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含答案

第10课 管仲列传

1.一词多义

(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故其称曰: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 桓公实怒少姬:

2.虚词归纳

与????? 知与之为取: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子非三闾大夫与:

3.古今异义词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展示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自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像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

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

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全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管仲说:“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与鲍叔牙一同经商,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

分财分利时经常多分给自己,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这是

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

因穷困所致。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

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

艰难,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会有有利和不利的时候。我曾经

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

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

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

还是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

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我胆小,知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牙不认为

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我无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在天下显扬

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而感到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管仲施政辅助齐桓公后,凭借小小齐国在海边的条件,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

发展贸易,积累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使执政者与百姓

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同心同德。他的主张是:“人们家里粮食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

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

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

则六亲 固。 四 维 不 张,

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

国 乃 灭亡。下 令 如流 水 之 原 ,

国家就会灭亡。下达的政令应该像水从源头流入平原一样,

令 顺民 心 。”故 论 卑 而 易 行。

必须能够顺民心、合民意。”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施行。

俗之所 欲, 因而予之;俗之所 否 , 因而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去 之。革除掉。

其为政也,善因 祸而为 福,转败 而 为 功。

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贵 轻 重, 慎 权 衡 。桓公实他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际是

怒 少姬, 南 袭 蔡 ,管仲 因 而 伐 楚,

因为怨恨少姬,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 室 。桓公实 北征 山戎,

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是向北征伐山戎,

而管仲 因 而令燕 修 召公 之政。于柯之会 ,

但管仲就趁机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在柯邑的会盟上,

桓公欲背 曹沫之约 ,管仲 因 而

桓公想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

信 之 ,诸侯由是 归 齐 。故 曰:“知与

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诸侯因此纷纷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

之 为取 , 政之 宝也。”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曰:管仲 世 所谓 贤臣,然孔子 小 之。

太史公说: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

岂 以为周 道 衰微,桓公 既贤 , 而不 勉

难道是因为周王朝统治衰微,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

之 至 王, 乃 称霸哉?语 曰“将 顺其美 ,

和辅助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俗话说“鼓励并顺从好的,

匡 救 其恶 ,故 上 下 能相亲 也”。

纠正并制止不好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老百姓就能相亲相和”。岂管 仲 之 谓 乎?这话说的大概是管仲吧?

1.脉络梳理

管仲列传错误!

2.初读感知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其原因有哪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文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周公旦还是需要管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管鲍之交,千古美谈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早年曾共同经商,分钱时,管仲常多分一些。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母,需要钱花,不认为他贪。他曾给鲍叔牙出过主意,后多次失败,鲍叔牙认为不是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成熟。管仲多次做过小官,但都被辞退,鲍叔牙认为,这是时机不好,不是他不能干。管仲打仗,总是中途逃回,鲍叔牙认为,这不是胆小,而是不愿在那些无谓的权力斗争中白白送死;而且家有老母,也要有人奉养。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运用示例友情,黑暗中能照亮前方,冰冷中能给予温暖。它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更是成功的最大财富。春秋战国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两人相知很深。两人曾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他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出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只是他家中还有老母亲要奉养。后来,鲍叔牙成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位公子效力。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并引弓射箭,但最终还是小白登上了王位,称齐桓公。即位后,齐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自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鲍叔牙无私宽阔的胸怀,对朋友的了解信任,终使管仲踏上成功之途。2.课外素材

曼德拉的宽容

南非的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尽管当年曼德拉年事已高,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起身,以便能将他们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都静下来了。选材感言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的牢狱岁月给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痛苦与磨难,并以极大的毅力来支撑自己。宽容让他学会放下。反观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充满痛苦,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正是因为我们缺少曼德拉的宽容和感恩。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读管仲

管仲在这诸侯割据、九州幅裂的时代书写了一段传奇,一段足以影响华夏子孙千年的历史。他深邃的眸子可以洞察人心,望穿天下,读出每个人的心理,道出每个人的品行。他又像是一个预言家,预卜每个人的行动,预料每个人的对策。他令人敬仰,因为他惊人的预见性和出人意料的策略;他令人畏惧,因为他为达目的的坚决果断和心狠手辣;他令人疑惑,因为他与鲍叔牙的生死之交和明目张胆的物质享受。①他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家,却站在了高峰之巅——一个令人争议的位子,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我可以说我们至今为止都在这位伟人的恩泽之下,然而对管仲有所了解的人却不多,了解的人之中对他颇有微词的也不少,也妄怪有人感慨“逝者如斯夫”,文明在没落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②管鲍之交却很特殊,总好像是鲍叔牙单方面的付出。他耿直而宽容,是个真君子,而管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个老占人家便宜的小人。两人合伙做生意时,管仲总是要多贪些红利,鲍叔牙解释管仲家贫,要赡养老母,是为尽孝;管仲射杀鲍叔牙所侍的储君公子小白,鲍叔牙解释他是各为其主,是为尽忠;召忽舍生取义,管仲苟且偷生,鲍叔牙解释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志在千里,成大事者,岂可轻易舍生?小白当上君主之后,鲍叔牙毅然辞相,推荐管仲为相;而管仲临终时,齐桓公询问他鲍叔牙是否适合接替他为相时,他却断然否决。从种种事而看,鲍叔牙视管仲为知己,而管仲却视其为草芥,怎么看都想替鲍叔牙抱不平,想大骂

