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庆生 新闻评论课堂笔记

石庆生 新闻评论课堂笔记

真料实材,真感实情。

qssh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12972516.html,

shi_qings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12972516.html,

131********

参考书:《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康拉德·芬克

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原书名:Writting Opinion For Impact

马少华的书;曹林的书。

《新闻评论》讲授提纲

学习要求和讲授方案

1、关注新闻报道、思考新闻报道;阅读新闻评论;讨论课讨论;

2、课堂讲授:

a、关于新闻评论的概念、理念、理论,突出谈其历史变化及与国外对之理解的对比,和新闻评论的地位、特点、类型等;

b、写作环节;

3、课下实践、作业讲评。

美国当代新闻评论理念简介

(见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一、芬克谈什么是好的新闻评论?

他指出两种写作方式不属于好的新闻评论:1、猛烈地批评目标,把目标批判得体无完肤的评论或专栏。2、在报纸、杂志版面上横冲直撞发表攻击鞭挞和伤害性的意见或述评。

而好的新闻评论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合理而强劲(这一点牵涉到内容:“合理”是指评论要建立在理性思维上;“强劲”是指说话有力度)

2、平衡而尖锐(“平衡”指对各方面情况都做报道,给各个当事方以平等的说话机会,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共有的写作原则;“尖锐”指新闻评论要有现实针对性)

3、深思熟虑而丰富多彩

4、吸引人而具有可读性

二、新闻评论的撰稿人肩负的巨大社会责任(新闻评论的作用为“议程设置”)

芬克认为:“当今,新闻评论在重要的议题上,为公众对话设置了议程。”注意:什么是“极其重要的议题”:关涉公共利益的话题。公众舆论推动形成法律法规,从而维护了公共利益、推动了社会进步。将议程设置到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议题来才算是尽到了社会责任,反之则未尽到社会责任。如果新闻评论撰稿人尽到了社会责任那么他的贡献比红十字会还大,反之则有危害。

三、新闻评论的二重性

1、首先它是一门艺术,因为创造之美而荣耀。

2、其次,它是用知识撰写出来的,需要作者的知识、观念和思想。

四、评论撰稿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地位不确定说”:这里有两种情况:1、你的新闻评论引导了公众意见;2、你的新闻评论掩盖了公众意见。

引导到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话题上,撰稿人就具有很高的地位;相反,掩盖了公众本应该关心的问题,撰稿人的地位就低。

芬克认为他无法确定美国新闻评论撰稿人是否引导了公众意见(“地位不确定说”或“低地位说”)。

而中国传统观点(主要是1979年以前)认为新闻评论是“旗帜、灵魂”(“旗帜说”、“灵魂说”),属“高地位说”。

五、新闻评论撰稿人的立场

新闻评论撰稿人不应该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写评论,而应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员,从而引导读者去解决自身的、社区的乃至国家的问题。

六、报道和评论的关系

芬克提出的“补充说”认为:

报道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是更基础的、最重要的东西。新闻报道是一个开明、民主社会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

而评论担任补充作用,因为:1、评论是建立在事实和知识基础之上的;2、事实是指向“单一”的,观点则是多元的。

作业:关注《人民日报》(包括《人民论坛》杂志)、《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近一到两个月的新闻评论。比较谈;谈优点、特点、缺点;等。谈自己最突出的感受。

芬克谈报纸新闻评论的形式(体裁)

1、“社论版”,发表“社论”。

2、“专栏评论版”,以“专栏评论”的形式发表评论。

芬克谈各种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的新闻评论之区别

日报评论的特点在于时效性(评论所揭示的事件的时效性)强。

杂志评论的长处在于分析和解释性写作。杂志转向分析性和解释性的加深,从而形成优势。

电视台也播发编辑部评论,我国述评发展快,如对话、访谈类节目(以《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为代表)。

网络、在线报纸提供一些社论、述评。在线报纸包括报纸电子版及其改动形式。

对网络评论芬克只提到在线报纸。网络评论还包括各门户网站的评论栏目、网友评论(BBS、博客、微博等)。BBS、博客、在线聊天等,(临时性观点)在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新闻评论。因为:1,读者量不够大(总量大,但具体文本不大);2,发言者匿名,发言比较不基于理性思考,有不真实信息问题,发言者可能不坚持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认为不属于新闻评论,其设定公众话题的能力更弱。

芬克谈对评论撰稿人的要求

1、你能辨认和理解个体、社区和国家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机遇;

2、能以具有说服力的、清晰的文笔进行评论创作;

3、以社会责任和知识领袖的意识就这些问题撰写评论。

不太可能一毕业就成为一个好的评论撰稿人。应该有采写经验作为基础。

上述为《冲击力》一书“导言”部分内容。下面“概述”部分的内容体现为对上述分析的详述,分为三部分内容:评论撰稿人的责任;如何确定评论的议题;(评论中的)报道和调查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

一、评论撰稿人的责任

1、为读者大众服务

“它是一个投身于公众利益和公众服务的职业”。评论写作永远不是生财之道,而是投身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职业。你可以拥护或反对某一方,但是你一定要代表公共利益,不要代表某一个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

