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第1讲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是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还是彻底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事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毅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我国已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回顾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锐意推进各方面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了综合国力由弱变强。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近52万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91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分别比1978年增长10.5倍和10.8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2011年我国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照2010年不变价计算)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将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货物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17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净额878亿美元,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我国通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5年,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改革开

放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生与改革开放、形成与改革开放,也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改革开放。

首先,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既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的精神成果上。把所有成果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形式凝固下来,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3个方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果,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改革开放35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探索,归结起来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最主要的就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正确道路。

35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根本启示。

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方面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的庄严使命,就是确保用8年的时间即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而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当前,我国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第2讲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统筹推进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革命导师的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35年的接力探索中开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理论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是要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

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正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唤着、倒逼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

事实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的;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最终走到歧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从目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情况来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是富有成效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规则的现代化。

首先,要推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是对“管理”的扬弃。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治理国家不再仅仅是国家机关的事情,各个社会主体都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做到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其次,要推进国家治理方式民主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政府要减少命令、强制等单向管理方式的运用,更多地选择间接、协商、合作的方式,更加公开透明地运行,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协同共治,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再次,要推进国家治理规则法治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个国家实现良好治理,关键是要逐步形成一套符合规律、有效管用的法律体系,并保证这些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三、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推进。“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是我们党的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我们党对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次《决定》将我们过去20多年所界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强调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

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保障和促进作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必将有力推动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生动局面。因此,要积极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首位。

六、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使人民幸福。具体到民生领域,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因此,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来的。这次全会《决定》之所以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考虑: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这恰好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第二,这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粗放式增长的延续,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近些年来快速上升,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必须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八、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建设环境、任务、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变化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党的思想建设方式方法要与之相适应,等等。如果党的建设不能顺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就很难更好地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建设要顺应时代要求,就必须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对此,《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就是说,党的建设制度是要有利于提高党的领

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建设制度。我们党所肩负的任务是领导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艰巨、复杂、繁重的历史任务,它对党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能力要求。如果党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不能符合现实的要求,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

第3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真正实现市场和政府各负其职

第4讲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以更大决心推进改革,保证完成改革任务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基本经验

二、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改革任务,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