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功能教案

教育功能教案

教育功能教案
教育功能教案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分类

教学重点: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学难点: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教育功能概述

思考:教育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究竟能够干什么?教育为什么存在?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所以教育功能必然是,而且只能是通过对人的作用而显现。

教育功能与相关概念

教育价值是对教育满足社会或个体的需求程度的评价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演进

三、教育功能的分类

你所知道的教育的功能分类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性质所制约。

(二)从作用方向看或者说作用的性质上来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 K. Merton)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维度。

“社会功能指可见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向(目标、动机、目的),若不能区分客观社会后果与主观意见,则必然导致功能分析上的混乱”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指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合的情况,而隐性功能是指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教育的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地,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

显性功能与隐性的功能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的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的功能。(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1.日本柴野昌山把性质(方向)和形式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划分

柴野昌山的说明:

如:考试作为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来说具有正向的显性功能(A);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是考试的负向隐性功能(C);又如,学校中的表扬制度以及晨会之类的仪式性活动的本来目的只在于帮助学生区分正误,但也可能会产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意识,促进群体整合等预料之外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便是正向隐性功能(B);负向显性功能(D),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开始就竭力去避免教育的负向显性功能,但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则属于负向显性功能。

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的个体功能

问题一:个体发展指的是什么?

含义:是指个体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包括肌体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发展包括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倾向的发展。

问题二:个体发展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性?

问题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在四个方面

(1)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2)使个人的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3)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政治意识,道德意识)

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性别意识)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教育与个体的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是指为了达到外面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后,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在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如: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我们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问题四:教育对个体的发展都是正向的么?

案例1:“一篇作文的故事”

案例2:考场上的打油诗

思考:教育的负功能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PS: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没有正常的生理条件,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如,身体畸形、无脑。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也不能变为现实。例,音乐家的后代未必都是音乐家。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成熟的人,有一个过程。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如身高体重的增加,心肺大脑的发育,性成熟等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十喊”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分析 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查阅读课和识字课两大类型,我们主要介绍阅读课的解题思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阅读课的考题中主要出现过以下几项考查内容: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本文我们将对考频最高的教学目标部分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上,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低年段)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理解文中XXX 的基本含义(能够理解文中XXX的内容;能够利用XXX造句);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中、高年段) 【注意】在小学阶段,任何年级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都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认、会写、会读,中年段、高年段除了这三方面外,可以再从理解词或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组词造句等方面挑选一到两点加入目标中。 【例】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读写“拮、据、寐、驰、馈、惑、捎”7个生字,理解这些字词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注意】在实在不会写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模板比较死板,不够切合课文。要想提高切合度,可以再结合文章添加一些内容。如下: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掌握文中XX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XX的重要内容/体会文中XX的情感),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例】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中大白鹅叫声、吃相、步态方面的特点,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文章表达的XX(大好河山的秀美,大自然的美,环保意识,人格魅力)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阅读习惯。(小学通用) (2)激发学生探索XX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高年段) 【例】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特征 ⒈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 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 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 “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 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 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 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 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 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 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⒈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 高生命的质量。 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 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 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 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 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 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 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 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 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 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 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

教育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1)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 (二)教育本质“错位”现象分析 (2) 二、教育本质的真实意蕴及其思考的前提性逻辑 (3) (一)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 (4) (二)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 (4) (三)教育本体的自在性和教育本质的自为性 (4) (四)教育本质是教育本体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 (5) 三、学习:教育本质之表征 (6) (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6) (二)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7) (三)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8) 教育本质问题是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问题。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具有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同样,有了教育就有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的认识及其影响的实践。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认识和解释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育都是通过教学使人社会化和知识化的根本功能是不变的。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如果从教育与社会这一维度来考察这场论争,学术界关于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上层建筑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2)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3)多重属性说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2、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其中三者构成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和()。 3、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分();按作用方向分();按呈现形式分()。 4、简述教育起源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5、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简述各发展阶段中教育呈现的特点。

