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概论论述题

文学概论论述题

1.分析文学作品中一个人物形象

虎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既受剥削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又深受剥削家庭的摧残和伤害她既有剥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又有对婚姻大胆合理的

追求。在她身上,剥削别人与被人剥削、伤害别人与被人伤害,有机地揉合在了一起。以下将对虎妞的“虎性“和”妞性“进行分析。

(1)虎气

a.剥削性

虎妞是车厂主刘四的独生女儿。在她身上剥削阶级的烙印十分明显的,老舍对此也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虎妞是个言语粗俗、善于耍刁、心机极深、为人蛮横的老闺女。

虎妞对小福子的剥削显现的尤其突出:虎妞是以一种变态的心理来体察小福子的不幸遭遇,认为小福子被蹂躏的生活是一种享受。为了寻求新的刺激,满足她的虚荣心理,她乐于给小福子提供某种方便,但出于剥削者的本性又不忘从中渔利。

b市井无赖气

虎妞有作为一个泼妇、悍妇的粗野、泼辣,甚至还有几分市井无赖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在虎妞同刘四公然决裂的描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c.精明、狡诈

这不仅体现在她假装怀孕拢住祥子,还表现于她为了让祥子最终能成为刘四认同的女婿所做出的非常周密的安排上。这个虎性,并不是说她没头脑、而是说她具有男性霸气、刚性和心狠。从这里可以看到,虎妞不仅丧失了一个女人应有的灵魂、情感与尊严,并且完全异化成非人,变成一只专门吞食男子血肉的凶猛的野兽,给祥子带来的是折磨和痛苦,从精神上到肉体上的压榨。

(2)妞性

a.虎妞与刘四之间的关系

虎妞又是一个受害的女性。他与刘四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她受着刘四折剥削与压榨,她得一文不少的向刘四交帐。她虽然有一些体几钱,但是那是暗中偷偷积攒的,并非刘四的慷慨解囊。她到三十七八岁还未过门是主要不是因为面貌丑陋,而是父亲的极端利己导致。

正如虎妞所说:“谁给我说媒也不行,一去提亲,老子就当是算计着他那几十辆车呢!”钱财早已把笼罩在刘四与虎妞之间父女关系上的那一层温情脉脉的纱幕彻底地扯碎了,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外,再也找不到什么别的联系了。这一点,在描写虎妞找上祥子后刘四把车厂盘出,一走了之,一个钱也没给虎妞留下的情节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此,虎妞对刘四来说,是一个被剥削者。虎妞半生的劳动和青春就白白地奉献给这个毫无人性的爸爸了。她作了变相的奴隶,充当了利已主义的牺牲品。虎妞受害的一面,也是值得同情的。

b.虎妞与祥子之间的关系

虎妞和祥子与和刘四的关系不同,一个是阶级之间的,一个是阶级内部的,是有着严格界限的。虎妞对祥子的爱,不是没有一点真挚成分的。她为与祥子结婚,失去了父亲和财产。当祥子卖了骆驼回到人和车厂,虎妞像招待好朋友一样招待祥子。我们仿佛看到虎妞在粗俗的外表下还拥有一颗少女芳心。结婚后生活上精心照顾祥子,每天变着花样做饭给祥子吃。“她做饭,收拾屋子;屋子里那点香味,暖气,都是他所未曾经验过的。不管她怎样,他觉得自己是有了家。一个家总有它的可爱处。“在这里,虎妞俨然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尽自己所能爱着自己的丈夫。

虎妞基本上是一个缺点多于优点,否定的方面多于肯定的方面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反映了旧社会畸形的社会关系和规实,是个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物。这一形象之所以重要,如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所说: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没有香味,可仍然是朵美丽的鲜花,就象红棉花一样。

2.评价一首诗歌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运用神来之笔,把它描写得更加美丽,令我们不得不拊掌赞叹。

1)美丽的修辞

诗人在诗中充分运用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塑造了一位楚楚动人、凄婉可人的思妇形象。“不来”“不飞”与“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间隔两行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呼应重复,既使全诗音韵和谐,又使全诗抒情意味变得深婉动人。诗中的“你”有莲花般的容貌,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开放。尽管阳春三月,杨柳依依,东风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紧掩”,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云鬓不整,玉颜渐凋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诗中的比喻句更有妙处:“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不仅写出了“你”的美貌,而且极为省略地刻画出“你”苦盼不得的憔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第一句后两句以“城”和“窗扉”喻“心”,新颖又形象;两次用叠词“小小的”加以修饰,使意境显得轻倩柔美;将本属句中的“向晚”“紧掩”这两个动态词语倒装于句末,显得摇曳多姿,也更婉曲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2)美丽的结构

《错误》这首诗共9行,96个字,篇幅不长.但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令人赞叹不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明显可见的纵线是由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

最后落在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上,从而使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途经女子的住所而不进去,才使期盼的她“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最后两句本应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诗人在这里又用了一个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不齐,在不协调中焕发出光彩。

