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新闻学概论论文

题目:《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成员:任玉停王丹王慎娟苏宁

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首先,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新闻生产中的采访、写作、编辑看似是新闻生产者的个体劳动,然而每一名新闻生产者都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从事生产。他们从事新闻生产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服从每一个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和领导要求,必须遵循新闻的基本要求,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压力,最后才有个人的发挥。我们可以说,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他们是如何影响新闻生产的呢?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解释这些问题。

新闻选择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从新闻生产的专业视角来看,新闻选择是新闻学专业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选择是新闻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戈尔振先生在20世界20年代末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中就指出,把新闻看作是“发生事件之报告”,这是正确的,“但与报学之处置上,有散漫而不明显之憾”。所谓“散漫而不明显”,意思是说。大千世界每日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把新近发生的时间都报道,报纸不胜负担,而且也做不到。为了解决报纸所面对的难以尽数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与有限版面的矛盾,还得对新进发生的事实进行选择。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值得的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关系: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过程是在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的标准不是一种,而是有多种,像有许多把筛子,对事实进行一次一次的筛选,最后记者才把符合要求的事实写成新闻稿。对任何媒体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

一.新闻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新闻定义,我们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就要把过去发生的事实、重复出现的事实以及虚假的“事实”排除在新闻外。

新闻选择通过“新闻定义”这一标准的筛选,去掉假的、空的、旧的事实,留下真的、新的事实。

二,新闻价值

现实生活中每天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实和有限版面之间的矛盾,在报纸一产生时就出现了。报纸到底在无数的事实中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兴趣呢?我们都知道,任何大众传媒总是出版在前,阅读在后,记者不可能在每篇稿子写好之后,先征求广大受众的意见再登报。为此,必须实现要研究出一套标准,凡符合这些标准的,就会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新闻工作者终于提出了“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1)时新性。时间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新闻价值就越高。

(2)重要性。时间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

们的关心,例如,政局的变动、政治决策、战争、重大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天气的显著变化、重大的灾害、疾病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动向等。就拿天气来说,没有那一天的天气比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是否下雨很让人关心的了。因为那一晚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开幕式能否顺利余天气关系极大。所以,8月8日晚上北京是否会下雨成了一个月时间内媒体上的重大新闻。

(3)接近性。地理上接近—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在报纸发行范围内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心理上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心理上、感情上的共鸣,“天涯若比邻”、“千山万水不隔心”,就是这种心理上接近的反映。

(4)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例如,生老宁思,是社会上天天发生的事情,对一般的人来说,当然不会登上新闻;但著名人物的生老病死却成了大新闻。在西方的新闻学教科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

(5)趣味性。这就收我们通常所说的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他任何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就可供新闻单位选用。一个事实所具备的这些元素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例如“9·11”事件,全球媒体几乎同时报道这次事件,因为美国纽约作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为世人所瞩目,“9·11”恐怖袭击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次遭遇,毫无疑问,震惊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因为这将对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走势、社会心态都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具备了重要性。袭击造成数千人死亡,这当中不知道有多少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因而极富人情味。纽约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包括华人在内,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同袍在纽约,他们的生死牵动着世界各地的人,这条新闻也就有了心理上的接近性。可以说,“9·11”事件具备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怎能不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三、宣传价值

如上所说新闻价值是解决报、台新闻的阅读率、收听率、收视率问题,即让人们愿意读、听、看。但是,对于追求政治利益的报、台,尤其是政党报纸,这还不够。因为它们传播新闻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他们还要关注社会效果。这样,经过新闻价值筛选的事实还要再经过宣传价值的筛选,挑选具有宣传价值的事实。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的方针不同,宣传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一般地来说,宣传价值的素质包括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

(1)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2)针对性

(3)普遍性

(4)典型性

(5)适宜性

四、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个关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及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

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地传播,这是任何新闻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容许不容许的标准就是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市场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首先,从受众方面来说。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是媒介效果的最终鉴定者,是媒介的积极参与者,是媒介的宣传对象和服务对象。新闻的优秀与否,受众的评价是最直观的。受众是否爱看,是否从新闻报道中有所得到和思考,则是对新闻生产的一个考验。那么,具体来讲,受众怎样影响新闻的生产呢?有七个方面。

第一受众决定了新闻内容的取舍

新闻内容的最后取舍属于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同样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否则就真成了“对牛弹琴”。

第二受众的认知要求新闻媒体更好的把握新闻报导

受众往往是在同样的信息环境中接收某种新闻信息的,但是受众一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群体,这些群体在处理相同的新闻信息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受众群体能在接收新闻信息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心理认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之所以受众群体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在于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受众的认知结构和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受众群体的信息库所蕴含的信息量越大,其认识的水平就越高,而且其对信息添加联系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可以看出,某些认知能力强的受众能够更为准确的把握新闻信息,更快的形成概念匹配并建立信息模块之间的联系,而相对认知能力弱的受众很有可能会对新闻信息产生认知偏差。所以,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来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避免出现传播效果异化。

第三受众的文化底蕴决定着新闻媒介的定位

北京,上海,广州三家晚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各有各的鲜明风格。这种风格的定位实际上是办报人员从三个地域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

第四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的变革方向

不停的变革是新闻媒介的一个特点,无论报纸的版面安排,专程设置还是电台,电视台的栏目更换,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变革的依据何在?归根到底在于新闻媒介不断追逐受众的新需求。是受众迫使新闻媒介不断变更,并且按照受众的需求进行改革。

