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坚守汉字文化血脉任重而道远

大河岸小学胡丽红

“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不容迟疑”、“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从2009年至今,书法家出身的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的呼吁几乎都围绕“汉字”、“书法”、“文化”等关键词展开。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在2012年9月1日变成现实。今年年初,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可谓居功至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古代中国文明得以不间断延续至今,作为文明承载主体的汉字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汉字手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崛起之后,汉字书写的方式逐渐多元化,键盘打字某种程度上逐渐代替了手写,因而“提笔忘字”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不知不觉中,对汉字的忽视已开始损及其文化命脉。

忽视汉字文化而导致“伤及文化命脉”的说法看似危言耸听,但却真切反映当前漠视汉字及汉字文化艺术而导致的不利局面。汉字不仅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文明。“六书”从不同侧面昭显古人对天地万物从认识到摹写的文化心迹,汉字形态变迁过程则蕴涵了华夏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等嬗变的历程。基于汉字的书法创作,则是对文明底蕴的艺术激扬。或飘逸俊朗,或厚重古拙,或端庄大方,或跳脱活泼,书法艺术已超越了汉字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特质,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人文之美。

平心而论,当前对汉字的读、写、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拿央视“汉字听写大赛”来讲,一些本来熟悉的汉字,却突然笔下卡壳,单单“癞蛤蟆”三个字就难倒不少“英雄好汉”,更遑论“沆瀣”“龃龉”“逶迤”等较为繁复的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人将“掣肘”读作“制肘”,将“拾级而上”和“拾金不昧”中的“拾”读成同一个音。经常阅读港澳台地区媒体文章的人可能有印象,其文中经常出现诸如“在在”、“播迁”、“挽毂”等古意盎然的词汇,我们理解尚有障碍。更别说应用裕如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即便是最简单的汉字认知书写,亦并非是各种笔画的简单组合,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拿象形、转注、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六书”来讲,任何一种汉字构成方式,都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在文化方面的映射。不论是晦涩难懂的金文、甲骨文,还是今天通用的各种字体,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血脉。汉字是音、形、义的组合体,看似简单,实则底蕴厚重。从字源的层面上讲,汉字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音、形、义的嬗变,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

汉字书写因书法而成为一种艺术。在硬笔书写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作为书法艺术的书写方式,自然面临更多困境。从汉字书法和汉字文明生发开来,存在整体文化产业亟待突破的问题。汉字及书法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明、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跟书法艺术紧密联系的“文房四宝”,则是支撑汉字文明和书法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忽视的领域。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繁荣汉字文化,延续汉字文明血脉,以及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人。不论是书法教育进课堂,还是“汉字听写大赛”的火热,都应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应有之义。在制度层面上,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应该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 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 17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几千年的积淀使得汉字的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所以说委员们把繁体字与中国文化的根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毫无理由的。帕尔默在《语言学概要》中指出,汉字是由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的,汉字书写的书面语是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的。所以,在中国,一个学生只要学了4000个左右的汉字之后,几千年的文献就立刻展示在他的面前。而一个学习古希腊文献的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方言才能欣赏诸如《荷马史诗》一类的经典。“如果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入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和欧洲人)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L.R.帕尔默《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这段话虽然是针对过去有人提出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言论发表的看法,但也恰恰说明了汉字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 关键词:恪字读音趋从文化 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 引子 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è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è音。“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 正文 (一) 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è,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 对此,“què”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 (一)“古音说” 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①。“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此为论据一。 (二)“方言说” 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è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è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è。此为论据二。 (三)“排行说” 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 ----一笔一画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那么,汉字是什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出自刘向《说苑?指武》。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因此汉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汉字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思想。 汉字能反映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我们学习汉字与文化,也就是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宗法制度、婚姻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等等。上面提到的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汉字与文化学选修课论文

汉字笔画之最——(zhé)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上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 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这个字来源于陕西名特小吃Biang biang面,一向的说法是它是汉字笔画之最。而事实上,中国汉字偏生僻字繁多,至今许多都还只是可见于《康熙字典》里,甚至于连《康熙字典》都翻阅不到的字,譬如 (zhé) Biang有56画,而zhe有64画,高下立分。Biang biang 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zhe字却无可考的故事,所以同为生僻字,却不如biang流传的广。 翻开《中华字海》,四个“龍”字分成两层四四方方地叠在一起,义同讋(zhé),讋又义同詟(zhé),具体字义为惧怕、震慑,在多部典籍中均有运用。詟,失气言也。(《说文》) 不得不说,“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是皇权的象征,它威严不可侵犯,当四个“龍”四四方方叠在一起,震慑之意立马就能从文字当中传递出来,这是个释义十分鲜明的汉字。

