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整理)城市经营与管理.

(整理)城市经营与管理.

(整理)城市经营与管理.
(整理)城市经营与管理.

城市经营与管理

——城市经济管理

姓名:龚玉珊

学号: 20090552031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任课教师:李慧峰

日期: 2012/10/25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作为各地区的“领头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城市管理者来说管理与经营好城市这个庞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需要按照多种目标的要求去进行.其中,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两项重要的目标,但最终目标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经济是实现该目标的途径之一.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的经济也飞速的发展着,但是随之出现的经济发展管理、交通、教育、医疗等问题也在警醒着人们,需要在城市发展经营过程中,对城市的发展做有效的管理协调,使城市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经济发展

目录

1 前言 (3)

1.1目的意义 (3)

1.2 城市经营与管理内涵 (3)

1.2.1国外城市经营理论的起源及概念内涵 (3)

1.2.2国内城市经营理论的起源及概念内涵 (6)

1.2.3 中国城市经营的特点 (6)

2 城市经济管理 (8)

2.1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8)

2.2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管理 (9)

2.2.1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及内涵 (9)

2.2.2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

2.3城市经济管理概念及特征 (10)

2.4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1)

3 结束语 (13)

4 参考文献 (14)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城市经营与管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之一,也是城市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科学。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状态下,学习和了解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合最优化。通过学习城市经营与管理,了解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意义、了解城市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来优化这些问题,针对城市经营的问题,创新我国的城市营销机制,打造城市品牌,对城市进行现代化管理,加大城市的品牌竞争力。按照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则,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的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作开放的原则等原则来经营和管理城市,使城市真正实现发展。

1.2 城市经营与管理内涵

国外城市经营理念的出现大约在1978年。城市经营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大陆出现以后,立即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成为21世纪政府和理论工作者的新课题。城市经营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工作重心与发展方向向一个新的起点全面转折和进军。这对刚刚涉及城市经营概念的中国城市而言,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深远的。

1.2.1国外城市经营理论的起源及概念内涵

⑴国外城市经营概念的内涵

在英文中,经营和管理是同一个词-----Management,因此,城市经营(Urban Management)也可以译作城市管理。当然,这里的管理有别于行政式的管理(Administration),而是一种经营性管理(Management)。从国外Urban Management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看,其内涵更侧重于一种战略性管理,或者说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干预,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福利的全面提高。

⑵国外学者对城市经营及其本质的理解

1)政府权力与经营主体问题

威廉姆(William,1978)认为,城市经营的本质就是彻底弄清城市的性质、城

市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及其城市内部的权力关系。他提出了两点疑问:城市经营究竟应该由政府包揽还是应该包括更广范围的参与者?被城市居民看作是资源搜寻控制者的私人企业是否可以参与城市的经营管理?

2)经营主体与经营客体问题

伦纳德(Leonard,1982)主张,城市经营论题的提出是源于对权力的关注,这里的权力是指政府官员所拥有的分配资源和设备的权力。他进一步指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城市经营参与者的范围是一对孪生的权力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争论的焦点所在。

3)行为关系问题

城市学家邱吉尔(Churchill,1985)也认为“城市经营含义正变得日益丰富,城市经营不再仅仅指系统控制,而是一系列行为关系:通过城市经营,城市居民的种种行为之间以及与城市的各种管理行为之间都会互相影响。”

4)战略职责问题

莎玛(Sharma,1989)把城市经营界定为一系列指导城市范围内社会、物质和经济发展的行为,是为了保证基本服务的必要供应而采取的干预方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提高。罗科迪(Rakodi,1991)的观点与此相同,他认为“城市经营的目标是保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被管理着的,从而使一个城市的日常运行成为可能,以支持和鼓励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并满足居民居住及使用各项设施和服务的需要。”由此可见,两位学者都认识到城市经营对城市运作结果的战略性职责。

5)城市规划与政府定位问题

麦基尔(McGill,1998)认为城市经营的基本含义应该建立在两个简单的但又是基础的目标之上。首先是规划,即规划如何供应和维护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其次是城市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即地方政府的职责应该是从组织上和财政上确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维护。作者进一步强调,在城市经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整合所有的参与者,并进行必要的制度安排,以形成一个互相补充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最初的城市经营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论题:第一,城市经营仅仅是一个政府所关心的资源分配问题还是经营主体范围问题? 换句话说,什么是

城市经营的驱动力?谁是城市经营的驱动者?第二个论题与制度的尺度有关,是分部门还是跨部门考虑城市的性质?

