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西方经济学案例

“恩格尔系数”降到 50%以下标志着什么

“吃了吗?”这是过去相当一段时期中国人见面后再熟悉不过的口头语。那用意几乎相当于国际流行的

“你好吗”。

渐渐地,“吃了吗”这口头语我们听得越来越少了,因为“吃对于中国人越来越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

换句话说,“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了。此现象在经济学上就叫做“恩格尔系数”降低。

何谓“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是 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他在研究人们的消费结构变化时发现了一条规

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这个家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反过来也是一样。而这个

家庭用以购买食物的支出与这个家庭的总收入之比,就叫恩格尔系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一个国家

而言,这个国家越穷,其恩格尔系数就越高;反之,这个国家越富,其恩格尔系数越是下降。这就是世

界经济学界所公认的恩格尔定律。

经济学上的名词不一定也没必要每个人都懂,但生活的变化和感受却是实实在在的。

权威部门的资料表明,“九五”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恩格尔系数衡量,城镇居

民由 1995 年的 49.9%下降到 1999 年的 41.9%,农村居民则由 58.6%下降到 52.6%。到今年底,综合起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降到 50%以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恩格尔系数降到 50%以下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我国人民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

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

它说明,我国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正稳步提高!

仅就吃而言,城镇居民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倾向更加明显,商场、超市的净菜、速冻

食品和绿色食品日益受到青睐,牛奶等已经成了许多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在外就餐的机会也越

来越多。5 年来,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中主食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的倾向也十分明显。

除了吃外,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表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上。“九五”前 4 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

积由 8.1 平方米增加到 9.8 平方米,住房用气率由 68.4%提高到了 84%,自来水的普及率由 93%提高到了96.8%。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则由 21 平方米增加到 24.4 平方米。

在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交通通信条件改善的速度更加迅速。去年底,全国固定电话和移动

电话用户分别达到 1.1 亿户和 4324 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 13%,其中城市 28.4%。农村通电话的行政村

比重达到 79.8%,从东到西,不少农户已开始安上电话,并且涌现出为数不少的电话村。

在用的方面,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热点长盛不衰。彩电由平面直角而纯平、超平、高清晰度,冰箱由单

门而多门、大容量、绿色环保。家用空调器、家庭影院、中高档家具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家用电脑、

移动电话、微波炉、影碟机由前几年的几乎空白迅速提高到 1999 年的每百户拥有 6 台、7 部、12 台和

25 台。农村百户家庭拥有的大型家具由 695 件增至 761 件,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由原来的 17 台、17

台和 5 台快速提高到 38 台、24 台、11 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用于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用于子女非义

务教育和自身再教育的支出大幅度提高。去年以来,国家增加公休假日后,旅游市场更是一片火爆。统

计表明,1999 年城乡居民衣食住用以外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 29.2%和 21.6%,分别比 1995年提高 8.3 个和 6.2 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表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生活质量提高的

背后是什么呢?无疑是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九五”前 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 8.3%,继 1995 年实现 GDP 总量比 1980 年翻两番目标后,1997 年又实现了人均 GDP 翻两番的目标。按银行汇率折算,2000 年底人均 GDP 将超过800 美元,这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标志。

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保证了城乡居民收支的稳定增加。199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5854

元,比 1995 年增加 157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210 元,增加 632 元;1996-1999 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幅分别达到 5.6%和 5.4%,超过“九五”计划预期目标。

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1999 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达到 6651 元,比

1995 年增加 1777 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1973 元,增加 539 元;“九五”的前 4 年,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年均提高了 6.1%和 5.7%。

在收支稳定增长的同时,居民个人资产也迅猛增加。一是表现在房产上。到 1999 年底,城镇居民家庭

住房自有率已经超过 70%;农村竣工住宅投资,由 1995 年的 1350 亿元增至 1999 年的 2000 亿元以上。二是表现在储蓄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 1995 年的 29662 亿元扩大到 1999 年的 59622 亿元,增加了一倍多。与此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手持现金等其他金融资产也在大幅度增加。

发展经济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直接条件。在城市,大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

工工资,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农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减轻农

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扶贫开发投入,到 2000 年底可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

标,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九五”即将过去,“十五”又在规划当中。随着“九五”的结束、“十五”的开始,新的世纪降临了。

从温饱到小康,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从小康到富裕,更加美满的生活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新的世

纪,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价格歧视”重新解释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但针对不同的顾客,价格却大不一样,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你可以说这

是“价格歧视”、“不公平”、“不正当竞争”、“欺骗顾客”、“倾销”,也可以说这是“让利”、“优惠”、“补

贴”、“扶持”。

需求定律说,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所有市场需求,都符合这个

规律。有所差别的是,不同的顾客对不同的产品价格,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有时候,价格稍微下降,

需求量就显著上升;但另外一些时候,价格即使出现较大的变动,需求量却停滞不动。

美国的机票价格变化多端,不要说头等仓、商务仓和经济仓座位标价悬殊,就是相临的两个座位

也照样可以相差一倍,有时候经济仓的座位就比头等仓的还贵!这种现象,什么“价值决定价格”理论,

什么“成本决定价格”理论,都是根本没有解释力的。

从需求原理出发的经济分析是这样解释的:航空公司根据各种“线索”,将乘客加以甄别(即“歧视”),

根据乘客对飞行服务的不同需求,制定完全不同的价格,从而在不同类别的乘客身上分别实现收益的最

大化。

还有一些“线索”是顾客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比如顾客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报纸和旅行社之

间搜寻,是否愿意提前两个星期甚至半年预定机票,是否愿意耐心填写“里程奖励计划”的表格并随时

留意各种优惠活动等等。航空公司根据这些线索,把“闲人”(也就是时间的成本较低的乘客)甄别出来,

用低得多的价格吸引他们,从而创造本来不会发生的营业额,增加公司的总收益。

日本生产的汽车,运到美国后价格比在日本本土更便宜,因而被指责为“倾销”,那是两国政治首脑谈判

的重要议题。有人说日本厂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倾销汽车,占领美国的市场,同时在日本本土用

高价索取利润,补贴倾销的损失。

可是,这样的观点怎么能说得通呢——日本人怎么会用自己的钱补贴美国人呢?你说扩大市场,可是

亏损的市场,谁愿意扩大?越扩岂不越亏?“低于成本,占领市场”的倾销阴谋理论不堪一击,不过至

今仍然深受欢迎。

问题在于怎样定价才能多赚。在日本,价格定得较高,才能使总收益达到最大;但在美国,价格得定

低一点,才能使总收益达到最大。显然,“价格歧视”的目的是增加交易,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是

有利的。

经济学可以拨开修辞的迷雾。“歧视”、“倾销”似乎不光彩,“让利”、“优惠”似乎符合消费者利益。然而,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种行为,就是厂商区分不同的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反暴利法,反

倾销法,都是经济学无知的经济法。如果法令强行禁止价格歧视,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蒙受损失,且以对

价格变化更敏感的穷人为甚。

“苏宁”“国美”启示录

去年年底,就在家电价格战尘埃即将落定之际,作为家电产品销售渠道的商家却由幕后走上前台,先是国美在西南重镇成都与当地的另外两家大型商场大打出手,将 29 寸彩电价格降到 1200 元,赚足了人气,接着苏宁宣称要在三年内建 1500 家连锁店,铸造家电销售的商业航母,并对想搞终端的空调厂家提出了警告。实际上,这两家企业过去虽然比较低调,不像家电生产厂家那样呼风唤雨,但这几年经过市场上的摔打,他们逐步成长壮大起来了,并且在家电产业价值链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年中、国美就曾无视彩电价格联盟的禁令,率先打破沉寂,一石激起干层浪。同时国美也明确自己的目标,先由北京进入天津、上海,再杀向重庆和成都。目标是在三年内建立 200 家大型专业家电商场这一切都说明,在中国即将加入 WTO 之际,中国家电产业价值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商业,正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希望变被动为主动。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进入 WTO 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农业、也不是机械制造、家电和电子产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商业。90 年代以来,国外大型零售超市的进入,对中国传统商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迫使过去传统的百货业态逐渐分化,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道路,而专业家电销售企业正是在中国市场上商业业态逐步演化的过程中,随家电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家电产业的日趋规范成熟,经营家电的商家也日益成熟,急于扩大规模。在稳住自己根据地的基础上,这些企业首先选择地域扩张来扩大自己的规模,以进一步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以便在商业竞争中进一步获取优势,实际上是明智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商业企业进行地域扩张的历史上,前有中原商战的霸主仟村百货兵败京沪,后有家电批发的明星郑百文功亏一篑。尽管经历了商场风雨的新兴家电销售企业无论是企业实力、管理水平、销售网络等都要优于仟村和郑百文,但在这些企业吹响规模扩张的号角,并向业界投掷一枚枚炸弹、宣布一个个举措时,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各种误区和陷阱。如果这些企业处理不好,也有可能深陷泥沼,难以自拔。

给“苏宁”“国美”们提个醒

因此我们真心地希望这些企业在塑造自己的企业、规划自己的战略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清规模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许多企业都误以为规模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把追求规模当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这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企业之所以规模能上去,是因为这个企业有竞争优势,否则规模就不可能上去。这几年家电产业竞争格局的演变实际上证明了这一点。有些企业追求规模,但规模增长之后却削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考察沃玛特的成长史,也可以发现,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公司的连接供应商和销售点的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和以顾客为中心的独特公司文化。但是许多人看到的是它的连锁和规模,但那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

二要协调树立品牌与刻意炒作的关系

商场不可能没有炒作,但如果企业热衷于炒作,就会顾此失被。一个流通企业,如果不树立自己的品牌,不通过自己的形象、信誉、服务和保证逐步建立顾客忠诚;即使一开始客流如潮,最终结果也可能像仟村百货那样成为昨日黄花。

三要平衡低价格与服务水平的关系

目前几家大的家电销售企业都将低价作为自己的杀手锏,而其中又以国美为甚。几乎是无往不胜,从天津到上海,再到重庆和成都,都在当地引起震动。然而低价格可以吸引人流,但留不住人心。因此当同行也以此手段作反击时,企业就有面临四面楚歌的风险。实际上,之所以近几年来价格战如此遭人青睐,是因为近几年来通货紧缩,老百姓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价格战总是能解一时之急。但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饮鸩止渴。随着宏观经济的转暖和消费者日益成熟,大部分消费者将更关注商家的服务、信誉、保证等能为消费者增加价值的要素。因此企业如何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方向,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要明确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

家电分销商由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在家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际上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如果商家自私地或错误地利用这一有利地位,不仅不会为自己带来好处,还可能导致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萎缩。表面上看,许多厂家现在都要听商家的,而且厂家还不敢违背商家的意志,商家可以对厂家说三道四,有些商家甚至采取买断厂家生产线的做法。但是如果商家在整个价值链中只是一个中转站,不以服务、信誉、保证和创新来增加顾客价值,最终的主导权将仍会回到厂家手中。尤其是当家电

厂家的集中度提高和其营销水平提高之后,家电商家在与厂家的博奕中将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除非商

家在管理水平上超过厂家。

五要处理好扩张速度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

最近几年来企业都时兴低成本扩张,但任何一个快速扩张的企业都必须以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作后盾。美国的连锁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管理。管理水平不提高,扩张太快只会加重负担,降低企业的竞

争能力。这一点已有许多前车之鉴。中国由于整个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的限制,

跨地区的快速扩张成功者寥寥。有些企业强调速度第一,这是危险的。只有管理水平上去了,企业的快

速扩张才有保证。但目前来看,家电分销商的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六要协调全国网络与区域化特色问题

目前大型家电经销企业都企图建立全国分销网络,这个方向是绝对正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商业企业的特殊性,任何一家家电销售企业,又必须扎根于当地具体的市场环境。因此如何在扩张的过程中

与当地政府、同行、相关社会团体和消费者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是目前这些有志于建立全国销售网络

的商家需要认真考虑的。

参与未来竞争靠什么?

