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中国文学史(一)

新中国文学史(一)

新中国文学史(一)
新中国文学史(一)

幻灯片1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文学的自觉与文学品评的兴盛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1、文学从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如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列。

幻灯片2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体制、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

●《典论·论文》分文体为四科八种;

●《文赋》分文体为十类;

●《文心雕龙》分文体为33大类。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如“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

体物而浏亮”。

幻灯片3

●(二)、文学理论和文学总集

●1、《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2、《文选》选录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是最早的文学总集。

幻灯片4

●(三)、新的文学思潮

●1、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分类、规律和价值。

●2、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言义、形神、意象等。

幻灯片5

二、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一)、乱世文人的悲剧性: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惨遭杀戮。(第8页)

●(二)、乱世文学的主题:

●1、生死主题。

●(1)、感慨人生短促。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2)、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如“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陶渊明《拟

挽歌辞》)。

幻灯片6

●(3)、对待人生的态度:

●第一,勉励建功立业,提高生命的质量。

●第二,服药求仙,增加生命的长度。

●第三,借酒浇愁,及时行乐,增加生命的

●密度。

●第四,顺应自然,生命与大化合一。

幻灯片7

●2、游仙主题。

●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如曹操、曹植、张华、何劭、郭璞

都写过这类诗。

●3、隐逸主题。如左思、陆机、潘岳、陶渊明都写过这类事。

幻灯片8

三、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1、士族:即世族,世代做官的世家大族。

●2、庶族:也称寒族,众多的不能做官的中小地主家族。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州郡设中正官,将人分为九品,三品以上为上品,其余为下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世)族。”

幻灯片9

●(二)、寒士的不平:如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头不见召。”(左思《咏史》其

二)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幻灯片10

●(三)、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如

●三曹(操、丕、植);

●三张(载、协、亢);

●二陆(机、云);

●两潘(岳、尼);

●谢家(安、混、灵运、瞻、晦、曜、惠连、脁);萧家(衍、纲、绎)。

●(四)、强调家族关系和伦理观念。如

●潘岳《家风诗》、谢混《诫族子》、陶渊明《命子诗》、谢灵运《述祖德》等。

幻灯片11

四、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玄学:

●1、概念:

●魏晋时期融合老庄与佛学思想而形成的一种以思辨为主的哲学。

●2、影响文学的论题:

●崇尚自然、“真”、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得神忘形)。

幻灯片12

●(二)、魏晋风流:

●指玄学家所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即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其外在

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

●(三)、玄言诗:

●宣扬玄理的诗歌,没有形象和情趣。个别借山水景物说明玄理的诗,则有一定

的理趣。

幻灯片13

五、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

影响

●(一)、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影响。

●佛教带来了新的观念:前世、今世、来世;因果、轮回;三界、五道。

●扩大了人们思维的时间、空间和想象。

幻灯片14

●2、故事性的加强。

●佛经故事如:“维摩诘”的故事。

●改编为中国故事的如:“鹅笼书生”。

●(梁吴均《续齐谐记》)

●印证佛经的中国故事如:刘义庆的《幽明录》、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

志》。

幻灯片15

●3、反切和四声的发现。

●反切:用一个汉字的声母与另一个汉字的韵母拼出第三个汉字的读音。

●四声:平上去入。

●4、词汇的扩大。如“姻缘”、“境界”、“菩萨”、“沙门”。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如

●真与空、心性、境界、象和象外、形神。

幻灯片16

六、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程:

●建安(196——220)文学,即魏前期文学(三曹、七子)

●正始(240——248)文学,即魏后期文学(阮籍、嵇康)

●太康(280——289)文学,即西晋文学(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东晋文学(317——420)(陶渊明)

幻灯片17

●南朝文学(420——589),(宋·谢灵运、鲍照;齐·沈约、谢朓、王融;梁·萧衍、

萧统、萧纲、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陈·陈叔宝)