鉴于城市经营对象-----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制度安排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不能简单化处理。第三个论题是如何解决战略必要性与操作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⑶国外学者对城市经营的核心特征——整体性的理解

1)概念与实践整体性问题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1989)一直都非常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他们在对城市变迁政策及合作技术的研究中认为,要解决好一个大城市在快速集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单靠套用过时的模型或者实施刚性规划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城市经营才能够应对这样的挑战。但前提是,它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的方法来发展。

2)差异化模式与整体性目标问题

夏博·切莫(Shabbier Cheema,1993)观点与此一致,他认为,城市扩张是不可避免的,城市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城市的有效经营。城市经营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目标是强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能力以及在执行决策时取得最佳效果的能力。由于各个城市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城市经营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应该对不同城市的不同问题做出有效的反应,以尽可能使各个城市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的功能。

3)系统整体性问题

斯特恩(Stren,1992)等人认为:政策的整体性:制定城市政策时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开发方式整体科学:城市经营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部门政策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城市区域,因此,城市开发方式应该从全盘考虑并包括各个学科在内。战略合作的整体性:为了应对环境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部门间的合作问题。部门与区域关系的整体性:城市生活是动态的和广泛的,研究城市的方法必须反映这些多样性;整体方法的本质就是必须认识城市中各个部门和各个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开发理念的整体性:任何一个试图在城市政策领域取得一致的战略或方法通常被称为城市开发法,由于使得一个城市运转的各个元素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理想的城市开发方法应该是全盘考虑的。方法的整体性:强调整

体方法必要性的另一个理由是所有人类活动都是紧密联系的,就如城市系统概念本身所暗示的那样。部门及政策的整体性:一个整体的方法,要求在涉及正式和非正式经济部门的各个政策之间具有明确的联系。

1.2.2国内城市经营理论的起源及概念内涵

⑴国内城市经营概念的内涵

1)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说

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中的可经营资源如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

2)效益最大化说

经营城市就是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运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对构成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进行集聚、重组、整合和营运,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3)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说

经营城市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区位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以及环境资源(城市硬环境、城市软环境)等进行聚集、重组和运营,努力塑造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企业家治理说

城市经营就是政府以企业家的角色来管理城市、治理城市,把整个城市作为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最大效用的目的。城市经营就是:“企业家式的城市治理”,把城市看作一个企业群,像治理企业那样治理城市。

1.2.3 中国城市经营的特点

⑴过渡性

1).城市经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客体内容。比如,城市经营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仅仅着眼于如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短缺-----属于城市公共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式城市经营”。第二阶段,已考虑到如何提高城市自身整体的市场价值,即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进行保值增值式的经营,也就是所谓的“整体资产增值式城市经营”。这两个阶段属于狭义式城市经营。第三阶段,即“广义的城市经营”,包括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所有方面。

2).中国的城市经营是一种由非系统性向系统性,非城市化向城市化,政策化治理向法制化调控的全方位过渡。

3).城市经营它产生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建资金短缺的历史时期,因此,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⑵背景

中国的城市经营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和城市化背景下诞生的,其实质是为了解决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需要。

⑶关键

中国目前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内需不足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农村人口的平均消费水平不足城市人口的一半。但是内在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量人口分散在农村,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会导致中国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城乡差别的始终存在。而城乡差别的存在又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国民的总体文化水平的提高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城市化运动,因为它可以直接解决“三农问题”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而城市化的出路只有城市经营,所以说城市经营是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关键。

⑷特色

1)西方国家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基本上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属于“市场主导型”,西方的城市经营是经营方向上的管理,政府是裁判员,他们一般不直接参与市场经营。而中国的城市经营是管理方向上的经营,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守门员和球员,特别是在城市经营的初期他们是市场经营的直接参与者。

2)西方城市经营的客体内容是指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宏观收益过程。而中国城市经营的客体是为城市化发展寻

找资金,并且是可以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短期收益过程。

3)西方的城市经营出发点是立足于城市的总体经济层面。而中国的城市经营出发点是立足于城市总体经济之下的一个方面,它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而不是城市经济的全部。

2 城市经济管理

2.1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城市是现代经济、科技、信息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而城市经济则是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复合体。我们知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我们一直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加快城市经济转型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经济转型,首先应该明确,未来的城市经济将主要呈现哪些新的特点。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经济将出现以下一些基本的发展趋势。

第一,城市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城市经济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加快产业更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日益成为名符其实的开放型经济,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由一定范围、一定领域内有限的局部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由政策性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的自我开放转变为相互的开放。与此相应,我国城市经济首当其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始从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中获得来自全球经济分工的比较收益。利用入世创造的条件和机遇,我们可以更快更深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合作,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一方面出口贸易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带动加工制造业发展,便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将出现外资进入高潮,国际资本对华投资加快,投资方式将出现较大变化。在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基本消除、资本市场开放、资本项目实现自

