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报文言文翻译2016年

语文报文言文翻译2016年

语文报文言文翻译2016年
语文报文言文翻译2016年

2016年《语文报·高考版》第19期参考译文(通用版)

《势略》

【参考译文】

孙子说:“勇怯,是‘形势’造成的;强弱,是由军事实力决定的。”又说:“水性是非常柔弱的,却能冲走石块,这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前曹操征伐张鲁,平定汉中,刘晔曾建议说:“您以五千名步兵讨伐董卓,向北攻破袁绍,向南征服刘表。天下的州郡,十有八九被兼并,因而威震天下,声扬海外。现在占领汉中,蜀人闻风丧胆,城池失守,照这样向前推进,蜀地用一纸檄文就能平定。刘备是人中之杰,虽有智慧,但是后来才来到这里,得到蜀地的时间短,蜀人尚未依附他。现在攻破汉中,蜀人得知后非常震恐,形势对刘备非常不利。以您的神明,如果乘着形势对刘备不佳而加紧攻伐,没有不能攻克的。如果稍一松懈,有明察事理的诸葛亮为相,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为将,蜀人一旦安定了,据守险要,那就不能轻易侵犯了。今日不攻取,一定会成为后患的。”曹操不听从。过了七天,投降魏的蜀人不断劝说刘备:“大势己去,蜀中人惧怕曹操,一日内惊恐数十次。刘备连续斩杀劝降者,却不能禁止。”这时,曹操叫来刘晔说:“现在是否还用进攻?”刘晔说:“现在蜀地已初步平定,不用进攻了。”

后来,曹操征伐吕布,到了下邳。吕布失败,坚守下邳城不出。因为不能取胜,曹操准备回返,荀攸说:“吕布有勇而无谋。现在他的各路军队都失败了,他的锐气大衰。三军以将领为主帅,主帅锐气衰减,他的军队必然失去了战斗力。吕布的谋士陈宫虽有智慧却是后来才来的,现在乘着吕布的元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计谋尚未商定,只要连续进攻,吕布可以除掉。”曹操听了荀攸的建议,引来沂水、泗水灌下邳城,城池被大水冲得崩溃了,活捉了吕布。

由此来看,在那样的时候,就是有诸葛亮的智慧,陈宫的谋略,吕布的骁勇,关羽、张飞的劲健,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所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所以说,用兵打仗有“三势”。[用兵“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如果将领勇猛轻蔑敌人,士卒奋力向前,三军上下,壮志激荡云天,豪气如同飘风,声音如同雷霆,这就是所说的“气势”。如果关山苍茫,长路狭险,峰高涧深,如龙蛇一样弯曲,如羊肠一样狭窄的山路,还有狗洞一样的山门,一人据险把守,千人难以通过,这就是所说的“地势”。要善于利用机会,因势进攻,如敌人疲倦迟缓,劳顿饥渴,被风波侵扰惊吓,将吏横暴,为所欲为,前面军队尚未扎营,后面的军队仍在涉水渡河,这就是所说的“因势”。]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最会捕抓有利于自我的形势。形势到来,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攻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谢安淝水一战,打垮了前秦百万大军。如果大势已去,项羽纵有拔山之力,只能与虞姬相对而哭泣;田横有背负大海的壮志,最终还是被迫自杀。

所以说,有胜利带来的威势,斗志会增加百倍。而败军的士卒,再难振奋。[指长久遭受挫折。元气已伤,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毫无用处。]所以说,水性至柔至弱,却能冲走石块,这就是“势略”的要旨。

《松竹林记》

【参考译文】

松竹长成林子,高山上,平野间,在这些地方到处都有,而这些松竹我打算为它们作记,为什么呢?是因为曹炳(字幼文)建筑房舍,在它们下面读书的缘故啊!自古以来读书的人不会去选择地方,朝夕都可以来用功读书。现在这是特地选取在松竹之间,又是为什么呢?(我)曾经疑惑并发问过。大概是有仰慕韩昌黎的名言的缘故啊。那松竹作为物,高耸矗立有劲节,高傲超出寻常,处于温暖和寒冷之中而不为之改变,凌于霜雪而不为之屈服,苍凉古朴之色,坚定无穷,不和那些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的众多花卉一样,早晨开花晚上就凋落,可以说是草木之中有恒心的了。用它们来坚定他的志向,激励他的进步,大概能有益处吧,这是众人都知道的。然而我对于这件事则有一些见解。曹幼文的祖父贞素翁,曾经盖正屋取名为“求志”,亭子取名为“遂生”,都用修竹乔木将其环绕起来,而在其中读书论道。最后因为品性被乡里称道,闻名于朝野。他的父亲都博君在家中庭院里修行藏身,在林子下有个书斋叫“古节”,后来又能凭借事业显达,都是培养学识,积累文才,相继不断绝。又得到牟、赵、虞、黄诸位先生先后所作文辞为记来铭记,至今流传在人们耳目之中。屋室和书籍,依赖它们而久远相传。现在曹幼文又能够追随前人的足迹,不废祖先的事业。这件事情的由来,大概是自发的吧。这些难道是众人都知道的吗?自幼文的祖先以来,为后人的善德考虑,没有不周到的,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事罢了。曹幼文之所以来种植松竹作为书室,也是他继承遵循的一件事。又曾经见云间之地,九山之间有个叫“读书堂”的,是晋代“二陆”的故居。亭林的南面有叫“读书堆”的,是梁陈官员顾野王的遗址。这是国家的希望,古今所称道的,唯有陆家和顾家。千年已过,尚且能够指点顾望他们的地方并且嗟叹,不至于泯灭,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读书有道而认为他们是贤人吗?现在曹氏所居住的地方与他们接近,三代相传承沿袭不坠落,还是不能够追逐前贤,而流芳后世吗?书室完成,松竹一天天地茂盛,曹幼文叮嘱我为它写记。我也与他有这些赞许而适合记录。后来的人们,又能有所感悟而奋起。那么我的言论得以排列在牟、赵、虞、黄的后面,和它们一起不磨灭,这又是没有办法知道的啊!

《士容》

【参考译文】

士人不偏私不结党。柔顺而又刚强,表面看似一无所知其实又很充实。他们的外貌光明磊落而不刁滑乖巧,好像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藐视琐事而专心于远大目标,似乎没有胆气却又不可恐吓威胁,坚定勇悍而不可污辱伤害。

齐国有个擅长相狗的人,邻居委托他买一条捕鼠的狗。他整整一年时间才买到,对邻居说;“这是一条出色的狗啊!”他的邻居喂养了好几年,狗却不捕鼠,邻居就把这种情况告诉了相狗的人。相狗的人说;“这是一条出色的狗。它的志向在猎取獐麇猪鹿,不在捕鼠。想让它捕鼠就要把它绊住。”邻居绊住了狗的后腿,狗这才捕鼠。

唐尚的同龄人有的做了史官,他的旧友以为他也希望这样,就把消息告诉给了唐尚。唐尚说:“我并不是没有机会做史官,而是感到羞耻不去做。”他的旧友并不相信。到了魏国围困邯郸的时候,唐尚通过劝说魏惠王解了邯郸之围,赵国就把伯阳邑给了唐尚。他的旧友这才相信他真的羞于做史官。过了一些日子,这个旧友又为自己的哥哥请求官职。唐尚说:“等卫国君主死了,我让你哥哥代替他。”他的旧友起身离席,退避拜了两次,竟然信以为真。这个人对可信的不相信,对不可信的反倒相信,这是蠢人的弊病。知道别人贪求私利,自己却不能去掉这种欲望,靠这个做君主,即使据有天下,又有什么益处?所以没有比愚蠢再能坏事的了。愚蠢的弊病,在于师心自用。师心自用,憨直无知的人就会都跑来祝贺他。像这样据有国家,就不如没有。古代让贤的事情就是由此产生的。让贤的人并不是憎恶自己的子孙,并不是追求和夸耀这个名声,而是基于实际情况才这样做的。

《岳忠武》

【参考译文】

(南宋时期的)杨幺(盘踞在洞庭湖)作乱。岳飞所属的部队多半是西北人,不习惯水上作战。岳飞说:“用兵没有一定之规,只是看其怎么样罢了!”先派人招降。贼人党羽黄佐说:“岳节使号令如山,如果和岳节使为敌,最后必定会丧命,还不如投顺岳节使,他必定能善待重用我。”于是就归降了岳飞。

岳飞只身一人骑马来到黄佐的营地探视他,并轻抚着他的后背说:“你是个识时务的人,如果能立下大功,日后何止是封侯拜爵而已啊!本帅想派你再回到洞庭湖,对所有的贼众头目,能有机可乘的就活捉,没有的就劝他们归降,怎么样?”黄佐被岳飞的信任和重用感动得痛哭流涕,发誓要以死相报。

这时张浚以都督军事来到潭州,参政席益对张浚说,他认为岳飞有轻敌之心,张浚说:“岳侯为人忠信诚正,再说军事机密,怎么可以轻易泄露呢?”席益听后,不禁为自己的鲁莽感到惭愧。

黄佐袭击贼寇周伦的营寨,杀死了周伦,擒获了统制陈贵等人。这时,皇帝下召让张浚回朝商议防秋。临行之前,岳飞从袖中取出战略图给张浚看(想和他商议讨平杨幺的计划)。张浚认为不妨等到明年再讨贼,岳飞说:“王四厢是用正规军打水寇,因此难打。末将是利用水寇来打水寇,就会容易多了。打水仗不是我军的长项,用我军的弱势和水寇的长项对打,当然很容易失败。如果利用杨幺身边的大将,借助他们来攻打贼兵,使杨幺孤立,然后官兵再进行围剿,八天之内一定能够擒获诸贼头目。”张浚于是同意岳飞出兵。岳飞到鼎州以后,黄佐已经说服杨钦归降。岳飞高兴地说:“杨钦骁勇强悍,现在投降,贼寇众叛亲离了!”

于是上表请求授予杨钦武义大夫的官职,对他非常礼遇。同样又让杨钦回到洞庭湖当内应。两天之后,杨钦说服全琮、刘锐等人归降。岳飞看到他们,故意骂道:“贼人没有全部投降,你们来这里做什么呢?”让人鞭打他们,又让他们再次回到洞庭湖。这天晚上岳飞率领士兵偷袭贼营,俘虏了好几万名贼兵。杨幺虽然败了但很不服气,他乘船从湖上逃跑。由于杨幺所搭乘的战船装有转轮,因此船行的速度如同飞一般;又因为他的船边装置有撞竿,因此只要官船一靠近,就会被撞竿撞得粉碎。

岳飞让人砍伐巨大的树木做成木筏,堵在港口;又让人从上游抛置了大量的腐木杂草,让它们顺流而下;又挑选一些善于骂阵的士兵,在杨幺的船行进到水浅的航道时,让他们一边走一边骂。结果杨幺怒气冲天,顾不上水浅就下令船只追击。结果他们的船只被上游流放的杂草所阻碍,动弹不得,岳飞立即下令官兵攻击,贼兵纷纷窜逃入港,又受到港口的木筏的阻碍;官兵在木筏上架起牛皮,防备贼人用箭石攻击,一面用大木桩撞击贼船,把它们撞坏。杨幺投水逃跑,被牛皋擒获斩首。岳飞进入到贼营中,残余的贼兵头目惊呼:“怎么这样神奇?”全都投降了,岳飞亲自来到各个营寨中安抚众人,释放那些老弱的贼兵回家,而将那些年轻力壮的贼兵编入了正式部队,果然如他所说,八天之内平服了贼人。张浚叹服地说:“岳侯真是神算啊!”