●北朝文学(420——589),(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

家训》、庾信)

幻灯片18

●(二)、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1、五言诗达到鼎盛。

●2、骈文、骈赋进入高峰。

●3、七言古诗确立起来。

●4、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出现了著名的志怪、志人小说。

●作业布置:

●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幻灯片19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

●1、地位:建安文坛的领袖。

●(1)、诗文创作为作家们树立了楷模。

●(2)、团结了众多的文人才士。如

●建安七子;诗人蔡琰、繁钦;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李坚;学者邯郸淳、仲长统。幻灯片20

●2、诗歌成果:

●(1)、学习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风格古

直、悲凉、慷慨。

●(2)、代表作:

●《蒿里行》,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

●《短歌行》,描写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名句“月明星稀”四句。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名句“日月之行”四句。

幻灯片21

●(二)、曹丕

●1、诗歌类型:

●(1)、宴游诗。如《芙蓉池作诗》。

●(2)、抒情言志诗。如《黎阳作诗》。

●(3)、征人思妇诗。如代表作《燕歌行》

●(其一),写女子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幻灯片22

●2、诗歌成就:新变。

●(1)、个人情感的抒发。如“乐极哀情来”,“为乐常苦迟”、“客子常畏人”。与曹

操平定天下的时代情感有所不同。

●(2)、文人化艺术手法的使用:语言工丽,音韵和谐,句式多样。

●(3)、风格便娟婉约——轻盈柔美。

幻灯片23

●二、曹植(192——232)

●(一)、前期(30岁前)诗歌:

●歌唱理想和抱负,代表作《白马篇》,名句:“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

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幻灯片24

●(二)、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代表作《赠白马王彪》,名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

分日亲”。

●代表作《野田黄雀行》,名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手,结友

何须多?”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代表作《七哀》(明月照高楼)。

名篇如《浮萍篇》、《美女篇》等。

幻灯片25

●3、述志诗。

●抒发杀敌报国的志向,如

●代表作《杂诗》(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4、游仙诗。

●描写神仙境界,象征诗人的理想世界。代表作《远游篇》,名篇如《仙人篇》、

《五游咏》、《游仙篇》。

幻灯片26

●(三)、主要成就:

●1、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写作了六十多篇五言诗,完成了乐府

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2、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

质。”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幻灯片27

●三、王粲、刘祯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曹丕《典论·论

文》)

●(二)王粲:

●1、是“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东方树

《昭昧詹言》)

幻灯片28

●2、代表作:《七哀诗》三首。名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3、特色:感情深远,慷慨悲壮。

●——“自伤多情。”(谢灵运语)

●——“发愀怆之词”。(锺嵘《诗品》)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东方树《昭昧詹言》)

幻灯片29

●(三)、刘桢:

●1、赠答诗,代表作《赠从弟》其二,名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2、游乐诗,名作如《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

●3、风格:气势豪迈。

●——“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锺嵘《诗品》)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元好问《论诗绝句》)

幻灯片30

●(四)、陈琳,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名句“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

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五)、阮瑀,代表作《驾出北郭门行》,名句“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六)、徐幹,代表作《室思诗》,名句“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幻灯片31

●(七)、应玚,名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

●(八)、蔡琰(文姬),仅五言《悲愤诗》较可信,写自己遭乱及返国的经历:

●第一段: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

●第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

●别的苦况。

●第三段:写回乡后的生活。

幻灯片32

四、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悲凉慷慨的精神。如

●“慨当以慷。”(曹操《短歌行》)

●“慷慨时激扬。”(曹丕《于谯作诗》)

●“慷慨独不群。”(曹植《薤露行》)

●“凄怆内伤悲。”(曹植《情诗》)

●“临川多悲风。”(阮瑀《诗》)

●“悲风凄厉秋气寒。”(曹丕《燕歌行》)

幻灯片33

●(二)、人生短暂的哀叹。

●1、单纯哀叹。如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诗》)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诗》)

