 C. 103 D. 104 9.(D)的进展将为信息技术提供新的存储、传输、处理、显示材料和器件。

B. 科学 C. 物质与科学 D. 物质与生命科学 10.技术创新的(A )是指从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中体现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所以不仅仅是技术范畴的事。 A. 综合性 B. 创造性 C. 创新性 D. 市场连续性 11.水利发电是水能的一种主要利用形式,水利发电的技术包括多方面,三峡水电站是属于(B )水利发电技术。 A. 引水式发电 B. 坝式发电 C. 混合式发电 D. 抽水续能式发电 12.家务劳动的解放是(C )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A. 白色家电 B. 黑色家电 C. 家用电器 D. 洗衣机 13.(A )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核心与关键因素,也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与关键因素。 A. 科学技术 B. 先进思想 C. 文化知识 D. 知识技术 14.大脑的基本单位是( A)。 A. 神经元 B. 树突 C. 细胞核 D. 突触 15.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基因图初步完成于( A) A. 1996 B. 1997 C. 1998 D. 1999 16.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里的一个真正的里程碑,是最终完成(C )。 A. 遗传图 B. 物理图 C. 序列图 D. 基因图 17.大脑的(B )是指人的学习和记忆活动。 A. 功能性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的哲学反思

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科学技术与实现人类自我价值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类逐渐掌握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类价值的实现就是要随着地球环境以及宇宙环境的改变不断的适应,而且不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其实和所有的动物一样人类只是依附于所有的物质条件而存在。本身的科技和文化也都是为了生存的保证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随着人类不断繁衍,人口数量的增多,当前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就会必定会枯竭,而人类基于自身的需要一定会为了生存而进行掠夺,从而破坏自然。当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的居住条件变得更加恶劣,使得人类需要继续进行更多的掠夺和破坏来获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例如在巴西的热带雨林,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资源而破坏雨林的植被。然而随着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人口的增多使得当前的耕地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使得人们继续加大雨林的破坏面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就是为了让人类一方面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同时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是一种技巧或技艺,它是和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表现在对工具使用层面上的实用价值正好满足人们的需要,它从诞生之初,

就体现出推进人类物质文明进步、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古代火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抵御寒冷的武器,扩大了人类的活动时空;农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并进而带动物品交换、社会组织等文明形态的出现;天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农业的需要而对天象的观测有关,几何学的起源与埃及尼罗河的泛滥有关,泛滥后的洪水冲毁了土地,埃及人不得不重新丈量土地,因而产生了几何学。数学主要产生于土地测量、天文历算与交易计数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产生,让人类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获取更多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使得人类获得了最基本的价值得到体现。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具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煤炭石油的使用与需要,人类陷入了能源的危机,自然环境的危机。而这些危机并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因为他们始于科技技术的进步,而带来的问题最终也将由科学技术发展解决。 同时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价值的影响既表现为物质方面,也表现为精神层面。科技进步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是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动力。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科学给予我们对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科学不但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还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思想史无非是一部价值标准发展变迁的历史。因为人类一经在地球上诞生,就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生存目的的生物。当然,人类行为基于本能,发端于具体利益诉求,同时受到人类的习惯、道德、良知以及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古代因为科学技术的不发达,

科学技术哲学答案

科学技术哲学答案

1.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对科研具有指导作用(2)当代科技发展系统化复杂化需要科技哲学指导 (3)学习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可增强科学精神理念思维道德 (4)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科学管理、决策、组织、领导 (5)结合自身体会 2.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 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 第一,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两者并不是处在一种简单的对峙关系之中,而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活,人的一切,包括人的肉体和意识都依赖于自然界;作为人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改变,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正

是通过人有一时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人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使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得以进步。) 第二,认识能动与受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现在行、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线性、自然规律和谐一致。这是因为: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必须像对自身一样关怀和爱护自然界。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状况息息相关,不能无视自然界的各种关系对自然界进行任意的改造甚至破坏。其二,自然界以系统整体的方式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自然事物以一定的关系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系统。某一种自然事物的消失和破坏,就可以引起整个自然系统的连锁变化,在最终意义上危及到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再发展能力。因此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功利需求与环境利益统一起来,维护自然系统的协调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论科学现代的技术 学号:姓名:专业:水利水电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的确让人难以置信。全球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从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高端化,品质化。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的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的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1世纪是一个新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翻天覆地的世纪,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 一科学技术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弊端,引起了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尤其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经江泽民主席对当前的国际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曾做过这样的估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诚然,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依然千里,在这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采取积极的和有效措施发展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革新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 虽然科学技术不是针对市场的,但是发展科学技术已经离不开市场了。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糅合的市场。既要快速又要注重质量的推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必须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经济整体水平,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现代的科学技术就想拥有巨大动力的引擎,可以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新产业的兴起,新兴国家的强盛,都依赖于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