1、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孔子的教育原则包括( )等;性善论提出者( );性恶论提出者(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著作是( ),其中的教学原则包括( )。 2、西方教育学萌芽阶段,古希腊三贤是( );发明助产术的是( );“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 );“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西方有关教育的第一本著作是( ),其作者是( )。 3、简述教育学学科建立中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主要观点或者主要贡献。 4、简述规范教育学建立中传统教育派的赫尔巴特和现代教育派的杜威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5、教育学发展阶段中,提倡发现教学法的是(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是( ); 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包括( )。 教育学 基础知识 教育学概述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考点3) 教育学萌芽(考点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学的时候要做到( );阶段性应该做到( );不平衡性应该做到( );互补性应该做到( );差异性应该做到( )。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 )。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作用。

资料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资料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什么是本质 要弄清教育本质,就必须搞清本质的含义。什么是本质?引用哲学教科书或著作中关于本质的界定: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构成事物的本质有三个要点: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联系所构成,而不是该事物与外部联系方面;第二本质所反映的内在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而不是随外部条件随时变化的;第三,事物本质的改变,就是质的规定性的改变,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 面对某一属性,为了判定此属性是否属于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应按照以下3个基本准则来判断。 1、它是该类事物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性质,是该类事物必然具有的本质属性; 2、它是该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和依据,是其他事物所没有而为该类事物所特有的属性; 3、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都是本质属性在不同侧面的表现。因此,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可以科学地解析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的产生和发展。只有教育本质的概念搞清楚了,才会对此问题进行正确、深入的研究。 (二)教育本质与教育概念、教育功能的关系 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教育现象的基础、根据,是教育现象中较为稳定、平静的方面,是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久起作用的特性。它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在社会大系统中是起着什么作用的角色,即“教育是干什么的东西”。反映教育本质的属性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是成为根据的教育的对象性,反映的是最为深刻、根本的属性;中间层次是对矛盾统一的状态(未来人类活动主体)作出规定的教育的目的性,以及为矛盾转化提供条件的教育内容性、方式性;最浅层次是教育的功能性以及其他教育性质。 教育概念回答的是客观存在着的教育这一事物的内部构成是什么,即“教育是什么”;教育功能概念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是起什么作用的,即“教育是干什么的”。 (三)什么是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应回答教育是什么,具体来说,意见不同,观点众多。观点主要有:教育的本质应该具有统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一切要素之总和的特性;教育本质问题就是对教育所作的最一般的科学抽象,实际上是要回答什么是教育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质的规定性问题,并分析了教育本质与概念的关系。认为对同类事物的特有属性进行科学抽象,形成概念,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概念一方面反映着事物具有的某一特有属性,同时也反映着某一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前者是概念的内涵,后者是概念的外延。不能否认应对“教育”作出一般的科学抽象,找出教育的特有属性,找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属性,形成“教育”的最一般的概念。 概括讲,鉴于教育在过去、现在、将来并不一定完全总是同一个事物,所以,严格地说,所谓教育本质是“人们现在称之为教育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或者说“教育实际是什么”。有人认为,教育本质既要研究“教育是什么”,也要研究“教育应当是什么”。后者指特定认识主体对教育的价值理想和规范,即特定认识主体所认可的(好)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是什么”揭示好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的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教育应当是什么”是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

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 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 [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 [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 [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

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一)学习资源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学习资源分为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学习环境。教学材料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直接作用的客体,具体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学习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首先应该进行学习资源的统筹规划。为了更加有效地建设学习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证,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对学习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从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用户方便使用素材的角度,需要对素材标注一些属