2、提供一个公共论坛

“为公众对话提供一个自由交流观点的市场”。尤其强调报纸的重要责任是要倾听那些没有发言权者(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权势、没有受较高教育的人)的声音。要忠实地编辑。让你的观点为人所知是重要的,而让所有的人的观点为人所知是关键的!(少数者:政治观点上的;财产占有上的;生活方式上的——如同性恋者;学习方式上的——如偏科者)

3、做社会的守望者

“在别人都熟睡时充当夜间警察”。报道和评论使社会透明,评论撰稿人必须监督权力部门。必要时,评论要批评权力的行使,这种批评应该是独立的(同义词:自由的)并且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这意味着你可能要反对一些人甚至与政府对立。如果你觉得过于火爆,那么请你离开评论写作。

4、为读者提供信息并引导他们

评论应该兼备事实基础和观点表述,一方面通过提供信息(不仅是引用,还要自己搜集,此点后面谈),另一方面通过观点表述引导读者。

在前者上,搞好调查研究和报道,充分掌握事实真相,了解各种相关相互冲突的观点(指当事人的)。

在后者上,把手头问题考虑透彻,反复思考,提建议、给忠告、搞倡导、作劝诱。且这些一定要建立在强大的事实基础之上。

“全国社论撰稿人大会称,评论撰稿人的‘首要职责’‘就是提供信息,并引导读者作出理智的判断——这对民主制度的健康运作至关重要。’”(注意“提供信息”与“表述观点”的关系:提供信息是第一性的;对同一事实,不同的人看法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导。)

5、避免利益冲突

不能为特殊利益集团呐喊,不能为金钱所驱使。避免利益冲突意味撰稿人不因写作而增加或减少利益。

6、诚实的报道和评论

对背景作全面报道才是诚实,而对背景做片面报道是不诚实的。

7、开放地对待不同观点。

作为评论撰稿人,应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折服于更高的智慧或新的事实。

8、保持传媒机构的正直形象

社论版及时又彻底地承认错误是报纸保持正直形象的必要条件。

因为首先这是应该做的,社会上没有特别的机构对你进行深入、常规的监督,因此你应该自己敲打自己;其次,读者很快会察觉到你对错误的隐瞒和对过失的掩饰。

9、忠于自己。

不说违心的话,不做和自己的基本价值准则相违背的事。撰写评论的前提是有价值准则和良知。

10、最终职责一览表:

(1)社会一般价值观:

a、说真话。这是一个应该被珍视的价值观,作为新闻工作者,丢弃它就代表彻底失败。

b、讲人道。把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

c、提供服务。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基本制度。

d、公正。承诺奖罚分明,各得其所;而不是以种族和肤色、宗教、社会及经济地位作为奖惩的标准。

e、自由。保护他人的自由,也就是保护自己的自由。

f、中庸之道。在现实中寻找折中。(“过犹不及”与“过犹无”)

(2)新闻准则:

a、为你的公众服务。

b、监督权势。

c、做到平衡和公正。

d、富有同情心。尽可能做到在评论一位腐败政客时,不要伤及他的妻子。

e、捍卫第一修正案。

f、勇敢而独立。很多记者为追求真理而献身,评论撰稿人作出的牺牲相比要小。

总结:做到上述这些,并非毫无痛苦。要习惯这一想法:不经受痛苦,你的评论无法深入;因为我们的一些社会价值观和新闻准则经常不可避免的相互冲突。比如“为公众服务”和“同情心”之间就会有。“例如假使你必须告知读者有关某政治家的丑闻,而揭露这一情况又必定使他的妻子……遭受无法言说的痛苦……”。“或者,比如说你必须写一篇关于强奸嫌疑犯的评论(以履行你监督司法制度的职责),但你知道你的评论可能会危及到他受到公正裁决的可能。”

二、(后面讲)

三、(新闻评论中的)报道与调查研究

1、牵涉到的观点:

事实作为观点的基础;

事实的不易得性;

提供信息作为一种服务;

“事实的两(多)面性”(比较“观点的两(多)面性”);

统计学视角下的事实之状况:从个别事实到普遍事实及过渡的中间情况;新闻报道一般仅针对个别事实;因此我们要了解个别事实背后的更多事实。

2、芬克联系肯塔基洲个案所做的阐述:

(个案内容略)

(1)、芬克给出“附加值”的定义: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社论撰稿人对报纸的议题处理有所增益。不仅止于对消息版的内容加以评论,还提供能给读者以附加值的报道。报道给你的社论写作带来了权威性。

(2)、芬克说:“撰稿人带有激情,但是如果你进行报道,你就拥有了表达激情的渠道。”这里的激情指感情性和观点性的东西;渠道指事实基础——芬克认为要拓宽这一渠道。(3)、汉森说:“把议题翻译给人们看,一个社论版能够引发变革,能够进行征战,而且能够扣动读者的心弦。我们通过讲故事做到这点,我们通过刊登妇女的照片做到这点。”将抽象的议题——即观点——“翻译”成具体陈述,也即让其找到相对应的更多事实,并让其更加易懂,从而更准确的反映社会现实,使其议程设置功能更加有效。