浅谈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历史揭示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世界观、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哲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哲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哲学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反思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现阶段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世界难题迫切需要实现哲学理论创新,也是科学技术哲学所要实现的逻辑发展。 [关键字]:哲学,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哲学 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历史揭示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世界观、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在古代, 无论当时人们是否意识到。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始终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近现代,由于哲学家的层出不穷,由于哲学本身的变革和系统地发展,使得人类科技得到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哲学家开始涉足哲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技术哲学。德国哲学家卡普(E.Kapp) 在1877年发表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代表了系统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的开端[1]。经过百余年发展,尽管技术哲学仍属于哲学的边缘领域,但在学术界逐渐获得了承认。技术哲学研究以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无统一范式、无哲学地位的困境中。处理好理论思辨与经验研究的关系非常重要,“唯理论”或者“经验论”的方法皆不可取。技术哲学研究使得过去的这种玄思转向了今天的实践导向。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从对大自然的无知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又重新陷入了一个无知的技术世界。于是,技术启蒙[2]就成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时代作用。技术启蒙关键是运用哲学思辨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以此建立起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自由关系,将人类从无知的技术世界中解放出来。 哲学对现代科技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所谓哲学即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体现了关于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活动的“普遍规律”[3]。而科学是分别从各个学科上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都反映着哲学思想,世界上没有不反映哲学的科技。哲学思想渗透到科学和技术思维的各个方面,哲学让人类在现代科技方面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树立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一方面使现代科技变得更为活跃,更有生机;另一方面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得更为全面。综观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受到哲学的启迪和影响,无不是哲学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 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也就是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之间,并不总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极为在逻辑上有可检验的可能性。虽然这仅仅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不具有逻辑上的可检验性,就不能

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

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政治效应的观点 【摘要题】本文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当代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控制形式的观点。作者指出,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他们较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一种独特的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政治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政治效应 【正文】 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问题是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围绕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科学技术政治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着力研究当代科学技术的消极政治效应方面,提出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观点,即当代的科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而变成一种新的统治或控制形式。下面我们将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这方面观点。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涉及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效应问题。他认为,当科学认识的观念被应用于自然时,它只是推动科学的进步,当它被应用于社会时,它反转过来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现代科学越发展、越复杂,它的方法对自然理解得越好,就离人本身越远,越成为片面的、封闭的、与人无关的东西。技术的情形也一样,“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整体的形象”,“它把现实世界撕成碎片,使整个世界的梦幻烟消云散”。[2]卢卡奇实际上把科学技术当作物化的形式来加以批判,认为资产阶级一方面将科学技术当作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将它们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成了资产阶级的帮凶,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展,工人受剥削受压迫就越厉害,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矛盾异化现象的一个祸根。在这里,卢卡奇显然注意到了资产阶级将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的事实,分析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沿着卢卡奇的思想传统,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成了其科学技术观的一个主题。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了,但这种控制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作为代价的,即科学技术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反过来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手段。在他们看来,在当代社会,统治的原则已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基于野蛮力量的统治让位给一种更巧妙的统治,即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命令被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控制形式。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统治的基本原理”,因为人运用理性工具不断征服自然,以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作为合理性活动的准则,这本身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欲。而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于科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反思1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还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

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要求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五、具体措施

2016《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读本》答案(必过版)

