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浪潮,已经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据统计,当前我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16%。不难推测,智慧园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是智慧产业的孵化器,如何立足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智慧化要素的集聚区

园区经济是加快区域建设、带动城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战略平台。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平台。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的集大成者,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第三,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第四,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的建设模式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的信息化产业内容。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的同时适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第三,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目光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最终除了可以满足园区自身智慧化建设需求还可以实现智慧产品和服务的外部输送。

三、智慧园区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孵化过程。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与应用的过程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

服务平台、IT服务云平台等新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借助企业研发成果转换及园区智慧公共平台建设,园区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楼宇、智慧金融等领域持续的推陈出新,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智慧园区为园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是智慧产业的聚集区,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带动了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兴起。各专业科技孵化器作为园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为园区通信、软件、移动互联网、光电、工业设计等领域内的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等专业支持。为降低在孵企业创业成本,各园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科技产业孵化器搭建了7×24企业服务中心、全产业链的招商贸易促进中心、基于远程服务的创业培训中心、产业联盟技术服务中心。园区通过携手国内外在技术、产品领先的专业化公司实现产产联合(技术引进、联合中试、联合设计等)、与市场领先的专业化公司实现产业化联盟(共建利益实体、市场联合等)、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产学研联合(资源共享、联合中试、研发合作、成果转换等)为园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孵化及综合配套服务。

(三)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从行政权划分来看,园区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配套资源等支持,园区管理遵循城市管理的要求。从管理职能上来看,园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城市的简化版,也就是说园区管理既包含了产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方面的管理。因此,未来智慧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将与城市化管理实现高度的融合。

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聚集、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未来园区的功能将从传统的招商引资和管理职能向全方位的政府、产业及城市综合化服务转型,并逐渐建立园区内外主体之间的整合优势。未来城市发展与管理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职

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体系建设中去,实现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极具区域影响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

四、政府和企业需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园区建设、企业进步一体化发展智慧园区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级政府、企业有必要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园区建设、企业进步一体化发展。

(一)政府引导做好智慧园区顶层设计,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总体规划支持

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将决定规划的高度和边界,其包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层、园区智能感知平台、园区应用支撑平台、园区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保障制度、信息化标准体系几个主要部分。通过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可以有效理清智慧园区建设思路,为园区建设提供制度、标准等方面的支持,满足园区发展的超前性需求。

(二)智慧园区建设与智慧城市有效对接,整合建设资源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智慧园区建设要与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无缝对接,整合城市现有资源服务智慧园区,有效突破园区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难题。智慧园区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对接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整合布局。即智慧园区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与园区所在城市设施融合,适度超前布局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其次,应用系统对接智慧城市。园区整体规划各类智慧应用,搭建企业级、产业链级应用平台,破除园区信息孤岛,积极与智慧城市对接,为城市管理、市民生活、政府服务等留足应用系统接口。第三,立足城市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着眼于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注重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功能提升同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相结合。

(三)以示范试点、重点突破来推动智慧园区建设进程,以智慧园区的先行先试为产城融合提供成熟经验借鉴

当前国内对于智慧园区的建设策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另外,受智慧园区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运行周期长等特性影响,国内大多数智慧园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智慧园区建设不能也无法一蹴而就,结合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和概念模型,采取试点示范、重点突破的方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息化基础或便于实施和应用的园区局部区域先行示范部署,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的辐射带动效应,为下一步整个园区智慧化改造提供先试借鉴。其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以局部区域成功经验复制到智慧园区建设的其他领域,逐步整合园区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多方面需求,初步实现产业快速发展与园区高效管理齐头并进。第三,有计划地将智慧园区建设的成功技术、经验转移到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中去。以智慧城市为基础,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经济对驱动城市更新与完善服务配套的保障作用,以达到产业、城市、公众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的“先行军”

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环境生态破坏、人口剧增等问题,各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和提升城市发展环境。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已有180多个城市(含规划、在建智慧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智慧城市建设渐入高潮。