●2、慨叹岁月短暂,功名未立,仍努力追求。如

●曹操《短歌行》。

●曹植《赠徐幹》:“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3、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如

●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幻灯片34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如

●1、曹操的四言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

●2、曹丕的七言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

●3、曹植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锺嵘语)●4、王粲的五言诗“颖出而才果。”

●5、刘桢的五言诗“言壮而情骇。”

●(《文心雕龙·体性》)

幻灯片35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如

●曹操诗“悲凉”;

●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

●王粲诗“发愀怆之词”;

●刘桢诗“感慨深至”。

幻灯片36

五、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正始诗歌

●1、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241——249)。

●2、正始诗歌:指曹魏后期诗歌。

●3、特征: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

多了。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4、代表诗人:阮籍、嵇康。

幻灯片37

●(二)、阮籍的诗歌

●1、代表作:《咏怀诗》82首。非一时一地所作,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

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2、主要内容:

●(1)、总纲:抒写忧愤深广的情怀。如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其一)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其十七)

幻灯片38

●(2)、以佳人或凤凰喻理想,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其十九、八十;七十九)

●(3)、批评曹魏政权的荒淫腐朽。如“驾言发魏都……身竟为土灰。”(其三十一)

●(4)、抒发雄心壮志。如“壮心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5)、不少篇章描写游仙和隐居,故作旷达。

幻灯片39

●3、诗歌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锺嵘《诗品》)

但其精神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

●或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幻灯片40

●(三)、嵇康的诗歌

●1、主要内容:

●表现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如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

幻灯片41

●2、艺术成就:

●存诗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以四言成就较高。

●“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

●(何焯《文选评》)

●3、诗歌风格:

●“嵇志清峻”,“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文心雕龙》)

幻灯片42

●(四)、应璩的诗歌

●应璩是“七子”应玚之弟,代表作是《百一诗》。主旨是规劝曹爽,诗风温柔敦

厚。对陶渊明影响较大。

●作业布置:

●1、简答“三曹”的诗歌成就以及“七子”、蔡琰的诗歌特色。

●2、试论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3、简答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4、名词解释:“三曹”、“七子”、建安诗歌、正始之音、“嵇志清峻”、《百

一诗》。

幻灯片43

第二章两晋诗坛

●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太康(280——289):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诗风,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

的西晋诗风。

●(二)、特征:

●1、拟古。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风气。如

●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摹拟《古诗十九首》,总体水平不如原作,但格调上变

朴素为文雅。

幻灯片44

●2、繁缛。追求形式技巧,描写繁复详尽,色彩华丽,文采过人。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

●古辞《猛虎行》仅四句,而陆机的拟作则增为二十句。又如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一笔触细腻,低徊哀婉;其二、其三就显得相近重

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如陆机的《赴洛道中作》。

幻灯片45

●(四)、贡献:

●陆机、潘岳发展了曹植“词采华茂”的一面,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

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幻灯片46

二、左思、张协与刘琨

●(一)、咏史诗的流变:

●1、作家作品:

●班固《咏史》——曹植《三良诗》——王粲、阮瑀《咏史诗》——杜挚《赠毋

丘俭》——左思《咏史》八首——张协《咏史》。

●2、体制:

●(1)、正体:隐括本传、不加藻饰的咏史诗。

●(2)、变体:借古人古事而自抒胸臆的咏史诗。

幻灯片47

●(二)、左思的《咏史》诗:

●1、主要内容:

●(1)、抨击门阀制度,抒发寒士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如其二、其四、其七。

●(2)、揭露王侯贵族的豪奢生活,表达对士族的蔑视。如其六。

●(3)、歌颂寒士视富贵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如其一、其三、其五。

幻灯片48

●2、艺术成就:

●(1)、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即所谓的“变体”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2)、多引史事;借古讽今,对现实持批评态度;深刻恰当,能起到讽喻作用。锺