由兑换的WTO框架下,可以预期我国城市经济将在新一轮开放高潮的带动下实现新的起飞。

第二,城市的经济转型进入新阶段,所有城市都在选择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战略。我国城市经济结构总体上不合理的问题比较严重,虽经多年调整仍无根本性改变。今后,生产过程的高度国际化,将使城市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大大提高,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将被国际化生产战略所取代。服务业市场将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运输、建筑、旅游、通讯、法律、会计、咨询、商业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将不断增加,从而使城市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第四,城市的支柱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几乎每个行业的发展都遇到同行的有力竞争。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鸟笼经济”、“孤岛经济”已经没有存在的可能了。由于我国城市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城市的支柱产业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是极为严峻的。不要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即使传统的基础产业,包括煤炭、冶金、化工、建材、房地产、纺织、汽车等行业,也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化工方面,虽然我国目前正处在重化工业阶段,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极大,但由于我国化工产品成本较高,国外产品将千方百计进军国内市场,国内化工企业将不得不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在建材工业方面,国外的质优价廉的建材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部分国内市场会被国外产品挤占,许多城市的建材企业面临要么转行要么提质的二难选择。在房地产方面,WTO各成员国的银行、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房地产置业担保机构、房地产投资控股公司甚至网络公司,普遍垂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给我国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使国内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这些挑战都在警示我们,任何一个城市,无论其规模是大是小,其主导产业是强是弱,其产业选择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都将无一例外地面临国际国内同行业的有力竞争,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

2.2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管理

2.2.1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及特征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所属的一个层次,是指对城市经济系统或特定城市内部经济构成要素和外部经济环境的状况进行分析估量,据此提出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部署。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如下特征:(1)层次性;(2)整体性;(3)外延性。

2.2.2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⑴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要改变把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错误思想

2).要进一步提高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在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进一步转换对于城市经济运行及其管理的传统思想,是发展战略面向市场,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服务。

3).要高瞻远瞩,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是一项超前的工作。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时间跨度较长,通常以20年为期,也有30年甚至长达50年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具备很强的超前意识。

⑵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2)以人为本原则;3)区域协调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

2.3城市经济管理概念及特征

⑴城市经济管理概念

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⑵城市经济管理特征

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管理。

2).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的平衡、协调和控制。城市政府要在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管理,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3).两面性。所谓两面性是指,城市经济管理既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本市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以避免城市经济的盲目畸形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优化。

4).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为了使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城市范围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协调人们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按照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来组织和管理城市经济活动。这是城市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是城市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就是城市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系属性。与资本主义城市经济管理相比,社会主义城市经济管理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体现广大市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贯彻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充分调动市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

2.4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⑴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

城市政府应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性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技术政策,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和完成。⑵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城市政府要不断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部分,不断优化城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并使之不断完善,以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⑶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城市政府通过城市经济管理,要使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城市的性质相适应,合理规划和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要把本

市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的经济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开放中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综合平衡;要根据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活动正常进行的客观需要,按照方便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和建设布局。

⑷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城市的生产力规模不能超过城市现有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更不能超过当地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否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危及城市的生存。因此,城市政府应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把城市的生产力发展规模控制在与城市性质相协调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自然资源的负荷极限内。

⑸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

城市政府要依法监督各类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强化工商行政、税务、审计、价格、统计、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服务,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企业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创造一个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引导和促进各类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改组、联合、兼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⑹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越发达,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要求越高。城市政府要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证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⑺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益的最基本形式体现为税收,劳动者利益的最基本形式则体现为就业。公民实现了就业,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收入也可持续增长,就可能增强对于改革和调整的承受力。比较充分的就业是解决城市各群体之间出现社会断裂,保证整个社会协调、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是国家持久发展的

必要条件。一个城市的就业水平和失业率的高低,是体现该城市公民权益保障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失业率高居不下,存在较多的低收入甚至低保人群,即便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数据政绩,但实际上社会依然存在两极分化,这显然与追求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同时,长期失业也是造成城市居民贫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关注就业问题,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城市就业相对平稳。在就业岗位充盈的时期,也要居安思危,加强对劳动力的在岗培训,未雨绸缪的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城市就业问题消化于无形。

3结束语

通过学习城市经营与管理,了解到了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意义、城市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来优化这些问题,针对城市经营的问题,创新我国的城市营销机制,打造城市品牌,对城市进行现代化管理,加大城市的品牌竞争力。

几点思考: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参考文献]

[1] 韩世友.中国城市经营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洪银兴.论城市经营内涵[J].社会科学家,2009,(2)

[3] 叶南客,李芸.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的诞生与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2002,(3)

[4] 陈振光,胡燕.西方城市管治:概念与模式[J].城市规划,2007,(9)

[5] 丁芸,城市公共经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张波,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7]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重点解读: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重点解读: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第一节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一、经营管理的含义: 经营管理是,出版社根据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适应消费者需要和出版物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以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筹划、配置资源,组织出版物生产与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它由经营和管理两部分组成。经营,是确定发展目标、工作方针,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开发,确立运行体制与机制以取得效益的活动;管理,是指为完成经营目标,保证经营 活动正常进行所进行的领导、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二、出版社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出版社经营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1、社会效益 2、出书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3、合理的出书规模和结构: 4、市场竞争和品牌地位 5、盈利能力 6、发展速度 7、人力资源开发 三、出版社经营决策及其步骤