2016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读本考试答案 1.第三代移动通信数据通信采用(D)。 A.GPRS B.EDGE C.3G D.HSPA 2.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菌能通过胞质不相容的机制来操控果蝇的繁殖机制,因此,下列(D)沃尔巴克氏菌的果蝇交配后不能成功产生后代。 A.父本母本均未感染 B.父本未感染母本感染 C.父本母本感染同一株系 D.父本母本感染不同株系 3.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即利用(A)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A.白僵菌 B.颗粒体病毒 C.微孢子虫 D.球形芽孢杆菌 4.我国自主研发并为国际标准组织接受的LTE标准采用(B)。 A.FDD B.TDD C.WDD D.CDD 5.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特有程度高,以种子植物为例,特有物种达到(B)。 A.80% B.52% C.15% D.5% 6.下列哪个选项是伦敦烟雾的直接原因?(A) A.二氧化硫和粉尘 B.氮氧化物 C.臭氧 D.二氧化碳 7.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规定,到2020年,陆地保护区面积占各缔约方国土面积的(C)。 A.10% B.14% C.17% D.25%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对PM2.5的准确描述?(B) A.细颗粒物 B.可入肺颗粒物 C.可吸入颗粒物 D.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总称

9.在协同进化过程中,每一个物种都会经历多个其它物种给它施加的选择压力,同时它也会给多个其它物种产生进化影响,这被称为(B)。 A.顺序进化 B.弥散协同进化 C.共适应 D.协同成种 10.按照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重度霾对应的能见度等级为(D)。 A.大于10公里 B.5-10公里 C.3-5公里 D.小于2公里 11.肥胖能增加一系列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ABC)。 A.2型糖尿病 B.心血管疾病 C.癌症 D.骨性关节炎 12.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ABC)。 A.代谢综合征 B.糖尿病 C.痛风 D.关节炎 13.下列选项中哪个属于NoSQL数据库?(ABD) A.BigTable B.HBase C.Oracle D.MongoDB 14.大数据的特征包括(ABCD)。 A.数据量大 B.数据结构多样 C.数据处理速度快 D.数据质量要求高 15.下面哪些些物质是PM2.5的构成成分?(ABC) A.硫酸盐 B.硝酸盐 C.有机物 D.盐酸盐 16.下列哪些区域是我国霾污染频发的区域?(ABC) A.京津冀区域 B.长三角地区 C.珠三角地区 D.青藏高原 17.下列哪些选项中属于物种多样性监测的主要途径(ABCD)。 A.标记-重新俘获法 B.无线电跟踪法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说明:我们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学列了一个300本书的阅读书目,其中30本标有*的为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请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您的学生再选15本左右的参考书目。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希望通过读书培养大家学习科技哲学的兴趣,及早了解学习本学科的进路。但是,读书毕竟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深入研究,还必须自己多动脑筋、多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近年来新出的一些好书,也希望导师能够及时推荐。 *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马克思:《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4、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6、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对科学迷信的反思

对科学迷信的反思 摘要:由“科学主义”思潮或对科学过度的宣传引致“科学迷信”,科学迷信实际上是拿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的各个方面,结果使得迷信者对科学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倡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实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科学;迷信;科学迷信;辨证统一 1科学、迷信与迷信科学 什么是科学?自然辨证法课上,老师说科学就是人类认识的自然规律。在百 度百科里,科学是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 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 “科学”这个词,英文为Scinece,德文为Wissenehaft,它源于拉丁文“Seientai”,学。 原意是“知识”、“学问”的意思,最早引人我国时大约十六世纪前后,被译作“格 物致知”,直到1893年康有为在翻译介绍日本的书目时才首次使用。尽管科学本 身很复杂,对“科学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不 过归纳总结各国专家学者的看法,大致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科学是准确的判断;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科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与 社会从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和工具;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是有渊 源而无止境的长河[1]。科学无止境的发展和不完全重复的变化,使科学总是处于 不断补充与修改之中。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对此曾作过深人研究,也感到为科 学下一个完满的定义很困难。他甚至主张不能给科学下定义,而只能从不同的侧 面去认识和理解。他认为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科学是一种体制(即完成科学社会 任务的组织);科学是一种方法(即发现事实和规律的全部方法);科学是一种积 累的知识传统(即科学具有累积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与技 术密切结合,导致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是一种重要观念的来源(新思 想、新原理、新世界观的来源)[2]。贝尔纳的这一描述和孙倩先生所说的“科学 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科学家共同组成了科学体系的各 个部分”[3]是同一个意思。判断一种东西是不是科学,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它 们是理性原则、实践原则、可重复性原则、逻辑完备性原则和简单性原则。科学 活动的开展,也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比如公平性、共用性、怀疑性、无私利 性和相对独立性[1]。对待科学的态度,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要理性,不要非 理性;要求真、求实,勇于探索和创新,不要迷信、盲从和武断;要诚实、认真、 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和主观臆断;要敢于怀疑,不要迷信权威。 什么事迷信?迷信是人的一种思想意识,是对某事物或者思想不加思索,毫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385289