综合考虑以上诸多方面,这些有远大目标的家电经销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未来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这些企业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吸引

和培养,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现代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尽管有志于同国外同类商家同场竞争,

将来还有可能力不从心。从长远来看,家电经销企业若要在未来三五年构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能够对抗

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选择自己战略上的独特定位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家电销售企业可以走以下几条路:一是通过规模实现成本领先优势,这是许多

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许多企业一提规模扩张,就想到降价竞争。实际上,一个商业企业若要真正实现成

本领先,必须向中小城市切入,并通过中小城市辐射农村中小城镇市场,否则难以实现规模的突破。因

为大城市同类商业企业太强大,竞争大激烈,弄不好会功败垂成。而越是小城市,商业越是不发达,越

需要有规模、有品牌、信誉的企业。如果能抓住中小城市,并扎下根基,就会在战略上占有比国外同类

企业更大的优势。二是通过服务进行增值,实现服务扩张。我国家电销售和服务模式目前相对简单,既

没有电话、目录销售,网上销售也很少,而服务、保证、信用等则由厂家提供。这实际上为商家提供了

机会。如果商家能够针对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提供有特色的服务,一定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海尔就是

靠服务立牌。国外商家也有靠服务获得成功的案例。三是占领更特殊的家电细分市场,例如高端影音产

品市场,高品质家电产品市场等。高端市场是未来中国景有潜力的家电市场。这一市场目前还未有效开发,很可能成为外国家电销售厂家进入中国的突破口,强化自己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即由原来

简单的搬运工变成真正的增值服务商。

在市场发展的初期,商家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功能是以简单的销售为主,实际上就像搬运工,此后则侧重于促销,商场既是大展台,又是广告牌,成为厂家争夺的对象,最后商家的功能则侧重于信息和知识。它必须及时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并有效地分享和利用这些信息,使之为整个价值链服务。谁能更

好地掌握和利用消费考消费行为的信息和知识,谁就会成为产业价值链上的强者。沃玛特就是以此获得

竞争优势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为此,企业必须强化信息职能。目前许多商

家都积累了大量的顾客信息和市场信息,但这些信息大多只是一个大概印象,或是各种传闻和某种市场

现象的综合,而不是科学记录的信息。举例来说,价格促销的长期效果就很少有商家进行认真研究,也

缺乏这方面的基础数据。同样,更少有商家进行主动的市场调查,预先了解市场的动态并据此制订相关

策略。从各地商战的演变来看,基本上都是一种反应行为,最多不过是炒作,但却缺乏系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决策。如果商家要像沃玛特那样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比生产厂家更了解

消费者,不仅了解消费者今天买了什么,还要了解它们明天需要什么。

树立品牌优势

作为家电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关于顾客的知识和信息之外,就是顾客的品牌忠诚。目前许多企业误以为这种优势来源于“量”。“量”只是短期的现象,而信息和品牌则是长期资产。品牌需要企业有一套严格的品牌管理体系,真正将顾客

看成自己的上帝,并且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顾客忠诚,实现顾客的满意。因此商家不仅要对自己

的服务负责,还要对自己销售的产品负责。在目前商业秩序还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基

础的品牌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捷径之

管理上精耕细作,要发育自己健全的职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过去的商业百货虽然管理上有一套,但机制上不活。新兴的家电销售企业,机制上很话,但业务职能不

够健全,尤其是在收集和处理分析市场信息、积累用户资料、市场调查、科学决策、服务管理、人才培

养、财务管理等方面欠缺较多,企业如果不发育这方面的专业职能,实现科学决策,快速扩张就容易走

上郑百文和仟村的老路。

在具体运作上不断创新

目前商业运作上还比较传统、原始,但从美国商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获得持久竞争

优势的关键。从目前来看,金融信用、网上购物、目录购物都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如果企业在管理上规

范完善之后,也可以大胆地利用金融和信用手段来扩张规模,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上市和发行自己的信用

卡,要注意利用新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在管理上、观念上不断创新。

重视健全的财务结果

目前许多企业都过分地看重现金流量,而不太重视企业的利润。尽管在金融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企业

可以不必靠利润积累来发展壮大,但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是检验一个商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最重要的

指数。如果重视这一点,就会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维持盈利增值空间上作文章。现在许多

家电分销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间又被各种价格战侵蚀得所剩无几。虽然流水增大,但实际

上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速扩张,企业会欲速则不达。

注重人才的培养

商业经营的专业人才本来就非常缺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商业经营正由过去的百货店向专业

店、超市、仓储等业态发展,经营方式由独立到加盟连锁方向发展,而其职能也日渐丰富发达,竞争日

趋激烈,这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敢于创新的人才。企业要扩张、要与国外竞争就必

须在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

凝聚力,只有这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

从电池回收看外部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北大的各个宿舍楼及教学楼内,出现了一个个朴素的纸箱,这是环境发展协会

的同学为回收废电池、减少环境污染特意设立的。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也为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出了力,可谓一箭双雕。

废弃的电池污染环境,具有负外部性。于是,生产单位电池的社会成本加上受到污染影响的不利影响

的旁观者的成本,成本总额加大。此时,电池的消费者的价值大于生产它的社会成本;电池的最适当的

数量,即最优的数量,小于均衡数量,既市场量。这时市场无效率。

面对这种负外部性,我们并非束手无措,既可私人解决,也可设立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环发的电池回收箱就是私人解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回收提供了外部条件。但他们的宣传力度还是不

够,很多人对回收箱眼至心不到,视若无物。这时,通过发传单、搞演讲等活动来扩大它的影响,用道

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即利用外部性的内在化。

对于生产电池的厂家,政府应进行管制或征收庇古岁。如国家环保局可以告诉每家工厂每年的排

污量减少为 50 吨,或指定某些厂商生产环保型电池。当然,政府也可以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提

供符合社会效率的激励,如可以对每个厂家每排出一吨废物征收一万元的岁收。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还需要政府投资科研领域,使环保型电池的成本降低,使之趋于完

善。这才符合市场规律,才能赢得消费者。

从经济学角度看“希望工程”的合理性

教育是公众事业,理应由政府出资,似乎是通行全世界的不争的道理。那么“希望工程”是不是从某

种程度上默许了政府的失职行为?教育体制的缺限是否会因为这样的宽容而拖延整改?答案却不能简单

用是或非来概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的投资行为是有一定预期的,基本可以用成本-收益模式来解释。也就是说,

如果对某一特定项目/公司/股票投资 100 元,经 10 年后,收益预期为 150 元(Y1);而同样的 10 年内,同样的 100 块钱在社会各行业投资回报的平均值是 130 元(Y0),Y1>Y0,那么人们会倾向于进行投资;

反之,如果 Y1

现在用这个非常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政府与个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倾向。对政府而言,教育

投资的预期是什么呢?是公民素质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犯罪率下降,高技术含量人力资源的增长,最终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对个人及家庭而言,教育投资的预期又是什么呢?是可靠的工作

保障,良好的社会地位,充实的个人生活所带来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满足感。假设这些都是可量化的,

那么,政府教育投资收益 GR 与政府其他投资的平均收益 GR0 比较会决定政府的投资行为;个人教育投资收益 PR 与个人其他投资的平均收益 PR0 比较会决定个人的投资行为。如果 GR 与 PR 毫不相关,事情就很好办了。但是,事实是,GR 与 PR 不仅关联密切,而且可以通过出国,迁户囗等人才流动渠道变成此长彼消的局面。也就是说,人受过良好教育后所得到的收益和满足感是较稳定的。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却不易获得收益保证。用通俗的一个不很严密的比方来说,对中国政府,教育总是“失败”的--每

一批学子中,小学升中学,好的上了学,失败的流向社会;高中升大学,好的上了学,失败的流向社会;大学读研究生,好的上了学,失败的流向社会;研究生出国,好的出去了,失败的流向社会。再来看看

两个重要的叁数 GR0与 PR0,其中 GR0 是同时期内社会投资的平均收益,就是基建投资,企业贷款(企业应与政府分开,但现在地方政府对企业还有很强的影响,因此划在内)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等在同期内带来的收益平均值。可见与教育的无形收益相比,地方政府有不少投资选择,GR0 很高,很有可能形成 GR

反过来讲 PR0,个人的投资渠道又有多少?在调查居民储蓄倾向时,有 70%的家庭回答“存钱为孩子上大学”,其他的选择还有养老,炒股,买债券,买房,而与孩子有一个良好前途这样一个巨大的 PR 相比,剩下的投资平均收益 PR0 并不让人心动。PR>>PR0,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投资应当从民间找出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统计数据上的低投入同时存在的(现在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低於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国家 3%的水平)是独生子女们沉重的课外绘画,钢琴班,也就是家庭给予的教育追加投资,原因是否可以从上面的论述中得知一二呢?

那位说了,我捐助希望工程,是掏我的钱,给我不认识的人,何来预期收益啊?对。所以,希望

工程才建立 1+1 计划,加强捐助人与受助人的联系,分享受助人的 PR。因为收益不光表现为物化。也

体现为“做个好人”的心理满足上。这种联系越密,您愿为预期收益所付的投入就越大,所以给自个儿孩子舍得万八百的,给人家孩子一年 300 人民币还是亲疏有别的嘛。而现在希望工程的最大捐款人是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对它而言,还有公共关系融洽、具备良好企业形像的无形资产收益。

又一位说了(呵呵,民主人士):政府是用纳税人的钱,办公益事业是它的职责,怎么能以成本-效益为准绳?您说得对是对,但那不是理想状态麽?咱现在不是就不在理想状态,在转型期麽?再说呢,

哪一个现存政府不要为财政操心?政府落实到决策时,都是以一个实体的方式,这个实体维不维护绝对

精神道义,还要看全体公民的意识及各大小团体的力量均衡。政府一急,不免说,那你们都照章纳税了吗?比如占家庭总收入 20%-80%的金融产品收益(银行存款利息债券、股息等等)现在还是免所得税的...这就扯远了。

大概我的意思就是希望工程是个好事儿,因为它以民间的方式联系起需求与供给,于国于民有利,并且可被各方面接受,转型期就需要这样的缓冲组织。

打官司的经济学

打官司当然要付出成本。首先,你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你本来是可以用它们去获取收入的。其次,你要请律师,付给他律师费。再次,你可能还要忍受旁人的非议,特别是当你要求被告给予赔偿的

时候。最后,如果你的官司输掉了,你还要负担法院的诉讼费用。所有这些成本加起来可能成为一个可

观的数目。那么,一旦你赢了官司,你的回报是什么呢?当然要看你打的是什么官司。比方说,你打的

官司是这样的:你在你买的跑步器上跑步时,跑步器的皮带突然断裂,致使你摔断了小腿骨。你认为是

跑步器的质量问题造成的,而厂家则认为是因为你用力过猛。你把厂家告上法庭,并赢了这场官司。你

可以从厂家得到如下赔偿:更换跑步器的皮带、你的医疗费及你的误工费。前两项不过是对你付出的费

用的补偿。按照法律规定,最后一项应是本地上年职工平均日工资乘以你因受伤而休息的天数。倘若你

的单位开恩,不扣你的工资,这笔赔偿费是对你的额外补贴;否则,它也不过是对你的损失的赔偿。收

入与成本两相权衡,打一场官司下来,你能落个够本已是相当不错。

近年的民事赔偿案件中多了一项内容,叫"精神损失"赔偿。你摔断了腿,精神受到刺激,要求赔偿

似乎也有道理。但是,"精神损失"值多少钱?法律对此没有规定,已有案例中的判罚则可以相差成千上

万倍。最明显的例子当属上海一女大学生状告上海屈臣氏连锁店搜身一案。在这个案子中,女大学生因

出门时警报器响了,被带到地下室搜身达两小时之久。此事国内报道甚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大学生提出赔偿精神损失五十万元人民币,一审裁决为二十万元;屈臣氏不服,二审改判为赔偿一万元,与一审判决形成天壤之别。

无论是物质赔偿,还是精神赔偿,首先体现的是法律对受害一方权利的认同和保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免遭他人侵害的权利,民事赔偿是保护这种权利的手段之一。但是,民事赔偿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体现了对受害一方权利的认同,而且还是对施害一方的惩罚,并由此对潜在的其它侵权行为构成有力的威慑,从而达到减少整个社会的侵权行为,进而保护全体公民权利的目的。从社会运作的角度来看,民事赔偿这后一功能比前一功能更为重要,因为前一功能只是对某一特定社会个体,即受害方权利的认同,而后一功能则是对全体公民权利的保护。对于这一点,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早有论述。他说:"当某个人受到伤害或摧残时,我们要求对在他身上犯下罪行的人进行惩罚,与其说是出于对那个受到伤害的人的关心,不如说是出于对社会总的利益的关心。"(《道德情操论》,第 111页。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年)。因此,法不仅仅是伸张社会正义的工具,它更是全体公民得以形成社会的黏合剂。

意识到民事赔偿中所体现的对全体公民权利的保护,则我们可以推断,每一项正确的判决都具有正的外部性。在普通法国家,每一个判决都自动以判例的形式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判决过程中必须参照的标准。因此,在这些国家,一项正确判决具有正的外部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这样的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判决不能形成判例,但一个正确的判决通过其威慑作用也产生正的外部性。况且,中国目前正处在法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正确的判决将对中国法律的成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正确的判决具有外部性,每个受害者走进法院打官司这一行动也同样具有正的外部性:打官司不仅为他赢得补偿,而且为整个社会带来收益。这种额外的社会收益可以是两方面的。首先,民事案件必须要由当事人提起诉讼才能立案,因此,只有当受害人自己走进法院,法院正确判决的外部性才可能发挥出来。其次,受害人走进法院这一行动本身便构成对潜在侵权者的威慑,因为这一行动告诉他们,侵权是不可能逃脱法律的约束的。这后一点对当前的中国意义重大,因为在一些地方,受害人仍然因为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束缚而不敢上法院。从这一点来看,象王海这样的打假英雄的出现实在不易。他是否把打假当作一种挣钱的手段是一回事,他的打假行动为社会带来巨大收益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则我们前面所列举的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就远不能及一场官司所能带来的社会收益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不愿打官司的现象。人们总是愿把中国人不愿打官司归咎于中国人怕惹事的传统心理。依我之见,目前民事赔偿额太低才是真正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现的精神赔偿是在国家倘无相应的法律条文的情况下兴起的。分析一下精神赔偿产生的原因是必要的。一种说法是,它的产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精神满足开始有要求的结果。这当然可以成为一种原因。但我认为,受害者对内化部分社会收益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不求赔偿,只为正义而打官司的人当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是,我们不能期望人人都有这样的牺牲精神。社会的运作只能是为凡夫俗子设计的。所谓凡夫俗子,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理性的人。理性的人要计算,当收益不能全部为自己所拥有时,他的积极性就要打折扣。一位受害者既然决定去打官司,他要求拥有部分社会收益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此,目前在"精神"之名下的赔偿包含着社会对受害者的收益返还。