3、理论阐述——“附加值”理论的实质在于倡导强化、扩大新闻评论的事实基础

对此的支持理论有两个:

第一是“补充说”。即前面说过的“评论是新闻的补充。”原因:

首先因为新闻报道是文明民主社会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而评论只是事实基础上的主观观点。同时因为事实的不易得性。社会巨大而复杂;且人对事实观察所受的主观影响。

事实既极其重要又不易得——凸显了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和历史学的比较)。

第二是“附加值”说。新闻评论撰稿人写作评论,提供本身值。但不应仅仅满足于此,而是应该同时提供补充报道,即评论撰稿人参与调查、了解更多事实,即:

本身值=已有报道+自己的评论

附加值=补充报道

因此:

本身值+附加值=已有报道+补充报道+自己的评论(已经不同的)

补充报道具体而言,包括核实、追加调查、扩充报道或深化报道等。

4(略)、分析——报道和评论关系牵涉到两个层面:

(1)、“补充说”说的是在媒体层面上,它们的关系是:评论是报道的补充。议程设置主要依赖报道。评论也可以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且其重要性就体现在议程设置上。

(2)、“附加值说”说的是在评论作品的层面上,对于评论撰稿人来说,他们应该对评论中的报道成分加以增多和增益。这时评论就增加了附加值。本身值是评论本身(含既有报道即评论的新闻由头)。而附加值增加了评论的事实基础,从而使评论更具影响力。

5、芬克介绍报道和调查的方法:

(1)调查和报道前必须记住

a、要注意报道的冲击力,即:多少人受你的报道的影响。比如写税收就可以触动每个人,而写玫瑰栽培只会引起少数人的注意。

b、接近性。即:别的地区也有类似的事件。

c、冲突。要着重写有冲突的东西。

d、显著性。即:该事件所具有的独特的方面。

e、及时性。

f、写人物,关注人的利益。具体的某一个或几个人,而非某个群体。(学生提问:为何写个人体现公共利益?答:公共利益体现为三个层面,个人、群体和整体。)

g、写钱财。虽然有时这样的数字比较抽象,但如果换算成每个人的收益或损失,就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力。

h、写权势。权势可以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心理等因素来显现。关注拥有权势的人和被权势欺压的人。

(2)、如何深化报道:

a、要包含更多的事实,而不只是用激情去吸引读者。

b、凭借可信的信息来源进行报道,这样有助于架起和读者之间信任的桥梁。

c、报道应该明晰地确定报道的议题(事实所包含的观点指向)。

6、芬克附加的两个问题:

a、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来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但不要将质和量相混淆,要善于提出质疑,找出有质量的信息。应利用较权威的档案、书刊和权威的网络信息来源。中美互联网信息比较。

b、读者对媒体的信任问题。很多美国人不信任媒体。中美比较(管制因素和商业因素)。总结:报道必须力求做到明显公正、周密匀称、可信。

提问及答案

提问

1、相比于新闻评论来说,为什么说新闻报道更为重要(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新闻评论的撰稿人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3、在新闻评论当中,报道和评论的关系是什么?评论作者提供“附加值”意义何在?为什

么说评论撰稿人的观点是次要的?

4、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和公益(即实现社会责任)无关,那么如何评价媒体中的娱乐性内容?

答案

1、充分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开明民主社会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公众意见的形成基础是对事实的了解,进而对政府监督。报道是首要的,评论应当包含事实。

2、a、议程设置影响着公众的关注程度。评论首先是话题的选择,选择关涉公共利益的话题;其次才是观点。b、大众媒介未必能影响受众的观点,关键是关注的话题是否是牵涉公共利益的。因为大众媒介未必能决定、改变公众的观点,只能决定人们的话题(议程设置理论)。新闻评论虽然表达的是观点但是其关注的话题意义更大。

3、“补充说”认为:新闻评论中报道的事实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是更基础的、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事实决定了话题;而新闻评论表达的观点起到补充作用,评论是建立在事实、思想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在民主社会,评论代表的观点价值有限。(提问:为何这么说?答:因为西方权力构成为自下而上)而新闻报道是一个开明、民主社会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

4、公益新闻是硬新闻,娱乐新闻是软新闻。除娱乐新闻外还有非新闻性娱乐内容。还有所谓“新闻娱乐化”问题。答案是:因为娱乐内容关系媒体财源,所以要关注娱乐内容。(解答学生提问:硬新闻价值体现在政治层面;娱乐内容价值体现在非政治层面)

我国当代新闻评论的概念、理念和理论

1、新的社会条件和传播条件下新闻评论的地位

中国的“高地位说”(在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评价方面),又叫“旗帜说”、“灵魂说”:评论在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媒体工作中,都具有高地位,具有指导性。而美国是“低地位说”或“地位不确定说”。中国的“高地位说”尤其表现在建国后的前30年。而从建国后的前30年到后30余年,我国社会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新闻评论(从实践到理论)随之变化。

(1)、社会条件的变化(1979年以来新的社会条件)

经济方面: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政治方面:更向民主法治的方向变化。但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文化方面:精神产品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了。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文化发展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社会方面:发展有差距……)

新的社会条件的变化带来了新闻评论地位的变化:

其指导性在广度和重要性上减弱了。分析:这是必然趋势。因为:(1)行政上的依法行政,以及对社会依靠法律来指导和约束;(2)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党报特征的媒体的评论无法再面面俱到的指导社会生活;(3)公众对事实信息的需求大于对观点的需求(大家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计划经济时需公众自己做决定的事很少,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需知道更多信息;且现在社会流动更加频繁,这也需要信息)。

(2)、新的传播条件的变化

媒体的急剧膨胀(从传播内容上说是信息爆炸)。有以下几种情况:

传统媒体的扩张(容量上);

新兴媒体的诞生;

新旧媒体的杂交。

新的传播条件的变化,带来新闻评论地位的变化:在不同类型的媒体当中,评论所处的地位不同。

1、部分精英媒体上,新闻评论仍是确定该媒体定位的重要因素。如《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都是靠评论来定位的媒体。(比喻:“锚”)

2、有些媒体中,评论被边缘化甚至找不到新闻评论。

3、(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中小媒体、地方媒体,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新闻评论的数量不足,本地题材的评论缺乏。(报道内容具有地域性,评论包含的观点、观念往往具有普遍针对性,因此,评论的本地性特征往往不如报道强;但还是应该注意刊发就本地发生的事件进行批评的评论。批评外地事件的评论又分为原创性的和转载的,相比较而言应鼓励前者。)

4、网络评论的状况和评估。

注意:社会条件的变化的很多方面是中国所独有的(指中国的社会转型);而传播条件的变化具有世界性。

思考题:分析目前我国媒体新闻评论(包括网络评论)状况。

2、对于新闻评论基本属性的再思考

据芬克论述可知,在美国,应该说“公益性”是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其理论基础是“第四权力论”和“社会责任论”。

我国对新闻评论基本属性的表述:范荣康(1980年代《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提出新闻评论的三个基本属性: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

(1)、新闻性:

作为一种论说文,新闻评论的特殊性表现在一定要就新闻(新闻由头)来发表议论。这是新闻评论“新闻性”的第一层含义。也是新闻评论和其他论说文的区别所在。

这里的“新闻由头”应做广义理解:a、个别的、单一的新闻事件(或其中片段);b、系列新闻;c、普遍的现象;d、普遍存在的某种思想观念上的倾向或问题;e、历史事件,但可挖掘出当下的意义(如胡锦涛在纪念长征70周年的讲话《建设和谐社会是新的长征》);等。

补充:这里作为由头的新闻必须有“评论价值”。承接“新闻价值”概念提出。相关概念有“新闻敏感”“评论敏感”。(两个百分之一理论)

另外新闻性还指新闻评论必须(1)在新闻媒体上(2)作者以公开身份发表。这是新闻评论“新闻性”的第二层含义。

(2)、政治性。

列宁认为:“报纸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范荣康在1980年代初提出:新闻评论在任何政治体制的国家中都带有或浓或淡的政治色彩(其基础是1949~1979年中国的新闻评论)。

范荣康将专业评论(文艺和体育等)单列。

分析:1979年以后,“政治性”作为对新闻评论基本特点的概括已不准确。

这种不准确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理论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反对以单一的政治标准来衡量执政党的领导是否合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体现了这种变化,即在强调政治标准的同时,强调乃至更加强调经济标准。“三个代表”理论的含义是:中共作为执政党,看其领导是否合格,不能只有政治标准,还要有经济标准(要看生产力能否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还要有文化标准。只有这三个方面都达到标准才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理论)又增加了社会标准,也即提出了社会标准和经济标准并重的问题。

从新闻评论的实践上说,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新闻评论中,除了有政治色彩的评论外,很多评论是着眼于经济、文化或是社会方面,而没有涉及政治方面,也就是仅就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当然它们同样具有公益性。应该说这些也完全属于新闻评论的范围。

我们这里提出新闻评论的“社会思想性”作为新闻评论的“政治性”的替代:新闻评论包含对社会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通过新闻评论在媒体表达出来以后,有助于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进步)。符合这个条件,就是具有了“新闻评论的社会思想性”,就是合格的新闻评论,而不一定非要包含某种政治色彩。

思考题:中共为何有从强调政治方面到兼强调经济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的转变?政治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差异和联系为何?政治方面本身内含有何变化?

作业:从最近媒体上分别找一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落笔的新闻评论加以分析(课堂讨论可选择其中一方面谈)。

(3)、群众性:强调评论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这与大众媒介的性质相关。这与西方理论无差异(参见芬克论述)。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评论的很多写作要求。怎样处理可理解程度和专业性的关系,是个难题。单纯的牺牲专业性不是解决办法,因为当代大众媒介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向大众传播他们应知的专业知识(见史蒂芬森在《认识媒介文化》中的论述)。也即要做到在不牺牲深度和必要专业性的基础上,具有充分的可读性。

此问题牵涉到如下三点:1、普遍存在的读者阅读困难问题(读者的平均阅读理解水平低于很多报纸文章);2、评论作者通识学养问题(要能达到在一、两个领域具有和专家对话的能力);3、作者如何写得深入浅出以扩大读者面问题。