1、经营决策的内容:对关于出版资源配置的数种可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最能实现经营目标的合理方案,即方案。 2、经营决策的步骤: (1)确定目标 (2)明确问题:出版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目标远景之间的差距 (3)找出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4)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5)收集数据:为了对方案评估,首先要收集与方案有关的各种数据 (6)方案评价和选优 (7)实施和监控 四、出版社管理的基本职能: 1、领导职能 2、组织职能 3、计划职能 4、控制职能 五、出版社管理的种类: 1、按管理范围划分:整体管理、具体环节管理、项目管理 2、按管理对象划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著作权事务管理、行政管理等 六、出版社管理机制 1、目标管理:是出版社以组织制订和实现工作目标为内容的管理机制 (1)宏观层次的目标管理:以出版社为单位的目标管理 (2)中观层次的目标管理:以部门为单位的目标管理 (3)微观层次的目标管理:以个人或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目标管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2020年企业经营与管理

2020年企业经营与管理 什么是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采购、物流、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 的系列管理、运营之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operationandmanagementofbusiness):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 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 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 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经营与管理的关系 ·经营是剑管理是柄 ·管理是基础 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经营的过程,没有管理,就谈不上经营。 ·管理的结果最终在经营上体现出来,经营结果代表管理水平。 ·管理思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但企业的经营方法却要随着市场供应和需求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它又是靠管理思想来束缚。反 过来,管理思想又要跟着经营、环境、时代、市场而调整。经营是 人与事的互动,管理则是企业内人与人的互动。 ·“经营大于管理”

“管理本质上是服务,是对经营的服务,因此,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说是不太重要的,不要把管理看得太过重要。如果把管理看得太 重要了,反而是对经营的一个伤害。” 经营目标的内容 一、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分类 企业的经营目标,按其重要性来说,可分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1.战略目标的特点: (1)实现的时间较长,一般能够分阶段实行。 (2)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往往标志着 企业经营达到了某一个新的境界,与过去有明显的变化。 (3)其实现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 (4)对各级经营管理层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5)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费用开支。 2.战术性目标的特点。战术性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它的特点是: (l)实现的期限较短,反映企业的眼前利益。 (2)具有渐进性。 (3)目标数量较多。 (4)其实现有一定的紧迫性。 (1)成长性目标。它是表明企业进步和发展水平的目标。这种目 标的实现,标志着企业的经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成长性指标包括:销售额及其增长率、利润额及其增长率、资产总额、设备能力、品种、生产量。其中销售额与利润额是最重要的成长性指标。销售 额是企业实力地位的象征,而利润额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同时也表明了它的未来发展的潜力。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第一章 1、理论费率:是保险精算人员依据不同风险单位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费用支出而厘定的费率。 2、实际费率:是保险理论费率的市场化表现,是受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及 监管费率约束的保险费率。 3、监管费率:是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由保险监管机构代表政府对保险实际费率做出 的最低要求。 4、纯费率:纯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保险赔款总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率,是一定时期内保 险人的保险金额损失率情况的综合反映。 5、附加费率:根据保险公司营业费用来确定的,营业费用包括:按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 的业务费、企业管理费、代理手续费和缴纳的税金,以及支付的职工工资以及附加费用。 1、简述保险费率厘定的要素P8~10 2、请论述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经营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答:保险经营环境是指与保险业务经营有关的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总称。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使保险经营环境呈现出相关行和复杂性。分析和研究影响保险业务经营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指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实现经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保险公司的内部环境。 保险公司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些这些环境因素对保险公司来说属于不可控制因素。 (一). 自然环境:保险经营的自然环境包括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界的不规律变动而异导致的自然风险两部分。 (二).人口环境:人口环境是指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的年龄结构、地理分布、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因人口的性别的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种族差异的职业差异而导致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打扰差异。 (三).经济环境:保险公司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周期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策略和相关法律调整,特别是国家对保险公司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其包括税收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国家对保险投资的限制。 (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教育环境、法制环境、道德风俗环境等。 (六).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人们的风险意识是保险经营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环境。 (七).市场环境:保险经营市场主要是指保险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以及保险市场的竞争方式和竞争激烈程度。 二.保险公司经营的内部环境主要有劳动者、经济技术、资金、信息等。 (一).劳动者:劳动者历来都是公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保险公司的员工也不例外,他们是保险经营活动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经营资源,是保险公司活力的源泉。 (二).经营技术:保险经营技术是指保险经营活动中应用的各种技能、技巧、知识和方法,它是保险经营活动的科学基础,也是提高保险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三).资金:资金既是保险公司履行经济补偿职能的保证,也是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集中体现。 (四).信息:信息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者了解公司内部环境、确定保险经营决策的依据。 3、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原则 P18 (1)风险大量原则。 指保险人在可保风险的范围内,应根据自己的承保能力,努力承保尽可能多的风险和标的。风险大量原则是保险经营的首要原则。 (2)风险选择原则。 指保险人不仅需要承保大量的可保风险和标的,还需对所承保的风险加以主动的选择,使集中于保险保障之下的风险单位不断趋于质均划一。通过承保质量的提高,保证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包括事前选择和事后选择。 (3)风险分散原则。

