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人口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人口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人口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人口分布

附1 课时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以下地区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A.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B.西亚环波斯湾沿岸

C.南亚恒河平原D.南美亚马孙平原

C[人类集中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区。所以南亚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西亚环波斯湾沿岸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小;南美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不适宜居住。]

2.读厄瓜多尔示意图,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优势自然条件是()

A.地势低平B.降水丰富

C.气候凉爽D.河网稠密

C[由图可知,赤道横穿厄瓜多尔北部,位于热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中部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所以厄瓜多尔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降水不是主要因素,中部河网密度小。]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4.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3.D

4.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因位于赤道附近,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的东非高原上。四川盆地海拔在200~500米左右,恒河平原在200米以下,巴西高原低于1 000米。第4题,该地区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6.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5.B

6.A[第5题,图示信息显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高值区,这些地区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小。第6题,图中K处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小,但

人口比重相对较大,人口稠密,长江三角洲与之相符。]

地形起伏度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①地形区为()

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D.东南丘陵

8.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

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7.A8.D[第7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青藏高原上地形起伏小,有“远看是山,近看是川”之说。A正确。第8题,读图中信息可知,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5%。D正确。]

9.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图1 干旱地区人口分布 图2 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

表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________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来影响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 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和亚热带;人口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原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自然因素主要通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1)水源 地形 气候

(2)温带和亚热带

(3)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4)增长 城市

[冲A 挑战练]

下面的两幅图表示我国的人口密度与海拔和年降水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读图,回答10~12题。

10.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

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

为年降水量④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11.两幅图所表示的论断正确的是()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②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③在1 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④在1 000毫米以下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 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某地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③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④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0.B11.C12.A[第10题,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密度比气候干旱的地区大。人口密度除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很难超过1 000人/千米2,所以两图的纵坐标均表示人口密度,左图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的横坐标为降水量。第11题,认真读图,可以看出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在1 000米以上,降低速度减慢;人口密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但在1 000毫米以上增速减慢。第12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很低,A点符合;四川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较高,C点不符合;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很少,人口密度也很低,E点符合;东北平原年降水量多为400~800毫米,D点不符合。] 13.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1990年)

图2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2000年)

(1)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两图,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是怎样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如何?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否随历史发展一成不变?为什么?

【解析】第(1)题,由图1、图2东、中、西部地带的人口密度的数值大小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东、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第(2)题,通过图1、图2两幅图中东、中、西部地带人口密度数值的比较可知,西部地区人口减少,中部地区人口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这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第(3)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原始采猎时期,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1)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通闭塞。

(2)西部地区人口呈负增长,主要是人口向中、东部地区迁移所致。中部地区人口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人口总量大为增加。

(3)不是。原始采集渔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完整版)地理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云南地理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长期以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这都是常规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作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设计单一,只注重格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表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 功能,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 一、地理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环境下地理作业设计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体现新课程理念。高中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作业设计的依据所在,是地理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六大原则。 1.基础性原则。作业的内容首先要紧扣基础性,要以每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 2.多样性原则。地理作业和其他学科作业一样,分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既有绘图题、问答题,还有课外调查报告、课外小制作、专题小论文以及演讲稿。 3.探究性原则。作业要激发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要开拓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深刻性,要延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开放性,也就是作业所引发的学生思维量要大。 4.主动性原则。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5.开放性原则。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作业题,不要把学生解题做作业的注意力仅仅引导在课本知识范围之内,局限在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这一狭窄的途径。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 6.合作性原则。21世纪的教育应该由重点培养竞争力转向重点培养合作能力,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形成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土壤的形成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 C.贵州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 1.A 2.D[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 C.久保桃D.山桃 3.C 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1

