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垃圾焚烧中的二恶英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垃圾焚烧中的二恶英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垃圾焚烧中的二恶英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垃圾焚烧中的二恶英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蓝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蓝莓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张志轩 摘要:蓝莓又叫越橘,主要生长于欧洲、俄罗斯、北美和阿尔卑斯山,我国约有90多种。研究证实,越橘含有的花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作用,长期食用可协助清除视网膜内有毒化学物质、自由基等,增加视网膜紫红素生成,提高夜视能力,帮助眼睛适应强弱光的变化,长期服用可使视力经久不衰。还可以强化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弱血小板的粘滞性,防止血凝块的产生,增强心脑功能。本文从越橘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2个方面对越橘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关键词:越橘;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蓝莓又叫越橘 (B1ueberry),属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本属(Vaccinium)植物为常绿或落叶灌木,花冠钟状,子房下位,浆果黑色、褐色或红色,常有白粉。是欧洲越橘(bilberr)的果实。喜生于微酸性土壤,有些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它是主要生长于欧洲、俄罗斯、北美和阿尔卑斯山海拔1500~2000m处的野生灌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从北极到热带高山地区均有分布,全世界约有400多种,我国约有90多种[1]。越橘约40cm高,开粉红和血红色小花,果实成熟于盛夏,为深紫色的浆果。可生食或制成干果、蜜饯食用,亦可作茶饮。其果实富含花色素(简称VMA)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越橘作为日常保健品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欧洲越橘中的花色素是一种水溶性生物黄酮,还发现欧洲越橘中含有生物酶和抗癌活性物质。研究证实,花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作用,长期食用可协助清除视网膜内有毒化学物质、自由基等,增加视网膜紫红素生成,提高夜视能力,帮助眼睛适应强弱光的变化,长期服用可使视力经久不衰。还可以强化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弱血小板的粘滞性,防止血凝块的产生,增强心脑功能。二战期间,英国皇家飞行员每次夜间执行任务前都食用欧洲越橘,其作战能力明显高于对手,同时亦是飞行员早餐不可或缺的品种,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欧洲越橘因此被誉为“美瞳之果”,并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保健食品之一。如今食用欧洲越橘已成为欧美的一种风尚[2]。越橘还含有一种水溶性生物黄酮,欧洲越橘在北美早期定居者中十分受珍爱,他们将其作为食物与药品。蓝莓果实具有防止神经衰老,增强心脏功能,明目,抗癌及抗心血管疾病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目前,蓝莓的营养保健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被列入世界第三代水果的行列。越橘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对越橘的研究报道颇多,本文仅从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2个方面对越橘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历史上的二恶英类污染事件

历史上的二噁英类污染事件 1937年,美国木材防腐剂生产工人出现氯疮事件,这是最早发现的二噁英类引起的临床中毒事件。 1962年开始,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发动“环境战”,在森林地区喷洒脱叶剂(含高浓度副产品二噁英类),后来在污染地区地人群出现了大量非正常流产、畸形和怪胎等生殖异常以及其他怪症。 1968年,日本福冈和长崎地区发生米糠油中毒事件,出现大量“油症”皮肤病患者,后来发现其原因是人们吃了被多氯联苯(PCBs)和二噁英类沾污的米糠油。11年后在中国台湾再次发生2000人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原因是在米糠油脱色除味处理中采用日本生产的PCBs 混合液作为导热剂,因渗漏使米糠油受到多氯联苯污染,在油症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样品中检出了高浓度的多氯联苯。 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塞维索农药厂发生反应器喷发事故,大约600公斤三氯酚钠和未知数量的二噁英类随3吨反应物喷入大气,污染了周围1430公顷的土地。意大利政府在随后10年里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迁移污染区的居民并对事故进行长期和全面的影响评价。污染区居民普遍患氯痤疮等疾病,妇女的自然流产率增加,跟踪调查还发现污染区居民的死亡率上升,癌症病例增加。 1981年美国纽约州的一座18层办公大楼发生变压器失火事故,造成PCBs泄漏和二噁英类污染,导致大楼被封闭数年,清理费用高达2000万美元。 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噁英类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类的事件。我国卫生部等部门随即要求各地暂停从这些国家进口乳制品、畜禽类制品(包括原料、半成品),已进口的有关产品一律封存,暂停销售。据当年度上半年的统计表明,这一事件给比利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55亿欧元,加上与之关联的食品工业,损失超过10亿欧元。 2004年,乌克兰政治家维克托·尤先科参加了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被竞争者在食物中投放二噁英类而中毒,原本相貌英俊的他中毒后,皮肤增生,角化过度、色素沉着,面部出现大量氯痤疮,并伴随胸腺萎缩及废物综合症,这种症状将会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报告书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报告书 1、事故简称: 2、企业详细名称:业别: 3、企业隶属关系: 上级直接管理单位: 产权控股单位: 4、企业经济类型: 5、企业详细地址: 联系电话:传真电话: E-mail: 6、企业成立时间:年月日 注册地址: 所有制性质: 执照情况: 经营范围: 7、事故起止时间:年月日时分至年月日时分