《邓润甫传》

【参考译文】

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曾经避高鲁王的讳,把字作为名,另字圣求,后来都恢复了原来的名字。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召他考试他不参加。熙宁年间,王安石让邓润甫任编书中书条例、检正中书户房事。

邓润甫被提升为御史中丞。他上疏说:“过去陛下任用俊杰贤士,时常更改,士人对他们的所见所闻习以为常,被俗学蒙蔽,竞相集中非难,所以陛下不排斥不同议论,是为了治理国家。然而言官谏官,反而被压抑;不仅只是抑制,有时甚至怀疑。论述要体恤民力,就怀疑他违背正道求得名誉;论述要修补法度,就怀疑他和流俗相同;议论排斥人物,就怀疑他攻击别人的短处来表现自己的正直。所以敢于发表言论的风气逐渐衰落,而

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化,皇上不能全都知道。在变法的最初,理应如此。现在法度已经就绪,应该让天下人来讨论,至于那些恣意的话语和邪僻的行为,是有目的而发的,自当摒弃。这样的话,好的言论不隐藏,就是真正的大治了。”

升任翰林学士。后因为议论上奏相州狱事,被蔡确陷害,贬职做抚州知州。调到杭州,凭借龙图阁直学士身份任成都知府。皇帝下诏恢复翰林学士兼掌皇子阁笺记,一时的制文,独靠邓润甫。宋哲宗即位,只有邓润甫一个人在翰林院,一晚上起草了二十二篇制文。后来进升为承旨,修撰《神宗实录》。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服完丧,任吏部尚书。梁焘评价他起草的蔡确制文,妄称他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凭借龙图阁直学士知亳州。过了一年后,又以承旨被召。几个月后,授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请求到州任职,得以知蔡州,移到永兴军。

元祐末年,以兵部尚书被召回。章惇议论重贬吕大防、刘挚,邓润甫认为不对,说:“等到见了皇上,必当力争。”不久,突然去世,年六十八岁。皇上停止朝政两天。因为他曾经掌均邸笺奏,优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安惠。

《范蠡》

【参考译文】

三年(前496),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多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越王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的劝告才落到这个地步,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现在,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越王灭吴返回五湖时,范蠡向越王告辞说:“君王努力治国吧,我不回越国了。”越王惊奇地问:“我不明白你这样说是为了什么?”范蠡答道:“我听说,做臣子的,君王忧虑,臣子就要为他操劳;君王受辱,臣子就要为他去死。过去君王困守会稽受到兵败之辱时,我所以没有去死,为的是报仇。如今仇已报,请让我补受在会稽时就应该受到的惩罚。”越王说:“如果有不原谅你的过失、不称赞你的美德的人,我将让他在越国不得善终。你听我的话,我要把国政分一部分给你主管。你若不听,将被处死,妻子也一起杀了。”范蠡回答说:“我听到您的命令了。您可以执行您的法令,我按照我的意志行动。”于是就乘着小船泛游于五湖之上,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去向。(《国语·越语下》)

从前越王勾践被吴兵围困在会稽山上时,才任用范蠡、计然佐理国政。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会整顿防务;知道何时使用何物,就真正懂得了东西的价值。把时间变化与货物供求的关系搞清楚,那么,对于各种货物的行情就可以弄明白了。所以,天旱时就预买船只以备涝,水灾时就预办车辆以备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越国奉行计然的政策,治国十年,国家大为富裕,用重金奖赏战士,终于向吴国报了仇,洗刷了会稽被围的耻辱。范蠡感叹说:“计然的计策有十条,越王只用了五条就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既然能用来富国,我也想用来富家。”于是他乘着一叶扁舟,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叫鸱夷子皮,到陶邑叫朱公。范蠡认为陶邑处在天下的中心,与诸侯各国四通八达,交易货物非常便利。于是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运用智巧取利,择人放债,债务不须追讨即可收回。所以善于生财致富的人,一要能够择人,二要善于把握时机。朱公在十九年里,三次赚来千金,两次分给了那些穷朋友和远房兄弟。后来年老体衰,听凭子孙们作主,子孙们都能继承家业并有所发展,终致家财万贯。所以,后世人们谈论富翁时,没有不称誉陶朱公的。(《汉书·货殖传》)

2016年《语文报·高考版》第17期参考译文(通用版)

第8版

【参考译文】

牛弘,字里仁,安定人。长大后,容貌伟岸,生性宽厚,喜欢学习,学识渊博。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的官职。牛弘因为典籍大多遗失流散,上表朝廷,请采取措施鼓励民间献书,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开皇三年,担任礼部尚书。六年,被任命为太常卿。

当时杨素依恃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唯独见了牛弘总是改变态度,变得恭敬起来。杨素准备带兵去攻打突厥,临行前到太常府与牛弘道别。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不再继续送,杨素说:“我作为大将马上要出征了,特地前来叙别,为何送这么近就停止了呢?”牛弘作揖并往后退。杨素笑着说:“奇章公可以说你的智力别人比得上,而你的愚蠢别人却比不上。”牛弘也不放在心上。

不久,朝廷授予牛弘大将军的职位,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当时隋高祖又让牛弘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的礼法等级差别和轻重程度。牛弘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佩服。仁寿二年,献皇后驾崩,自三公以下的人都不能确定丧礼的仪式和规模,杨素对牛弘说:“你学识渊博,现在有才能的人都仰慕你,今天的事情,由你来决断。”牛弘一点也不推辞,在很短的时间内,丧礼的仪式都定好了,都有旧例。杨素感慨道:“衣冠礼乐都在这里了,不是我所能及的。”牛弘在吏部,他选拔和推举人才,以品德修行为第一位,然后才是文章才能,要务在于慎重。虽然致于迟延停滞,他所选拔推举的人,很多都很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目光敏锐机敏聪慧,清廉谨慎超过了

一般的人,然而爽朗英俊有余,行为有些放荡不羁,当时的官员因此而怀疑他。只有牛弘了解他的本质,竭尽全力重用他,隋朝选拔推举的官员中,他是最突出的一个。当时的舆论都佩服牛弘见识深远。

大业六年,跟从皇帝到江郡,那年十一月死于江都郡,时年六十六岁。皇上悲伤怜惜他,恩赐丰厚。归葬安定,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号叫“宪”。

史臣说:牛弘深好古代典籍,凭学问出众而出任官职,有淡泊高雅的风范,怀有宽厚高远的胸襟,采纳古代帝王的优点和缺点,编成了当时称颂的典章,就连汉代的叔孙也不能超过他。

《发启》

【参考译文】

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望,他说:“唉!商纣王现在十分残暴,杀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你协助我考虑如何救助天下的百姓,你看怎样?”

太公回答说:“君王首先要修养德操,礼贤下士,恩惠百姓,来观察天道吉凶。如果天道没有降下祸殃,不能先去征伐暴行;人事没有灾变,不能先谋划出动军队。如果看见了上天降下祸殃的征兆,又看见下民发生灾变的行为,才能进一步筹谋。既看到他公开的言行,又看到秘密的活动,才知道他的企图;一定看到外在的一面,又看到内在的一面,才能知道人的意图;一定看到疏远什么人,又亲近什么人,才知道人的感情。

“按照一定的程序推行治国治军的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在国内实施;遵照一定的途径寻找实现理想的大门,这个门可以进去;按一定的秩序建立礼制,礼制可以确立;照一定的方法争强,强大到可以取胜。不通过战斗而取得全胜,我军士卒没有伤残,队伍完好无缺,这种不战而胜,精微莫测的智慧,有鬼斧神工的奥妙。很微妙啊!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同病相救援,同情而互相帮助,共同厌恶的全力除去,共同喜好的互相追求,所以没有军队也能战胜敌人,没有冲击城墙的战车也能攻击敌人,没有沟堑也能坚守。

“大智的人,无形之中运用智慧,所以人们看不见运用智慧;大谋的人,运用筹谋于行动之前,人们看不见在谋划;大勇的人,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所以在刚刚接触之际,人们看不见他表现出的勇敢。谋大利的人,看不见他获得的利益,因为他把利益分给了天下人,天下人就举手欢迎;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自然拒绝。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私有的天下,乃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获得天下的人,好像逐杀奔跑的野兽,天下人都希望能分到肉吃;又好像坐在一条船上共同横渡江河,能渡过去大家都能享受到利益,渡不过去大家都会受害。这样与天下人利害相关,天下人自然都开诚相接,不会拒绝了。人君没有从民众那儿取利,实际上是拿取了。不夺取百姓利益的,可以取得百姓的拥护;不夺取诸侯国利益的,可以取得诸侯国的拥护,不夺取天下人利益的,可以取得天下人的拥护。所以道的神妙之处,是在于众人无法发现,事情秘密得让众人看不见,巧妙又让众人不知道。很微妙啊!凶猛的鸟儿将要攻击猎物之前,必定先低空飞行,收敛双翼;凶猛的野兽将要与对手搏击之前,必定先伏下身子,垂下双耳;圣人将要行动之前,也要先显示出愚笨的样子,借以迷惑敌人。

“现在商纣王听信奸佞惑乱的言论,朝政紊乱,国内十分混乱,他贪得无厌,好色的欲望没有止境:这是国家要灭亡的征兆。我看他们的田野,野草多于五谷;我观察他们的民众,奸邪多于忠直;我看他们的官吏,暴虐无端,残害百姓,破坏法治,乱施酷刑,而上下却都没有认识到这种危害。这是到了亡国的时候了。太阳普照大地,万物都沐浴着光辉;伸张大义,万物都蒙受它的恩泽;大军出发,万物都服从它的威德。这些都是圣人仁德的行为,有人看不见,而圣人独自享受着这种欢乐!”

第6版参考答案

《隋高祖》

【参考译文】

隋高祖性情严肃认真,容貌威严,外表质朴木讷而心地聪明敏捷,有远大的谋略。执政之初,民心不向,众子幼弱,朝内有六王谋反,朝外有三方之乱。掌握精兵、盘据重镇的都是北周的旧臣。隋高祖推心置腹,使他们个个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过一月,平定三方之乱。不到十年,统一四海。隋高祖又减轻赋税,放宽刑罚,对内修明法度,对外安抚四夷。每日早朝,日西还不觉得疲倦。起居和服饰器用玩好之物,一定保持节俭,令行禁止,上下使之成为风化。开皇、仁寿年间,男人不穿花绫罗绮,也没有金玉作为装饰,常穿的大多是粗麻布衣,装带也不过用铜铁骨角罢了。隋高祖吝惜财物,但对于赏赐有功之臣,却从不吝啬。乘车外出,路逢上表之人,他就令停车亲自询问。或者暗中派遣官员了解各地风俗,官吏政绩的得失,民间的疾苦,无不留意。曾遇上关中饥荒,(隋高祖)派近臣考察百姓饮食,听说他们吃豆末和糠时,竟在群臣面前流泪,深深自责,因为这事他整整一个月没有用酒肉。等到东拜泰山,关中百姓到洛阳就食的,沿路不绝。他命令侦察兵,不得擅自威逼驱赶(百姓)。男女百姓参差错落地走在他的仪仗保卫队伍之间,碰上扶老携幼的,高祖就引马让开,对其表示勉励后离去。到艰险之处,发现挑担的,就令左右侍从帮助。对阵亡将士的家属,一定进行优抚,并命令使者到烈士家中慰问。(隋高祖)自强不息,孜孜不倦,人口兴旺,国家殷富。虽未达到盛世的程度,但也足以称得上近世的贤君。但隋高祖天性好猜忌,向来没有专门的本领,又喜欢打小算盘,不识大体,所以忠义之臣没有能够竭忠尽义的。那草创之初的元勋及有功的众将,要么被杀身灭族,要么因罪被免职,要么被迫隐退,很少有幸存的。隋高祖又不喜爱诗书,废除了学校,只听从妇人之言,废免众子。隋高祖到晚年,执法更酷,而且喜怒无常,杀戮过当。隋高祖曾令侍从护送西域来朝上贡的使者出玉门关,侍从所到之处,有时

接受地方长官赠送的鹦鹉、麖皮、马鞭之类的礼物,他听说后也大怒。又到武库去看,发现官署里杂草丛生,荒废不堪,于是将武库令和那些接受赠物的人,推出开远门外,亲自看着他们被处死,死者有几十人。又常常暗派人去贿赂令史和府史,对接受贿赂的,一定处死,没有从宽处理的。

2016年《语文报·高考版》第16期参考译文(通用版)

第7版参考答案

1.首联以“秋空”“明月”“寒露”等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秋月寒露图;颔联中的“惊鹊”和“飞萤”又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寂不安;颈联更是加深孤清意境,庭院稀疏的槐影、邻家的热闹,映衬着作者的形单影只,寂寞难解;尾联直抒胸臆,作者远离家乡,孑然一人,对佳期向往,对团聚渴望。整首诗以浓郁的孤清意境,为读者烘托出作者内心因异地思乡怀人而生发的孤寂冷清之感。

2.“急”可译为“迅速”“快速”,在句中则表现了邻家夜里杵声之急切,进而展现出了邻家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与此时作者的孤单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内心对团聚的深切渴望。同时,“急”与“疏”照应,以庭院槐树之孤独,与邻家生活之充实相对比,更是将作者思乡念亲之感升华到了极致。

3.首联写出了作者居住环境复杂的气候。城里有着夕阳普照,城外却是漫漫飘雪;相距十里的两地,却有阴有晴。体现出了贵州复杂的自然环境。

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贵州初春时分的自然景象,虽然以写景为主,但表达的仍然是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尾联“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一句,表现出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5.作者回忆金陵城的过往,“龙盘虎踞”展现出金陵城的气势,“豪华盛”表现了六朝古都的繁华,盛极一时。又目睹眼前金陵的萧瑟冷清,在今昔对比中,生发出对历史兴衰、世事变迁的感叹。

6.寓情于景。草是哀伤的象征。“草连天”,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将浓郁的忧愁,融入一望无垠,远接天际的青草中。比喻,将南宋统治者比作睡在晴天郊外的“狐兔”,不思进取复国,只顾贪图享乐,表现出对统治者委婉的讽刺与沉重的失望。(如果答对比也可,如“狐兔”与上片中的“龙虎”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南宋统治者的不作为)

7.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光图。作者写水上的苹叶柔嫩、岸边的杏花洁白、成双成对的鸳鸯在碧水中嬉戏沐浴、一叶画船娇小轻盈、随水摇荡,柔美的棹歌袅袅传来,传达出初春的的暖意。

8.融情与景,情景交融。上片春暖花开,景色明丽,鸳鸯戏水,画船轻摇,歌声袅袅,一片祥和,抒发作者愉悦心情。下片前两句写水面无风无浪,天气时雨时晴,最后两句写在疏淡的暮霭中,伴一二红粉知已泛舟南浦,更多了几分含蕴不露的情意,令作者心旷神怡。

