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地理最后一模试卷

2020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地理最后一模试卷

2020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地理最后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1.汉正街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吸引了省内大量从事服装生产、销售的流动人口,70%的服装行业从业

者来自省内仙桃市。2011年起,汉正街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建设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仙桃市毛嘴镇耕地越7.2万亩,户籍人口约6万多,常住人口3万。该镇借汉正街升级改造之机及时出台了优惠政策,强力吸引汉正街服装企业和劳动力回流,打造“中国女裤之都”。该镇企业招聘回流工人从事服装生产,实行按件计酬,推行人性化管理,工人上班时间较为自由且收入普遍较高。如图示意毛嘴镇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促使汉正街升级改造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力成本上升

B. 行业竞争加剧

C. 市场需求减小

D. 城市规划更新

2.汉正街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吸引了省内大量从事服装生产、销售的流动人口,70%的服装行业从业

者来自省内仙桃市。2011年起,汉正街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建设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仙桃市毛嘴镇耕地越7.2万亩,户籍人口约6万多,常住人口3万。该镇借汉正街升级改造之机及时出台了优惠政策,强力吸引汉正街服装企业和劳动力回流,打造“中国女裤之都”。该镇企业招聘回流工人从事服装生产,实行按件计酬,推行人性化管理,工人上班时间较为自由且收入普遍较高。如图示意毛嘴镇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毛嘴镇企业招聘回流工人从事生产,可以降低()

A. 培训成本

B. 工资成本

C. 营销成本

D. 原料成本

3.汉正街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吸引了省内大量从事服装生产、销售的流动人口,70%的服装行业从业

者来自省内仙桃市。2011年起,汉正街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建设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仙桃市毛嘴镇耕地越7.2万亩,户籍人口约6万多,常住人口3万。该镇借汉正街升级改造之机及时出台了优惠政策,强力吸引汉正街服装企业和劳动力回流,打造“中国女裤之都”。该镇企业招聘回流工人从事服装生产,实行按件计酬,推行人性化管理,工人上班时间较为自由且收入普遍较高。如图示意毛嘴镇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毛嘴镇多数回流企业推行较为宽松的上班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主要是考虑()

A. 降低企业工资成本

B. 员工通勤距离较远

C. 方便工人兼顾务农

D. 员工通勤交通不便

4.道尔顿公路(如图)是一条美景与危险并存的公路。一游人在游记中写到:“向北翻过布鲁克斯山脉,

再无山峦遮档,公路两侧增设了约三米高的标志杆,白天仍有多于12小时的日照用来赶路,晚上也有足够的黑夜留给极光。艳红的植被赶上一场初雪,一定是全年最上镜的一天”。据此完成4~5题。

该游记描述的情景可能出现在()

A. 1月初

B. 4月初

C. 6月初

D. 9月初

5.道尔顿公路(如图)是一条美景与危险并存的公路。一游人在游记中写到:“向北翻过布鲁克斯山脉,

再无山峦遮档,公路两侧增设了约三米高的标志杆,白天仍有多于12小时的日照用来赶路,晚上也有足够的黑夜留给极光。艳红的植被赶上一场初雪,一定是全年最上镜的一天”。据此完成4~5题。

公路旁标志杆三米高,可避免()

A. 被水淹没

B. 被雪覆盖

C. 被风吹倒

D. 被树遮挡

6.位于日本北海道岛西南部的千岁市(约43°N,142°E)地势崎岖,当地农民在夏季作物收割后的闲置

耕地上种植晚开向日葵,但并不收获果实,任其在地里腐烂,来年在上面直接种植农作物。这种做法受到了农业专家的普遍认同。据此完成6~8题。

千岁市农民种植晚开向日葵,主要是为了()

A. 提高冬季地温

B. 防止水土流失

C. 增加土壤湿度

D. 减轻作物病害

7.位于日本北海道岛西南部的千岁市(约43°N,142°E)地势崎岖,当地农民在夏季作物收割后的闲置

耕地上种植晚开向日葵,但并不收获果实,任其在地里腐烂,来年在上面直接种植农作物。这种做法受到了农业专家的普遍认同。据此完成6~8题。

千岁市从种植晚开向日葵中受益的产业部门是()

A. 食品工业

B. 榨油业

C. 旅游业

D. 制药工业

8.位于日本北海道岛西南部的千岁市(约43°N,142°E)地势崎岖,当地农民在夏季作物收割后的闲置

耕地上种植晚开向日葵,但并不收获果实,任其在地里腐烂,来年在上面直接种植农作物。这种做法受到了农业专家的普遍认同。据此完成6~8题。

我国适宜借鉴千岁晚开向日葵种植经验的地区是()

