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 min后进行采血,冬季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化疗患者要求在化疗前采集标本,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采血不能与静脉输液同侧臂,以免造成结果不准确。

2)做生化检验时必须采空腹血。一般来说,需要抽空腹血的化验,大部分是做生化检验的项目。如肝功、糖、蛋白质、脂类与各种无机离子(钾、钠、钙、磷等)。空腹血是指清晨未进餐前,距前一餐约12—14小时所抽取的静脉血。由于餐后12—14小时胃肠的消化与吸收活动已基本完毕,因而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比较恒定。此时测得的各种数值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机体的生化变化,进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抽血当天,不要穿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以避免在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抽血后衣袖过紧,引起手臂血管血肿。

4)不同的化验项目要问清医生,区别对待。如血糖检查,餐后血糖,一定要吃饭后再做检查;餐前血糖,早上检查前一定不能吃饭;血脂检查之前,最好不要吃含油脂过高的食物,如排骨汤等;查胆固醇前,少吃或不吃鸡蛋。

(5)避免剧烈运动。运动锻炼和剧烈的体力活动影响许多项目的检验结果。如常用的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在体力活动增加后就会升高,可达一倍以上,甚至休息一小时后仍可偏高30%。慢跑后血中肌酐(Cr)可增高45%,血尿素氮(BUN)可增高31%。因此要求在体检前2天起要保持常态活动量,不要在剧烈活动后采血样

6)重视药物的影响。药物在体内不仅可以干扰检验测定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还可以改变某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如维生素C可以使AST、胆红质(Bil)、Cr、尿酸(UA)等检测结果偏高;使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脂(TC)等测定结果偏低。再如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类药可使甘油三脂升高等。特别是进行酶学检查、激素测定等,应以停药后进行为佳。药物影响易忽视,个人应注意主动配合医生,这样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现在又称作血液学分析,是指通过对微量血液的检测,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的各项参数的质和量进行分析。 (一)白细胞计数 正常人的参考值范围是(4.0~10.0)×109/L。白细胞(WBC)增多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白细胞总数增多同时出现,多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大手术后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亦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麻疹、结核、流行性感冒等,也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高多,反之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 健康人的红细胞(RBC)总数的参考范围为: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对于成年人来说,红细胞计数高于6.8 ×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治疗;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红细胞计数作为单一参数,诊断价值较小,如鉴别红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或正常红细胞量,必须与血细胞比容相结合。 (三)血红蛋白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Hb)的测定用于诊断贫血及观察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还基于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四)血细胞比容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即为血细胞比容(HCT)。健康人的参考范围在0.36~0.50,减低见于各种贫血,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若HCT降低,红细胞数量正常,而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红细胞的相关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测量MCV可将红细胞按平均体积分成正常细胞、小细胞和大细胞。MCV反映了红细胞的水合作用,即血浆渗透压和红细胞数量之比。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核医学ECT检查注意事项及简易流程

核医学检查注意事项及简易流程汇总 1.了解有无怀孕、哺乳及刚做完放射科增强或造影检查,及时告知医师。 2.检查前准备好各种病史检查资料。 3.检查当天去除各种首饰及金属物品(如腰带、钥匙、项链、首饰、硬币、含金属成分的胸罩等),贵重物品请妥善保管。 4.检查前需排空小便,避免尿液污染体表和衣裤。 18F-FDG肿瘤全身显像 1.禁食。检查前禁食4-6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2.测量血糖,要求血糖<8.8 mmol/l最佳,≤11.1mmol/l通常可以接受。 3.注射显像剂前平静休息10~15分钟。 4.肘静脉常规注射18F-FDG,注射显像剂后在安静避光房间平卧休息45~60分钟后检查,尽量避免走动,以免肌肉紧张干扰诊断。 5.当进行脑部位显像时,患者还应进行视听屏蔽。显像前了解患者耐受能力,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6.检查一个体位20分钟,一般肿瘤显像需要45分钟,个别患者需要1h后进行延迟显像,特殊情况遵医嘱。 全身骨显像 1.饮食无殊。注射显像剂后2h内病人饮用足够的水,饮水应达到500~1000ml。 2.显像前去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品以防导致伪影。 3.近期使用钡剂者,病人需将钡剂排出后(约3天)再约检查。 4.显像前病人排空小便。 5. 肘静脉常规注射99m Tc-MDP后3-5h检查,检查共需12min,特殊情 况需要加体位者遵医嘱。