8、事故发生地点: 9、事故发生时气象及自然灾害情况: 气温:℃其他(晴..) 10、事故归属: 11、安全记录是否中断:是()否() 12、事故等级(事故性质): 13、事故类别: 14、事故污染源: 15、事故主要污染物质: 16、本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17、事故经过(包括事故发生过程、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18、事故报告、抢救和搜救情况: 19、事故处理情况(包括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等详细情况)。 20、事故原因分析(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扩大原因):

21、事故暴露问题: 22、对事故的责任分析和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包括责任人的基本情况、责任认定事实、责任追究的法律依据及处理建议,并按以下顺序排列:移送司法机关的、给予党政处分或经济处罚的、对事故单位的处罚建议): 事故责任者(包括领导责任、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次要责任者、事故扩大责任者): 23、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执行措施的负责人、完成期限,以及执行情况的检查人(还包括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事故单位提出的整改建议,以及对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法规、规章及标准等方面提出的建议): 24、调查组成员情况:

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类的危害

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类的危害 人类对二恶英的认识 1999 年5 月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事件, 引起全球震惊,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香港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禁止进口和销售比利时、法国等四国可能受污染的食品。这一事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大的化学毒物污染食品事件。 二恶英是一类有机氯化合物的俗称, 美国环保局确认的二恶英类物质有30 种, 其中包括多氯二苯二恶英(PCDDs) 7种、多氯二苯呋喃(PCDFs) 10 种、多氯联苯(PCBs) 13 种, 以 毒性大、致癌作用强的2 , 3 , 7 , 82四氯双苯并二恶英( TCDD)为代表。 50 年代, 人类首次发现二恶英类化合物能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但那仅仅是在一些生产杀虫剂的生产工人中发现。60~70 年代,以DD T 、六六六为代表的杀虫剂被广泛使用。一种称为“橙剂”的化合物作为落叶剂在越南战场上使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由于这类化合物在环境中能长期存在, 不被破坏,对人类有难以估计的危害。1962 年,美国的卡松女士在她 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美国密西根州东兰辛市为了杀灭榆树上的甲虫,用DD T 喷洒杀虫。秋天树叶落在地上, 蠕虫吃了树叶, 来年春天, 树上的知更鸟吃了蠕 虫, 一周之内, 全市的知更鸟几乎全部死光。卡松女士描写的使用有机氯杀虫剂后荒芜、寂静的地球景象震惊了整个世界。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成立,同时使有机 氯杀虫剂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80 年代, 人们发现二恶英不仅仅来源于杀虫剂, 而更广泛来源于其它含氯的工业品。例如用氯漂白的纸张、妇女用卫生棉条、婴儿用纸尿布, 以及PVC(聚氯乙烯) 塑料制成的一次性输液用品、儿童玩具、餐具等等。上述工业品使用后的废弃物,作为垃圾被焚烧时产生有强毒性和致癌性的TCDD ,污染空气、水体、土壤和野生动植物,从局部的农场到海洋深处,甚至北极,无所不在。到80 年代末,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暴露在二恶英的污染之下。直到90 年代, 二恶英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才有了较明确的定论。1994 年美国环保局EPA 发布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二恶英再评估”报告( EPA 1994a ,1994b) 。这一报告的起源是由于美国的化学和造纸工业认为随着有机氯杀虫剂被禁用,二恶英通常的污染源已经减少,因而要求政府修改、调低对二恶英的毒性和污染的评估。然而与化学和造纸业的观点相反, EPA 的重新评估报告认为二恶英能引起公众健康长时间、大范围的损害。新的毒理和内分泌学研究证明,二恶英除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癌作用外,极小剂量的二恶英也可能造成激素分泌的紊乱, 影响青春期发育和引起神经、免疫系统的损害。全球性的二恶英污染 二恶英类化合物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对环境的特殊影响: 首先,二恶英具有超常的物理、化学、生物学降解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Paustenbach et al . , 1992 ; Webster and Commoner ,1994) 由于在环境中长时间的积累,结果是能在水体沉淀物和食物链中达到非常高的含量水平。由于它们非常长的半衰期以及能通过大气长距离的转移, 因此可以说二恶 英无处不在(Schecter ,1991 ;Brzuzy and Hites ,1996) 。例如,在加拿大北极地区, 由于工业污染和食物链的传递作用, 出现二恶英、呋喃类、多氯联苯(PBCs) 的最高含量的机体。其次, 二恶英是高脂溶性而非水溶性, 可在脂肪组织中生物积累, 在食物链上浓度不断上升。在食物链的高层, 高二恶英蓄积的机体中的浓度高出周围空气、土壤和沉淀物中含量几百万倍( Environment Canada ,1992) 。二恶英同样在人体组织中蓄积,在人体的半衰期是5~10 年( EPA ,1994) 。二恶英对人体的污染主要通过食物链, 几乎所有的人均由于食物而受到二恶英污染, 二恶英主要污染鱼、肉、蛋及奶制品。作为食物链的最顶端,人体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人体脂肪组织、血液和母乳常常受到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Schecter ,1991) 。人体二恶英的另一个污染途径是通过母婴传递,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而婴儿通过母乳受到污染(Schecter ,1991) 。在美国, 一个婴儿每天的获得量是成人平均水平的10~20 倍。所以婴儿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将得到他一生中所得到的总量的10 %( EPA ,1994a) 。借助高灵敏度的仪器, 正常人体中可测得一定量的二恶英, 只是含量非常低, 一般血清中其质量分数的数量级为10 - 12 。到目前为止,人类TCDD 中毒并没有针对性的解毒药物。由于TCDD 的蓄积性,人体的排泄速度很慢,目前也没有有效的促进其排泄的手段。 二恶英的主要来源有如下两个方面。在美国, 根据EPA 的调查, 90 %的二恶英主要来源于含氯。