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 三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资源库的长期发展与维护目标,规划学科资源的组织结构,强化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并提出素材的管理系统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其次是组织开发队伍。合理的开发队伍至少应包括项目管理者、学科专家和教师、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者应该是一名教育专家,具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开阔的视野、对于各个领域均有涉猎,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资源库开发经验。 第三是设计与开发。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常常采取“地区教研室、责任学校、责任教师”三结合共同构建的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地区教研室牵头组织资源建设课题组,由学科教研人员担任项目主持人组织教师提供素材资源,并进一步组织相应学科中的骨干力量对搜集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制成网页。 第四是测试、评价与修改。学习资源开发完成之后,全部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行测试、评价与修改核定,以确保以后工作良好进行。 经过细心的测试和评价后,需要根据问题对资源进行修改完善。经确任基本符合要求后,这个资源才能使用。资源投入使用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维护。 (三)学习资源的应用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本质 课程与教学论王碧梅S100030356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研究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确定本质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中外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对教育的本质做过表述。尽管他们各自的表述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都集中在一个基本点上,那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感化、引导启发人的活动,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本质是对现象而言的,本质所回答的问题,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是一事物内部所含着的特殊的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那么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它的含义是什么?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本质是事物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人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与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在过去的17年中(1978-1994),教育的本质研究颇受关注,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相继产生,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理论的繁荣,使沉闷多年的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最初是1951年期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间题》一文发后在苏联开展的。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的待点是什么、属于什么范围。争论的最后发表一篇总结,“总结”批判了认为教育同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属上层建筑。由此,教育上是层建筑的观点,便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流行起来。我国开展对教育本质的争论,是在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由开封师院、华中师院、武汉师院、湖南师院和甘肃师大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材初稿讨论会上,提出了如何认识教育本质问题。于光远在1978年第3 期《学术研究》发表《重视培养人才活动》一文,对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由此,在我国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教育本质问题争论中的主要观点 (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之说” 80年代初期,争论主要是围绕着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或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等问题展开的。“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主要围绕下面四个问题展开:(1)教育是否是社会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4)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 持“上层建筑说”的认为,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看,都由政治和经济决定,又积极地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该事物的性质,所以教育是上层建筑。早在1930年,杨贤江在其《新教育大纲》一书中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是社会上层建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论述题 1、如何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答题思路:(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答题思路:(1)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2)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部分,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3)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3、联系实际,谈谈面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要点:(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点:(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5、结合实例,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要点:教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1)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2)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新型互动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1)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教师角色发生位移,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探索知识;(3)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交流。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答题思路:(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7、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8、针对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针对本地义务教育的执行情况谈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答题要点:义务教育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看法或建议:(略) 9、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答题要点:(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①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

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

第8 章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1.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与属性有何区别?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一种事物所独有而其它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则称其为这种事物的本质属性. 一个对象的某个属性,可以是其他对象也具有的,但是本质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一般的,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完全刻划了这个概念,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它的一部分只是这个概念的属性,但不一定是本质属性.2.什么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怎样产生的?答:客观世界的许许多多事物都有各种各样的性质,事物之间存在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都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由于性质相同或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属性相同的事物形成一类,性质不同的事物就形成不同的类.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客观事物的各种各样信息,形成观念,这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一种事物所独有而其它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和特征,从而形成了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特征和各种各样的概念.而各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研究的对象,各门学科的概念总是反映事物某方面的本质属性.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有的数学概念是从它的现实模型直接反映得来的.例如,几何中的点、线、面、体等概念都是从物体的形状、位臵、大小关系等具体形象抽象概括得来的;有些数学概念是在一些相对具体的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概括的过程才产生和发展而成的.例如,复数的概念是在实数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实数的概念是在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有理数概念是在自然数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另外,有的数学概念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把客观事物的属性理想化、纯粹化才得到的.例如,直线的“笔直”、“可以无限延伸” 等特征是从笔直的条形物体的形状理想化、纯粹化得来的;还有些数学概念是从数学的内部需要产生出来的.例如,为了数的乘法通行,规定一个数乘以0 的积是0.又如,为了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扩充到 有理数指数幕,以至实数指数幕,在数学中产生了零指数、分数指数、无理数指数等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尚处于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的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观点。 1.特殊认识说 这种观点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基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是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认识过程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教学过程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间接地作用于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3)简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许多知识是人类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总结出来的,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4)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 该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认识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无疑,它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通过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 3.认识——实践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的活动有两类,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明,教学过程也包含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的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实践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4.双边活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认为其他的论断并不能表达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这一真实本质,而是把“简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一、应用型本科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 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 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二、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五大基本要素: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一)价值取向要体现行业性 1、教育价值观: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定位于注重为区域基础上的行业发展服务;质量价值取向定位于充分体现区域基础上的行业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及其就业前景,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教学过程注重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体现行业性。 (二)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 1、准确定位: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类型、层次、专业、特色和优势)(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5A-2培养的是民法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5B培养的是技术人才。) 学校的总体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对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科领域,可以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但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如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能够将好的想法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世界更好发展的领导人”。法学院所要培养的是“勤勉的、富有想象力的、受人尊敬的能够为公众和委托人服务的,能够引领律师职业不断发展,能够为国家和世界解决问题的人才” 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 (三)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 1、主要体现 (1)具有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和可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