当然,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四龙音zhé,义为“唠唠叨叨,话多”。《说文·言部》:“一曰言不止也。”明刊本《四声篇海》中释其义为“多言也”。四个“龍”一共64画,笔画之繁多总也写不完,犹如唠叨的话总也说不完一样。我觉得古人应该是在先有了这个字之后才赋予这个字这样的含义,古人的想法有的时候真的很有趣。 除了四个“龍”,还有两个“龍”,三个“龍”这些有趣的汉字。 龖这是两个“龍”,音tàdá,总笔画:34,意思有双龙之意,又可以 用来形容龙腾飞。《唐韵》徒合切,《集韵》达合切,并音沓。《说文》飞龙也。又《六书精薀》震怖也。二龙并飞,威灵盛赫,见者气夺,故讋从此省。《元包经》震龖之赫霆之砉。传曰,二龙怒也。又《集韵》悉合切,音趿。飞龙也。 “飞龙也。从二龙。读若沓。徒合切。文五。”(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飞龙也。广韵曰。龙飞之状。从二龙。凡袭讋字从此省声。读若沓。徒合切。八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龘这是三个“龍”,音tàdá,总笔画:48,古同“龖”,是“龖”字之异体字。释义为龙腾飞的样子。 《说文?龙部》:“龘,飞龙也。从三龙。” 汉字里笔画较多的字大多是重叠而来,譬如?(bèng),52画等。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汉字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汉字构成方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洏产生的书法艺术,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还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又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承担责任,不但要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而且要尊重它,了解它,追本溯源,热爱汉字。唯有如此,汉字才能继续承载已经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流传下去。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 中文1138班卢月竞 29号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

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可见在老百姓眼里汉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给汉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吧。关于这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特别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直观的代表元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坚守汉字文化血脉任重而道远 大河岸小学胡丽红 “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不容迟疑”、“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从2009年至今,书法家出身的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的呼吁几乎都围绕“汉字”、“书法”、“文化”等关键词展开。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在2012年9月1日变成现实。今年年初,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可谓居功至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古代中国文明得以不间断延续至今,作为文明承载主体的汉字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汉字手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崛起之后,汉字书写的方式逐渐多元化,键盘打字某种程度上逐渐代替了手写,因而“提笔忘字”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不知不觉中,对汉字的忽视已开始损及其文化命脉。 忽视汉字文化而导致“伤及文化命脉”的说法看似危言耸听,但却真切反映当前漠视汉字及汉字文化艺术而导致的不利局面。汉字不仅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文明。“六书”从不同侧面昭显古人对天地万物从认识到摹写的文化心迹,汉字形态变迁过程则蕴涵了华夏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等嬗变的历程。基于汉字的书法创作,则是对文明底蕴的艺术激扬。或飘逸俊朗,或厚重古拙,或端庄大方,或跳脱活泼,书法艺术已超越了汉字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特质,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人文之美。 平心而论,当前对汉字的读、写、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拿央视“汉字听写大赛”来讲,一些本来熟悉的汉字,却突然笔下卡壳,单单“癞蛤蟆”三个字就难倒不少“英雄好汉”,更遑论“沆瀣”“龃龉”“逶迤”等较为繁复的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人将“掣肘”读作“制肘”,将“拾级而上”和“拾金不昧”中的“拾”读成同一个音。经常阅读港澳台地区媒体文章的人可能有印象,其文中经常出现诸如“在在”、“播迁”、“挽毂”等古意盎然的词汇,我们理解尚有障碍。更别说应用裕如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汉字与文化