饲料中二恶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14年第15 期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307157);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2012-08) *通讯作者 二恶英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s )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 )两大类化合物的统称,是第一批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的12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中的两类,因具有强致癌性、生殖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和生物蓄积性而备受关注(Johnson ,1995)。 二恶英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来源于含氯化学品制造、市政垃圾焚烧、三废排放以及废旧电子垃圾拆解焚烧过程(郑明辉等,1999),其结构稳定,难以降解,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由于二恶英毒性大,易在动物体内蓄积的特性,其在低浓度下也易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健康影响,因此,在痕量水平上分析二恶英成为研究饲料中该类化合物的基础。 1饲料中二恶英的分析方法及限量标准二恶英前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灵敏 度和准确性(Malavia 等,2007)。如何从不同基质中分离二恶英并对其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是开展该类化合物研究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基于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isotope dilution-HRGC/HRMS )的二恶英分析方法已趋于成 熟,在测定一些痕量及超痕量浓度水平样品时,该方法是目前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方法。我国正在运行的二恶英检测实验室大多采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机构颁布的标准方法对二恶英进行分析检测,如USEPA 1613b 被广泛用于检测环境、食品样品中痕量二恶英(EPA ,1994a ),EN 1948用于检测飞灰中二恶英(EN-1948-1,2,3:2006),USEPA 8290用于检测固体废弃物中二恶英等(EPA ,1994b )。 目前,我国也已制定基于同位素稀释- HRGC/HRMS 的饲料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检测方 法,该方法涵盖众多饲料产品:包括饲料原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已于2012年11月1日正 [摘要]二恶英(PCDDs ,PCDFs )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高毒性、蓄积性、持久性和长距离迁移特性而受 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饲料中二恶英类化合物污染事件给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对饲料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是该类化合物监控的基础。本文综述了饲料中二恶英检测方法的国内外最新研究。 [关键词]二恶英;饲料;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314(2014)15-0023-05 [Abstract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 -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are two kind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 鄄tants (POPs ).They are notorious for their properties ,such as accumulation and high toxicity in wildlives and humans ,per 鄄sistent in environment ,and long-range transportation ability.In the past few decades ,several animal feed contamination ac 鄄cidents related to PCDD/Fs have happened.These serious incidents aroused public concern and caused great attention on PCDD/Fs in animal feed.In this paper ,analyt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PCDD/Fs in animal feed were systemati 鄄cally summarized. [Key words ]PCDD/Fs ;feed ;analytical methods 23