第五受众的接受心理影响新闻配置

新闻稿件经过加工(选稿,改稿,标题)之后,还需要对稿件进行组合,以稿群的形式通过版面传递给受众。新闻配置就是按照一定的报道意图和受众接受心理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获得整体优于部分之和的积极效应。受众对于富于变化和有条理的新闻更容易接受。因此,在新闻实践中,综合性配置和同一性配置成为重要的新闻配置方式。综合性配置是在一个版面上刊发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新闻,以吸引更多阅读层面的受众。综合性配置即药店新闻和一般新闻相结合,严肃新闻和轻松新闻相结合,褒扬新闻和批评新闻相结合,图片新闻和文字新闻相结合,长短新闻相结合,多种新闻体裁相结合。同一性配置就是将具有相同性的稿件聚集在一起。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还往往能够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益与比较优势。

第六受众阅读心理影响版面设计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能否吸引受众,很大程度上决定与版面。透过版面,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鲜事件的态度和感情,感受到报纸的特色和个性,这就要求在版面设计中,创新多种编排手段体现主题,使读者产生不同寻常的视觉感受。版面吸引读者,主要是吸引读者的视觉,通过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产生

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七受众阅读心理影响新闻选择

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社会需要,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如好奇,求异,求快等,而说到底就是与人的本能,冲突,猎奇扽和有关的接近心理,派遣心理的需求。受众的接受心理是接近性,及时性,重要性成为新闻选择的重要因素。民主参与媒介理论认为:媒介首先应该为受众存在而存在。受众有根据自身需要而接近媒介的权利。媒介应为受众实现民主政治权提供充分的条件。满足接近心理的前提是媒介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要。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受众的消遣心理使新奇性,人情味成为新闻价值要素。受众的需求不仅仅是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以外,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某种宣泄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渠道。所以选择新闻时,新奇性,人情味会成为新闻价值因素。

但是,消遣心理对受众而言是有时间性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受众往往通过轻松娱乐使自己潜意识中的缺憾得到宣泄和释放,这种需求虽然急切,但一经满足,他就会被消除和缓解。因此,新闻要给受众心理提供决策依据的功能,则言则重于满足受众长远的需要。新闻只有具备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价值,受众才可以在获得信息之后的长时间内不断的回味和借鉴,从而获得持久的心理愉悦。

其次,从广告商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来说,共有两大方面。

第一,正面影响(9)

简单点说,广告商对新闻生产的正面影响就是广告商在媒体投放有着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的作用,广告商是媒体发展的精神支柱,投入越多,媒体借助强大的财力发展就越好。

第二反面影响(10)

广告商对新闻生产消极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新闻广告化合广告新闻化。

新闻广告化即媒体在推送新闻时穿着广告的内衣,貌似新闻,实质上是为了打广告。比如,新闻报道中常常看似不经意的体积某些药物,楼盘,轿车等商品,这样一则新闻,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这个楼盘的价格普遍上升,这样有意误导受众,使其上当受骗。广告新闻化是指广告披上了新闻的外衣,让普通消费者无法识别其真伪。如一些都市类报纸常常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历史性的突破-“xx药品,乙肝患者的福音”等等。这些字眼相当醒目,看似权威发布,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广告商可以轻松的让个别工作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性能,营销活动等信息进行宣传。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兴起

(一)新媒体的概念、含义

媒体的“新”“旧”是个相对的概念。在20世纪,广播电视媒体刚刚出现,对于报纸、杂志而言,广播电视这种以电子信号传播的媒介,就是“新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是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型媒介,一般而言,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诞生的各类新型媒介的统称。

(二)新媒体的技术发展

一切都源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快速迈入数字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换及传播的技术平台很快就演化出了网络媒体这样的新媒体。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线、雅虎等门户网站的出现,为全球的新媒体实践打开了时代的大门。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成为了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三年之后,人民网、新浪、网易等网站以及一些地方门户网站逐步建立,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的门户时代。1999年开始,国内互联网传播领域发生了多起重大的里程碑事件,网络作为中国第四大传媒形态的地位姿态初步奠定。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以及开通的大量新网站开始涉足新闻传播。

1、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数字化时代催生了社会化媒体的出现

从技术的角度观察,1994年至2008年,我国的互联网大致经过了Web1.0和Web2.0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新媒介技术。在Web1.0时代(1994年-2001年)主要以门

户网站为特征,此时的网络媒体还只能算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本”。2001年以后,随着个人博客(blog)的兴起,互联网进入了Web2.0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互联网的社交特性开始显现,出现了网络论坛、虚拟社区、视频分享、即时通讯、微博等个人化的新媒介。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来说,这些个人化的新媒介改变了原来大众传媒单一的生产传播格局,从而进入到了新闻社会化生产传播的时代。

2、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突破,移动终端助力新媒体发展

一种看法是:2009年以后,互联网进入Web3.0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经历多年的研发后,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始应用,伴随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同时,苹果、三星等一大批科技公司所生产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平板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人们渴望能够随时随地甚至在移动过程中方便的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

在Web3.0阶段,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出现迅速融合的趋势,产生了微博、微信等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一大批创新应用。[1]

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类应用开发更加多元和多样化,也必将推动媒介技术的新发展。

3、数字化生存,消费类电子产品进一步智能化发展,新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低廉和高效今天,谷歌、苹果、三星等一大批著名的科技公司正致力打造改变人类生活的各类智能产品。

以智能手机为例,2014年索尼推出了Xperia Z2 4K手机,它突出的功能就是能够拍摄4K影像视频,以一部几千元售价的手机从而轻易的就迈进当今热门的4K影像门槛,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生动实例。照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体量越来越小,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模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而像谷歌眼镜、Iwatch等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应用,让消费类电子产品进一步智能化发展。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新型的媒介应用会越来越低廉,而与之相反的是,它们却能在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发挥出极高的效率。

二、新媒体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一)新闻报道的概念及含义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五要素必须明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事情发生的原因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

在传统媒体行业里,从传播的角度看,新闻报道是一个新闻采集、发布、传播的过程,它必须在媒体机构的平台上由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实施运行,是一种点对面、单一的传播过程,在此过程中,媒体掌握着媒介权力,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媒体提供的内容。比如说,电视这个大众传媒,电视台播什么节目,观众就只能看什么节目。