高一地理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 [课前自主探究]:一.1.行星 2.太阳系河外星系二.1.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3.类地巨远日三.1.光照条件 2.(1)日地(2)体积、质量(3)水 [课后综合检测]:一.1.B 2.B 3.C 4.D 5.B 6.D 7.B 8.C 9. C 10.A 二.11.(1)水星海王星地球土星 (2)E、F B、D (3)B (4)用逆时针方向标出。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无水的存在,温度较低。 12.(1)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及适宜的温度条件。 (2)可能是温度不再适宜或液态水消失或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消失等。(只要答对一条即可) (3)不能。因为该行星温差太大,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课前自主探究]:一.1.气体球氢和氦 6000K 2.(1)电磁波 (2)高温、高压核聚变质量 (3)低纬度高纬度 3.(1)光、热生物 (2)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二.1.光球色球日冕 2.大规模黑子耀斑 11年3.(1)电离层无线电短波 (2)磁场磁暴 (3)两极极光 (4)地震水旱灾害[课后综合检测]:一.1. C 2. B 3. D 4.B 5.D 6.B 7.C 8.D 9.C 10.B 二.11.(1)光球层日冕层 (2)耀斑色球 (3)黑子光球色球 (4)降水量电离磁暴12.(1)赤道减少极点 (2)20°~25°极点和赤道极点(3)赤道纬度递减极点 (4)纬度增大 第三节 [课前自主探究]:一.1.(1)地轴北极星(2)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恒星角速度线速度两极角速度赤道两侧 2.(1)太阳(2)自西向东(3)恒星年(4)椭圆 1月初快 7月初慢二 .1.黄道平面赤道平面23°26′2.回归三.1.(1)球体性质昼夜 (2)交替 24小时 2.(1)早 1小时 4分钟 (2)15° 24 中央经线 120° 3.(2)右偏左偏不偏 四.1(1)大于长短相反 (2)小于短长相反 (3)最长最短极昼 (4)最短最长极夜 (5)昼夜等长 (6)昼夜等长 2.(1)直射纬线递减 (2)

高中地理书面作业设计方案探索

高中地理书面作业设计探索-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书面作业设计探索 骆海军 (宁波市第四中学,浙江宁波315016)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地理学科在高考科目中地位跌宕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每逢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都期待中学进行课程教案创新、提高教案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高考紧箍咒始终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教案的指针。教科书可以与时俱进,呈多面体发展,但其中基本内容仍是教案传承的主线。因此,中学教案的内容并没有实质变化,只是教案方法与教案素材在不断的革新。在这其中,课程书面作业既是容易被广大一线教师忽视的内容,却又是最重要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教案检验的载体。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尝试破除“应试作业、做不完的试卷与题库”困境,探索适宜新型教案模式的课程书面作业设计的原则、要领与评析技巧,既可巩固基础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课改与高中地理书面作业设计要领 1.课改对高中地理作业的诉求 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政策演进的直接产物,课改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教案、评价等方面予以落实。然而,课程内容是教育部制定相关标准由各出版社研制相关教材,虽然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的教材在编排体例、案例选择、课后阅读材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教材基本内容并无差别。因此,课改实现的路径只有通过课程教案、课程学教评价这两方面实现。书面作业是课程教案、学教评价的重要环节,书面作业设计既关系到能否充分巩固课堂教

案与检验教案成效,又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究学习能力。因此课改对中学地理作业诉求有三:一是能够充分运用书面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生活化地理技能提升;二是能将书面作业视为学一教一评的有机关联载体,可测度学生学习成效与反映教案问题;三是书面作业应成为课堂教案的延伸,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地理思维能力。 2.值得重视的高中地理书面作业设计要点 (1)尊重主体兴趣,有效拓展书面作业功能。面对智能多元化的学生,地理书面作业设计应引导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与作业水平程度。这既打破了以往不同学生做相同作业的要求,避免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的发生,又能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也可提高教师对教案实际、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水平差异的观察能力,做到课后辅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2)提高自主设计分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书面作业自主设计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参照自我选择要求或在老师指引下自主设计作业。首要任务是表征课堂教案的学习内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能力与探究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自行查漏补缺。然而教师要有所引导,尤其是转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避免学生出现盲目局面。教师引导内容集中在作业的类型、形式、知识考查的难度与广度等。 (3)围绕主题与区域性,增强书面作业开放性。任何一所中学都有独特的乡土地理背景,而书面作业的开放性设计要务是让学生在作业过程充分运用所学,发挥能动性尝试陛的解答;重点培育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开放性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突破传统作业的标准答案模式,旨在测度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运用得当与逻辑严谨性等,测量学生从不同角

(统编版)2020高中地理第2章课时分层作业9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中图版必修