A. 长白山区

B. 吐鲁番盆地

C. 成都平原

D. 横断山区

9.植被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及凋落物中碳元素的重量。我国某河谷地区河流沿岸有成片耕地

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其植被依次为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和草本。该河谷南、北两段的碳密度差异明显;在各类植被中,针叶林的碳密度最大。如图示意该河谷南、北两段不同海拔和不同坡向的碳密度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该河谷()

A. 相对高度北段大于南段

B. 河流大致自南向北流

C. 北段植被带谱数量较少

D. 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10.植被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及凋落物中碳元素的重量。我国某河谷地区河流沿岸有成片耕地

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其植被依次为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和草本。该河谷南、北两段的碳密度差异明显;在各类植被中,针叶林的碳密度最大。如图示意该河谷南、北两段不同海拔和不同坡向的碳密度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该河谷阴坡的植被碳密度高于阳坡。推测其原因主要是阴坡()

A. 若飞温较低,植株较为低矮

B. 土壤较湿,针叶林分布广

C. 降水较少,植物根系发达

D. 日照较短,灌草生长较快

11.植被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及凋落物中碳元素的重量。我国某河谷地区河流沿岸有成片耕地

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其植被依次为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和草本。该河谷南、北两段的碳密度差异明显;在各类植被中,针叶林的碳密度最大。如图示意该河谷南、北两段不同海拔和不同坡向的碳密度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该河谷位于()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西南地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76.0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阆中古城(如图)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素有“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的说法。为了趋利避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阆中工业发展缓慢,逐渐衰落成为国家级贫困县。

2017年兰俞铁路贯通,让阆中彻底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打通了阆中通往西南和西北最便捷的通道。

2019年,阆中退出了贫困县行列。

(1)分析地形和河流对阆中古城局地气候的有利影响。

(2)分析历史上阆中古城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3)指出阆中古城城址由秦代到明清时期的变迁特点,并从水患角度分析其城址变迁的原因。

(4)推测阆中逐渐衰落且一度成为贫困县的原因。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分水岭盆地(如图)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板块挤压而成的;在该盆地内发育的常流河R向东通过垭口(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注入北普特拉河;冰川期的北普特拉河源头山区冰川广布。后气候转暖,冰川大规模消融,北普特拉河径流量剧增,而R河流量却呈减少趋势并逐渐演变成季节性河流;同期,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河流无法外泄)。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平均海拔约2100米,年降水量为120~300毫米,沙丘广泛发育。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冰川消融期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原因。

(2)说明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内沙氏广泛发育的原因。

(3)分析垭口处沙丘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所起的作用。

(4)大分水岭盆地自封闭以来,盆地底部地表物质中的盐类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这些盐类物质的富集过程。

14.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保存了大量清宫旧藏。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区域逐步从30%扩大到80%,井在过去的非开放区域举办各类藏品的专项展览;建立文物医院;建立数字博物馆,实现全景虚拟游览。

分别说明故宫博物院的上述措施对于实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都活起来”的作用。

15.对虾是我国著名水产,目前以池塘养殖为主。对虾排泄物和饲料残渣会导致水质下降,池塘需经常换

水。我国某对虾养殖点采用生物浮床技术(如图),构建出“虾菜共生”的绿色生态种养殖模式,使换水频率明显降低。

分析采用“虾菜共生”模式后,池塘换水频率明显降低的原因,并指出采用该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据材料可知,汉正街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2011年,汉正街启动整体搬迁改造,“整体搬迁改造“说明汉正街搬迁改造的主要原因是重新整体规划城市的需要,D正确。

劳动力成本上升、行业竞争加剧、不会导致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AB错误。

由材料可知,毛嘴镇打造成“中国女裤之都“,企业招聘回流I人从事服装生产,说明市场需求并没有减小,C错误。

故选:D。

城市主要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市中心地价最高,向郊区地价逐渐降低,在交通路口处容易出现地租次高峰。根据各功能区的特征,安排功能区布局,从市中心到郊区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平原地区多团块状,山区或沿河地区多条带状、组团状分布。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2.【答案】A

