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七章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一节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药品。合成抗菌药物是指除抗生素以外的抗菌化合物,能有效的杀灭病原性微生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在下一章中专门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合成抗菌药物,如磺胺类抗菌药物、奎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等。

一、磺胺类抗菌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1、磺胺药物的发展

环胺类药物通称磺胺,是一类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合成抗菌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繁殖达到抗菌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对多种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变形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炎、脊髓膜炎及上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等细菌性感染。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和应用在药物化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其重大意义:

①使当时死亡率较高的细菌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②提出了代谢拮抗学说,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新途径。

③是人们认识到从体内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的可能性。

④根据其副作用又发现了具有磺胺结构的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是1945年以前,研究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磺胺结构以及取代基团对抗菌火性影响的研究。

(2)第二个时期是开始与50年代以后,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和降低副作用;后来研究中发现某些化合物口服后吸收快,排泄慢,能长时间的维持血药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寻找中效乃至长效的磺胺药物。

2、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①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必要的结构。

②芳氨基的氮原子上一般无取代基。

③磺酰氨基的氮原子上为单取代(吸电子取代基),N,N—双取代物一般丧失活性。

④苯环不可取代。

⑤PKa 6.5~7.0 抑制作用强

3、抗菌增效剂

抗菌增效剂是指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作用大于两种药物分别给药时的总和。

4、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的作用机制

(1)磺胺

“代谢拮抗”学说

对氨基苯甲酸(PABA)是二氢叶酸结构中的一部分,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占据二氢叶酸结构中的对氨基苯甲酸的位置,生成无功能的伪叶酸,妨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致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阻。也就是说,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的生长所必需的

二氢叶酸中的对氨基苯甲酸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正常生长,因此有抑菌作用。(2)抗菌增效剂

人和微生物体内代谢均需二氢叶酸。

“协同抗菌”作用,可以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①磺胺甲恶唑

结构:

物理性质:

临床用途及特点:

合成:

②甲氧苄啶

结构:

物理性质:

临床用途:

合成: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第一代:氯喹、萘啶酸、吡咯米酸

第二代:西诺沙星、吡哌酸

第三代: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以及以诺氟沙星位先导物筛选的一系列的氟代喹诺酮抗菌药物左氟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等等。

2、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干扰细菌DNA的合成,导致细胞的死亡,而起到抗菌作用。

3、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①诺氟沙星

结构: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极易和金属离子形成熬合物、光照可分解

特点及临床用途:

合成:

②环丙沙星

结构:

物理性质:

特点:

合成:

三、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

利奈唑酮

第二节抗结核药物

依据抗结核药物的化学结构将其分为合成抗结核病药和抗结核抗生素两类。

一、合成抗结核药物

1、异烟肼

结构:

化学名:4—吡啶甲酰肼(雷米封)

物理性质:

作用机制:

吸收代谢:异烟肼能被包括病灶在内的各种组织很好吸收,它的大部分代谢为失活物质,口服后迅速被吸收。食物和各种耐酸药物,特别是含有铝的耐酸药物,例如Al(OH)3凝胶等,可以干扰或延误吸收,因此,异烟肼应空腹使用。

化学性质:①与金属离子络合成熬合物。

②本品易受光、重金属、温度、PH值等因素影响变质,分解出游离肼。

③分解

④还原性

临床用途:抗结核药、抗抑郁药

合成:异烟肼的合成是以4—甲基吡啶为原料,在金属钒的催化下,与空气中的氧作用,氧化为异烟肼酸;再和水合肼缩合的异烟肼。

二、抗结核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

2、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利福平

3、其它

第三节合成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可分为:

1、浅表真菌感染:真菌引起皮肤、粘膜等浅表处的真菌感染,传染性强但危害较弱。

2、深部真菌感染:真菌引起皮下组织、内脏等深部组织的真菌感染,传染性小但危害大,常可导致死亡。

抗真菌药物研发的重要性:P436

分类(从药物的来源分):

1、抗生素类

2、合成抗真菌药(据化学结构特点)

(1)氮唑类(据化学结构)

①咪唑类

②三氮唑类

(2)费氮唑类

一、唑类抗真菌药

介绍:

结构通式:①唑环

②1位N—C(H2O)—Ar

③Ar为一卤代或二卤代取代苯环

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两种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

方式:低浓度

高浓度:药物直接损害真菌细胞膜磷脂,显著降低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比率,从而显著改变膜的流动性。

副作用:①肝毒性

②抗男性生育

药物对哺乳动物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特点:抗真菌谱广,每个药物间略有差别。

1、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特点:①在体外有较高活性,可局部用药。

②抗菌谱广

缺点:①口服、静注给药,在体内迅速代谢失活,生物利用度低。

②静注毒副作用大,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③亲脂性强和血浆有较强的键和能力,从而造成血浆中游离的活性药物浓度低。

酮原唑:代谢稳定,亲脂性低。

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①克霉唑

结构:

物理性质:

吸收代谢:

临床用途:

合成:

②氟康唑

结构:

物理性质:

临床用途:

吸收代谢:

二、非唑类抗真菌药

1、丙烯胺类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抗真菌药物

机理:抑制角沙烯环氧化酶———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形成。

特比萘芬①结构:

②物理性质:

③特点:

④临床用途:

⑤合成:

2、5—氟胞嘧啶类

3、阿莫罗芬

4、环吡酮胺

第四节抗病毒药物

病毒结构为:外部蛋白质,内部核酸。

作用机制:

分类:

一、金刚烷胺类

盐酸金刚烷胺

结构:

物理性质:

作用机制:

二、核苷类

核苷按照来源不同的分类可以分为:天然核苷和人工合成核苷。

核苷由碱基和糖组成。碱基又包含A、C、T、U、G,糖可以分为核糖与去氧核糖。

阿苷洛韦①结构:

②物理性质:

③用途:

④作用机理:

三、HIV酶抑制剂

逆转录酶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

奈韦拉平①结构:

②物理性质:

③特点:

沙奎那韦①结构:

②物理性质:

四、其它

第十三章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抗菌增效剂:

病毒:

二、填空题

1、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合成抗菌药物。

2、磺胺类药物的抗菌增效剂多为甲氧苄啶。

3、第一个上市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诺氟沙星。

4、异烟肼既是一种抗结核药,又是一种抗抑郁药。

5、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再装配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病毒体的繁殖过程称为复制。

6、大多数病毒复制可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释放六步,其中吸附是决定感染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三、判断

1、磺胺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直接杀灭细菌,而不是抑制细菌繁殖达到抗菌目的。(×)

2、诺氟沙星极易和金属离子形成熬合物,也可使体内金属离子流失,因此,尤其对妇女、

老人、儿童可引起缺钙、缺铁性贫血。(√)

3、病毒只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四、选择题

1、以下哪个不是磺胺药物发现的意义(D)

A、控制了当时传染率较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

B、提出“代谢拮抗”学说,开辟了寻找新药新途径。

C、使人们认识到从体内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的可能性。

D、根据其副作用又发现了具有磺胺结构的利尿药和降血压药。

2、以下哪句话对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描述不正确(D)

A、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必要的结构。

B、芳氨基的氮原子上一般无取代基,若有取代基则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

C、磺酰胺基的氮原子上为单取代,大多数为吸电子基团取代基,可使抗菌活性有所加强。

D、苯环可为其它芳环或杂环取代。

五、记忆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异烟肼、利福平

克霉唑、阿苷洛韦、奈福拉平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临床常见的抗病毒药主要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吗啉呱、干扰素等。 1.金刚烷胺 抗病毒谱较窄,对流感病毒选择性较高。临床主要用于畜禽流感治疗,作用机理:显著抑制病毒脱壳作用使病毒核酸不能脱壳,进而阻止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用于防治甲型流感病毒所致呼吸道感染可收到较好疗效。也可用于震颤性麻痹症。 不良反应:中枢神经兴奋和胃肠道反应 2.阿昔洛韦 本品是广谱高效抗病毒药,抗疱疹病毒活性强。在宿主正常细胞的磷酸激酶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阿昔洛韦,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最敏感,对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3.利巴韦林(病毒唑) 本品为广谱抗病毒药,对DNA病毒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吗啉呱(病毒灵) 本品为广谱抗病毒药,对DNA病毒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主要干扰病毒RNA多聚酶,进而干扰病毒核酸复制。 5.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是脊椎动物的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受其他刺激后,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物质,临床上可治疗各

抗真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抗菌药主要分为抗生素和合成药两大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合成抗菌药包括: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氟胞嘧啶、丙烯胺衍坐物。按其用途分为全身性抗菌药和浅表抗菌药。 一.全身性抗菌药 1.两性霉素B 本品为广谱抗真菌药,对隐球菌、球孢子菌、白色念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注射应用于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2.酮康唑 本品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全身及浅表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二.浅表抗真菌药 1.灰黄霉素 对各种皮肤真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主要于小孢子菌、毛癣菌及表皮癣菌引起的各种皮肤真菌病。 2.制霉菌素 本品抗真菌药作用与两性霉素B基本相同,但其毒性更大,不宜用于全身感染。内服治疗肠道真菌感染,局部应用治疗皮肤、粘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A 1、目前不良反应最小的喹诺酮类药物是 A、诺氟沙星 B、环丙沙星 C、氧氟沙星 D、左氧氟沙星 E、依诺沙星 2、属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是 A、培氟沙星 B、诺氟沙星 C、环丙沙星 D、依诺沙星 E、吡哌酸 3、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是 A、环丙沙星 B、氧氟沙星 C、诺氟沙星 D、洛美沙星 E、氟罗沙星 4、不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的是 A、口服吸收好 B、细菌对其不产生耐药性 C、抗菌谱广 D、抗菌作用强 E、不良反应少 5、喹诺酮类药物不宜应用于 A、溃疡病患者 B、肝病患者 C、婴幼儿 D、老年人 E、妇女 6、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菌转肽酶 B、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C、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D、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E、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酶 7、对氟喹诺酮类最敏感的是 A、革兰阳性球菌 B、革兰阳性杆菌 C、厌氧菌 D、革兰阴性球菌 E、革兰阴性杆菌 8、不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的是 A、环丙沙星 B、吡哌酸 C、依诺沙星 D、洛美沙星 E、氧氟沙星 9、不符合氟喹诺酮类的叙述是 A、多口服吸收良好 B、口服吸收受多价阳离子影响 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可进入骨、关节等组织 E、大多主要以原形经肾排出 10、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唑合用的原因是 A、促进分布 B、促进吸收 C、抗菌谱相似 D、双重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 E、双重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 11、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 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B、抑制DNA螺旋酶 C、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12、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B、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 C、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B 、 抑制细菌DNA 回旋酶 C 、 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D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E 、 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酶 7、对氟喹诺酮类最敏感的是 A 、革兰阳性球菌 B 、革兰阳性杆菌 C 、厌氧菌 D 、革兰阴性球菌 E 、革兰阴性杆菌 8、不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的是 A 、环丙沙星 B 、吡哌酸 C 、依诺沙星 D 、洛美沙星 E 、氧氟沙星 9、 不符合氟喹诺酮类的叙述是 A 、 多口服吸收良好 B 、 口服吸收受多价阳离子影响 C 、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 、 可进入骨、关节等组织 E 、 大多主要以原形经肾排出 10、 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唑合用的原因是 A 、促进分布 B 、促进吸收 C 、抗菌谱相似 D 、双重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 E 、双重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 11、 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 A 、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B 、 抑制DNA 螺旋酶 C 、 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D 、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12、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 A 、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B 、 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 C 、 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D 、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 、 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1、 目前不良反应最小的喹诺酮类药物是 A 、诺氟沙星 B 、环丙沙星 C 、氧氟沙星 2、 属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是 A 、培氟沙星 B 、诺氟沙星 C 、环丙沙星 3、 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是 A 、环丙沙星 B 、氧氟沙星 C 、诺氟沙星 4、 不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的是 A 、口服吸收好 B 、细菌对其不产生耐药性 5、 喹诺酮类药物不宜应用于 A 、溃疡病患者 B 、肝病患者 C 、婴幼儿 6、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是 A 、抑制细菌转肽酶 D 、左氧氟沙星 E 、依诺沙星 D 、依诺沙星 E 、吡哌酸 D 、洛美沙星 E 、氟罗沙星 C 、抗菌谱广 D 、抗菌作用强 E 、不良反应少 D 、老年人 E 、妇女