课时分层作业(九)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回答1~2题。 【导学号:57522076】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2.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在资源方面处于劣势的是( ) A.铁矿石B.土地资源 C.水资源D.劳动力 1.A 2.C[两工业区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广阔的市场;鲁尔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⑤说法错误;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比,水资源较缺乏。]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一位德国生态学家曾悲观地对鲁尔区做出预言“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它描述的问题是( ) A.失业率下降B.环境污染 C.治安混乱D.金融危机 4.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列因素与其无关的是( ) A.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广阔的市场 D.充沛的水源 3.B 4.A[第3题,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煤炭是其主要的能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鲁尔区的进一步发展。第4题,鲁尔区发展工业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煤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5~6题。 【导学号:57522077】材料一1957年,鲁尔区有140多个煤矿基地,到2003年时只剩下7个;1995年,这里有81座炼钢炉,到2003年时只有7座。 材料二21世纪初,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当时所有就业人口的65%。 5.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不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 A.企业规模扩大 B.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C.减少了失业人口 D.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 6.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将导致鲁尔区( ) A.环境污染严重 B.经济结构多元化 C.失业率增加 D.钢铁、机械等产业的技术落后 5.C 6.B[第5题,煤矿基地和炼钢炉的减少,是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的结果,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会导致大量煤矿和钢铁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第6题,材料二描述的是鲁尔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现象。该现象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钢铁、机械等产业技术的进步。]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太阳能、煤炭和天然气丰富,并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回答7~8题。 7.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重化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8寒潮(含解析)中图版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中国气象局启动寒潮Ⅳ级应急响应,以应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据此完成1~2题。 甲乙 丙丁 1.造成这次寒潮的天气系统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此次寒潮对上述地区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低温造成冻害②暴雨摧毁房屋③降雪阻塞交通④大风净化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A 2.D[第1题,形成寒潮的天气系统为冷锋天气系统,结合选项中四种天气系统的运动特点,可判断出甲表示冷锋天气系统。第2题,寒潮可能会带来强降水天气,但此时为1月份,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暴雨天气。]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等值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

A.台风、寒潮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干旱D.干旱、寒潮 4.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为盆地② 受盛行风影响小③ 距离海洋较远④ 纬度较低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3.B 4.A[第3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气象灾害越往西北内陆,发生频率越大,且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与我国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及移动方向一致。所以该气象灾害应与冬季风有关。第4题,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对寒潮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6.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5.B 6.D[第5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因此B说法错误。第6题,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但冬季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较低,强度比冬季小,但由于是农忙季节,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严重,主要看发生的季节;寒潮对东北地区的影响高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所受影响大,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7.美国和中国都是北半球中纬度的国家,寒潮是其经常遭受的气象灾害,但它能在美国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还有( )

日高中地理作业

2018年4月14日高中地理作业一、选择题组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 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 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 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海南岛 B.辽东丘陵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2.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炎热潮湿 B.高寒缺氧 C.地表崎岖 D.多滑坡泥石流 3.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A.防寒、防冻土 B.防雨、防水淹 C.防风、滑坡 D.防潮、防蛇生态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体,利用生态学原理,降 解水中C0D、氮、磷舍量的人工生态景 观岛。下图为某地生态浮岛示意图,读 图回答下列各题。

4. 在生态浮岛结构中微生物土层的主 要作用是 A. 促进成土过程 B.增 强植物的吸 水效果 C.增强浮岛的稳定性能 D.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 5. 生态浮岛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季节是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城。N,,海拔2m)乙城。N, ° W,海拔7m) 7.夏季甲城较乙城温度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大气环流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8.夏季乙城较甲城降水总量大,其主要 影响因素为 A.大气环流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考把它称作 A.创造生物栖息环境 C.调节城市区域气候 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B.利于城市内涝泄洪 n 气温(C) U. 1(X> 25 KO 60 40 " 20 (严 20 15 10 6?我国最适宜发展生态浮岛的 12 3 45 6 7 8 9101112 降水(mm)