3)美丽的语言

这首诗的另一个动人之处就是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这一说法,粗看似乎矛盾,细品便知其妙。“达达的马蹄声”敲响了思妇希望重逢的心灵,因而美丽。但是,这马蹄声并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因此对思妇而言又是个错误,它表现出了相思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另外,此诗语言之美还体现在意象之美。诗中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体现了诗人的中国性的根本所在。

4)美丽的主题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的主题定位在思妇期盼心上人归来的执着的爱情上.未免太肤浅了。其实诗中的“我”可以理解为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游子吗?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有一种漂泊的心态,他们在台湾岛仅仅是一个“过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自己的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怅的感情。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错误》中有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是一首期盼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的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谈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1、传播媒介不同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传播媒介的不同:网络媒介和纸质媒介。

传统的小说是以书籍、杂志、报纸等物态化的硬载体形式流通的。它们在制作上耗时、耗材,,购买时又需要不菲的花费。更重要的是纸质媒介一旦成型之后就不能进行改动,除非重新排版印刷。而网络小说的流通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它除了体积小,容量大,耗材少,传输快,辐射广阔,准确性高,易于检索、复原和复制,节约时间和空间,降低文化消费开支这些特点之外,还具备了纸质媒介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

1)文本的开放性。网络媒介不像纸质媒介那样,只能进行信息的单向传播,而网络媒体实现了写作者与阅读者的平等、即时的交流,在信息回馈之后,还可以及时地进行修改。

网络小说,一经发表,就成了独立的文本,任何人都可以对文本进行传播、阅读、更改和批评。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部网络小说,作者把一

些小说的片段传到网上后,众多网友立即对其发表批评和建议,甚至亲自改写,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作者和读者的互性,颠覆了作者的主体地位。

2)文本的个性化。借助网络媒介技术,可以更换字体,还可以在文本中插人动听的音乐、歌曲、flash动画等。从而实现了网络电子文本由静态形式向动态形式的转变,把文字、图像、声音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给读者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与想象空间,带来更为丰富的娱乐兴趣与享受。有一篇叫《火星之恋》的网络科幻小说,就是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插入音乐、图片和音像资料,给人的视觉和听觉造成强烈冲击。

2、创作主体不同

传统小说的创作主体我们称之为作家,作家一般是一个特殊的专业职业,具有精英话语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有着诠释的权威。精英阶层把持着文字权力,使文字成为一种阶层文化标志。随着网络这种现代传媒的介入,小说写作已不是作家的专利,开始面向“全体有书写能力的人们”。网络小说的创作主体习惯性被称为写手。一个没有受过文学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只要有了创作的冲动,无需得到文学编辑和批评家的认可,就能在网络上以文学的形式自由宣泄自己的情感,成为一个写手。网络文学不再是文人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而成为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最早靠网络写作成名的痞子蔡曾经坦言:“我并没有很好的小说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实力。”

3、创作目的不同

传统小说强调“文以载道”,作家以对社会、人生的人文关怀为己任,作品中强调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重视文学与哲学的统一,注重故事内在的意义。在作品中处处反映着他们自己独特、深刻的思考。所以古人有“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的喟叹。

网络小说更注重故事的可读性,重视是否能给网民们带来愉悦。网络小说的内容题材不太重视反映现实的重大题材或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而避重就轻集中在爱情、搞笑、奇幻、武侠上。网络小说没有使命感,有的是强烈的自娱性倾向和虚拟的满足。比如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飘渺之旅》,作者在一个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虚构体系中,塑造了李强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他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遭遇了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从而误入了修真界,于是横扫整个修真界。这个形象抚慰了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挫败,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带来的焦虑感,读者尽可以将自已投射于李强的形象中,获得假想的满足,享受阅读的过程。

4、阅读对象不同

传统小说.它是由一些“精英”式的作者所写作.为启蒙公众而生产的。这一部分“小说”经过了多年的变化已经变成了今天一个由一些对于小说有相当兴趣和爱好的、有所谓“高雅”趣味的中等收入者和小说的固定爱好者为中心的市场。

到了网络小说时代,这个群体的身份与地位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网络小说

的读者主要是网民,他们和网络小说的写手一样,没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多方面的要求。同时,网络小说也使读者变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过去长期形成的写作权力过分集中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发表观点、抒发情感的需要,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这些这无疑改变了传统印刷体文学批评的单调和枯燥,给文学评论带来了活力和新鲜血液。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写作过程中,就有许多读者纷纷回应,为其中的女主角“轻舞飞扬”向作者求情,担心死亡结局的来临。不仅如此,读者与作者之间还就这篇作品展开网上讨论。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短暂地充当艺术家”。网络解放了人,这种解放从大的背景上讲,实际体现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给精英与大众精神上带来了一种平等,读者在网络中找到一处心灵自由的空间。