化学合成抗菌药、抗菌药和抗生素

天然的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抑制细胞粘肽合成酶,阻断细胞细胞壁粘肽合成。 抗菌机理相同 (1)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胞壁的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青霉素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敏感菌株包括G+菌、G-球菌及螺旋体,属窄谱抗生素。 1、G+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除金葡菌以外)等 2、G+杆菌: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厌氧破伤风菌、难辨梭菌、产气夹膜杆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 3、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与百日咳杆等 4、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螺旋体等 5、放线菌 但对大多数的G-杆菌无效,对金葡菌产生的 _内酰胺酶不稳定 大环内酯类 抗菌机制为通过与敏感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主要抑制肽酰基—tRNA由A位移向P位,抑制移位酶,阻碍肽链延长,抑制敏感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抑菌或杀菌作用。 抗菌谱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基本相似,主要对需氧G+菌、G-球菌、厌氧球菌及军团菌属、支原体属、衣原体属有良好作用,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及抑菌剂。 林可胺类抗生素 药理作用 抗菌谱与红霉素略窄,其最大特点是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如消化链球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芽胞杆菌以及大多数放线菌均对本类抗生素敏感。对G+菌如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较强作用,对支原体亦有作用,对G-菌无效。 氨基糖苷类 作用机理 1)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2)使胞膜缺损通透性增加 抗菌谱: 较广,对多数G-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绿脓杆菌、耐青霉素金葡菌对其中某些品种亦敏感;对G-球菌如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的作用较差。 四环素类抗生素 机理:本类药物为快速抑菌剂,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抗菌谱: 属于碱性广谱抗生素,对G+、G-菌均有作用,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原虫(球虫、阿米巴原虫)等亦有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 2)二重感染 3)静注时偶见过敏反应 4)影响骨牙生长。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8-01T09:30:55.5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王淑贞 [导读] 预防流感推荐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1次,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预防用药的时间为至少7天。 王淑贞(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018-02 【摘要】抗病毒药师病毒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开发,治疗其他病毒感染的药物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不包括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临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常见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抗病毒药物发展做以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核苷类似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发展 1 常用抗病毒药物 1.1利巴韦林 广谱抗病毒药,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抑制剂,使病毒的复制与生长有抑制作用,进入体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具免疫及中和抗体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45%,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药物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主要经肾脏排泄。 利巴韦林适用于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治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合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滴眼液可治疗HSV性角膜炎。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α-干扰素佳。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等。 1.2 阿昔洛韦 本品为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累抗病毒药,在组织培养中队单纯疱疹病毒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阿昔洛韦对HSVI型的活性比阿糖腺苷强160倍,比碘苷强10倍,比阿糖胞苷强2倍。对HSVⅡ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阿昔洛韦口服吸收差,一般静脉滴注。药物能广泛分布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脑脊液、疱疹液中,可通过胎盘。肝内代谢,半衰期约2.5h。 阿昔洛韦适用于HSV、VZV感染、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不良反应少,常见轻度头痛,长期口服本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轻度肝损害、偶见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等。 1.3更昔洛韦 又称丙环鸟苷,属鸟嘌呤类抗病毒药,其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但作用更强,尤其对艾滋病患者的CMV有强大抑制作用。药物在已感染CMV的细胞内,其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 本品口服吸收差,空腹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为15%,进食后服药为6%-9%.静脉地滴注的半衰期2.5-3h,口服则为3.1-5.5h,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更昔洛韦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并发CMV视网膜炎的治疗。注射剂可用于接受器官移植以及CMV血清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预防CMV感染。 1.4伐昔洛韦 本品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阿昔洛韦为其抗病毒活性成分,本药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为65%,口服吸收后在肝脏迅速水解成阿昔洛韦,半衰期小于30min,血浆中测不出伐昔洛韦,但阿昔洛韦的血浆浓度很高。 伐昔洛韦适用于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肝炎、病毒性脑炎等。 1.5喷昔洛韦 为无环鸟苷类抗病毒药,作用机制与阿昔洛韦相似,体外对HSVI型和Ⅱ型、VZV及EB病毒均有效,且其三磷酸酯在雪旺细胞中半衰期长,可保持长时间高效抗病毒作用,明显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喷昔洛韦抑制HSV的有效浓度与阿昔洛韦相似,但耐阿昔洛韦的病毒对喷昔洛韦仍敏感。本药口服难吸收,外用几无吸收。外用于口唇及面部单纯疱疹、水痘、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 1.6泛昔洛韦[1] 为喷昔洛韦的前药,体内转化为喷昔洛韦发挥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实,泛昔洛韦和喷昔洛韦对病毒的作用谱与阿昔洛韦相似,两者对抗HSV及VZV的活性均好。 泛昔洛韦适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带状疱疹感染和复发性生殖器单纯疱疹感染的治疗、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陷患者复发粘膜和皮肤单纯疱疹的治疗。成人常用口服剂量为150-750mg,每日2-3次,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胀气等。 1.7金刚烷胺与金刚乙胺 抗RNA病毒药物,体外组织培养对粘病毒,副粘病毒、披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但临床仅对甲型流感有效。 2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磷酸奥司它韦 为活性药物GS-4071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后转变为活性形式。具有强效特异性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与神经氨酸酶的疏水部分结合,改变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位点结构,从而阻止流感病毒复制。对其他病毒、细菌、或人类的神经氨酸酶没有或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本品只适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成人口服给药每次75mg,每日2次,连用5天。预防流感推荐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1次,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预防用药的时间为至少7天。