(二)新媒体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就像一场“媒体革命”,它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格局,重新定义了“新闻”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人们在网络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自由的发布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如果按照传统的判断,新媒体上发布的许多信息,要么要素不全,要么不够严谨规范,大都无法称其为“新闻”。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流布在新媒体上的在许多传统媒体看来不成“新闻”的信息和资讯,经过网络的传播,最后成为了线上线下大众关注的焦点。除了新媒体转载的新闻,那些个人见闻、报料,突发事件中新媒体首发的信息等等,到底算不算“新闻”?即使传统观点不把它看成是“新闻”,然而它们都爆发出了超强的传播力,最后却成了“新闻”。

当人们对传统媒体依赖度越来越低,转而在新媒体上接收发布和交换信息时,传统媒体认为“非它不可”的观念就显得陈旧过时了。因此,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人们因为信息渠道的变化,以传统思维定义的“新闻”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体技术驱动下,新闻回归到了信息的本源,它的信息属性更加明显。有人甚至认为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就是:信息交换的过程即为新闻。也有观点认为: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新闻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新闻是一过程的概念。

新媒体技术推动着新闻观念的变化,它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技术可以逐步跟进,然而,技术演进带来的传媒格局变化确是颠覆的。

1.削弱了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媒介权利开始从专业媒体转移到受众个人。

2.改变了传媒的业态,传统的纸媒体和广电媒体市场份额开始萎缩,促使传统媒体谋求转型,纷纷向全媒体转型发展。

3.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消费模式。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生产力量从媒体组织内延伸至组织外,加快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创新。

三.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新闻报道趋势

(一)媒体融合的速度加快,移动互联时代新闻报道的新面貌和新要求

(二)传统媒体更加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1.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的信息来源。

2.传统媒体对各种个人智能设备的应用会加大,将会逐渐成为新闻报道主要的采集设备。

3.新老媒体的互动会更加频繁,信息采集发布整合更加纷繁复杂。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其衍生品的冲击下,传统媒积极探寻传,统媒体发展的新出路。

传统媒体转型从“入网”开始,“报网融合”,“台网融合”,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载体补充其传播内容的不足,实行差异化互补性传播,在策划信息采集内容审核到制作传播,每一流程互相嵌入,实现新老媒体的完美融合。

新闻业内体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由于国情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媒体有不同的运行体制;不同运行体系产生不同管理模式。媒介管理,既指国家对媒介的管理即媒介的宏观管理,也指媒介内部的管理即媒介的微观管理。

一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就广播电视而言,目前世界上有三种运行体制。即: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运作体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这一切决定了他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

199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96年电信法》,2003年,美国电信管理机构有通过了一个新的法规。这个新的电信法和新的规定意味着,美国的电视业运作彻底商业化了,也更典型的显示出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

(1)以盈利作为最终目标

要盈利就要争取广告客户,所以电视台必须倾向、迎合甚至自觉地代表那些大企业。大银行的利益。

(2)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电视台把节目播给观众看,然后把观众卖给广告商”,这是美国电视台运作的基本规则。要争取广告,节目必须有相当的收视率;收视率越高,那么广告客户越多,广告收费也越高。

(3)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这必然使节目有媚俗、低级的倾向。

(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长期以来,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哥伦毕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全美广播公司(NBC)有效的控制了美国70%以上的观众市场。电视台节目不断创新,设备不断更新,从而使电视台节目丰富多彩,花样翻新,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世界一些重大事件能迅速及时的报道出来。美国大的电视公司对政策有相对独立的立场以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顶住来自政府和其他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批评的美国政府、抨击社会腐败现象有许多深刻的、精辟的观点。

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欧洲各国允许甚至鼓励私营电视台的创办,但又同时继续保留、保护公营台,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考虑。

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公私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护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从不同渠道获得利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意竞争,自相残杀。在文化上,旨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双轨制,其初衷是吧竞争机制引入电视业,一方面大大丰富电视节目,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又对本国政治、文化以及电视业本身不造成伤害。

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这在世界上尤其是在第三世界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1)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在中国,长期以来,除了政府投资外,其他任何部门,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不得在电视台投资或参股。2001年8月中央、国务院主管部门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对传媒业投资,但仅仅限于经营部门(广告发行),投资方不得干预编辑,也不能参加具体管理。

(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电视台的主要领导人是由党和政府任命的;电视台的宣传报道方针必须和党的行动纲领、政府的施行纲领保持一致并经党和政府的批准。

(3)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在此前提下,要尽量满足观众对信息和娱乐的等的需求

(4)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

目前,部分入不敷出的电视台仍由地方政府拨款,保证电视台的运作

二.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国家对媒体的管理理念基于传媒业的双重属性,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需要考虑国家、公众和传媒业三者得益的平衡。国家利益首先是指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公众利益又称公共利益,包括公民知情权、表情权、普遍服务原则、公正原则以及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的维护等。传媒业利益主要是指法律所赋予的言论出版自由、传媒业的经济利益。国家、公众、传媒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贯穿着国家对传媒业管理政策调整的动态过程,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考虑传媒业利益。从世界范围看,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无论何种新闻体制,无论何种媒体所有制,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都得到一致认可。

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1)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那就是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在绝大多数西方各国,纸质媒体的出版无需审批,只有广播电视必须获得许可证,并有一定期限,到时申请延期。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出版报刊还是广播电视都需要申请许可证。

(2)内容层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刊发的任何内容,比如煽动暴乱、泄露国家机密、隐私、侵权等。

(3)结构层面的管理。对传媒结构的层面的管理最主要手段是各国出台反垄断法,严禁几家媒体公司垄断全国媒体市场,保护公平竞争,保持观点多元。

从世界各国媒介管理实质看,管理手段都是法律坏人行政兼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商业化运行的体制,一般是以法律为主,行政调控为辅,以欧日为代表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一般是法律手段和行政调控并