四:谈笛安的《西决》兼及“80后"文学

首先,这本书的主题与“80后”的其他作家一样,仍然是成长的记忆和体验,不过作者的视角没有指向自我,而是把审视的目光转移到父辈与同辈人身上。通过叙述他们的故事,表达作者对于家庭、亲情、爱情的反思以及作为独特一代在成长中的伤痛和遗憾。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双线”主辅结合的方法,郑家兄妹三人西决、南音、东霓的故事是主线,他们父辈的故事为辅线,两代人又相互牵扯,父辈是他们的因,他们的性格命运是果,因果交错。郑西决是爱的化身,郑东霓是恨的代表,造就这两个人性格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父母:郑西决的父母爱到生死相随;郑东霓的父母却是一对怨偶,她从小目睹父母的战争,对婚姻家庭失去信心,成了一个游戏者。作者用这些人物表达出对于父辈家庭的怀疑,有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对于同辈人,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三兄妹之间是一种没有障碍的默契的亲密之情,情感交流远远超出父辈。这也说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孤独和期盼。笛安自己解释写这部书的动机是,关于不离不弃的爱,还有谅解、千疮百孔的命运,这也正是亲人之间不可更改的宿命:因为离得近,互相温暖的同时,又彼此伤害。

其次,在文字的把握运用上,作者可谓一泻千里,恣肆而放纵,有一种快感般的狂喜和享受,这也几乎是“80后”的一个共同点:脱离一切束缚,让语言获得最大的解放,最大限度地准确生动地表达个性的体验感受。就像苏童说的那样,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在一座故事的丘陵里晒着太阳”,读者翻开这部书,会立刻被吸引进去,流畅轻快的文字像张开的翅膀,带你一路飞翔,让你享受到没有障碍,直冲云霄的痛快淋漓”。除了语言的生动简洁,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也深深吸引读者。卓越有效的叙述都是要让读者关心“他们的命运”的,笛安的与众不同在于,她的目光超越了自己,转向人性的探索,显示出一个写作者最可贵的潜质。因为文学表达虽然极具个性化,但是一定要有人类共同的东西在里面。

消解任何政治的社会的因素,只按照自我的认知安排人物.小说的内容显示出明显的漏洞,结尾部分显示出作者的力不从心。在小说达到高潮,所有的谜底将要揭开的关键处,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东霓对西决的“畸恋”

不仅缺乏理由和必要的铺垫,也使整部小说失去了原有的和谐。也许我们习惯了一种评价思维,喜欢用深刻或者意义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作品;也许这就是“80后”们的特点:消解任何政治的社会的因素,只按照自我的认知安排人物.

五: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中的女性

一、自我指涉的文学功能

安妮宝贝小说里的乔、安,她们的打扮都比较固定,安妮宝贝曾对此有过概括,她们一般只有两种装束,“夏天是白色的棉布裙,光脚穿球鞋。冬天是旧的仔裤,黑毛衣和大大的男装外套。头发是长的,有时候会扎松松散散的麻花辫子。”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是“任性得像孩子”,“需要人照顾”,热爱自由、特立独行的女人,这些都是根植于人的自然本欲的特质,是海德格尔笔下的诗意的栖居者。

这种私人化的写作是女性主义写作的一种解构策略。女性不再作为“符号”出现,而是对于世界感受的主体存在着。它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经验内容向男性话语发出挑战,并进而完成对它的消解。同时,这种经验内容又是生成女性话语的基质。于是安妮宝贝开始了对自己身体和思想的神秘声音的倾听,对自己身体、癖好和情感,对自己意识深处比较隐蔽的角落的探寻。

二、孤独漂泊的思想主题

都市的“游离者”的孤独是她作品的思想主题。安妮宝贝的作品大多以高度物质化的上海为情景,她喜欢城市的繁华,但她并没有极力展示上海物质文明的累累硕果,也没有描写蓬勃向上的社会生活,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群生活在上海的却无法与上海的物质化主潮真正融合的“游离者”的困惑,描写了她们的异类视角和异类思维。

安妮宝贝的作品多是围绕男女爱情展开,但常常以“破碎、离开、死亡、告别”为收束,其中“爱情”和“死亡”可以成为理解她孤独、游离思想主题的关键词。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往往因为性格怪异的母亲、不和睦的家庭、不幸的童年等原因失去了爱的能力,“也许有爱情,但没有未来。”她不需要也不信任正常人的爱情婚姻,因为男人始终“是模糊不清的陪衬,就像一片浓重的阴影。”对于男人只是物质世界里让她清晰体验孤独的符号而已。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欲望”便被生冷地突显出来,欲望非理性的迷醉与内心孤独的绝望,让主人公在焦躁、空虚中一路探索,最终在绝望中走向死亡。

三、抒情为主的小说模式

自叙传写法伴随的往往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说模式,而抒情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安妮宝贝成功的把握了现代相当多数城市女性的精神情绪,在大量诸如衣着的细节,哈根达斯冰淇淋、帕格尼尼、欧洲艺术电影的消费符码所构建的气氛中,安妮宝贝相当敏感地捕捉到城市白领的一种情绪与心态,一种疲倦、飘忽、不安定感与冷漠症,在繁杂的生活中抓住深刻的存在感。这些情绪经由散片式的叙述流与喃喃自语的类哲理议论得以成功散发,安妮宝贝将这种情绪的由来归之于“宿命”或“人性”

“灵魂”的“甘美与脆弱”。安妮宝贝的抒情或叙述中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现实生活中叙述情感,而是以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为表现对象,用女性独特的哀婉、忧伤、细腻,飘忽的语言,辐射到外部世界。