第十章制药工业与环境保护

第十章制药工业与环境保护 第十章制药工业与环境保护 ?10.1概述 ?10.2污染防治措施 ?10.3废水处理技术 ?10.4废气处理技术 ?10.5废渣处理技术 ?10.6噪声控制技术 10.1概述 10.1.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空间。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安全,也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格局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造成了能源和资 源消耗强度过大,加上人们对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认识不足,致使我国工业污染的治理远远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治污方案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走高科技、低污染的跨越式产业发展之路,治理和保护好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0.1.2我国防治污染的方针政策 ?我国先后完善和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及与各种法规相配套的行政、经济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所有企业、单位和部门都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期解决污染问题。 ?凡是新建、扩建和改造项目都必须按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

的规定,切实执行环境评价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先评价,后建设,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防止发生新的污染。 ?在全国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和污染限期治理等制度。 10.1.3制药工业污染的特点和现状 ?10.1.3.1制药工业污染的特点 ?1、数量少、组分多、变动性大 ?2、间歇排放 ?3、pH值不稳定 ?4、化学需氧量高 10.1.3.2我国制药工业污染的现状 ?全国药厂废气每年排放量109m3,含有害物质105t。 ?全国药厂废水每天排放量5×105m3,。 ?全国药厂废渣每年排放量105t。 ?条件好的厂家已达二级处理水平,大部分污染得到妥善处理。 ?但有相当数量厂家仅是一级处理,有的甚至未作到清污分流。 10.2污染防治措施 10.2.1采用绿色生产工艺 ?绿色生产工艺是针对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和组分,重新设计少污染或无物染的生产工艺,并通过改进操作方法、优化操作参数等措施,实现过程的节能、降耗、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绿色生产工艺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为最理想的污染防治方法。 1、重新设计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生产工艺 重新设计药品的生产工艺时应尽可能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原辅材料来代替有毒或剧毒的原辅材料,以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毒性。如在氯霉素的合成中,原来采用氯化高汞作催化剂制备异丙醇铝,后改用三氯化铝代替氯化高汞作催化剂,从而彻底解决了令人棘手的汞污染问题。 在药物合成中,重新设计生产工艺时,简化合成步骤,可以减少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减轻处理系统的负担,有利于环境保护。 布洛芬的生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采用Boot公司的Brown合成方法(六步)

药二第十章抗菌药物(绝对重点)

第十章抗菌药物(绝对重点) 第一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按照青霉素的来源,可将青霉素类分为天然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两个大类。后者又可以分为下列类型: (1)口服耐酸青霉素,如青霉素V。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如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4)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5)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机制,均为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失去渗透保护屏障导致细菌肿胀、变形。 (二)典型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用药后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I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三)禁忌证 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四)药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类药可减少青霉素类的肾小管分泌而延长其血浆半衰期。 2.青霉素类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3.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混合后,两者的抗菌活性明显减弱,因此两药不能置于同一容器内给药。 二、用药监护 (一)用药前必须询问过敏史 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即给患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 (二)根据PK/PD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三)选择适宜的溶剂和滴速 (四)监护青霉素类药的特殊反应 三、主要药品 青霉素[典][基][医保(甲)] 【适应证】(1)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等。(2)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苴造荭: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②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脑膜炎和菌血症等;③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④炭疽;⑤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⑥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⑦钩端螺旋体病;淋病脏病。 氨苄西林[典][基][医保(甲)] 【适应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阿莫西林[典][基][医保(甲)] 【适应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 苄星青霉素[典][基][医保(甲)] 【适应证】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和控制链球菌感染的流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典][基][医保(甲)] Amoxicillin and Clavulanate Potassium 【适应证】用于:(1)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扁桃体炎、咽炎。(2)下呼吸道感染: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七章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一节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药品。合成抗菌药物是指除抗生素以外的抗菌化合物,能有效的杀灭病原性微生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在下一章中专门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合成抗菌药物,如磺胺类抗菌药物、奎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等。 一、磺胺类抗菌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1、磺胺药物的发展 环胺类药物通称磺胺,是一类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合成抗菌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繁殖达到抗菌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对多种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变形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炎、脊髓膜炎及上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等细菌性感染。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和应用在药物化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其重大意义: ①使当时死亡率较高的细菌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②提出了代谢拮抗学说,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新途径。 ③是人们认识到从体内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的可能性。 ④根据其副作用又发现了具有磺胺结构的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是1945年以前,研究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磺胺结构以及取代基团对抗菌火性影响的研究。 (2)第二个时期是开始与50年代以后,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和降低副作用;后来研究中发现某些化合物口服后吸收快,排泄慢,能长时间的维持血药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寻找中效乃至长效的磺胺药物。 2、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①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必要的结构。 ②芳氨基的氮原子上一般无取代基。 ③磺酰氨基的氮原子上为单取代(吸电子取代基),N,N—双取代物一般丧失活性。 ④苯环不可取代。 ⑤PKa 6.5~7.0 抑制作用强 3、抗菌增效剂 抗菌增效剂是指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作用大于两种药物分别给药时的总和。 4、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的作用机制 (1)磺胺 “代谢拮抗”学说 对氨基苯甲酸(PABA)是二氢叶酸结构中的一部分,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占据二氢叶酸结构中的对氨基苯甲酸的位置,生成无功能的伪叶酸,妨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致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阻。也就是说,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的生长所必需的

