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

悲剧的代表作。他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

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无奈,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

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美学;悲剧形象;特征

弗·施莱格尔说古希腊悲剧是整体的和谐的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希腊悲剧则被他

释为“人类与命运的一切必然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在和谐之间得到解决。”黑格尔把

古代悲剧看作是类型悲剧,把近代悲剧看作是个性悲剧,古代悲剧强调的是两种带有

实体性的理论力量的冲突,是两种义务的冲突,而近代悲剧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典悲剧的经典之作,无疑具有古典悲剧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命运感”。整部悲剧呈现在一种静穆中,看不到激情的骚乱和痛苦的扭曲,使得“怜悯与恐惧”摆脱情欲的冲动,升华到澄静的心灵之中,最后达到彻底的净化,这

就是古典的和谐,与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相一致。

一、俄狄浦斯的悲剧形象分析

1、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有罪,而是因为他极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俄狄浦斯的斗争乃至失败,曲折反映了当时雅典人既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又

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理解的矛盾困惑心理。就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性、不

可逃避性、神秘性。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俄狄浦斯处处在反抗命运的摆布。尽管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困兽之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使得失败英雄俄狄浦

斯的更高大、更高贵。也使得他的悲剧更能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从精神

上得到陶冶。这也是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希腊人对待命运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自信的

态度,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性价值七十之一。

2俄狄浦斯的困惑和人性复杂性

他是忒拜的拯救者,又是忒拜灾难的制造者:一心想追查杀害过国王的凶手,凶犯却是自己。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和卑鄙、正义和邪恶、天使和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里人本身的复杂性被描绘了

出来。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揭示人的复杂性的无穷魅力的作品之一。

3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俄狄浦斯的悲剧就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想极力逃脱命运的安排,但最终在逃脱中中了命运的圈套。无论俄狄浦斯怎样的

努力,最终难逃命运的掌控。俄狄浦斯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其

悲剧就是恋母情结,杀父娶母。当然,此情结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曾有过经典

论述。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是“也许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的故事表明了男性婴儿的恋母情结,即在一定的时期内,一

种占有母亲而排斥父亲的心理。在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中的专门术语解释,俄

狄浦斯情结:一组无意识观念和情感,其核心愿望是占有双亲中异性的一方,排斥同

性的一方,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情结一班在里比多(欲力,性欲相近)和自的发展阶段出现,也就是3到5岁之间,不过有些可能出现的更早,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

情结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是许多无意识犯罪的原因所在。要消除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是本人和双亲中同性的一方同一化,并暂时放弃和异性一方的关系。

4俄狄浦斯悲剧——人类迈向文明的艰辛的艺术写照

古希腊人认为,高尚而正直的俄狄浦斯走向“犯罪”,是神秘的命运“所为”。其实从人类文化史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待,这命运就是人自身的原始野性。原始时代,杀父娶母无所谓不道德,到了人类文明时期,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乱伦行为,是不道德的被禁止的。而人类文明的初期,由于原始时期延续下来的野蛮习性并

没有也不可能很快消失,相反还会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俄狄浦斯是文明初期的人,

一方面他要摆脱这种陋习,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但一方面,他的潜在的无法控制摆脱

的野性冲动,使得他走上了所谓的杀父娶母的道路。那种野性冲动,和外界自然一样,具有强制的无可抗拒的力量。他自然没有办法理解这种野性,古希腊也无法理解,于

是就认为是“命运”。

其实这个故事结局的真实性和可能性,我们无法用理性、科学逻辑来推敲、演示,只能把它作为一种神话隐喻,从神话隐喻的角度阐释它所象征的普遍性意义。俄狄浦

斯在为摆脱原始的、自然的属性而导致毁灭的悲剧,是人类走向文明所付出的艰苦努

力和沉重代价的一种艺术写照。体现的是文明对于野性、对于自然的抗争,是走向文

明的人对原始野性的摒弃文明具有某种正义感。故而,俄狄浦斯向文明迈进的悲剧就

有了悲壮与崇高的审美特征。

二、俄狄浦斯的悲剧美学分析

从悲剧的内容模式来看,《俄狄浦斯王》无疑最具有悲剧色彩,关注到“命运”的母题。悲剧可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人无论怎样抗争都是徒劳的,他人生的路怎

么走都是一个圆圈,从起点出发,最终回到起点;第二种是人作为极其有限的微小的

存在却不得不想往那“不可企及”的无限胜景并不断追求,因而被迫踏上无限悲壮遥

远的征途。人一辈子劳碌挣扎在可朽与不朽、瞬间与永恒之间,欲求不能欲罢不能,

从而陷入悲剧性的两难困境,这也是人类悲剧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第三种模式如曹禺