北大教授戴锦华这样评价安妮宝贝:“在安妮的笔下,那(都市)是永远的漂泊流浪的现代丛林,也是无家可归的唯一归属。我为安妮笔下的颓靡和绮丽所震动,在那里生命如同脆弱的琴弦,个人如同湍流中的落叶……安妮宝贝的作品,展现了一脉中国大陆版的世纪末的华丽,一份灰烬间的火光的弥留。”这朵女性文学的“彼岸花”,就这样以其特有的方式宁静而倔强的绽放。

六:《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栏目的写作风格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在广州创刊,是南方报业集团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它在创刊伊始就宣称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对于《南方人物周刊》而言,每期的“封面人物”栏目是主心骨,它不仅明确地告诉受众当期杂志选题的报道重心,而且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对充分彰显刊物特色、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独特的题材视角

选取影响我们时代的人新闻性和人文价值,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在写作中始终坚持的两个原则。前者不光体现在选题上,也体现在报道角度的选择和写作风格上。后者则体现在不论是对公众人物的报道,还是对普通百姓的报道,《南方人物周刊》都试图挖掘出人性中的闪光点。纵观《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无一不是影响我们时代,对社会进步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从身陷囹圄的迪拜酋长到“钓鱼事件”的阻击手郝劲松,从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到英年早逝的迈克尔·杰克逊,还有李敖、吴伯雄、张艺谋、潘石屹等等。“封面人物”栏目通过对这些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的人物的专访,深刻挖掘、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思想精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新世纪大背景下,社会各种思想、情感的发展与变化。

2、出色的表现手法———文学与新闻的有机整合

《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栏目的成功除了契合受众心理的选题这一原因外,出色的文本表现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出色的表现手法赋予作品以活力与生命力。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故事化的叙述,细节的白描,场景与人物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人物的个性形象和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例如,在描写两位矿工的生还奇迹《井下求生记》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叙述,“初秋的中午,还是那么闷热,风从路两边的玉米地吹过来,也是热的,玉米叶子扑簌簌地响,像是很多人在说话一样,仔细听,却什么也听不见,只有秋虫在起劲地叫着。”这里采用了非常文学化的细腻笔法,描写了在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发生在两个普通人身上的惊心动魄的经历。文章的最后,两位矿工成功脱险,村里决定为他们连唱七天戏以示庆祝,“孟宪臣

和孟宪有商量说,要有悲戏,也要有喜剧。”文章到此嘎然而止,这一句话直触读者心底,给人意犹未尽的绵长感。

3、多角度、立体化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做深、做透、做精是人物报道的难点,也是决定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特写只有从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入手,才能写得深刻。在《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栏目中,多采用数篇报道的组合式写法,采集多种信息源,深入挖掘人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从不同角度、侧面对人物的内心进行细致的刻画,并以平实、精致的写作手法呈现出来。例如2005 年9 月21 日的“封面人物”—《病人崔永元》的策划报道,起先是1000 多字的《编辑部文章》,把所有意思凝练地表述出来,接着是《人物故事》、《记者对话》,紧接着是身边工作人员对他的看法,最后还有该刊主笔的述评。可以说这是关于崔永元最全面和最接近于真实的报道。此文还获得了2005 年《南方周末》“传媒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的美誉,致敬理由之一是“这是一组近乎没有缺陷的文化人物报道,如此深刻地进入一个人的内心,如此尖锐地展现一个人的思想……真实地把握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并近于精确地加以还原。”

七:方文山歌词看中国风歌词的文学性

近年来尤其是 2008 年之后,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 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歌词的最大特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诗意韵味十足,古典中带点现代特色。其文学美主要体现在意象美、古典美、韵律美等几个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中国风音乐中,台湾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的作品颇受广大歌迷的青睐和肯定。、

(一) 意象美

意象是寓“意”之“象”。在文学作品中,它是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在歌词中,意象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方文山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赋予其新的意义。其创作的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东风破》在歌词创作中运用了“一盏离愁、“一壶漂泊”

抽象的写法描述忧愁,并且又运用“琵琶、枫叶、篱笆外的古道”等事物加以描绘,渲染了一种忧伤、凄美的氛围,抒写了男主人公对自己深爱多年的爱人想爱又不敢表达的哀愁。正是“月、烛火、酒、琵琶、古道”这样的意象,才展现出如此凄美的画面。

(二)语言美

方文山的歌词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问、通感等修辞手法,但他常能冲破某些约定俗成的范式,有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弃俗求新,不落窠臼。

象征。与运用传统的象征手法不同,新潮词作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成果,拓展象征指意的空间,使象征体构成的意象表现

出更宽泛、更具覆盖性和包容性的意义价值指向,因而象征义的内涵更朦胧、更具有多义的不确定性。《东风破》中的“一盏离愁”,油灯,原象征着黑暗中的光明与希望,作者却拿一盏被移了情的油灯象征情人惜别时涌上心头的愁绪。“一壶飘泊”,酒,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所钟爱之物,酒象征着医治愁苦的药引,而这里,作者却拿“酒“象征爱人离“我”远去飘泊在外而留给“我”的隐痛。“一盏离愁”、“一壶飘泊”这种移情笔法和充满奇思妙想的搭配堪称妙笔。《菊花台》中的“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一生何以在纸上?其实指功名就在这战场的指挥图,皇上的升官榜,象征着功名利禄。“菊花残/满地伤”,菊能傲霜,本象征着傲岸不屈的人格,在这里,作者却拿菊花象征着离别,来表达思念哀伤的感情。