西安外国语大学通识课汉字文化小论文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古代思想之我见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因此汉字和人得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汉字能深刻的反映出人的思想,因此我想从我对文字的了解,来谈一下我对汉字与思想的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思想的反应最明显的莫过于“仁”这个字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仁”字从很多方面反应着古 代儒家思想,乃至社会思想。金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人不是孤立的。孔子认为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是要爱人,从治国的角度出发是要亲民。而这些,都在“仁”这个字中表现出来。从这个汉字中也不难看出古人觉得人不是孤立的,要和别人亲近。古代的仁义的思想也恰恰就是爱人,亲民。这一思想在仁这个字的意义中便有深刻体现。由此可见,汉字既记录着思想,也体现着思想。 古代提倡男尊女卑,这一点从甲骨文中就有充分体现。甲骨文女字写法如下 。女字的含义是敛手跪着的人。众所周知,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从甲骨文中我们便能看出这一现象。不难想象的是古人在造 字时是根据女子平日的多数形态造出的这个字。古代的甲骨文男字为,左为 “田”,右为“力”。从这一个字上便可看出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即在田里劳作。在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农业在生活中地位更是十分重要。男子也是因为力气大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由男、女两字的对比就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差异。男是力量的象征,要进行劳作,而女子则是卑躬屈膝,卑贱的姿态,单从字的结构上就体现出来古人的这一思想。 君在甲骨文中写法如下最初像手执权杖,后来又加入“口”,即从尹, 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臣在甲骨文中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从这两个字的形态上就可以看出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君主是手执权杖发号施令的人,而臣子只能低头等候圣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源远流长的时光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我们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应该纵观古今,好好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汉字,在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汉字,期间经历的过程是曲折迂回,动人心魄的。然而,虽然汉字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从我们现在看,它是顽强的,这主要在于与时俱进的特性和不断发展的本质,使它不被历史所淘汰,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由于儒家文化想在中华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几千年来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便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神学家孔汉思也认为“中文书写文字具有表意内容,并呈现某些基本上相同的态度和世界观,而这种态度和世界观从本质上看都受古老儒学制约”。儒家文化中许多思想都不同程度地侵润到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之中,汉字实际上成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儒家思想的重统一,重整体,体现在文字上,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象形因素为约的特点几千年不变,始终不脱离以形知意。汉字的以意统形的方块形式常使人能从其形体结构直窥其意,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单个汉字来看,其结构也往往体现着统一的整体思想。如“国”字,甲骨文即“或”,字中“戈”表示兵器。“口”家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而“国”的繁体“國”在原有的“或”字外边加一个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其他字如“发”、“共”、“合”、“同”等,从字形字意都可看到整体统一观念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重视普遍联系的思想,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与人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和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对应,水乳交融,是个和谐的统一体。这一重协调、重和谐的思想反映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导致形声字配合结构增多,部首偏旁日益丰富,而偏旁部首体现的正是一种普遍联系的思想。如以“走”作部首,造出与前行的动作有关的一系列字来,如“赴”、“越”、“超”等字;以“女”作部首造出的“姐”、“妈”、“妹”、“姨”、“姑”等汉字;与太阳有关的现象,汉字常少不了“日”,与动作有关的字,大都以提手旁作部首。 三儒家文化思想中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如《易经》中把具有辨证内容的初期哲学中如“阴阳五行说”等进一步展开引申出否与泰、往与复、损与益、乾与坤等一系列范畴。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互补为道”。“君子安而不忘危,有而不忘之,治而不往忘乱”。这种辨证思想在文字的创造中也有所反映,被称之为“夫子之通”的“忠”、“怒”二字,《说文解字》说:“忠,敬”,“怒,仁也”。这两个字不仅相互构成对立的关系,而且两个字本身的上下结构也形成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又如“仁”字,从人而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个性的人常常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但若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达到对立的统一,便做到了仁。随着汉字的发展,更有大量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出现,这些字以及这种结构方式都渗透着儒家对立而统一的思想内容。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内容摘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象形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结构有这独特的魅力和功能,本文就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这一角度来探讨一下汉字的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展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汉字特点文化功能 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一、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不过只是个想像的说法。其实汉字是出于许多先人的智慧,经过数千年不断的演化和发展,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自殷商的甲古文(公元前两千多年)经金文、篆文、隶书,其间经过商、两周、战国,以至秦汉(西元前约100年),两千多年的过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汉字的演进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汉字在中国社会里的地位,与时俱进,所起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直至汉朝初期形成和发展出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來的。楷书也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正体字”。楷书把汉字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科学化的新层次,完全脱离了象形的拘束,成为多元化达意的结构。因为楷书的结构工整、清晰,由楷书的结构上可以更清楚的表达出形、声、意的多重达意的功能。譬如“忍”字是“刃”和“心”构成的,把一个抽象的意思,用一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 1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 17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几千年的积淀使得汉字的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所以说委员们把繁体字与中国文化的根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毫无理由的。帕尔默在《语言学概要》中指出,汉字是由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的,汉字书写的书面语是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的。所以,在中国,一个学生只要学了4000个左右的汉字之后,几千年的文献就立刻展示在他的面前。而一个学习古希腊文献的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方言才能欣赏诸如《荷马史诗》一类的经典。“如果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入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和欧洲人)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L.R.帕尔默《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这段话虽然是针对过去有人提出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言论发表的看法,但也恰恰说明了汉字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 关键词:恪字读音趋从文化 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 引子 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è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è音。“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 正文 (一) 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è,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 对此,“què”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 (一)“古音说” 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①。“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此为论据一。 (二)“方言说” 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è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è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è。此为论据二。 (三)“排行说” 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天枢先生写道:“先生生寅年,祖母名之曰寅恪。”