2019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及临床应用考试

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及临床应用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中国HCV感染具有多种基因型,其中哪种基因型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多?? A.GT1b型 ? B.GT2a型 ? C.GT3型 ? D.GT6型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针对NS5B的核苷酸类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是: ? A.达塞布韦 ? B.索磷布韦 ? C.达拉他韦 ? D.格卡瑞韦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 针对下列哪个靶点的DAA药物需要关注基线耐药(RAS)情况 ? A.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B.非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C.NS5A抑制剂 ? D.NS3/4A蛋白酶抑制剂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含有下列哪个靶点的DAA药物禁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 A.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B.非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C.NS5A抑制剂 ? D.NS3/4A蛋白酶抑制剂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针对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索磷布韦的描述,下面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对不同基因型的丙肝病毒都有抗病毒活性 ? B.耐药屏障高,不易产生耐药 ? C.不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少 ? D.索磷布韦在体内的无活性代谢产物主要经粪便排泄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下面哪项不是理想的第二代NS3/4A蛋白酶抑制剂的特点 ? A.PK稳定,每日一次 ? B.联合利托那韦提高疗效 ? C.全基因型 ? D.安全性好,药物相互作用少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含有NS3/4A蛋白酶抑制剂的DAA药物需警惕的不良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ALT/AST升高 ? B.间接胆红素升高 ? C.直接胆红素升高 ?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含有索磷布韦的DAA药物在治疗方案选择中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哪项 ? A.ALT/AST ? B.肾小球滤过率 ? C.直接胆红素 ? D.间接胆红素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 . 全口服DAA时代,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愈率提升到()以上? ? A.70% ? B.80% ? C.90% ? D.95%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doc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一节 合成抗菌药 合成抗菌药是指除抗生素以外的抗菌化合物。抗菌药是一大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包括有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抗结核病药和抗真菌药。抗细菌感染的药物自发现以磺胺类药物为代表的合成抗菌药以来,发展很快,品种繁多。本章只讨论合成抗菌药,即喹诺酮类抗菌药、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抗结核病药及其他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物。 1、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对药物化学的贡献不仅仅为临床上提供过较好的抗菌药物,而且正是由于它的发现和应用,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开创了化学治疗药的新纪元,奠定抗代谢学说的基础。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磺胺类药物的母体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Sulfanilamide )是在1908作为偶氮染料的重要中间体被合成,其医疗价值无人注意。1932年Domagk 发现含有磺酰胺基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可以使鼠和兔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1933年报告了用百浪多息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为解决百浪多息的水溶性问题,又制备了可溶性百浪多息。 当时流行的说法认为百浪多息的抗菌作用源于其分子结构中偶氮键的染色作用。但其后发现百浪多息在体外无效,并非所有的含有偶氮键化合物均具有抗菌作用。偶氮基团为“生效基团”的说法被动摇。 磺胺 百浪多息 其后发现百浪多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为对氨基苯磺酰胺,并确证它在体内外均具有抗菌活性,由此确立磺酰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发展极为迅速。到1946年已经合成了5500多种磺胺类化合物, 其中应用于临床的常用的有磺胺醋酰(Sulfacetamide)、磺胺吡啶(Sulfapyridine)、磺胺噻唑(Sulfathizole)和磺胺眯(Sulfaguanidine)等20余种。 1940年青霉素的问世及在临床上应用,一度使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发展受阻。但随着青霉素的不稳定性、过敏性、耐药性等缺点的暴露,使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再度受到关注,磺胺类药物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磺胺甲氧嗪(Sulfamethoxy pyridazine)等中长效磺胺类药物问世。此外,还发现了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此期间对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建立药物化学的抗代谢学说。 二、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948年Northey 总结了5500种磺胺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抑菌作用的关系: (1) 对氨基苯磺酰胺基为必需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磺酰胺基必须处在对位,在邻位或间位无抑菌作用。 (2) 芳氨基上的取代基对抑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多数磺胺没有取代基,若有取代基, 则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如RCONH-,R-N=N-,-NO 2等基团,否则无效。 (3) 磺酰胺基上N-单取代化合物多可使抑菌作用增强,而以杂环取代时抑菌作用较优。N ,N-双取代化合物一般丧失活性。 N=N SO 2NH 2 NH 2 N H 2N H 2SO 2NH 2