园区是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园区也遇到了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来实现转型升级。所以,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点区域,应该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良机,争做试点,尽早建设智慧园区,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来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先行军”有先天优势

1、新建区域多,具备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可行基础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影响下,园区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空间区域,通常会选择城市郊区的待开发区域来开发建设,具备了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可行基础。园区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就可以引入新型城镇化的高端发展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新城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市政基础设施等,尽量避免老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体现高端定位,新建园区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智慧园区的规划理念,致力于成为所在城市的示范区。

2、信息化设施规格高,具备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

为了给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会高规格来建设,具体包括稳定的供电系统、网络通信设施、云数据中心、互联网出口、高速园区光网、移动通讯基站等,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园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园区还会在公共场所部署无线wifi热点覆盖,协助运营商积极推广3g、4g网络,为园区居民提供泛在的网络服务。综合来看,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高于城市内其他城区,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速的信息传输通道。

3、信息化意识高,具备智慧建设应用推广的关键条件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园区(尤其是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作人员多属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学历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信息化意识高,更易于接受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园区对外提供的无线网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等公共服务,均通过信息化形式来呈现,即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直接传递到园区用户,园区工作人员对电脑和手机等终端的操作技能相对较高,各类智慧园区的应用更易得到推广。

4、大部制机构设置,具备业务协同的体制优势

为提升园区运作效率,集中实现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园区在设立之初多采用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作为市级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设置有明显的园区特色,除设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促进、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等部门外,其他城市管理、社会管理领域的部门,多采用大部制机构设置,便于部门间业务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园区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小管理、大服务”的政务管理机制,克服了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有效提升了园区的行政效率,体现出业务高效协同的机制优势。

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成大势所趋

1、全国已有四分之一的国家级园区启动了智慧园区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126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二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在空间布局方面,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园区建设基础,正加紧智慧园区建设。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将来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

2、智慧园区建设初期多聚焦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旨在提升基础环境竞争力

在智慧园区的建设初期,园区把建设重点都聚焦在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两大领域,拟为园区入驻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高速宽带网络、下一代商用互联网、wifi、3g、三网融合、ipv6技术等。园区管理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

园区安防、节能、交通、应急等领域的管理水平,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交通、呼叫中心、智能一卡通等。

以北京未来科技城为例,在筹建之初高起点规划了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园区宽带网接入目标定位为普通办公楼1000m、重点实验室10g,互联网出口带宽2015年达到400g,wlan实现园区全覆盖。园区管理领域规划了智能交通服务系统、智能电网服务系统、平安园区服务系统、低碳生态服务系统等,为园区入驻的企业提供优异的发展环境。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全面建成了以千兆为主干的互联网接入ip网络系统、遍布园区每个角落的3g网络和覆盖公共热点区域的wifi无线网络;并积极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合作,加速推广td-lte技术,以提供2g、3g、wlan、4g“四网协同”的无线网络环境。为加强园区管理,开发区以建设智能安全技防平台、智能“一卡通”系统、智能信息发布系统、智能楼宇为重点,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发展环境。

理清思路,抓住智慧园区建设“关键点”

1、秉承园区发展战略

智慧园区不是简单园区信息化、智能化的集成,而有其丰富的内涵。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禀赋的园区,建设智慧园区的目标、策略、重点任务都不尽相同。如在园区初建阶段,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如何统筹建设,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园区形象和品牌,吸引企业入驻;在园区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搭建技术孵化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加速产业升级,以优化园区的公共服务,培育企业发展。所以,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一定要与园区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智慧园区才能更好的引领园区可持续发展。

2、切合园区产业特点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所以,智慧园区的建设一定要切合园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园区在进行智慧园区规划时,重中之重就是围绕园区重点产业,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此外,借助智慧园区建设,汇聚智慧发展资源,也可以培育符合园区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

3、聚焦园区特色应用

智慧园区实施范围广泛,各园区在规划具体建设工程时,应集中建设资源,聚焦园区特色应用。如经开区在发展初期以招商引资为主,通过建设园区三维招商系统可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以工厂为主,普遍能耗较高,基于物联网的能耗监测系统是工业园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新区是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通过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来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物流园区为了提升效率,通过物流一体化平台来优化园区物流整体的运作流程等。