tasiRNA研究进展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使用一个修饰过的人工合成的tasiRNA (syn-tasiRNA)系统来检测对tasiRNA形成很重要的T AS转录本的特征。不可译性能促进tasiRNA的形成,非编码序列能用来人工合成T AS基因(Montgomery et al., 2008b)。然而翻译是怎样影响tasiRNA形成的还没有被系统的研究出来。通过将一段syn-tasiRNA cassette插入到编码区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HT A6–GFP)的3`UTR不同位点,我们确定了翻译是怎样抑制tasiRNA形成的。结果与之前的预测恰恰相反,结果表明翻译能促进tasiRNA的形成。当syn-tasiRNA cassette 插入到紧跟终止密码子之后(construct B),能观察到tasiRNA合成的最高的效率。与之作对比,将syn-tasiRNA cassette插入到终止密码子下游的16nt处(construct C)能够引起tasiRNA合成的大幅度降低。预测到绑定到3`UTR前面的15nt的RISCs仍然在核糖体途径中(Grimson et al., 2007; Bartel, 2009)。在这种意义上说,核糖体将会到达与重组体B 的转录本绑定的miR173-RISCs,而对于重组体C的转录本,核糖体在到达miR173靶位点边缘之前会游离出来。尽管确切的机制还是未知的,翻译机制和与miR173关联的RISCs 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将3`切割产物加工进入tasiRNA过程中有正调控作用。当终止密码子和miR173靶位点之间的距离增加时,tasiRNA的形成会降低,当距离增加到13nt时会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与之前发现的16nt稍微有点不同(Grimson et al. , 2007;Bartel, 2009)。最近一个使用全基因组核糖体足迹分析(Ingolia et al., 2009)表示核糖体能到达大约终止密码子之后7-10nt。这些新数据与我们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最近研究发现真核mRNAs的最后大约50个密码子翻译效率最高(T uller et al., 2010)。这表明如果靶位点放置到这些位点核糖体有更好的机会来与miR173关联的RISC复合体相互作用。如果miR173的靶位点放在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就像重组体A一样)核糖体几乎没有机会与miR173关联的RISC复合体相互作用。这种推测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将syn-tasiRNA cassette插入到开放阅读框中间(重组体A和B+bT AG)效率会降低。内生的T AS基因为什么都是非编码的,这个问题促进我们去分析被miR173靶向的4个T AS转录本。我们发现每个转录本都有一个很短的开放阅读框(132–177 nt),miR173的靶位点靠近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上游14–23 nt)(Figure S8)。这表明翻译涉及到miR173引导的从内生的T AS 基因的tasiRNA的形成。然而,没有试验证据表明这些内生的短的开放阅读框能被翻译。翻译是否对任何内生的T AS基因有影响仍需检测。此外,我们实验中用的过表达系统可能诱导次级siRNA的形成。以后的试验将设计成检测tasiRNA形成和核糖体/翻译活动的直接关联。 导入不成熟的密码子能够显著减少tasiRNA的形成。这个观察结果与矮牵牛花协同抑制研究中观察的结果非常相似(Napoli et al., 1990; Que et al.,1997)。协同抑制指的是与一个内生基因相应的一段编码序列的过表达导致转基因和内生基因都沉默的现象。作者发现早期的错误密码不会影响转基因的丰富度,但是他们能够显著减少协同抑制的频率和程度。被未知的miRNA或siRNAs所靶向的转基因mRNA可能会诱导tasiRNA的形成,并且能够靶向和使内生基因沉默。当早期的错误密码子被诱导,tasiRNA的形成受损,将会导致协同抑制水平的下降。支持这种可能性的是,在矮牵牛花的协同抑制过程中能够检测出phased siRNAs(De Paoli et al., 2009)。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表达重组体B的幼苗相比在表达重组体C,D或B+T AG的转基因幼苗中tasiRNA形成的抑制是与3`切割产物的过度积累有关的。这表明miR173引导的切割过程和把3`切割产物加工进入到tasiRNA是两个分离的过程。被miR173所联合的RISC 的切割过程并不是把3`切割产物加工进入tasiRNA形成途径所必须的。3`切割产物的积累可能也会指示在5 `→3`核酸外切酶XRN4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对5`末端的保护(Souret et al., 2004; Valencia-Sanchezet al., 2006).这个保护过程的效果是与功能性的靶位点与miR173末端之间表现出完美的互补性的观察结果是相关的。当靶位点突变成能诱发与miR173在末端