比喻、通感与比拟。方文山的歌词中,比喻的新奇之处让人叹为观止,“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泛黄的只能是记忆,是一种想象,而这里用来形容“你”的笑容,显然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七里香》)中的比拟,显得俏皮可爱。“她粉嫩清秀的外表,像多汁的水蜜桃,谁都想咬”(《她的睫毛》),俏皮的比喻清新又自然。

(三)情感美

在感情生活中,爱情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描写对爱人的思念、忠贞乃是自古以来诗词创作的热门题材。爱情和思念,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记述离别时的情景,回想相聚时的欢愉,寄寓别离后的相思是自古以来爱情题材的主要内容。方文山的诸多歌词中,仍不乏有这样的题材出现。

《千里之外》则以主人公的一场梦魇,抒发了对曾经的别离的愤悔之情,对爱人无尽的怀念,同时也托梦言志,道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再看《菊花台》,堪称怀旧的老传统题材的爱情诗。歌词以外出征战的将军与独自在家守候的妻子互相思念为题,一方面是写将军只身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但却怕终有一日埋没战场,再也不能见到自己的爱人。另一方面是写妻子面对着惨白的月光,除了担心、盼望,就是独自的哀伤,谱写了哀惋而惆怅的一曲动人的旋律。

方文山的情歌词作绕开了你爱我、我爱你的狭隘流俗的创作空间,独辟蹊径,仿佛打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老影集,把一叠叠泛黄的老照片再创作给我们欣赏。

(四)韵律美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流行音乐的中国风,必须符合诗歌创作的韵律美。《东风破》中“口、走、喉、瘦”韵律都在“ou”这个音节上,《千里之外》中“开、拆、白、爱”韵律都在“ai”这个音节上,《青花瓷》中“你、里、逸、笔”韵律在“i”这个音节上。

(五)古典美

中国风音乐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诗意韵味十足,处处散发着古典美的气息。听《东风破》,仿佛走

进唐宋时代。“琴声、琵琶、枫叶、篱笆、古道”,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淡淡的哀愁,颇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这首歌词化用了很多古诗词。《东风破》中“一壶漂泊/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让人想起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点点离愁就这样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八:电影《大话西游》与文学创作中“陌生化”理论的结合《大话西游》由《月光宝盒》和《大圣娶妻》两部分组成,是香港经典无厘头喜剧片,也是周星驰最受欢迎并最具传奇色彩的电影。《大话西游》在角色塑造、时空结构的转换以及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均运用了文艺创作的“陌生化”技巧,正是陌生化技巧的运用才成就了该电影的经典。“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大师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指出: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实际上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法,即通过形式或者语言的超常规搭配使得读者或者观众产生新颖的感觉,从而获得艺术上的欣赏和享受。周星驰电影之所以大受欢迎正是因为:陌生化“技巧的广泛运用,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感受真实的人生。

1.角色的陌生化

角色的陌生化指的是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对象是大众所熟知的,但演出的又不与寻常、历史和传统一致,让观众对突发状况感觉新奇、好笑,并从中引发思考,笑中带泪。电影《大话西游》人物情节来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但却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大话西游》将四人的性格彻底颠覆。以孙悟空为例,在小说中,孙悟空被塑造成完美的英雄形象,他桀骜不驯,本领高强,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所有妖魔鬼怪。后经如来点化,保护师傅唐僧西天取经,经历劫难后修成正果,这样的孙悟空形象是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电影《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历经劫难后落入凡尘,化身为劫掠财货的山寨王至尊宝,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的七情六欲和矛盾挣扎。他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贪财好色,外强中干,却不失人性的善良,直到在遇到白晶晶之后才逐渐走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期间还与紫霞仙子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最终在痛苦挣扎后,至尊宝找回自我———孙悟空,毅然斩断情丝,重新踏上了取经之路。传统的孙悟空形象在《大话西游》中得到了彻底颠覆,经典形象的核心因素在电影中拆分得七零八落,完全地陌生化了。观众对于全新形象的孙悟空感觉耳目一新,从而激起好奇心和审美期待,延长了审美时间,增加了审美难度,同时也获得了审美愉悦。此外,影片中唐僧这一角色的颠覆也相当成功。在电影《大话西游》中,唐僧被塑造成唧唧歪歪、喋喋不休的烦人角色,还在剧中还高唱《ONLY YOU》歌曲,彻底颠覆了传统唐僧一本正经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印象

深刻。电影角色的陌生化手法运用也成就了人物角色的经典,《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和唐僧也成为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角色。

2.时空转化的陌生化

电影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观众对这种电影叙事结构耳熟能详,习以为常,没有丝毫新鲜感,从而也就缺乏审美期待和愉悦感。电影《大话西游》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采用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以一个月光宝盒实现了时空的交替转化,让事件的历史化以一种奇异的、陌生的、与观众有距离的情况出现,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