4、注重绿色低碳环保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时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等压力,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成为支撑发展新的增长方式。新建园区或扩建园区在规划阶段,都将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纳入了园区的总体规划,积极构建园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内容多、运行周期长、风险影响高等特点,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智慧园区建设的要求。所以,

必须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深化市场运作,建立“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运营机制,积极调动设备厂商、运营商、集成商、科研机构、移动互联网厂商等企业来参与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园区用户受益的建设目标。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024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杜宁 【摘要】产城分离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级形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体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应推动产业园区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同时对产业、空间两类目标对象进行引导,针对产业,要通过设定门槛、搭建平台的方式,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针对空间,要审慎选择发力点,集聚人气,一方面,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手段,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并最终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地区。 【关键词】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 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以产业用地的集聚扩张为发展重心,随着园区发展的深入,园区与周边地区空间结构的整合以及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需求逐渐显现。众多案例表明,产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基本都会经历从“纯工业片区”到“具有一定配套的工业区”再到“综合性新城”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纷纷面临转型语境。虽然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但是其发展升级往往难以依靠自发转型实现,产业园区在经济增长、资源约束、规划调控的多重要求下遭遇发展瓶颈,并最终形成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 探索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规划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产业片区向产业新城转变,促进产城融合,对产业园区转型规划的编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产城分离带来的问题 “产城分离”指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单元内部,工业功能片区与城市生活功能片区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野,相对独立布局的空间布局模式。产城分离是工业化初期极易产生的空间

智慧产业园区及其典型案例参考 研究报告(公开版)

智慧产业园区及其典型案例参考 (智慧产业园区研究1.0版) 什么是智慧产业?什么是智慧产业园区?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园与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有什么关系?国内有哪些代表性的智慧产业园?这些园区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这些问题相信会成为不少行业人士的疑问。 经过收集整理相关论文、报道等资料,以期明确智慧产业园区相关概念区分及其关系、了解国内代表性智慧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为珠海智慧产业园的定位、开发、招商、运营、推广等提供借鉴和启发。 1. 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 1.1 智慧城市概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城市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城市,饱受"城市病"的困扰。"智慧城市"这一新兴词汇应运而生。众多发达国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目前美国、新加坡、丹麦、瑞典等国家已纷纷迈入这一试验田,中国也将北京、天津、上海等90个城市纳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

与城市转型发展相融合的产物。目前,智慧城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发展快车道。以智慧城市为理念,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是新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狭义地说,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智慧城市主要涉及六大领域,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技术、智慧人文和智慧民生。 1.2 智慧产业概念 广义的智慧产业既包括传统的以人的智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也包括最新的信息通讯业;既包括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与融合。涵盖智慧应用技术研发、智慧装备制造、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应用电子以及云计算产业等。 狭义的智慧产业是指以人的智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是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广告、设计、软件、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 “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 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 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 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 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 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研究基于 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 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并结合苏州工业 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 1 引言(Introduc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 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 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 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 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 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 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 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 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 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 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 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浪潮,已经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据统计,当前我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16%。不难推测,智慧园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是智慧产业的孵化器,如何立足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智慧化要素的集聚区 园区经济是加快区域建设、带动城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战略平台。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平台。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的集大成者,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第三,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第四,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的建设模式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的信息化产业内容。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的同时适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第三,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目光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最终除了可以满足园区自身智慧化建设需求还可以实现智慧产品和服务的外部输送。 三、智慧园区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孵化过程。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与应用的过程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