肾动态显像 1. 饮食无殊。病人准备:记录受检者的身高(cm)和体重(kg)。检 查前30~60min饮水300~500ml,显像前排空膀胱。 2.测定满针总计数,中心点位于探头中央,高度30cm。 3.病人取仰卧位,双手抱头,床边注射,肘静脉“弹丸式”注射显像剂99m Tc-DTPA,同时启动采集开关,检查共需25min左右。 4.结束后测定注射器的残留计数。 甲状腺静态显像 1.饮食无殊。妊娠、哺乳期妇女禁查,特殊情况请告知医师。 2. 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碘制剂或用过含碘X线造影剂等可影响甲状 腺对131I的摄取。 3. 肘静脉常规注射99m Tc -Na TcO4后20min检查,检查共需25min左右。 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1. 检查前2~4小时开始禁食,询问有无糖尿病史。 2. 肘静脉常规注射99m Tc-MIBI后,20-30min时吃脂肪餐(全脂牛奶或蛋糕或肉包),再等待30-45min后开始显像,检查需25min左右。 脑血流灌注显像 1.视听封闭,令受检者闭目带黑色眼罩,用耳塞塞住外耳道口。2.肘静脉常规注射显像剂99m Tc-ECD ,15~30分钟后检查,检查共需20min左右,需要加位时遵医嘱。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4.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医院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嘘......快来获取“健康情报”啦...... 当您一向健康的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当您长时间服用某种肝、肾损伤的药物,当您有某种慢性疾病的家族史又年过40,此时,您需要来玉田中医院做一个体检,科学的体检数据会在医生为您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健康指导时提供准确的“健康情报”。那么,体检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些“情报”更准确呢? 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1、化验血糖。抽血化验前2-3天,饮食不应有太大变化,不要大吃大喝,特别不要喝酒,不要进食过于油腻或者太咸的食物。抽血化验空腹血糖前,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至少禁食8小时以上,最好8点钟前结束晚餐,晚餐后不再吃零食。血糖不稳定,睡前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可按照往常合理加餐。 2、化验血脂。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抽血化验血脂2-3天,应尽量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避免大吃大喝,不宜饮酒,抽血前一日不宜可以安排素食。化验血脂要求禁食12-14小时。化验前一晚8点后除了可以喝少量白开水,不能吃任何东西,于次日早8点到10点抽血化验血脂。 3、化验肝功。抽血化验肝功前2-3天,保持原有饮食习惯,不宜吃高脂、高蛋白饮料和食物,24小时内不宜饮酒,以免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出现短暂的肝功异常,甚至出现高血脂、高胆固醇的结果。 4、化验肾功。抽血检查肾功能前3天,保持原有饮食习惯,不宜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以防影响尿素氮、血肌酐的正常水平。检查尿常规,应注意饮水问题。正常情况下成人每日摄入2500ML(包括饮食中的水分)左右的水,24小时尿量约为1500ML左右。喝水过多,使尿液稀释,尿比重下降,当尿比重低于1.010时,会造成肾功能不好的假象。反之,如果喝水过少,尿液浓缩,不但尿比重增高,尿中的一些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等)含量会增加,造成肾脏灌注不足和泌尿系感染的假象。 5、大多数生化、免疫、放射免疫化验项目如: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淀粉酶、抗链“O”,类风湿因子、肿瘤系列抗原、激素类测定、艾滋病抗体等,原则上要求早晨空腹或进食6小时以上抽血,但在急诊需要时可随时抽血化验。 6、心电图、脑血流图检查。酒精可使血流加速、心跳加快甚至导致心率不齐、心律失常,因此,在检查心电图或脑血流图前24小时应禁酒,以免造成误诊及血管梗塞的假象。 7、超声检查。腹部特别是上腹部的超声检查当日应空腹,目的是避免餐后食物对超声影像结果判断的影响。 8、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为了清楚地看到消化道的粘膜,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一般在上午进行,检查前一天晚餐进食少渣、好消化食物,晚上8点以后不进食食物和饮料;如安排下午检查,早餐、中餐均要禁食。 9、大便潜血试验。大便潜血试验主要是通过检查大便有无潜血来诊断胃肠道有无出血。实验前不宜食用各类动物血、动物肝脏、肉类,桂圆、葡萄、红枣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及含铁药物;菠菜、油菜、韭菜等富含叶绿素的蔬菜,以防出现假阳性,造成误诊。 人生本是一场健康与疾病的争斗,玉田中医医院教您怎样准确获取“健康情报”,并为您提供专家级的治疗和指导,陪伴您与健康相守一生,与疾病渐行渐远。 嘘......赶快果断收藏吧。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

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参考值】 110~250 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氯化物增高见于肾小管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碱中毒、使用利尿药及氯化物摄入过多等。 2.尿氯化物降低见于醛固酮症、高氯性酸中毒、肾病晚期少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肺炎、烧伤及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四尿钙测定 成人体内钙总量为400~800g,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上。人体每天排出的钙80%经肠道排出,20%经肾脏由尿液排出。