《大话西游》的基础时空框架是建立在以一个月光宝盒实现了影片 500 年前与500 年后之间的三次跳跃之上。月光宝盒的时空穿越力支撑起影片整体的时空逻辑,让人感觉时空转换毫无逻辑,却又天马行空,无所不能。电影正是凭借月光宝盒的时空穿越,将现代人的爱恨情仇,惊悚悬念和种种笑料表现出来。此外,电影还采用大量回想、梦幻等拼贴方法把相关的细节、暗示拼接起来,构成电影叙事的框架。“如此,读者原有的欣赏习惯被打破,阅读期待时刻受阻,因而不得不对小说中所描述的事件进行想象性的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期待视域。”

3.语言的陌生化

“语言的陌生化指的是通过改变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使得语言变型、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含有陌生化元素的特殊语言。”语言的陌生化是通过新奇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或者麻木状态惊醒过来,从而产生新鲜的体验。与“陌生化”语言相对的“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已不再引起人们注意的语言。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就很注意语言的陌生化,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例如李白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样的说法现实并不存在,也不符合语法规则,却因为其打破常规,富有审美情趣,耐人寻味,流传至今。语言是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大话西游》中出现了大量的经典台词,其原因就在于对传统语言的颠覆,也即是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例如,在电影中,至尊宝对紫霞仙子有这样一段表白,感动了无数人: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 不用再犹豫了!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 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男女之间的语言表白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莫过于简短一句“我爱你”,但这样的表白太过于常见,缺乏新意,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体验。而电影中至尊宝的这番表白通过清新、奇异、充满活力的语言,使观众脱离惯常的感知方式,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产生新奇感和愉悦感,成为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经典台词。又如影片中至尊宝说: “I 可服了YOU ”,“LOOK”,唐僧深情地演唱经过中文改编的歌曲《ONLY YOU》等等。还有

电影中一句“我走先”的台词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通过语言倒装使之成为含有陌生化元素的语言,让观众产生新鲜体验,带来了审美愉悦,也成就了电影台词的经典。

九:浅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生命、心理和精神的艺术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其实就是一段人生,对于作家而言,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自己精神的自叙,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超越,而对于读者而言,他阅读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领悟。

一、文学与人生的审美契合

文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文学与人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非彼无此,非此无彼。

文学因人而生成,因人而发展,高尔基干脆把文学称之为“人学”,刘熙载也指出:“文,心学也。”从“人学”的角度看文学与人生的契合,实际上也就是说文学是人寻找精神家园,建构精神家园的一种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因为天地间就有美的客观存在。文学的使命就是要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帮助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由此去找到心灵的家园,去建构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家园。

二、文学的人生审美功能与美学价值

文学为人生创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充分展现出文学对于人生所具有的巨大的审美功能。

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文学以超越世俗功利的方式表现人生,其美学意义在于揭示人生内含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引善”,创造人生真善美相统一的和谐境界,达到引人向善、唤醒社会的目的。

三、文学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

文学作为人类行走的“话语”,它所表达的内容对应着人的心灵世界。无论文学是高尔基所谓的“人学”,还是刘熙载指出的“心学”,它都与人生息息相关。文学的审美艺术使得市场化下那种浮嚣的躁动情绪得以消解。在获得自我灵魂救赎的同时,诗意的理解人生,从而寻到“美”这一人生终极目标的精神家园。因此可以说,建构文学与人生关系的审美关怀,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赋予文学与人生关系以美的灵魂。

文学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人生的调料,给读者以不同的体味。文学长在生命的深处,它像生命的泉水一样,滋润人的心灵,直至一个人的迟暮。

十:中国作家无缘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分析

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当然有东西文化差异的因素。但如果单一以文化差异来解读,显然有失偏颇,甚至太阿Q了。日本在文化上与中国接近,其语言文字源起于中国,却产生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这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作家的作品存在两个致命缺点:

一、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翻开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会发现一个规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对丑恶的谴责,有对卑微的怜悯等。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颁奖词这样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同样,再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作品主题经常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女人生来就被塑造、被忽视。颁奖词这样评价她,“她经常用非凡的语言,对社会上各种陈腐现象以及禁锢力进行荒诞不经地揭示和抨击。”从历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来看,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数着力于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但却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及宽泛的代表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家耐得住寂寞,能够在写作方向以及题材上坚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动摇。

二、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小。

中国作家写故事很有一套,比如余华、王蒙、池莉等人,他们写故事酣畅淋漓,但看多了就会觉得,他们几乎把故事写完了,百分之百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留下可想象的空间。这种代替读者思考的文学作品,应该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像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再创造。因此,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不尽相同。譬如,歌德的作品缘何成就高,是因为他的作品含有更多“未解”的因素,留给读者去解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流芳千古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中国现代作家来说,他们喜欢将故事和盘托出,事件和文字传递的意义是单一的,读者看这类作品可以一目十行,而并不影响阅读效果。比如80后作家郭敬明和韩寒,他们的语言天赋的确不俗,作品也很畅销,但却不能让人回味,也没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的背后,总有作者的意义存在,而这个作者的意义是多元的。”遗憾的是,在国内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这一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他元素都是固化的。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及“冰山原则”,他认为:“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故事传达给读者的就是“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则是思想性的东西,需要读者的再思考。”