9.拟人,用典。将柳絮、黄莺人格化,春光中,柳絮飘飞,尽展舞姿,黄莺林中,尽显歌喉,好似无情无意,作者借柳絮、黄莺表达对春光的无限赞美之情。“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运用典故,一反苏轼“多情却被无悄恼”,说自己虽多情,也不会被无情的柳絮、黄莺所伤害,反而尽赏春光美景,表达作者悠然自得之意。10.本句一反古人惜春伤春之意,抒发作者对春归的赞颂之情。眼前和风煦暖,春光明媚,春花烂漫,撩人怀抱,景色多么艳丽多姿。一任絮飞莺老。日影渐斜处,人迹悄至,倚栏远眺,表达作者内心的闲适豁达之情。11.作者认为春天的花期是短暂的,春天刚来,就如朦胧一醉,转眼间众芳飘零、绿树成荫。春天的归去,非人力所能挽回,这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没必要因此感伤年华,愁苦不堪,所以“却笑痴儿真痴绝”。12.①立足宇宙、人生的高度劝导女儿:在永恒的天地间,万物都只是暂时寄居于世的,瞟瞥难留,不要流连沉溺于鸣鸠、乳燕,落花、飞絮这些伤感的意象之中。②从年龄的角度劝导女儿:不要埋怨春天归去得太急,毕竟人还年轻,青春仍在,年年岁岁,朱颜未改。③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志向劝导女儿:“我”一生坎坷,仕途断绝,即使坐在花阴下,看落花满地,也并无日薄西山的迟暮之感,“我”将凭借自己的才华,谱写华章,绾住学术的春天。13.诗的首句写诗人于幽深的山谷中,在曲折的小道上,偶然瞥见一片烂漫的桃花,传达出惊喜之情;二、三句是说马儿匆匆,夕阳西下,玉鞭留不住奔驰的骏马,也留不住桃花美景,更留不住时间,传达出惋惜与无奈;末句传达的是不能驻足赏花,错过春色后的怅恨与遗憾。14.诗中的“春恨”其内涵是指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有许多美的发现和追求,同时又会因行色匆匆,错过身边的美,以致怅然若失,遗恨终身。启示:一、要珍惜已拥有的美,不要因置身其中而麻木漠然,不知呵护,也不要等失去了才知其珍贵;

二、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的前方,或许有很多目标,但不是所有的都能达到,有时要学会停下来慢慢地欣赏近在身边的“偶见”之美。15.颔联从细处着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柳比喻成眉,同时将柳人格化,说它对人以青眼,进展温柔的心性。这里兼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描写出柳的多情和多情动人的韵致。16.本诗主要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和的描写方法写柳。从正面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柳叶的姿态“自展”、颜色“青”,柳丝的“丝”状,柳絮飘飞送远行人的形态,表现柳色的浓翠,柳枝的婀娜,柳絮的多情,使人联想到春光的旖旎。侧面写柳荫下黄鹂的叫声娇柔婉转,隔溪饮酒醉听令人陶醉表现柳的富有生机的长势、春光的明媚和诗人心情的愉悦。17.①想象丰富多彩。诗人驰骋想象之翼,抒写自己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美丽憧憬,生动逼真。②虚笔描绘精彩。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在幽美的境界中,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18.全诗寓情于理,层层推进,语言浅显平易,用典浑然无痕,表达了想与知己好友结邻而居的急切愿望,展现了两人的深厚友谊和诗人谦退平和的心情。19.“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三句明确指出主人公是一个人非常寂寞,所以说“独上”,而上句“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写的却是非常热闹的场景,这是以冷反衬上句的闹,以孤独反衬上句的欢笑,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正是以乐景写哀情。20.B(两句都“用典”。A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C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D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21.首联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却说“忆归”不要上越王台,这是一反前人“远望当归”的笔法,别出心裁,实际上是说自己思归之情相当浓重,如果上了越王台,登高远望,就会愈加思念家乡,把归思表达得相当婉转深沉。22.这首诗写思归,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也没有才用借景抒情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2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4.“万杵千砧捣欲穿”一句,写在斜月下北风中,响起了思妇的

捣衣声,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急促沉重,厚厚的石板要被捣穿。这种以声传情的手法,不言情而情自见,从这震撼人心的杵声中,分明体会到思妇对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其凄苦之情是不言而知的。25.“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是从思妇的内心世界,来写她相思的痛苦。这两句先说是不是因为辛勤劳动、忙于捣衣而顾不上睡觉呢?回答是明确的,不是由于辛勤的捣衣而彻夜不睡,而是由于思念征人而不能入睡,所以才起来捣衣,以消磨漫漫长夜。因为相比之下,尽管在斜月下、北风中独自捣衣,本是够痛苦的了,但觉得那长夜不寐、寂寞无聊的痛苦滋味,就更加难熬难耐。

2016年《语文报·高考版》寒假专号参考答案(通用版)

30、31版参考答案

《逐猫文》

1.①B(文中是指“我曾经拿这件事追问别人”。)②A(文中是指主人对猫说“不要说我处之不察”。)

2.A(第一个其,代词,其中的;第二个其,代词,它的。B项两个“所”,介词,用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结构。C项两个“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D项两个“之”,代词,它,指猫。)

3.D(应为“好像有所等待,就一纵而起,恢复了它原来的本性”。)

4.没多久,就厌倦平时做的事情,喜欢奇异的事情,在高险处行走就像猱一样敏捷,在空阔的地上跑就像狗一样快,以和鸡窝里吃食的在一起为耻辱。(关键词:未见,不多久;厌,厌倦;趣,喜欢;类犬,像狗一样;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①猫:见异思迁、自食其果、适得其反。②主人:如醉如痴;是可忍,孰不可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①从“鸡”“猫”“马”的功用上可以得出,要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②从“猫”被主人喜爱最后被主人驱逐可以得出,不要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要贪婪。③从主人的行为可以得出,要明智,防止被蒙蔽;对物的喜爱要有度。(其它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但凡为人饲养的动物,由于其功用相类,往往会被一并称说。牛主要用于耕地,马主要用于驾车。功用相同,一并称呼为“牛马”;鸡掌管报晓,狗用于晚上守家防盗,猫捕捉老鼠,也是同样的功效,称呼只是叫“鸡犬,而没有说到猫。古人练仙丹得成正果,鸡犬全都成仙,只有猫不参加。情状难有周全吗?我曾经拿这件事追问,没有人能回应;于是自己竭尽心思考虑才得到其中的原因。鸡狗的鸣叫,对自己没有利益的却自己做了;猫得到老鼠自己吃了,对自己有利就自己去做。自私自利的人就会贪婪,自己得到了利益还获得了利人的名声就是过分,贪婪与过分,于家而言就是所说的祸害。

我养过一只猫,肩背头面均呈黑色,腹部四肢毛白如雪,俗有“乌云覆雪”的雅号,于是以外貌被主人喜爱。主人用手抚摸它,自己节省吃的而喂养猫,甚至睡觉时都与它在一起来表示喜爱。当它刚开始保持率真本性的时候,看到老鼠都视为仇人,看到的就一定捕捉到。没多久,就厌倦平时做的事情,喜欢奇异的事情,在高险处行走就像猱一样敏捷,在空阔的地上跑就像狗一样快,以和鸡窝里吃食的在一起为耻辱。白天在外面捕猎,夜里却在家里睡大觉,以前那些视为仇家的老鼠,现在可以一起与它睡觉,也不害怕它了。一直到群鼠公然出行,家里没有完好的器物。主人怪罪猫,但猫正好怀孕,只好暂且等待。没有多久,生了两只小猫,早晚喂养它们,没有时间到外面寻食,看见小鸡、小犬,就流口水,捋起袖子,伸出胳膊。鸡狗吵闹向主人申诉,主人发怒说:“这种灾难不消除,鸡、狗能生存吗?况且前面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失去了母亲或者被收养为儿子的。现在孩子不知道,看见母亲就知道了,如果仿效它的所作所为,将把吃鸡狗作为常事却把捕鼠作为怪事,母亲这样做是情势使然,孩子这样做就会是本性,我哪里能够预料得到呢?”家里的人请求卖了它,主人说:“卖出的人是幸运了,买的人有什么罪呢?”“既然这样那么杀了它吗?”主人说:“按罪是要杀,但以前的功劳难以消灭;何况有两个孩子,难道不能够庇护一个母亲吗?”于是写下这样的文字:“掌管捕捉老鼠没有捕捉,这是失职,失职有驱逐的条例;欺凌有功的做法,这是妨害贤人,妨害贤人正是要遭流放之刑。几里外的地方,四通八达,那里与这里方向相反!”于是叫童子带着猫投放它。将要出发时,主人对猫说:“不要牵挂你的孩子,在这里就是永别。应该责怪你咎由自取,不要说我处之不察。”离开后,又呼喊鸡与狗并告诫它们说:“没有人不要叫,没到时候不要鸣叫。以此为鉴,把你们看做是一个整体。”童子回来主人问他情况,童子说:“投放它到中原,那里草木茂盛,鸟儿在林子里,好像有所等待,就一纵而起,又恢复了它原来的本性。”主人叹息说:“驱逐猫我不后悔,但难道仅仅是猫的结局吗?”

《曾国藩家书》

1.B(寓: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C(C项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见……于”表被动,被。A项两个“为”,介词,替。B项第一个“者”,代词,“……的人”。D项两个则,连词,就。)

3.B(②句是陈述在京的用度情况,与自律无关。③句叙述的家势的隆盛。⑤句是写弟弟来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傲气。①④⑥都是关于自律方面的内容,故答案为B。)

5.(1)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老百姓靠什么赖以生活?(得分点:亘古,自古;何以,倒装句,凭什么;聊生,赖以生活。)

(2)斗斛满了,人去刮平它;人自满了,天去刮平它。(关键词:人满,人自满;概,刮平。)(3)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它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得分点:中,内心;著:表现;四端,四个方面。)

【参考译文】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我的癣疾,靠邹墨林的黄芪附片方子,竟然全部好了。墨林的弟弟岳屏兄,今年曾经到京城,住在圆通观,他的医术很好,现已回家,我这次写了一封信附在墨林的家信里,求岳屏到我家为祖父大人诊治,岳屏人最诚实,又精明,家中只要打发轿夫二千大钱,不必另外送东西了。

乡间的谷子,贵到三千五百,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老百姓何以聊生?我自从当官以来,就想为曾氏置办一处义田,以救助孟学公以下的贫民,为本地置办义田,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我的处境没有富裕,不要说在京城做官自己治理自己还来不及;就是外放当官,或做学政,或做督抚,而像今年三江两湖的大水灾,几乎是悲惨的哀声响切半天中,做大官的,便何忍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所以义田的愿望,恐旧难以如愿以偿,然而,我的计划,一旦官俸收入,每年除供堂上大人的之外,稍有盈余,我决不肯买一亩田,积蓄一文钱,一定都留下做义田的资金,我已下决心,希望弟弟们体谅。

《致九弟季弟·做人需清廉谨慎勤劳》

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就会变缺。我家正是圆的时候。管子说:“斗斛满了,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手于人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就已经晚了!我家正在丰盈的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如何?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

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友们讥笑你看轻你,根源就在这里。以后应当不妄取分毫,这是廉字工夫。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事;一是书信;一是仆从属员。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棚、火药等物,经常带讥讽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与别人的书信就可见一斑了。

每天临睡的时候,默默数数今天做了几件劳心的事、几件劳力的事,就知道勤于王事的地方不多,更加尽力去考虑它,这就是劳字工夫。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把劳、谦、廉三字,时刻自勉,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自勉,自己刮平自己。

《抑斋先生夏君墓志铭》

1.C (“配”在这里应该是名词,译为“配偶”。)

2.C (C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A介词,表被动/介词,表比较;B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因,因为。)

3.B (“综合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分析不准确,本文没有运用夸张手法,而是如实记录夏君的生平事迹。)

4.兄弟有争产讼/官讯其状/判归君/君曰/兄弟以争/而吾独何忍飨之/固辞不受。(本文直接称呼夏集为“君”,画线句中两个“君”连用,都是指代夏集,故两个“君”间必须断开;“曰”是对话标志词,其后必须断开;“固辞不受”明显不是夏集所说话的内容,故该句之前应断开;再结合上下文意,弄清“君曰”前所叙述的事,依据所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开即可。)

5.(1)他说:“我生了病不能做事,怎么可以白白地接受学官发给的粮食呢?”(得分点:“病”“事事”“虚受”)

(2)(他)替人诊治疾病,不向病人索取酬谢,贫穷的人来看病,他还拿蔬菜粮食赠送他们,人们因此多感激他。(得分点:“责”“遗”“怀”)

【参考译文】

夏君名讳为集,字思成。他曾祖名讳为昶,官至太常寺卿;他祖父的名讳为钺,官至承事郎;他父亲的名讳为景清,是国子监的生员。太常公因为善于写文章被授官为长陵知县,后在内阁供职三十多年,温文尔雅,风流洒脱,为当世人所称道。太常公的子孙后代富贵显达,大多有纨绔子弟的习气。

夏君出生时,夏氏家族还很昌盛,在这之后家族中道衰微,夏君独自保持清苦简朴,做了太学里的生员。兄弟中有人为争夺家产诉讼到官府,官府审讯案件后,把家产判给了夏君。夏君说:“兄弟为此而争夺,所以我怎能忍心独享这些家产呢?”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御史衙门举行选拔测试,夏君成绩优秀,补任廪生,但突然遭遇疾病,他说:“我生了病不能做事,怎么可以白白地接受学官发给的粮食呢?”于是以生病为由告退回乡,让他后面的人补他的空缺。(他的)姐姐寡居,他就抚养教育外甥盛化,盛化后来成人自立,成为县里太学的学生,聚徒讲学,学生人数达百人,乡里因此称赞夏君的高尚情意。

