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简案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简案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简案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简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

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

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

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

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

降低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 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 能 传

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 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012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 自主学习: 一.声的产生 活动1:观察课本12页”图1.1-1的四幅图” 四幅图说明: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用手按住发音的鼓面,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 (选填 发声、声音)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 。 二.声音的传播: 活动2:阅读课本13-15页“声音的传播”部分 声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的 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活动3:阅读课本15页“声速”部分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 声速的大小跟 和 有关(换句话:决定声速的大小的因素是 和 ) 合作探究: 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 的振动发声, ② 《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它们分别属于、、(选填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例2: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月球上没有,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都能发声,能传播声音。(选填固体、液体、气体、空气) 当堂训练: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11、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特征,并用这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 类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同时起立?又为什么同时坐下?(听到“起立”、“请坐”) 2、那再仔细听!(播放多媒体声音)

3、那再仔细听一下!(请后排一生朗读,不能回头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今天,声音现象在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问:你知道是谁在朗读?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判断? (听到声音) 师:(即学生朗读内容)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新课讲解: 一、声的产生 实验证明: (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请同学们还有什么实验可证明?(塑料直尺、敲鼓、橡皮筋等)。 (3)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靠近乒乓球;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问1: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乡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问2:空气,气体能传声,还有什么能传声?(同学们猜想,教师出示幻灯片) 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即固体>液体>气体 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三、声音的能量 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水面会以石头与水面的接触点为中心泛起涟漪。石头打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刘颖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教师:刘颖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叉,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明标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让学生归纳图片中发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淄博五中初三级部物理教学案 2.知道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15℃空气中的声速. 3. 领略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乐于进行声现象的实验探究.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难点】:制定探究实验计划,实施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学习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实验器材】:每小组分工合作准备:橡皮筋、塑料尺、气球、口琴(竖笛)各一个。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课前完成、认真书写,小组长批阅)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蝉是怎样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又是如何还原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 3、什么叫声速?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分析33页小资料完成课本P3 4、第5题) 二、合作学习:(课上完成,小组长注意分工合作)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利用手中的器材,小组设计一系列活动证明声音是物体产生的,总结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吹口琴(竖笛)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发生振动发出的 (2)吹口哨声是口腔内振动产生的 (3)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 〖请你分析〗: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而产生的. (4)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引起周围空气的而产生的. 〖动动脑〗:课本P34第一题,谈谈你们组的做法。 2、探究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能传播声音,不能传声。〖请你分析〗: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你来解决〗:课本P34第3题 三、展示交流:(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上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收获与疑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教师:每组两个相同的音叉、吉他、口琴、笛子、烧杯、抽气盘、抽气机。 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写下来。 看一看想一想: 看课本P33—P34页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让我们所准备的物体发声,仔细观察或感受它们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准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交流:(1)选用的器材。 (2)实验方法 (3)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阅读课本回答: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口琴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 巩固新知: 1.人说话是靠来发声的,人在游泳时,会引起水的而发声。 2.在风大的日子里,电线赶上架设的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而产生的。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 科学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同学们耳朵中去的呢? 2.学生回答。 3.做课本图3-9实验,学生仔细听并回答问题: (1)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2)如果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3)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5.请同学们按照图3-11做一做,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6.展示发挥:你能再举出一些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 7.以上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在和中传播。 8.阅读课本P38页并回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巩固新知: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m。 拓展提升:课后作业1、2、3、4题

八年级科学下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练习题-华东师大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774649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1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2、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声音,其道理是( ) A.回声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快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慢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5.一般大礼堂盼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仅为了装饰 6.蛇是没有耳朵的,但我们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使蛇离开的原因是( ) A.打草时,草及周围的地面发生了振动,蛇感知到危险而离开 B.蛇的舌头能探测人的气味,故“知趣”地离开 C.蛇有探测红外线的能力,故“知趣”地离开 D.蛇的皮肤被草弄得痒痒的,被迫离开 7.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design of Volume 8 of "Physics of Soun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 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

人教版《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编教案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实验探究一→教师演示一→实验探究二→教师演示二→知识小结 ↓↓ ↓↓ ↓ 观看幻灯教师指导进行深化学生实验学生互助完成深化学生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2.探究能力目标: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观看三幅幻灯片,第一次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学上“火箭发射”,生活中“小提琴独奏”的情形;第二次从相应的声音中获知上述情形。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随堂实验一:仪器: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组织

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 (说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说明: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 教师演示一:仪器:钹、音叉(及共鸣箱)、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 1.演示钹发声时在振动:让钹发声,然后让一些学 生触摸钹的边缘,体会其振动。 2.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①把乒乓球系在细线上, 并让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适当的高度,先 让不发声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 用同样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较二次实验可发 现,发声的音叉可弹开乒乓球。②让发声的音叉 靠近水面激起水花。 3.学生观看视频、动画:①发声的吉它的弦在振动;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是340m/s 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 传播的慢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 围的声音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D.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 C.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D.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 1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A.听小骨损坏B.听觉神经损坏C.鼓膜被震破D.以上都不对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一、学前感知 1、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2、重点难点: 重点: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探究的实验; 2、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3、课前准备: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可以在固体、________和________中传播,但真空________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_________。不同介质中的声速________,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V V V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 。当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 4.回声是声音的________现象,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s 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________m 。 二、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 声的产生 活动1:观察课本P12四幅图,播放有关声的视频。 思考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 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发生的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共同体验:(1)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2)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吗?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及针对训练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气体、液体、固体都 可以发声。 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2、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针对训练 1、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产生的。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叮咚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D.气体液体固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5、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

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 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 发出的响声 6、(2008?莆田)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 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吹着的哨子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D.敲击的水瓶琴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转播。 2、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一般地,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 气体最差。 ②在外太空,宇航员用无线电传声。 3、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①声速的大小和介质及温度有关。一般在固体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速度,大于气体中 速度。 ②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①回声与原声至少相差0.1s以上才能被人耳听到。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1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针对性练习] 一、我来填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物体的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______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的宇航员______直接对话(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月球上____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声音在铁棒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 5、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速跟介质的__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有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6、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铃声减弱,最后一点声音也听不到。这种描述是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 7、把恰好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下的钟处,共经过2s,社设海水中平均声速为1500m/s,则该处海洋深度为______m。 二、我来选 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 A、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 B、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优美动听的 C、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物体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 来回弯曲的细线 3、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4、关于声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 C、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不变 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小,因此传播速度较大 C、声音在顺风中传播得远且范围大,在逆风中传播得近且范围小 D、要想听到声音,必须要有振动的物体和传播声音的介质 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7、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金鱼 B、空气——水——金鱼 C、鱼缸——水——金鱼 D、水——金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