每天由肾小球滤出10g钙,其中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髓襻、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中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蒋淑丽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蒋淑丽 发表时间:2019-05-23T10:40:30.8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20期作者:蒋淑丽 [导读] 临床应用上静脉血液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要比末梢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更大一些,因此,临床上多建议跟多地采取静脉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对血常规进行检验。 铁力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铁力市 152500 摘要:目的:对不同的采血方法在对血常规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相关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医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30例患者(A组)采用末梢血采集,30例患者(B组)采用静脉血采集,30例患者(C组)采用动脉血采集,三种不同采血方法在早上6点左右,且保证患者是空腹的状态下进行,用专用仪器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均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其CV值检测结果却要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P<0.01)。末梢血液相比之下没有静、动脉血稳定。结论:临床应用上静脉血液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要比末梢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更大一些,因此,临床上多建议跟多地采取静脉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对血常规进行检验。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for routine blood tes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in the relevant tests of blood routin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outine blood tests in the hospital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mong them, 30 patients (group A) were collected by peripheral blood, 30 patients (group B) were collected by venous blood, and 30 patients (group C). Arterial blood collection is used. Three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are performed at about 6 in the morning, and the patient is guaranteed to be in an empty stomach. The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are detected by a special instrument, and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RBC, WBC, PLT, Hct, and Hb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test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venous blood, and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 results of CV dete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tatic and arterial blood (P<0.01). The peripheral blood is not static and the arterial blood is stable. Conclusion: The value of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routine venous blood test to test blood routine. 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method; blood routine; test 前言:血液常规检查是一种基础血液化验与检查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时必要的一项内容。具体检查项有: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相关血液指标。通过血常规可以知道细胞的具体数量及形态变化的分布情况,其结果可以辅助医生发现早期全身疾病的相关迹象,对临床病情的诊断有巨大作用[1]。利用针刺的方法对机体的末梢、静、动脉血液进行采集是临床上进行血液的常规检测时采血使用的三种常见方法。血液采集后,将所收集的血液放入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最长,疼痛感轻,患者容易接受,然而近几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液采集法所检测出的相关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平均38.4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的自然属性差异,对不同采血方法的检测指标没有显著性影响。 1.2方法 随机抽取近两年在医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对30例患者(A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30例患者(B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30例患者(C组)进行动脉血采集,时间均在早上6点左右,保证患者为空腹的前提,用专用仪器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比较数理学统计差异。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 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性不显著(P >0.05),无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分别对所采集的末梢、动、静脉血液WBC、RBC、Hb、Hct、MCV、MVH、MVHC、PLT八项常规指标进行观察。 