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科学九级下第1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01

浙教版科学九级下第1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01

浙教版科学九级下第1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01
浙教版科学九级下第1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01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前言: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这门课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跟随徐老师进行学习,了解了宇宙的形成过程,星系的组成,宇宙的演化过程等很多知识,同时,徐老师也经常给我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使一些宇宙相关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对天文学向来报有一种强烈的好奇与好感,选择这门课程我感到很开心。接下来,我会结合老师的讲课以及自己的课外拓展,谈一谈我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 (一)宇宙的起源 目前关于宇宙的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的便是大爆炸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过宇宙起源的主题教育片,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便是其中几位美国学者的那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宇宙在爆炸之后开始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这个理论首先是建立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同时也比较自然地说明了许多观测现象,而且理论和观测结果能较好地相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该理论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星系谱线红移这个新的知识概念。根据哈勃定律。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就能求出星系的视向速度,进而能得出它们的距离。 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信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视界问题,均匀度问题和重子不对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原始火球”是从哪里来的? 而目前另一种理论是定宇宙永恒说。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说,一些星体湮没了,在另一处会有新的星体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将不断地接受新的考验。可能会被新的理论证实,也可能被新的疑点推翻。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更加科学的新的理论。不断怎样,我相信,我们对宇宙的起源的了解,会不断的更新,不断地接近最终实际。 星系的形成与分类 在宇宙中,我们把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目前,我们对星系形成演化过程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在原始星系云收缩过程中,第一代恒星出现,在原星系的中心区,收缩快,密度高,恒星形成率也高,形成漩涡星系的星系核或形成椭圆星系整体。漩涡星系和椭圆星系内部所包含的能量是经常会发生物理变化,用自身的自传离心力阻止赤道的进一步收缩。因而让它们的扁率各不相同,气体的随机运动和恒星辐射加热等因素,使部分气体未结合成成星胚,并因碰撞作用而沉向赤道面,从而形成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结果使星系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定形并保持下来,不再显著变化。在几亿年期间,由原星系形成的为年轻星系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宇宙星系。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是研究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他把宇宙中的星系按其形态或叫结构类型划分成了四类:(1)、椭圆星系。椭圆星系是从圆球星系发展演化而成的(2)、旋涡星系。旋涡星系在宇宙中也有多种形态,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一开始从不规则的形态向规则形态逐步发展演化(3)、不规则星系。不规则星系也能逐渐发展演化为规则星系。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王为民(四川南充龙门中学) 今天我本想在帖吧转发我的“宇宙大爆炸的缺陷”一文,因为这篇文章刚刚见报,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人类从牛顿时代习惯万有引力主宰宏观宇宙的现象,却对于宇宙三大力学(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电荷、色荷、弱荷中性视而不见。人们习惯于上帝的安排,很少去问上帝,这样安排宇宙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知道,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总是等于核外电子数。问题是我们的宇宙质子数为什么也等于电子数,我们的宇宙也是电中性的。 如若不然,电力比万有引力强一万亿亿亿亿倍是不容许万有引力支配天体运动的。但事实是,牛顿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却能够很好地解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完全不需要电磁力来帮忙。 宇宙大爆炸学说好像不屑于这种解释,它的理由就是宇宙本来就是如此,甚至前一个收缩宇宙死亡以后,再次爆发都是如此,没有理由来解释这个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理由。 质子有反质子,电子有正负电子之分,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有其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是它自身。 宇宙大爆炸最初正反粒子数是相等的,如果永远保持正反粒子数相等,那么正反粒子将湮灭为2~3个光子,宇宙只是光子的海洋,不会出现物质粒子。 但事实是,我们的宇宙主要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物质组成的,反物质的反质子、反中子、正电子在宇宙射线中有极少数来自强烈的恒星内部核聚变过程,它们遇到物质可以湮灭物质的质子、中子、电子等,并不能湮灭宇宙,因为,我们的宇宙是物质的,而不是反物质的。