但是,对受害者的社会返还不应该由国家承担。这是因为,如果由国家承担这种返还,则达不到惩罚施害者的目的。因此,在法律操作上,对受害者的社会返还只能是定义为对施害方的额外惩罚。既然是惩罚,就必须要达到惩罚的效果,也就是要让施害方感觉到"疼"。在上海屈臣氏一案的一审判决中,判决二十万元的一项理由是屈臣氏有赔偿能力。这实际上是一项正确的理由,因为对于屈臣氏这样的企业,只有较高的惩罚才能使它感到"疼",也使其它类似的企业感到"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惩罚应该越高越好。惩罚太高,会反过来降低社会整体的福祉??如果把一家企业罚得破产了,社会反而会因此受损。

那么,社会补偿应该是多少呢?要衡量一个案件的社会效益是极端困难的,因此,要对上面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一个变通的方法是在广泛讨论的前提下接受一个社会中多数人认同的数额。所谓广泛讨论,即通过新闻报道让民众了解案情,给他们发表意见的能力和机会。在屈臣氏一案中,一审判决中的二十万元巨额赔偿让人瞠目,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显然是没有了解民意的结果。二审改判赔偿一万元,虽然是接受了民意,但有缩得太远之嫌。

接受社会中多数人的认同也对于防止民事赔偿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大有补益。当赔偿达到一定数额时,就可能出现为金钱而打官司的情况。这就是道德风险问题。在美国,这种事例举不胜举。例如,有人故

意在路上摔一跤,却状告市政府没有维修好道路。市政府被告烦了,加之钱是纳税人的,便陪个万八千

的了事。这种道德风险问题总是存在的,即使赔偿额低得不能再低了,也可能有流浪汉觉得值得一试。

在这里,鼓励受害者打官司和防止道德风险是一对此消彼涨的矛盾,只有当赔偿额为社会中大多数人所

接受时,两者才能取得恰当的平衡。当然,降低道德风险的另一办法是增加打官司的成本。在美国,议

会正积极制定有关法律,如要求败诉方承担胜诉方的诉讼费用等,以期能遏制道德风险问题。但是,中

国离那种道德风险泛滥的地步还差很远,她还处于人们不敢或不愿打官司的地步。我们仍然时常听到受

害者受到施害者恐吓的消息。我们的《行政诉讼法》颁布了好几年,然而,把政府推上被告席的例子仍

然凤毛麟角。这倒不是因为政府部门的工作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而是因为,面对强大的政府权力,

老百姓不敢去告。我没有鼓励大家多打官司的意思;但是,倘若没有人愿意打官司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那些违法的人知道他们不会受到追究。然而,要想让受害者愿意打官司,就必须对

他们进行足够的补偿,不仅要补偿他们的损失,而且要把部分社会收益返还给他们,使得打官司的收益

足以抵消打官司的成本。

道德风险和美国股票市场

自从 1987 年的美国股市危机过后,美国股市的规模就一直以创记录的速度在增长,标准普尔指数

从 1987 年 10 月的 220 点增长到了现在的 1400 点还多,它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 17%。资产价格的高涨意味着,与过去相比,期望的股息增长率在上升,风险贴水在下降,或者说经济中存在泡沫(这三种

情况有可能并存)。

在假定股息将会以历史水平继续增长,同时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我们研究了美

国股市风险贴水下降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目前美国股市的高涨是泡沫经济,原因在于它是基于投资者

一方错误的信念。上述想法实际受到了布兰查德(Blanchard)在法国经济顾问会上(French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关于市场发展讲话的启发,即投资者误以为股市只会升不会降。这种错误的信念将会导致道德风险。投资者相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会采取关键性的措施遏止股市的下跌,同时又不

会阻止股市上升;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美联储的干预肯定会是成功的。可见,美联储给投资者的印象

是它为股市的繁荣加了保险,结果是助长了股市中的泡沫经济。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先生的一些做法验证了我们上面的观点,对 1987 年股市危机

造成的影响他竭力弥补,而且对 1998 年由于信用紧缩造成的市场萧条他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遏止,在两个事件中他都降低了利率、向企业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货币当局在长期是无法控制真实利率的,但是

在短期由于价格和通货膨胀预期具有粘性,他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货币当局对股票价格会有暂时

的影响。通过对 87 年股市崩溃的补救和对 98 年市场衰退的避免,格林斯潘先生使投资者相信,如果市

场的衰退超过了某一限度,他有能力做到不让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风险贴水一般保持在 7%至 8%之间,然而根据布兰查德在法国经济顾问会上所列举的数字,美

国 1999 年第二季度的风险贴水是 2%。Wadhwani 计算的同年九月的数字是 1%。在布兰查德的评论中他承认,有理由相信风险贴水应当比过去低。然而,他认为实际上所观察到的风险贴水下降比经济稳定性

的上升、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分布等因素所能够解释的要大得多。布兰查德和 Wadhwani 最后不得不

得出结论,股市目前的市值只能被解释为泡沫经济。

对泡沫经济的成因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由于货币当局只是遏止衰退而鼓励经济高涨,这种不

对称的做法使得投资人相信,市场价格一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会在此水平上稳定下来不会下降。另

一方面,市场价格不断上升的趋势将会保持下来,不会有一个上限。说的确切一点,股市上的定价过程

好象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都买了一种不会失效的远期交易合同,这个合同将保证他们不断的以市场的最高

价格兑现自己的收益。认为货币当局的干预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就象是发行一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看法,有

些类似于克鲁格曼关于汇率“目标区域”管理的观点。假设投资者认为中央银行在股市上只进行单一方

向的目标管理:要让货币当局对名义汇率目标区域管理的承诺可信,就要求中央银行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而要让股市的真实价格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需要的却是投资人的轻信和短视。

在我们的研究中,股市的市值是经济中一些基本变量的函数,同时我们也阐明了如果不存在美联储

可以稳定市场的错误信念,这些变量与股市市值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接着,我们将一些参数代入这

个模型,结果发现,即使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没有改变,相信美联储将会制止市场衰退的信念仍然能够

解释为什么风险贴水从 7%降到 2%。上述的信念完全可以解释市场价值高估的问题。

当前的资产定价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泡沫会出现,以及为什么泡沫会最终破裂,而我们理论

模型提供了这方面的解释。由于投资者相信,当市场价格低于某个市场最高价格一定比例时,货币当局

就会抑制这种衰退。货币当局的这种单项干预策略将会大幅度降低市场上可观测的风险贴水。由于中央

银行无法决定股票的真实价格,最终的资产价格将是不合理的,当然得出上面结论的前提是承认在一般

的投资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短视和过度乐观。

我们的解释可以解决市场价格高涨和人们风险态度稳定之间的矛盾。然而,并不能据此得出

结论说一切都是由错误的观念造成的。正如布兰查德所言,基本经济面的健康发展也对风险贴水的下降

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反微软公司垄断案

1微软公司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简述

1)1990 年 6 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微软公司与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 IBM 公司)关于个人计

算机操作系统的冲突对微软公司进行秘密调查,焦点是微软公司将应用软件与 MS—DOS 操作系统捆绑

销售,是否有碍市场的公平竞争。由于投票的结果是 2∶2,联邦贸易委员会没有就立案形成一致意见。

2) 1993 年 8 月 20 日,联邦贸易委员会终止对微软公司的调查。司法部宣布接管这一案件。

3)1994 年 7 月,司法部以美利坚合众国的名义向哥伦比亚地区联邦法院就微软公司的行为提起民事

诉讼,称微软公司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第一条和第二条,要求法院防止和限制微软公司以排他

性的和反竞争性的合同销售其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1994 年 7 月 15 日,微软公司与美国司法部在法庭

上达成一项和解协议:微软公司不能以“视窗(Windows)95”许可证威胁计算机制造商,以附带其他

应用软件,但微软公司保留开发“集成产品”的权利。双方同意法院不再审理,而只作一个“同意令”。

但这一和解协议被哥伦比亚地区联邦法院法官斯坦利?斯鲍肯法官驳回。1995 年 6 月 16 日,哥伦比亚地

区联邦上诉法院认为应当批准微软公司与司法部达成的和解协议,驳回了斯鲍肯法官的意见并解除其审

理该案的权利。8 月 21 日,哥伦比亚地区联邦法官杰克逊批准了微软公司与司法部达成的同意令。

4) 1996 年,网景(Netscape)公司就微软公司销售“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简称 IE)浏览器的行为向司法部提出指控,宣称微软公司利用其垄断操作系统市场之便,捆绑推销 IE 浏览器,违反公平竞争规则。1997 年 10 月 20 日,司法部向哥伦比亚地区联邦法院提出申请,称微软公司蔑视双方达成并经法院批准

的同意令,要求法院判决微软公司遵守同意令。1997 年 12 月 11 日,哥伦比亚地区联邦法官杰克逊下达

预先禁止令,要求微软公司从“视窗 95”操作系统中分离 IE 浏览器。微软公司于 12 月 16 日向哥伦比

亚地区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1998 年 6 月 23 日,上诉法院合议庭判决,微软公司将 IE 浏览器与“视

窗 95”捆绑的行为没有违反其与政府的协议,撤销地区法院联邦法官杰克逊对微软公司的预先禁止令。

5)1997 年 10 月 7 日,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公司向位于圣何塞的地方法院起诉微软公司违反 Java 协议,实施商标侵权,错误广告,不遵守合同,不公平竞争,粗暴干涉潜在的商业优势等行为。

其实质是声讨微软公司的 IE4.0 浏览器中 Java 语言不能支持跨平台软件,只能支持“视窗”操作系统,

要求法院发出禁令。1998 年 11 月 17 日,地方法院就微软公司违反协议,修改 Java 程序代码一案作出

初步裁决,判令微软公司在 90 日内修改其“视窗 98”,使之符合太阳微系统公司的 Java 语言标准,或

者将 Java 完全从其操作系统和应用开发工具中清除,否则将禁止其销售。1999 年 8 月 24 日,上诉法院

作出判决,判定微软公司确实违反 Java 使用权协议,但并不足以发布禁令。

6)1998 年 5 月 18 日,美国司法部代表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政府,和纽约、加利福尼亚、康涅狄格、

哥伦比亚特区、佛罗里达、伊利诺斯、衣阿华、堪萨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马里兰、马萨诸塞、密

歇根、明尼苏达、新墨西哥、北卡罗莱纳、俄亥俄、南卡罗莱纳、犹他、弗吉尼亚、威斯康星等 20 个州

政府(南卡罗莱纳州于 1998 年 12 月 7 日退出),向哥伦比亚地区联邦法院就微软公司非法垄断行为提起

诉讼。这是美国继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案(1969 年)、三大谷类熟食品制造公司寡头垄断案(1972 年)、埃克

森公司等八大石油公司垄断案(1973 年)和电话电报公司(AT&T)垄断案以来又一起大型垄断案件。1998

年 10 月 19 日,司法部和 20 个州政府诉微软公司垄断案正式开庭审理。2000 年 2 月 23 日,此案再度开庭,联邦法官杰克逊于当日宣布正式庭审结束。

2美国反垄断法规及其理论基础

1)美国联邦的几个基本反垄断法规。

(1)1990 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 of1890》。这个法规是反垄断法的基础,它有两个关键条款:

第一条:任何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作出的契约、联合或共谋,如被用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贸

易或商业,均属违法。

第二条:任何垄断者或企业垄断者,与他人联合或共谋垄断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贸易或商业之任何

一部分者,均被视为刑事犯罪。

(2)1914 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该法第五条规定:“对于商业活

动中的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方法,均就此被宣布为违法”。1938 年的《惠勒—利法》(Wheeler-Lea Act)对这一规定予以扩大,即“对于商业中各种不公正的竞争方法和不公正或欺骗性的行为或做法,均就此宣布

为非法”。

(3) 1914 年《克莱顿反托拉斯法》(The Clayton Antitrust Act of 1914)。这个联邦法规不仅规定了司法

部与联邦贸易委员会均有权对该法行使管辖,而且指出了四种引起反托拉斯注意的商业做法,即价格歧

视、独家交易、合并和联锁董事会。

(4)1936 年《鲁宾逊—帕特曼法》(The Ropinson-Patman Act of1936)。这个法规的目的是扩

大 1914

年克莱顿法中有关价格歧视的适用范围,并对此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

2)美国联邦的反垄断法规及反垄断判例,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一般而言,竞争被认为是一

种理想的资源分配方式,是自由企业经济的核心。竞争过程所产生的一般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可能产

生商品和服务的最低价格;二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类型及质量有选择余地。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布莱克法官在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诉美国案的判决中所指出:(谢尔曼法)基于的前提是:无限制的竞争

力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最佳的经济资源分配、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由此提提供的

环境将有助于保持我们民主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事实上,处于竞争中的厂商可能通过密谋协议进行联合而限制厂商之间的竞争。有些厂商会力争或