作业:举例说明群众性做的较好的评论和较差的评论。

3、新闻评论作者的立场

(比较:芬克的立场观是“局内人”角度。)

在新中国传统(1949-1979年)的理论表述中,应该说,新闻评论作者的立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两种立场理论,即“两个喉舌论”。

一种是代表了媒介的立场,作为党报来说,就表现为代表同级党委和政府的立场。一种是代表了群众的立场,即反映为传达群众的呼声。

从选题的角度来说,这个理论表述为选题时要“吃透两头论”,即吃透“上头的精神”和吃透“下头的情况”。

这里的难点在看到“上头的精神”和“下头的情况”的关系的几种情况:1、两者整体结合的比较好的;2、两者整体脱节的;和3、两者有具体矛盾的。

近30年来,出现难以说代表党和政府立场或人民群众呼声这种类型的评论。可以认为他们是从媒体(尤其指那些更具独立性的媒体)的立场或作者个人立场来写的。

原因(由2个立场到4个立场的原因)分析:一方面,媒体出现多样化趋势。代表媒体观点的言论增加。另一方面,应该认为,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代表个人观点的小言论有增多的趋势。有代表性的或有新意的观点,即使是读者来信,一样也可以发表出来。

意义分析:严格来说,体现媒体(多样化了的)立场或作者个人立场(包括一些发表于党报而个人署名的)的评论体现了我国新闻评论实践的进步,因为它们体现了“社会问题”发现主体的增加。也就是,不仅可由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工作安排选题,也可由群众的呼声选题,还可由媒体和作者作为独立的“社会问题”的发现主体来选题。

“群众呼声”和“个人立场”的异同:前者往往牵涉直接损害,是显性的;后者往往牵涉隐性的社会问题,是需要去发现的。

而且当然,“个人立场”不意味着作者个人的自我利益,它仍然是“局内人”的,是针对公共利益的。

思考题:从最近媒体上找两篇主要体现为表达一种媒体观点或个人观点的新闻评论。

学生提问:关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新闻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人类实践的需要或者实践本身,那么新闻评论也应该做到把人们的普遍利益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为了体现媒介立场或作者个人立场。我不排除一些媒介或者个人观点的表达,但应该建立在为人们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媒体的“个性”。

回答:是的,当然,应该以人们的普遍利益作为出发点。但这往往只决定了一般原则。问题具体化以后,当你需要将分析适应于党和政府的主张时,我们将之称为从党和政府的立场出发;当需将之适应于媒体(追求“个性”的)一向的倾向和自己的理解时,称为从媒体立场和作者个人立场出发。

新闻评论写作环节

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个环节:选题

选题即选择题材。每天发生的变化事实都是无法计量的,媒体报道新闻时必须经行选择,评论写作也是一样。

评论的由头是值得报道出来的新闻,不仅如此,在这一基础上,由头新闻还值得我们发些议论。(两个百分之一理论)因为这些新闻值得公众去更加关注它,或者它包含需要阐发的东西——也即这些东西是公众一时看不清的,所以需要评论。

新闻评论的选题实际上是第二次选题,是在新闻报道中进行选择——第一次选题是新闻报道对事件进行选择。合起来即两个百分之一提法。第一次选题牵涉“新闻价值”;第二次牵涉“评论价值”。

新闻报道的选题标准,较好的概括是“现实性”标准,即选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即能针砭时弊,也即能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介绍“社会问题”和“可解决性社会问题”概念。(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概念,《社会政策与社会研究》,可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下载)

当前中国媒体中值得注意的新闻评论选题类型。

这是我们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此处的“值得注意”包含两个方面:a、已然(实然)是重点:已经有媒体把它作为重点选题;b、应然是重点:应该把它作为新闻评论的重点选题。

我们总结这样的选题有如下几种。

(1)、关怀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的特点体现为三个不对称。

一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有两种原因:技术性或条件性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两方面)和人为的(传播者方面)。如:阜阳“大头”奶粉事件,农村里的老年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阻,此时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是弱势群体。

因此新闻牵涉到一种非常重要的权力即“知情权”,我们不能低估其影响。但同时受众新闻接受意识和能力也同样重要。

二是权力不对称。有社会,必有管理;有管理,难免就有权力的不平衡。权力小的那一方处于弱势。

三是收入的不对称。收入低的属于弱势。

这三点占了一点或几点,就属弱势群体。

作为弱势群体被新闻评论关注比较多的有:

农民。其中农民中突出的问题有:a、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他们没有完全被城市所接纳,但又与原来所在地的农村又发生了脱离。b、征地产生的问题。如把农民的土地征用为工厂、水库等用地,未给合理补偿等。c、其他的问题。如进城保姆遭受性骚扰。

儿童和未成年人。如:关于北京《中小学生手册》中儿童“见义勇为”规定改变的评论;关注基础教育的大量评论;私生子权利保护(《私生子落户是人权的要求》);对未成年少女的保护(《“自愿年龄线”岂容缺失?》);病残儿童、孤儿;和上一点有交叉部分,如“留守儿童”问题相关评论。