中国智慧园区分布格局及重点投资项目分析

中国智慧园区分布格局及重点投资项目分析 中国智慧园区分布格局 目前,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从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园区建设特色,正加紧智慧园区建设。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或将来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 从国家级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情况来看,截止到2013年6月,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06个,其中有34个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比32%。从区域角度来看,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共有国家级高新区23个,其中有10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43%。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5个,其中有10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达67%。沿江城市群(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7个,其中有4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24%。珠三角地区(广东)共有国家级高新区9个,其中有4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44%。其他地区合计共有国家级高新区42个,其中有6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14%。 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情况来看,截止到2013年6月,全国共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78个,其中有29个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比16%。从区域角度来看,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共有国家级高新区28个,其中有7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25%;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共有国家级高新区44个,其中有15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达34%;沿江城市群(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共有国家级高新区27个,其中有1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4%;珠三角地区(广东)共有国家级高新区6个,其中有2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33%;其他地区合计共有国家级高新区73个,其中有4个正在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占比5%。

园区的顶层设计 智慧园区生态解决方案

园区的顶层设计智慧园区生态解决方案 2016.09

目录 1 2 3 4 5智慧园区对标及智慧产业平台内容智慧园区服务平台策划方案 智慧园区平台定位及服务策略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 智慧园区平台设计

智慧园区4.0内容体系 生态服务 以企业为核心,构建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 产业平台 针对园区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搭建专业的产业平台,协助其进行供应商、产业客户、产品、技术等层面的服务培育 活力社区 搭建企业活动社区,构建人与人的交流互动分享平台,满足入园人群的生产生活需求 智慧设施 搭建智慧化设备,让企业沟通、管理服务、更加低碳、便捷和高效 创新空间 构建创新型空间平台,满足企业及企业的人的创新、交流、生活等诉求,完善空间结构和产业要素 产城融合

生态服务内容 35% 园区招商 园区运营 物业服务 25% 15% 15% 5% 企业发展服务 园区基础服务 企业云服务 公共资源服务 员工关爱服务 5% 众创服务 法律工商财税知识产权政策咨询人事社保 采购|商旅威客|培训 物流|云应用车辆|物流广告|车位 食堂|会议室 构建人才成长发展,与园区共生共融的关联型企业社区空间|技术团队|活动办公|创投人脉 生态服务

活动 ...... 企业运营客户运营管理运营 分享成长链接孵化高效 协同 俱乐部 产业资源 企业服务 俱乐部 产业资源 企业服务 企业家圈层运营 第三方合作资源 引入 智慧园区管理服务对接 外部智库引入和内部智库建立 产学研及创客资 源引入 企业销售、园区成绩及企业成果转化中心

全民营销平台 园 区 综 合 管 理 平 台 客户筛选 客户拜访 客户认购 客户签约 客户入驻行业客户 外部协会 外部中介 内部员工 客户经纪人 内部顾问 政府 企业主

智慧园区概念及重点投资项目

一、智慧园区概念及分类 (一)智慧园区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即反应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智慧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智慧园区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充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类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智慧园区的重点在于“智慧”:一方面,它在现实的园区环境之外,综合应用各类IT网络技术,通过网上虚拟园区等实现方式,加强园区内部的互动沟通和管理能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它更强调增强园区管委会政府、园区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把园区内各方的专长资源加以整合推广,为科技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强势品牌。 从技术理解:智慧园区结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并整合城市的运行状态,构建了未来城市的信息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的发展。 从应用理解:智慧园区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智慧园区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园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机构决策、规划管理、社会民生七个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 从价值理解:智慧园区的价值分三个圈层体现,形成以管理机构为核心的智慧平台,其中最内部核心圈层是管理机构内部员工之间的参与,最外部圈层是指对所有受众部分,中间的圈层则体现管理机构和机构所辖企业的关系。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_何飞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12月/23日/第012版 智慧城市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赛迪设计智慧园区规划设计中心高级分析师何飞 2014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势必会迎来全速的扩张期,新技术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应用、新产业将会得到井喷式发展、产城融合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2013年8月,住建部确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智慧园区建设势必将会迎来全新的浪潮。 据了解,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当前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同时各专业园区也开始加紧智慧化建设。赛迪设计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国家级的产业园还是园区专业园都将会更加注重智慧园区建设。 2013年,国内外重点园区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新一轮的进展,新加入智慧园区建设行列的园区更是斗志昂扬,美国硅谷以智慧化服务机制换智慧园区公共实体平台,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借助AT&T、印度电话工业公司、Tulip电信等电信企业巨头共建多样化数据中心,满足园区企业个性化发展需求。国外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智慧园区建设进入完善提升阶段,国内各大园区在借鉴国外智慧园区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突出重点。 国家级园区居于主导地位 综观2013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阵营日益扩大,东部沿海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成果明显,中关村海淀园、苏州工业园、上海浦东软件园等典型园区持续优化园区智慧化环境,智慧园区建设阔步前行,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园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园区也正加快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及实施步伐。另外,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智慧化服务需求开始突显。 智慧园区建设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智慧园区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加快智慧园区布局建设,智慧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智慧产业发展、便捷园区管理以及高效的城市管理将会吸引更多的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 一方面,东部大量的高新区、经开区将会在借鉴兄弟园区智慧园区建设经验的同时,吸收来自这些地区的“智慧效应”,从而带动其智慧园区建设浪潮。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园区管理水平、园区智慧产业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影响下,更多的产业园(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会开始着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更多的中西部国家级园区、特色专业园区将会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浪潮中来。当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主要由国家级园区主导,且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随着国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级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园区将会全力推进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和实施。 另外,智慧园区建设浪潮的推进会加快国内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智慧化装备的进程,特别是伴随着东西部、南北地区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技术对接、园区对接日益频繁,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将会集中起步。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重点 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依然是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重点。