夏君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中,就称病不再出门。所居住的地方题匾为抑抑斋,求学的人称他为抑斋先生。夏君因为少时多病,最终精通了医理。他替人诊治疾病,不向病人索取酬谢,贫穷的人来看病,他还拿蔬菜粮食赠送他们,人们因此多感激他。皇上为太常公下令建造的陵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坟墓上的树木长势茂密,夏君率领族中子弟每年按时为坟墓、树木壅土培育,坟墓因此才没有倾倒、坍塌。

我的祖母,是夏君祖父承事郎的女儿,是夏君的姑姑。大伯父和我去世的父亲,与夏君都是内外表兄弟。我少时做学生时,还见到他们都在学宫里任职,他们兄弟并排相随、谦恭而行,可以彰显出太平盛世有品德的君子的遗风。我的父亲比夏君年长五岁,都在这一年去世。悲痛啊,社会越来越喧闹奔竞,而前辈的君子之风也越来越远了。

夏君去世,在嘉靖壬戌正月庚子这天,时年七十三岁。配偶王氏,是应城县知县王永的孙女,有慈爱俭约的美德。她在夏君去世后四年的八月丙子这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在隆庆庚午年十二月甲寅这天,葬在祖坟的右侧。夏君与王氏合葬在一起。他们育有儿子夏绍贞、夏从吾、夏从昌三人,三人都是太学的学生。育有女儿五人。孙子七人,孙女六人。曾孙三人。夏君的同族从兄弟夏礿记录下了夏君的往事,来请求我为他写下这篇墓志铭。铭文写道:

在这百里大小的县里,夏氏家族世代都有人做公卿高官。富裕高贵并且性情文雅,夏集公保持的时间最为长久。生前是一代名家,推崇遵从法则、法式。穿戴具有儒者风范,称颂效法《六经》。夏公,皇帝赏赐的坟墓。与曾祖、祖父、父亲四代人陪葬在一起,为后代子孙所称颂。

《逸者如是》

1.C(棹: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用桨划。)

2.C(C项两个“以”都表示目的,译为“来”。A项两个“于”为介词,第一个译为“在”,第二个译为“被”;B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因果;D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这”。)

3.B(“就知蕲州”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停顿,可排除A项;“哲宗朝有荐之者”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应在“者”后停顿,可排除C项;“崇宁三年感疾”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应在“感疾”之后停顿,可排除C、D项。)

4.C(“晚上住在山中洞穴之中”不当,原文说的是“吾虽不能栖隐岩穴”。)

5.(1)吴瑛哀怜地说:“这个人有母亲,不要再加重他的忧虑!”把那个人叫来烧了借条。(“是”,这个;“得无”,不要再;“重”,加重。)

(2)先生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到这个地步。现在皇帝圣明,为什么不出世做官呢?(“如此”,到这个地步;“盍”,何不;“仕”,做官。)

[参考译文]

(一)吴瑛字德仁,蕲州蕲春人。因为父亲龙图阁学士吴遵路的庇护任补太庙斋郎。治平三年,任职期满去了京城,四十六岁,就上书请求退休。了解他的公卿大夫都极力挽留他,不听劝说,大家都赞叹佩服觉得比不上他,相跟着在都门赋诗饮酒为(他)践行,于是回了家乡。他在蕲州有田地,仅仅足够自给自足。在溪边建房,种花酿酒,家事全都交给家中的晚辈。有宾客来一定会喝酒,喝酒一定会喝醉,有时躺在花丛中睡觉,客人离开也不过问。有评论别人好坏的,他一句话也不应酬,只是催促仆人多倒酒,没有谁不喜欢他安乐平易且敬佩他品节高尚。曾经有贵客拜访他,吴瑛酒喝到兴头上就唱起了歌,用乐器扣住客人的头打节拍,客人也不认为这是冒犯。(吴瑛)视财物如粪土,妹夫擅自拿取几十万家财借给别人,(那人)不能偿还,吴瑛哀怜地说:“这个人有母亲,不要再加重他的忧虑!”把那个人叫来烧了借条。有盗贼进到他的屋子,他察觉到了但不说话,盗贼要拿走他的被子,(吴瑛)才说:“其他东西随便你拿,夜里正冷,希望把我的这条被子留下。”他直率旷达就像这样。哲宗时朝中有人举荐他,召他做吏部郎中,就任蕲州知府,他都没有赴任。崇宁三年感染生病,就闭门谢绝医治,到垂危也不慌乱。

(二)松江有一个渔翁,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常常划着小船在江上往来,敲着船舷喝酒,酒酣唱歌自得其乐。绍圣年间,闽人潘裕从京城调到家乡做官,经过吴江,遇到他感觉他非常奇特,起身(对他)作揖说:“我看先生的气质神貌,本来就不是渔翁一类的人,请求赐我一些良言,来启发我的蒙昧孤陋。”渔翁瞪着眼说:“你不平凡,如果真有诚意,能到我的小船上说话吗?”潘裕愉快地过去了。渔翁说:“我厌倦喧嚣烦躁,

喜欢呆在闲适旷达的环境中,隐迹在这里三十年了。自幼喜欢诵读经史百家之言,后来看佛经书籍,现在都丢弃了。唯独想吃饱嬉戏,还有什么事

情可做呢?”潘裕说:“先生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到这个地步。现在皇帝圣明,为什么不出世做官呢?”(渔翁)笑着说:“君子之道,有的出世有的入世,我虽然不能栖隐在岩洞里,私下倾慕老子委曲求全的道义。况且修养身心的人忘却形骸,修养形体的人忘却利益,追求道行的人忘却初心,初心形骸都忘却了,就会视官职为粪土,我和你的追求趋向不同,你还是努力吧。”潘裕说:“我不才,有幸听到您的高论,敢问您的住处在

哪里。”渔翁说:“我姓什么叫什么都不想让人知道,更何况住处呢!”喝完酒,长揖让潘裕返回,,划着桨而离开。

36、37版参考答案

《怀素僧传》

1.C(言:动词,谈论。)

2.B(学习欧阳询的书法,受到吏部尚书韦陟和人们称赞的人是怀素的伯祖,即惠融禅师,不是怀素。)

3.(1)家里穷没有纸张可以写字,曾经在家乡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来当纸泼墨挥写。(关键词:尝,曾经;芭蕉万余株,定语后置,万余株芭蕉;以,用来。)

(2)草书的奥妙,历代不乏高人。只是你的高见,可以说是听都没有听过的见解啊!(关键词:渊妙,奥妙;不绝,不缺少;闻所未闻,听都没有听过;旨,见解。)

4.刻苦认真,想方设法,认真观察事物,虚心拜师。

【参考译文】

怀素放纵,不受小事拘束,认为一切因缘都是诈伪的,只有“心”才是真实的。于是饮酒来涵养天性,写草书来顺遂心志。有时酒喝得尽兴、畅快,兴致勃发,碰到寺壁墙上,衣裳器具,没有不写上字的。家里穷没有纸张可以写字,曾经在家乡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宽大的芭蕉叶当纸泼墨挥写。芭蕉还不足供他习字,他竟然油漆一块石盘写字;又油漆一块方木板,反复多次书写,盘和木板都写穿了。怀素的伯祖,是惠融禅师。先前,学习欧阳询的书法,世上的人都不能辨别出真假,至此,乡中人称欧阳询和他为大钱师和小钱师。吏部尚书韦陟见了称赞他说:“这僧侣写字,必定会在世间出名。”

怀素心里想道:“学习没有老师传授,就好像没有从们走出去。”于是从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学习他的笔法。邬彤也是出自于刘氏,与怀素是堂表兄弟。有一天半夜邬彤对怀素说:“草书古朴的笔势多了,只有唐太宗把王献之的草书比作寒冬时节里的干枯树木,凋零孤寂中劲健硬朗,不用枝叶装饰。张旭长史又曾经私下里对我说:‘随风飘泊的蓬草自然振作,狂风吹动沙砾坐而飞走,我学习它并运用于习字中,所以草书有了奇异的效果。’大凡草圣都会从中尽心琢磨。”怀素不对答,只是连呼几声:“明白了。”经过一年多,他告辞离开,邬彤说:“万里分别,没有什么赠送的,我有一件宝物,割爱相赠送。”以前人们传说邬彤有王羲之的《恶溪》,王献之的《骚》《劳》三帖,打算把它作为修习的课业,拿一本相赠。等到临行,又说草书竖牵笔法像古钗脚,笔画圆活姿娟,遒劲有力,希望努力吧。

到了晚年,太师颜真卿把怀素作为邬兵曹的弟子问他说:“学习书法除得老师传授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张长史观看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掌握了草书的回环低昂之状。还看到公孙大娘剑器舞,才悟得回环低昂的情态。不知道邬兵曹曾向你讲过他的心得吗? ”怀素回答说:“邬师认为,像古钗脚,是草书最重要的。”颜真卿听了,安闲自在地迈步,微笑不言,几个月没有和怀素谈论书法。怀素又要告辞离开,颜真卿说:“学习竖牵笔法像古钗脚,你以为屋漏痕怎么样?”怀素拜倒在颜公的脚下,感叹很久。颜真卿慢慢问他说:“你自己又有什么心得呢?”回答说:“贫道观夏云多奇峰,就经常学习它。夏云因风变化,没有常势。遇到笔画间的曲折,就像墙壁的自然裂缝,所有来于自然。”颜真卿说:“哎!草书的奥妙,历代不乏高人。只是你的高见,可以说是听都没有听过的见解啊!”

《边疆奇闻》

1.C(蓦:跳跃)

2.B(A项是指示代词,这个,这些;B项是副词,于是/副词,却;C项是助词,与“为”一起使用表被动;D项为连词,表修饰,不译。)

3.C(①是指观众的行为;③是指席豫鞭打驿吏。)

4.C(“巨人国也应该有的”错,文中是说“凿然有之”,即“确实有”,而不是“可能有”。)

5.(1)当时很多人都产生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幻术,就暗地里去试探了一下,真的是把绸布剪断了。(得分点:“幻”“阴”)

(2)杀生有自然法则的,为什么要活取它的肝,怎么能忍心呢?(得分点:“道”“独”“忍”)

(3)捆住它,则不进食而死。放了它,起初不敢立刻就走,走了几尺,就回头看,或者追上去喝叱它,仍旧跪下哭泣。(得分点:“系”“遽行”“回顾”)

【参考译文】

(一)西晋永嘉年间,有个天竺国的人来到江南。这人会多种法术:能让舌头截断再接上,能吐火。所到之处都有很多人围观。他准备断舌时,先吐出舌头给观众看,然后用刀截断,血流满地,于是把断舌放到器皿中,传给大家看。再看他的舌头,半截还在嘴里。过了一会儿,大家把半截舌头还给他,他将半截舌头放入嘴中连接。坐了一会儿,坐席上的观众看他的舌头完好如故,不知道那舌头是否真的断过。他表演断物续接:取一匹绢布,和别人各握住一头,从中间剪断。接着将两截断绢合在一起,大家一看,绢布仍然连在一起,和原来没有区别。当时很多人都产生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幻术,就暗地里去试探了一下,真的剪断了绢布。他吐火时,先拿出一个装有药物的器皿,取一片能燃烧的药,和黍搅合在一起放入口中,反复吹气;一会儿张开嘴,满口都是火,接着他又从嘴里引火来烧饭,那的的确确是火。接着他又拿来书本、纸张以及粗绳细线之类投入火中,大家一起注意看,只见它们都烧成了灰烬。他便在灰里翻来检去,一会儿把它提出来,却仍然是原来的东西。

(二)唐朝开元年初,席豫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巡查河西。到了河西两个驿站,准备吃饭,想吃羊肝而没有,就鞭打主事的驿吏。外面说肝已到了。席豫看见肝在盘子中摇动不停,皱眉好久,命人拿下去,于是拿来一匹绢,为羊铸佛。半天左右,席豫突然死去。席豫的魂魄跟随官吏去见王,王问:“杀生有自然法则的,你为什么要活取它的肝,怎么能忍心呢?”席豫说:“当初虽然要肝,但肝到了却看见它摇动,实在不敢吃它。”

说完,就看见一个小佛从云中飞下来,王起身礼拜,佛说和席豫所说的一样。王对羊说:“他不吃你的肝,现在想要怎么办?”不久也就放席豫还生了。

(三)乌鲁木齐的深山中,牧马人经常见到小人,高一尺光景,男女老幼全都有。遇到红柳开花时,他们就折下柳枝盘成小圈,戴在头上。列队跳跃舞蹈,发出呦呦的声音,就像按着曲谱歌唱。有时到行军的帐篷里偷窃食物,被人逮住,就跪下哭泣。捆住它,则不进食而死;放了它,起初不敢立刻就走,走了几尺,就回头看。或者追上去喝叱它,仍旧跪下哭泣。离开人稍远些,估计追不上了,才度涧越山而去。但是它们的巢穴所在,始终找不到。这东西不是树木成精,也不是山中怪兽,大概是传说中矮人国的僬侥之类。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因为形状像小儿而喜欢戴红柳,因此称作红柳娃。县官邱天锦因为巡视牧场,曾经得到一个,腌制带回。细看它的须眉毛发,同人没有两样,从而知道《山海经》里所说的短小人,确凿无疑是有的。有极小的一定有极大的,《列子》里所说的巨人之国,也必然确凿无疑是有的了。