嵘说:“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

幻灯片49

●(三)、“三张”的诗歌

●1、“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2、张载,被《诗品》列为下品诗人,名作是

●《七哀诗》,名句“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

●3、张协,被诗品列为上品诗人,代表作是《杂诗》十首,名句如:

●“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表现游子思妇之

情。

“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写岁暮年衰,忧时避

世之情。

幻灯片50

●(四)、刘琨的诗歌

●1、代表作:《扶风歌》,写赴任并州刺史途中的经历和激愤、忧虑之情。

●2、绝命诗:《答卢谌》、《重赠卢谌》,是被段匹磾拘押时所作。

●3、风格:感情深厚,风格雄峻,具有建安风格。

幻灯片51

三、郭璞的游仙诗

●(一)、游仙诗的类型:

●1、借游仙抒发愤世之情。如传为屈原的《远游》、曹植的《五游咏》、《远游篇》、

《仙人篇》、《游仙诗》。

●2、描写求仙访药、追求长生的故事。如传为秦博士的《仙真人诗》。

幻灯片52

●(二)、郭璞的游仙诗:

●1、今存19首,,其中有五首为残篇。

●2、内容都属于第一类型。抒发自我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3、代表作是第五首(逸翮思拂宵),名句“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4、风格:比兴寄托,文采富丽。

幻灯片53

四、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一)、王羲之(303——361)其人:

●东晋名士,出身高门,为人率直洒脱,淡薄宦情,好隐居,诗酒风流,逍遥度

日。

●(二)、《兰亭集》: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在兰亭聚会,流觞赋

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内容大抵是写山水或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幻灯片54

●(三)、《兰亭集序》:

●王羲之撰写,前半记述兰亭盛会概况,写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后半感慨

人生之短暂。不但文辞隽永,书法尤为后世敬仰。

幻灯片55

五、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一)、玄言诗:

●是在东晋悠游山水、清谈玄理和诗酒风流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诗歌。特点

是:借山水景物宣扬老庄哲理和佛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形象。

●(二)、代表诗人:孙绰、许询。

●(三)、影响:为诗歌说理所积累的正、反面经验值得注意。对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

易诸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的诗,都有影响。

幻灯片56

●作业布置:

●1、名词解释:

●太康诗风、“三张”、游仙诗、《兰亭集》、《兰亭集序》、玄言诗。

●2、简答太康诗风的特点。

●3、简答左思《咏史》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幻灯片57

第三章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人生道路:

●1、前期(40岁前):亦隐亦仕时期。

●青少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中年:时仕时隐。

●29岁任江州祭酒——旋即辞职。

●33岁入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幕——三年后辞职。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40岁改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旋即改任彭泽县令——八十馀日辞归。

幻灯片58

●2、后期(40——62岁):隐居终老时期。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九)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自祭文》)

幻灯片59

●(二)、思想性格

●1、安贫乐道。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匪道何依,匪善何敦?”(《荣木》)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

幻灯片60

●2、崇尚自然。

●所谓“自然”,指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体现了道家思

想。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

●3、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用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如《五柳先生

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幻灯片61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一)、田园诗。

●1、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和生活的简朴,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2、描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

簿邓治中》)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园田居》其四)幻灯片62

●(二)、咏史、咏怀诗。

●代表作《杂诗》其二,名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

能静。”

●(三)、行役诗。

●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诉说对田园的思念。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

●(四)、赠答诗。表达对友人的敦厚之情。如《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与殷晋安别》。

幻灯片63

三、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一)、总体特征:自然。

●1、将日常生活诗化,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2、用家常话写家常事,诗意盎然。

●(二)、具体特色:

●1、情、景、事、理的浑融。

●代表作《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拟挽歌辞》其三(荒草何茫茫)。名句如:●“人生贵有道,衣食固其端。”“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幻灯片64

●2、平淡中见警策。即苏轼所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名句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