所说“人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深沉的陷在斯王的泥沼里。”如此残酷。显而

易见,《俄狄浦斯王》正属于此种模式。俄狄浦斯和他的父母越是激励抗争“杀父娶母”的神谕却越是无法摆脱,一步步走向神谕。无论他们怎么用心想拯救自己,都无

可奈何的被深渊吞噬。我们或许可以用现代悲剧成因理论方法来解释此悲剧的形成,

或者可以从主人公的性格缺陷来寻找原因,也可以从人的行为方式去寻找悲剧的原因,但谁又能否认这斗争背后有一个主宰呢希伯来先知称这个主宰为“上帝”,希腊戏剧

家称之为“命运”,近代人称之为“自然法则”,称呼如此众多也只是因为这背后的

力量太大太复杂,人们并不能真正完全确实的把握它。

从悲剧的形象塑造来看,主人公俄狄浦斯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悲剧美学色彩的人物。俄狄浦斯王这个人物形象不仅传达了古典悲剧的命运感,更加展现了一种近代悲

剧的核心内容:“人的自由对必然的反抗”,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人类生存的困境。俄

狄浦斯王得到杀父娶母神谕——这个不幸的象征,但真正的悲剧并不是这个不幸,而

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入必定毁灭他的悲剧困境。相反如果没有抗争,而是忍受、哀

叹悲剧现实,这是悲剧前的尚未觉醒的知识文明。雅斯贝尔斯称这为“悲剧前的知识”,就是说其目的及悲剧手段本身就是悲剧的形式,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即便是

在对神抵和命运的抗争中抵抗之死,也是超越的一种举动。这种超越正是悲剧的哲学

意义所在,而悲剧英雄总是通过体验边缘处境而成长。

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强调的是其中的对立冲突及斗争,从而引起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又可以称之为悲剧性,是建立在近代主体

性哲学之上的,它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所展示的一种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悲剧审

美形态。悲剧美学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人生悲剧性的现象及其本质特征,人生悲剧性的

审美形态及其艺术创造规律,悲剧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形态。

悲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存在。人在多重复杂的悲剧矛盾关系中,始终不懈的追求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在这个漫长的追求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但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志激情却在追求中不断显现,在抗争苦

痛与死亡中升华并获得新生。人类的悲剧精神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带着

人类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不断的趋向完美。而悲剧意识是人类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

是人类对生活中悲剧形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人的悲剧精神的反映,因此,悲剧意识与

悲剧精神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悲剧意识以悲剧精神为基础,同时悲剧意识又能调节、强化人的悲剧精神。没有悲剧意识,人的悲剧精神便褪化乃至丧失,顶多处于一种自

发的非自觉状态。

三、结语

悲剧被人称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大家对其精心研究创作,苦苦求索人生悲剧性的真谛和悲剧创作的规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剧是一颗不会消失的长明星,因为在人类没有完全真正到达自由王国前,人生的悲剧性将会是永恒的,人类的生命悲剧精神及人类对悲剧真谛的思考也将是永恒的,悲剧艺术也将在无止境中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罗念生全集.第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罗念生.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B(3分)(颠倒因果。“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 2、A(3分)(说法绝对。作者只是说可从研究“儿戏”入手了解一些审美常识,并未说“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 3、D(3分)(曲解文意。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最新浅谈《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形象演示教学

浅谈《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 【摘要】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而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被称为“三大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该剧本描述了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赞颂人的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这对于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俄狄浦斯,古希腊悲剧,人物形象 1.引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得到神示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敢于承担责任,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3.悲剧人生与命运 面对命运,俄狄浦斯越是真诚地避免犯罪,却越使自己陷入罪恶之中;而且他越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却越使自己临近毁灭。悲剧对命运问题的处理,表现了雅典正直的公民对已经显露衰颓趋向的城邦政治的惶惑心理。悲剧对命运的谴责,实际上是表现了对越来横行无忌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抨击,这种势力是社会美的摧残者。索福克勒斯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

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11级国民经济管理0班学号:20111558 姓名:金奕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罹难者的江湖摘要: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 关键词:时间的灰烬人心情感交错 引言: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 正文: 一、 《东邪西毒》中镜头下的男女像玩偶一样,快乐难过悲伤颓废,每一种感情的扩张到最后却能把他们的人物的性格包装的精致。 江湖。庄子的阐释,让那里在刀光剑影下,始终流淌着温润的儿女情长。未来英雄们的故事发生在干燥的沙漠,这个足够魔幻的隐喻,却是人心中的另一个江湖。欧阳锋死去的恋人,慕容嫣兄妹的黄药师,以及黄药师的白驼山,盲剑客心中惦念的远方的“桃花”。被伤害的人心如同荒漠,寸草不生,失去的爱情就如荒漠上枯萎的绿洲,最终要化于时间的灰烬。那些烟波浩淼的深情,宛如白驼山和武士故乡里让人寄念的桃花。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