重。

三、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1、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1)董事会领导制

2)社会化领导制

3)政府领导制

2、中国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新闻机构的内部领导机构有所不同,大致有三种运行方式。

(1)社长负责制

(2)总编辑负责制

(3)行政负责制

3、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

(1)报纸的业务机构

新闻主编。最重要的一个岗位,全面负责各种类型的新闻。

专版主编。专版五花八门,以家庭生活、时尚、娱乐为主。

社论委员会。负责编写读者来信和本报社论。

(2)电台、电视台的业务机构

经营部不仅仅是争取广告收入和销售本台录制的额电视剧录像产品,还包括购买有些现场实况转播权。

节目部负责所有节目制作和购买,保证每天的新闻和名牌专栏节目的播出。

制作部不仅仅负责每天播出的节目的最后合成,还制定每周的播出计划。

技术部负责整个节目的准时,清晰地播出。

4、我国新闻媒介的业务机构

(1)报社的业务机构设置

我国报社机构设置的基本特点是:编辑部各种设置和党、政机关基本对口,即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报社就有相应的部。

(2)电视台的业务机构设置

在各个部下面还分设若干个科。比如新闻部,一般分为采访科、编辑科、播出科。

浅析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浅析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摘要:新闻播音中,不乏许多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播音员不仅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更需要有自己的适度的情感传达,以适应听众的喜怒哀乐等由新闻导向出的情感,新闻播音其客观时效公正的报道原则配上播音员自身的情感把握,将会使新闻实时更和谐的传达,本文简单的从如何把握以及相关原则分析了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关键词:新闻播音;情感把握;原则 一、引言 曾经,老一辈的同志们,经常会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着他们所喜爱的节目,那时的人们,通过收音机,倾听着播音员所报道的每一件实时,我们能从他们的神情上体会到那些情感的流露以及转变。而现在,老一辈的人们听收音机时,已很难出现曾经的情感传达了,虽然现在的播音员口齿清晰、声音清脆洪亮、发音标准,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那就是情感。现在的播音已不能很明了的传达那些情愫,这都是播音情感的缺失。 二、如何把握新闻播音中的情感 2.1一定程度的见解以及大局意识 每一个新闻都有其依据性以及客观性,无论记者还是播音员,都应该有一致的高度的见解以及相同的观点,这样记者与播音员的共同报道将会传达出一致的情感观点。新闻具有失效性以及客观真实性,但在播音员的报道中,或多或少的会穿插播音员自身的感情倾向,所以,在播音员报道中,一定要对所报道的客观事实具有自己独特的一定程度的见解,要把自己的情感很好的与新闻客观性相结合。同时,播音员需要具有大局意识,要能够了解所报道新闻的背景色彩,所以播音员在自身的报道中,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以及知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客观地播报新闻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2.2新闻播音的情感运用以及感受 新闻播音员通常在播音之前,会充分理解所需要报道的稿件,然后配上自己的独特的播音风格特色以及真情流露的情感,来向听众播报实时新闻。这其中,播音员要能充分感受到此件新闻所反应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新闻的理解,让自己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向听众传达这一新闻,以及带来的情感反应。播音员在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倾向。主观倾向。底线。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新闻编辑学课后题

