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

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

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

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8.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宗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的宣发或肃降失常,均可致津液代谢障碍而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症,可用宣肺利水或降气利水方法进行治疗。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肺有辅助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

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9.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3)肺主宣降

10.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①运化食物: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脾气的作用,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

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在:

1.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2.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

3.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六腑之一的三

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4.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2)脾主统血

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

生理意义——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表现——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11.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上升

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以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

①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衰或为湿浊所困,不得升清,可见“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②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可见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2)脾喜燥而恶湿

脾的喜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饮的生理机能相关。脾气

健旺,运化水饮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布散全身,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

(3)脾为孤脏

脾为孤脏。脾属土,居中央,与四方、四时无配;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长养四脏,称为后天之本。属人体中最大最重要的脏,故称孤脏。

12.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2)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①涵养肝气②调节血量③濡养肝及筋目④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⑤为经血之源: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

要保证。⑥防止出血

13.肝的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②肝主升发

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14.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原,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②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成熟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稚嫩到充盛,由充盛到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说: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速记:一来齿发长,二来天癸至,三来真牙生,四来筋骨盛,五来发始堕,六来阳气衰,七来天癸竭,八来齿发去。

肾精、肾气及其所含的肾阴、肾阳称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生理上,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

病理上,两者也相互影响。各脏之精、气、阴、阳不足,最终必然会累及到肾,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2)肾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水液代谢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其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其浊者下注膀胱,化成尿液,排出体外。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

气之根。”

15.肾的生理特性

①主蛰守位

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君火,即心阳,心之生理之火,又称心火;相对于心火,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相火。

生理状态下,各脏腑的阳气称“少火”;

病理状态下,各脏腑的亢盛之火称“壮火”。

相火以其所在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肝之相火称为“雷火”,肾之相火称为“龙火”。

②肾气上升,肾阳鼓动肾阴,合化为肾气上升以济心,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16.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血液运行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血液运行方面的相

互协调

三、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

四、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六、肺与肝:气机升降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八、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

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十、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水液代谢

11.肾与命门

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1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13.胆的生理功能: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

1.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2.主决断胆的生理功能,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4.胃的生理功能

①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②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

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15.胃的生理特性

①胃气下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

②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可致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16、小肠的生理功能

1.受盛和化物

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2.泌别清浊

所谓“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全身;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输送到大肠。

3.小肠主液

概念: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应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疗泄泻。

17.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将由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大肠主津大肠在传化糟粕过程中,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使之形成粪便。

18.膀胱的生理功能

1.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2.贮尿和排尿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有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19.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概念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辨证三焦的不同。被称之为“孤府”。

(1)六腑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着特定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

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运行津液——决渎之官。《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2)部位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

上焦——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

中焦——横膈以下至脐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

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

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

生理功能:

①通行诸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

②运行津液——津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津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3)辨证三焦:既非六腑三焦,亦非部位三焦,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20.重点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21.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22.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

23.、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2.主司感觉运动

3.主司精神活动

脑为髓海,主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脑为精神活动的枢纽。

24.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故将人的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

神又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由心、肝、肺、脾、肾五脏主司,即所谓“五神脏”。

25.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天癸的关系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肾精肾气的盛衰,对女子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功能的维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与经脉的关系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冲脉和任脉联系最紧密。

3.与脏腑的关系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液所化,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

运行。五脏之中,女子胞又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

中医基础理论(3.20)--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1、化生贮藏精气的是: A.经络 B.五脏 C.六腑 D.内脏 E.奇恒之腑 2、受纳传化水谷的是: A.胃 B.大肠 C.五脏 D.六腑 E.奇恒之腑 3、“藏象”一词,始见于: A.《难经》 B.《灵枢》

C.《类经》 D.《素问》 E.《伤寒杂病论》 4、藏象的基本涵义是: A.内脏的解剖形象 B.脏腑的外在征象 C.脏腑的生理功能 D.脏腑的病理表现 E.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5、人体以何为中心? A.精气 B.气血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区别主要在于: A.解剖形态的差异 B.经脉络属的有无 C.所在部位的不同

D.生理功能的不同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的答案) 1、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A.古代解剖学认识 B.哲学思想渗透 C.生活实践观察 D.实验观察 E.医疗实践经验 2、下列哪些属于脏的范围? A.心 B.三焦 C.心包络 D.女子胞 E.脾 3、下列哪些属于腑? A.脉 B.胆 C.筋骨

D.小肠 E.三焦 4、下列哪些属于奇恒之腑? A.胆 B.骨 C.髓 D.膀胱 E.女子胞 5、藏与象的关系表现在: A.藏决定象 B.藏变象变 C.象决定藏 D.象变反映藏变 E.象变决定藏变 6、五脏与六腑的区别有: A.五脏藏神 B.功能不同 C.脏主腑从 D.形态有别

E.脏重功能、腑重形态 二、填空题 1.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 2.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 3.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 ,体现了中医学以表知里, 的思维方法。 4.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 、 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三、名词解释 1.藏象 2.藏象学说 四、简答题 1. 人体内脏分为几类?各有哪些名称? 2.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是什么? 3.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4.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所主: 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 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 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 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 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