出版社经营管理2模拟题

[模拟] 出版社经营管理2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出版社经营目标不包括( )。 A.出书定位 B.合理的出书规模和结构 C.读者的知识结构 D.盈利能力 参考答案:C 第2题: 出版社的出书规模体现为目标期内的( )。 A.出书总品种数和总字数 B.经济效益 C.市场占有率 D.发展速度 参考答案:A 第3题: 按管理范围分,出版社管理可以分为整体管理、具体环节管理和( )。 A.个别管理 B.效益管理 C.项目管理 D.具体指标管理 参考答案:C 第4题: 出版社选题计划的具体作用不包括( )。 A.兼顾两个效益 B.优化出书结构 C.监控经营活动 D.确定出书规模

参考答案:C 第5题: 出版社的计划一般是根据既定的( )要求,对整个出版物生产与经营所做的全面安排。 A.编辑制度 B.出版流程 C.质量指标 D.经营目标 参考答案:D 第6题: 出版社在出书计划确定之后制订的营销计划,其内容之一是( )。 A.生产材料质量控制 B.选题开发 C.退货率控制 D.印刷单位资质审核 参考答案:C 第7题: 出版社的印制计划要估计每一种书的( )。 A.字数、印张数和印数 B.重印与再版率 C.版税与版税率 D.校对与核红次数 参考答案:A 第8题: 出版社计划管理的重点是( )。 A.月度计划 B.季度计划 C.年度计划

D.长期计划 参考答案:C 第9题: 选题计划有年度计划和( )两种。 A.月度计划 B.双月计划 C.长期计划 D.周期计划 参考答案:C 第10题: 各学科交叉审读制度多适用于( )。 A.大型辞书 B.古籍整理 C.教科书 D.学术图书 参考答案:A 多项选择题 第11题: 图书出版社经营的目标体系包括( )等。 A.出书规模与结构 B.出书定位 C.岗位设置 D.盈利能力 E.获奖品种 参考答案:ABD 第12题: 图书出版社经营的基本目标包括( )等。

浅谈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浅谈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企业经营与管理是人们时常谈论的话题,掌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目前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澄清二者的本质区别: (一)二者产生的根源不同,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萌芽于商品经济,形成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没有经营,整个国民经济由国家在经营,但企业有管理;市场经济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因产品供不应求和供求基本平衡,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并不显著;唯有进入买方市场的真正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更大的基础性作用,在日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突现出了企业经营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经营的内涵和外延。管理是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的产物,一个人不需要管理,但凡有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马上产生管理。 (二)二者的基本内容不同,企业经营按照经营对象不同分为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即组织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具体包括市场调研预测、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生产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显然,生产经营的提法不恰当,生产是组织与管理问题,不是企业的一线,是企业商品经营的后方,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的质量受制于市场需求与营销并为市场营销服务,且生产不是现代企业必须亲自进行的必备环节,可以对外进行招标、委托加工等。资产经营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既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即厂房、设备、原材料、能源、半成品、成品、资金、劳动力等,同时也包括无形的生产要素如专利、非专利技术、管理、商号、商标、商誉、品牌、土地使用权、销售渠道、商业秘密、各种专营许可证与国际认证标准、重要的人力资本、人际关系等。资产经营就是对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内外广泛开展合理地流动与优化组合,千方百计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满足和促进企业商品经营的要求与发展。资本经营,其对象是产权,即对产权进行合理地流动与优化组合,具体包括参股、控股、合并、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造组合、股票上市、产权互换等行为和方式,从而能促进企业商品经营、资产经营更快、更大、更好地发展。企业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人、资产、质量、利润等,一般会涉及企业人员、团队、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目标、制度体系、质量与服务、资产、成本、利润,以及研发、营销、生产、后勤、领导、激励与约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管理。所有这些管理都可概括为企业的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等。 (三)二者解决的问题不同,企业经营解决企业的方向、市场、战略等问题。企业在市场上干什么、如何干、如何调整、如何发展等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战略性的经营决策涉及企业的宏观和全局问题,如果出错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衡量企业经营的指标是效益。经营属于开源,是挣钱,其目的是让企业的资本不断获得最大的增值机会。企业管理解决企业内部员工的秩序、纪律、工作胜任能力、积极创造性和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等问题。衡量管理的指标是人、财、物的效率,即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次数(天数)、单位产品能耗与物耗等。向管理要效益,则是具体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节约物耗等来实现,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工作。成本、质量、效率是管理永恒的话题。管理属于节流,是省钱,是企业的内部和局部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四)二者的关键和反映的文化理念不同,企业经营的关键必须以企业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纲与导向,来练好市场功;经营理念文化,强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其重点为积极进行企业品牌建设,建立顾客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及忠诚度,关怀、贴近、服务顾客,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一、名词解释 1.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活动使得资产,负债两方面的决策 协调一致,具体来讲资产与负债在一定的风险承受范围与约束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财务目的而进行的有关资产与负债战略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调整的一系列连续的过程。 2.目标市场是指由一组有共同需要或者特征的购买者所组 成的市场。 3.市场定位是指确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将通过何种营销方 式、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在目标市场与竞争者以示区别,从而树立企业的形象,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4.市场集中度: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 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 5.保险营销是以保险这一特殊商品为客体,以消费者对这一 特殊商品的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转嫁风险的需求为中心,运用整体营销或协同营销的手段,将保险商品转移给消费者,以实现保险公司长远经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6.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的管理活动使得资产,负债两方面的 决策协调一致,具体来讲资产与负债在一定的风险承受范围与约束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财务目的而进行的有关资