文学具有相通性和国际性,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中国作家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但不解决上述两个缺陷,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将是缺乏分量的。

《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育 ————学年第 ———— 学期 《文学概论》试卷(A卷) 一、一、多项选择题(选出两个以上的 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计 20分) 1、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 A、一般出发 B、个别出发 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 D、概念出发 2、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 A、纯客观的反映 B、原生态的摹写 C、零度反映 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 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它是()A、功利性的 B、无功利的 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D、直接是无功利的 E、间接是有功利的 F、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4、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A、客观生活中的真实的马 B、生物学中的马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 D、象征人类精神的马 E、具有深刻寓意的马 F、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5、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抛弃 C.、批判的继承 D、只能继承形式 E、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6、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A 、直接的 B、间接的 C、紧密的 D、有距离的 E 、无关的 7、文学作为话语是() A、社会性话语活动 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 C、是社会的产物 D、审美意识形态 E、是对现实的反映 .

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8、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A、世界文学排斥民族文学 B、形成了世界性就取消了民族性 C、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D、世界文学的形成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基础 E、世界文学的形成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9、文学创作是() A、私人化行为 B、社会活动 C、纯粹个人的事情 D、作家与社会的对话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比,() 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 B、艺术真实没有生活真实具体、典型和有感染力 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 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更有感染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0分) 1、文学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对社 会生活()的反映。 ( )相生的形象系统。 3、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4、灵感是一切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周恩来用长期积累,( )八个字对灵感产生过程作了科学的概括。 5、文学风格具有稳定性、独创性和( )特点。 6、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7、根据“文学”的语义分析,文学至今仍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即广义的文学、狭义的文学、()。 8、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所谓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 9、王国维将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 10、人们形容美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者说读完某部作品“余味无穷”等,讲的都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效果。 三、概念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共鸣: 2、文学风格: 3、文学的认识属性 4、典型: .

2012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五、论述题 41.联系作品论述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41.分析评价茅盾《蚀》三部曲对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各类精神面貌的反映。 42.分析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1.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2.“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 42.以周朴园形象为中心分析曹禺《雷雨》剧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2.沙汀小说的创作特色。 41.结合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小说《家》中觉慧与觉新的思想性格。 1.试析造成老舍《骆驼祥子》中主人公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42.试论穆旦诗中的“自我”。 41.试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基本思想。 42.分析评价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理论和创作实践。 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42.论述艾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41.为什么称沈从文为“文体”小说家? 42.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41.试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2.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试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 42.《雷雨》中蘩漪要周萍记着:“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并且警告周萍:“小心! 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由这些台词联系全剧,分析蘩漪的思想性格及形象意义。 1.概述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巨大成就。 2.试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41.试论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42.试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论述艾青诗作的独特思想内容。 2.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41.试从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方式两方面,论述《女神》的创作特色。 42.分析巴金《寒夜》的思想艺术成就。 1.试评左联的成就与缺失。(15分) 2.论述艾青诗作的独特思想内容。(10分) 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42.论述艾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41.论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成就。 42.结合《屈原》剧作,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悲剧精神。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

"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语言学纲要的简答、论述题

一.简答题 1.广义上的应用语言学 答:指的是运用理论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研究成果,来阐明、解决其他学科领域中出现的各种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包括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的一般应用研究成果和语言学的跨面研究成果。 2.结构主义的特点 答:①把语言确定为研究对象;②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③重视口语的研究;④重视详细描写语言的结构;⑤用联系和系统的观点观察语言要素,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⑥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 3.语言的系统性 答:①首先体现在它是一个层级体系;②还体现在语言符号各层次之间的根本关系上——语言成分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以及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 4.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答:㈠区别:①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②语言有限,言语无限③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创造的;㈡联系:一方面,语言以言语的形式存在,因为语言离不开言语,没有说话和说出的话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言语离不开语言,没有大家认可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就无法说话。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5.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答:①发元音时声带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上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声带颤动或不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上受到阻碍;②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位均衡紧张;辅音则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③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拉长音而音质不变,辅音一般不可以拉长音,气流较强。 6.语音的社会性质 答: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①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采纳了100以上的音素的,各种语言使用哪些语言完全由其社会成员约定的;②语言表达意义,但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③每一语言或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从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分析得出德尔某一语音现象或语音成分,在不同系统中可能有不同作用和不同心里感知。 7.语法构词法 答:就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材料构造新词。其方法有复合、附加、内部屈折、重音位置变化、词组缩简等。 8.研究语言演变的凭借 答:①通过对照方言和亲属语言可以获知;②通过对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的分析可以获知;③通过对古代的借词的分析可以获知。 9.构词法与构形法的区别 答:构词法是构成新词的方法,构成的新词的词汇意义与各构词成分的词汇意义有关但并不相同。构形法虽然与词的结构有关,但它并不构成新词,不引起词汇意义的改变,只是表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当代文学论述题