浅谈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工程技术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专业以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的工程技术环 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例说明了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转化关系, 同时讨论了工程技术人材应该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关键字:哲学、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观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1]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工科研究生,深刻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拓展逻辑思维,加强综合分析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所在的实验室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本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的,然而什么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实验室所涉及的航空航天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1.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指理论化了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之产物,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技术则是指关于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 一、教学背景山东版八年级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包括两框内容即“现代科技在身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两框内容先从身边谈起,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从而为学习下一课“走创新之路”奠定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本课内容抽象难懂,八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 益。 二、整合思路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八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现代科技在身边”时,图片展示现代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益。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2、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4、引导青少年学生把握自己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现代科技在身边

【教学难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教学方法】故事引导法、情景探究法、案例启示发、实践操作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板书: 现代科技在身边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衣、食、住、行 I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一一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查新项目科学技术要点和查新点的填写与案例

查新项目科学技术要点和查新点的填写与案例 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应充分反映出查新项目的概貌,简述项目的背景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主要技术特征、技术参数或指标、应用范围等相关技术内容。(切忌与主要技术内容无关的空泛叙述以及修饰性、广告性宣传用语) 一科学技术要点的撰写 对各种目的的查新,从写法上要有所侧重: 1.立项查新报告应概述项目的国内外背景,拟研究的主要科学技术内容,要研究解决哪些问题,达到的具体目标(指标)和水平。博士生论文开题查新属于此类。 2.项目鉴定查新应简略说明项目的研究背景,介绍项目的主要科学技术特征,已完成项目与现有同类研究、技术、工艺相比所具有的新颖性所在,主要创新点,体现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数据和量化指标。 3.科学研究类项目应简要地说明项目所在领域的背景、发展趋势,阐明研究的意义、学术水平、主要创新和优点。 4.专利申报项目应阐明项目的主要技术特征或权项范围,与现有(专利)技术的比较,突出项目的创新内容。 5.开发类项目(产品、技术)应简述其用途、功能,介绍能反映其技术水平的主要工艺(技术组合)、成分、性能指标等数据,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参数对比,项目已达到的规模(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及效益。 6.申报科技成果奖励项目应说明项目的国内外背景、基本原理和技术指标、与同类研究相比项目达到的水平、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 二查新点和查新要求的撰写 1查新点是技术要点中要求查证新颖性的部分,即体现该项目新颖性的全部技术创新点。查新点一般从技术要点中提取,或者是技术要点中技术关键的全部,但不要把查新项目中的一般特征列为查新点。 查新点是查新人员拟定检索词和制定检索策略以至对比分析和判断新颖性的依据,写法上要精练明确,条理清楚。有多个新颖性查证要求的项目,要以1、2、3来标记查新点,逐条列出,以便在查新结论中,分别针对每一个查新点作新颖性结论。 2查新要求可按下列方式(或其他方式)表述,如: (1)对本查新项目(查新点)的新颖性作出判断。 (2)查找国内外是否有与本项目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或技术。 (3)查找国内外有关本项目的科技文献和专利报道,并根据检索结果作出对比性结论。(4)查新委托人提出的其他要求。 三案例 案例1 项目名称:甘蔗光合性能的遗传分析及高光效、高生物量多用途育种材料选用 查新目的:科研立项 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 1.甘蔗生物量和光合性能的遗传规律(遗传变异、配合力)的研究;通过F1代实生苗不同生育期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建立高光效、高生物量多用途育种程序。 2.甘蔗叶绿体基因组分子标记、高光效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调控研究,提取不同光合性能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讲述讲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H.K. (大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电子学的发展,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展开了。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推动当代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隐患逐渐突显出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完全有可能导致之前艰难创造的世界文明的破坏甚至毁灭,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和反思。本文从哲学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冷静、理智的进行分析,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哲学思考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原本是两个词汇,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就是技术。“科 学”主要是属于认知的范畴,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 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者一般生产力,主要回答了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 什么”的问题;而“技术”确实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 践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主要解决了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 题。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经常被连在一起 使用,即“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就是认知世界所需要的“世界 观”,“技术”就是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断推动着人类的社会的发展①。1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 历了三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并且第四次工业即将到来,已经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 使得科学技术的高度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改变了最根本的劳动生产 方式,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随即便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并且迅速壮大起来,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 ①出自潘登等的《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第1-5页)。