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科学家将正电子和电子分别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进行对撞。由于对撞能量非常高,激发真空产生更多的正负电子,同时还产生了正反π介子、正负μ子,正反质子,正反中子等。对于带电粒子,科学家用磁场将它们进行分离。 我提出的“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能够解释所有这些问题。所以,我感到非常高兴。 按照“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应该是正反物质的宇宙大分离。就像人类的起源。为什么我们大中华全是黄种人,欧洲是白人,非洲是黑人,东南亚是棕色种人?这就是人类起源大分离。 1922年,弗里德曼根据宇宙学原理,宇宙天体在大尺度空间分布均匀,各向同性,将罗伯逊——沃克度规代入爱因斯坦含宇宙项的引力方程得到弗里德曼方程,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建立了宇宙膨胀、收缩或震荡的各种宇宙流体演化模型。 根据“科普中国”介绍:“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ma?tre)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纪末,对Ia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组成。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知识提纲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知识提纲-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 我们的宇宙 (1)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宇宙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天体。这种天体按照它们的体积大小和质量大小,可以排列为行星、恒星、星团、星系等不同层次。 (2)星系是由几亿至上万亿颗恒星和星际气体以及尘埃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星系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银河系是星系的一员。由数十个星系组成的星系集团称为星系群,由几百到几千个星系组成的星系集团称为星系团,另外,还发现了由大量星系团组成的超星系团。 (3)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结构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宇宙是无边的。 (4)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来解释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现象,并可以推断星系之间正在相互退行远离,宇宙正在膨胀,宇宙的膨胀是没有中心的膨胀。 (5)通过活动:气球表面上圆点之间的距离在膨胀中相互增大来体验没有中心的膨胀。 2. 热大爆炸宇宙模型 (1)宇宙起源于热大爆炸,从大爆炸到现在已经过去了约150亿年。 (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起源于热大爆炸的有力证据,3K就是热大爆炸留下来的余温。 (3)宇宙从大爆炸起就始终在演化着,大爆炸后3分钟出现了复合原子核,大爆炸后100万年出现原子,大爆炸后10亿年出现恒星和星系,大爆炸后100亿年太阳和地球诞生。 (4)宇宙物质密度的大小是决定宇宙将来究竟继续膨胀还是收缩的唯一条件。不过,20世纪的最后两年里,科学家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因此,宇宙很有可能永远膨胀下去。 3. 恒星的演化 (1)恒星的演化经历了形成中的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脉冲星)、黑洞。 (2)主序星是稳定的恒星,使它发光发热的能源是核能,太阳就是一颗主序星。红巨星是大多数恒星一生中必定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太阳在50亿年后将成为红巨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是恒星演化的晚期,其中白矮星是由质量不太大的恒星演化来的,中子星是由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过来的。质量更大的恒星将演化成黑洞。 (3)形成中的恒星依靠引力势能发光发热;主序星是依靠氢核聚变来发光发热,红巨星依靠氦核聚变来发光发热,白矮星和中子星依靠冷却发光。 (4)超新星爆发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形成中子星或黑洞时发生的能量巨大的爆炸。超新星爆发是一些恒星诞生的直接动力,也是各种元素形成的原因。 4. 星际航行和空间技术 (1)人类对星际航行的渴望和面临的困难:地球引力是人们星际航行面临的第一个障碍。还面临如何保证星际航行的安全、如何避免受到星际空间致命辐射的袭击、如何保证星际旅行中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供给等。 (2)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3)航天器可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无人航天器有人造卫星、无人航天飞船、空间探测器等,载人航天器有载人航天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等。此外还有把各种航天器送入空间的运载火箭。 (4)人造卫星的主要功能是依靠它的高位置优势对地面进行观测或作为微波通信的中继站。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通信类卫星和对地观测类卫星两大类。例如各种通信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 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 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 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 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 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 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 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 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 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 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 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 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这比拉马克的猿变人论又前进了