《游嵩山日记》

1.D(跌:陷落。)

2.C(两个“以”,介词,用。A项,第一个“乃”,副词,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才。B项第一个“之”,代词,它,文中指香炉山;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主谓之间,不译。D项第一个“焉”,兼词,于之的意思;第二个“焉”,代词,他。)

3.A(根据句式对偶原则,“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的中间要断开,再根据句意可得出答案为A)

4.B(“母亲阻拦未果”错误,于文无据,此次登临母亲也未阻拦,而是母亲年纪大了才改变了登临的计划,选择嵩山开始。)

5.(1)只是沿长江溯流而上,多费时日、时间拖得久;不如从陆路去、水路返回,花费时间较短。(关键词:第,只,仅仅;旷日,费时日;不若,不如;为时,花费时间。)(2)两岸的崖壁蜿蜒曲折,崖石质地细密、色感润泽;想象清澈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又应该是怎样的景致啊!(得分点:色,质地;缜润,细致而润泽;汪注,倾泻;当,应该;何如,怎样。)

【参考译文】

我幼年时便怀有登览五岳的志愿,玄岳嵩山的名气在五岳之上,仰慕之心更切。很久以来就打算经过襄阳府、郧阳府,亲临华山,再过剑阁关的连云栈,以此为攀登峨眉山的前站;但因为母亲年纪大而改变计划,不得不先游武当山,还是属于不失孝道的出游。只是沿长江溯流而上,多费时日、时间拖得久;不如从陆路去、水路返回,花费时间较短。从汝州、邓州之间的陆路走,路程与走陕州、开封府相同,却可以将嵩山、华山两处都游完,然后朝拜泰山。于是决定首先去嵩山,在癸亥年二月初一动身,走了十九天,抵达河南开封府郑州的黄宗店。沿黄宗店右边登石坡,观看圣僧池。一潭清澈的泉水,蓄积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高低重叠,涧中干涸,没有一滴水。下坡后从涧底走,顺着香炉山曲折地往南行。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尖峰如同倒置的鼎,众多的山峰环绕它,景色秀丽迷人。涧底散乱的石头布满沟壑,显现出紫玉色。两岸的崖壁蜿蜒曲折,崖石质地细密、色感润泽;想象清澄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又应该是怎样的景致啊!走十里,登上石佛岭。又走五里,进入密县境,遥望嵩山,还在六十里以外。从岔路往东南走二十五里,过密县县治,到达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黄帝的三女儿天仙,白松矗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中,相传三女儿是在白松的下面蜕变成仙的。松树有四人围抱粗,一棵树根分出三棵枝干,三干鼎立,高耸入云,树皮柔滑得好似凝固的脂肪,比涂过粉还要洁净,松枝弯弯曲曲如同虬龙,绿色的松针迎风飞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观啊!松树周围有石栏。一道长廊正对北方,廊中题有很多诗词楹联。我在长廊中逗留了很长时间,才下去观看滴水。山涧到这里突然下陷,一块崖石从上面覆盖,水从崖石上往下滴。返回密县,仍然到城西门。行三十五里,进入登封县境的耿店。往南是去石淙的路,于是在耿店停宿。

2016年《语文报·高考版》寒假专号参考答案(通用版)

18、19版参考答案

《昭勇将军》

2.C (同为介词,“用”。A项是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停顿语气;B项是连词,于是/动词,趁机;C项是介词,用;D项助词,所字结构,表……的地方/助词,表被动。)

3.B

4.A(仪征阮芸台阁老不是作者父亲的老师,只是父亲按照惯例这样称呼罢了)

5.(1)剩下的八百户大箐屯贼人退据到南岭,粮食用完投降;而总督担心贼人有诈,不答应他们投降;昭勇将军极力辩称他们是诚心投降的,并以死担保,从而保全了无数人命。(得分点:“虑”“任”“无算”)

(2)土地即使是豪姓的地,这也是前代的事,现在早已成为数万家埋葬砍柴放牧的地方,若一旦被夺走而成为私地,那么数万家的生计该怎么办呢?(得分点:“为”“以”“如……何”)

【参考译文】

仪征的阮芸台阁老,是我已故大伯曼云公(梁运昌)己未年的老师。兄长的老师,弟弟按例也称为老师,因此,家父也以弟子之礼对待阮阁老。道光壬寅年间,我跟随服侍家父住在邗上三个月,阮阁老正好告老还乡,经常来和家父闲谈,因此我从旁偷窥到阁老的尊容与风范。于是私下里询问父亲:“像阁老这样福德与智慧双全的一代伟人,他祖上的功德不知如何到这种地步。”家父说:“你没有读我老师的《研经室文集》吗?文集中记载了我老师的被荫封的长辈中有位昭勇将军,名叫玉堂,字琢庵,凭借武进士出身,担任内廷侍卫,外出提拔为游击。乾隆初年,以湖北苗疆九溪营游击身份统领九溪、沣州、洞庭、常德四营士兵征讨湖南苗疆叛乱,公身先士卒,辗转循回作战都取得大捷。恰逢总督张广泗发文给公要求一起征伐、剿灭南山大箐屯贼人,公用正兵在外围佯攻,而亲自率领奇兵由小道攀藤越岭而入,于是取得胜利。剩下的八百户大箐屯贼人退据到南岭,粮食用完投降;而总督担心贼人有诈,不答应他们投降;公极力辩称他们是诚心投降,并以死担保,从而保全了无数人命。后来又进剿横坡,抓了数千男人和妇女,总督想全部尽杀掉,公多次劝阻没有得到总督同意,公不得已,于是请求说:‘能拿兵器抗拒的壮丁,杀掉;妇女及十六岁以下的男丁,一定要赦免。’这次又救活了很多人。九溪有座北山,方圆数十里,一直是兵民生活给养所依赖的地方。有个明末指挥使姓豪的子孙,上告说是这里是自己的祖传旧地,派官调查,差一点占为己有。公愤慨进入省行政机关,在总督面前极力陈述说:‘土地即使是豪姓地,这也是前代的事,现在早已成为数万家埋葬砍柴放牧的地方,若一旦被夺走而成为私地,那么数万家的生计该怎么办呢?’总督认为这不是你武官该管的事情。但是公能甘冒不韪去争辩,最终挽回了这片地。他为民谋利的事很多都是这样。公身份仅以游击官职结束,现在因儿孙尊贵而配享八座之供奉,接受朝廷一品封赐,门下门生遍布于天下,他受到的报答也很大呀。”家父说:“兵,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然而如果能够化凶为吉,转危为安,这才是对国家有利的。如果只是以逞杀邀功,对大局毫无裨益,国家哪里敢重用他,天地怎么敢依靠他?”

过去有人说:“军队中,可依仗的只有仁义宽恕最为有味。”汉代飞将军李广用诱杀的手段杀死了投降的八百多个羌人,他也因为这个最终没有被封侯。李广后来也因为违背道而义自杀。至于他的孙子李陵,还因为投降匈奴而招致族灭。飞将军与昭勇将军的事情二千余年来长久相对照,上天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吗?

《薛讷》

1.A (“寇”动词,“攻打、侵犯”的意思。)

2.D (D项,连词,和/介词,和。A项同为连词,表目的,“来”;B项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C连词,表并列关系。)

3.B (①是说武后因为他家世代为将就让他做了将军,并不能体现他用兵的能力;⑤是说孙佺的军事看法;⑥是说薛讷听信了别人的说法,上书请求出兵,况且从下文看,此次出兵失败了,不属于擅长用兵作战。)

4.C (“贪图战功”原文无此意,“说明了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的分析也不对)

5.(1)孙佺和周以悌被奚人俘获,奚人又将他们献给突厥,突厥可汗默啜将两人都杀死了。(得分点:“为……所”“献”。)

(2)薛讷在边关镇守多年,竟然不能替国家收复营州。(得分点:“在边”“为”。)

(3)如果唐朝重新建立营州,那么靺鞨、奚、霫就会相继前来归顺。(得分点:“若……则”“相帅”“归化”。)

【参考译文】

(一)薛讷,字慎言。突厥侵扰河北地区,武后认为薛讷是世代承袭的将领,就下诏让他代理左威卫将军。不久(薛讷)升任为幽州都督。薛讷长久以来镇守边疆,立有战功。(开元二年)吐蕃大首领坌达延、乞力徐等人率十万大军侵犯临洮,进入兰州,掠夺马匹,朝廷下诏命令薛讷以平民的身份代理羽林将军,兼任陇右防御使,与王晙一起反击敌军。追赶上敌军,在武阶驿交战,双面夹击攻打吐蕃军队,大破敌军;他率军尾追敌军至洮水,双方又在长城堡交战,杀死敌军数万人,擒获了敌军首领六指乡弥洪,将敌人所掠夺的兵器全部收回,不可计数。

(二)幽州大都督薛讷镇守幽州二十多年,官民平安无事。未曾率兵出塞攻打敌人,敌人也不敢侵犯边塞。薛讷与燕州刺史李璡有矛盾,李璡在刘幽求那里诋毁他,刘幽求就向朝廷推荐左羽林将军孙佺取代薛讷。(先天元年)三月丁丑日(初八),朝廷任命孙佺为幽州大都督,调任薛讷为并州长史。当月庚申日(二十二日),幽州大都督孙佺与奚族头领李大酺在冷陉交战,孙佺全军覆没。当时,孙佺率领左骁卫将军李楷洛、

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动步兵二万人、骑兵八千人,分成三支军队,来攻击奚族、契丹。孙佺手下将军乌可利劝谏说:“道路艰险,天气炎热,孤军深入远道袭击敌人,此次前往作战必定会失败。”孙佺说:“薛讷在边关镇守多年,竟然不能替国家收复营州。现在我们乘敌人没有防备,前往偷袭必定会建立军功。”孙佺让李楷洛率领四千骑兵为先锋,半路遇到了奚族八千骑兵,李楷洛战势不利。孙佺心中怯懦,不敢率兵前往营救,想率军撤回,但敌人追赶上了他们,唐军大败。孙佺和周以悌被奚人俘获,奚人又将他们献给突厥,突厥可汗默啜将两人都杀死了。

(三)当初,营州都督治所设在柳城,来安抚奚族、契丹,武则天时期,都督赵文翙实施的对策不当,致使奚、契丹攻陷了营州,此后营州治所就寄居在幽州东部的渔阳城。有人说:“靺鞨、奚、霫很想投降大唐,正是因为大唐修建营州,无法依附投靠,所以被契丹首领默啜侵扰,只好依附他;如果唐朝重新建立营州,那么靺鞨、奚、霫就会相继前来归顺。”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大使薛讷相信这话,就向朝廷奏请袭击契丹,恢复修建营州在柳城的治所。开元二年六月甲申日(二十五日),薛讷与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等人率领六万大军从檀州出发攻打契丹。当大军走到滦河流经的峡谷时,契丹伏兵截断了他的前后道路,从山上攻打他们,唐军大败,死亡人数占了全军的十分之八九。薛讷与几十名骑兵突出重围,才幸免于难。

《谏河南安置突厥部落》

1.C(必:倘若,假如)

2.D(“侧面体现”,改成“直接体现”)

3.(1)秦汉时朝廷担心他们的本性也像这样,所以朝廷常常派猛将去攻打他们,收归他们在黄河以南的土地,并在那里设置郡县;陛下如今为何让他们在中原居住呢?(得分点:“患”“发”“奈何”“居”)

(2)多年之后,他们自会成为农夫,我们再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得分点:“选”“宿卫”“何患之有”)

4.(1)魏征认为突厥非我族类,天性残暴,不懂恩义,应该让他们远离中原;而温彦博认为正因为他们有野性,更需要我们来教化他们,让他们懂得恩义之道。(2)魏征认为前车之鉴已有,不可重蹈覆辙,养虎为患;而温彦博认为,前朝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做的问题。

【参考译文】

伐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绩等攻打突厥,大败突厥,其部落有的归顺了延陁,有的归顺了西域,而大多都归顺了大唐。太宗想把这些归降的匈奴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

魏征进谏说:“匈奴从古到今从未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剿灭他们,也是朝廷神武的表现。他们世代与中原为敌,与老百姓结下了数不清的仇怨,陛下鉴于他们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匈奴人面兽心,和我们不是一类的,他们强大了一定会成为盗贼,衰弱时就屈服,他们从不顾及恩义,这是他们的天性。秦汉时朝廷担心他们的本性也像这样,所以常常派猛将去攻打他们,收归他们在黄河以南的土地,并在那里设置郡县;陛下如今为何让他们在中原居住呢?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离京城如此之近,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

温彦博反驳说:“不对,天子对于万事万物,不管天上飞的,还是地上长的,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不加以怜悯,反而弃他们于不顾,这不是天地之道,将阻碍其他民族归顺之意。我虽愚钝,但却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没有什么祸害的。常言道:让濒临死亡的人活下去,让将灭亡的民族存在下去,会怀有感恩之心,那么终将不会有叛乱发生。”