●“翩翩新来燕,双双来我庐。”

●(《拟古》其三)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归园田居》其五)

幻灯片65

●3、朴素中见绮丽。名句如: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其一)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杂诗》其二)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和郭主薄》其一)

●(三)、陶诗渊源:源于《古诗》,又继承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

幻灯片66

四、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一)、散文:

●1、《五柳先生传》,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闲靖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幻灯片67

●2、《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和平、宁静、幸福的世外仙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二)、辞赋: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幻灯片68

六、陶渊明的意义

●(一)、陶渊明的精神:

●即不为五斗米弯腰、平淡自然的精神。是后世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如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

●(二)、陶诗的象征意义

●1、酒:追求酒所造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怀。”

●(《庚戌岁九月……》)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拟古》)

幻灯片69

●2、菊:象征诗人的高情远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

●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

3、孤云: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

●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

幻灯片70

●作业布置:

●1、简述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

●2、简答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象征

●意义。

●3、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举例说明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主旨。

幻灯片71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和种类:

●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2、吴歌:产生于南京一带,多是东晋和刘宋的诗歌,共326首。

●3、西曲: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多是宋、齐、梁、陈的诗歌,共142

首。

幻灯片72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多为情歌,反映了吴、楚风情。

●(1)、吴歌的内容:多为女性的吟唱。

●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

●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树)。

幻灯片73

●(2)、西曲的内容:

●多反映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如

●《石城乐》、《莫愁乐》、《那呵滩》、《拔蒲》。(78页)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

幻灯片74

●2、大量运用双关语,含蓄委婉:

●(1)、同音异字:

●藕——偶;莲——怜;丝——思;

●碑——悲;篱——离。

●(2)、同音同字:

●(布)匹——匹(偶);

●(药)散——(聚)散;

●关(门)——关(念);

●(黄连)苦——(相思)苦。

幻灯片75

●(四)、《西洲曲》:

●是《杂曲歌辞》中一篇抒情长诗,也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1、描写少女的相思,细腻缠绵、含蓄委婉。

●2、四句一换韵,采用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

●3、声韵与情感相结合,声情摇曳,馀味无穷。

幻灯片76

二、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保存:

●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小部分保存在《杂

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共70首左右。

●(二)、作者:

●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

幻灯片77

●(三)、主要内容:

●1、反映北方的游牧生活,描写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代表作是《敕勒歌》。此

外如: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

●(《企喻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折杨柳歌辞》)

●“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

●(《琅琊王歌辞》)

幻灯片78

●2、描写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如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歌辞》)

●3、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狂豪放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

●《企喻歌辞》(男儿欲作健)、

●《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

●《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81页)

幻灯片79

●4、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

●5、反映羁旅行伇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

●“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琅琊王歌辞》)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紫骝马歌辞》)

幻灯片80

●6、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歌。如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

●“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歌乐辞》)

●(四)、《木兰诗》:

●是《梁鼓角横吹曲》中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1、木兰形象:

●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

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幻灯片81

●2、艺术特点:

●(1)、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

●(3)、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复沓、排比、对偶、问答、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

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幻灯片82

●作业布置:

●1、南北朝民歌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

●2、简答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3、简答《西洲曲》、《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4、名词解释:吴歌、西曲、《梁鼓角横吹曲》。

幻灯片83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启的新诗风:

●1、从写意到摹象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诗歌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谢灵运则不同,诗歌以摹象为主,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情景相离。结构

上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说理或发感喟。

幻灯片84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注重语言的启示性,以不辩为辩,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启发读

者去体会和补充。

●谢灵运的诗注重写实性,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尽量捕捉自然

景物的客观美,充分发挥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表现力。如:

幻灯片85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

屯。”(《入彭蠡湖口》)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幻灯片86

●“白玉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

在今。”(《登池上楼》)