残疾人、病人和罪犯。批评把非精神病人送入精神病院以及精神病人得不到救治的现象;批评媒体报道“死刑犯的‘24小时’”;和上一点有交叉部分,如:《欣闻聋哑学校欲更名》,赞扬将聋哑学校改为“启聪学校”,再如,赞扬北京福利院废除收养的孩子姓“党”和“国”的规定。

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如新闻评论对下面的现象提出批评:广州有一学校的改革,实行“家长签名制”,但遭到家长反对;批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受贿(《特殊展览里的辛酸屈辱》,展现老师尴尬的生存状态);批评学生为导师无偿打工、导师不辅导学生的现象。等等。

女性。从自然条件来说,只能说,女性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条件,由于其要经历特殊时期(如育婴期等),因此往往处于社会竞争的弱势。有新闻评论批评职场上女性很难进入中高层这样一种社会结果。和第一点的交叉:农村妇女。

(2)、法治(制)建设

法治(制)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宪法政治;第二层是:社会或组织的治理靠法律法规来规范。名称也有两种:“法治”和“法制”。一般认为:“法治”是一种根本政治制度;“法制”则指具体微观层次。前者包含后者,反之不然。

上海的《法治报》是全国唯一用“治”而非“制”的。2009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用“法治”。媒体对于法治问题的关注有:“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是否应写进宪法?”等。

谈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司法独立问题。最引人注目的吴英案等。

批评法律的不完备及执行状况不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立法工作突飞猛进。在大的立法方面有很大进展,但在执行方面有不力。

质疑法律间的矛盾。法律中有上位法和下位法,当上下不一致时,服从上位法。但两种平等法之间有矛盾就无法解决。如有新闻评论提出“劳改犯是不是劳动者?”就是质疑《劳动法》和《劳改法》之间的冲突。在婚前强制体检问题上,修订后的《婚姻法》和《妇婴保健法》之间也有矛盾。

批评行政权力、行业规则和潜规则以及具体企业行为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有效规范。前者也即不能依法行政问题。后者往往和前者相联系。如: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不依法行政。如:有新闻评论呼吁“让法律超越行规”。

(3)、社会转型期的问题

我们说的“转型”大致体现为:政治上,党、政管理过渡到宪法、法律管理(法治);经济上,国有计划经济过渡到竞争性自由市场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上,趋向多元化,只要其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多元化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在这一系列“转型”中,新闻评论关注到了如下重要问题。

经济发展挤压社会发展。这是很突出的、普遍存在、性质严重的问题。一切向钱看,一切向GDP看,造成很多后果。如基尼系数的不断上升及环境破坏。例子:新华时评:《有关领导为何如此大胆?》(批评对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破坏)。

政府强势、企业弱势。2002年,《南方都市报》有评论,《人才竞争中的政府强势值得警惕》,批评政府强势。而在美国是企业强势。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是一个企业强势的社会。政府和企业的比较强势关系是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尺。中国的发展主要靠外资企业的拉动,民企则处于弱势。新闻评论呼吁应在经济和政治上逐步实现民企的回归。

行政权力干扰经济和社会生活。如质疑: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何去何从?到底是被乡镇政府借去还是借给老百姓用于生产?政府和私人利益等关系,如:拆迁问题。

公正的社会体系有待确立。社会公正明显缺失。绝对公正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但追求社会公正非常重要。如新闻评论批评:越穷的人反而越要交税,而很多富人可以不用交税。再如:批评“劣质产品西进,折射西部市场缺失”。

环境和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中要求,经济要继续发展,单位产值消耗能量要降低百分之二十。例子:《痛哉,西湖变成了臭水沟》。

(4)好的社会风尚和文化建设

传承中国好的社会风尚和文化,并学习国外的优秀风尚和文化。

褒扬典型的先进事迹

这是我国新闻评论的传统题材;在写作中要避免空话和套话。

《舍己救人浩气长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很丰富,值得骄傲;但并不是全部都是金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在二者“糅合”联系,紧密难分。

《我们应该怎样读<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但有人过于吹捧它,说它涵盖了对社会进程的描述,就过于夸张。

《冷眼看待状元文化的民族记忆》

《晚清没有政治家》(电视剧《李鸿章》观后感)都反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

《纪念建市2500周年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

《春节不怀旧》

建设好的当代文化

要破除封建迷信;中国人的公德意识差,出境旅游时给外国人留下了很坏的印象。

《沉船表演的商业价值》

上海南京路的“观赏灾难”表演

《警惕电脑游戏的危险倾向》

《歌坛拿什么“征服”听众》

歌词中含有“宽衣解带”的内容

《汉奸文化发人深省》

《从图书馆书店建设看广州发展》

广州图书馆和书店数量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虽然人均GDP广州不落后于京沪,从而思考广州的发展是否缺乏后劲。

(5)、本地题材

地方媒体应重视本地题材的评论;也应鼓励本地作者作品。退而言之,安徽媒体新闻评论不应满足于转载,更要有自组稿件。

《江淮晨报》最近评论版的成功。每天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另有自组稿件。

《把劳务输出做成富民强省大产业》(安徽日报)

《打造“生态安徽”也要舍得投入》(安徽日报)

《竞争将药价摇落》(合肥晚报)

《“排名”后的争议》(合肥晚报)