2.结果 经统计学计算对8项血常规检测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动、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都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详见表,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其CV值检测结果却要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P<0.01)。 3.讨论 采用针刺的方法对机体的末梢、静、动脉血液进行采集是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采血所使用的三种常见方法[3]。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历时最长,疼痛感轻,但是近几年以来的临床研究数据得出,静脉血液采集法所检测出的相关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本次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都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其CV值检测结果明显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说明末梢血液相比与静、动脉血不稳定。总之,排除患者的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2019-08-16T10:23:09.737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作者:卫蓉[导读]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对血液当中所有细胞的数值、分类和比值进行查看。通过检查血常规,可以判断出各种潜在疾病。例如白细胞数目异常,人体的抵抗力会减弱,血小板数目异常,就会有血流不止的风险,或者会出现贫血或者肿瘤性疾病。(剑阁县元山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00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35-02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对血液当中所有细胞的数值、分类和比值进行查看。通过检查血常规,可以判断出各种潜在疾病。例如白细胞数目异常,人体的抵抗力会减弱,血小板数目异常,就会有血流不止的风险,或者会出现贫血或者肿瘤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人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液体,一部分是有形细胞。血液中的细胞分为三种,功能各不相同,一种是红细胞,一种是白细胞,一种是血小板。血常规的检查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细胞情况进行检查,医生一般通过观察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状态,来判断是否有相关疾病。 1 血常规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 1.1 一般在需要做血常规检查时,检查前两天开始就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骑自行车、跑步、爬楼梯等。人在进行剧烈运动后进行检查,会影响许多项目的检查结果。当人有体力活动时,丙氨酸氨基转肽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肌酸激酶都会升高到一倍以上,甚至休息一小时后,仍然高于正常值30%。慢跑后,血液中的肌酐会上升45%,血尿素氮增高31%。所以体检前两天不要过量运动,保持常态。 1.2 通常需要空腹抽血的化验都属于生化检验项目,空腹指的是清晨未进食,距离前一餐的视觉要在12小时-14小时以上,人体餐后12小时-14小时后,肠胃的消化吸收基本已经结束,所以,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是恒定的,例如肝功、糖、蛋白质、无机离子等。这个时候抽血检测,检验出来的数值可以真实反映机体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对人身体状况的诊断。 1.3 抽血前一天不能吃太油腻以及高蛋白的食物,也不能饮酒,酒精中的成分会影响血液检查的结果。 1.4 抽血当天,要穿衣袖容易卷起或者容易脱掉的衣服,不能穿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这样不仅容易引起手臂肿胀,在采血时,也不利于医生操作。 1.5 抽血当天要保持心情放松,不要过分紧张,太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采血就会相对困难一些,需要注意的是,采血完毕后,对针孔处要进行局部按压止血,不要用手揉,以免出现皮下血肿。 1.6 需要做不同的化验项目时,要向医生讲清楚,医生才能在采血时区别对待。例如做血糖检查时,如果是餐后血糖,必须是饭后进行检查,若是餐前血糖,在检查前,一定不能吃饭。在检查血脂时,尽量不要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检查胆固醇时,不要吃鸡蛋等。 1.7 注意药物对检查的影响。在服药期间做检查,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药物在人的体内会干扰检验测定的化学反应,同时也会改变一些体内物质的代谢。比如,维生素C会让AST、尿酸等的检测结果偏高,又使乳酸脱氢酶等的测定结果偏低。另外,如果吃口服避孕药或者雌激素类药物,会让甘油三酯升高。尤其是需要做酶学检查厚着激素检查时,必须停药后再检查,这样检查结果会更准确。许多人会忽略药物对检查的影响,因此要注意配合医生,按照医生叮嘱做检查。 2 怎么看血常规的检查结果? 一般血常规检查的化验单上如果出现异常数值,都会用箭头标注出来。箭头向下,表示该数值比正常值低。那么,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怎么看呢? 2.1 血红蛋白。通过血红蛋白数值可以看出有无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值在120-16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在110-150g/L。因此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检查出来的血红蛋白数值低于正常值的最低值,就表示有贫血。数值大于90属于轻度贫血,在60-90间属于中度贫血,如果在30-60间为重度贫血,小于30的就是很严重的贫血了。 2.2 白细胞。