幻灯片87

●(二)、其他山水诗人

●1、谢惠连:笔调轻灵,词语绮丽。如

●“萧瑟寒风蝉,寥唳度云雁。寒声动清闺,孤灯嗳幽幔。”(《秋怀》)

●“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捣衣》)

●2、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其诗喜搬弄典故,堆砌词藻,成就

远不及谢灵运。

幻灯片88

二、鲍照及其创新

●(一)、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鲍照。

●(二)、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1、寒士的呼声。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士对门阀社会压抑的痛苦、不满

与抗争精神:

●“人生自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拟行路难》其四)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拟行路难》其六)

幻灯片89

●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戍卒的生活: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代出自蓟北门行》)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代东武吟》)幻灯片90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哀怨凄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拟行路难》其十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膏沐芳馀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拟行路难》其十二)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代白头吟》)

幻灯片91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拟古》其六)●5、山水诗。深秀幽奇、严整厚重。如《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

幻灯片92

●(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1、思想内容与情调,具有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2、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多学习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不仅得其风神风骨,而且还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为七言体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幻灯片93

●作业布置:

●1、论谢灵运为南朝诗歌开创的新风气。

●2、简答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3、名词解释:“颜谢”、“元嘉三大家”。

幻灯片94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

又称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最初形成于齐永明(483——493)年间,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幻灯片95

●(二)、声律论:

●1、提出者:周颙始著《四声切韵》;沈约撰《四声谱》;王斌著《四声论》。

●2、实践者:王融、谢朓、沈约,始用四声作诗,研究声、韵、调的配合,并

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病犯”,即后世所谓的“八病”。

●3、意义:声律论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

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 “土反其宅,水, ”是一首农事祭歌。《弹歌》“断竹,续竹 , ”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 愿望。 3. 诗经,诗,诗三百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诗经》共有305 篇,取 其整数,称作“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 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 之乐。《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 风雅颂 :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 南、邶、鄘、卫等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 105 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 31 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 74 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 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共 40 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 赋比兴 :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 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 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 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 : (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 ,杀无罪为“杀” ,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 : (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 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名词解释

白体诗人 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馆阁诗人,内容多写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因模仿白居易的闲适诗而得名,没有很大的影响。 晚唐体 是指宋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因模仿学习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名,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成了晚唐体盟主。 西昆体 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四六体 又称“四六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见为句,也称“骈四俪六”。这个文体形式在南北朝,齐宋以后,特别是唐宋四六格式固定化,四六文以注重句子的锤炼,讲究对仗工整,基本的格式有六种。四四,六六,四四/六六,六六/六六,四六/四六,六四/六四。 江西诗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因诗派多数成员学习杜甫,而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但江西诗派的创作仅限于语言的创新,生新艰涩,实际意义不大。 六丑 宋代的一种词调名,周邦彦创制,慢词(长词)的一种,所谓即六个曲调,六犯。几种不同的曲调一起唱,六犯不叫六犯,叫六丑,是因为曲子六种曲调极其复杂,一起唱及其困难,只有高阳氏家的六个长得奇丑无比的儿子会咏唱,所以称六犯为六丑。 永嘉四灵 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灵辉),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和翁卷(灵舒)。 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他们的作品多是应付之作或溢美,或流年,或酬唱应答,视野狭小,文学成就不高。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力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当时杭州有一个名叫陈起的书商,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多江湖谒客。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歌集。总称《江湖集》。这些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 一、晏殊、欧阳修 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是以小令为主。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创作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1、晏殊:晏殊的词主要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升平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特别善于用词描写富贵娴雅的生活。这种雍容娴雅、富贵闲人的气息,使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艳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2、欧阳修:从抒情取向和审美格调上来看,欧阳修的词被习惯地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雅词继续着唐五代直至宋初晏殊的文人化方向,比前人更多地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风格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其应歌而作的俚俗词、艳情词,大写男女恋情,表现出词人性格气质中风流自赏甚至庸俗的一面。这类词不追求温庭筠式的含蓄,而呈现出接近市民审美情趣的真率通俗。 二、范仲淹、张先、王安石 1、范仲淹:其《渔家傲》在广漠苦寂的边塞背景上抒写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 2、张先: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他的小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张三影” 3、王安石:王安石的词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使词的功能由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转变。 三、柳永 1、柳永的贡献首先在创体和创调上。他是北宋创调最多的词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这极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的创调创体之功突出表现在发展慢词。并将赋法移植于词,以铺陈叙事和白描写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慢词的体制。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其二、开拓词境,雅俗纷陈。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他的艳情词重新恢复了曲子词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他以都市繁华和风景、风俗为内容的风物词,对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二)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 1.第一个10年 第一个10年是从1917年到1927年,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且深远,因此通常称这10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2.第二个10年 第二个10年是从1928年到1937年,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新文学的重要流派,因而往往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 3.第三个10年 第三个10年是从1938年到1949年,一般称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三)意义 现代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