发现自己在某种特定的市场结构中处于一种战略地位。这种战略地位使它的采取垄断者的行为或对市场

中的其他竞争者实行限制性的强制压力,向买主提供欺骗性的产品与服务。反垄断法的基本目的在于查

明和消除竞争过程中的弊端,保护消费者和竞争者不受竞争过程中的某些违法行为的侵害,以使竞争体

制能够更有效地运行。

3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领域的垄断地位的形成过程

1)微软公司于 1975 年创立于新墨西哥的阿尔伯克基市,创始人为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里科?威兰德。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为早期个人计算机提供 BASIC 语言。1979 年 1 月,微软公司从阿尔伯克

基市迁到华盛顿州的贝尔维尤市。雇员人数也从 3 人增加到 28 人。在这一年,他们推出了

Visicalc、WordStar 和宏编辑器,开发出 WordPerfect,年收入从最初的 16000 美元,上升

到 8000000

美元。此后,微软公司开始飞速发展。

1980 年,微软公司注册了 Unix 操作系统,并且开始研制 Unix 的 PC 版本——XENIX。在这一年,微软公司与 IBM 公司签订了协助 IBM 公司开发PC软件的合同。为此,微软公司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

买进 86—DOS 的使用权,并雇佣其最拔尖的工程师——蒂姆?帕特森对该系统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成为

微软公司的 MS—DOS 硬盘操作系统。1981 年,微软公司正式成立并建立了美国销售网。随着微软公司

开发项目不断增加,其规模也逐渐扩大,雇员总数首次突破 100 人,达到 130人。1983 年,微软公司为IBM 公司个人计算机推出 MS-DOS2.0 版。就在这一年,微软公司计划在 IBM 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上引入图形计算功能,即视窗操作系统。这一系统让人们使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上处理图像,并使用若干“窗口”。更为重要的是,微软公司在这一年为视窗作了公告,使这一魔术般的操作系统开始为世人所知。1984 年,微软公司应日本电器公司(NEC)要求,为在日本销路最好的个人计算机开发日语版本的 MS-DOS。从此,微软公司开始向英语国家以外的市场进军。1985 年,微软公司为个人计算机推出了带有拼

写检查工具的 Word2.0 版本,使 Word 软件向前进了一步。微软公司还发行了视窗 1.0,发行了供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机使用的 Excel。此外,微软公司与 IBM 公司开始合作研制第二代的操作系统 OS/2。是年是微软公司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首先,微软公司的年收入首次突破 1 亿美元大关,实现了 140 417 000 美元。其次,微软公司的雇员总数突破了千人大关,达到了 1001 人。

1986 年,微软公司发行了 Macintosh 版 Works 和 Word3.0。同年,微软公司的股票在纳斯达克(Nasdaq)电子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对于微软公司的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年,微软公司的

年收入达到了 197 514 000 美元,接近了 2 亿美元大关。

从 1987 年到 1993 年,微软公司不断推出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其间还收购了远虑(Forethought)公司的 Macintosh 版 PowerPoint 和打印机驱动程序软件生产商鲍尔公司。到 1993 年 6 月 30 日,微软公

司发表的年度报告表明,全世界已有 1.2 亿个人计算机用户使用了 MS-DOS 操作系统。1994 年,微软公

司推出了 Windows NT3.5 和代号“芝加哥”的操作系统(即后来的视窗 95)的β版本(外部测试版本)。它

的 Windows NT3.0 和 Office4.0 分别获得《PC 杂志》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类的年度技术优异奖。当年,微软公司还宣布购买 Quicken 制造商 Intuit 公司。据估计,在视窗 95 推出之前,全球有五千万个人计算

机安装了视窗。据称,全世界至少有 5 万个应用软件在 MS-DOS 平台上运行,另外有 5 千多个应用软件

在视窗控制下运行。司法部称微软公司已经占领了 70%以上的操作系统软件市场份额。1995 年,微软公

司推出视窗 95 和 Office95 以及联机的微软公司 IE 2.0 版。同年,美国司法部提出诉讼,要求微软公司停止对 Intuit 公司的兼并,微软公司遂收回出价。1997 年,微软公司推出 Office97 及套装软件,对

Office95 进行了改进。当年,又推出 IE4.0 浏览器。1998 年,微软公司在全世界发行视窗 98,对视窗 95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1999 年,微软公司推出 Office2000 及套装软件,并宣布将推

出视窗 2000,以此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据统计,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已占据全球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 95%以上份额。在 1975年—1998 年的 24 年中,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翻了 90.5 万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 120.2%;1998 年与1989 年净利润相比,翻了 26.3 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 40.7%。与 1997 年相比,1998 年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已达 144.8 亿美元,增长 27.4%;净利润达 44.9 亿美元,上升了 30.6%。截止到 1999 年 7 月 16 日,与 1986 年微软公司股票上市时相比,微软公司的每股盈利上升了 38 倍,股价上升了 300 倍,市值逾5000 亿美元。

4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

正当微软公司依靠其“视窗”操作系统,建立起庞大的软件王国时,却面临着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的

严峻挑战。

1)跨平台 Java 编程语言和自由软件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威胁微软公司视窗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以

自由软件 Linux 为例,它可以提供完整网络集成的操作系统,充当文件服务器,几乎可以完成视窗上的

一切工作。与微软公司视窗操作系统不同的是,任何人不仅可以自由拷贝、使用 Linux,而且可以免费

获得其源代码,修改程序源代码,以增加特定的功能。随着 Linux 的逐步发展成熟,它的用户已经从个

人延伸至企业,拥有像美国宇航局、迪斯尼、通用电器等一流的企业和团体用户。据统计,目前大约有

14%的公司在使用 Linux,成为与视窗抗衡的非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

2)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以及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网络服务的兴起,让微软公司深

感威胁。比尔?盖茨认为:“Internet 正逐渐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只有视窗在被清楚地证明是连接人们

与 Internet 之间的最佳途径之后,才能兴旺发达起来……我的目标是要证明,一个成功的公司可以自我

更新,继续做时代的弄潮儿。

5微软公司离间 Java 语言,排挤 Netscape 浏览器,谋求在新的市场结构下的垄断地位

为了继续做时代的弄潮儿,微软公司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方面的垄断地位,向国际互联网服务和网络软件发起新的战役。

1) Java 语言之役

在 Java 语言出现之前,整个计算机领域被十几家大公司切割得四分五裂,视窗、OS/2、UNIX 等各

有渊源的计算机标准相互独立,不仅硬件设备不兼容,操作系统等软件平台也相互独立。不仅不同厂家

的计算机设备之间沟通乏术,甚至同一用户在不同计算平台上开发的数据资源也不能相互交流。应用软

件开发商们在某一种平台上完成了开发工作后,还得费心地将它一一移植到其他平台上。而 Java 语言则

在世界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对计算机平台的跨越,因为它是一种与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无关的计算机语

言和计算机平台。具有“一次编写、随处运行”的优势。即无论该用户使用的是哪些硬件平台或操作系

统,只要在企业中部署了 Java,就可以实现无障碍联网,充分利用企业的全部数据资源。因此,1995 年,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公司正式对外公布其 Java 语言,迅速在计算机界掀起一股强有力的风景。随后,太阳微系统公司又发布了 JINI 技术,这是以 Java 技术为基础,把网络上的包括消费类电子设备

如蜂窝式电话、个人电子助理、电视终端及个人计算机在内的各种设备和各种软件部件组合成一个单一

动态的分布式系统,使网络更易于操纵,更易于管理,具有更高的配置性。因此,Java 远不只是一个程

序设计语言。有了 Java,计算所需的两个要素:程序和数据,都不必存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它可以存

放在国了互联网上任何一个角落,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实现了太阳微系统公司标榜的“网络就是计算

机”的理念,即计算机虚拟化。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软件开发人员的不兼容问题,而且为未来的信息设

备提供最广泛的联网空间,把家电、电脑和通信统统联在一起,形成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世界。

Java 的出现,迅速得到工业界如网景公司、数据库大王圣言公司、IBM 公司等的支持。据统计,目前全

世界有 7000 多万人使用 Java,开发者超过 90 万人,在美国的“财富 1000 家”企业中,有 52%已具有Java 资源,16%配备 Java 应用软件,42%的公司于 1999 年在重要部门使用 Java,市面上销售的 Java 应用软件达 1000 多个。Java 的出现,使世界最大操作系统拥有人微软公司感到巨大的威胁,因为 Java 可

以在任何硬件、任何操作系统上运行,这就绕过微软公司的摇钱树:视窗操作系统,使软件开发商们从

此脱离视窗平台。如何对付 Java,成为微软公司的重要课题。对待 Java,微软公司采取了“拥抱扩展”

的策略,即企图制造多个版本的 java,破坏 100%纯 Java 的既定原则,使 Java 重蹈当年 UNIX 的多个版本互不兼容的覆辙,从而完全破坏 Java 的开发和平台的本质特性。1997 年 6 月,微软公司宣布,要利

用 Java 创建一系列只能运行于视窗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视窗 Java,这种 Java 不同于太阳公司的纯Java,其实质是使 Java 的“编写一次,处处运行”的承诺出现问题。微软公司正式发布的视窗 98、IE4.0和 Java 软件开发工具(SDKJ)根本无法通过太阳公司的 100%纯 Java 测试,因为这些软件不支持代表 Java 技术优势的 Java 基础类或 Java 本原界面和远程方法调用。相反,微软公司创建了自己的应用基础类,

而 IE4.0 只支持自己的 Java 软件。结果,利用微软公司的 SDKJ 编写的 Java 程序只有在视窗和 IE4.0 上运行。一句话,微软公司企图再一次把软件开发者和应用程序固化在视窗平台和 IE 浏览器上,这些显然

违背了 Java 开放和跨平台的本质。

Java 之争的实质,是微软公司想同太阳微系统争夺在全球范围内的 Java 控制权,包括 Java 的标准制

定权,对其他公司和组织 Java 标准的监护权和 Java 的通用冠名权等。Java 的最终战场不是 Java 虚拟机,也不是浏览器,而是为包括家电在内的所有电子设备提供运算和互联网功能。微软公司以其占有 95%以

上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优势,以 NT 进军服务器市场,以 CE 挥师手提电脑市场,以 Office 软件强

占公司软件市场,以 IE 控制互联网门户,以 MSN 力争网络服务市场,以 SQI,Server 袭击数据库市场,

同时利用强大的资金和市场优势,涉足电子商务、个人金融、电视服务和通信等市场。如果微软公司离

间 Java 成功,就有可能拿下家电智能化市场。

2)网络浏览器之争

1995 年 9 月,圣言(Oracle)公司总裁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欧洲的一次计算机会议上,首次提出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所谓网络计算机,是指一种配置简单却能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运行的廉价电脑,这种装置用的是廉价芯片,没有硬盘,能在国际互联网上存入或提取内容。网络计算

机概念的提出,代表了计算机工业界思想的根本改变,由于网络计算机的使用只要一个浏览器,而用户

不需要考虑他在用什么操作系统,这样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方面的统治地位就不重要了。

1995 年 11 月,在全球最大规模的计算机展示会——Comdex show 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表示:“微软公司将全力进军国际互联网领域,它将成为我们一切工作与开发的中心”。如同视窗对于个人计算

机的作用一样,网络浏览器是打开国际互联网之间的金钥匙,因此谁控制网上浏览信息的通行方法,谁

就能制定国际互联网发展的游戏规则。

然而,在国际互联网浏览器软件上,网景(Netscape)公司已于 1994 年发布其新浏览器“导航者”(Navigator),并在初期实行免费发送,从而迅速占领了浏览器 86%的市场份额。网景公司的成功惊动了

华尔街。以华尔街最有威望的戈德曼—萨克斯公司(Goldman,Sachs&Co.)牵头的一个投资银行集团准备将

网景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售。1995 年 8 月 19 日,成立仅 16 个月的网景公司在以高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

达克上市,开盘价为 71 美元/股,其发售的 500 万股转瞬间被抢购一空。网景公司的成功也惊动了总部

在西雅图的微软公司。早在 6 月 21 日,微软公司便派人来到网景总部,商谈合作意向。内容包括微软公

司向网景公司投资,从而获得 15%—20%的网景公司股份;微软公司向网景公司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

并适当调整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以便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能在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上运行得更好。作为

回报,网景公司给微软公司一个董事席位,网景公司的技术要允许微软公司使用,网景公司的产品开发

计划要事先向微软公司通报,网景公司不得开发可以在微软公司两个月后即将发布的视窗 95 上运行的浏

览器版本,即网景公司放弃视窗 95 上的浏览器市场。同时,微软公司还向网景公司优先提供视窗操作系

统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得到 API 就能更好地开发基于微软公司视窗操作系统更好的软件。很明显,如

果当时网景公司接受了微软公司的建议,网景公司不仅可以从微软公司那儿拿到一笔钱,并且可以得到

微软公司的支持;可以自由地销售在微软公司视窗 3.1 或更早版本上运行的浏览器;可以销售在苹果公

司的 Macitosh 机上运行的浏览器,还可以销售 UNIX 版本的浏览器。但网景公司的董事长吉姆?克拉克(Jim clark)认为,“如果把我们的技术让给微软公司而让我们靠边站,我们最好的结果恐怕也只是成为一

个年销售额 1 亿美元左右的公司,最终被微软公司全部买下来而已。”因此,微软公司的代表无功而返。

这促使微软公司加快进军浏览器的步伐。1997 年 9 月 30 日,微软公司正式发布“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4.0,简称 IE4.0)浏览器。微软公司认为,浏览器应是国际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坚持把 IE4.0 浏览器与视窗 95 捆绑发行。从而使微软公司的浏览器市场份额从 1996 年的 8%迅速上升到 32%,而网景公司的“导航者 4.0”(Navigator4.0)浏览器在 1997 年 6 月上市后收费 45 美元,仅对教育单位和非赢利组织免费,而 IE4.0 在功能上与“导航者 4.0”不相上下。因此,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