第一章新闻编辑工作概论 1、新闻编辑工作是怎样随着媒介形态变化而发展的? 答:两次“广播热”:第一次热潮源自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原广东二台)的开播,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第二次热潮起始于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无论是珠江经济台的成功,还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崛起,都标志着广播经营理念的变革和新闻采编业务的创新。 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口播新闻阶段。从BBC正式播送电视节目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最早的电视新闻,都是有记者编辑写稿,播音员读播,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评论家评价当时的电视新闻是单调、冗长而又沉闷的。电视新闻的第二个阶段是影片新闻阶段。电视新闻以形象画面为特点的传播历史。7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电子新闻摄录阶段。电子新闻采摄手段的运用,使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能够摄录同步,是电视新闻拜托了新闻电影的模式而有了自己的语言。电视新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卫星传送阶段。通讯卫星传播极大的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使其成为观众最多、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介。 ENG的应用,使电视新闻告别了完全依赖电影胶片的历史,简化了电视节目制作程序,缩短了电视新闻的制作时间。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系统应用于传送稿件和字幕制作等,再次提高了电视编辑的工作效率。90年代,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克服了ENG设备只能顺序看片,不能随意挑选画面的缺陷,同时大大丰富了电视制作手段,提高了电视画面质量,节省了编辑制作的时间。 崛起于20世纪后期的国际互联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统媒介走进互联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版阶段,即将印刷版直接搬上网络,除了版面设计不同外,内容与母报并无区别。第二阶段是变化阶段,网络媒介开始自觉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取舍。第三阶段是综合发展阶段,网络媒介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媒介,综合了多种媒介形式,包括声音、图像、影响、动画等。 新闻编辑工作在网络媒介诞生之后,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对各类传统新闻媒介编辑业务的融合和整合,即将报纸的文字、图片、版面编辑方式和广播的音频编辑、电视的音频与视频编辑相融合,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进行整合,形成真正的多媒体传播模式。第二种趋势是新闻编辑业务与新闻信息采集的一体化趋势。即使在专业化的网络传播媒介中,由于网络传播追求实效性、将球互动性的特点,也在促使新闻采集与编辑一体化。 网络新闻编辑除了编辑新闻稿和涉及新闻网页外,还兼做部分采访和全部的新闻发布方作。网络新闻从传统的采写、编辑、发布分离的方式向采编合一、编发合一的无纸传送、网络下载和打印的方向发展,大大降低了新闻产品生产的成本。 2、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新闻互动与公共交流的组织与引导。 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是宏观的、前期性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报纸新闻版组或新闻版(含新闻性专版)的定位与设计、对广播电视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对网络媒介的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 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中观的、贯穿传播活动全过程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各个时期新闻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新闻报道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调控。 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是微观的、更加具体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了对所有表现形态的新闻作品的选择、修正和核查把关。 3、简述报纸的新闻编辑工作流程。 答: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内容结构、版面形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新闻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选择新闻稿件→修改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配置新闻稿件→编排新闻版面→校对、签发 4、观察我国报纸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最新变化,分析新闻编辑在这种变化中的工作表现。 答:第一,媒体融合在西方国家的早期实验:“协商模式”——“合作分类模式”——“合作操作模式” 第二,从“互动”到“一体”的中国媒体战略:(1)“报网互动”,报纸与网站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媒体进行合作。最早的互动是报纸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报网之间的内容复制是另一种简单的互动模式。更进一步的互动是报纸与网站合作进行新闻报道。报纸与网站共同开设新闻栏目,是一种更趋于稳定的互动模式。报纸与其他网站进行战略意义上全方位媒体合作,也是报网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 (2)“报网一体”,报纸与网站的整体融合 (3)新闻编辑部重构与“融合新闻” 5、新闻编辑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1)对于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与立场倾向之间的关系? 从大一到现在,每一专业门课都一直强调新闻报道一定要具有真实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生命源泉,但我觉得客观真实性只是相对于新闻报道一个内容层面的要求。事实上,大多新闻制作出来,制作时、前甚至是准备采访前可能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或与媒体平台的态度、记者编辑、社会舆论的态度,可能都会存在新闻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内容上所指的就有很大区别。新闻的客观性在于它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是真实事件的客观呈现。而新闻的倾向性是不同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不同态度,制作新闻所选角度,侧重点的选择倾向。我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毕竟它是经过记者头脑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过滤的结果,它体现了记者编辑媒体平台的情感选择和要求,总会有些许倾向性的情绪、立场等。但是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也不能说他是不客观的,虽然被记者进行筛选过,但是记者如果对整件事情如实的报道,整体上符合事实发展真实情况,没有对客观的事件进行添油加醋,误导读者对整件事情的了解,这依旧是真实客观的。事实上,这两者这并不冲突,更不是有你没它。 1、新闻真实性和倾向性都是新闻报道制作过程必然存在的,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辩证看待,他们之间更像是哲学里面所讲的辩证统一关系,并非水火不容。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得好,但是对现在的信息环境和媒介环境而言也挺难把握的。现在很多所谓的媒体(尤其很多自媒体)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或者是利益的挂钩,把一件有利于自我、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做重大新闻来报道,甚至是炒作(炒作这个名词也不仅仅限于娱乐圈,其他媒体平台也很多)或者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这样既不会成为客观的新闻,而且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和形象树立。 2、粗略来说,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纯客观”的报道本是很难做到的,就算有也很难评判,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是完全客观的,不得而知。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且被广泛认同的概念实际上也在诠释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主客观辩证的统一。 3、而光有倾向性和立场,脱离客观事实的也终究不能成为新闻。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真实客观也是记者编辑媒体表现其倾向性的基础,而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倾向,只有在其基础之上才能谈得上是新闻报道,才有了部分倾向性和观念的表达。 综合来讲,二者的关系存在排斥但又必定会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新闻工作人员坚持新闻真实性是首要原则,采写新闻必须客观公正,避免报道失实,同时更要谨记新闻倾向性的合理使用,切勿越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 一、概念题 1.新闻生产(川大2016年研) 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建构新闻事件,进而建构拟态环境。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新闻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定位等。这六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求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 2.新闻生产的场域(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3.新闻选择(暨大2019年研;中传2016年研;南大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重庆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山西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

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篇幅容量而进行的选择和取舍;②需要性选择,即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即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 4.新闻的接近性(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 答: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即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职业上、性别上、年龄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等的接近关联。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是影响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离受众地理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其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5.新闻的“共同兴趣” 答: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而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新闻的“共同兴趣”是建立在受众对当前变动事实的共同关心的基础上,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提倡共同兴趣会把阶级性丢掉。任何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工具,不管宗旨、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共同兴趣。“共同兴趣”有时也被称为共同需要、共同关心或者共同关注,其意思一样。 二、简答题 1.谈谈人工智能、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北大2019年研)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因素探讨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因素探讨 摘要:本文从情感因素的深刻内涵出发,剖析了情感因素对于新闻乃至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不可避免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出发,展现了情感因素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升,同时提出了情感因素诸多的副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情感因素 一、什么是情感因素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情绪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悦、愉快、厌恶、惧怕等。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的结果。它与情绪和感情联系密切:情绪是情感反应过程中的表现状态,有方向性;感情是情感在特定对象上的相对稳定状

态,有两极性。[1](P120) 情感可分为生物性情感和社会性情感,肯定性情感和否定性情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等。一名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情感,要求生物性情感即喜、怒、哀、乐、忧、悲、惊、恐和爱恋、憎恶、关心、慰藉、痛恨、兴趣等多方面的情感表现受到意识和理智的严格控制,社会性情感发展水平较高,如理智感水平、正义感水平、爱国感水平、集体感水平、荣辱感水平、责任感水平、道德感水平、人生感水平等都较高;经常保持积极情感,产生消极情感时能够尽快调节;肯定性情感和否定性情感表现适宜。 皮亚杰说过,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新闻报道工作也是如此。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也是激发记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而在记者创作的新闻作品中,应该渗透的是社会性情感,如理智感、正义感、责任感、道德感,而应尽量排除情绪性因素对新闻作品客观性的影响。 二、情感因素对于新闻是不可避免的 文首曾经强调过,情感应用于新闻,特别是电视新闻当中,是一种人类自我完善和建设的必经之路。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纸媒体,大众传媒作为文明的载体,就应该具有人文的关怀、人性的释放,没有