【解析】解:由题干可知,企业招聘回流工人从事服装生产,实行按件计酬,企业招聘回流工人从事生产,因为这些工人为熟练工,可以降低培训成本,直接上岗。

故选:A。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3.【答案】C

【解析】解:由题干可知,企业招聘回流工人从事服装生产,实行按件计酬,推行人性化管理,工人上班时间较为自由且收入普遍较高,多数回流企业推行较为宽松的上班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主要是考虑这些人大多来自农村,这样考虑主要是为了方便工人兼顾务农。

故选:C。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答案】D

【解析】解:1月初,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极圈以北区域出现极夜现象,6月初,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极圈以北区域出现极昼现象,而材料指出“白天仍有多于12小时的日照用来赶路,晚上也有足够的黑夜留给极光“,说明此时该区域没有极昼或者极夜现象出现,故A、C错误。

材料又提到“艳红的植被赶上一场初雪,“北半球的初雪不会出现在4月初,可能出现在9月初,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等。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根据材料提供有效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即可。

5.【答案】B

【解析】解:布鲁克斯山脉以北,纬度较高,气温低,降雨和冰雪融水都比较少,不易出现较大的水流,故A错误。

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会带来大量的降雪,标志杆高达三米,可以避免被雪覆盖,故B正确。

标志杆越高,越容易被风吹倒,故C错误。

该区域的树木一般为针叶林,其高度高于三米,若标志杆附近有树木,也无法避免被树遮挡,若树木距离公路有一段距离,也就不存在被树遮挡的情况,故D错误。

故选:B。

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北极圈至北冰洋地区,当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当地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林。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内容是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需要结合材料所给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判断。

6.【答案】B

【解析】解:由题干可知当地地势崎岖,而地势崎岖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面临水土流失的问题,结合当地种植晚开向日葵但并不收获果实,同时结合基础知识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要从题干中提取出“地势崎岖”“不收获果实”等关键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农业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结合植被的功能基础知识。学生要结合基础知识,灵活运用题目中给出的关键信息,灵活运用排除法。

7.【答案】C

【解析】解:据材料可知,当地种植晚开向日葵不是为了收获果实,故食品工业、榨油业和制药工业都无法收益,故ABD错;

日本旅游业发达,种植晚开向日葵主要为了吸引游客,故收益的产业部门为旅游业,故C对。

故选:C。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文字材料背景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只需根据材料信息,结合选项一一分析即可。

8.【答案】A

【解析】解:由题干可知,日本北海道的千岁市地势崎岖,当地农民在夏季作物收割后的闲置耕地上种植晚开向日葵,千岁市为温带季风气候,故我国适宜借鉴千岁晚开向日葵种植经验的地区是长白山区,A正确。吐鲁番盆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成都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横断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C、D 错误。

故选:A。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9.【答案】A

【解析】解:据图可知,该河谷北段的相对高度大于南段,故A对;

河谷有北段和南段,说明河流大致为东西方向流动,故B错;

北段的相对高度较大,说明北段垂直方向的水热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北段的植被带谱较为丰富,故C错;南段的植被碳密度较小,说明南段植被覆盖率较低,南段的降水较少,故降水为北多南少,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本题难度较大,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生只需根据图示信息,结合选项一一分析即可。

10.【答案】B

【解析】解:据材料可知,该山地山麓地带的植被为灌丛,说明当地降水较少,阴坡的光照较弱,蒸发作用较小,故土壤的水分较为充足,故植被较多。

故选:B。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坐标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据材料可知,当地河谷地区第六沿岸有成片的耕地,说明当地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我国西南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山间河谷位置相对平坦,故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故选:D。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的知识,区域定位的方法主要根据经纬网定位、海陆轮廓定位或典型的地理事物定位。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坐标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12.【答案】解:(1)读图可知,地形对阆中古城局地气候的有利影响是北部山地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河流对阆中古城局地气候的有利影响是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使气候冬暖夏凉。

(2)历史上阆中古城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是水运条件好、可以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城市发展空间较大等。

(3)阆中古城城址由秦代到明清时期的变迁特点是向南迁移,由靠近河流凹岸向凸岸迁移。从水患角度分析其城址变迁的原因是阆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多暴雨;秦、汉时期古城接近凹岸,暴雨时水位上涨较快,易威胁古城安全,而凸岸不易受洪水威胁。

(4)阆中逐渐衰落且一度成为贫困县的原因是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下降、陆路交通发展缓慢、缺少优势的矿产资源等。

故答案为:

(1)北部山地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使冬季气温较高;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使气候冬暖夏凉。