下降到 64%。

6政府方面认为,微软公司的行为构成了垄断,而且其垄断行为对竞争者和消费者都造成了损害

1999 年 8 月 10 日,美国政府方面向法院提交了《事实认定建议》,并于 10 月 10 日向法院提交了《修订的事实认定建议》。政府方面认为,微软公司的行为构成了垄断,而且其垄断行为对竞争者和消费

者都造成了损害。

一、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领域拥有垄断力量。

二、替代平台的技术,特别是 IE 浏览器和 Java,对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构成了威胁。

三、微软公司试图签订瓜公市场协议来消除平台水平的软件对微软公司操作系统垄断的威胁:(一)微

软公司试图通过向网景公司提出签订瓜分市场的建议来消除浏览器的威胁;(二)微软公司关于签订瓜分

市场协议以消除其他潜在威胁性中间软件的建议符合反竞争行为的特征。

四、微软公司采取掠夺性行动来消除浏览器对其操作系统垄断的威胁:(一)网景公司拒绝微软公司瓜

分浏览器市场的建议之后,微软公司采取了掠夺性行动来消除来自浏览器的威胁;(二)微软公司将 IE 浏

览器捆绑到视窗 95 和视窗 98 上以实现损害网景公司等竞争对手的非法目的;(三)微软公司为了损害网

景公司等竞争对手而向电脑制造商施加了一系列其他类型的反竞争限制;(四)微软公司与在线服务商和

国际互联网服务商签订了反竞争的排他性协议;(五)微软公司与国际互联网内容服务商签订了反竞争的、

排他性的协议;(六)微软公司与其他公司签订了限制后者促销、支持和分销非微软公司产品能力的排他

性协议;(七)微软公司对 IE 浏览器实行掠夺性定价。

五、微软公司采用掠夺性的、反竞争的行为阻挡其他平台的威胁,并因而进一步强化自己对操作系

统的垄断:(一)微软公司采用掠夺性的、反竞争的行为来回应 Java 对应用程序进入操作系统之障碍构成

的威胁;(二)微软公司采用掠夺性的、反竞争的行为诱使英特尔公司放弃或限制平台水平的软件。

六、微软公司通过掠夺性的、反竞争的行为来维持在操作方面的垄断,并将危险地垄断浏览器市场,

对消费者造成了实质性的、长远的损害:(一)微软公司消除浏览器威胁的行动进一步强化了微软公司在

操作系统方面的垄断;(二)微软公司的反竞争行为造成了一种微软公司垄断国际互联网浏览器市场的危

险可能性;(三)美国在线对网景公司的收购不能恢复微软公司掠夺性的反竞争行为对竞争造成的损害;(四)微软公司的整个行为过程对竞争已经造成,而且还将继续造成实质性的、长远的危害;(五)微软公司

的整个行为过程对消费者已经造成,而且还将造成实质性的、长远的损害。

关于“机票折扣”问题的制度性思考

整理日期:2003-4-5

事件:让国家有关价格调控部门失望的是,尽管他们三令五申,但机票折扣问题却越来越“肆

无忌惮”了。最新的市场行情是:在广州某航空客票代理点,只要花 380 元人民币就可乘坐东航客机飞

一趟杭州!而机票的原价是 840 元,其中的折扣竟达 4.5 折!这一现象并非偶然,目前,大至国航、东航、南航这样的大型“航母”,小到众多地方航空公司,均无一例外地参与了机票折扣大战。

分析:关于机票禁止打折已不是新话题,其中的道理已说得够多了。但为什么又会屡禁不止呢?

许多人都从市场供求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代理商掌握了较大部分的票源,在客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形

成了经营垄断,来达到以低价手段挤跨竞争对手的目的。不过,在笔者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或

许从制度上更能解释这一现象。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改革之初,表面上由于许多商品供不应求,形成了许多的黑市、官倒、欺

诈等丑恶现象。不过,现在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大都同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

体制上有一些缺陷。事实上,中国经过 20 年的改革,不断修改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建立一些适应市场规

则的新制度,已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困绕中国多年的黑市、

官倒等现象也已基本绝迹。又如韩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表面上好象也是纯经济

的原因,是其大企业例如大宇、现代扩张过快,负债过高,经营不善,在经济不景气时财务危机严重,

被迫通过变卖资产来还债。不过,最根本的原因仍在制度方面:韩国自二战后一直实行政府积极干预经

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以提供融资、贷款等方式鼓励大企业通过兼并、扩张等手段来加快整个经

济的发展,尽管这一制度曾在其经济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正是这一制度要为其在危机中

的挫折负主要责任。

因此,在笔者看来,许多表面上不合理的现象都有其制度上的根源。就“机票折扣”问题而言,最根本的也在于制度不合理。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机票价格确实太低,航空公司没有利润,甚至严重

亏损,在没有非市场力量介入的情况下,也许能坚持一段时间,但决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因为无论其

拥有多大的资产也总会有耗尽的一天,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也不可能不顾其亏损的现实而一直为其提供资

金支持。事实上,机票打折已有许多年了,航空公司叫苦也叫了许多年,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尽管许多

航空公司帐面上严重亏损,但其职工的工资、福利与全国整体情况相比仍处于前列,而这些航空公司好

象也没有快倒闭的迹象。换句话说,应该有某些非市场的力量介入了这里面,这种情况才保持了下来,

也将会继续保持下去。这种非市场力量,在笔者看来,就是政府,其具体的代表便是作为主管部门的民

航总局,在这里面决不只是充当了仲裁人和调控者的角色,而更多的作为保护人和竞争者。也就是说,

这里边并没有真正按市场规则办事,而是继续按原来在计划经济下的习惯办事,并没有真正改变原有的

经营体制。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机票的定价,主管部门是否有权定价姑且不论,其定价

好象并没有依据市场供求,根据现有的实际运营成本,而严格按照以前的成本,将历史上遗留的成本也

加在其中。特别是工资,在目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理应自动下调,但实际却没动,根本的在于航空业的

体制未根本改变,价格不由市场确定,依然处在政府的较严格管制之下。所以,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同

样的路程,服务更好的美航空公司的票价低得多也不足为怪。二是对亏损的补贴,好象已成了其生存的

基础,如果其运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行,好象很不合理,这明显不利于公平竞争。如果国家

对其断奶,其生存基础不在,如此严重的打折应不会长期出现。因此,说到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

在于国内航空业仍是在变相的计划体制下,按老一套办事。

结论:机票打折的根本原因在于航空业的管理体制没有转变,没按市场规则办事,说到底,“机票折扣”只是一种表象,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许多行业仍处于变相的计划体制下的一种反映。加

快经济改革的步伐,真正做倒按市场规则办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取消先前出台的

僵硬、不合理的“打折政策”,对航空业的发展应更为有利,至少这也会是一种良性改变的开始。

关于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烈

日酷暑,总有一帮“占座族”手持书本忠诚地守侯在教学楼前,大门一开,争先恐后地奔入教室,瞅准

座位,忙不迭地将书本等物置于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上课的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骚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

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

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笔者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

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镜费神地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生

怕漏听了什么,而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

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代价。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儿,

可能无法吃顿悠闲的早餐,它们是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

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

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那么占座无疑是理性人

的最佳选择。

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发现那些占座的同学往往不仅为自己占座,还会为自己的室友占座。当然,这可能声明这

些同学比较细心周到。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理。

当你已经提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在这里边际成本几乎不存在,

而这一行为将带来怎样的边际收益呢?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下,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程度的报酬。

这种情况,民间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固定占座人——发挥相对优势使交易群体获利

如果说,你们寝室每天需要有一个人负责占座,那么是每天轮流由不同的人充当占人好呢,还是固定专人占座好呢?答案是后者。这体现了人们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创造价值,并将之与具有其他相对优势的人进行交易,从而使得交易各方从中获利的经济学原理。

规定轮流占座并非不可,大家的收益并未改变,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在这件事情上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小王习惯晚睡,因此早起半个钟头对他来说无异于酷刑加身,勉强爬起来完成“神圣使命”,可能将导致一天的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相反,小李习惯早起,占座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小张不仅可以早起,而且拥有先进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占座对他来说更加容易。三者在占座这一行为的相对优势比较中,小张》小李》小王。那么当在三人中作出选择时,小张无疑是最合适的,而小王也许可以利用晚睡的时间为大家提水,小李也许可以利用早起时间去买早餐。于是各自发挥相对优势,结果使整个交易群体从中获利。

座位轮换制——另一种制度设计的优劣

抨击“占座”的人,往往会指出占座违背了公平的原则,每个人都应当平等的拥有占有好座位的机会。于是他们提出他们认为公平的制度-座位轮换制,即每人编号入座,每周逐排调动。

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首先它的操作性较强,同时它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预期。你可以不必为占座操心,因为座位就在那里等你,因此你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长期内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好位子(当然也必然获得坏位子),于是实现了一种表面上的公平。

而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其极有可能引发不效率的结果,因此从实质上背离了公平原则。首先,由于它是强制性的而非建立在个人意志自由选择的基础上的,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那些给予某些座位最高评价的人得不到该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于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而对这些座位评价很低。于是这些座位无法在他们身上发挥最大效用,甚至还会由于他们的缺席而导致资源的无谓损失。这种趋势的出现,正如一方面穷人食不裹腹,一方面富人挥霍无度的反差。你能说这是公平的吗?其次,座位轮换制显然使前面论及的种种占座所带来的好处都无法实现。

综上,不难发现,座位轮换制弊大于利,而导致其不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违背了竞争原则。考察“座位轮换制”,我们会发现他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何其相似,而几十年单一计划经济带来经济落后的教训告诉我们,竞争观念必须加强。

运用“行政”手段——对占座不效率的克服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占座带来的种种优越性。但是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运用不当也可能造成不效率的出现。因此,我们还需进一不讨论对这种不效率的抑制。

比如说,如果 8 点上课,而楼门 6 点就打开了,由于竞争的存在,意味着占座人必须 6 点前赶到,这便加大了占座的机会成本,而影响人们的获利。于是,在一定情况下,当人们认为机会成本超过了其收益时,便会退出竞争,而使得占座带来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更严重的是,由于必定有人坚守阵地,而这个坚定者作为一个理性人,为了弥补这部分增加的机会成本必定会努力扩大收益。由于此时不存在其他竞争者,他想占多少座位都不受限制,于是便形成了其对座位的垄断,那些对座位高评价的人仍无法得到座位,从而导致不效率,不公平。那么是不是需要对占座的数量加以限制呢?答案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因为没有人可以监督其占了多少座位)。事实上,只要将开门时间做一调整即可。当调整到上课前半小时时,由于大量竞争者的介入便有效地遏制了这一情况。

再如,有人长期以本占座,妄图一劳永逸,对付这一行为的措施是开门前将本收回,以保证每个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总之,正如政府在市场中对“市场失灵”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占座制度,同样可以发挥积极功效。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信息经济学分析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

问题。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可用经济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些历史现象,功臣与皇帝间的关系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尽管这不会是唯一的解释。

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多种类型,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但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号来判断代理人的类型,同代理人签署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模型。如企业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雇员选择接受教育的水平。而雇主根据雇员的教育水平支付工资。此外还有信号甄别模型,同信号传递模型一致,只不过变为委托人先行,提出一系列合同供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无论那种方法,都在于使代理人有积极性使自己的类型暴露出来。

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功臣们是否勤奋工作,属于激励理论,此处暂不讨论,我们集中焦点于造不造反的问题。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在经济学里,由于每个类别人的成本和收益不同,还可以根据一个信号制定出分离条件,使该信号能让不同类型的人根据成本—收益比较自动现出原形,但对造反之类的事来说,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任何成本都相形见拙。只要有些风险偏好,又有可能造反成功,难保有人不起歹心。面对近乎有无限收益的皇帝宝座来说,不可能根据成本—收益情况确定出一个分离条件,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本文不考虑人心会因为时间、情况的变化发生改变以致忠臣变奸臣的情况)。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

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时曾对秘书林克说朱德是个右派,但他组织不起人马。真是一语道破千古玄机!或许我们可以明白为何朱德能安然过文革,彭德怀却受尽折磨而死。余英时等人总说毛泽东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他们这些新儒家学到的只不过是皮毛,毛才掌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随。

笔者一位同学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他认为面对皇帝必然选择有能力造反和无能力造反这个信

号进行清洗,功臣们仅作出不造反的承诺是不够的。为了使自己的承诺可信,功臣们应该交出兵权,在

这种行动的承诺下,功臣们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发动

政变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

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

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

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

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

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清洗呢?