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10年 中国现代文学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对民族命运的沉重思索与探寻。 (一)三个十年 1.第一个10年 (1)地位 第一个10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2)进程 ①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②发展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③高潮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高潮。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3)实绩 ①小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 【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苏轼的诗词成就、苏轼的古文创作、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和创作情况、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周彦邦词的艺术成就、秦观贺铸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创作、陆游的诗歌创作、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姜夔和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南宋理学家的散文创作、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元好问的诗学成就【作家作品】1、宋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郴州旅社》;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周彦邦《兰陵王·柳》;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2、诗歌: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梅尧臣《田家语》、《鲁山山行》;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欧阳修《戏答元珍》、《边户》;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金错刀行》、《书愤》;文天祥《过零丁洋》;元好问《岐阳》、《雁门道中书所见》、《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论诗绝句三十首》; 3、散文: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苏轼《教战守策》、《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赤壁赋》 核心考案 1、宋代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首选是宋王朝实行崇文尚武的国策,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官担任。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其次,理学思想在宋代开始兴起,成为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如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即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翻开宋人的文集,几乎总能找到论学的文章,有时这种议论还旁溢到诗歌中去。再次,“文以载道”的思想到宋代受到高度的重视。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的新命题,更加强调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工具。“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使得宋代士人的学术修养和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期末复习资料 一、宋代文学: 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二、宋初三体: 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代表诗人有林逋,内容多写幽清净穆山林景色,枯寂淡泊隐逸生活,艺术上学习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特别注重字句声律的雕琢推敲。 西昆体: 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2. “西昆”因宋初馆阁文臣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取玉山、册府之意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题材范围狭窄,集中于咏史、咏物与流连光景。 4. 作诗宗主李义山,多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强调用典故,语言华美,风格典丽细密,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三、“三影”——张先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 “柔柳摇摆,堕轻絮无影”(《剪牡丹》) 四、柳永词的新变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二)对题材的开拓: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四)雅俗并存: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版)》2018年1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版)》2018年1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词牌 2.花间派 3.“新乐府” 附:参考答案 1. 词牌 解答: 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词调,俗称"词牌",如[菩萨蛮]、[念奴娇]等都是。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句数、每句的字数、用韵都有明确的限定。词与诗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词牌众多,每个词牌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都不一样,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比较自由地选择词牌。 2.花间派 解答: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18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其余都集中在西蜀。当时西蜀因山川之阻而受战乱较少,帝王官僚恣意享乐,他们十分欣赏温庭筠的词,词风也与温庭筠基本一致,后人将其称为花间派词人。 3. "新乐府" 解答: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首先提出的,但乐府诗及其传统却由来已久。乐府诗源于汉代"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至白居易则明确地提出了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是从精神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但不受旧题限制,而是立新题,写时事,不入乐,故以"新"相标。 二、简答题 1.简述王安石散文的内容与成就。 2.简述韩愈的文学主张。 3.简述李益边塞诗的内容及特点。 附:参考答案 1. 简述王安石散文的内容与成就。 解答: 王安石的散文既有政论文、书札序跋文,又有记叙文和杂文,题材广泛,其中既有长篇大论的奏章,如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又有言简意深的短文,如《读孟尝君传》等。王安石的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现实性强。这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为文上,王安石不依古人,喜欢翻奇出新,如《读孟尝君传》如老吏断案,略无枝蔓,不足百字,足以翻千古之定案。"词简而精"是王安石散文的重要的特点,为世人传颂的《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诗歌部分 先秦两汉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4.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5.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6. 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7.《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完整资料