魏征据理力争地说:“不对。晋朝占有魏国的时候,少数民族部落常常住在周边地区,郭钦、江统劝说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武帝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居住在黄河以南地区,将养虎为患啊。”

温彦博又说:“不对。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用性命归顺我们,我们受命保全他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指挥并教导他们,告知他们礼教法令;多年之后,他们自会成为农夫,我们再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汉代光武帝在位时,让南单于居住在领地内,成为汉朝的一位藩王,历经整个汉朝时期,突厥都不曾叛乱。”

唐太宗于是采纳温彦博的策略。

24、25版答案

《封大夫方君传》

1.A(生殖:此处指增长财富。)

2.B(“捐献上千匹布”错,应为“捐献了上千吊铜钱”。)

3.(1)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就趁机施行欺诈的行为。(2)先生只是和他们辨析是非罢了,最终他们因此没有心怀怨恨。((1)或:有的,易与:容易对付。售…欺:施行欺诈行为。(2)第:只是。校:辨。卒:最终。衔怨:怀恨在心。)

4. 孝顺双亲,友爱兄弟姊妹,和睦亲族,亲近外亲,以诚相待,救济他人。(围绕孝、友、睦、姻、任、恤这六种品行,结合文章相关描述,简要概括。)

【参考译文】

诰封大夫方先生名祈宜,字亦桓,是歙县人。方氏一门从先生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都在楚地一代以经商为业。方先生十八岁时,他的祖父年龄大了,回老家居住,父亲不想远离故土,而先生的哥哥祈昌正进入府学做生员。先生虽然天资聪颖,才能突出,但是远方的生意(事业)需要经营管理,十分急迫,没办法到楚地经商。总共待了十年才回来。

先生对人,不管它聪明与否,贤德与否,全都以诚相交。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就趁机施行欺诈的行为,以至欠债累积上千万,旁观的人都为他打抱不平。先生只是和那些欠债的辨析是非罢了,最终他们没有心怀怨恨。至于无故蛮横不讲理的行为,他尤其能够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事。大概他心怀仁德、关爱他人的品性就像这样。

先生一门从上代以来就多是德行淳厚的长者,他们增长财富,财源茂盛,能用经济收益惠及他人。至于先生虽然待己比较节俭,但是救济他人的危急常常担心没赶上。家族和姻亲之中有人去世(后人没有钱财)不能入殓的,有人家的子女(没有钱财)不能结婚嫁人的,都受到他的资助。乾隆辛未年闹饥荒,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抚贫,又捐给惠济仓白银三千两。府县鼓励绅商捐资修缮城墙(也是救荒方法一种,由富人出钱,穷人出力,完成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捐献达到铜钱一千吊(约白银千两)。砍伐山林,铺平凤山的道路,纷繁耗费很多,他一点也不吝惜。先生的祖父曾想建造方氏支祠,没有建成。先生很好地细承了他的遗志,早晚谋划,不怕淫雨酷暑,辛勤劳累过度。支祠将要竣工,先生就得病卧床不起。死时五十九岁。

先生品性十分孝顺,对待朋友淳厚恭敬,但他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他的父亲已经去世,祖母谢安人与他的哥哥祈昌也相继去世。过了一年多,嫂子洪氏也去世了。先生为嫡母程恭人、继母吴恭人、程孺人守孝,哀伤过度,以致伤了身子。他有弟弟三个,弟媳两个,十几年间,先后去世。先生对他们,侍奉汤药,治理丧事,抚养年幼的孤儿,请老师教育他们,让他们结婚嫁人,完成各种礼仪,竭尽心力,不辞劳苦。先生对于世事,尽心尽力做了很多,但是家中屡遭丧事,怎能承受啊?然而先生不幸(去世),不能达到中寿(约七、八十岁),虽然说寿命长短命中注定,但也是他劳心劳力才这样的。

姊妹四个,虽然已经出嫁但是爱护扶助她们和在家中没有什么不同。出嫁到程氏的姊妹,年纪轻轻就决定不改嫁,一个儿子也早早去世,那以后家中更加衰落,她头发花白,抚养小孙子,先生尤其为之心痛惋惜。将要去世时,他命令他的儿子分一部分家产来救济她的困苦贫乏,而且为她的后事谋划得非常周到。

评论道:世上的读书人,拿读书作诗来装点自己,但是人伦同类这些关系之间,孝顺双亲,友爱兄弟姊妹,和睦亲族,亲近外亲,以诚相待,救济他人,这六种品行,常常反省自己就感到惭愧。至于方先生,放弃儒家读书的举业,专门从事投资获利。但是考察他一生所作所为,(他的品行)如果从士大夫中寻找,怎么能容易找到呢?哎,方先生可以说是淳朴的君子啊。

《使琉球游记》

1.D(“然”,通“燃”,燃烧,发光。)

2.A(A项,前句中为连词,表并列;后句中为连词,表修饰。B项,也,句尾语气词,表判断。C项,所,助词,虽一在动词前,一在介词前,但都是表示与动作相关的地方。D项,为,动词,是。)

3.C(③“去由沧水入黑水”实际了表明中国与琉球国中间有一个自然的分界,即黑水沟(冲绳海槽)。⑤⑥孤立地看,都不能表明其属于琉球国领土疆域。)

4.C(三位使者所用时间不同,其中陈侃、李鼎元用了三天,而夏子阳用了四天。本来陈侃得顺风相助,“一昼夜兼三日之路”,两天就可以赶到,但夜里风向转了,最终还是用了三天。)

5.(1)前进了一寸又后退了一尺,没有达到过去的地方。

(2)跟随我们船同行的琉球翻译,趁机让他们先进去报告。

(3)看到钓鱼台,三座山峰并立着,像笔架一样,都是坚硬的岩石。

(夷:古代指东南一带少数民族,也指外国。通事:翻译人员。夷通事从余舟行者:定语后置句。因:趁机。离立:并立,分开站立。石骨:坚硬的岩石。)

【参考译文】

(一)连续几天风不顺,第五天发动小舟起航……第九天隐隐约约看见一座小山,就是小琉球。第十天南风十分迅急,船走得就像飞起来一

这是属于琉球国地界了。同船的琉球人在船上打鼓跳舞,开心因为要抵达家了。船从夜行到天亮,风向转为东方,前进了一寸,又后退了一尺,没有达到过去的地方。又赶了一天,才到了古米山。有琉球人驾着船来询问。船上的琉球翻译人员和他们交流后,他们就离开了。到了第十三天,渐有顺风相助,就抵达了琉球国。

(二)二十四日,黎明时分开船。……午时经过东沙山……第二天,经过了鸡笼屿。午后,经过了小琉球……二十六日,经过了平佳山、花瓶屿。二十七日午后,经过钓鱼屿。第二天,经过了黄尾屿。当天夜里,风急浪高,舵把子连连折断。连日来,经过的海域,海水都呈深黑色,好像污浊水沟的积水,有的地方又呈现出靛青色。想起之前的《使录补遗》说“去琉球是从蓝绿色的海水进入到黑色的海水”,这句话是真的啊。二十九日,望见米古米山,同船的琉球人十分高兴,认为渐渐就要到家了。午后,有一只小船乘着风快速到来,询问他,原来是米古米山的头目,看到了我们的船就来迎接,并献上了几枚海螺。我们命令稍加赏赐他。跟随我们船同行的琉球翻译员,趁机让他先进去报告。

(三)初九,晴天。卯时(早上五时至七时),看见彭家山,并列三个山峰,东边高西边低。申正时分(下行四时至五时),看到钓鱼台,三座山峰并立着,像笔架一样,都是坚硬的岩石。此时水天一色,船走得很平稳,有数不清的白鸟,绕着船飞行,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进入夜晚,星影交错,月光破碎,海面像满是火焰,浮浮沉沉若隐若现,这就是木华《海赋》所说的“水里的(生物)发出的火光在暗暗燃烧”。船上的人报告要祭祀黑水沟。初十,晴天,辰时(上午八时至九时),看见赤尾屿。赤尾屿方形红色,东西凸出中间凹进去。凹进去的中间又有两个小峰。船从山的北面驶过,有两条大鱼,把船夹在中间游着,看不到它们的头和尾,鱼的脊背黑色有带点绿,像十个人才能合抱的枯树,附在船的两侧。十一,阴天,午时见姑米山。山共有八座山岭,岭上各有一二座山峰,或相连或不连。船上的人欢呼的声音能让大海沸腾。戌刻(傍晚七点至九点),船中人举起传递信号的火把,姑米山也有火把应和。一问知道是琉球人暗中定的规则:白天放炮,夜晚举火。丑刻(凌晨一时至三时),有小船来引导,于是放行船从山的南面进入。

《造竹纸》

1. ①D(率:规格,标准。)②C(顷:短时间。)

2.B(A项,则,连词,表顺承,就。B项,前一句于,介词,引出对象,到;后一句于介词,引出处所,在。C项,与,连词,和。D项,之,结构助词,的。)

3.B(方语:方言。)

4. ①桶的周长有一丈五尺,直径四尺多。②长宽大小,抄纸槽看抄纸帘的,抄纸帘看要造的纸的。(围:周长。视:看,比照。)

5.杀青。(杀青是古代制竹简、制竹纸、制茶的一道工序。就制竹纸而言,指的是将浸沤百日的竹杆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壳与青皮。现成为电影制作术语,指一部影视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摄工作,开始步入到后期制作阶段。)

6.蒸:将槌洗(杀青)的竹穰用石灰浆拌合,放入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

捣:将腐烂发臭的竹麻放入臼中,捣成泥面。

抄:将抄纸帘放入抄纸槽中,荡起竹浆入帘,竹料留帘,水淋回槽。

【解析】要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大意。对应“蒸”的,是“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对应“捣”的是“取出入臼受舂(山国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对应“抄”的是“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概括时要围绕主要工序,有序表达。

【参考译文】

制造竹纸发生在南方,其中以福建省为最多。当竹笋生出以后,到山窝里观察竹林长势,将要生枝叶的嫩竹是造纸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种节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开一口山塘,灌水漂浸。为了避免塘水干涸,用竹制导管引水滚滚流入。浸到一百天开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壳与青皮(这一步骤就叫做“杀青”)。这时候的竹穰(竹杆)就像苎麻一样,再用优质石灰调成液涂在竹子上,放入楻桶里煮,以煮上八天八夜为准。

煮竹子,下面的锅直径约四尺,用黏土调石灰封固锅的边沿,使其高度和宽度类似于广东中部沿海地区煮盐的牢盆那样,里面可以装下十多石水。上面盖上楻桶周长约一丈五尺、直径约四尺多。盖好后开始煮,煮八天就足够了。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漂塘里漂洗干净。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造粗纸时不必如此)。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桶内水煮沸之后,就把竹麻取出放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山区都有水碓),倒入抄纸槽内。

抄纸槽,像个方斗,长宽大小,抄纸槽看抄纸帘的,抄纸帘看要造的纸的。竹麻制成,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约三寸左右,加入纸药水汁(这种纸药液用一种好像桃竹叶的植物叶子制成,各地的名称都不一样),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抄纸帘是用刮磨得极其细的竹丝编成的,展开时下面有横竖木框。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纸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来调控、掌握: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在抄纸帘一会儿,水便从四周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

板,捆上绳子并插进棍子,用类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压干流尽。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烘焙纸张时,先用土砖砌两堵墙形成夹巷,底下用砖盖火道,夹巷之内盖的砖块每隔几块砖就留出一个空位。火从巷头的炉口燃烧,热气从留空的砖缝中透出而充满整个夹巷,等到夹巷外壁的砖都烧热时,就把湿纸逐张贴上去焙干,再揭下来放成一叠。

《医如华佗》

1.(1)征召;(2)病好;(3)觉察;(4)周年。

2.B(A项“果大怒”的主语是“太守”,因此“太守”应与“果大怒”连在一起,由此也可判断C项错误;A项“数升”是修饰“吐黑血”,二者不应断开,由此也可判断D项错误。)

3.D(“就向路边卖饼的店主家买来三升菜汁”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华佗让患者自己去买。)

4.曹操听说后就把华佗召去,让他常守在身边。曹操长期被头部眩晕所苦,华佗只要针灸,应手而愈。(“闻”,听说;“左右”,身边;“风眩”,眩晕;“差”,通“瘥”,病愈。)

5.(1)精于方药,擅长针灸。他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不用再称量。如需针灸,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也应手消除。(2)结合病症,实施手术。对于郁积在体内的病患,先麻醉然后开刀取出结积物;对于在肠中的病患,就割去患病部位并清洗敷药饵。(3)诊断正确,擅长食疗。他曾遇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就让患者向路边卖饼的店家买来三升腌制的菜汁,患者喝后病痛就好了。

[参考译文]

(一)(华佗)在徐州一带游历求学,通晓数种儒家经典。沛国相国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就任。(华佗)通晓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百岁而外表像壮年的容貌。又精通医方医药,他治疗疾病,配制汤药不过几味(药物),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煮熟就让(病人)服饮,告诉病人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华佗)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不过一两个(穴位),每处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处(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好了。如果疾病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达到,应当剖开割去的,就(给病人)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没有知觉,于是刨开取出结积物。疾病如果在肠中,就切开肠子清洗,缝合刀口敷上药膏,四五天后就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个月之内,就愈合复原了。