其实用经济学理论很容易解释这个现象。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

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

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可口可乐的总裁宣称,即使可口可乐的所有工厂被毁,可口可乐凭借其无形资

产也能迅速东山再起。同样,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

在家,类似软禁,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

的威望了。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

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发

动政变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

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清洗,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

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

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李世民就

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

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

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

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

失败了。

只要是家天下,屠杀功臣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只有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一方面通过各种制

度限制私人势力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领导人的选举,使将军们可以合法竞选最高领导人,也就是造反合

法化才能走出这死结。在选举制度下,通过参选这个信号,有野心和没野心的将军们倒是可以分离出来了。

价格下降主因在于供给

物价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总供给持续超过总需求所引起的。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从

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物价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经济

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克服物价长期下降趋势,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

1998 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01 年虽略有回升,但今年 1-7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 0.8%,再次出现负增长。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物价水平的持续走低,有深层因素。

生产能力过剩超过需求增长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是基本原因。物价总水平是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物价持续走低乃至出现负增长,是由于总供给持续超过总需求所引起的。导致总

供求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总需求增长不够快,还是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

或者,上述两种因素都存在。

通过分析,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其中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二者相比,主因不在需求,而在供给。这是因为,从近几年和当前各类需求的增长变化情况来看,我们很难得出总需

求不足的结论。既然总需求的增长并不低,为什么会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甚至负增长呢?原因只能是,

虽然需求水平增长不算慢,但供给方面生产能力的过剩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上对普通农产品和一般加工品的需求而言,生产供给

量和生产能力都存在严重的过剩情况。以工业为例,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的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还难以有效压缩,加工制造业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

需求增长是宏观调控的结果需求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总需求的扩大和物价的回升。在看到制约物价回升的主要矛盾是供给方面的结构矛盾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总需求特别是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制约因素,既不利于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也制约了企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增长带动的边际消费效应在减弱。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民消费增长比较缓慢。今年以来,证券市场低迷,加之银行存款利息持续降低等原因,使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缩水,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

民营企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限制,民间投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0%的民间投资热情不高,上半年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15.8%和 19.4%,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3.1%的速度。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低于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今年以来,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的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滞后。

另外,我国企业当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企业对固定资产和设备的投入不能在税前抵扣,无形中加重了企业负担,抑制了企业进行更新改造的积极性。其结果,使产品更新换代滞后,供给和需求脱节严重,供给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导致价格水平持续下降。

解决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认识到当前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和基本原因,对于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十分重要:第一,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克服物价长期下降趋势,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效率不高:一是产品落后的国有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以削价的方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使陈旧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退出,竞争不能带来优胜劣汰;二是一些中小企业违法违规减少生产投入,以此降低生产成本,以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其后果,延长了结构调整、价格持续走低的时间。

第二,在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扩大需求的政策要注意不要损害破坏结构调整的环境,还要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推进,而不是形成新的结构矛盾。

根本上解决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需要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可在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一些短期措施,主要解决供给方面的问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低水平低生产能力,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的潜力,改善供求关系,遏制价格下降趋势,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一方面,企业进行设备投资要全额进入增值税税基缴纳增值税,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并增加贴息资金投入,扩大贴息范围,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另一方面,尽早放松对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另外,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因加入 WTO 所受的短期冲击,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整顿市场秩序,调节市场供给;利用世贸规则,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创造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进出口环境。

肯德基的资本魔链

链式共荣

一项数据显示,1987 年肯德基在中国开店以来,由美国百胜餐饮集团控股肯德基快餐在国内的连锁店已累计售出约 25 万多吨鸡,这些鸡原料 100%都是产自中国本地。粗略估计,肯德基在中国已售出的鸡肉总量合 6 亿 2 千 4 百万多只鸡,如果将每只鸡的首尾相连排列起来,相当于往返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 36 次的距离!而其中近五分之一就是诸城的肉鸡。

诸城的肉鸡源自于山东诸城市对外贸易集团公司,这家公司是肯德基在中国最主要的鸡肉供应商。“肯德基用的是我们的鸡。”

这是让诸城市对外贸易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金友颇为自豪的一个事实。与肯德基的长期合作,使

山东诸城市对外贸易集团公司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出口企业。像山东诸城市对外贸易集团公司这

样伴随肯德基成长的中国本土企业不在少数。肯德基在短短的 14 年中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快餐企业,从创立之初的第一家餐厅到至今分布在 130 多个城市的近600家餐厅。十多年来,肯德基在中国不仅自身的发展迅速,同时还带动、发展了国内一大批相关行业,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良性循环的“经济链”。

这个“链”究竟有多长?至 2000 年,肯德基在我国共有 240 余家国内长期原料供应商,2000年全年肯德基共向他们订购了从鸡肉、蔬菜、面包到包装箱、设备、建筑材料等总量约人民币 18 亿元人民币的原料,餐厅员工也已达到 100%本地化。

肯德基在中国现有近 600家餐厅,每家餐厅都有很大的肉鸡需求量,全都是依靠国内大型养鸡场给予充分供应。鸡源主要来自于分布在全国 27 个城市和地区的 25 家鸡类供应商。

“肯德基的这种链式扩张让自己与上下游厂商形成一种共荣格局。”“《肯德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说,“而且,对于中国国内的中式快餐企业而言,肯德基也不仅仅是‘狼’的概念,”他补充说,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西式快餐企业,十几年来肯德基不但带来了异国风味的美味快餐食品,同时还把全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人员培训系统带进中国

的餐饮市场,并由此推动了中国国内整个快餐业的发展与进步。

从 1987 年至今,肯德基以快速的发展把快餐连锁经营的概念带到全国拥有肯德基餐厅的各个城市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式快餐业,并由此崛起了大批的中式快餐企业。许多发展起来的中式快餐业,受肯德基的启发,吸取国际快餐业的长处,以统一的标识、统一的配送方式,得到消费者了的认可和熟识。

“跨国公司的涌入,一方面会产生技术上的‘溢出效应’,对中国相关行业的企业产生积极的推动,同时在企业管理、市场拓展上也会对国内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平新乔教授对记者说:“我们关注的是肯德基上下游的产业链效应。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条资本的魔链。”

产业生态永动机

在构建了自己的产业链条之后,如何确保链条的坚韧程度无疑是一个挑战。肯德基确立了一个

专门针对供应商管理的全球评估体系。从 1996 年开始,这一系列评估标准已对中国的供应商全面实施。

在肯德基供应商中一个通常的说法是,经过肯德基星级系统(STARSYSTEM)评估过的厂家,能轻而易举地通过国家ISO9002 质量认证。

这个从质量、技术、财务、诚信度、沟通能力对供应商进行监控的评估体系,其涉及到的评估

内容都非常细节化,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强:例如装有金属探测器的供应商,每小时都检查一次机器是否

在正常运作,并有现场的记录说明他已这样做了;面包的直径、高度,甚至内部的孔洞的大小是否合乎

肯德基要求的标准;供应商是否有成文的系统和固定的管道与客户进行交流。每三个月到半年的定期评

估和贯穿全年的随机评估,由公司的技术部和采购部以总分 100 分进行评定,年底的综合评分将决定供

应商在下一年度中业务量的份额。

对于供应商来说,肯德基这样严格的评估系统并不是为了淘汰供应商,而是“从源头起就对产

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最初对供应商的筛选开始,到一步步的技术支持,一次次的培训,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供应商的原料质量,从而保证肯德基在终端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快餐产品。

在肯德基公司的技术部和采购部以星级系统(STARSYSTEM)完成每年对供应商的各项评估的同时,也针对供应商们各自的弱点和不足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把餐饮业的国际标准质量要

求带给肯德基的供应商。

“对于肯德基来说,这就像一个产业生态永动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鲶鱼效应

尽管肯德基赋予上下游产业链条以令人惊异的乘数效应,但更多的时候,肯德基被视为一头“狼”。随着外资进入中国力度的不断扩大,在那些尖锐地感受到跨国公司竞争压力的行业里,“狼来了”之声一度喊成一片。持此论者振振有词:宝洁公司,一度差不多完全占领了中国的化妆品和洗涤剂市场,几年时间内,它就在国内建立了 10 余家合资公司;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让中国饮料业几乎全线崩溃,仅杭州一个城市,就有 100 多家饮料厂被迫停产。

而肯德基、麦当劳们这些洋快餐在中国是导致中国本土快餐业难以迅即发展的最大障碍吗?

经济学家贺名仑教授对此持有相异观点。以软饮料行业为例,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国内

管理经济学需求弹性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介绍: 某房地产公司要制定一个住房的长远规划,根据研究资料,租房 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之间,买房的需求收入弹性在之间,估计今后10 年内每人每年平均可增加收入2%-3%需要掌握的是10年后居民住 房需求(租房、买房)的增长数量。 二、案例分析目标: 由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城镇住房的生产与消费快速步入“市 场导向”时代,作为房地产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政策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积极把握民众的住房需求变化,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短、中、长期规划,应对市场竞争,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此次案例分析,我组主要是根据“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是住房 消费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居民住房(购房和租房)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这一关键因素,通过对济南市(假定城市)住房需求情况、租房需求收入弹性、买房需求收入弹性、收入增加比例等因素的分析,为某房地产公司制定一个住房的长远规划。 三、案例分析:

(一)= 也就是说10年后居民收入增加了%% (二)根据£ =( △ Q/Q)/( △ 1/1), 故△ Q/C=£ ( △ 1/1) (1)租房 *%=% *%=% (2)买房 *%=% *%=% (三)假设案例时间为2011年,同时10年内其它因素影响不大: (1)租房 △ Q 1=520*%=万平方米 △ Q 2=520*%=万平方米 即△租房的区间为(,) (2)买房 △ Q 1=780*%=万平方米

△ Q 2=780*%=万平方米 即△Q买房的区间为(,) 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曲线 1 202*

根据“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 时,缺乏弹性,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 时,具有弹性,是高档品、奢侈品”这一规律, 我们结合上述图表进行分析,获得: 对租房为主要需求的民众来说,需求弹性在之间,缺乏弹性,属 于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 对买房为主要需求的民众来说,需求弹性在之间,既存在缺乏弹 性的一面,又存在具有弹性的一面,我们认为对于买房者来说,首先 基于生存、生活必要的需求,其次是在满足生存和收入不断增大的基础之上会产生一种追求品质生活的需求,进而导致需求弹性突破1 的位点,对住房条件(面积、质量、环境、物业服务)有更高的期望。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住房(不论租房还是买房)的需求,已经开始由遮风避雨和休息的需要,逐步转移到舒适生活、显示地位、投资收益等更多方面,这就使收入弹性大于1 得以实现。 四、案例结论: 根据案例数据结合管理经济学相关理论,从济南市现有住房需求量(面积)和租房需求量(面积)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济南市的房地 产消费市场,存在这样的需求趋势或规律。 从租房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实属生活必须 品,主要是针对外来务工或者收入较少的消费群体。根据这部分消费群体收入少、对环境、质量要求低的特点,我组认为:以结构较为单 一的公寓、中小户型或廉租房为主要业态进行投资建设,是主要的战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精选 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 案例分析: 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_合同及担保纠纷案件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 题目: 合同及担保纠纷案件 2008年12月07日

案情介绍 A公司为了控制合同风险,明确规定其法定代表人某对外签订合同的最高限额为200万元。2007年4月1日,某在一次商品交易会上,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代表A企业与B企业签订了一份250万元的买卖合同,B企业并不知道某违反了A企业的部规定。按照买卖合同的约定,由A企业在2007年6月5日前向B企业提供货物,B企业收到货物后的10天支付货款250万元。2007年6月1日,A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全部货物的生产,6月2日A企业有确切证据得知B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可能无力支付250万元的货款。6月5日,B企业要求A企业提交货物,遭到A企业的拒绝,A企业要求B企业提供担保。B企业以自己的机床作抵押,担保的价值为100万元,同时B企业请求C企业的分支机构甲为保证人,甲担保的价值为150万元,甲取得了C企业的担保授权委托书。6月20日,A、B签订了抵押合同,双方在抵押合同中约定,如B企业不能支付到期货款,该机床的所有权直接归A企业所有。6月22日,A、B企业办理了抵押物的的登记手续。6月30日A企业与甲分支机构签订了保证合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甲的保证为连带保证,但双方未约定保证期间和保证担保的围。7月1日,A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向B企业提交了全部货物。B企业接到货物后,对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未提出异议,但由于经营状况不佳,7月10日(支付货款的最后期限)无力支付货款。7月12日,A企业向B企业要求行使抵押权,发现该机床已经被B 企业转让,该转让行为A企业并不知道,另外,A企业要求B企业承