药物化学之合成抗菌药物

第二章合成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源性微生物的药物 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两类 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结构分类 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 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结构特点 如何掌握这个考点? 1、掌握通式的结构特征A环 2、各类的基本母核区别B环 1、萘啶羧酸类 B环:吡啶环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B环:嘧啶环 3、喹啉羧酸类 二、理化性质和毒性 喹诺酮药物共同性质 如何掌握这个考点? 1、掌握各类药物化学结构通式的特点 2、结构的基本母核以及有什么取代基 3、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通性) 4、这些结构特征对药物的稳定性、使用过程有什么影响以诺氟沙星为例

(1)3位羧基 酸性,可溶于碱(成盐) (2)4位酮基 (3)7位哌嗪 碱性,可溶于酸(成盐) 诺氟沙星 (1)酸碱两性(羧基,哌嗪)在酸碱中均溶解 (2)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易和金属离子(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降低活性,同时也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尤其对妇女、老人和儿童引起缺钙、贫血、缺锌等副作用。 理化性质和毒性(其他类似物举一反三) (3)光照分解(产生光毒性,用药期间避免日晒);光照3位脱羧(产物无活性) (4)7位哌嗪杂环分解,7位哌嗪增加中枢毒性 (5)8位有F,有光毒性

三、喹诺酮药物代谢特点:代谢是考点 (补充知识)药物代谢: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代谢。药物代谢的主要反应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1、3位羧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2、哌嗪3’位氧化成羟基,进一步氧化成酮 四、喹诺酮药物代表药 如何掌握这个考点? 1、共5个代表药 2、掌握诺氟沙星(代表该类药物共同的特点) 3、取代基的区别 4、各自的特殊性 1、盐酸诺氟沙星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藥 一、A 1、目前不良反應最小的喹諾酮類藥物是 A、諾氟沙星 B、環丙沙星 C、氧氟沙星 D、左氧氟沙星 E、依諾沙星 2、屬非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是 A、培氟沙星 B、諾氟沙星 C、環丙沙星 D、依諾沙星 E、吡哌酸 3、體外抗菌活性最強的藥物是 A、環丙沙星 B、氧氟沙星 C、諾氟沙星 D、洛美沙星 E、氟羅沙星 4、不屬于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共同特點的是 A、口服吸收好 B、細菌對其不產生耐藥性 C、抗菌譜廣 D、抗菌作用強 E、不良反應少 5、喹諾酮類藥物不宜應用于 A、潰瘍病患者 B、肝病患者 C、嬰幼兒 D、老年人 E、婦女 6、喹諾酮類藥物抗菌作用機制是 A、抑制細菌轉肽酶 B、抑制細菌DNA回旋酶 C、抑制細菌二氫葉酸還原酶 D、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 E、抑制細菌二氫葉酸合酶 7、對氟喹諾酮類最敏感的是 A、革蘭陽性球菌 B、革蘭陽性桿菌 C、厭氧菌 D、革蘭陰性球菌 E、革蘭陰性桿菌 8、不屬于第三代氟喹諾酮的是 A、環丙沙星 B、吡哌酸 C、依諾沙星 D、洛美沙星 E、氧氟沙星 9、不符合氟喹諾酮類的敘述是 A、多口服吸收良好 B、口服吸收受多價陽離子影響 C、血漿蛋白結合率高 D、可進入骨、關節等組織 E、大多主要以原形經腎排出 10、甲氧芐啶與磺胺甲噁唑合用的原因是 A、促進分布 B、促進吸收 C、抗菌譜相似 D、雙重阻斷細菌蛋白質合成 E、雙重阻斷細菌的葉酸代謝 11、甲氧芐啶的抗菌機制是 A、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 B、抑制DNA螺旋酶 C、改變細菌細胞膜通透性 D、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 E、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