论科学与迷信

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 论科学与迷信 1213012231 刘雪梅 学号 姓名

论科学与迷信 摘要 由"科学主义"思潮或对科学过度的宣传引致的"科学迷信"现象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倡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实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神舟飞船升天到蛟龙号下水,人们相信科学的力量。但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很迷信的东西,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本文主要从科学与迷信的定义出发,阐述他们之间的对立。 关键字:科学迷信对立文化媒体辩证

科学和迷信,一个自古以来似乎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科学代表着毫无争议,正确无误的事物,而迷信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理应质疑,错误的事物。科学昌盛了,迷信就会不攻自破。一说到“迷信”二字,一般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就是“鬼、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而一说到“科学”让人想到的就是好的、正确的,迷信的东西都是坏的、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科学与迷信”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类的讲法。其实这种用“科学与迷信”来表示“对与错”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科学本身也可能成为迷信。 那何为科学,何为迷信?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空想。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爱恩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绝对真理。如果不是粒子、分子的微观世界理论的出现,相对于宏观世界,牛顿的经典力学的确是正确的,是科学的。然而目前,其已从科学走向迷信的边缘了,但我们不能否定其的价值作用和贡献。同样,相对论也将面临着这一天。“电脑”在今天看来是一个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东西,我们都称其为高科技,但若干年之后呢?我预言它将成为一件装饰摆设品,将不再是科学,而是迷信。我推测若干年前“八卦”也必被时人称之为科技,只不过后来其被一些人所利用,所鼓吹而成为一个能驱邪僻凶的圣物罢了。它本身就是一件工具。一件如算盘一样的工具而已,但后人却曲解了它的价值作用。正如我们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曲解气功一样,现在已有些人开始曲解中医了。如果商人需要算盘,裁缝需要尺量,那么航海家、军事家、风水先生等等更上层人物就需要“八卦”,要注意“八卦”的别称是“罗盘”。在古代航海和行军没有这个东西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东西标示着时间和空间,能够确定方向和日期。中心阴阳两仪的指针能指南北,周边卦像能定节气确定时间,定天文中的星宿位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万年历,二十八星宿在上面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其还包括《易经》中事物兴衰更迭变化过程。因为《易经》本就是“仰观象测天,俯观法可测地,中观物可测人。”而成书。所以我大胆地推测“八卦”就是古代的科技,古代的“电脑”,而非迷信者所认为能驱邪僻凶的圣物。 迷信,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举个例子:如果人有蝙蝠的耳朵,那么人就不会再用电磁波测定仪来测定电磁波了,人们就可以用这个器官来有效发射功遥感许多事物,从而形成新的认识,人也会具有神仙所具有的遥知遥觉,如果有人红外眼,那么这个人则可以看到万里之物,那他也具有“千里眼”与“火眼金睛”了;如果人有一双超光速的腿,那么他向时间的负坐标飞越就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古代的秦王朝去见孟毅大将军,他也可以向时间的正坐标飞越达到未来自己死后将要到达的天堂。可惜,人没有这些器官功能,但根据我们人类现在的认识,这些假设的事实结论是正确的。但在科学的还没发展,在这些电磁波、红外线、超光速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有人说他可以听到万里音,你肯定说他是疯子;如果一千年前有人说他可以看到万里之蝇,你也会不相信,说他胡说八道,几百年前如果有说他可以返老还童,大家可能说他是胡扯。古人看到现代人拿着一个铁砖头同人说话(其实是现代人们用的大哥大),那时的人们一定认为现代人是不可思议,现代人把手机比喻作顺风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对古代人说,有人有顺风耳真是无稽之谈,当时的人们如果说他能听到万里之音,人们会认为他是胡扯,当时人们如果说有能神能感知万里之遥,人们可以说他是迷信,但现代人们已清楚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可能,只是当时人们认识有限制,才把这种思想当作迷信。在哥白尼创建日心说时,罗马教皇说他蛊惑人心,搞迷信宣传。当时相信地心说的人们也会认为他确实是迷信,我们不能嘲笑当时那些人们的无知,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意识永远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我们是无法完全认识的,所以人们才犯下现代人看来是多么幼稚的错误。所以在科学没有被人们认知之前,它就是迷信。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