担保证责任,支付其担保的150万元,C企业表示拒绝。A企业请求人民法院判定C企业履行保证责任。 资料来源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梦想成真系列辅导丛书应试指南经济法(模拟试题(三)综合题第3题P426) 案情分析 1.A、B两个企业签订的买卖合同有效。根据规定,法人的法人代表超越权限订立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外,该代表行为有效。在本案中,B企业并不知道A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某超越了部权限,所以某的代表行为有效,买卖合同成立,但由于该买卖合同造成的损失,公司可以找某追偿。 2.A企业于6月5日拒绝提交货物并要求B企业提供担保是合法的,因为它有权行使不安抗辩权,终止履行合同。据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的,可以终止履行,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本案中,6月2日A企业有确切证据得知B企业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可能无力支付250万元的货款。 3.⑴A、B两企业签订的抵押合同有效,但双方在合同中“如B 企业不能支付到期货款,该厂房的所有权直接归A企业所有”的约定是无效的。据规定,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从《卖疯了的iPhone4,背后的秘密!》谈商品效用的特点 苹果品牌作为时尚电子系列产品的领航者,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其中,iPhone系 列手机的更新换代在国内引发的消费热潮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从今年来看,iPhone4S 在国内一经上市就成为了消费市场的领头军。消费者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新款的iPhone 手机,纷纷熬夜排队等候,甚至不惜花高昂的价格去收购、竞拍。那么一款iPhone手机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能够如此吸引消费者? 对此,有网友称:“在中国,拥有苹果产品,拥有iPhone手机,象征了一个人的身份。大多数人在看到手上拿着一部iPhone手机的人,往往会露出一种羡慕的眼光,而大部分拥有iPhone手机的人就是为了享受这种眼光,让自己可以炫耀!“在这里,“炫耀”这个词间接揭示了一部iPhone手机的本质属性。往往,能够禁得起人们炫耀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 而在经济学中,我们把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定义为”效用“。 商品效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观性。主观性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种完全取决消费者本人的感觉。也 就是说,效用有很多不确定性,效用的度量也只对消费者个人的心理体验而言。 (2 ) 相对性。相对性说明效用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消费者,商品的效用也有着相应的变化。 由此可见,一部iPhone手机的真正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它的使用价值上。换言之,虽然能够上网、发微信、刷微博、听歌、看电影、玩游戏的手机早已屡见不鲜, 但是iPhone手机之所以能够在与其他手机品牌的竞争中崛起,是因为它的效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iPhone手机被赋予了高端、时尚、个性、奢侈等内涵。这些内涵的追加不是单纯靠研发生产所能带来的,更多是体现在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消费者认为iPhone手机能够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它的效用就在不知不觉中由一个通讯工具转变为满足消费者虚荣心的时尚奢侈品。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使用iPhone手机,部分消费者甚至对人们痴迷iPhone 手机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iPhone手机的诞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孤立了使用非智能手机的消费人群。因此,对于购买iPhone手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再次说

《西方经济学案例与实验》报告

《西方经济学案例与实验》学生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16级人力资源管理 组长:黄汝梦 成员:杨倩倩、张文聪、夏若雨、张敏 陶明雪、胡梦蝶、谷龙雨、赫明珠 邵婷婷、师慧茹、董芳芳 完成时间:2018年1月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制

目录 一、西方经济学沙盘简介 (1) 二、西方经济学实验宏观部分 (1) 三、西方经济学实验微观部分 (4) 四、作业 (13) 五、心得体会 (15)

西方经济学实验报告 一、西方经济学沙盘简述 西方经济学沙盘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员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能够集实战性、操作性、体验式于一体,通过情景模拟、角色实践的方法让学员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让每个学员都有针对性的收获。 西方经济学沙盘假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政府。其中,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在此游戏中,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代表消费品市场,钢铁厂商代表原材料市场,政府和消费者团队控制要素市场的供给。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小组代表汽车A厂商,小组成员如下: 总经理:黄汝梦 财务总监:邵婷婷、陶明雪 会计:谷龙雨 人力资源总监:董芳芳 运营总监:杨倩倩 生产总监:赫明珠、胡梦蝶 营销总监:夏若雨、张敏 采购总监:师慧茹、张文聪 二、西方经济学实验宏观部分 在此次实验中各小组需要轮流竞选政府,由于第一年经验不足,暂由老师扮演政府角色,老师根据宏观经济学知识,制定了政府政策,第二年竞选政府,我们小组有点犹豫,竞选时有点迟缓,最后在制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中略低

西方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1.简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1-2) 答:当代西方经济学把稀缺资源的配置作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面临着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也可以表述为个人或组织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社会现有资源的使用,即如何进行经济决策。将其归结为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⑵如何生产⑶为谁生产 2.简述恩格尔定律及其意义。(P30) 答: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对德国劳动者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提出了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即富裕程度越高,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基于恩格尔定律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收入(或总支出)中的比重)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家庭的富裕程度。 五、论述题 试论供求是如何达到均衡的以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答: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调整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产品市场:⑴消费者在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中,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终将使其用有限的收入在商品中进行选择获得最大效用。⑵生产者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同样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获得最大利润。⑶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这时,消费者最大地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厂商获得了最大的利润。 2.要素市场:⑴厂商根据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来使用生产要素。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需求曲线。⑵要素供给者根据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原则决定要素供给量,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⑶要素供给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的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 3.一般均衡理论。依据一定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一般均衡,此时,所有的产品或者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4.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理论提供了判断福利水平的托标准。所有人都没有了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改进福利的可能。 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目的的时候,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人们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P30) 答: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据此定义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315案例分析及感想 经济法通论

在一些玩具生产厂里,用多次回收的“二料”生产的玩具,都有股刺鼻的味道。玩具厂中一个戴着口罩的工人介绍说,这种刺鼻的味道就是甲醛!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 用医药垃圾生产玩具的厂家,违反了【产品质量法】。案例中的玩具违反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产品质量标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1、产品质量应符合一定的标准 2、产品均应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3、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案例中玩具不符合质量标准制度,生产的玩具对人体危害很大,严重违反【产品质量法】 感想: 以前都不怎么看315晚会,今年是跟老师、同学一起看的。最大感觉是震惊。看那之前,我根本想不到会有这些事情。中国的消费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太令人寒心了。尤其是使用塑料垃圾制造的假冒伪劣玩具,还有塑料包装。这些玩具大多是“二料”生产的,都有股刺鼻的味道。玩具厂中一个戴着口罩的工人介绍说,这种刺鼻的味道就是甲醛!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有研究表明,儿童对甲醛尤为敏感,能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引发白血病。玩具生产厂工人却说,“甲醛料结实,甲醛料做出来的产品结实耐用。”这时对儿童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对祖国花朵的践踏。一点都没有责任感,着想着“钱”,不知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哪。 还有有毒塑料做成的包装品,我们食堂每天的早点都是用塑料袋,以前只知道用塑料袋环境污染很大,现在没想到竟会危及生命安全了。 当然我也知道,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不仅仅是厂家一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这些无良商家能够少一些,我们的生活也定会好一些。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中国当前汽车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我国现有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 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5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大的。 (1)行业内现有厂商的数量和规模 我国汽车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而我国汽车生产商众多,有的汽车生产商只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有的却涵盖多个细分市场。各生产商之间在价格、新技术、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同时,我国汽车生产商大致可以划分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三大类。由于进口品牌大多专注高端市场,合资车企大多为传统大型国企,虽然底子厚,但很多国有企业的通病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自主车企大多为民营企业,较为灵活,因而行业内的竞争成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 (2)市场需求增长速度 过去十几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现有厂商均有扩张发展的机会,各厂商不得不

动用所有的财务资源和竞争资源去扩张自己的产能,因而很少会去攻击对手。 但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落。2011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增长、同比下降。1月至11月,汽车产销增速与前10月相比继续趋缓。面对这种局面,继续扩张的企业或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会降低价格或采用其他提高销售的策略,从而引发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加剧市场竞争。 (3)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 部分合资车企采用诸如准时制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品牌效应所带来的良好的销售业绩大大降低了其库存成本,有效分摊了其固定成本。而自主车企诸如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由于盲目扩张产能而在当前市场需求有所回落的局势下,不得不面对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库存成本攀升等竞争压力。 (4)品牌忠诚度及顾客转换成本 我国汽车购买者对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且其与自主品牌相比,具有更高的保值率。因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口品牌与合资品牌方面的顾客转换成本仍然较高。然而,在自主品牌方面,由于顾客转换成本较低,所以自主品牌厂商之间往往发起价格攻势以缓解竞争压力。 (5)行业内厂商对其现有市场地位的满意度

西方经济学案例答案版本二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1. 假如你一天用个小时在闲暇和学习之间分配。设闲暇为变量,学习时间为变量,用坐标 几何图表示学习与闲暇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你每天小时用于闲暇,请在坐标图上标出你要选择的点,假如你决定每天只需要个小时的闲暇时间,请标出新点;你觉得时间少了,这样你每天用个小时分配在学习和闲暇上,画出新才曲线。(提示: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方程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表现为线移动) .什么是边际分析方法?你最近一周遇到的边际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做出边际决策的?(提示: 当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随之变动,这就是边际分析方法) ①、边际分析的方法:当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会随之变动。 ②、我最近一周遇到的边际问题是:最近发现体重有所增加。决策是:每天吃分饱、锻炼身体。例如:当下雪时,运输不方便,菜价就上涨。 决策办法:听天气预报,看天气阴天,提前储备些菜。 .如果年收入万元,纳税(平均税率),超过万元以上的部分税率(边际税率),请计算一个有万元收入的人的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及纳税总额。(提示:当年收入为万元时,纳税总额为万元,平均税率为;边际税率为) ①、纳税总额**(万元) ②、平均税率 ③、边际税率 .琳达小时可以读页经济学书,她还可以小时读页心理学著作。她每天学习小时。()请画出琳达阅读经济学和心理学著作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琳达阅读页经济学著作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提示:设琳达读经济学书页,读心理学著作页,两者是线性减函数关系;因为小时可以读页经济学书或页心理学著作,所以,,据此可做线性生产可能性曲线图)。 ()、 ()*(页)的心理学著作。

最新整理网络经济学案例分析讲解学习

1.正反馈的动态经济过程,分析某一网络产业(如微博)的兴衰过程特征 【案例1】微博的兴衰过程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7月19日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 截至2013年3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5.03亿,得益于抢占了先机,而且在整体的战略执行上也比较彻底到位,所以获得了地位。仅仅几年时间,新浪微博就为新浪生下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美金的‘金蛋’。 腾讯拥有近7.5亿的QQ注册用户,3亿左右的活跃用户。这部分人群很容易受潮流趋势的影响,开通腾讯微博。通过腾讯微博能够与QQ好友和腾讯微博上的其他用户进行信息的分享。企业用户通过注册腾讯官方微博,得到认证后,能够迅速的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以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个人用户通过腾讯微博,也能在微博平台进行个人的推广,很多的社会事件揭露都来自于微博平台。 高校教育平台也随之建立,如腾讯微博校园上的高校新闻哥微博体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2012年3月31日,由腾讯微博、腾讯教育发起的“微言论教——浙江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特邀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与各位高校领导一起,同共话高校微博发展,交流先进经验,让微博更好的服务高校,服务学生。 高校新闻哥微博体系的建设发展是腾讯教育针对校园新媒体发展的一次创新性的试水。促使一批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新闻哥、复旦大学新闻哥等优秀新闻哥的诞生。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普及有着重大意义,微博让高校占领舆论高地掌握话语权。 “新闻哥来了”是腾讯教育校园频道携手腾讯微博推出的面向高校校园的微博活动策划,高校新闻哥官博由腾讯校园微博大使负责运营和维护,立足本校,依托腾讯网,为高校面向全国展示风采和形象提供最有利的平台。 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截至2013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31亿,97%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门、100%的省级政府和98%以上的地市级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过24万个。仅微博每天发布和转发的信息就超过2亿条。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微博用户规模较2012年底减少2783万,微博使用率比上年降低9.2%,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 2006年9月

案例(一)大炮与黄油 1.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 2.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3.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5.案例讨论: (1)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2)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 案例(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1.案例名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2.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运用的知识点: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

湖南工业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题案例分析

分析: 案例航空客运与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几年,我国的航空客运票价与铁路客运票价成 为媒体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过去,各大航空公司根据航空客 运市场的情况,实际上都对机票实行不同程度的折价出售。后来, 民航总局为了整顿航空客运市场的票价秩序,强制性统一规定机票 一律按全价出售,不得折价出售。这样,机票实际上相当于涨价了。于是,人们纷纷改乘火车等其它交通工具,飞机乘客大幅度减少。 那时,一架波音777航班上只坐着十几位乘客的现象并不少见。航 空公司普遍性亏损。在航空公司的呼吁和现实市场压力下,民航总 局后又对机票折价出售采取默许态度,飞机乘客量马上明显反弹, 航空公司的销售收入也相应地明显增加。与航空客运的较大需求弹 性相反,我国铁路客运市场的需求弹性很小,尤其是在春运期间。 铁道部为了减轻铁路客运压力,提高了春运期间的列车客运票价, 实际上为列车客运经营部门增加了可观的收入。许多消费者对于铁 道部的提价行为表示不满,有的消费者甚至于对铁道部的提价行为 提起了诉讼。 讨论: (1)为什么我国航空客运的需求弹性大而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小?(2)非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价适度降低能否增加客运收入? 答:(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 量变化的百分比初一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影响市场需求价格弹性 的因素(可替代性、价格占需求者可支配收入比重、商品用途的广 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等) 航空和铁路的弹性分析:a运输需求上的可替代性大小:航空客运 替代性大,铁路客运替代性小 b运输价格占需求者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价格占得比重越大,弹性 越大,比重越小,弹性越小,航空客运弹性大,铁路客运弹性小。C 运输需求者的单位时间价值:航空客运单位时间小产生的价值大, 铁路客运单位时间大产生的价值小。总上所述可知,我国航空客运 的需求弹性大二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小。

经济法案例分析范文

经济法案例分析范文 第一章经济法律制度 一、法人制度【案例介绍】 判断下列组织或个人,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并说明理由。 (1)某乡镇企业的销售科。(2)在兰州东部批发市场从事服装经营的某个体工商户。 (3)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而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已营业的某贸易公司。 (4)甲和乙合伙开办的牛肉面餐馆(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 (5)某财经学院为召开校庆20周年大会,经学校授权的校庆筹备委员会。(6)兰州某厂的车间。 (7)甲、乙、丙三人各投资10万元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取得营业执照的有限责任公司。(8)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某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案例分析】 (1)不具备法人资格。因为不能独立的对外承担民事责任。 (2)不具备法人资格。因为法人必须是组织,而该个体户不是组织,是个体。 (3)不具备法人资格。因为没有依法成立。 (4)不具备法人资格。因为该合伙组织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5)不具备法人资格。因为该委员会是一个临时组织,不能独立的对外承担民事责任。