县吏尹世苦于手脚疲乏无力,口中干燥,不想听到人声,小便不顺畅。华佗说:“试着做热食吃,出汗则痊愈;不出汗,此后三日内死亡。”(尹世)立即做热食吃而没有出汗,华佗说:“五脏的元气已在体内断绝,当啼叫哭泣而死亡。”果然如华佗所言。

(二)华佗曾经走在路上,看见有个患咽喉堵塞的病人,就对他说:“来的路边有个卖饼的人,萍菜末十分酸,可买(他的菜汁)三升喝下,病痛自然会好。”(病人)就照华佗的话去做,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于是把虫悬挂在车边等候华佗。正逢华佗的小儿子们在门内玩耍,迎面看见(他们),相互说:“客人车边挂了东西,一定是是遇到我们的父亲了。”等客人进门,环顾而看到北面的墙壁,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然后知道华佗的神奇。

又有一个郡守病了很久,华佗认为他的病在十分愤怒的情况下就会痊愈。于是接受了很多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努力治疗。没多久就不辞而别,又留下一封信大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杀华佗,没有追上,因而又怒又恨,吐了几升黑血就痊愈了。

广陵太守陈登忽然患胸中烦躁郁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切脉,说:“您的胃中有虫,将在腹内形成体内的毒疮,是吃带腥气的食物引起的。”随即做了二升汤药,服了两次,过了一顿饭的功夫,吐出了约摸三升小虫,小虫赤红色的头还在动,半个身子还是生鱼脍,(陈升)

病痛也就好了。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应该会复发,碰到好的医师可以得救。”陈登三年以后果然旧病复发,当时华佗不在,结果病死了。

曹操听说后就把华佗召去,让他常守在身边。曹操长期被头部风眩所苦,华佗只要针灸,应手而愈。

2016年《语文报·高考版》寒假专号参考答案(通用版)

6、7版参考答案

《上贤》

1.D(秩,结合语境,应该译为“俸禄”。)

2.D(A项前句中“其”是代词,译为“他的”,后句中的“其”是助词,调节音节;B项前句中的“以”是介词,译为“因为”,后句中的“以”是介词,译为“用”;C项前句中的“之”是代词,译为“这件事”,后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而”都是承接连词,可译为“然后,接着”。)

3.A

4.B (“减少任命”错误,原文是“去诈伪”,应以为“除去”。)

5.(1)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官吏,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功勋。(“轻”“上”“伤”各1分,句意2分)

(2)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勿宠用。(“奇”“以为”“宠”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

第一是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亭池,沉湎于声舞教乐的,就会损坏君主的德政;

第二是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意气用事,游侠四方,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第三是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力;

第四是士人中有认为自己气节高尚,志向高远,并以此造势,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第五是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官吏,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功勋;

第六是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计。

所谓七害:

第一是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第二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第三是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第四是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勿宠用;

第五是巧言谄媚,行为苟且,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轻视性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

第六是居室雕文刻镂,追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必须加以禁止;

第七是用骗人的方术,诡诈的技艺,巫术邪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

所以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就不是好民众;士人不忠诚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进谏,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地位稳固,整饬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民众安居乐业,就不是好宰相。君主之道,如同龙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观察问题,审慎听取意见,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使人感觉像天那样高而不可穷极,像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当怒而不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而不杀,大乱就会随之发生;当兴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文王说:“说得对啊!”

《曹操》

1.C(“说”应该译为“说服”。)

2.B(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翻译成“来”;C项两句中的“因”都是介词,翻译成“趁着”;D项两句中的“乃”是连词,翻译成“于是,就”。B项前句中的“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中的“之”是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3.C ((1)(3)(4)(6)都表明曹操的用兵之道,(2)表现的是曹操的不贪功(5)表现曹操的偏执刻薄,用人猜疑。)

4.D (“全部都对曹操的残忍,猜忌和偏执提出了严厉批评”错误。)

5.(1)然而他的缺点在于偏激刻薄,过失在与猜疑。孔融、荀彧,最终因此而遇难;孝先、季珪,最终也不能幸免。(“弊”“卒”各1分,句意1分)

(2)至于统治中原,来为大业奠定基础,全都是曹公自身完成。然而年老迫近,这是他与刘邦不同的地方。(“基”“迫”各1分,句意1分)

(3)曹公想要北征三郡乌丸,众将都说:“袁尚只不过是个四散逃亡的敌人而已,乌丸人又贪财忘义,不讲究亲朋交情,怎么能被袁尚利用呢?(“亡”“无亲”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一)魏武帝用兵很像孙子和吴子,面对敌人出奇制胜,很少有战败的时候,所以能向东俘虏狡猾的吕布,向北打败强大的袁绍,在寿张击破黄巾贼,在射犬斩杀眭固。领军北征,击杀蹋顿;率军南征,刘琮束手就擒。重振威烈之名,清理了中原之地,挟持天子命令诸侯,确实是不平凡的豪杰啊。然而他的缺点在于偏激刻薄,过失在与猜疑。孔融、荀彧,最终因此而遇难;孝先、季珪,最终也不能幸免。我认为曹操没有让巴蜀之地归顺自己,没有平定东南,一定是有道理的。

(二)曹公资质机警,挟持汉天子来号令天下,他行军用兵,决断善变,当时没有与之相媲美的人。然而终老军中,却不能平定吴国和蜀国,这是什么原因呢?议论的人认为他执法严厉,众多将领的计划有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全都按照法律治罪,故人旧怨全都没有幸免,这是不成功的原因。唉!曹公残忍刻薄缺少恩德,睚眦必报,这是事实。至于谋士策士,收在麾下,听从任命,确实也没有遗漏的,不曾辜负他。他曾经用帝王霸业的志向来要求自己,期望用这种方式来向后人炫耀。然而考查他的才能,和韩信匹敌。但是他在面对天下大变的时候,并没有和刘邦、项羽等人不同。刘备和孙权全都是人中豪杰,依靠时代变化而变化,保全在一方,但是曹公的将领却全不是他们的对手。至于以暴力统治中原,来巩固大业,全都是曹公自身完成。然而年老迫近,这是他的功业与刘邦不同的地方。

(三)建安十二年春,曹公从淳于返回邺城。二月初五这天,下令说:“我举起义旗平定暴乱,到现在十九年了,这期间每战必胜,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吗?这都是贤才智士、将领出力的结果呀!现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还需我和贤士将领一起去平定,但是我独享功劳,怎能安心呢!应该尽快给大家论功行赏。”于是隆重封赏功臣二十多人,都封为诸侯,其余的也论功行赏,还免除为国死难者子女的徭役租税,轻重各有等次。曹公想要北征三郡乌丸,众将都说:“袁尚只不过是个逃亡的敌人而已,乌丸人又贪财忘义,不讲究亲朋交情,怎么能被袁尚利用呢?如今大兵深入其境征伐,刘备一定会劝说刘表袭击许都。万一真的发生变故,就悔恨不及。”惟有郭嘉断定刘表不会相信刘备,劝说曹公出兵。八月,曹公登上白狼山,突然与敌兵遭遇,敌人数量很多。当时曹公的辎重物资都在后面,穿铠甲的人很少,曹公左右随从有些害怕。曹公登上高处,望见敌军队伍混乱不整,便命张辽为先锋,率先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乌丸军四散崩溃,蹋顿以及部族中许多有名之王都被斩首,胡、汉两族投降的有二十多万。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右北平的众位头目,丢弃他们的族人,与袁尚、袁熙逃往辽东,他们的人马还有几千骑兵。

《东晋论》

1.A (“然”应翻译为“这样”。)

2.D(D项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翻译成“的”;A项前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翻译成“但是”,后句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翻译成“就”;B项前句中的“其”是代词,翻译成“他的”,后句中的“其”是副词,用在句首,翻译成“恐怕”;C项前句中的“以”是介词,翻译成“因为”,后句中的“以”是介词,翻译成“按照”。)

3.B (“这是王朝的绝对势力所决定的”一句表述不准确,原文表述为“于此然后见周德之深”,根本原因是周的深厚德行。)

4.其德法之维天下者/非有万世之计/圣人之业也/直以其受魏之禅而合天下于一/推较其迹/可以曰正而统尔

5.(1)更何况平王迁都,国土虽然狭窄,然而周德已经深入民心,而法治也并未改变。(“蹙”“移”各1分,句意1分)

(2)自从晋惠帝之乱,晋国政治已经灭亡,愍帝、怀帝统治之间,晋国统治危急,只有继承王位、继承先世,推究它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正统。(“线”“惟”、“正”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周王朝向东迁都,天下于是不能统一。然而孔子所写《春秋》,只是为了尊周来明确正统之道。晋王朝向东迁都,与周相比,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如今却被罢黜,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有说法的,是比较其德与行才这样的。周朝开始兴起,也是遥远的事。等到它鼎盛,把天下划分为大小多国,建立诸侯,来维护王朝

着侥幸的心理去觊觎周王朝。从这点才看出周王朝德行之深厚。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的做法,是圣人的行为。所以,虽然天下没有君王,但是正统还存在,不会改变。更何况平王迁都,国土虽然狭窄,然而周德已经深入民心,而法治也并未改变。周平王继承父业,从西向东,没有走出超王国京城千里的地域。所以正统还在周王朝,推究其德行与行为可以不用怀疑。

说到晋国之所以是晋国,与周国之所以是周国不一样。晋国用德行和法律维系天下,也并不是长存万代的谋划,不是圣人的行为。只是因为晋国接受魏国的册封而一统天下,推究它的发展经过,可以说是正统继承。自从晋惠帝之乱,晋国政治已经灭亡,愍帝、怀帝统治之间,晋国统治危急,只有继承王位、继承先世,推究它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正统。。建兴之亡,晋国从此灭亡。

自从晋愍帝死于贼手,琅琊在江南兴起,他的王位并不是继承王位,不是继承先世的正统,只是因为晋国的臣子有不忘晋国之心,以忠义为出发点,却没有成功,可以说是损失极大!国家已经灭亡,凭借宗室后代的身份自立于一方最终不能统一天下,这样的话,晋国的琅琊,与后汉的刘备、五代汉时的刘崇有什么区别呢?刘备与刘崇不曾称为正统,那么由此便可以知道东晋了。

《正君之音》

1.D(俳:旧时指杂戏、滑稽戏和演杂戏的艺人。)

2.C(C项,前句中“而”表转折;后句中“而”表并列。A项,两个“其”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由于;D项,两个“之”都是助词,表修饰、领属关系,相当于“的”。)

3.B(A项“即日罢史/称其美”讲不通,并非罢免史官,人称其美;C项“不满十旬/未足为乐”不能断开,意思是苏世长劝说高祖不到百天是不能打猎取乐的;D项“苏世长言/不满十旬未足为乐”,是概述,不是具体叙述,不断开为妥。)

4.D(《乐运传》并没有写出劝谏的效果。而且,就乐运抬棺劝谏的举动来看,其劝谏的对象宣帝应该也称不上“开明和大度”。)

5.(1)他们以商贾身份来,边民可因此而得利;如果把他们当成宾客,中原就会因消耗资财而贫困冷落。(以商贾,以商贾身份;为之利,因此而得利;宾客之,把……当成宾客;萧然耗矣,因消耗资财而贫困冷落。)

(2)况且南边有强大的敌人伺细小之机而动,听到(陛下出游打猎的)消息,怎么不会动心吗?(伺隙,伺细小之机;生心,动心;补充省略部分。)

(3)怎么能允许朝夕征派,只为杂戏幻术所用。(唯,只;供,为……所用;鱼龙烂漫,杂戏幻术。)

【参考译文】

(一)贞观三年,魏徵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高昌王麴文泰将入京朝见,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皇帝下诏文泰的使臣厌怛纥干前去迎接。魏徵说:“从前文泰入朝,所过地方供应物品尚且不能齐备,如今又加上各国使臣,那么沿边州县因供应不足而获罪者就会增多。他们以商贾身份来,边民可因此而得利;如果把他们当成宾客,中原就会因消耗资财而贫困冷落。东汉建武年间,西域各国请求设置都护、派遣王子入侍,光武帝不答应,就是不愿为蛮夷而困扰中原。”太宗说:“对。”追回已经发出的诏令而停止这事。

(二)因为皇帝经常外出游玩打猎,郭袭便上书劝谏说:“从前唐高祖喜欢打猎,苏世长劝他说不满一百天算不上快乐,高祖当天就停止了打猎,历书上称颂他的美德。我怀念圣祖创业艰难,修养德行,施行政令,宵衣旰食,勤勉不懈。穆宗放纵无限的欲望,不体恤国事,天下的人愁苦怨恨。陛下继承王位,海内之人都一致盼望有中兴之治。十多年来,战争不断,敌寇和叛贼没有消灭;每年的粮食虽然丰收,但战争的创伤还没得到平复。正应当警惕小心,修身反省,以作长远的打算。我从旁听说(陛下)毫无节制地出游打猎,胜过往日。万一出现车马颠覆的事故,搏击野兽而被反咬的危险,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况且南边有强大的敌人伺细小之机而动,听到(陛下出游打猎的)消息,怎么不会动心吗?我希望陛下节制捕猎禽兽享受畅饮的快乐,为百姓和国家考虑,就会有长久的太平。”皇帝看过后称赞说得好,赐给(郭袭)协赞功臣的称号。