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一)

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一) 摘要在分析制造生产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生产模式演变的根据和趋势,认为敏捷制造是应关注和利用的生产模式,简要介绍敏捷制造内涵及现状等,并探索了利用敏捷制造思想提高我国制造业敏捷性和竞争力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敏捷性;动态联盟 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and AgileManufacturing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d iscussesthecausesandtrendoftheevolution,andarguesagilemanufacturingis adesirablemode,thenintroducesagilemanufacturingbriefly,studieshowtoen hancenationalenterprises’agilit yandcompetitionbyusingagilemanufacturing. KeywordsProductionMode;AgileManufacturing;Agility;VirtualEnterprise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十八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开始,制造业走出手工作坊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确立使制造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时期。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制造厂商面对一个变

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新 闻 学 概 论 论 文 题目:《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成员:任玉停王丹王慎娟苏宁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首先,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新闻生产中的采访、写作、编辑看似是新闻生产者的个体劳动,然而每一名新闻生产者都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从事生产。他们从事新闻生产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服从每一个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和领导要求,必须遵循新闻的基本要求,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压力,最后才有个人的发挥。我们可以说,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他们是如何影响新闻生产的呢?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解释这些问题。 新闻选择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从新闻生产的专业视角来看,新闻选择是新闻学专业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选择是新闻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戈尔振先生在20世界20年代末所着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中就指出,把新闻看作是“发生事件之报告”,这是正确的,“但与报学之处置上,有散漫而不明显之憾”。所谓“散漫而不明显”,意思是说。大千世界每日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把新近发生的时间都报道,报纸不胜负担,而且也做不到。为了解决报纸所面对的难以尽数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与有限版面的矛盾,还得对新进发生的事实进行选择。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值得的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关系: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过程是在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的标准不是一种,而是有多种,像有许多把筛子,对事实进行一次一次的筛选,最后记者才把符合要求的事实写成新闻稿。对任何媒体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 一.新闻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新闻定义,我们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就要把过去发生的事实、重复出现的事实以及虚假的“事实”排除在新闻外。 新闻选择通过“新闻定义”这一标准的筛选,去掉假的、空的、旧的事实,留下真的、新的事实。 二,新闻价值 现实生活中每天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实和有限版面之间的矛盾,在报纸一产生时就出现了。报纸到底在无数的事实中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兴趣呢?我们都知道,任何大众传媒总是出版在前,阅读在后,记者不可能在每篇稿子写好之后,先征求广大受众的意见再登报。为此,必须实现要研究出一套标准,凡符合这些标准的,就会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新闻工作者终于提出了“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1)时新性。时间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新闻价值就越高。

新闻情感因素的运用

新闻知识(2002?3)?业务研究? 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要求与情感性因素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性体现的关键便建立在报道是否客观的基础之上。往往有人认为,新闻报道要力求客观,就必须彻底摒弃情感性因素的介入,认为情感性因素是对客观性要求的妨害。因此,新闻报道必须杜绝情感性因素的影响。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的能做到情感与新闻报道绝对分离吗?新闻报道就不能有情感因素介入吗?情感因素的介入就一定会妨害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吗?如何正确地理解与运用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这些问题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的产生,是由外部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信号作用,并具有一定意义而引起的。 从心理学的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对事物对象的心理过程中,情感是与认识相伴生的,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必然对认识对象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 那么,新闻报道作为受众的客观认识对象,在受众阅读、聆听、观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情感反应,看到颂扬英雄、先进人物的报道,我们欣慰、鼓舞;看到鞭笞、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报道,我们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从这种意义上说,新闻作品引发读者的情感反应是必然的。 (。一) 新闻报道的情感因素不只体现在新闻作品会引起客体(受众)的情感反应,’它还会体现在新闻主体(作者)的报道过程之中。 首先,情感性因素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选择之中。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事实,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全都加以报道。有所报、有所不报,报什么、不报什么,什么时段、什么版位,多长时间、多大版面,这就意味着选择。要选择就必须有标准。标准总是建立在价值判断与利益判断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者的主观感情因索的影响。 其次,情感性因索还体现在报道的倾向性之上。从来,我们都认为新闻具有双重职责,它既通过语言文字、音响画面等手段,向受众传播新闻,同时,它又对受众进行带有目的性的宣传和引导。因此,新闻报道从这种意义上,就与其它的文艺作品一样,不可避免地要流露出自己的倾向,而倾向当中就常常蕴藏着作者的情感。由美国“民众与新闻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美国新闻报道“经常不准确”的美国人从1985年的35%上升到1998年的65%(见1999年2月l2日《服务导报》)。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普遍认为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带有大量的个人倾向性,美国人已不太相信本国的新闻界。由此看来,所谓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只是每一则报道中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 再次,情感性因素还是新闻作品写作本身与新闻作品吸引力的内在要求。如果新闻报道中一味地排斥情感因素,新闻作品就会显得乏味、刻板、了无生气。在不影响对于事实的真实、客观的报道的前提下,新闻作品饱含情感,会使作品更具吸引力、震撼力,特别是在通讯等深度报道的新闻作品中更是如此。在通讯中,在充分反映事实的基础上,或者画龙点睛、要言不繁、揭示主题、直抒胸臆、抒发情感,十分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情感;或者,通过含蓄暗示的笔法,写出“言外之意”,弹出“弦外之音”,促进读者思考,激发情感共鸣。而在新闻评论中,作者更是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场,表达对所述新闻事件的主张、意见和看法。是赞成、是反对,是歌颂、是批评,爱憎分明,情感流露的十分淋漓畅快。 (二) 让我们来阅读一则报道:(摘自丁柏铨《当代新闻文体写作》第156页) 当女青年落入色狼魔掌时 一村民挺身而出三村干部无动于衷9月16日深夜,泓口乡杨某等三个女青年骑自行车从溧城下班回家。行至该乡桑树村路段,突然一大个骑车者从身后超前并出其不意地在杨的面前刹住车。他一手拖杨下车,一面出口非礼,挟持着杨拖晦桑树林中企图施暴,杨不停地大呼“救命!”。 两名同行女青年使劲蹬车向就近的村民求救,她 ?29? 万方数据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的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备的首要条件。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一)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属于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在事实和报道之间,还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记者。没有记录的选择、采访、写作及编者的编辑等,事实不过是个自在的事实,他不能进入大众传媒,即否定了“纯客观”。同时我们也反对部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论”,它否定了新闻的客观性,过于强调主观性,认为新闻事实及其本身所蕴涵的性质、意义、规律等都是新闻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且新闻客观性的获得是在记者的能动性和受众的被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的。在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自身的认识逐渐接近客观实际,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报道出来。至此,新闻事实极其性质意义、规律如实大放映出来,实现了新闻的客观性。 所以,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媒介或明或暗地表现出的特点的政治立场。 新闻事实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 新闻事实反映着两种或更多的倾向。除了我们常见的正反倾向外,还有多侧面的倾向,多倾向的报道往往给受众以新的启示。 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版面安排、电视新闻图像的解说、新闻照片的说明反映倾向。 (三)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 刘少奇同志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地、真实地、公正地、全面地、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对于这一论述,要全面理解,不能把他割裂出来片面的应用。必须使倾向性与客观性密切结合,做到互为辩证统一。客观报道是基本表现形式,所表现的倾向有直露的、十分明确的、也有比较含蓄的、带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 无论是无产阶级的新闻还是资产阶级的新闻都主张进行客观性报道。但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倾向性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客观性报道”的理解也是相异的。无产阶级主张客观性报道,也就是主张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并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去分析、研究社会现象,写出客观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报道。资产阶级所提倡的客观主义报道,他们标榜在认识社会现象,分析问题时,不搀杂主观见解。这种“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在前面的论述中,笔者已经提到这是不可能的。在此已不在加以详细论述。它的实质是用现象掩盖本质,其目的是给人们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模糊人们前进的正确方向,其实,这也是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倾向性。 所以,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新闻,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是密不可分的,难以彻底分开的。 记者在采访时,肯定会遇到大量的新闻事实、新闻素材,但不能有闻必录。要使新闻的客观性与选择性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应尊重并承认事实存在的客观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决不能“人云亦云”。选择那些代表事物本质的事实和选择那些代表人民利益的事实。 同一个事物时,要从多侧面地进行反映,既要报道好的一面,也要报道不足的一面。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1.新闻生产的定义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