(6)不具备法人资格。因为该车间不能独立的对外承担民事责任。 (7)具备法人资格。因为符合法人的条件。(8)具备法人资格。因为符合法人的条件。 二、所有权制度【案例介绍】 王某到公园游玩,不慎将自己的照相机遗失在公园,管理人员拾到此物后上交给有关部门。王某未在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前去招领处认领自己的相机。到期后此照相机被有关部门依法拍卖。张某在拍卖中购得此物,以后,又将相机转送给李某。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某发现李某所用之相机即为自己在公园中不慎遗失之物,于是,王某要求李某将此相机返还给他。(1)王某是否有权要求李某返还相机? (2)试述上述过程中照相机所有权的转移过程?【案例分析】(1)无权。因为李某依法拥有该照相机的所有权。(2)王某将照相机遗失后未能如期认领,丧失所有权;张某通过竞拍获得所有权;李某受赠获得所有权。 三、债权制度【案例介绍】 - 1 - 甲、乙、丙三人某晚经过一渔塘,发现有人偷鱼,即呼喊抓“贼”,偷鱼人逃跑,甲、乙、丙上前一看,发现塘边已有偷鱼人偷捕的鲜鱼三大筐,即用人力车将鱼装走,次日早晨上农贸市场出售,共得人民币399.00元。 问:甲、乙、丙的行为构成什么行为?为什么?【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 1、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 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尚。当时,上层人士以穿丝绸为荣,一般群众以穿家织的土布为主。如果什么人标新立异要穿洋布,反而会受到众人指责。洋布和其他洋货受到冷落主要不在于价格高,也不在于人们收入太低,而在于没有购买欲望。这种购买欲望又是当时消费时尚以及抵制洋货心理的结果。可见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决定是极为重要的。 英国人以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自己的商品就可以进入中国。其实武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入侵一个国家,但摧毁不了一个国家的传统,也改变不了一个社会的消费时尚和国民的购买意愿。英国人可以借助船坚炮利把洋布运到中国,但不能强迫中国人购买。 构成需求的是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成其为需求。所以,需求预测既要考虑购买能力,又要考虑购买意愿。英国人仅考虑到购买能力,而没有考虑到购买意愿,这正是他们的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 2、“蜗居”与追梦-----住房的供需与价格 (1)澳大利亚的“80后”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忍受着高房价之痛 在悉尼市中心鳞次栉比的商业楼宇间,穿插散落着一些公寓楼。由于生活和交通较便利,很多年轻人居住在这里。他们通常是几人合租一套几十平方米的公寓以减轻经济压力。在悉尼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澳大利亚的“80后”们正经历着“蜗居”生活,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忍受着高房价之痛。 《国际住房可负担报告》将澳大利亚30个城市的房价划入“严重难以承担”之列。悉尼高居国际最昂贵住房市场排行榜第三名,墨尔本则位列第七。房价攀高导致生活成本急剧上升。 过去几年间,澳大利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矿业繁荣期,外国资本不断涌入,澳大利亚货币体系膨胀,宽松的信贷环境引发房地产价格上涨和消费繁荣,导致澳大利亚近年来的住房价格水平飙升50%以上。此外,澳大利亚在过去几年实行较为宽松的移民政策,吸收了大量移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增加,不断推高房价。 对步入社会不久的澳大利亚“80后”而言,经济发展在创造出工作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每月一两千澳元的房租或房屋贷款,自然让澳大利亚“80后”们苦不堪言,心中“居有其屋”的梦想也只能让位于几人合租一套公寓房的现实。 “80后”在“蜗居”并非澳大利亚的独有现象,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年轻人也大多承受着无力买房的经济压力。然而,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并未阻挡年轻人奔向大城市的步伐,因为压力本就与机遇并存。(资料来源:人民网,2013-02-18日)(2)征税加息降房价

2016经济法案例解析

经济法 1、案例分析题(共40分) 1、钱某与孙某为一项专利产品的共有人。2000年7月9日,孙某未经钱某同意,就与李某就该项发明专利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此后不久,李某将该项专利 许可转让给周某实施,于是周某开始批量生产并在市场上销售。2001年7月5 日吴某从周某处购进该专利产品,并转手销售。钱某在市场上发现了吴某出售的专利产品,将吴某告至法院。 问:(1)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2)李某能否将该项专利再许可周某实施? (3)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4)吴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作内专和权的拥育者之一,孙某可以单独逋存许耳a因此'孙某的疔対不构戌侵FG 但是专湘騎可费頁分给钱某一部分? g 低为专刑实龍许可合同,通常是不可龍允許披讦可方更转评可,特殊情况下合同有规定的陡外。因此,車某不能再许可周冥实応。 心〉周其潼有合法获得许可,因此其行为掏成悵嘏U U)吴其是正常啊买的,作为善意取得的第三他的佇为星构成侵权但可以免责,即不承世嗚偿 贲任? 但恨设他明知罔臬销害的是僅权产品,血仍愍鱼行转手销営?则昊其侵权旦需承担责任。 2、案例分析题(共40分) 1、甲厂委托乙研究所研制一种水稻收获机,研究经费由甲厂负担,双方末就技术成果权的归属作出约定。乙按期完成研制任务,并交付甲厂使用,同时,以自己的名义就该技术申请并取得专利。甲厂为满足市场需要,许可丙厂使用该技术生产水稻收获机。吴某从丙厂处购进该专利产品,并转手销售。乙发现后向甲、吴某提出交涉,甲认为该技术属于自己所有,并认为乙将自己出资委托其开发的技术申请专利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吴某认为是从丙厂处购进的产品,自己没有侵权。从而引起诉讼。

沃尔玛的全球扩张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沃尔玛的全球扩张案例分析报告

沃尔玛的全球化扩张道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2000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650亿美元,2002年更是达到2,178亿美元,跃居“全球500强”首位。沃尔玛自1991年开始从美国向海外拓展以来,一直大力推行全球化。1993年,沃尔玛海外商店的数量仅占全部商店的1%,到2000年已经增长到25%,两年之后又增长到27%。从1996年至2000年,该公司销售增长中有27%来自海外经营。即使是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1和2002年,海外经营对公司销售的贡献也达到了17%。 沃尔玛为什么要实行全球化?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因为国际市场的广阔,还因为新兴市场为廉价折扣零售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沃尔玛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做好六大决策。企业全球化绝非单凭宏伟计划就可以一蹴而就,同样也不能仅靠数量的递增和随意的决策。企业如果像沃尔玛那样开辟全球化的道路,就必须深思熟虑六个重要问题: *选择产品:选择一个或少量的产品系列作为全球化的先头部队。 *选择市场:通过认真分析,挑选适合进入的市场。 *选择打入市场的方式:选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应确定出口产品与当地生产的比例。 *移植企业文化与经验:把企业的经营模式带入目标市场。 *占领当地市场:对当地客户、竞争对手和所在国政府的要求与行动进行预估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反应。 *全球化拓展的速度:包括评估企业的管理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的全球化拓展企业只有认真分析这六个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全球化进程。选准产品与市场的突破口。 在全球化的初始阶段,最好先挑选一个或少量的产品系列作为开辟市场的先头部队。这是因为全球化拓展要求企业必须至少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了解国外市场的能力、管理国外分支机构以及人员的技能。如果缺少这三方面的能力,企业很难被当地的环境所接受,企业的海外拓展也将面临高风险。对市场的选择必须坚持“利润最大,风险最小”这两个基本原则。对企业来说,初始阶段的行动是一个大量吸取经验的试验过程。而且,成功带来的现金流又为进一步全球化提供了动力。 沃尔玛在全球化道路上,充分利用了通过美国国内市场获得的两大关键资源。第一,沃尔玛与宝洁公司、Campbell Soup、Clorox、高露洁、通用电气、Hallmark、Kellogg、雀巢、

西方经济学1第五章、第六章习题

西方经济学1第五章、第六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一个垄断企业面临的一条需求曲线中,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之间的关系是()。 A.两者的斜率是相同的B.两者的斜率不存在内在的联系 C.前者的斜率是后者的两倍D.后者的斜率是前者的两倍 2. 在短期,可能会令垄断企业选择停产的情况是()。 A.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 B. 平均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 C. 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 D. 边际成本为负 3. 下列情景不属于价格歧视的是()。 A. 航空公司根据订票的早晚制定不同的票价 B. 邮寄一个大包裹的价格要高于邮寄一个小包裹 C. 有的餐厅对有成年人陪同的儿童免收就餐费 D. 杂志社对学生收取比一般公众更少的订阅费 4. 下列处于短期中,具有垄断竞争性质的企业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 A. 企业通常都是盈利的 B. 这种企业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也可能既不盈利也不亏损 C. 企业会通过增加产出使得价格等同于增加的边际成本,从而使得利润最大化 D. 如果出现经济亏损,企业就会停止生产 5. 勾结最有可能在()情况下发生。 A. 在同一个行业中有许多企业 B. 企业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相互竞争和互动的 C. 很难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时 D. 企业彼此不了解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 1.完全竞争 2.边际收益 3.自然垄断 4.三级价格歧视 5.博弈论 6.纳什均衡 7.停止营业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经济利润包括超额利润和正常利润吗 2. 如果企业只是盈亏相抵,生产就没有意义吗 3. 完全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不完全竞争企业要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因此他们利润最大化条件是不同的,对吗 4. 为什么满足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仍然有可能亏损 5. 纳什均衡一定是有效率的吗 四、案例分析(每小题11分,共22分) 《长江商报》在2013年1月4日的一篇报道中称:“自京汉高铁开通当天起,武汉至北京、西安等地机票开始‘缩水’。去年12月27日,携程旅行网上北京飞武汉航线的最低票价为300;12月29日,武汉飞北京的航线上,票价更是低至折的150元。即便是加上燃油附加费,以上机票的总价格也与高铁二等座票价差不多。”问题:(1)高铁最终会不会像航空公司一样对不同的车次、不同的季节实行票价浮动(2)高铁加入竞争后,运输市场的效率是否有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

国美电器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 小组成员: Y02211425 金羽 Y02211426 圆 Y02211427 倪敏佳 Y02211428 钱裕玲 Y02211423 黄杰 Y02211428 远 第一、案例的背景 (一)国美电器的简介: 国美电器控股是在交易所上市的综合企业公司,是中国的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2009年,国美电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 国美电器集团坚持“薄利多销,服务当先”的经营理念,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不断创新的经营策略,引领家电消费潮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国美品牌得到中国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着“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企业发展理念,国美电器与全球知名家电制造企业保持紧密、友好、互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众多知名家电厂家在中国的最大的经销商。 (二)国美事件回顾: 2006年夏,国美收购永乐电器。永乐创始人晓被国美电器的董事会任命为总裁。2008年光裕涉嫌非法经营罪、单位贿赂罪被捕。晓临危受命出任国美总裁兼任董事会代理主席,2009年1月正式出任董事会主席兼任总裁。 2008年,国美的现金流出现了严重问题。国美电器引入贝恩资本,仅次于大股东黄光裕家族,初步化解了现金流危机。至此国美旧部对晓印象大为改观,但是黄光裕以及部分市场人士对晓的“救火”行为却并不买账,被解读为晓与黄光裕走向决裂的开始。 引入了贝恩资本后,晓开展股权激励笼络国美旧部。2009年7月7日,国美电器通过高管奖励计划,部分董事及上百名高级雇员可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

3.83亿股新股,行权价格为1.90港元。其中晓2200万股。遭黄光裕坚决反对。 2010年5月11日,在国美电器的股东大会上,按照协议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3人应该进入国美董事会,这无疑将改变董事会投票权的分布,黄光裕为此坚决反对并利用大股东地位否决了该议案。而根据协议,如果贝恩投资失去董事席位,国美电器将违约并须赔偿人民币24亿元,使得股东利益受损。 2010年8月4日,黄光裕通过其全资控制的公司(SCHI)要求国美董事会撤销多位高管职位,其中包括董事会主席晓及执行董事一丁,提名黄光裕胞妹黄燕虹及中关村副董事长邹晓春出任国美电器执行董事。次日,国美电器就向法院提交了诉状,要求黄光裕对违约责任进行赔偿。至此,双方彻底决裂。 最终根据国美电器发布的公告显示,晓成功留任国美董事局主席。黄氏保住了第一大股东地位并成功地削弱了国美董事局权力,而氏保住了职位和面子,黄氏得实,氏得名,各有斩获和遗憾,辩证地看结果还是很理想的。持续两个月之久的国美控制权之争暂时落下帷幕。 第二、从经济法角度分析: (一)公司法角度分析: 1、相关概念: 公司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法是指《中华人民国公司法》。公司法是规定公司法律地位、调整公司组织关系、规公司在设立、变更与终止过程中的组织行为的法律规的总称。它除包括《公司法》外,还包括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中有关公司的规定。 《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是公司权力机关,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1)股东大会: 公司为股东所创设,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由全体股东组成,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