二恶英的污染问题及治理技术

二恶英的污染问题及治理技术 朱蕾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Email:laiyinyu04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8195692.html, 摘要:人类在享受工业化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它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困扰。二恶英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持久的。如何把握其特性,加强防治工作力度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二恶英危害治理 1 二恶英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1.1 二恶英的定义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今,以化学物质为起源的陆地源污染物正向人类生命起源的海洋扩展,以二恶英为代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全球化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近年最重要的国际化环境问题之一。把握其污染的发生源信息,实际现状以及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建立有效的污染对策的立法立案及实施等成为了当前国际社会最为紧迫的课题。 二恶英[1]是一类来源广、毒性强,稳定性高的有机污染物。它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的统称,前者75种,后者135种,共210个同族体。这些化合物大部分具有强烈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点。其中,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恶英(2,3,7,8—TCDD)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一级致癌物中毒性最强的有毒化合物, 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50~100倍。 由于二恶英的稳定性及易溶于油脂的特性,它们一旦进入人体便难以排出,长期积累,将会永久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及扰乱人体的激素分泌,对人体构成重大伤害。研究表明,人体中的二恶英有95%来自饮食。而在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的二恶英中,有26.2%是通过海产品摄入的,20.2%是通过黄油及其他脂类制品摄入的,19.8%是通过奶制品摄入的,15%是通过肉类食品摄入的,9.3%是通过水果和蔬菜摄入的,6.1%是通过蛋类或其制品摄入的,还有3.4%是通过粮食摄入的。 1.2二恶英的来源 二恶英不是天然产物,而是含氯的碳氢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而二恶英除了用于实验室化学分析的生产外,并非人们有意生产的产物。它通常在燃烧和某些化工生产过程中以副产品形式产生。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化工业生产过程: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伴生物多产于杀虫剂、防腐剂、除草剂等农药的副产品中。由于二恶英可通过氯化自然界存在的酚类物质而形成,因此在造纸工业中也会产生二恶英,并且存在于纸张和生产废弃物中。此外,在冶炼、焚烧、合成、热处理等工业生产过程也会有二恶英产生。

二恶英

什么是“二恶英”? 二恶英(DIOXIN)是由两组共210种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组成,包括75种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135种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有致癌、致畸形及生殖毒性,可造成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高浓度二恶英可引起人的肝、肾损伤,变应性皮炎及出血。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二恶英的工人,其癌症死亡率较普通人高百分之十六。 二恶英 二恶英(Dioxin) 二恶英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二恶英实际上是一个简称, 它指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的包含众多同类 物或异构体的两大类有机化合物,全称分别叫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简 称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简称PCDFs),我国的环境标准中把 它们统称为二恶英类。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s)由2个氧原子 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为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由1个氧 原子联结2个被氯原子取代的苯环。每个苯环上都可以取代1~4个氯 原子,从而形成众多的异构体,其中PCDDs有75种异构体,PCDFs 有135种异构体。所以,二恶英包括210种化合物,这类物质非常稳定,熔点较高,极难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是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所以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自然界的微生物和水解作用对二恶英的分子结构影响较小,因此,环境中的二恶英很难自然降解消除。它包括210种化合物。它的毒性十分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有“世纪之毒”之称。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环保专家称,“二恶英”,常以微小的颗粒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中,主要的污染源是化工冶金工业、垃圾焚烧、造纸以及生产杀虫剂等产业。日常生活所用的胶袋,PVC(聚氯乙烯)软胶等物都含有氯,燃烧这些物品时便会释放出二恶英,悬浮于空气中。 二恶英的毒性因氯原子的取代位置不同而有差异,故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用他们的含量乘以等效毒性系数(toxic equivalency factors,TEFs)得到等效毒性量(toxic equivalent,TEQ)。二恶英中以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2,3,7,8-TCDD)的毒性最强,研究也最多。 (一)来源 大气环境中的二恶英90%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含铅汽油、煤、防腐处理过的木材以及石油产品、各种废弃物特别是医疗废弃物在燃烧温度低于300-400℃时容易产生二恶英。聚氯乙烯塑料、纸张、氯气以及某些农药的生产环节、钢铁冶炼、催化剂高温氯气活化等过程都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恶英。二恶英还作为杂质存在于一些农药产品如五氯酚、2,4,5-T等中。城市工业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形成机制仍在研究之中。目前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1.在对氯乙烯等含氯塑料的焚烧过程中,焚烧温度低于800℃,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二恶英。燃烧后形成氯苯,后者成为二恶英合成的前体;2.其他含氯、含碳物质如纸张、木制品、食物残渣等经过铜、钴等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不经氯苯生成二恶英。3.在制造包括农药在内的化学物质,尤其是氯系化学物质,象杀虫剂、除草剂、木材防腐剂、落叶剂(美军用于越战)、多氯联苯等产品的过程中派生。 大气中的二恶英浓度一般很低。与农村相比,城市、工业区或离污染源较近区域的大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 二恶英。一般人群通过呼吸途径暴露的二恶英量是很少的,即估计为经消化道摄入量的1%左右,约为 0.03pgTEQ(kg?d)。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经呼吸途径暴露的二恶英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有调查显示,垃圾焚烧从业人员血中的二恶英含量为806pgTEQ/L,是正常人群水平的40倍左右。排放到大气环境中的二恶英可以吸附在颗粒物上,沉降到水体和土壤,然后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食物是人体内二恶英的主要来源。经胎盘和哺乳可以造成胎儿和婴幼儿的二恶英暴露。经常接触的人更容易得癌症。 (二)健康影响 二恶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代表。它们能干扰机体的内分泌,产生广泛的健康影响。二恶英能引起雌性动物卵巢功能障碍,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使雌性动物不孕、胎仔减少、流产等。低剂量的二恶英能使胎鼠产生腭裂和肾盂积水。给予二恶英的雄性动物会出现精细胞减少、成熟精子退化、雄性动物雌性化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生产中接触2,3,7,8-TCDD的男性工人血清睾酮水平降低、促卵泡激素和黄体激素增加,提示它可能有抗雄激素(antiandrogen)和使男性雌性化的作用。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一起渔业污染案件的讨论 ●摘要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也是渔政部门的两大主要工作职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有所抬头,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不断增多,也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建立并适用一些新的制度与规则,并有必要对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入手,对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渔业水域污染环境污染侵权违法性赔偿机制 ●正文 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述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2、相关法律 199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赋予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据《防治法》的规定,农业部制定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方法》、《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实施,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3、渔业水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案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继2000年“死鱼事件”后,2006年3月初又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产生水体污染侵权行为的一方往往是技术和财力雄厚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其生产过程不被外人所掌握,排污方式非常隐秘。而遭受污染损害的一方势力单薄,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渔业污染种类繁多、鉴定技术复杂,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涉及到水产、环保和司法等部门,在实际的渔业污染事故中,现象千变万化,原因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多方合作,协同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的性质及渔业资源损