《深圳的未来不是特殊而是特色》(南都)

《从二公祠到明孝陵》(现代快报)

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二环节:立意

意:即文章的主题,即论点。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主题或曰论点。

选题——选择题材(此“题”主要指事实)。

立意——确定主题(此“题”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即观点)。

关于选题与立意的关系,范荣康的提法(1980年代提出):“题到意到”——题材确定了,主题或者说主题的方向随之就确定了。此时选题和立意同时完成。“题到意不到”——题材确定了,主题没有确定,也即同一个新闻事实,却能引起不同观点,引发争议(如同一事件在报纸同一版或不同版面上会出现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芬克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最重要的;观点有一定的价值,有一定的重要性。有价值的评论包括两种情况: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没有说的东西;引导大家关注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情,为议程设置提供了开端。

西方社会,提倡意见的自由市场,鼓励多元、多种观点、观念,让公众自己去选择。西方社会对各种重大问题都会有不同观点,哪怕是重要的政治议题,例如美国,针对“出兵伊拉克”,就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同时西方的新闻理念强调在形成不同声音时尤其要注意倾听少数人或弱势群体的声音。

目前我国新闻评论作品立意的范例:

(1)、新的提法

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观念;或者观点未必新,但做了新的归纳和表述,或结合了新的事实,或结合了作者自己的理解,或变换了角度,通过这些使别人说过的观点获得了新颖性。《不作为即腐败》

《没有宽容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

《不妨容忍“助人不乐”者》

《不是征服,是爱,是敬畏》——2002年业余登山者登上珠峰,央视做全程跟踪报道。登顶时主持人说:“我们又一次征服了珠峰”。评论提出“不是征服,是爱,是敬畏”。“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观点早就有,评论撰稿人结合这一次登峰,又作了重新的表述。

《“次道德”问题值得关注》。“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次道德,在此篇中指遵守“性交易场所100%使用安全套防艾滋病”的要求。文章提出,性交易本身不道德,在这“不道德”的前提下提倡做到所谓“次道德”。相应于中国的古语:“盗亦有道”。作为对这篇评论的不同意见,又有言论:《质疑“次道德”》。

《“今夜我们都是连体人”》、《选择生命方式的权利》。

《西部志愿:另一种“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本是财政术语。财政:政府用税收的方式收到的钱,应该用于公益(军队、行政、教育、医疗等)。“转移支付”实例:财政上缴省通过中央把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支付给财政收入不够支出的省即财政补贴省。安徽省一直是上缴省。义务教育中存在“转移支付”,省市财政拨款给县财政用于支付教育费用。中国花钱培养的最拔尖的学生去美国服务了,实质上也是一种“转移支付”,造成两种流失即钱和人才资源。中国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大“转移支付”。

《领导干部不妨上网看看》。

(2)、质疑法律条文、行政法规

这是近年来新闻评论中常出现的立意,是很可贵的。主要包括质疑:法律条文、行政法规内

容的合理性和缺失、可执行性、内在矛盾。

《市长“辞官下海”应有制度监督》

《“立法授权舆论监督”弹冠相庆为时尚早》

《学校不应逃避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批评行政法规(教育局出台的规定中的霸王条款)。《强奸无需赔偿?》

《质疑沪上指定“医保药店”》。上海指定购买医保药品必须到指定的药店。完全是不对做法。《录用公务员能限制体重身高吗?》

(3)、质疑某种做法或说法

这些做法说法很可能是习以为常的,被人们接受了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说法变得不合理。相关新闻评论起到了监督、批评、针砭的作用。

《工程庆典为何禁止民工参加?》

《“送温暖”兴师动众背后的副作用》

《为何要向下岗女工送张惠妹演唱会的门票?》

《社会应阻止王一妍挑战琼州海峡》

《一味宣扬“高温不下火线”不是现代文明》

《可悲的世界纪录》——关注中国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黑龙江省安达市有一条“闻名全国”的“牛街”。当地政府耗资上亿元,势夺石牛雕塑和奶牛图案地面砖规模、数量两项“世界纪录”。

《公民不能看本人档案的规定该改了》

(4)对新做法或者新现象的赞许

这是褒扬类的评论,尤其应注意表扬代表了社会进步方向的现象。

《民间人士发表〈我的治理淮河计划书〉的启示》。反映了一种新现象: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这种现象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小政府”:规模小,不是什么事都由政府来做;“大社会”:存在强有力的民间机构,他们是竞争性的,有很强的自治能力,不用财政花钱,产出大。

《钟南山“学术分歧无需政治化”的启示》

《设立外来工子女教育基金提案应得到重视》

《高考体检降低门槛体现社会的宽容和进步》

《让课程教材适应学生的发展》

《“工会直选”有利于推动劳动者保护》

《郑州土地换社保的意义》

《北京首启暂缓判决制体现对青少年的关爱》

《律师介入信访工作的意义》

(5)关注细节和细致的分析

细节包括:既有新闻报道中提到的细节;自己是新闻的目击者所观察到的细节;生活经验中的细节。

《“保钓”行动两处细节值得赞许》——细节之一:木船是租来的,而不是跟渔民“借”的。这反映了民主社会中对公共权益和个人权益的兼顾。

《从细微处培养大写的人》,赞北京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取消“见义勇为”条款,加入改善人际关系(与父母与同学等)、建立正确消费观、防吸毒条款。