00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含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选择题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 2500 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示意图中地球在 A、B、C 三个位置对应的天体类 型分是 A.行星—卫星—行星 B.行星—卫星—卫星 C.行星—行星—行星 D.行星—卫星—恒星 2.地球进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最不可信的 是 A.比邻星位于河外星系,能自身发光发热 B.比邻星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C.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D.比邻星周围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3~4题。 3.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温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的表面可能存在大气层 4.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日地距离 B.稳定的光照——地球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C.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 D.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5~6题。 5.“蓝月亮”应属于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6.“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A.太阳 B.恒星 C.行星 D.地球 2016年11月14日晚,月亮与地球达到全年最近距离, 这是1948年以来月亮最接近地球的一次,出现了世纪最大“超级月亮”。图为摄于云南省曲靖市的月亮

由宇宙起源引发的感想

由宇宙起源引发的感想 2012108152 12级卫生检验张璐瑶每学期乘飞机回家的时候,看着漆黑的窗外,总会感到自己很渺小,无助和无奈,本质是对空间、对时间、对宇宙的一种敬畏。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科学,说其古老是因为很早很早就有人研究它,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里略的“日心说”就经历了2000多年,而且仅限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宇宙的概念显然比太阳系广阔得多得多;说其年青是因为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导致现代宇宙论的诞生。 哈勃通过星系光谱的红移,发现越远的星系正在以越快的速度离我们而去,从而确信整个宇宙仍然处于快速膨胀的状态。 剑桥大学教授霍金的著作《时间简史》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做了很好的介绍,但不无遗憾地讲,其中的不少概念和内容至今我还没弄明白,说明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这些人己经被边缘化了。 在我们之前的许多人类大智者,如释迦牟尼、耶和华、耶苏、张道陵等,他们早已认识到了宇宙的伟大,率先感悟人生,产生了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尽管教派教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宇宙是神圣的,在宇审面前我们只能敬畏。所谓的人定胜天等只能算是痴人说梦。 关于宇宙事件(当然包括地球人类事件在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以下两种理论: 1 ,决定论 决定论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事件)从大爆炸一刻起就有因果关系,任何事物(事

件)都是前面事物(事件)的果并成为后面事物(事件)的因,并遵循已知或尚未知晓的数学、物理、化学原理沿某轨迹发展继续,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已经注定了的。 2 ,随机论 随机论认为一切只是一种巧合,存在是没有原由的,一切都只是巧合的结果,即一切都是“缘”。 我相信“决定论”。既然世界是物质的,就必然尊守已知或尚未知晓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即使是“思维”这种抽象活动,也是以蛋白质的生物化学反应为基楚的。所以包括人类社会活动在内的所有事件都要循规律发生发展。同时我也不完全排斥“随机论”;即在宇宙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因随机事件暂时偏离这一轨迹,但它只能是暂时的和小振幅的。地壳结构和资源配布是数十亿年宇宙活动的结果,应当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人为地改变它其实是很不明智的。 十七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引发了人类所谓的工业革命;使碳资源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碳资源转化成了二氧化碳,随即遭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以至人类不得不在2009年在丹麦召开“哥本哈根峰会”,应对气侯恶化;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全球气候变暖及恶性自然灾害频发应视为宇宙轨迹对人类不当行为的纠正手段。 目前发达国家早就停止了修建大型水坝等超大工程,此类工程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局部地壳的应力状况并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态分布,大自然以地震、滑坡、淤沙和地下水分布改变来纠正人类错误行为。 发明蒸气机距今才200多年,在宇宙时间里只算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间,人类就尝到了不尊重大自然的苦果。所以人类应当在尊重宇宙规律的前堤下享受大

第一节 电的起源

第一节电的起源 一、电:物理学名词【electricity】 电在新拉丁语中写为“electricus”也就是“类似琥珀”的意思包括了许多种由于电荷的存在或移动而产生的现象。其中有许多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如闪电静电等。还有一些比较生疏的概念像磁场.电磁感应等。 电是能的一种形式.包括负电和正电两类,它们分别由电子和质子组成,也可能由电子和正电子组合,通常以静电单位(如静电库仑)或电磁单位(如库仑)度量,从摩擦生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上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在一定自然现象中(如闪电和北极光)也能观察到它,通常以电流的形式得到利用。 电是一种非自然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排斥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或电荷有两种:我们把一种叫做交流电,一种叫直流电,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带电物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这个在我们初中物理中已经学过,电在国际单位中的单位是库仑,1库仑=1安培/秒也就是说若导线中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的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那么下面我们谈谈什么是电子,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 + 在众多解释宇宙早期演化的理论中,大爆炸论是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在大爆炸最初几秒钟时间,温度远远高于100亿K。那时光子的平均能量超过1.022MEV很多,有足够的能量来创生电子和正电子对。 电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带负电,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旋转。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在围绕着原子核做旋转运动,但是它被空穴包围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电子会呆在空穴里面不动,那么这时候这个原子核也就不呈现电性,我们称之为中性。如果物质经过摩擦后,要么会失去电子,留下更多的正电荷,要么增加电子,获得更多的负电荷,这个过程就称为摩擦生电。 也就是说电子在受外力的作用下会克服原子核的吸引力,脱离开原子核产生自由移动,这种外力有光.热.摩擦.变形.电压.磁力等。那么电子在脱离空穴以后就会呈现出电性,