12、磺胺類藥物的抗菌機制是 A、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 B、抑制四氫葉酸還原酶 C、改變細菌細胞膜通透性 D、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 E、改變細菌胞漿膜通透性 13、對甲氧芐啶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B、能增強磺胺藥的作用 C、能增強某些抗生素的作用 D、抑制細菌二氫葉酸合酶 E、常與SMZ合用 14、服用磺胺時,同服碳酸氫鈉是為了 A、減少不良反應 B、增強抗菌活性 C、擴大抗菌譜 D、促進磺胺藥的吸收 E、延緩磺胺藥的排泄 15、可對抗磺胺藥抗菌作用的物質是 A、TMP B、葉酸 C、PABA D、GABA E、單胺氧化酶 16、磺胺類藥物不具有的特點是 A、可供口服 B、性質穩定 C、價格低廉 D、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鼠疫)有特效 E、過敏反應少 17、不符合磺胺類藥物的敘述是 A、進入體內的磺胺多在肝中乙酰化 B、抗菌譜較廣,包括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等 C、可用于衣原體感染 D、可用于立克次體感染 E、抑制細菌二氫葉酸合成酶,妨礙二氫葉酸合成 二、B 1、A.甲氧芐啶B.環丙沙星C.磺胺嘧啶D.呋喃唑酮E.萘啶酸 <1> 、抗菌增效劑 <2> 、對銅綠假單胞菌無效的喹諾酮類 <3> 、對銅綠假單胞菌活性良好的藥物 2、A.環丙沙星B.左氧沙星C.司帕沙星D.磺胺嘧啶銀E.磺胺異噁唑 <1> 、可用于耐異煙肼、耐利福平的結核病患者 <2> 、生物利用度極好,組織穿透力強,以原形經尿排泄 <3> 、常與抗菌增效劑合用 3、A.磺胺嘧啶B.磺胺米隆C.柳氮磺吡啶D.磺胺甲噁唑E.磺胺醋酰鈉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摘要】抗病毒药师病毒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的开发,治疗其他病毒感染的药物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的药理、临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常见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方案以 及抗病毒药物发展做以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核苷类似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发展 1 常用抗病毒药物 1.1利巴韦林 广谱抗病毒药,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 合成酶的竞争抑制剂,使病毒的复制与生长有抑制作用,进入体内对呼吸道合胞 病毒也可具免疫及中和抗体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45%,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药物可透过胎盘, 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主要经肾脏排泄。 利巴韦林适用于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治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 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合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滴眼液可治疗HSV性角膜炎。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α-干扰素佳。较常 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有疲倦、头痛、失眠、 食欲减退、恶心等。 1.2 阿昔洛韦 本品为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累抗病毒药,在组织培 养中队单纯疱疹病毒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抑制病 毒DNA的合成。阿昔洛韦对HSVI型的活性比阿糖腺苷强160倍,比碘苷强10倍,比阿糖胞苷强2倍。对HSVⅡ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也 有抑制作用。 阿昔洛韦口服吸收差,一般静脉滴注。药物能广泛分布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脑脊液、疱疹液中,可通过胎盘。肝内代谢,半衰期约2.5h。 阿昔洛韦适用于HSV、VZV感染、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不良反应少,常 见轻度头痛,长期口服本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轻度肝损害、偶见急性肾 功能不全、血尿等。 1.3更昔洛韦 又称丙环鸟苷,属鸟嘌呤类抗病毒药,其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但作 用更强,尤其对艾滋病患者的CMV有强大抑制作用。药物在已感染CMV的细胞内,其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 本品口服吸收差,空腹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为15%,进食后服药为6%-9%. 静脉地滴注的半衰期2.5-3h,口服则为3.1-5.5h,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更昔洛韦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并发CMV视网膜炎的治疗。注射剂可用于接 受器官移植以及CMV血清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预防CMV感染。 1.4伐昔洛韦 本品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阿昔洛韦为其抗病毒活性成分,本药水溶性

第十章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

第十章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 要求: 1、掌握口服降血糖药的结构类型。掌握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盐酸二甲双胍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熟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结构与代谢、作用时间的关系。熟悉氯磺丙脲、格列吡嗪的结构和用途。了解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的发展。了解格列美脲、米格列醇的结构和用途。 2、掌握利尿药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掌握氢氯噻嗪的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临床应用及合成路线。熟悉呋噻米、螺内酯的结构、化学名、代谢及应用。了解依他尼酸、乙酰唑胺、氨苯蝶啶的结构及应用。 第一节口服降血糖药 一、糖尿病及降糖药的分类 1.糖尿病一般可分为两类: 1)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胰岛素分泌极少,绝对不足,须人 工注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需要,多发生于青少年; 2)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可通过 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而缓解症状。多见于成年人,尤其四十岁以上的人。 2.降糖药的分类 1)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2)双胍类(Biguanides)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效剂, 非磺酰脲结构口服降糖药. 二、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 1.化学名:4-甲基-N-[(丁氨基)羰基]苯磺酰胺 2.英文名:N-[(butylamino)carbonyl]-4-methylbenzenesulfonamide). 3.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丙酮和氯仿,溶于乙醇,几 乎不溶于水。mp:126-130°C. 4.理化性质 Tolbutamide具有酸性,可溶于碱。 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5.稳定性 在酸中脲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析出对甲苯磺酰胺沉淀 mp 138℃ 硫酸正丁胺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正丁胺的臭味. 6.合成

第四十四章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第四十四章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有关灰黄霉素的错误叙述项是: A.油脂食物可促进肠道吸收 B.对生长旺盛的真菌有杀灭作用 C.对深部真菌和细菌无效 D.干扰真菌DNA合成 E.对指甲癣疗效好 2.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胞中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增加膜通透性 B.阻止核酸合成 C.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抑制蛋白质合成 3.对帕金森病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 A.阿昔洛韦 B.利巴韦林 C.金刚烷胺 D.碘苷 E.阿糖腺苷 4.影响灰黄霉素片剂口服吸收量多少的首要因素为: A.药物剂量 B.服药时间 C.药物颗粒大小 D.胃内容多少 E.胃肠内容物的酸碱度 5.只对DNA病毒有影响,对RNA病毒几乎无作用的药物: A.利巴韦林 B.阿昔洛韦 C.阿糖腺苷 D.碘苷 E.金刚烷胺 6.既有抗病毒作用,有对帕金森病有效的药物是: A.阿昔洛韦 B.齐多夫定 C.金刚烷胺 D.阿糖腺苷 E.碘苷 7.仅对浅表真菌感染有效的药物是: A.制霉菌素 B.伊曲康唑 C.克霉唑 D.灰黄霉素 E.酮康唑 8.毒性大,仅局部应用的抗病毒药物是: A.金刚烷胺 B.利巴韦林 C.阿糖腺苷 D.碘苷 E.阿昔洛韦 9.可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转录和复制过程的药物是: A.金刚烷胺 B.碘苷 C.齐多夫定 D.阿糖腺苷 E.利巴韦林 10.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常选的药物是: A.碘苷 B.金刚烷胺 C.阿糖腺苷 D.齐多夫定 E.氟康唑 11.患者,男,60岁,因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长期服用四环素、磺胺药后咽部出现白色薄膜,不曾在意,近来消化不良,腹泻而就诊,怀疑为白色念珠菌病,宜用: A.灰黄霉素 B.制霉菌素 C.两性霉素B D.阿昔洛韦 E.利巴韦林 12.某男,40岁,双脚趾间痒。经常起水疱,脱皮多年,细菌学检查有癣菌,这个病人不宜服用是:

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物概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克霉素类机多肽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 抗结核药和抗麻风药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物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基因治疗 (一)单选题 1.抗菌药物是() A.对病原菌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B.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C.对病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D.能用于预防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E.能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抗菌谱是() A.药物的治疗指数 B.药物的抗菌范围 C.药物的抗菌能力 D.抗菌药的治疗效果 E.抗菌药的适应证 3.下列药物哪种是静止期杀菌药() A.氯霉素 B.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万古霉素 E.庆大霉素 4.下列药物哪种是繁殖期杀菌药()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多粘菌素 D.四环素 E.阿米卡星 5.化疗指数是指() A. ED95/LD5 B. LD95/ED5 C. LD50/ED50 D. LD50=ED50 E. ED5=LD95 6.有关化疗指数(CI)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CI反映药物的安全性 B. LD50/ED50反映CI C.CI大说明药物临床应用更安全 D.CI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有效指标 E.CI也可用 LD5/ED95表示 7.可产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米诺环素 C.氯霉素 D.红霉素 E.氨苄西林 8.四环素的抗菌谱中不包括()。 A.金葡菌 B.真菌 C.大肠埃希菌 D.立克次体 E.支原体 9.大剂量可损伤肝功能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四环素 D.头孢曲松 E.氧氟沙星 10.下列四环素类药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是()。 A.米诺环素 B.多西环素 C.四环素 D.土霉素 E.金霉素 11. 治疗伤寒和副伤寒的药物是()。 A.氯霉素 B.金霉素 C.四环素 D.红霉素 E.米诺环素 12.四环素类的不良反应中不包括()。 A.二重感染 B.胃肠道反应 C.肝肾毒性 D.内分泌紊乱 E.过敏反应 13. 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脑核黄疸,是因为药物()。

化学合成抗菌药

化学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磺胺药 磺胺药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自1935年发现百浪多息能够治愈实验性感染,并证明其有抑制菌活性的基本结构是对位氨苯磺胺(简称磺胺)以来,磺胺药发展很快,对细菌性感染的化学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磺药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价格较低,但是它只能抑菌,且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一些新型磺胺药及甲氧苄氨嘧啶的出现,为磺胺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 [构效关系]磺胺药的基本结构是磺胺,其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 一般说来,只有保持了游离对位氨基时才有抗菌活性;氨基端取代的化合物在体内解离,放出游离氨基,才有抗菌作用;取代磺酰胺基上的氢原子,可以得到许多抗菌效力更强的磺胺药,常用磺氨药的化学结构见表24-1。 [理化性状]磺胺药一般为白或黄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较易溶于稀碱。制成钠盐后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抗菌作用]磺胺药属广谱抑菌药,血中最低有效浓度为5mg/100ml。严重感染时则需10-15mg/100ml。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有效。根据病原菌对磺胺药的敏感性,可分为:①.高度敏感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等;②.次敏感菌,如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巴氏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肺炎杆菌、炭疽杆、绿脓杆菌等。此外,对某些真菌和衣原体亦有抑制作用。某些磺胺药还不够对球虫、住白细胞虫、疟原虫、弓形体等有效。磺胺药对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结核杆菌、病毒等无作用。 [作用机理]磺胺药是通过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敏感菌叶酸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的。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外源性(宿主)叶酸,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须利用PABA、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形成嘌呤和嘧啶必需的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嘌呤和嘧啶是合成核酸的必需原料,而核酸是细菌繁殖的物质基础。磺胺与PABA的结构极为相似,因而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时酸的合成;或者,形成以磺胺代替PABA 的伪叶酸,最终使核酸合成受阻(图24-1),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抑菌作用,磺胺对已合成的叶酸无影响,故作用发生较慢。能利用外源性叶酸的细菌,对磺胺药则不敏感。畜禽细胞能直接利用叶酸,故不易受磺胺药阻断叶酸合成的危害。 值的注意的是,磺胺药只有在机体防御机能健全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抗感染效果。此外,由于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磺胺药强,所以磺胺药的浓度必须大大高于PABA,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此外,脓液和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能耐减弱磺胺药的作用;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水解时可产生PABA,亦妨碍磺胺药的疗效。这些情况,在用药时应予以注意。 [耐药性]敏感菌对磺胺药在体内外均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对一种磺胺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磺胺药亦往往有交叉耐药性。耐药性的形成,是由于细菌改变代谢途径,生成大量PABA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或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的结果。 [体内过程]根据磺胺药在肠道的吸收情况,可分为易吸收型与难吸收型两类。前者主要用于全身感染,后者适用于肠道感染。磺胺药的体内过程见图24-2。 1.吸收:多数磺酰胺基端取代的磺胺药易经小肠吸收,但其吸收率因药物和动物的种类而异。其顺序分别为:SM2>SM1>SDM’>SN>SD;禽>犬、猫> 猪> 马> 羊> 牛。一般而言,肉食动物内服磺胺药后,经3-4h即可吸收完毕,其他单胃动物需经4-6h,反刍兽则要经12-24h才能全部吸收,尚无反刍机能的犊和羔,对磺胺药的吸收大致与单胃动物相似。此外,胃肠内容物过度充盈、胃肠机能减弱时,均级影响磺胺药的吸收。可溶性磺胺制剂(如各种磺胺药的钠盐)亦可经肌肉、腹腔注射或由子宫、乳腺注入而迅速吸收。 2.分布:磺胺药吸收后分布于全身组织及体液,其中以血液、肝、肾含量较高,神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