-5-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Moder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裴正学(讲述) 何红珍 党芸芝 魏文婷(整理)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8-0005-02证型:GBAID 【摘要】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中医学者,应该了解中医的藏象与现代西医所认识的脏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明白了这一 问题,才对发展祖国医学有所裨益,有利于祖国医学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现代医学;研究 【Abstract】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is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and kidneys in TCM share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y also are rich in difference, therefore, TCM learn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and organs identified in western medicine, which would help to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ize TCM to achieve the advancement of TCM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TCM; Theory of viscera;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8.003 藏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推演络绎、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2]。 1 肾的研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所在,五脏六腑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本,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3,4]。 支气管哮喘患者因肾不能纳气,而在中医上认为是肾虚,所以中医有“新病治肺,旧病治肾”的传统理念[5]。 慢性肾炎出现水肿,中医认为这是肾不主水,治疗水肿则用补肾的方法。中医将阳痿和女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原因归结于肾不藏精。不难发现上述几种疾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候群。所谓肾虚症候群,就是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等,若在此症候群基础上出现怕冷、自汗,则叫做肾阳虚;若出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则叫做肾阴虚。了解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证候之后,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专家们就在上述的几种疾患中来找肾虚症候群,得出的结果是上述疾患50%的患者有肾阳虚的症候群,20%的患者有肾阴虚的症候群,30%的患者既有肾阳虚又有肾阴虚的症候群,这就应验了祖国医学肾虚症候群的根本病机是肾不纳气、肾不主水、肾不藏精,由此说明祖国医学所谓的“肾”是有物质基础和有实际内涵的,是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6]。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教授在40年前就开始了对肾脏的研究,结果发现凡是有肾虚症候群的患者,80%的都有肾阳虚,他认为肾阴虚仅是一种陪衬,肾阳虚是主导肾功能的主要方面,肾阴虚是主导肾功能的次要方面,这正符合祖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长”。由此而看古人强调阳气,同时又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说,说明阳气要有20%的阴气来支撑,俗话讲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就是这个意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人体内部也是如此。对女性来说雌性激素就是肾阳,但是若没有仅占雌性激素1/25的睾丸酮,雌性激素就随之下降,出现月经不调,这充分体现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沈自尹教授[7]用实验观察血浆中皮质醇24 h规律变化,证实肾阳虚患者皮质腺功能之低下与丘脑有关,中医所说的“肾”实际上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以说肾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就是实验研究的结果。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相同之处在于“肾主水”,西医认为“肾主纳气”属于肺的功能,“肾主藏精”属于睾丸的功能,这就解开了现代医学与中医之间的衔接之谜[8]。 2 脾的研究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中气,司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对人体生长、发育、健康、衰老至关重要的藏象[9]。“民以食为天”中的“食”就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水谷,水谷即食物,其功能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消化、吸收和胃肠蠕动功能[10]。脾虚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者们对脾气虚的患者首先测量消化功能,从唾液中测量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结果发现脾气虚患者的体内这三种酶的数量和活性都降低,这就充分说明脾气虚是有物质基础的[11]。中医“脾运失司”的意义除了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功能降低之外,还包含着胃肠吸收功能的改变,有学者通过测定木糖排泄来研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089541.html, 本文摘自基层医学论坛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得基本概念 中医学就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得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得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学科,也就是阐述与介绍中医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得体系得形成与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二、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得整体性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1、病、症、证得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得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得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与体征得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得个别、孤立得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得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就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得异常征象(就是病与证得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得有内在联系得、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得症状与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就是认识疾病得思维过程。辩证就是对证候得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得;辨病就是对疾病得辨析,以确定疾病得诊断为目得。辨明疾病得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得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得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得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得体质不同,故反映得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得病机,大致相同得证,故可用大致相同得治法与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得哲学基础与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得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就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得无形而运动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得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得精粹部分,就是构成人体得本源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得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得极细微物质,就是宇宙万物得共同构成本源

中医藏象教学体会-教育文档

中医藏象教学体会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中医藏象对于在校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它引导初学者步入中医的殿堂。俗语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纵观历史,历来中医大家对藏象很重视,藏象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中药、预防等各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藏象学说是中医临床各科的理论基础,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并在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充实、完善和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与这一部分内容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应知识点琐碎、难记。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藏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一、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中是这样描述藏象的,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对人进行动态观察的基础上,从“象”把握“脏”,类似现代控制论“黑箱”理论,从输出的信息获得结论。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

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人体自身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 二、前后联系,注重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凡是这种影响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凡是这种影响起消极的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学习迁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理解并熟练掌握的知识才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正迁移,加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在中医绪论中,给学生介绍过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在藏象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互为影响的。同样在讲授时要联系阴阳、五行学说,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的知识迁移,强化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声与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音等之间的对应联系,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讲授五脏六腑的功能时,以图表的形式把五脏与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声展示出来,既清晰的展现知识点,又方便学生记忆与背诵。 三、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课堂上动静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加教学知识量,节约时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机“医圣”《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 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 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 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iii.阴阳互损 iiii.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知道疾病的防治 6)归纳药物的性能 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 3)土爱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 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 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一) 【关键词】藏象学说;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

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藏象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藏象学说 一、A1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3、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4、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5、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机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机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使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6、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7、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 A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即征象、形象。所以,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的总称,是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性。 2、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血: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顺畅。 3、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 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 心气不足则面白晦滞,心血亏少则面色苍白无华),开窍于舌(心气虚则舌淡白; 心阴虚则舌红绛;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在液为汗(心阴虚则盗汗;心气虚则自汗)。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 主气主一身之气一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呼吸之气一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3、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4、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5、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6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7、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肺燥则鼻窍干燥)。 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 1、脾主运化: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2、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个方面。 3、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则口淡无味,或口有甜味,食欲不振);在液为涎。 四、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表现为:调畅气机;助脾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条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的系统连属:肝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