霍金北京《宇宙的起源》演讲全文

霍金北京《宇宙的起源》演讲全文霍金北京《宇宙的起源》演讲全文 霍金北京《宇宙的起源》演讲全文 名人演讲稿霍金北京《宇宙的起源》演讲全文全文演讲《宇宙的起源》霍金北根据中非Boshongo人的传说,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伟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发作,呕吐出太阳。太阳灼干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依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斗,然后吐出一些动物,豹、鳄鱼、乌龟、最后是人。这个创世纪的神话,和其它很多神话一样,试图回答我们大家都想诘问的题目:为甚么我们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一般的答案是,人类的起源是发生在比较近期的事。人类正在知识上和技术上不断地取得进步。这样,它不可能存在那末久,否则的话,它应当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一点乃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应当很清楚了。例如,依照Usher主教《创世纪》把世界的创生定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时。另外一方面,诸如山岳和河流的自然环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变甚微。所以人们通常把它们当作不变的背景。要么作为空洞的风景已存在了无穷久,要么是和人类在相同的时刻被创生出来。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宇宙有个开真个思想。例如,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存在了无穷久的时间。某种永久的东西比某种创生的东西更完善。他提出我们之所以看到发展处于这个情形,那是由于洪水或其它自然灾难,不断重复地让文明回复到萌芽阶段。信仰永久宇宙的动机是想避免求助于神意的干涉,以创生宇宙并启始运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开真个人,将开端当作上帝存在的论据,把上帝当作宇宙的第一缘由或原动力。假如人们相信宇宙有一个开端,那末很明显的题目是,在开端之前发生了甚么,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么,他是在为那些诘问这类题目的人预备地狱吗,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十分关心宇宙有无开真个题目。他觉得,不管宇宙有无开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是()A.由恒星和星云组成B.可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物质 C.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D.由天体系统构成的 2..天体具有的共同特性是()A.发光B.运动C.在同一公转轨道面上D.公转方向一致 3.我们在晴朗的夜空看到的点点繁星,绝大多数是()A.恒星B.星云C.行星D.卫星 4.光年表示() ①天体间的距离单位②光在天体间的运行时间 ③天体间的时间单位④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A.总星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6.在太阳系家族中()A.中心天体是地球B.体积最大的是土星 C.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D.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 7.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A.太阳B.月球C.水星D.金星 8.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A.太阳B.月球C.火星D.水星 9.太阳系中行星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自转方向相同B.公转方向相同C.轨道半径相同D.公转周期相同10.除地球之外,类地行星还包括()A.水星、火星、土星B.月球、火星、金星 C.水星、金星、火星D.木星、土星、天王星 11太阳系小行星带位于() A.水星和金星之间B.金星和地球之间 C.地球和火星之间D.火星和木星之间 12.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指的是()①太阳系中行星公转轨道近乎于一个平面②自转方向一致 ③宇宙中天体在同一轨道上运动④公转方向一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3.地球的特殊性是指 A.地球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B.日地距离适中 C.地球有自西向东的公转运动D.地球上存在生命 1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是()A.距离、体积、运动B.距离、温度、大气 C.温度、大气、水D.体积、大气、水 15.在下列天体中,能够发出可见光的天体是()A.行星B.恒星C.卫星D.流行体 二、综合题 16.读图1-1-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宇宙起源假说

宇宙起源假说,挑战你的思想 仔细一想,感觉什么东西都是有起源的。 比如:几十年前,我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从哪里来?全都是父母生养的;家里养的狗猫都是狗猫妈妈生的;家里的电视机都是从商店买来的,商店里面的电视机都是电视机厂生产的;你的知识都是老师教给你的;你用的钱是你打工赚来的。 可能人们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切东西都是有起源的。 但是,我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至少有一些事物就没有起源,它们一直永永远远是老样子。 对于宇宙来说,可能宇宙就没有起源,可以说:这个思维定势不适用于宇宙。 宇宙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呢?对于宇宙,科学家是如何认识的呢?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科学家们确信:宇宙是由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称为奇点),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因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关于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这个点爆炸形成。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宇宙的起源与未来学习小结