高中地理创新性作业设计研究

高中地理创新性作业设计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为了促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质量,并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认知,需要从地理作业方面进行着手开展。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地理知识 理论的内涵精髓挖掘出来,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学习 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本文就高中地理创新性作业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相 关人员参考。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性作业;设计研究当下我国社会在快速 地发展之中,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加侧重 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在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的机制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下,对学生的 综合能力有了更深层的要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针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 行科学地整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摒弃传统的形式上的审查作业,老师 要改变教学观念,潜心研究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1]。一、高 中地理学科创新性作业研究的作用价值首先就是要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高 中地理的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老 师自身的教学方式,要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部分,老师则是辅导教学的角色,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参与到主动学习知识理论的 过程中去。地理作业是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探究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学生了解地球、社会、国家以及人类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 观的一个平台。其次就是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现在的素质教育 的机制下,作业是辅助学生温习功课和加深印象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更好地掌握 知识的工具。经过不同的作业设计之下,将地理知识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地、有趣 地融入到作业中去,以前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 和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最后,创新性作业设计是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在 现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浪潮下,人们会特别重视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此就会更加重视地理知识的学习。由于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老师不能完全地 在课堂上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话就需要学生合理有效地完成地理作业。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可以明显看出,地理知识理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社会的发展对地理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有效地完成地理作业,就 是加强自身的地理知识能力,也是社会发展对全能型人才的需要[2]。二、高 中地理创新性作业设计策略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节奏比较紧张,因此老师更应该 注重学生作业的优化创新性地设计,切勿使地理的作业给学生带来压力。只要这样,学生才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习工作,学生才可以在学习中提升积极性。(一) 促使学生的作业更加有趣味对学生而言,唯有培养学习的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 教学内容越是有趣味,越是可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很多 的功课,所以老师在安排地理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要注重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唯有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可以深入性地学习。(二)多元化设计作业的内容在现在的地理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的 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就需要在安排地理作业的时候,注重多样化。例如 可以将作业设计成让学生口头表达去完成:在地理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所以老师尽可能地将作业内容设计成口头表达去 完成的;还可以将作业内容设计成动手操作去完成的: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制作一 些教学工具,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能够加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课时分层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一) 人口的数量变化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可以说明( ) A.出生率较低 B.死亡率较高 C.自然增长率较低 D.生产力水平较低 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1.C 2.B[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第2题,由图中折线的斜率可得出: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人口的迅猛增长。] 下图为江苏省2005~201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17252004】 3.这一期间,江苏省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A.波动下降B.增长加速 C.增长减缓D.增长停止

4.目前,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 A.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D.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3.C 4.D[第3题,从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0.25%左右,自然增长率低,因此人口低速增长,且呈减缓趋势。第4题,江苏省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 5.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6.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 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④阶段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突出 5.B 6.D[第5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程。第6题,在人口增长的后期阶段,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导学号:17252005】 7.该国人口数量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B.②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作业研究

浅谈高中地理作业的研究 高一地理组尹小雪 一、背景 2003年,教育部推出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在不断探索中进入了质的飞跃阶段。新课程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发展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地理课程全面改革的今天,作为课堂教学重要一部分的作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地理作业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学生被抛入到题海战术中,作业以考试为导向,学生在作业中痛苦的挣扎,这样的作业确实需要减少。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强了综合性,降低地理知识点的难度,但是作业的改变微乎其微,地理作业仍然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布置适应新课程的地理作业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彻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本文通过对我们寻乌中学高一地理作业现状的调查,重审地理作业的布置、内容等,为地理教学中科学使用作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调查对象既包括重点班级,又包括普通班级。其中主要是高一年级9班,10班,15班,16班,17班,18班的学生。 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为了保证调查问卷情况的真实性,每个学生只写上班级,不写姓名,本次调查发问卷10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共有27个小题,在内容上涉及中问卷包括以下内容:1、学科喜好与地理作业;2、学生做作业的动机;3、地理作业量;4、地理作业的形式;5、地理作业类型;6、地理作业的内容; 7、地理作业的布置;8、地理作业的完成方式;9、地理作业的批改。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科喜好与地理作业