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2.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专业标准。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如新闻价值。 (2)法规。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国情。 (3)形势。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 (4)决策者。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5)市场。广告客户的要求和受众(用户)的需求。 (6)媒体的定位。 ①媒体的性质。独立的或非独立的,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②媒体的诉求。商业利益、社会效益。 ③媒体的类别。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 上述6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素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新闻语境是指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 二、新闻生产的场域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

1.政府、社会与媒体 依照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基本职责所在。但中国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在体现国家的一元意志和表达多元意见之中保持平衡,是新闻媒体都会遇到的问题。 2.资本、公众与传媒 传媒向社会提供内容,吸引广大受众(用户),从而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传媒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取利润。这就是传媒“二次买卖”理论:把报纸卖给读者,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如何对待受众,是在处理资本、受众与传媒三者关系时新闻媒体所要面对的问题。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政府管着媒体,媒体管着记者编辑,政府、媒体、记者编辑形成三方博弈。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1)来自政府具体部门的压力。媒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批评性新闻、公众投诉稿件。 (2)来自编辑部领导的压力。记者编辑受部主任领导,部主任受总编、副总编领导。内容取舍的标准以及内容取舍的最终裁定都在各级领导手里,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稿,其终审权都由领导决定。 (3)非组织的社会关系压力,各种亲朋好友的关系稿,各色企事业单位的公关稿,利益攸关部门的红包稿等,都在向记者、编辑施压、诱惑,也就时刻考验着记者编辑的意志。

新闻心理学笔记

新闻心理学笔记 (识记)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2.研究受众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现场观察法(2)访问调查法(3)档案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6.1986年7月,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 7.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新闻活动为明线,以心理学理论为暗线来构筑的。如:张骏海、刘德贵合写的《新闻心理学》,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明线。如: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朱万曙、吴怀东合著的《新闻传播心理学》,李黎明的《新闻心理学》 8.巴甫洛夫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9.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10.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1.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12.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3.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4.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5.采访中曾有“以名取人”,“以貌取人”,“以衣取人”的定势效应。(对个人角色而言) 16.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7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有两种,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18.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19.新闻编辑的“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2),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20.新闻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21.有人说,编辑是“质量检测员”、“产品加工师”。 22.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3.播音员和主持人是电子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借用声音和形象感染观众。 24.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形体、服饰、色彩、空间等信息符号。 25.一般说,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6.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7.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名词解释)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

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

20123281 许文琪 观看视频后的报告 --------------从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出发真实、客观、公正地向公众报道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也是我国新闻界一直以来秉承的准则。在当前时代下,信息泛滥,作为新闻人,更应对事实进行辨认分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报道,以及对舆论及时、正确的引导。 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完全反映真人真事,任何传言、猜测、估摸地分析,未经多方核查证实的信息,都不能成为新闻报道。 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作者所报道的事实,包括“五W”{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以及细节、数字、引语等,都必须完全准确无误,不容许有任何差错、虚构或 夸大、缩小;第二,对事实的说明、解释,也应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有任何 歪曲或掩饰。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新闻报道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实践的检验。[1] 坚持客观报道,是把握好度的重要方法。新闻媒体应只做客观报道,尤其是在舆论监督性报道中,客观报道事实,不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评论或意见,以免误导受众,滋生纷扰。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也说过:“新闻工作者不是评论员(言论文章除外,不是裁判,更不是法官。你的任务就是冷静地将新闻事件完整地记录 下来,进行客观报道” [2] 在白岩松的《新闻1+1》栏目中,对贵州毕节,五男孩在垃圾桶中死亡的报道,便凸显了新闻的客观性及真实性。首先,这起震惊全社会的事件之所以能被大家关注,最初还是因网友李先生,在11月16日晚上发布在网络论坛上的信息,以及拾荒老人对死亡孩子的发现,从人物上和时间上可见,这五个孩子是真实存在的。记者同样对