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颂功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茶陵(湖南)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有谢晖、张泰、邵宝等。他们强调世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着眼于音调、讼度。 3.八股文:除制义之称外,还能制艺、时艺、时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出四书,而文章论述内容要根据宋朱喜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书而展开,不可随意发挥。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 4.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嘉靖前期至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主张: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提倡唐宋之风。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强调文以明道。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等。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上。(1).剧本创作在音乐“协律”即台律依腔。(2).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8.玉茗堂派:也叫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至情”说。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该流派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 创作特点:(1).主才情,不拘音律。(2).歌颂男女之情,情节离奇,风格浪漫,文辞优美,从剧本立意构思到曲词风格仿汤,并有一定成就。 9.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人称“公安派”。 主张:(1).“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2).直抒胸臆的抒情特征,反对拟占蹈袭。(3).清新清逸的艺术风格。(4).浅律化的流弊。 10.竟陵派:一锺惺、谭元春为代表,因二人是湖北竟陵人,故名。 主张:1.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看重像古人学习,学习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2.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3.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11.复社:崇祯年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是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社团。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危机。 12.梅村体:“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以“诗史”自勉。 13.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主张: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词历来为诗余。第三,艺术上提倡词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词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生民》 2、农事诗《七月》 3、燕飨诗《鹿鸣》 4、怨刺诗《正月》 5、战争诗《采薇》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下) 请在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字数不少于二千。 1.略谈北宋词的发展。 2.与唐代相比,宋代诗歌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分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元代散曲前后期有什么不同? 2.《水浒传》为什么能得到数百年来读者的喜爱? 3.怎样评价“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4.从《西厢记》到《牡丹亭》,爱情描写有什么新的发展? 5.吴敬梓《儒林外史》对古代小说艺术有怎样的贡献? 6.简述清代词的发展演变。 10.这样评价桐城派? 11.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吴敬梓《儒林外史》对古代小说艺术有怎样的贡献? 《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吴敬梓用小说形式描写“儒林”,所以取名“外史”,《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以高超的讽刺艺术名垂青史。《儒林外史》也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品。它与传统的通俗小说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它的出现,标志了中国小说艺术的重大发展。 《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小说抨击以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古代小说艺术作出了诸多杰出的贡献,其讽刺艺术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从传奇性到现实性——小说进一步接近现实人生;二、从故事性到性格化——小说艺术发展到更高峰;三、从类型化到个性化——小说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四、从评述法到叙事法——小说形象更贴近读者;五、从累积型到独创性——小说创作主体性的空前加强;六、“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模式——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七、杰出的讽刺艺术成就。这里权且对小说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讽刺艺术略谈一二。 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从先秦的诸子寓言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它犹如一面照妖镜,讽刺和暴露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种种社会黑暗现象和实质。这是其他任何文学作品无法代替的。小说还讽刺了一大批所谓的达官贵人,名流绅士,揭露出他们污浊丑恶的灵魂。《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度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儒林外史》的讽刺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叙述的往往都是“儒林”中的平常生活,发生的三两事而己。并没有设置多少精彩的矛盾冲突情节和悬念,却显示出非常强烈的讽刺力量。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它所写的事情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自然也是毫不注意的。但事情在小说描写的当时情境下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是可恶的。正因为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所以虽在大庭广众之间,但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