宇宙的起源与未来学习小结 一、宇宙的起源与未来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茫茫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宇宙空间究竟有多大,有没有起始和终结的一刻?认识宇宙、理解宇宙是人类的最终愿望。 (一) 宇宙和宇宙的结构 1.宇宙 从定义上讲,宇宙是天地万物,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2.宇宙的总体结构 宇宙是由形形色色的天体和弥漫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最主要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就是恒星。 恒星又由围绕它旋转的行星以及彗星等天体组成了次一级天体系统,例如太阳系。行星往往有卫星环绕,例如地球就有月球环绕旋转,组成地月系。 因此,宇宙是有序存在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就是宇宙中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永无止境。 1.“日心说” 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 20世纪初期,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有开端,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爆发就被称为宇宙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就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三)恒星和星系 1.恒星的特征 组成宇宙最主要的天体恒星和它们的巨大集合体星系。夜晚星空所见的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是指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 关于恒星的特征强调几点: 恒星发光的能力;恒星的寿命;恒星的分布;星空的划分。 2.恒星的形成、演化和归宿 3.星系和银河系 两个或几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这种结合称为聚变。 (四)太阳系与太阳

关于宇宙形成与演化的几种理论

关于宇宙形成与演化的几种理论 引言:宇宙学是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人类对宇宙的起源在不断地探索着。 当我们回望人类漫长的探索宇宙的进程时,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认识宇宙,是有“科圣”之称的伟大的科学家张衡。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认识宇宙的先驱。在后来主要是西方国家对宇宙探索有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近几百年,其中对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有很多的著名的观点,主要形成的观点有相对论原理、宇宙膨胀模型、大爆炸宇宙论等。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整个宇宙的图景,他还还提出了自己的很多观点,本着一种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关于宇宙学的观点 , 所以借助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及其他书籍,将宇宙学的一些观点在这里罗列出来。在这里主要写了膨胀中的宇宙、大爆炸宇宙理论以及黑洞中的奇点与量子效应观点,这些观点在宇宙学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希望我们对宇宙理论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宇宙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宇宙学、研究宇宙学、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让我们更早的回答出我们一直想知道的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 1、宇宙膨胀模型 在人们认为宇宙是膨胀之前爱因斯坦曾提出过静态的宇宙模型。广义相对论主要的是把强大的引力场解释成为时空弯曲的几何特征,所以它也是一种引力理论。爱因斯坦根据自己建立的广义相对论对宇宙进行了考察,他引入了一个常数——“反引力”,此力和其他力是不一样,没有什么源引起,是时空中固有的。爱因斯坦认为时空有膨胀的趋势,但刚好可以用此力平衡宇宙中所有物质与物质间的作用力,因此爱因斯坦设想这样一个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模型。 在宇宙空间中,物质分布是均匀的,宇宙大尺度特征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又物质没运动)[1]。静态宇宙模型虽与事实不相符合,但它为现代宇宙学研究开启了新的起点。就在爱因斯坦和其他一些物理学家讨论非静态宇宙的预言时,1922年俄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弗里德曼用广义相对论着手解释它,他根据广义相对论方程解得的动态解,认为宇宙是不稳定的,有可能是脉动的。(他曾对宇宙提出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设想:我们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也不管从何地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弗里德曼指出,仅从这两观念出发,就可以预言宇宙是不稳定的。此观点在后来不久被哈勃证明了。[2])后来天文学家勒梅特又一次独立的的到这样一个模型:得到宇宙中的物质在均匀的同时在向各个方向膨胀或者是在收缩的宇宙模型。 1924年现代宇宙图像才被奠定,这一年哈勃证明了除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系,还有许多其他的星系,在他们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空虚的空间,也称为太空。哈勃用100英寸的望远镜在威尔孙山对太空进行观测时,埃德温·哈勃发现恒心在整个空间之中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很多的恒心大量地集中在星系之中。埃德温·哈勃对来自星系的光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了测量,这样就可以对星系是蓝移还是红移进行确定。