白细胞属于一大类细胞,它有抵抗外来物质侵害的作用,可以消灭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微生物,还可以清除人体坏死组织,消灭体内的衰老细胞,是人体免疫卫士。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数值是(4.0-10.0)×109/L,白细胞的数值如果增加,身体会出现应激反应,常表现为细菌感染和创伤等。白细胞数值下降时,常表现为病毒感染,放疗化疗的影响以及骨髓造血异常也会造成白细胞数值降低。 2.3 血小板。血小板的正常数值是100~300×10^9/L,血小板参与人体的止血和凝血。血小板的数目是恒定的,一般性感染不会影响到血小板的数值。血小板的数量如果下降,人的凝血时间就会延长,遇到外伤时,容易出血,刷牙时也会出血,而且血流不容易止住。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有障碍性贫血、放疗及化疗所致,白血病等。血小板增多时,常表示出现了骨髓增生性疾病,比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如果是轻度的血小板增多,不会有什么明显症状,如果血小板明显增加,很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需要尽早治疗。 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基本的一项检查项目。人在生病时,血液细胞往往会发生改变,所以,血常规检查通过对这些血液中的细胞数值和分布状态进行观察,能够初步判断出疾病情况。医生通过对血液中的异常反应进行仔细分析,能够找出病人的症结,以便准确把握病情,对症治疗。通过上文讲述,我们清楚了血常规的检查内容以及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希望今后大家在做相关检查时,可以依据了解到的基本常识配合医生检查,保证检查过程的顺利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概要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王永春,毕经丽(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检验科261021 【关键词】脑脊液; 蛋白定性; 细胞计数 DOI:lO.3969/j.issn.1672—9455.2010.21.080 中圈分类号:R446.1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01021—2428-02 脑脊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蛋白定性、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蛋白质定量、葡萄糖定量测定、氯化物定量测定、微生物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1]。脑脊液常规检查是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病情衍变等方面不可缺少的监测项目, 且其采集方法有一定困难,操作繁琐,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做好脑脊液检壹的质量控制,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精密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总结如下。 1标本收集和处理 用带盖无菌管收集3管脑脊液,第1管做细菌培养,第2管做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第3管做一般性状检查和细胞学检查。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一般不超过 1h。放置过久,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2一般性状检查 2.1标本为血性常由于穿刺损伤(新鲜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陈旧性出血引起,二者鉴别结果见表1。 表1穿刺损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2.2蛛网膜下腔的陈旧性出血红细胞破坏、溶解,出血4~ 8h即出现红色。蛛网膜下腔梗阻由于脑脊液长期滞留,当蛋白含量超过去1.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含量成正比。当蛋白含量达到30~50g/L时,脑脊液可自凝而呈黄色胶冻状。脑脊液胆红素浓度超过8.5/tmol/L时即可被黄染。

2.3穿刺出血脑脊液中有红细胞,可引起微浊。白细胞数如超过300×106/1,可 变为浑浊。 3细胞计数、分类 3.1因穿刺损伤血管引起血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结果必须校正。其校正方 法:(1可以以红细胞和自细胞之比(700:1的关系估计自细胞;(2通过外周血红细胞及自细胞和脑脊液中红细胞数计算出从血液中带人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 3.2细胞计数应注意新型隐球菌与白细胞、红细胞区别,新型隐球菌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不着色荚膜。白细胞也不溶于乙酸,加酸后白细胞核和胞质更加明显-红细胞加乙酸溶解。 3.3白细胞计数试管或吸管中的冰乙酸要尽量去尽,否则结果偏低。 3.4若标本陈旧。细胞变形时,白细胞直接分类法误差太大, 推荐用涂片染色分类计数法,收集细胞时离心速度不能太快, 否则细胞形态受影响,涂片固定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高温固定,以免细胞皱缩。 3.5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脑脊液细胞敦时,因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对象主要是全血,其最适测定范围是全血细胞数量的范围,脑脊液中细胞数量一般会少于血液,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具备了对微量标本测定的全自动m细胞分析仪,具有测定全血的功能,极大地拓宽了线性范围,利用此功能对脑脊液进行测定后除以其稀释倍数,从而得到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分类较准确的结果。 4细胞学检查 4.1脑脊液细胞学发现瘤细胞通常有确诊价值,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较少,80%左右为脑和脑膜的白血病浸润或其他癌、瘤转移口]。自血病细胞和其他肿瘤细胞表现为细胞总数增多,胞体形态与大小不一,胞核增大,核仁大而增多,核浆比例失调,细胞分裂像增多等。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预报等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