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爱情罹难者的痛苦表达。让那些在爱情,时间和记忆的城市里如候鸟一般迁徙的人群,引起强烈的共鸣。 得不到,躲不开,忘不了,逃不掉。王家卫的江湖中充满了饮食男女们不安的错肩与重逢,充满了罐装爱情的保鲜与过期,充满了颓唐而鲜艳的荒漠,公路与街道,这一切不尽然是伤者疼痛的幻觉,有时那就是关于爱情和生命背后隐匿 的真相。 流浪于那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真正的寂寞是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沮丧。《东邪西毒》这部悲剧作品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二、 《东邪西毒》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无论西毒、大嫂,还是东邪、慕容,甚至到盲剑客、洪七、桃花等,他们在不同的演绎了一幕幕黯然心碎的爱情故事,每一个人都如同深夜里绽放的烟花,那样妖艳,那样叫人悲恸。那绚烂的光亮,又将照亮多少孤独的游人,那黑暗的声响,又将唤醒多少寂寞的灵魂。 “风也未动,幡也未动,是人心自己在动。” 一句佛偈,有人看到智慧,也有人看到悲哀,看到一个幻灭的世界。人在茫茫宇宙面前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找一套试图去解释世界的方法,王家卫用来解释一切的是“情”,也可以说是“人心”。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1]。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姓名:宋楠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6/04/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论点: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论: 一、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不仅是悲哀的,无奈的,而且是冷酷的,充满着人性的厮杀。 二、张爱玲写得最多的就是一个“情”字,但是她偏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父亲为了钱竟逼自己的女儿为妾,姐姐为了讨丈夫的欢心竟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他玩弄。 三、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悲剧,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结论:总之,张爱玲自觉地以情欲、以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人性。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假如不是被情欲或是虚荣心所欺瞒,人对现实的了解仅限于这一点: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无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 字样和正文二至三级标题,后接页码号。“目录”二字中间要有一定间距,使用小2号宋体字。“目录”下方可空1行,下面的内容为3号宋体字。页面行距及页边距可根据文面美观程度进行调整,不可全居上方而下方空余太大。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下如此错后在黄泉之下面对父母。 3、“不知者亦有罪”这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之三。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被诅咒的命运的轨迹的时候,他抱着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妻子的尸体,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悲叹:“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苦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这算是对他自己被诅咒的命运的控诉,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贤明,却因为被诅咒的命运,令他做下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生育了四个儿女。对于这一切,他一直是要逃避的,只是无从逃脱,而且也无力挽回或者补救什么,这让他感觉自己甚至连自杀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无颜面对已逝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有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来洗涤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本身是没有罪的,他也不想“弑父娶母”,但是命运却让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 悲剧的代表作。他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 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无奈,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 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美学;悲剧形象;特征 弗·施莱格尔说古希腊悲剧是整体的和谐的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希腊悲剧则被他 释为“人类与命运的一切必然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在和谐之间得到解决。”黑格尔把 古代悲剧看作是类型悲剧,把近代悲剧看作是个性悲剧,古代悲剧强调的是两种带有 实体性的理论力量的冲突,是两种义务的冲突,而近代悲剧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典悲剧的经典之作,无疑具有古典悲剧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命运感”。整部悲剧呈现在一种静穆中,看不到激情的骚乱和痛苦的扭曲,使得“怜悯与恐惧”摆脱情欲的冲动,升华到澄静的心灵之中,最后达到彻底的净化,这 就是古典的和谐,与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相一致。 一、俄狄浦斯的悲剧形象分析 1、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有罪,而是因为他极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俄狄浦斯的斗争乃至失败,曲折反映了当时雅典人既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又 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理解的矛盾困惑心理。就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性、不 可逃避性、神秘性。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俄狄浦斯处处在反抗命运的摆布。尽管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困兽之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使得失败英雄俄狄浦 斯的更高大、更高贵。也使得他的悲剧更能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从精神 上得到陶冶。这也是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希腊人对待命运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自信的 态度,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性价值七十之一。 2俄狄浦斯的困惑和人性复杂性 他是忒拜的拯救者,又是忒拜灾难的制造者:一心想追查杀害过国王的凶手,凶犯却是自己。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和卑鄙、正义和邪恶、天使和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里人本身的复杂性被描绘了 出来。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揭示人的复杂性的无穷魅力的作品之一。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一、悲剧的概述 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鲁迅先生话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指的也就是悲剧人物与非正义势力斗争中所产生的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旦“毁灭给人看”,就会体现出真正的悲剧性美学的审美意义。比如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表现了他们与封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 1.引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得到神示