《记者手记:不排队、没礼貌、乱丢垃圾/道德缺乏影响大学生应聘》

《“垃圾童谣”令人忧》——分析这些童谣的来源:a、同事聚会;b、小报、电视等媒体;c、网上查来的。揭示出儿童所存在的自我防御意识,以平衡学习压力。

(6)、深入全面的思考与分析

相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一时难以得出明确分析结论的事件,是不是适合作为新闻评论主题,是值得思考的。如果要写,应结合有说服力的由头,争取有创见、有新意。

《矿难能靠法律防止?》

《是什么让孩子泯灭良知?》——据报载湖南溆浦一位年仅12岁小姑娘在小伙伴落水后,奋不顾身跳下水救出伙伴,自己牺牲,但后来伙伴们由于怕大人责打,说“小英雄”是自己不慎落水而死。

《一个值得尊敬和警惕的“奇里斯玛”》“奇里斯玛”:一种政治上的人格类型:富有魅力、个人感召力,很易成为领袖;但独断专行。谈山西运城“吕日周现象”。

《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该怎样认识“劳动力廉价优势”》

(7)、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

台湾诗人非马有诗《鸟笼》:

鸟笼

把笼门打开

让鸟飞走

把自由

还给鸟笼

主题:束缚别人的人自己也不自由。最后加了一个“笼”,显示了逆向思维。如果只写“把自由还给鸟”,那就是顺向思维,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法。

《全社会都学雷锋,雷锋当初学的谁》——说明雷锋是时代风气的产物;现在学习雷锋应结合现在环境。

《“褚时健复出红塔”传言凸显国企人才窘境》

(8)、理性的分析

理性——是西方哲学概念,认为人具有认识(最终能达到彻底认识)世界(真理)的潜能,这种潜能的名称就叫“理性”。一般场合用此词要求没那么严格。多仅表示“理智”之意。《请守住咱们的理性》。作者成彪。写对抗萨斯期间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使用中国国旗和萨斯病人胸透影像叠映照片,下配词SARS NATION。

《“磁悬浮”不能仅仅承载“精神荣耀”》。

《过分敏感的民族情绪是一种伤害》。

《〈英雄〉能否获得奥斯卡奖与民族自豪感无关》。《留学生遇害与“民族矛盾”无关》。

《烧假不代表打假的决心》。

《木子美事件:不能因为标榜宽容而失去价值判断》。

新闻评论写作的论证(说理与论证)

新闻评论理论中,论说文第三个要素大多用“论证”一词表述;人大的教材用的是“说理论述”。

“论证”:更带有逻辑学色彩,强调对问题的看法、见解及怎样证明这些看法、见解。

“说理论述”:更带有文章写作学色彩,从文章写作角度来描述。

(1)、说理论证的事实基础:“附加值理论”

所提的观点,就是新闻评论的主体内容;观点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之上,这一作为基础的新闻事实即“新闻由头”,这一由头可以是个别事实,一系列事实、事实中的某个细节、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思想倾向(也是作为现实存在的)等等。

关于“附加值理论”,芬克的表述(略)。

“附加值理论”也可称为“壮大由头必要论”。

提供“附加值”,最低价值在于核实,最高价值在于你用你得到的事实去“充实”已报道事实。

李普曼说,“事实具有两面性”,不同的人能看到事实不同的侧面。观点的两面性指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这易于为人理解。事实两面性比较难以理解,它强调事实获取的个人性:每个人感知的事实是不一样的,事实带有主观色彩。事实的两面性理论也暗示:事实真相是难以把握的。李普曼的这个理论观点其实是美国经验主义哲学的精髓。

自己亲自去验证时,“事实”的品质会得到提高。

能贯彻这一理论的实际的新闻评论例子:

a、报道作者与评论作者的一体化

南京《现代快报》,一组采编同时出去采访(三个人),发表报道主题为“南京深呼吸”组稿,两人各写一篇报道(《南京空气难得这么好》、《三大原因催生南京好空气》),另一人写一篇评论(《希望南京永远透明》),在这里评论作者参与采访。

b、作者参与调查或写自身体验

所牵涉到的事实基础是作者的亲身经验。大多“记者述评”都符合此条。

如:《目前农村防治“非典”工作的喜与忧》,抵抗SARS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写的记者札记(述评)。

再如:《我的做帐经历:假做真时真亦假》,作者是一名会计,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

再如:杂文《戒烟杂感》。人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张振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

(2)、论据的使用

论据:证明你的观点的证据和材料。

结合前面第一点来谈,由头及扩展的由头(扩展的由头即“附加值”)也可是论据(这是新闻评论特有的)。除此之外,论据是论证过程中提出的(如同其它论说文一样)。但也有简短的新闻评论除由头充当论据外别无其它论据(这又是和其它论说文不同的)。

论据分为两大类: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由头或扩展的由头如能充当论据,一定是事实性论据)。

a、事实论据

就事实性论据来说:有时新闻由头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另外则是由评论作者提供的事实论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