产与负债战略上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调整的一系列连续的过程。 二、填空 1.作出承保决定 ●正常承保(保险公司按标准费率承保保险标的的风险, 出具保险单。) ●条件承保(保险公司通过增加限制性条件或加收附加 保费的方式予以承保,出具保险 单。) ●拒绝承保(如果投保人条件明显低于保险人的承保标 准,保险人会拒绝承保。) 2.核保包括核保选择和核保控制 3.理赔的基本原则:主动迅速,准确合理 4.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银行存款;买卖债券、 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 5.投保动机形成的3个条件:1保险需要的存在2 相应的刺 激条件 3有满足保险需求的产品 6.投保决策过程:1风险认知阶段 2信息收集阶段3投保方 案的评估4投保决策 5保后评价 7.企业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

分章真题基础出版社经营管理修订稿

分章真题基础出版社经 营管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03基础 一、单选 21.对稿酬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时,按该项收入是否大于或等于()元而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 A.3000 B.4000 C.6000 D.10000 22.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对稿酬个人所得税按20%的税率计算,而税金数额可以减免()。 A.20% B.30% C.35% D.40% 23.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后,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持有(): A.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B.中级或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C.学士学位证书 D.硕士学位证书 2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是()。 A.聘用期限B.工作纪律 C职业资格等级D.合同终止条件 二、多选 58.出版社经营目标主要包括() A.事业建设和发展速度B.市场竞争地位 C.三审制贯彻状况D.出书定位和结构 E.盈利能力

59.出版社的年度选题计划一般要列出()等。 A.选题名称B.作者 C.字数D.印制单位 E.责任编辑 60.出版社计划管理的内容包括()管理。 A.纳税计划B.出书计划 C.印制计划D.营销计划 E.发稿计划 61.出版社的()收入应缴纳营业税。 A.着作权贸易B.图书销售 C.广告D.期刊销售 E.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62.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等、 A.选题集体论证制度B.选题报请审核备案制度 C.从业人员聘用审批制度D.图书市场动态监测制度 E.稿件三级审稿制度 63.以聘用制为基础的出版社用人制度主要有()A.劳动聘用制度-B.职工统一持证上岗制度 C.解聘辞聘制度D.岗位聘用制度 E.选人用人公升招聘和考试制度 三、综合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论企业经营与管理创新与意义

论企业经营与管理创新与意义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遍 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握市场行情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同时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创新意义 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含义 经营与管理是两个既相联系也相区别的经济概念,属于统一的经济范畴。 经营是企业或经营者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是经营者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根据国家计划任务、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自身的需要,从本身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出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筹划、设计与安排等活动。 管理是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及其要素的合理利用,对再生产过程的产、供、销、分配等环节合理组织,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达到实现经营目标的要求。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之活动。 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创新 一、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 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 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 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 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 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 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

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总结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理论费率:理论费率是保险精算人员依据不同风险单位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费用支出而厘定的费率。 实际费率:保险实际费率是保险理论费率的市场化,但是保险市级费率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费率,即使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实际费率也是政府宏观监管下的费率。 监管费率:监管费率是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由保险监管机构代表政府对保险实际费率做出的最低的要求。 了解部分: 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 外部环境:自然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 内部环境:劳动者、经营技术、资金、信息。 保险公司经营目标(划分): (一)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二)社会贡献目标、公司利益目标、个人利益目标 (三)财务稳定性目标、持续发展目标和盈利目标 第一节: 一、保险市场的主体 (一)保险商品的供给方 是指在保险市场上,提供各类保险商品,承担分散和转移投保人风险的各类保险人。 (二)保险商品的需求方 是指保险市场上所有形式的和潜在的保险商品的购买者,也就是保险市场上的各类投保人。 (四)保险中介方 既包括充当保险供需双方媒介,促成保险合同的保险代理人(或保险代 理公司)、保险经纪人(或保险经纪公司),也包括独立的以第三者身份 处理保险合同当事人委托办理的有关保险业务的公证、鉴定、理算、精 算等事项的保险公证人、保险律师事务所、保险精算事务所、保险理算