是有了这样一个坚强的后盾支撑着管仲,他才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复兴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之中。④

思悟要点

①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排比手法。概括了管仲的特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与下文“管鲍之交”中鲍叔牙的单方面付出形成对比。

③这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议论。

④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与第四段相呼应。第四段写的是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这一段写的是管仲对鲍叔牙的了解,这是“管鲍之交”的精髓。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学案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颍.上()鲍.叔牙()桓.公() 不肖.()仓廪.()召.公() 柯.()给.予()好恶.() (二)词语释义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鲍叔逐进.管仲() ③一匡.天下() ④观众既任.政相.齐() ⑤故其称.曰() ⑥四维.不张.() ⑦故论卑.而易行() ⑧令燕修.召公之政() (三)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古义: 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 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今义: (四)此类活用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五)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 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 (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 (二)词语释义 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 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 (三)古今异义 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今义:生活困难 ②古义:困厄,不受重用,与“达”相对。今义:贫困

《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容,能简要概括孔子评价管仲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朗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游、遇、事、进、以、匡、穷困、见、羞、耻、之、张、服、因、去。 3、能通过管鲍之交的具体内容,说出司马迁重点描写鲍叔牙形象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对管仲的评讲)——初识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①,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①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②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问题: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否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______桓.公______一匡.天下______与鲍.叔贾.______自与.______ 不肖.______召.忽______仓廪.______ 三、朗读课文1—3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______ 2、已而 ..管仲事.齐公子小白_______________ 3、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___ 4、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_______________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少时常与鲍叔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 游目骋怀() 欺童叟无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讽赋欺相如() 善鲍叔终善遇之()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尽善尽( )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 事世异则事异() 管仲事公子纠() 进鲍叔遂进管仲()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群臣进谏《战国策》() 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 吕公者,好相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 管仲既用() 三军既惑且疑()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以不以为言() 梁以此奇籍() 齐桓公以霸() 鲍叔不以我为贪()

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 仓廪实而知礼节()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因因而予之() 善因祸而为福() 因家沛焉() 因张良遂略韩地() 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 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 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 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 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 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 (2)匡救其恶()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 1疏通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 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 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 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勋卓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二、检查预习 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 高中语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 “()之交” 一、导入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己难得。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2、解读管仲 3、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 (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 二、疏理课文 (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 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学生提问,一一作答。(找学生回答) 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 【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 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 ⑼知我者鲍子也 【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含解析: 第9课管仲列传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中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疑难句子; 2. 体会作者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 理解作者对管仲的褒扬,学习管仲的政治见解和治国方略。 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了解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社会价值观。 学法建议: 预习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练习巩固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更是知己。管仲辅佐过公子纠,鲍叔牙辅佐过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他采纳了鲍叔牙的举荐,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富强起来。 2. 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二、预习要求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仓廪齐桓公匡正柯 2. 指出加点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今义: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古义:今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今义: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 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 3. 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既任政相齐() 桓公实北征山戎()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匡救齐恶() 三、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二段写得好,请从内容、感情、语言三方面来做分析。 2. 研读课文三、四两段,说说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石楼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导学案管仲列传(无答案)