生活垃圾焚烧中二恶英的产生和控制|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

生活垃圾焚烧中二恶英的产生和控制 班级环境08本(一)班姓名彭申勇学号80813024 摘要: 采用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在我国正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但焚烧也带来二恶英污染, 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文章介绍了二恶英的结构、性质和形成机理, 从焚烧前、焚烧中、焚烧后三个方面评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所发展的对二恶英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焚烧; 二恶英; 控制 1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 人均日产量为2kg 左右, 并且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 2004年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已达14857万t[1]。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不足50%, 累积堆存量60亿t, 占地2万hm2; 这些垃圾裸露堆埋, 污染水质、土壤、大气, 传播疾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垃圾无害化处理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城市垃圾处理逐渐淘汰堆埋法而采用具有显著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然而, 垃圾焚烧易带来二次污染, 其中, 危害严重的是二恶英污染。二恶英是迄今为止人类无意识合成的毒性最强的副产品,它的理化性质稳定,很难自然降解,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固体废物焚烧,是其主要产生源之一,据统计,其贡献率可达到50%-80%。由于我国在二恶英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二恶英控制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从技术的层面而言,主要存在着现有焚烧设施技术水平低和缺乏成熟有效的控制技术,难以满足标准的要求两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上情况,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了解和掌握二恶英的合成机制,提出了二恶英污染防治的全过程控制措施。 2 二恶英的危害 生物化学研究认为: 二恶英具有类似人体激素的作用, 称为“环境激素”。二恶英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通过调控基因活性,调节机体的生长和自我调节过程。任何一个二恶英类分子能与细胞内的特殊蛋白受体结合成复合物, 这一复合物能进入细胞核,作用于DNA ,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这一变化的结果可激发一连串的生物化学反应, 包括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还影响激素受体、酶、生长因子和其它物质。然而,二恶英不像天然激素, 它不被代谢和降解, 对受体有高亲合力, 因此非常小剂量的“错误信号”能对激素调控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 包括影响细胞分裂, 组织再生, 生长发育、代谢和免疫功能。因此,二恶英被称为“毒素传递素”,影响和危害正常人体系统,如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二恶英主要污染空气、土壤和水体, 进而污染动物、植物和水生生物。人主要是通过空气、饮水、食物而受害。据调查, 人类90% 以上的受害来自于膳食, 其中动物性食品是主要来源。二恶英的生物富集作用非常强, 由于二恶英从土壤→植物→动物的逐级富集, 愈是高级的生物体内含量愈高, 所以人类受危害程度最大, 而人体没有分解二恶英的能力, 所以人体一旦摄入, 就不易排出。最新研究表明: 人体摄入即使在很微量的情况下, 长期摄取也会引起癌症、皮肤病、肝肾疾病、生殖障碍、畸形等顽症。日本学者研究发现, 用二恶英含量较高的乳汁喂养婴儿, 往往会造成婴儿甲状腺激素含量过低, 影响婴儿智力发育。 3 二恶英的产生和排放