(2)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三面环水、北面靠山,便于军事防御;位于较为平坦的阶地,城市发展空间较大。

(3)向南迁移,由靠近河流凹岸向凸岸迁移。原因:阆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多暴雨;秦、汉时期古城接近凹岸,暴雨时水位上涨较快,易威胁古城安全,而凸岸不易受洪水威胁。

(4)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下降;位于西部内陆山区地区,陆路交通发展缓慢;缺少优势的矿产资源。

【解析】(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

(3)阆中古城城址由秦代到明清时期的变迁特点是向南迁移,由靠近河流凹岸向凸岸迁移。原因是从气候、地形、古城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

(4)阆中逐渐衰落且一度成为贫困县的原因从交通、地形、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以阆中古城为背景,考查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3.【答案】解:(1)由材料可知,冰川消融期,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海拔逐步升至1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其后,由于盆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量较少,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侵蚀能力较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所以,大分水岭盆地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

(2)从气候来看,由于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气流,降水少,蒸发能力强。从植被来看,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从土壤来看,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由于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从地形来看,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所以,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3)沙丘广泛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的作用:读图可知,盆地东北侧的沙丘覆盖,增大了地表高度,进一步阻碍河水外流,由于沙丘面积的增大,使地表水下渗损失增多,减少了地表的径流量,降低了流水的侵蚀能力,导致流水切穿原出口处高地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阻止R河外流。

(4)大分水岭盆地底部盐类物质的富集过程可以从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方面分析。大分水岭盆地内部的地表径流不断从四周将盐分带到盆地底部。由于该区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在蒸发过程中不断将地下的盐分带到表层,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盐分难以下移,从而导致盐类物质在地表富集。

故答案为:(1)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盆地内地势较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较少;里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侵蚀能力较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

(2)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气流,降水少,蒸发能力强,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发育差,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

(3)盆地东北侧的沙丘覆盖增大了地表高型,进一步碍流水外沙丘增大地表水下渗损失,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侵蚀能力,使流水切原出口处高地的可能性降低。

(4)地表径流不断从四周将盐分带到盆地底部;蒸发旺盛,地下水蒸发过程中不断将地下的盐分带到表层;降水稀少,盐分难以下出移(减溶)。

【解析】(1)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2)考查沙丘广泛发育的知识,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可从气候、植被、土壤和地形方面分析。(3)考查沙丘发育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含沙量、水位季节变化、水能、结冰期、汛期等方面考虑。

(4)考查影响湖泊盐度的因素,主要因素有降水、蒸发、下渗、盐分积累、上游来水等方面考虑。

本题难度较大,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区域图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盐类在地表的富集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14.【答案】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实际,在过去的非开放区域举办各类藏品的专项展览能够满足游客好奇心,满足游客对文物的观赏需求,激活文化遗产现实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建立文物医院主要目的是修复与保护文物,保障文物展览的持续性和多样性;建立数字博物馆和开展全球虚拟游览,可实现全天候的跨地域游览,增加文物观赏方式,提高文物知名度,扩大文化旅游价值的传播范围。

故答案为:①扩大开放区域和举办专项展览,可丰富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对文物的观赏需求,激活文化遗

产现实价值;②建立文物医院,可修复与保护文物,保障文物展览的持续性和多样性;③建立数字博物馆和开展全球虚拟游览,可实现全天候的跨地域游览,增加文物观赏方式,提高文物知名度,扩大文化旅游价值的传播范围。

【解析】故宫博物院为了提高对公众开放区域,主要采取了扩大开放区域和举办专项展览、建立文物医院和建立数字博物馆,实现全景虚拟游览等措施。解答本题要根据采取的措施目的、作用及产生的价值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分析和归纳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故宫旅游资源特点,分析归纳故宫博物院所采取的措施对实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都活起来”的作用。

15.【答案】解: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可以一致富营养化,并且可以降解有害物质。

问题主要从蔬菜和浮床的选择、浮床和池塘面积的比例两方面考虑。

故答案为:

蔬菜的根系可以从池水中吸收养分,降解对水生动物有害的物质;浮床遮挡部分睡眠,使池水获得阳光减少,降低夏季水温,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变水质。

问题:要因地制宜选择种植的蔬菜;生物浮床的面积与池塘的面积比例要恰当;浮床材料的选择要合理。

【解析】“虾菜共生”模式实际上一种循环经济的模式,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该题目难度中等,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蔬菜对池塘生物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