汉字文化论文

汉字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那龟甲兽骨上很显稚气的原始文字,到金文、篆文的圆润繁复的字形,再到隶草行楷那或飘逸如画沉稳庄重、或含蓄内敛、或个性飞扬的字的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发挥了巨大、或的作用。相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汉字的未来将会 有新的发展机遇,并将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汉字魅力历久弥新。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 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 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 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汉字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 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 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 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 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至汉代,隶书 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 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 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 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 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联系及其重要作用。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 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香港著名实业家和汉字研究的知名学者安子介老 先生充分扒识到了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中的巨大作 用和奇异功能,他称赞汉字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从而把 汉字与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的确如此,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汉字当中 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字是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主观与客观‘卒然 相遇,默然成契’的意音文字,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对于社会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包,无所不容。”汉民族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征表现在汉字中就是它对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有学者说,许多古汉字在某种意 义上说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活的缩影。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 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汉字和汉文化

真实姓名:赖红娟 用户名:laihongjuan 所属服务站:浙江省杭州市建德教学服务中心 指导教师:卜师霞 汉字与汉文化 【摘要】: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字作为自源文字,它又是汉文化的产物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汉字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关键词】: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历史文化 【正文】: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一、汉字形体构成 1.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 (1)从“家”字看家庭文化 “家”字上面的“宀”,是房子,古人在造这个字时当然希望有自己的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家”里为什么要放一只“豕”(猪)呢?中国人从古代就喜欢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聪明又勇敢的。原来打野猪不只要有“胆色”,还要有“舍命”的准备,原住民如在门口挂上山猪的獠牙,族人路过时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山猪不是那么好捕猎的,它很聪明,能识破人类的陷阱。猎狮子老虎时,如遇猎人射箭,狮子老虎会逃。但山猪不但不逃,中箭后反而会拚命冲过来,用硬嘴把人或猎狗顶得肚破肠流。所以古人在“英雄豪杰”的“豪”字里,也要放一只“猪”,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猪一胎可生十二只,四个月可生产一次,百子千孙,正符合中国人“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观念。“家”字里有“猪”,可见证中国古代社会对“家”的期待,希望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勇猛精進”、“家业兴隆”啦等等。所以有“猪”的“家”真好!百子千孙,财源滚滚!“家”中有“猪”,表达了农业社会的需求,家庭需要生产力,才会壮大。 (2)从“医”看医学发展 我们现在的“医”字,原本写作“醫、毉”,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上古时代,部落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为争夺土地、资源,以致经常争战,那时最平常的武器是“弓箭”,士兵们被箭射伤是常事。所以只要能够医治箭伤,从皮肉中取出箭头的人,便是医生。“医”,就是表达了这样一种环境。中间的“矢”,表示射中皮肉里的“箭”,外面的框是“钩钩”的意思,就是说用“钩钩”把“箭”取出来,这就是“医治”或“医生”。而其中“酉”这部分,是“酒瓶”、“酒”的意思,就是说开刀时要麻醉,酒或酒精既可消毒又有麻醉的作用。而“毉”则说明在远古时代巫师即是为人们除灾去病的人,即医者。 所以从“医”演变到“医”就是“中医进化”的历史见证。知道了这些文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就知道,中医绝对不只是现代人所认为的,吃吃草药而已。历史上有名的“刮骨疗伤”,讲的就是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