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 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敢于承担责任,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3.悲剧人生与命运 面对命运,俄狄浦斯越是真诚地避免犯罪,却越使自己陷入罪恶 之中;而且他越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却越使自己临近毁灭。悲剧对命运问题的处理,表现了雅典正直的公民对已经显露衰颓趋向的城邦政治的惶惑心理。悲剧对命运的谴责,实际上是表现了对越来横行无忌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抨击,这种势力是社会美的摧残者。索福克勒斯 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 感叹人类的可怕力量。 以上是对命运安排下悲剧人生的俄狄浦斯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 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篇2] 俄狄浦斯是《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家之一的索福克勒 斯的代表作中的人物,这部神话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

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

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悲剧的典范,它充分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的不朽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本文旨在分析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索福克勒斯通过俄狄浦斯的不幸遭遇揭示了导致其悲剧的原因是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探讨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及根源有利于更加深入、客观地了解古希腊文化,激发对古希腊文化的兴趣,启示我们正确理解悲剧的本质,引导我们对人生命运的终极思考。在命运的强大力量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人虽解不开命运之谜,但却勇敢地行进在茫茫的人生征途上,去挑战命运,反抗无涯的苦难。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特征根源 一、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 1. 主人公命运的特征 ①主人公命运的独特性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故事情节极其特殊,骇人听闻:传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离开养父母,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伊俄斯。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忒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以求忏悔。在《俄狄浦斯王》之前,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神,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俄》剧把主人公锁定为不具备任何神力的凡人,其独特命运更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 ②.主人公命运的典型性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独特的,骇人的。但是作者索福克勒斯又赋予这个独特的悲剧英雄以一定的典型性。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其他主人公一样,俄狄浦斯出身高贵。所不同的是,他虽然是神的后代,但是他已经是人间的英雄。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充满赞赏,赋予他非凡的智慧,性格刚毅勇敢,敢于承担责任,一心要解救他的城邦于困苦之中,可以说是集人类理想的出众品质于一身。为了逃避可怕的

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美学与艺术文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姓名:林晓雯 学号:201525120110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2015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课程:美学与艺术文化 老师:王新锋 日期:2016年12月6日

摘要:悲剧的美首先最强烈的体现在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身上,体现在一种悲剧精神中,悲剧精神或悲剧眼光,是现代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论题,这是一种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和邪恶势力的捉弄,争取人的自由时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因为悲剧是历史的最高要求,是最高的价值取向,显示出人类进步的伟大精神力量,因此正如《批评的解剖》中所言:悲剧的特有光辉和感奋来自渗透在悲剧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一个人只有当它在具有悲剧性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是幸福的,只有当它具有悲剧性的时候,他活出的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人的本真存在,在与世界做对抗的时候,势必要被毁灭,要被颠覆。 关键词:悲剧;喜剧;美学

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1 何谓悲剧 狭义上上来解释,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广义上,悲剧是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类型。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其有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而鲁迅先生则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中西方在悲剧的定义上并没有很大的出入,其内容都是将人类的生活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那么悲剧的内容势必源自于人类的日常生活,观众对于悲剧的审美体验在本质上是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大多数悲剧理论,都给悲剧以极高的地位:“诗艺的冠冕”,“文艺的顶峰”,诸如此类。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悲剧利用了复杂情节的调动,使观众成为了一个感受命运的共同体,使观众具有相当的凝聚感,也就是所谓“行动的统一体”,而使他们激发了恐惧以及同情,这两种情感使观众“使某种过分强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里的健康。”从亚里士多德之外,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都对此提出过自己的解释。尽管说法不一,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悲剧在诸艺术种类中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于它做着其他艺术所不能做的事,在于它所达到的独一无二的效果。 2 何谓美学 而美学是一个纯西方意识形态背景下的一个人文学科,脱胎于哲学学科,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提出。鲍姆加登当时为美学学科所做的规定即“感性学”或“美感学”,并明确列出了美学应该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学科戒律,其中最重要的学科理念,就是用理性特别是哲学思辨来研究审美感性的一整套学科。 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出自生理感官的本能,而后来的美学已经修正了这一观念。鲍姆加登提出美学的背景是有感于以往的哲学史愈来愈往纯理性的方向发展,而忽略了低级认识能力-感性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绝不可为认识论所忽视。因此