(三)乐运于是抬着棺材到朝堂,陈说皇帝八大错失……“六曰:都城附近的百姓,徭役赋税比较繁重。肯定是军队和国家的大事,不敢惧怕劳苦。怎么能允许朝夕征派,只为杂戏幻术所用,士兵从事劳役,也只是为了歌舞角抵。各种征派劳役无休无止,财力人力耗尽,各行各业相望,不知如何生活。凡是此类无益之事,请一律停止。七曰:近来见到诏令,上书有写错字的,就惩处其罪。假设有忠直之士,想陈明对政事的看法,

尺有所短,文字非其所长,不严密就失其义,又不假手于人,倘若稍有错误,便陷于严刑。下达不讳诏书,犹惧未来,更加以邢戮,(人们)能不

闭口不言吗?皇帝纵然不能采纳诽谤之言,也不宜杜绝上书言事之路。请停止这道诏命,则天下人倍感幸运。”

12、13版参考答案

《杨捷》

1.(1)认为……不一般,形容词意动用法;(2)特别、突出;(3)强;(4)等待。

2.C (C项中“腹背受敌”翻译成“前后受到敌人夹攻”。A项“大师”古义指“重军”,现代汉语多指“在某方面成就较高的人”;B项“提督”结合语境应译为“做……提督”,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多用作名词;D项“联络”结合语境应译为“呼应”,而现代汉语多译为“联系”。)

3.C.中国古代也有为生人修建“生祠”的典故,比如东汉末年,名门望族为了提升自己的门第之风,生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4.B.杨捷晋升九江总兵官是在讨伐金、王彭泽伪官兵之后。

5.康熙戊午年间,海贼再次发动叛乱,占据厦岛做巢穴,当时杨捷率领军队前往漳州,泉州;再次领命率军进入福建。(“煽”“据”“督”各1分,句意2分)

6.(1)建国初年,平定福建山贼作乱;(2)围剿两广,收复潮州城;(3)征伐福建江南,提督山东,立下功勋;(4)顺治年间,平定海盗,加固防御。康熙年间,再次平定海寇;(5)在职期间,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安抚。(赋分标准,每点1分,句意准确即可)

【参考译文】

杨捷,字符凯。祖籍维扬;祖先在辽做官,于是在那里安家,就成为义州人。十六岁的时候,就能拉开强弓射中目标;制院文襄公洪承畴认为他与众不同,提升他为偏裨。

建国初,杨捷跟随重君进入福建;因为才华、胆识异于常人,被授予为山右抚标中军游击。山贼作乱,杨捷率领军队平定他们。升职为宣府大同督标中军副将;搜索军用物资,严格边境军队巡查,边境得以安宁。调任为江南督标副将。支援围剿两广,军队驻扎在铜陵。讨伐金、王彭泽伪官兵,凭借功勋晋级为九江总兵官。收复江西众多郡县,与广东会师。收复潮州城,跟随上级征伐福建、江南,又做山东提督,全都立下抵御贼寇,平定边境的功勋。尤其以福建,漳州地区的政绩卓越。

顺治甲午年间,海盗来袭;杨捷以左都督身份担任福建右路总兵官,所到之处无不败敌。军队抵达漳浦,贼寇闻风逃窜。在这时,漳浦所属的郡邑城墙全都被贼寇摧毁;杨捷进驻漳浦,动工重建,城墙变得既完整且坚固;百姓赖以生存,安定生活,坚固的城墙成为海滨的保障。

康熙戊午年间,海贼再次发动叛乱,占据厦岛做巢穴,当时杨捷率领军队前往漳州、泉州之间;再次领命率军进入福建。当时姚启圣在漳州做开府,飞鸽传书请求杨捷支援。杨捷认为支援漳州而不先平定泉州,将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于是率军直接前往先收复惠安县,化解泉州的困境。又急行军到漳州,与姚启圣一起商议破敌之策。这年冬天,攻克江东桥,万松关。己未年春,贼寇依靠险要地势安定巢穴;杨捷断绝他们的粮道,等到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率领军队攻打他们。贼寇溃败,烧毁他们的船,抓捕他们的头领,击杀俘虏贼寇无数。庚申年二月,贼寇分别据守在要害之地,建立十九个营寨相互联络,来抵御官兵。杨捷出奇制胜,让贼寇首尾牵制,不能照应;于是会师进攻收复海澄,再次兵分三路讨伐厦门岛,击沉贼兵船舰不可计数。数十年的流寇巢穴一下子全部清除。福建贼寇平定,而杨捷积劳成疾,体力不支。皇帝下令调任杨捷为提督江南来让他调整身心。杨捷在吴地掌管兵权一共十五年,立下很多功绩,授任为招武将军。

杨捷用兵如神,对属下恩威并重;而对于民间百姓的疾苦,杨捷特别用心加以安抚。所以所到之处,将领士兵对其尽心尽力,治理地区的百姓安居乐业。远近对其感恩戴德。漳州百姓为其在浦邑立祠堂,并建立书院名叫“怀德”,来表现对杨捷的尊敬爱戴之意。

他的曾孙杨景素,巡海汀漳龙道;现在担任山东巡抚。

《治水》

1.C (“济”应翻译成“河流通畅”。)

2.B (B项前句“之”为助词,翻译成“的”,后句“之”为助词,宾语前置标志;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翻译成“把”;C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翻译成“但是”;D项两句中的“若”都是动词,翻译成“好像”。)

3.D((1)(2)(5)(6)四句表现治水方法,(3)句表现水的特征,(4)句表现水灾的危害。)

4.B (“不继承以前的办法”错误,原文为“而臣则以为祖宗二百余年之故道,必不可失也”。)

5.(1)水有自身的本性,不能够违背它;河流应当有所防御,不能够懈怠。(“拂”“驰”各1分,句意2分)

(2)到了决口,去其堵塞物使船沉没,再用大埽重压,这样一边合拢一边溃决,一边溃决一边堵塞,昼夜连续不停。(“至”“压”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一)治理水泛滥的时机,上天掌控着它。尧时期洪水在中国泛滥,上天并未满足于灾祸,所以人力并未生效,水也肆意逆行。舜命禹治水,然后百姓铲平土地而在上面居住。人力生效了,上天的心顺从它。如果总是依照天命,治水便说:“玄符效灵”,一切都按照大自然的天性,从而人力没有办法施展,这样尧可以无忧,禹可以不治水了。归为天,归为神,这样是最大的误事,所以我不敢不把这些事情说出来。过去白圭完全违背水的特性,以他物作为排水渠,这可以说是障碍。如果顺应水的特性,用河堤来防止水的溢出,就可以称之为“防”。河水大涨的时候,没有河堤河水一定会从河道旁边溢出来,从河道边溢出来一定会泛滥,如果不遵循水的特性,怎能用海做排水渠呢?所以,修河堤的人想要不让河水泛滥,就使之遵循水性流入海。

水有自身的本性,不能够违背它;河流应当有所防御,不能够懈怠;地势有特征,不能够强制改变;治理有方法,不能强行穿凿。所以那些厌恶常理的人,总是想要放弃旧的方法来进行更新,但是我认为祖宗二百多年流传下来的方法,一定不能丢弃掉。拘泥于故道的人,总是想要分流黄河来疏通水势,但是我认为黄河水流,一定不能分流。我坚持这种方法来治理河流,前后一共十二年了。

(二)黄河,从唐以前,都是往北流入海。宋熙宁年问,开始分道奔向东和南,一支汇合于泗水流入淮河,另一支汇合于济水流入海。金明昌年间,北边一支河断流,整个黄河之水都流入淮河。元时,经常泛滥,至正年间受害特别严重,济宁、曹、鄣之间,淹没千余里。贾鲁作为总制,引导河水使其向南,汇于淮河流入海。

七年五月,命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前去与刘大夏共同治理张秋。十二月,修筑堵塞张秋决口工程完成。当初,黄河水流湍急凶猛,决口宽九十余丈,刘大夏察看决口,说:“这是下游不能治理,应当治理上游。”于是就在决口的西南开凿越河三里左右,使运粮河道可以畅通,于是疏通仪封黄陵冈以南贾鲁旧河道四十余里,从曹州流出到徐州,以减缓水势。又疏通孙家渡口,另外开凿新河道七十余里,引导使其南流,从中牟、颖川向东流入淮河。又疏通祥符四府营淤河,从陈留到归德分为二支流。一支经由宿迁小河口,一支经由亳涡河,都汇合于淮水。然后沿着张秋两岸,在东西两岸修筑平台,竖立标记,贯穿绳索,连接大船,船中洞先堵塞,用土填实大船。到了决口,去其堵塞物使船沉没,再用大埽重压,这样一边合拢一边溃决,一边溃决一边堵塞,昼夜连续不停。决口完全堵塞,再用石堤围绕,隐约如长虹一般,工程则宣告完成。皇帝派遣使者携带羔羊美酒前去犒劳他们,改张秋之名为安平镇。

《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1.D (“惟”应翻译成“思考”。)

2.A (A项,句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翻译成“来”;B项前一句中的“于”是介词,翻译成“从”,后一句中的“于”是介词,翻译成“在”;C项前一句中的“为”是动词,翻译成“成为”,后一句中的“为”是介词,翻译成“被”;D项前一句中的“之”是助词,翻译成“的”,后一句中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3.B

4.C (“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有误,原文的表述是“虏知有备,故未尝有警”,说明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1)自建国以来,常常在此囤积重兵,教授水战,早晚传烽火,来预报警戒。(“自”“旦暮”“通”各1分,句意2分)

(2)除了本州的军队之外,轮流从京师、南京、济、郓、兖、单等州,调遣军队驻扎于此。(“更”“差拨”“屯驻”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元丰八年十二月,朝奉郎前知登州军州事苏轼上奏。臣自认为登州地区接近北方少数民族,可以说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川,隐约可以看见,如顺风的船,很快就能抵达城下。自从建国以来,常常在此囤积重兵,教授水战,早晚传烽火,来预报警戒。每年的四月份,派遣军队把守驼基岛,到八月才回来,以备不时之需。从景德年以后,屯兵经常不少于四五千人。除了本州的军队之外,轮流从京师、南京、济、郓、兖、单等州,调遣军队驻扎于此。到了庆历二年,知州郭志高认为从各地抽调来的兵马不统一,军政不整,谋划上奏创立设置澄海水军弩手两指挥,合并旧有的平海两指挥,一起教授练习水战,来防备北方民族,成为京东一路的屏障。北方民族知道有防备,所以从没有危急。

议论的人见边境安定了很久,于是认为边境无事故。近年来开始派遣平海六十人分别驻扎在密州信阳、板桥、涛洛三处,去年本路安抚司又重新派遣澄海一百人前往莱州,一百人前往密州驻扎。查考景德三年五月十二日圣旨指挥,从今往后宣布命令抽调本城士兵前往其他地区,只能在威边等指挥内抽调,就是不能抽调平海的兵士。平海的兵士,虽然没有不被允许抽调指挥,源于最开始的规定,本来是顶替其他州派来的兵马,怎么能被允许调动到其他地区呢?显然是不合适派遣的。不依据兵势强弱,来激起其强健的气魄,而这四指挥轮番派出,没有办法学习水战,武艺渐渐荒废,这是没有注重轻重缓急的表现。

请求朝廷仔细地斟酌,英明地下诏指挥。今后登州平海、澄海四指挥的兵士,全都不能调往别处驻守。谨慎录写奏书并恭敬地等待皇上的圣旨。

《民政之道》

1.C(应是“距离,差别”之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 言文及翻译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去了。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含翻译和词语解释)

七年级上册 5.童趣 一.课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二.翻译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代文学家。 四.基础知识: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徐:慢慢地。以:用果:果真,果然。唳:鸟鸣林:树林兴:兴趣方:正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怡然:愉快的样子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明史·陈登云传》-附译文翻译-2016年全国高考II卷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明史·陈登云传》|附译文翻译|2016年全国高考II卷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 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咏雪》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陈太丘与友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翻译:陈丘和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舍弃友人独自离开了。 2.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开了。” 3.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定同行,却舍弃人家而离去。” 4.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翻译: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诫子书》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再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衰残掉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哀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乐观的品质。真是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92558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翻译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翻译 一、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四、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 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 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

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 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篇二】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 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 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16年全国卷(1)文言文翻译

今年全国卷(一)文言文翻译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取为进士甲等,担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凭借端明殿学士担任郑州知府,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大概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曾公亮对朝廷法律条令熟读明了,任职践行以后,更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赐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九月,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熙宁三年九月,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奉命平定永兴叛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以太傅身份辞职退

七年级文言文古诗大全原文译文

七年级文言文古诗大全 原文译文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沈复《童趣》原文和译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召开了一个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讲解诗文。一会儿,雪越下越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做学问。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对于我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透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5、河中石兽

初高中必备古诗文原文及翻译(全)

初高中必备古诗文 出师表诸葛亮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a)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a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

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精选

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精选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5分) 译: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5分) 译: 2.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译: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5分) 译: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5分)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译: (2)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译: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5分) 译: (2)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5分) 译: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5分) 译: (2)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5分) 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 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5分) 译: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5分) 译: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译: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译: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译: ⑵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译: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译: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译: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译: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过完,在即将到来的语文考试,同学们要掌握哪些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呢?如何即将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二)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三)论语十二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