1976年意大利塞维索二恶英污染事故

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 详细描叙 ICMESA化工厂(Industrie Chimiche Meda Società)位于意大利米兰以北15 km的塞维索(Seveso)附近的一个小镇上,隶属于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Givaudan S.A. 公司(该公司在1963年时为Roche集团所收购)。该厂共有170名工人,主要生产化妆品和制药工业所需要的化工中间体。1969年该厂开始生产一种名为2,4,5-三氯酚(TC P)的产品,它是一种用于合成除草剂的有毒的、不可燃烧的化学物质。由于该厂生产TCP需要在150~160℃下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因而为2,3,7,8-TCDD等二恶英的生成创造了条件。1976年7月10日,ICMESA化工厂的TBC(1,2, 3,4-四氯苯)加碱水解反应釜突然发生爆炸。该反应釜的目的是使TBC经水解而形成制造TCP的中间体——2,4,5-三氯酚钠,由于反应放热失控,引起压力过高而导致安全阀失灵而形成爆炸。由于当时釜内的压力高达4个大气压,温度高达250℃,包括反应原料、生成物以及二恶英杂质等在内的化学物质一起冲破了屋顶,冲入空中,形成一个污染云团,这个过程持续了约20分钟。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污染云团随着风速达5 m/s的东南风向下风向传送了约6 km,

并沉降到面积约1,810英亩的区域内,污染范围涉及Seves o、Meda、Desio、Cesano Maderno以及另外7个属于米兰省的城市。 事故反生后,ICMESA化工厂立刻警告当地居民不要吃当地的农畜产品,同时声明爆炸泄露的污染物中可能含有T CP、碱性碳酸钠、溶剂以及其它不明有害物质。7月12日,反应釜所在的建筑物被关闭。 7月13日,当地的小动物出现死亡;7月14日,当地的儿童出现皮肤红肿。7月17日,当地卫生部门邀请米兰省立卫生和预防实验室主任Aldo Cavallaro教授对现场进行分析。尽管当时二恶英还鲜为人知,但Aldo Cavallaro 教授凭借其多年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经验,怀疑污染云团中含有的二恶英是造成动物死亡和儿童皮肤红肿的原因。不久,来自瑞士日内瓦的Givaudan S.A.公司总部传来消息,公司实验室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于现场采集的样品中发 现二恶英。 据调查,爆炸当时反应釜内的物质包括2,030 kg的2, 4,5-三氯酚钠(或其它TCB的水解产物)、540 kg的氯化钠和超过2,000 kg的其它有机物。在清理反应釜时,发现了2,171 kg的残存物,其中主要是氯化钠(约1,560 kg)。按此推算,污染云团实际上包含了约3,000 kg的化学物质,

二恶英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危害及控制措施

二恶英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危害及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多,垃圾焚烧作为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逐渐被认可,垃圾焚烧处理厂的数量逐渐增加。但该处理过程中易产生的二恶英作为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其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二恶英的性质、危害、主要来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二恶英的污染控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二恶英;城市垃圾;垃圾焚烧;污染控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垃圾的排放量和种类也持续增加,相对于填埋、堆肥等传统垃圾处理技术而言,垃圾焚烧技术以其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有废气、废水和废渣。其中废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颗粒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另一部分是气态污染物,以酸性气体氯化氢(HCl)、二氧化硫(SO2)、氟化氢(HF)、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为主。重金属类污染物主要以铅(Pb)、汞(Hg)及镉(Cd)为主,另外,垃圾焚烧所排放的废气中有很多种因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有机污染物,这些产物中毒性比较强的有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简称PCDDs)、多氯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简称PCDFs)、多环芳香烃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简称PAHs)等[1]。 由于生活垃圾的特殊性,在焚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气态污染物,而这其中,二恶英类剧毒物质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因此,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二恶英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有效控制二恶英类物质的产生与扩散,直接关系到垃圾焚烧及垃圾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 二恶英类物质的性质 通常所说的二恶英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指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的包含多种同类物质或异构体的两大类有机化合物,其全称分别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75种异构体)和多氯二苯并呋喃(135种异构体)。在这些异构体中,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最大毒性最大的是2,3,7,8—四氯化二恶英。二恶英类是高熔点、高沸点的物质,在常温下为无色晶体状态,不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由于二恶英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均为对称结构,它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自然界的微生物和水解作用对二恶英的分子结构影响很小,不仅对酸碱,而且在氧化还原作用下都很稳定,一般加热到800℃才降解,然而大量破坏时温度需要超过1000℃,一旦冷却又可重新合成。因此,环境中的二恶英很难自然降解消除[2]。 2 二恶英类物质的危害 二恶英类污染物,197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即使很微量也能在体内长期蓄积,它对人体的作用至今无法规定出作用阈值。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CDD)是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污染物,只要1盎司(28.35克)就可以杀死100万人,相当于氰化钾(KCN)的1000倍。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人类短期接触高剂量的二恶英,就可能导致皮肤损害,如氯痤疮和皮肤色斑,还可能改变肝脏功能,而如果长期接触该类物质,就会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