_产城融合_的新理念

决策2011.1 今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地在谋划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无 一例外地成为关键词。 一时间,千亿元产业园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鼓舞人心的提法,跃然纸上,甚至喧嚣尘上。 这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提法或做法,本无可厚非,甚至在某个发展阶段还要强力推进。可问题是,翻开一些地方的“十二五”规划文本,大多忽略了“产城融合”的谋划,要么在规划产业园区时,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的依托;要么在规划城镇时,偏重 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从而陷入“产城脱节”的误区。 而这种产业和城市相互脱节的 “两张皮”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一些地方的“十二五”规划里,在此前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张浪潮中,随着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园区吊塔林立,已不同程度地存在,且多为人们所诟病。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了,但城市功能定位单一, 主城区、副中心、组团和新城区的功能没有完善和提升,清晨到市区上班,老城成了“堵城”,夜晚回新城睡觉,新城没有产业“细胞”,成了“睡城”;产业园区“填鸭”式的铺开了,但随着产业的集聚,见物不见人,只见工厂不见城镇,缺乏社区单元,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落地”,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由此生发的上下班“潮汐运动”,也就不足为怪。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城市形态的建设相对 容易,难的是要引入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产业作为支撑,尤其是创新和创业的产业。 目前,我国城市化只走了不足1/2,无疑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 这意味着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从此将进入“城市中国”的时代,也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迎来新一轮跳跃式的发展时期。因此,各地打造产业集聚高地、构建百万人口城市的雄心,空前高涨,呼声不绝于耳,区域型产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争夺战也随之升级。如果只是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变更,将靠近城市边缘已经非农化的区域划入城市市区;如果只是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而产业化,可以通过政策的杠杆,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再造一个产业园区。然而,冷静观之,这种产业与城市脱节的“空对空”式跃进,说白了,就是“伪城市化”和“伪产业化”。 那么,如何走出“产城脱节”的误区?换言之,产业和城市如何做到协同共进、 良性互动?实际上,国外的纽约曼哈顿、国内的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等范例表明,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一定是个性十足的城镇社区。由此可见,“产城融合”的突破口就是激发城镇社区这一结构单元活力,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精心打造,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中区转型,产业集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嬗变,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让一个个产业“细胞”的活力在新城建设中得到提升,使产业园区借助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服务产业园区。 显然,城市与产业“双向融合”的实质就是“平衡”两字,产业活了,人的需求就活了,城市的内在活力也就激发起来,城市形态也就有了“魂”;反过来讲,城市功能的完善、品位的提高也会为发展产业提供条件,增强竞争力,而这才是城市和产业的本义。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观察家 Observer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 ■张道刚 1