新闻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4219317.html, 新闻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作者:陈栋 来源:《商情》2020年第07期 【摘要】作为新闻记者主要负责为受众报道事实,相应的工作内容是感知、评论、判断,以此来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评估现实,并推断得出事物的实际发展与关系,其中判断、选择新闻的事宜相当复杂。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新闻价值,并探讨了这方面的判断与选择。 【关键词】新闻价值;判断;选择 在新闻领域,价值由新闻事实来决定。经过长时间的新闻报道,记者、编辑往往积累了一定的价值经验,并逐步形成了判断新闻价值的规范与标准。目前,自主利用这些标准,来规范指导报道,现已发展成为每一名成熟记者的一大标志。鉴于此,记者做出的价值判断,则属于选择报道新闻的一项导向性活动,要求充分把握受众的整体价值追求方向。但是新闻价值判断只是新闻媒体做出的一种经验性判断,与新闻价值并不等同,万不可混淆这二者。 一、新闻价值概述 西方的商业化新闻,引出了新闻价值。自上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美国逐步从政党报刊转向商业化报刊,从此即应运而生了新闻价值的概念。而我国很多学者也纷纷提出了对新闻价值的多种认识:价值属于客体满足主体必需的一种效益关系,所以,新闻价值十分重视新闻在受众角度上的效用;新闻价值是指一定事实既有的在受众新闻满足方面,所展现出的作用;新闻价值是指作为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事实选择、报道时,需要用到的判断事实是否有必要报道的一种标准;新闻价值是指记者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评估整个新闻事实各方面的效益,以选择性地报道新闻;新聞价值既涉及尺度性与选择标准,又涉及功能性与新闻传播的作用。 二、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方法 针对一条新闻或者一个事实,记者需要先判断相应的价值、是否能够满足受众的特定需要,再确定有没有必要选择加以报道。其实新闻价值的整个判断过程,还可以叫做对新闻价值的整体评价。而在报道的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并且做出的选择均以价值为核心,来展示选择的具体目标与标准,而报道中心即属于价值选择。记者在选择新闻价值时,首先应明确事实在受众角度看来,是否存在效用或者效用的具体值,以上的鉴别能力就是对新闻价值的整体判断力。 其实多种因素才组合而成新闻价值的实际判断力。首先,记者、编辑能充分认识新闻价值,并对价值积累了一定的判断经验,还自主运用这些经验来对新闻价值做出准确的判定。其次,记者、编辑做出的价值判断应用于对受众服务,并且认真考察、把握受众的实际价值需

从生产模式变化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生产模式变化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从远古走来,一路上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激情。艰辛是因为劳动的负荷如此之重,总是压弯了脊背;激情是因为创造的快乐如此之美好,总是陶醉了心灵。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逆行,来梳理人类走过的道路。 远古之初,人类十分弱小。只能够索取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没有劳动。这个时期用公式来表示就是这样的: C(劳动对象)=W。 也就是说,人类的投入满足消费,自然的馈赠满足了人类的一切。这是无忧无虑的采集时代。人类因为力量弱小而组成了群体。出现了泛神论。 经过漫长的过程,在距今几十万年前,人类终于走出了非洲,开始进行游猎生产。人类采用了工具来扩展自己的双臂,从形成了这样的公式: C(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W 。人类的劳动生产满足了需要。人类开始以氏族的方式存在。祖先神得到了祭祀。神权的力量达到了顶峰。多神论开始走向一神论。 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诞生。农牧业发展起来。工具也得到了改进。小型的工具开始瓦解氏族社会。家庭或者家族私有制势力开始崛起。军队和国家开始产生。人间帝王开始取代神成为至高者。人类进入人权时代。只是一个人得到了解放。 这个时期的公式表达如下: C+V+M=W。 国王雇佣大众从事着简单的生产活动。所有的积累都用于国王自己的奢侈享受了。广大人民都是君王的奴隶和公仆。 距今三千多年前,随着工农业的进步和私有制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家庭为单位的时代。君主权力不再集中,而是有机的分散到各个人或者机构的手中。人类开始进入贵族共和的时代。 这个时候受益人群开始扩大。整个官僚体系都获得了好处。同时,富人剥削者也强大起来。 这个时期的公式仍然如上: C+V+M=W。但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雇佣劳动。这时仍然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扩大投资的意愿不明显。崇拜精英的思想泛滥。承认人天生的不平等。 进入近代史后,随着大机器工业的生产和殖民地的发展,扩大生产成为了可能。人们开始通过雇佣关系来进行扩大生产。公式如下: (C+V+M)+⊿(C+V+M)=W。 利用大机器的资本家开始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巨额财富,但工人因为与无所有而只能依附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辛勤的劳作,却要将成果拱手让给别人。但竞争如此激烈,导致资本家不敢懈怠,总是将利润的很大一部分重新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以避免被淘汰的危险。 竞争的加剧,迫使资本家不断应用新机器来取代人工进行劳动。直到一个临界点的到来。 未来很短的时间内,人工智能将大量应用到工厂生产中,人工将撤出工厂。这个时候,无人工厂的出现会规模非常宏大的。人类将进入到更加伟大的新时代。这个时期的公式如下:(C +M)+⊿(C +M)=W。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