师等。 Q: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的区别与联系? A: 两者都是保险中介人,同样发挥招揽保险业务的作用。但是两者有根本的区别。 1、代表的利益不同 代理人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经纪人代表的是客户的利益。 2、提供的服务不同 3、服务的对象不同 4、法律上承担的责任不同 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是代理和被代理的关系,公司对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后果负责;而客户和保险经纪人是委托与受托关系。经纪人对客户负责。 5、专业程度不同 经纪人提供的服务相对专业、全面。 Q:代理机制的优缺点 二、保险市场的客体 是保险市场上供给方和需求方交易的对象----保险商品(无形的、非渴求的商品、隐形的消费) 第二节: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是由一定数目以上的股东发起组织的,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承担有限责任。有以下特点: (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需要的大量资本通过发行股票(或认股权)筹集。(二)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又以营利作为经营的首要目标,这促使公司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使保险经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保险有限公司采取确定的保险费制,使投保人的保费负担能够确定,排除了向被保险人追补的情况,既符合现代保险的特征和投保人的需要,又便于保险业务的扩张。 第三节: Q保险市场供需分析P38 (一)保险市场的供给影响因素 ●保险费率 ●偿付能力 ●保险技术 ●市场的规范程度 ●政府的监管 (二)保险市场的需求影响因素 ●保险费率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企业经营管理主要内容

企业的特征 企业是从事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 其特征主要有: ?1.企业是经济组织。 ?2.企业是经济法人。 ?3.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4.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 5. 道德与责任至上。 企业的功能 1.推动了技术进步。 2.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3.企业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成为就业的主体和收入的主要源泉。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1. 股东大会 2. 董事会 3. 经理层 4. 监事会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即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者主要从事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决策:如何做正确的事,如何更出色工作 2、计划:如何低代价实现目标 3、组织:如何使企业运行通畅 4、领导:运用权力,保证权威 5、控制:如何保证目标与计划的实现 6、激励:如何使人用心工作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指对在企业经济技术活动中重复发生的对象以特定形式制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是企业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 2、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企业资源的消耗、利用和占用的标准。由于企业占用、消耗的资源的具体形式不同,企业定额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动定额。 (2)设备定额。 (3)物资定额。 (4)流动资金定额。 (5)费用定额。 3、计量工作 计量是指用计量器具的标准量值去测定各种计量对象的量值。 4、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贮存和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企业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信息工作总的要求是准确、及时、全面。 5、规章制度——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员工行动的准则。 企业规章制度很多,大同小异,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基本制度。它主要是企业的领导体制,如“公司治理结构”、“厂长负责制”等。 二是工作制度。它主要指企业具体管理方面的制度,如财务制度、计划制订的制度、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制度。 三是责任制度。它是企业内部各岗位所规定的任务、权力和责任的总称。责任制是企业规章制度的核心。通过责任制,以确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所要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享有的权力和利益。 6、职业技术业务培训 对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因岗位而异,但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有的: (1)政治素质教育。 (2)专业知识教育。 (3)技能培训。 企业经营与管理 经营是指商品生产者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使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与外部环境达成动态平衡的一系列有组织活动的总称。 联系:现代企业没有离开经营的管理,也没有不需要管理的经营,经营为管理设定目标和意图,管理为经营提供方法和手段。 区别: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而经营只适用于企业组织; 管理旨在提高作业效率,而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 (1)战略职能 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职能。战略经营的具体体现是经营者要树立战略观念,并制定经营战略。经营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与对策以及战略规划等内容 (2)决策职能 经营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决策,甚至可以说经营管理就是经营决策。决策职能主要是通过环境预测,制定决策备选方案并进行方案优选、方案实施诸过程来完成的。 (3)开发职能 人才或能力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四位一体”,构成企业经营管理开发职能的主体。 (4)财务职能 资金筹措职能、资金运用职能、增值价值分配职能以及经营活动分析 (5)公共关系职能 经营管理需要协调投资者、往来厂商、从业人员、顾客、竞争者以及行政机关、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科学的经营决策的关键是() A.确定经营目标 B.制定决策方案 C.选择决策方法 D.正确执行决策 2.对于股份制保险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的直接内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社会贡献目标 B.股东利益目标 C.员工个人利益目标 D.被保险人利益目标 3.在进行保险经营财务稳定性测算中,当各年度实际赔付率等于预期赔付率时,K值() A.小于0 B.等于0 C.等于1 D.大于1 4.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的人身保险业务是() A.全部人身保险业务 B.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 C.全部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 D.人寿保险和全部健康险业务 5.保险代理人从事保险代理业务,获得代理手续费,该笔费用的支付者是() A.投保人 B.被保险人 C.保险人 D.受益人 6.下列属于保险计划数量指标的是() A.保费收入 B.人均保费收入 C.职工技术构成 D.综合费用率 7.展业人员接近展业对象的方法主要是() A.介绍接近和直接接近 B.代理人展业和直接展业 C.代理人展业和经纪人展业 D.直接展业、代理人展业和经纪人展业 8.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保险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的承保方式是() A.综合承保 B.共同承保 C.总括承保 D.全国承保 9.国际上,保险业普遍采用的防灾防损的工作形式是()