石楼中学高二语文史记导学案编号:001 主备人:郑夏婷审核人:备课组长:刘年喜教师评价: 《管仲列传》导学案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相关链接】 一、管仲其人: 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齐桓公尊称其为“仲父”。 管仲从政40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管仲也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他与鲍叔牙的友谊(管鲍之交)更为后人称道。 二、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像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颍上()鲍叔()桓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补充 1、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上鲍.()叔牙仓廪.()少姬.()囚禁.()窘.()境召.()公 2、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是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3、在书上做好注释,并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一课时 课文梳理、字词句答疑。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 【使用说明】 1.同学们认真预习本课,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本文的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 1.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蔡溃,遂伐楚。”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传?僖公四年》(对于楚人“风马牛不相及”的疑惑与责问,管仲以“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由,达到了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的目的。) 3.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列传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和借他人故事抒一己幽情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同目标一、二 教学难点:同目标二 布置预习: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特殊字、词、句(重要的活用字、古今异义词、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 阅读补充材料: 《管仲列传》补充资料 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抢先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公子小白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说齐国要求把他押回去,而不是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补充注释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实,事实上,实际上。怒少姬,因少姬之事而发怒。少姬,齐桓公的夫人,蔡国人。公元前657年,齐桓公曾与少姬在苑囿的鱼池中乘舟,少姬故意摇晃小舟,齐桓公很害怕,脸色都变了;桓公叫她不要摇,她不听。桓公大怒,就把她送回了蔡国,但没有断绝关系。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出嫁后,若非父母亡故,就不能回娘家,父母健在回娘家省亲得娘家人迎接,不能擅自回家。蔡穆侯见自己的妹妹无缘无故被送回来,以为桓公要断绝姻亲关系,也很生气,就让少姬改嫁他人。齐桓公十分恼火,就在第二年发兵攻蔡。此事《左传·僖公三年、四年》有记载。因,乘机。包茅,成束的青茅,楚地特产,是周王室祭祀时的必需之物,一向是楚国所贡。管仲利用攻蔡的机会去攻打楚国,而以“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理由,是为了表示齐国不是为了少姬之事、而是为了周王室的利益才用兵的(蔡国在今河南省,是楚国的盟国),表现了管仲的智慧。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管仲列传》评论 音乐《高山流水》,成语“管鲍之交”导入 活动2【讲授】《管仲列传》评论 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中管仲的“谋”具体有哪些? 3、从文中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探讨:为什么文中花那么多的笔墨提及鲍叔牙? 学情分析 所带班级大多数同学文言基础较为欠缺,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比如说鲍叔牙多管仲的“知”,管仲称“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学生对此会心生向往。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效果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他们学习是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授课过程中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采用齐读、指名、整体、小组,或者随机等多种形式,人人有话说,生生有事做,参与面较广。运用多种辅助手段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性高。 通过评测练习和课堂回答问题所见,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个别语句翻译较通顺,但任然存在一些字词翻译不到位的情况。 教材分析 《管仲列传》属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事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文章篇幅不长,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真挚的

《管仲列传》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仲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基础知识“五个五”:5 个实词、5 个虚词、5 个句式、5 种特殊用法、5 个句子。)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从管仲看司马迁。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预习感知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1、管仲其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 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 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 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 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ft戎,平定北方边患。 3、管子著作 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 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 国危。” 4、后人评价 (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 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颍()上人也小白立为桓()公一匡()天下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召()忽死之与俗同好恶()仓廪( )实而知礼节召()公之政曹沫() 之约语()曰 匡救其恶() 二、反复诵读,解词译句。 (一)补充注释 1.关于“召忽死之”:管仲与召忽同为公子纠的辅臣,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 王位而死以后,召忽殉主自杀。(《说苑》载:子路问于孔子曰:“昔者管仲欲 立公子纠而不能,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孔子曰:“召忽者,人臣 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何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总结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2. 探讨孔子和司马迁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3. 探究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4. 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和可贵。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 2. 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讨论法 3. 诵读法 课前准备: 1. 熟读文本,理解大意,复述情节。 2. 自己归纳整理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 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乐毅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联

合五国,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战功显赫。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崇拜的偶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寻找答案。 二.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霸名词作动词,称霸 2.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 3.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死 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6.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特殊句式 A.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B.状语后置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宾语前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D.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E.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整理被动句的几种情况 (三)难句翻译(学生上黑板)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

语文复习学案 一、 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 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 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 次:编撰 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 书、档案的地方。 ○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 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 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 ○ 11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 ○ 12贤贤贱不肖 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13故长於风 风:讽喻。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 ○ 15弑君三十六 弑:臣杀君、子杀父 ○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原因。本:根本。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缘故。渐:渐进。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有国者:君王。 ○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宜:合适。 ○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权:权宜。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使用时间】 【编者】卫森林【审核】卫森林 【编号】2016G2sjxd·2016.8.23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主备人:卫森林共2课时 课题《管仲列传》 操作过程自我标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事能力。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5.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 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采取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 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探讨管 仲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 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 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学习本文,把握他 的为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 迪。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组合作 交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 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管仲列传》学案

《管仲列传》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复习要点 (一)一词多义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烟涛微茫信难求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咸与维新信而见疑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余固笑而不信也 岂管仲之谓乎 俗之所欲 之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分财利多自与 9、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齐桓公以霸.召忽死.之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仲既任政相.齐南.袭蔡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常欺.鲍叔 鲍叔遂进.管仲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 上服.度则六亲固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慎权衡 ..将.顺其美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四.拓展阅读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及至宋子,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仓、包不从,遂亡降王郎。 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弇因从光武北至蓟。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