哈勃曾预想对于我们现在正所处在的星系中来看宇宙中的其他星系,飞向我们星系和离开我们星系的其他星系是一样多的。这是存在于一个不变的宇宙中应该有的,但是事实总是给人惊奇,埃德温·哈勃测量出的结果发现,所有的星系几乎都是在红移,而且,哈勃发现当星系离我们越远时,他离我们而去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说红移的大小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是正比,这也是著名哈勃定律。[3]也就是说,宇宙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宇宙是静态的,它是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变化,它是在膨胀,所有的星系之间的距离不断的增加。从而静态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 教学目的:了解古今描述宇宙的模型,掌握银河系和宇宙膨胀的发现,理解大爆炸的证据 教学重点: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宇宙大爆炸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 课时分配: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0.5课时 二、宇宙的起源0.5课时 三、宇宙的演化0.5课时 四、宇宙大爆炸0.5课时 课后讨论:1.叙述“哈勃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谈谈它的作用和意义。 2.简述发现宇宙膨胀的原理及途径。 3.试论述从现代宇宙理论的创立到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建立过程及重要人物。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的概念 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庄子(大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就浪漫激情地幻想“旁(傍)日月,挟宇宙”。其实中文的“宇”、“宙”二字原指“屋檐”和“栋梁”,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才延伸为“天地四方(空间)、古往今来(时间)的总称。它超越了东西南北的方位,无边无际;超越了一朝一夕的时间,无穷无尽。与“宇宙”混用的“世界”二字则出于佛教的说法,也是时间(世代)和空间(边界)的合称。 在西方,以英语为例也有两个词表达“宇宙”,即cosmos和university。cosmos原意指秩序,引申为“有秩序的宇宙体系”;university则表示包罗万象、无所不容的宇宙全体。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地心说 古代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宇宙现象,如昼夜交替、月亮圆缺、日食月食、天体位置随季节的变化以及行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等等,实际上只是太阳、地球、月亮、行星等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反映。因此,以这些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宇宙理论,无论是中国古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的浑天说,还是古希腊以地球为中心,依次排列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等“九重天“的地心说,都没超出太阳系的范围。恒星在这些宇宙理论中的地位,只不过是个一成不变的布景或陪衬。 (2).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日心说 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虽然仍末超出太阳系的局限,但却把地球从居于宇宙中心的特殊地位降为一颗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情况。这不仅直接为以后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铺平了道路,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等宗教教义不可冒犯的神话。它作为自然科学第一次从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独立宣言”,在人类思想史以至社会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从太阳系到广阔的恒星世界 18,19世纪是太阳系天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借望远镜的帮助,人们不仅发现了天王星、大量的小行星、行星卫星等太阳系成员,还根据天王星实际观测位置与理论计算位置的偏差,用天体力学理论准确地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和位置,并最终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宇宙理论同太阳系的客观实际是相符的。与此同时,人类的视野也逐渐由太阳系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恒星世界。 17l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测同1000多年前托勒玫时代的观测结果相比较,发现有几颗恒星的位置已有明显变化,首次指出所谓恒星不动的观念是错误的。 1837年,斯特鲁维测定了织女星的周年视差(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而产生的天体方向变化)为0.125角秒,这意味着它与太阳的距离为日地距离(1.5亿公里)的165万倍,远远超出了太阳系的边界(日地距离的40倍)。 1912年,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其亮度由于星体的膨胀收缩运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类变星)的光变周期同光度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使测定包含这类变星的遥远恒星集团的距离成为可能。 6年后,沙普利分析当时已知的100多个球状星团的距离和视分市资料,得出银河系是一个直径达10万光年的庞大的透镜形天体系统,太阳并不处于其中心的正确结论。