二恶英的危害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噁英的危害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韩猛张存珍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 二噁英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污染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随着近年来二噁英的危害日益严重,二噁英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二噁英的性质、生成机理及危害等做出概述,提出治理二噁英的一些有效措施以及探讨二噁英治理的新进展。 关键词: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Abstract: The dioxin is a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llu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 to people's health.With the recent growing dangers of dioxins,dioxin control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article expound the nature of diox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oxin,and damage of dioxin.Also present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of dioxin governance and new progress. Keywords:dioxin;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control technology;research progress 1 绪论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2011年1月,德国多家农场传出饲料遭二噁英污染事件,导致德国当局关闭了近5000家农场,销毁约10万颗鸡蛋,据了解是鸡饲料中含有二噁英。2008年12月葡萄牙检疫部门在从爱尔兰进口的30吨猪肉中检测出二噁英。2005年6月,我国台湾地区的彰化县销毁了130万枚受二噁英类污染的鸭蛋,同时扑杀2万多只蛋鸭。我国在人体血液、母乳和湖泊底泥中都检出了二噁英,说明了二噁英在我国环境中的存在,所以开展二噁英污染调查和控制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就二噁英的研究现状和治理新进展做出一些阐述。 2 二噁英的性质及产生机理 2.1二噁英的性质 二噁英类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简称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简称PCDFs)的总称,它们是氯代三环芳香化合物,我国环境标准中把它们统称为二噁英类,由于氯原子的取代数目和位置不同,构成了75种PCDD和135种PCDF。其中有17种(2, 3, 7, 8位全部被氯原子取代的)二噁英类被认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巨大的危害,分子结构如图[1]: 图二噁英分子结构

HPPD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V ol.3农药学学报N o.3 2001年9月CHI NESE JOU RN A L O F PEST ICID E SCI EN CE1~10 HPPD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吴彦超 胡方中 杨华铮*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 要 对新型除草剂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 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 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 D);除草剂;抑制剂;靶标;构效关系;合成方法 发现作用机理独特的新农药品种一直是新农药创制者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作用机理独特的化合物不仅与现有农药品种无交互抗性,而且往往具有优异的活性,更适宜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和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环境安全[1]。除草剂是通过干扰植物的生理生化作用而使杂草死亡的,如:光合作用、细胞分裂、蛋白质及脂肪合成等。这些代谢过程往往由不同的酶系统诱导[2]。对除草剂抑制植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系列酶的研究表明,诱导植物体内许多生物合成的酶是除草剂开发的重要靶标,其中许多酶只存在于植物体内,因此开发的除草剂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低,其环境相容性好,如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以及原卟啉原氧化酶(Pr otox)等都是除草剂的重要靶标[3]。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其后发现的又一类新除草剂靶标酶。该酶抑制剂具有广谱的除草活性,能同时防除阔叶作物中的阔叶杂草,可以在芽前使用,也可以在芽后使用,具有活性高、残留低、环境相容性好、使用安全的特点,尚未发现有关其抗性的报道[4]。这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其成为化学农药研究的一个热点。为了对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结构特征、构效关系以及合成方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 1 HPPD抑制剂的发现过程 HPPD抑制剂的发现起源于稀禾啶(setho xy dim)。稀禾啶是一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人们很想合成另一功能上类似其肟基部分的化合物,制备的第一个化合物(1)具有令人鼓舞的除草活性。但采用同样方法制备其苯基衍生物时,得到了产物(3)而不是预想的产物(2)。三酮类化合物(3)没有除草活性。由于当时正在筛选能够减除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大豆药害的解毒剂,经试验发现化合物(3)具有解毒剂特性。为了优化其解毒效果,开始了一系列衍生物的合成计划。作为这些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合成了邻氯取代的衍生物,意外地发现其具有很强的除草活性,由此发现了三酮类除草剂。 1982年,捷利康公司在进行三酮类除草剂的研究时,首先发现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这类除草剂的靶标。该研究最终导致了欧洲玉米田苗后防除阔叶杂草除草剂磺草酮(sulco trio ne)的商品化,同时在美国也开发出一种苗前、苗后防治玉米田阔叶杂草的除草剂meso tr io ne(ZA1296)并进行销售[5]。罗纳?普朗克公司最新研制生产的一种芽前除草剂百农 *通讯联系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9832050)资助项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