学习考察苏州工业园区心得体会

学习考察苏州工业园区心得体会 2019年4月22日—4月26日,我有幸随团(班)对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进行了细致的学习考察。尽管时日短暂,但新苏州的无限风采、园区的巨大魅力、跨越发展的奇迹和中新两国合作的辉煌等无不令人叹服,更让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受到了启迪。下面,我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体会和认识。 一、园区的非凡“简历” 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园区破土启动。25年间,园区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对接全球资本和全球智慧,创造出无数个“第一”和“唯一”,使这里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成为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之一。2018年,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0亿元,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万元。在最新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园区蝉联第一;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列第三;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五。“创新之城,非凡园区”名动天下。 二、园区的成功经验

经验一:规划引领。 “规划引领”堪称“园区经验”头一条,“无规划、不开发”“先地下、后地上”“规划大于市长”等,园区上下形成了“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多年来,园区历任领导一茬接着一茬干,不仅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也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低风险的投资环境,更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在园区规划展示馆,当年手绘设计草图与现今实景照片的对比,常常叫人叹为观止——两者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 经验二:创新驱动。 园区顺应创新国际化趋势,在开放环境下搞自主创新,积极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重发挥园区创新禀赋优势、外向型经济优势,与顶级的科研机构、知名的国内外企业、高端的创新创业团队,深度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为国籍地域所困,不为方式方法所限,不受传统思维所缚,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焦特色新兴产业,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原创技术,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工业园区向创新园区的华丽转身,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 经验三:亲商服务。 当好“店小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是园区树立的亲商服务理念,是园区经受经济全球化汹涌浪潮种种

产业先行打造产城融合

产业先行打造产城融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指导,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其实早在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就已明确表示支持全国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旨在通过这项工作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加快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种种迹象表明产城融合将成为未来城市新区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 从目前国内来看,产城融合发展做的最好的非苏州工业园区莫属。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之初就提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理念,把产业的优先导入作为园区建设和城区协同发展的重心,但与其他开发区只专注产业发展的理念不同,苏州工业园区从建设初期就开始贯彻产业发展与城市融合并进,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把园区作为城市新功能区来谋划定位。产业的大发展使得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带动了服务生产生活的居住、商业、金融、医疗、教育配套的形成,生产生活的功能性要素逐步完善。优越的配套和居住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和跨国企业选择落户园区。目前园区常住人口达150万,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突破百家,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典范。 固安产业新城是近年来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秀。在把“产业优先,产城融合”作为核心策略打造新城,引入华夏幸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区域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高端产业集群的同时,一座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正在快速崛起。在这里,产业区和城区完美融合,你难以分辨这是一个工业区,还是一个现代化的田园城市。它不仅有现代化的工业园,还有精心设计的居住小区、购物广场、体育公园、慢跑系统、甲级医院,满目翠绿的树阵、碧波荡漾的河湖、郎朗的书声;五星级的酒店、国内智慧城市建筑样板的创业大厦、精心建设的人才家园、永定河畔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态旅游小镇……这里不仅宜业宜商,更加宜居宜游。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使得固安经济快速发展,近年财政收入跻身河北省“三甲”,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县级第一梯队。 产业先行,产城融合发展已成为政府与城市开发企业的共识。一个新区要想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光有产业而没有宜居的市政配套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能使新区沦为纯工业区。理论上,当数个不同项目区共生一个空间时,都存在产城融合之必要。特别是在无产业的非城区新建新城时,树立产城融合的目标就成为必然。单纯的产业园区与单纯的人居城区,都不可能实现新城的经济繁荣、商业兴盛、人居品质的良性提升以及产业运行就近配套的高效率与低成本。苏州工业园区与固安产业新城的发展经验与亮点也就在于此。它没有把新城仅作为纯产业区或纯居住区来打造,而是以产业为先导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整合各类资源,将新城开发与工业、城市商业、教育、医疗、金融、生态旅游等业态进行融合发展,通过新城开发使区内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