第二章第一节宇宙和地球

第五周宇宙与地球课件教案 一、宇宙的起源 二、银河系 三、水星 水星是一颗类地行星,由于其非常靠近太阳,所以只会出现在凌晨成为晨星,或是黄昏出现作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则在阳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见水星的。 水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平均大约为5000万千米,但这个距离会不断变化,最大可以达到2300千米这比地球的轨道变化值大5倍,水星的轨道更偏向于扁形,同时也反应了他的缓慢的旋转速度,水星的一天相当于地球的180天,因此太阳会长时间照射水星表面的某个区域,白天可能会很温暖,但是当夜幕降临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热量会不断的散发,温度骤降到零下180度,此时的氧气也会变成液体,同时也因为没有大气层保护减缓物质流的冲击,因此表面会留下许多因为流星撞击而产生的坑 四、金星 金星,是唯一一个没有磁场的行星,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清晨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金星和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行星。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的姐妹星体,毕竟拥有着与地球相似的大小,重心引力也相似,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距离太阳要近得多,大约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三分之二,而且岩层比较厚,不像地球一样的拥有各种板块,但是他的周围有厚厚的云层,他会人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待在金星上就像是待在地球的热带雨林,这里可能真的存在故事中所说的丰富的生命形态,但是探测器水手2号1962年到达金星开始传回数据,像我们揭示了这个地狱星球的真面目,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为460摄氏度,有时候能达到600度,重要的是他比水星的温度还要高,金属铅在他的表面会立即变为液体。 这颗行星拥有大气层,这儿也是他被认为是理想家园的理由,但是金星表面的气压却非常的高,大约是地球的9倍,因此风速比较慢,在金星的表面也没有检测到水的存在,也就是说进行的表面即不受风的影响也没有雨的冲刷,因此火山形貌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人们

宇宙起源(英语演讲稿)

hello,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中国神话。 科学发展到今天,再用神话的方式解释宇宙起源等问题,你们或许会感到可笑。但是毋庸置疑,神话和传说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历史,每个民族都有它的传说。他们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想象力的存储库。神话故事涉及各种领域,如古老的信仰、道德、哲学、科学和历史,代表着古代精神生活的一个缩影。 下面由我给大家讲一下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 古时候,科学一点都不发达,但那时候的人却喜欢研究一些非常难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宇宙是怎么形成?根据古代人类逻辑,决定其性质的起源。因此,探索事物的起源是探索自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宇宙起源的神话故事是探索宇宙的本质的关键。只有当人类抓住宇宙的起源,人类的知识和价值观系统能坚实可靠的基础。 在中国神话里面,盘古是宇宙的创造者,很久很久以前,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原是一片混沌,而这个混沌的样子就像个鸡蛋。随着时间的推移,里面孕育了盘古。盘古在里面睡了很久之后,有一天醒了,发现周围都是黑乎乎的,他很不喜欢这种黑暗狭小的环境。在黑暗中他仿佛摸到了一把斧子,于是他一挥手,只听到轰隆一声,鸡蛋竟然裂开了。然后,清澈的鸡蛋清开始上升成为了天,浑浊的蛋黄成为了大地。但是盘古担心天和地会再次合为一体,于是他就立在天地之间,他在长高,天和地的距离也就在增大。不知过了多少年后,天和地的距离也足够大了,而盘古也累的倒下了。 当他死后,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月亮,他的头发和胡子成为天空闪烁的星星,他的呼吸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雷声;四肢成为地球的四个边界,他巨大的树干,山脉,他的血液,河流;他的静脉血管的地球和肌肉在田间土壤;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金属和岩石,精液和骨髓,珍珠和宝石,和他的汗水、雨水水,滋润万物的宇宙。 OK, 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或许你真的觉得幼稚,图片幼稚,内容也幼稚。但是,正是盘古的自我牺牲,才使得他们拥有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你可以把他上升为一种信仰,或者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就是这种无私的爱,才使我们有了美好的生活。—— 这是现代人为了纪念他所建造的一些雕塑等艺术文物。 OK,下面有请我的伙伴来给大家讲一下女娲造人的神话吧。有请某某某。

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落实“五步导学”,打造“生命课堂” 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导学提纲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 1、导入新课: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一下生命的起源。 2、展示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类别。 3、交流生命起源研究史上几种重要学说或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 4、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起源于非生物。 重点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难点是: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让学生分析、讨论,并阐述自己支持哪一假说,支 总结: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二)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看书3—4页)结合课本示意图讨论分析回答: 三、合作探究,求同存异 (三)、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学习提示:阅读课本5页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 与结论。小组合作完成 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在米勒的实验中,A代表____,B代表_____.;正负电极 放电产生火花代表当时的______。由B到C,实际上是模拟 ____过程。C中含有的有机物实际上是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 可推测: 。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 牛胰岛素验证了生命起源中由________形成_________的 可能性。 四、点拨精讲,释疑解惑 复习巩固: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1、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 (1)原始大气: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2)能源:火山喷发释放的巨大热能、紫外线、闪电等 (3)原始海洋:生命起源的场所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四个阶段) A B 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