论美学悲剧的价值与意义_林平

见到久别的亲人,那驼铃摇出了她的思念和快乐,然而等待她的却是噩耗,当她在刑场上将要被敌人杀害的父亲,那是多么巨大的悲痛啊!真实强烈的情感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情感与理智的内在矛盾,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英雄不是天生的,也并非完人,云照光重视刻画人物的缺陷,以及把人物的性格视为复杂的运动现象,写出了英雄不断克服自身缺点的成长过程。《鄂尔多斯风暴》中乌力吉这一形象,从起点看并不高大,他的父亲被王爷当替身杀掉以后,他虽然悲痛,但还是当了王爷的文书官,为王爷效力,甚至一度那音太、巴达玛认为他变了心。后来,他目睹了王爷的横征暴敛和鄂尔多斯人民的灾难,才认清了王爷的嘴脸,但他仍没有打破对封建王法的幻想,寄希望于清官。可以说,他从一种蒙昧的状态中走出,成为革命英雄,其中经历了艰难的思想性格的蜕变。在塑造阿拉丙这一形象,起点是较高的,他是个坚强的老人,“自从带领牧民起义,杀死国民党五十多个特务、官僚,革命的心是下狠了。”但是作家仍然很有力地刻画了他思想性格较狭隘的一面,写他在战术上需要撤退时想不通,不愿离开家乡,离开群众,这不只是写出了他的缺陷,更写出了他淳朴的乡土之情、阶级之情。惟其如此,像乌力吉、阿拉丙这样的英雄才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活人。 3、雄浑阔大的环境描写 作为电影文学剧本,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很重要的,云照光电影剧本中鄂尔多斯高原的那种广袤、浑厚、粗犷、宏阔,展露着贫瘠和荒凉,同时也显示着热烈和崇高,在他所有剧本中的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鄂尔多斯高原,鲜明地印记着北方草原的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在云照光的剧本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是成为了塑造人物性格的必要手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互映照、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审美氛围。 云照光的电影文学创作开创了内蒙古的电影文学创作的历史,把民族解放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也把电影特性和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为以后的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云照光电影剧本集》.云照光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云照光研究专集》.吴重阳、李连成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云照光小说散文集》.云照光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云照光文艺理论集》.云照光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注释: ①《内蒙古日报》1963年5月7日第三版。 ②范贵在.《情思依依荡胸间—— —访〈母亲湖〉作者、著名作家云照光》,《云照光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 ③《内蒙古日报》1963年5月7日第三版。 论美学悲剧的价值与意义 林平 (四川文理学院) 摘要:悲剧精神有如悲剧的灵魂,悲剧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而悲剧精神的精髓是美学悲剧性。悲剧体现了实践主体在必然性的苦难与毁灭面前所具有的独立意志与人格,表现出自我决定、自我塑造、自我承担的悲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精神就是公民精神,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社会是不能建立起真正公民社会的;崇高是悲剧精神的主要体现,是悲剧美学的核心范畴。因此,悲剧促使人意识觉醒和人格解放,同时,呼唤社会文明与进步,要求司法公正与民主政治的建立。故此,悲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对于现实还是未来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悲剧精神;公民意识;崇高人格;价值与意义 一、悲剧与悲剧精神 生活中的悲剧不等于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人类一般悲剧性不等于美学悲剧性。那么什么样的悲剧性才是美学悲剧性呢?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悲剧是指生活中任何不幸的、痛苦的、失败的和死亡的遭遇、下场和结局,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性质,不管它是什么原因,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人物,这是通常用语的悲剧。而狭义的悲剧是作为美学意义和具有美学特征的悲剧。英国当代文学评论家海伦·加德纳在《宗教与文学》中,对人类一般悲剧性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认为人类无法躲避无法弥补永久性悲剧因素,如疾病、不幸、地震、温疫、夭折、空难、车祸、病逝等造成了人生种种悲剧,但是生活本身只为美学悲剧提供素材,生活中的悲剧性因素并不等于美学悲剧性,它们只是修辞意义上的悲剧,属于人类一般性悲剧,几乎与美学悲剧毫无干连。美学悲剧性着重表现人生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或生命毁灭等现象中蕴含的美。“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1]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文明与幸福,设法窃走天火,偷偷地把它带给人类,因此触怒了天神领袖宙斯,宙斯对他肆无忌惮的违抗行为大发雷霆,令火神把普罗米修斯 20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