A.专职防灾防损 B.兼职防灾防损 C.单一防灾防损 D.综合防灾防损 10.对于因保险事故而受损的损余物资,一般应作如下处理() A.作价折归被保险人,并在保险赔款中作相应扣除 B.作价折归保险人 C.作价折归被保险人,在保险赔款中不予扣除 D.归被保险人所有,但要补缴一定比例的保险费 11.保险金额、保险价值均为10万元,实际损失8万元,绝对免赔额1万元,则保险人的赔偿金额为() A.10万元 B.8万元 C.7万元 D.9万元 12.农作物收获保险一般采用() A.第一损失赔偿方式 B.比例赔偿方式 C.不足限额赔偿方式 D.超过一定限额赔偿方式 13.再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包括() A.原保险人和被保险人 B.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 C.再保险人和被保险人 D.再保险人和分入公司 14.一成数分保合同规定,分保额比例为60%,某风险单位发生保险事故,损失额为200万元,则分出公司应承担的赔款为() A.120万元 B.80万元 C.60万元 D.40万元 15.根据我国《保险法》,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 A.其注册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 B.其注册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20% C.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 D.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20% 16.从保险公司利润中提取,逐年积累,主要用于应付特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的赔偿和给付的准备金是() A.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B.呆帐准备金 C.赔款准备金 D.总准备金 17.根据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的规定,保险公司法定盈余公积金停止提取的标准是法定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 A.10% B.20% C.25% D.50% 18.保险信息按照其作用对象的层次划分,可分为决策性保险信息、指导性保险信息和() A.静态保险信息 B.动态保险信息 C.参考性保险信息 D.价格信息 19.依照特定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手段,把分散杂乱的原始信息,经过加工成为井然有序的信息资料的工作过程,被称为() A.保险信息加工 B.保险信息收集 C.保险信息传递 D.保险信息贮存 20.根据每一类别、级别的职务,制定出各种考核因素和标准,以此衡量员工的成绩和能力的考核方法是()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知识0001

名词解释 1纯费率:纯费率是指一定时期保险赔款总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率,是一定时期保险人的保险金额损失率情况的综合反映。 2保险股份:保险股份是指由一定数目以上的股东发起组织的,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承担有限责任 3核保:核保是指保险公司对可保风险进行评判与分类进而决定是否承保、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的分析过程。 4合作保险组织:合作保险组织是指由社矣上具有共同风险的个人或单位,为了获得保险保障,共同筹资设立的保险组织形式。 5偿付能力:?偿付能力是指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产来抵负责 6投保单:投保单是指投保人向保险人申请订立保险合同的书面要约 7保险代理人:保险代理人是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的围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个人。 8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是由所有参加保险的人自己设立的保险法人组织,是人寿保险业特有的一种非营利性的公司组织形式,它在西方国家的寿险业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9续保:续保是指一个保险合同即将期满时,投保人在原有保险合同的基础上向保险人提出续保申请,保险人根据投保人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合同条件稍加修改而继续对投保人签约 承保的行为。 10临时再保险:临时再保险是指原保险人根据自身业务需要,与再保险人临时达成再保险协议,将有关风险或责

任进行临时分出的分保安排方式。 简答题 1保险人员核定风险的四个等级是什么? 答:直销就是保险公司通过专业的呼叫中心,针对目标客户进行销售。 优点:销售成本低;帮助销售人员决策目标客户,较好地保有和利用客户资源。 缺点:由于直销过程中买卖双方接触度低,没有像代理人营销那样面对面地与客户互动,因此只适合功能单一、易干解脱的险种;直销有个人骚扰、侵犯隐私的负面效应,消费者往往对陌生较为反感,因此拒绝率较商;虽然直销的销售成本低,但在起步阶段,公司对呼叫中心的投入却较大。 2什么是保险理赔,其任务是什么 答:保险理赔是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围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规定,对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进行处理的过程。 任务:确定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的直正原因;确定标的的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确定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和损失金额;确定被保险人应得的赔偿金额。 3?保险人员核定风险的四个等级是什么? 答:标准件,即客户的身体情况不影响其死亡率,或者他的死亡率虽然较高,但只要其死亡率不商于同年龄的40%,仍属干标准件围。 次标准件,对于死亡率超过其同龄死亡率40%的客户,则裁定为次标准件,并划分为不同等级。 延保件,当客户的资料不够完整,或需要进一步治疗,保险公司矣暂不承保,待有足够资料与治疗结果后,再作决定。 拒保件,如果客户的风险程度超过正常标准很多,矣影响其他客户理赔公平性时,保险公司矣拒赔。 4?保险现场勘査的任务是什么? 答:查明出险是时间和地点,查明出险的时间是核实出险时间是否在保单的有效期,查明出险地点是核实出险地点是否与保单栽明的时产地点一致或在保单栽明的有关区域。 调查核实出险的原因,是核实出险原因受到属于保险责任围的风险。 查清受损标的的具体情况 妥善处理受损的保险标的 获得保险事故的第一手资料 5简述保险监管的目标?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