如何设计高中地理作业

如何设计高中地理作业 摘要:地理作业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也是 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地理课程改革对地理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地设计、 形成有效地理作业对于推动地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效性高中地理作业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反馈渠道,是提高教学 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智慧生成和体现 的过程。高中阶段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地理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去观察、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创新地理知识, 实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养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 精心设计作业,提高地理作业的有效性,使作业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一、课前的预习作业——网页课件的应用 预习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起点。一直以来我们采 用学案预习,学生每天都是知识的书写和教材的阅读,可能长时间下来会觉得枯燥,后来我想到了网页课件。在教学中,我先将网页制好,然后放在我校的服务 器上,给它分配一个内网IP,课前让学生输入这个IP地址,即可进入网页进行学习。 二、课中的思考和练习作业——做好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是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 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 物的分布、成因。 1.识图——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 以“区域地理”为例,根据区域地理的考试特点,设置相应练习,教会学生用 经纬网定位和特殊地理事物定位两种方法来确定某个区域,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 基本方法和技能。 2.画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以“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在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知识时,学生是可以在教 师帮助下独立完成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满足而快乐的。这种方式还会发挥学 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析图——找出规律克服难关。 以“气候图分析”为例,在高考中,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气候图时是茫然的, 这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方法,找出规律克服难关。 4.综合评价。 以“农业区位”为例,区域评价也是高考重要的考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学生整体评价的思维方法。评价(有利和不利),总结(自然和社会经济),这部分的习题主要以培养方法为主。 三、作业表现形式要趣味化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 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是创作成果展示等形式,总之在表现形式上要尽 量趣味化。如书面作业以材料、图像等情境为载体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动性作业可以让学生上台演讲,进行讨论,动手做实验,动身演游戏。如在讲 解区域差异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区域的自然景观、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旅游景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 人口分布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人口分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以下地区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 A.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B.西亚环波斯湾沿岸 C.南亚恒河平原D.南美亚马孙平原 C[人类集中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区。所以南亚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西亚环波斯湾沿岸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小;南美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不适宜居住。] 2.读厄瓜多尔示意图,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势低平B.降水丰富 C.气候凉爽D.河网稠密 C[由图可知,赤道横穿厄瓜多尔北部,位于热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中部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所以厄瓜多尔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降水不是主要因素,中部河网密度小。]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4.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3.D 4.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海拔 1 000~1 500米之间,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因位于赤道附近,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的东非高原上。四川盆地海拔在200~500米左右,恒河平原在200米以下,巴西高原低于1 000米。第4题,该地区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6.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5.B 6.A[第5题,图示信息显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高值区,这些地区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小。第6题,图中K处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小,但人口比重相对较大,人口稠密,长江三角洲与之相符。] 地形起伏度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新课课时作业含答案及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新课课时作业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选择题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 材料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材料2:“嫦娥二号”奔月模拟图。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B.图中包含两级由自然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嫦娥二号”奔月途中,与地球组成天体系统 2.有关“嫦娥二号”卫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奔月途中工作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B.在地月转移轨道段未飞出地月系 C.在其飞出地球大气层的奔月途中属于天体 D.在月球上探寻到存在生命的证据 第2题,“嫦娥二号”卫星在奔月途中,满足天体的条件;主要依靠太阳能发电提供能量来完成其工作;“嫦娥二号”在奔月过程中都未脱离地月系;从目前情况看,月球上还没有存在生命的证据。 答案:1.C 2.D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重温童谣,据此回答3~5题。 3.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都属于()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⑥宇宙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D.①③⑤⑥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答案:3.A 4.D 5.B 6.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左邻右舍是() A.金星、地球B.地球、木星 C.木星、土星D.水星、木星 解析:选B。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具有庞大的体积、质量,吸引着众多天体在一定轨道上围绕其旋转。据此回答7~8题。 7.太阳系的众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同向性——各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在同一平面上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8.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解析:第7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而共面性指的是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第8题,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会对地球地表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因白天气温过高,而使表面无液态水存在,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合成。大气的存在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有关。 答案:7.B8.B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于2011年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开展火星探测活动。读地 A.火星距日较远 B.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特别强 C.火星大气逆辐射强 D.火星上昼夜更替周期比较长 10.在八颗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其主要表现是() 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和成分相同 ②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和地球的温度比较适宜 ④火星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④ 解析:第9题,行星表面的温度与距日距离有关,火星距日较远,温度较低。第10题,

高一地理作业设计与批改

高一地理作业设计与批 改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高二地理作业设计与批改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张学灵 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作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设计单一,只注重格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表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 地理作业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地理作业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有人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把作业分为短期作业、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表现形式上将地理作业分为十种类型。 1、口头作业。地理口头作业,即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新课程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间、课后多思考作业,课前或一节课快结束时让学生多说作业,让学生们的嘴巴动起来。重视学生说的能力,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同表达,教师都要加以重视,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的内容中挖掘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 2、书面作业。书面作业是最传统的一种作业形式,通过书面作业可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旧知识存在的问题、语言的规范性和书写的规范性等问题。 3、手工作业。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多渠道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多给学生布置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亲自操作或参与利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完成这次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能提高动手操作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doc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近30多年来,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3.59%降至2005年的2.65%.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且不断下降,从1950年的2.33环降至2005年的1.2%,几乎每隔5年就下降0.1%. 发展中地区出生率仍然很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4.24%降至2005年的3%.非洲出生率自二次大战以来下降幅度最小,从4.8%降为4.4%,而有些国家出生率高达5%,如肯尼亚((5.2%)、卢旺达(5.3%)、马拉维((5.3%)、尼日尔和贝宁(5.1%),是世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亚洲出生率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更快,这主要受中国出生率迅速

下降的影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为1. 3%,德国1%,丹麦1.1%,更有国家是人口负增长。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也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也用千分率表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30年,死亡率从1.85%降为1肠,在21世纪前5年里停滞在1. 1%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逐渐接近。 2005年以北美洲〔0.8%)、拉丁美洲((0.7%)为最低,以非洲为最高(1. 6%)。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的塞拉利昂(2. 6%)与冈比亚(2. 4%),最低的国家是科威特(0.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4纬)等。我国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已降到0.613%,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前的2.5%,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