林道静的形象 (1)个性解放的新内涵。子君:大胆的叛逆者沙菲:迷茫的叛逆者。林道静:进步的叛逆者(2)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青春之歌》艺术特征 1、在主题思想上,《青春之歌》成功概括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现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 2、在艺术构思上,《青春之歌》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3、在表现技巧上,《青春之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比较。无论是描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能够笔墨含情、情景交融。 《一地鸡毛》 (1)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小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2)小林的迷失:考察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可具体看出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磨损的效用。《单位》是写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即工作场所)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而在《一地鸡毛》中,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和销蚀力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更本己的层面上也必须彻底摈弃自我意识。(3)冷静客观的写实:小说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是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4)冷峻深刻的人文意图:小说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们所处的那种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种处境的荒谬性,从而体现了通常认为新写实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 “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在作品中的描写是,小林“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其象征意义,正如作家自己在一篇创作谈中所说:“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也就是说,生活就是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的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2017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 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的任意性:构成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的离散性:语言可以进行切分,被切分成的每个单位有独立的存在,彼此不相互混淆,但又可以灵活组装。 符号:是人们有意识用来指代某种特定事物的、可为人们感官感知的标记。 狭义符号:符号的“能指”(物质外壳)和“所指”(意义) 语言符号:语言是以语音为能指,以语义为所指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 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语音: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它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是语言的载体。 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元音:元音也叫“母音”,发音时气流自由呼出,不受任何阻碍,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紧张均衡,声带振动、可以自成音节。 辅音:辅音又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发音器官各部分呈紧张状态,声带有时颤动(浊辅音)有时不颤动(清辅音)。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专门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超音质音位: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所以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变异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条件变体自由变体):【1】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 【2】自由变体指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语流音变: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 语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声调是属于音节的,但是句子也可以有高低抑扬轻重的变化,这就是语调。狭义的语调又叫句调,指全句高低升降的变化,他表达说话人的情绪要求等

文学概论形考任务论述题答案4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写作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写作者只有首先过了语言关,才能形象、生动地叙事,才能优美、动人地抒情,才能深刻、精辟地说理。这样,你的文章读者才会喜欢、爱看,编辑眼睛会为之一亮,阅卷老师也会因有“亮点”而打高分。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黄庭坚说“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所以,本期独眼龙要特别地提醒同学们,作文除了要注意材料、立意和构思外,还须尽量做到语言有文采。 我们先来看看湖南地质中学刘有志同学《壶瓶之秀》中的一段文字: 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头,一眼望去,灰绿、墨绿、深绿、油绿、浅绿、嫩绿,无所不绿,绿中有绿,层层叠叠,整齐的林木有秩序地排列在山头,像一支穿着绿色军服的威武之师。 这就是有文采的语言。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小画师,精心调配他的色板,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壶瓶山绿海中的不同层次。让人称道的是,在短短的百来字的文中,竟连续用了10个绿字,观察既细致,词汇亦丰富,美景美文,赏心悦目。 隐忍是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一书,含垢忍辱,隐忍而行,终成一家之言,为后人敬仰;隐忍是刘邦鸿门宴上谦卑而行,随机应变,蛰伏关中,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隐忍是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铸造“天下三分”的精彩。 这段文字选自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李新同学《刚强如水隐忍如山》一文。语言干净利落,言简而意丰。例举了三个人三件事,全部文字却不到100个,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系列成语及四音节词组的成功使用,它不但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音节匀称,节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老舍)。我们很多同学作文,要么无语可说,要么写出来干巴巴的了无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精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精选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 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3.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最新当代文学论述题!

80年代寻根热和90年代传统文化热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点:第一是思想根源不同。 80年代“寻根热”出现的思想根源:一、既是向传统的回归,又是现代观念的表达。二、对“五四”启蒙主义思想的再思考。三、对国民性、儒家文化、乡俗文化的批判。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崛起已被世界所瞩目。经济生产力和影响力要求并体现了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要我们从这片土地上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命脉。然而,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因此,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然会掀起巨浪了。 同时,政府、学界、民间以及文化市场的商业运作也为这次传统文化浪潮推波助澜。 由此看来,两者的动机也不同:寻根热找寻的是发展方向;传统文化热则是为了填补精神空缺,现代社会更看重利益,急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来满足虚荣感。 第二是表现形式不同,80年代文学“寻根”对文学创作,尤其是对小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而9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表现形势趋于多样,姓氏寻根热、族源寻根热等兴起。这是由一种文化认同、种族认同的群体心理趋动的。 80年代的“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十分明显。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很片面,他们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 而90年代以来的“传统文化热”至少说明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当代意义。不可避免的是,有人用经济大潮洗刷着传统价值观念,带着商业意识炒作“传统文化热”。同时,“传统文化热”也是一种文化自我迷失和道德迷失行程中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苏醒与无奈的求助。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1)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口语是转瞬即逝的,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其有限,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种局限,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地加快了。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语言学概论论述题精编

语言学论述题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唯一的对象或主要对象。 4、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答:“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该民族的人民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融合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等。所以,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5、在分析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时,西方有的语言学家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请分析此种观点并指出实质? 答: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那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因此,所谓“相互理解程度”是指: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同时也指: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民族。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坚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语言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由此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为了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 7、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答:我们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是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形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