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国开(电大)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国开电大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专用资料。

试题: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从而构建了物质和意识的辫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测试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4 、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江泽民指出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具体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 6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 、官兵一致 B 、军民一致 C 、军事民主 D 、瓦解敌军 7 、在党的历史上,较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 A 、李大钊 B 、刘少奇 C 、王稼祥 D 、周恩来 8 、毛泽东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B 、按重、轻、农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C 、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D 、工业化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9 、我国能够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因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 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 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 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 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 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 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③由 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 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 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 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 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 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 形而上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NSMC明德楼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 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⑵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物质和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两个 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历史唯物主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 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 区别和联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 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概念,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一、内涵和表现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意思。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意识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它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外延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二个方面(即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三、侧重点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强调意识通过指导实践.从而使得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强调意识的作用的结果,即有用性。 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则强调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它既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能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能动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理解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 (3)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分析当今社会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基本观点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方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同时还是正确理解第六、七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2.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内容十分丰富。但这里是作为识记来处理的。因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应让他们掌握到什么程度,怎样进行讲解,就是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2.问题中心教学法 3.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训练相结合 【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倡导创新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什么叫物质?什么叫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提出课题) 讲授新课,启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请阅读教材P36,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张家港市是1962年从邻近两个县各划去一部分组建而成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使这个原来在苏州市所有县城中倒数第一的小镇,一跃成为全苏州的排头兵和

唯物论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盐城市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学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 一、高考考点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4)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梳理 (一)知识结构 是什么 物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旧唯物主义观点 质怎么样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和唯心主义观点 意 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表述: 的方法论要求: 关 系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 怎么样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依据(为什么) 怎样建设(怎么样) (二)预习导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根本立足点。 3、错误的路线与正确的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关系,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_______________出发。 6、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据。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_______________。 8、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它既是科学的___________ 又是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三)重点、难点分析 1、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也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潭。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三、典题分析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研究性学习报告 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关于医患关系的哲学思考 指导老师:黎宇 组长:陈佳宏(临床3,1410150333) 成员:王玥(临床3,1410150351) 覃玉丹(临床3,1410150350) 陆阳阳(临床3,1410150325) 罗南宁(临床3,1410150321) 袁兴(临床3,1410150322) 马妹兰(临床3,1410150317) 文倩倩(临床3,1410150319) 何鹏飞(临床3,1410150318) 张兴树(临床3,1410150307) 2016年6月16日

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关 于医患关系的哲学思考 [摘要]意识就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任何社会意识不会凭空出现,只能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因而它必然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是最优化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利,最大化地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 [关键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医患关系 意识就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由于人与人的差异,感觉能力不一样,思维能力不一样,即使处在同一个环境中,人们的意识也不一样。存在决定意识,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人,意识更不一样。人的个性特点的根本就在于个人意识,意识指导人的行为。而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并且发展着,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此外,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只有加强先进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先进的社会意识,只有拥有了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让我国发展更好,让我国进步富强,让我国走向更高级。[ 2 ]所以,加强文化建设是重要的,只有我们都了解到什么是先进的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快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然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认识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人们认识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原理,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 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运用对比法、故事启迪和典型事例相结合 教俱: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总结,导入新课: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关系反映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请同学们看屏幕并思考问题。贾府上的焦大为什么不爱林妹妹? 多媒体展示:电影《红楼梦》片段…… 林黛玉:才貌双全,姿色出从,才气过人。王熙凤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如此美人怎不招人喜爱! 焦大何许人也?他是宁国府的老家人,几次跟随宁国公出征,曾救过主子的命。凭着这份功劳,宁国府的人对他都另眼看待,谁也不敢难为他。他依老卖老,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不顾体面。 鲁迅所根据的一个千金小姐当然不会委身于一个目不识丁,只配牵马听差的仆人。因为二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犹如天地相隔,其志趣水火不容,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爱情。焦大不爱林妹妹一事,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之间的情感,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呢? 多媒体展示: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什么是社会存在 所谓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什么是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区别一下意识与社会意识,两者范围不同。 由学生做两道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 第一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首先,何为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而物质呢?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但不可穷尽。对于意识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争论,我的看法是意识不能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认为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则背离了这个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如果承认了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在事实上就取消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另外,如果一方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又主张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决定物质,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物质、意识互相决定的逻辑矛盾之中,也就是陷入了二元论。其次,若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作用,那么这个“一定条件”的定义又是什么?而世界上的条件无非就俩种,物质条件和意识条件。如果是指物质条件,那么意识就是在物质条件作用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这也就是承认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意识取决于物质,而非意识起决定作用。如果“一定条件”是指意识条件,那就是说意识是在意识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而这显然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与我们现时代所坚持的科学观相违背。再者,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要受客观存在的制约,它的作用程度总是被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具体状况所决定的。从意识的能动性上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实践前,都会有目的和计划去指导实践,然而这些目的意识和计划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都说意识来源于实践,目的和计划意识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说,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物质性的实践活动,而这也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不能超出依赖物质的范围,更不可能达到决定物质的程度。 最后,我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主张事实上是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比如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表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等口号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设想的很大,似乎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万事顺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改正。事实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 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 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 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 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 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 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 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2)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 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 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 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 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 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 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 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 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③意识 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 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

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西方强势主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碰撞,互相交融。随着全球化①、信息化、市场化、文化商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在日趋多元化的当今世界,文化不自然地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可或缺的个性特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到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②,中国迈向世界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西方强势文化不断冲击的困扰。尤其到了今天,韩流、日本漫画、好莱坞大片、奢侈品的不断涌入,一再冲击五千年传统文化和新世纪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底线。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而目前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尽管不是完全对等,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物质文明需要建设,而精神文明更是要重在建设。随着计划经济的夭折,自由的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不断蓬勃发展,社会上许多人包括我们的某些领导普遍认为“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从根本上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也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以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这是一种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思想,也是造成实际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最后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当做口号、标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开篇提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一样,对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乃至物质文明的建设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正是来源于先进的文化建设,具体到社会主义,就是依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涵着我们的先辈乃至全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如我国历史上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史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