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语文

2023.9.5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

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鸣。

例如嗅觉。唤觉是我们最接近直觉也最原始的感官,它与我们的记忆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里,气味也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古时的香囊味道大多来自一些中草药,同时香囊的气味与外观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便是焚香,通过燃烧木材、香料、药材来发挥作用,比如静心、驱虫之用,或是衡量时间。“气

味往往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气

味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媒介,它既可以带来新的感受也可以唤起旧时的记忆,看似委婉的传播方式或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和弗朗索瓦·罗切的实验艺术装置Hypothese degru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一个密闭的昏暗空间中放置一组烟雾发生装置,同时所有观者也是这场实验艺术的参与者,所谓的烟其实只是没有任何气味的水蒸气,但观众并不知情,大家都仔细辨别着自己闻到的气味,甚至有观众在朦胧中看到了烟雾形成的独特造型。气味艺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或媒介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不仅能用更抽象的方式影响我们,更能以独特的方式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

在近几年的展览中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沉浸感”,人们往往会被沉浸

在某种事物中的感觉所吸引。沉浸感便是气氛中能量的释放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相比于传统的展览,沉浸式展览的氛围能更全面地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改变人们对某些传统事物的观察角度,激起人们对事物全新的好奇感,而气氛在环境交互的基础上更为注重情感的传达。

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气氛的把控同样是表达情感、传达意图的重要方法,它能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义,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的。比如艺术家个人的表达风格、作品的形式及其所选用的媒介与材料、声音、空间、主题等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气氛,只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那“气氛”就会有无限种可能性! 作为艺术工作者,并不应满足于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以直接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要将它们放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以包容的心态让艺术作品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继续成长。或许艺术作品并没有最终完成的那一刻,当艺术工作者放开手让它携带自己的气氛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一瞬间,它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继续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它与观者互动的过程,无论观者获得新的感悟还是心灵的片刻休憩,于它而言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选自薛仲泽《“气氛”在艺术中的诠释与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去感知,心情等内在因素也会在这个感知进程中发挥作用。

B.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情感,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

C.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作品气氛转化为感受,这些方式离不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D.艺术家创造气氛的方法很多,创作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是创造多

样气氛的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释放的气氛传到观者大脑,转化为个人感受;观者也可将感受用某种形式回传,转化为另一种气氛。在此过程中,观者具有主动性。

B.声音装置作品《无题》运用设备达到以声音来表达视觉信息的效果,形成了一种诗意。可见,在气氛的创造和感知中运用通感是常见的。

C.在气氛的传播方式上,声音传播虽然直接,但效果不一定胜过看似委婉的气味,因为气味更能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影响更加抽象。

D.气氛在艺术感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单向的。基于此,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应以自由包容的心态允许观者对作品进行审视并自由表达。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文末“观者在艺术作品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总是以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去渗透文本。

B.环境不一定是有时空范围的自然界,而可能是由心理或精神状态构成。

C.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D.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4.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5.下面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沉浸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6分)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选自孙犁《荷花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力量

李娟

牛最喜欢吃葵花花盘,尤其是附在花盘最表层的那层葵花籽。别说牛,连我们人都觉得好吃。

在北方,谁家不出一两个嗑瓜子落下的“瓜子牙”(门牙带小豁口) 然而,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我真的不喜欢嗑……全都怪瓜子太香了。虽然不喜欢,但一嗑就停不下来。只好

嗑啊嗑啊,瓜子从左边嘴角喂进去,瓜子皮从右边嘴角涌出来……

连我家赛虎都喜欢葵花籽!春天一连补种了好几茬种子,剩下的种子

被我妈随便堆到床下。赛虎这家伙一有空就钻进去,您寇窣窣地,吃得香喷喷。但它不会嗑瓜子,便连瓜子壳一起嚼巴嚼巴吞下。我妈看着不忍心,一有空,便帮它剥,边剥边骂:“干了一天活,还得伺候

一条狗!”每剥完一小把,把瓜子仁儿撮在手心任赛虎舔食。看它吃得

高高兴兴,便也高高兴兴。

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得赞美土地的力量。

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地的意志。

我妈不喜欢化肥。她年轻时读书的专业是农业,她的老师曾告诉她和她的同学,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一时增收保产,但如此持续不到三十年,土地就会被毁去。她常念叨:“已经三十年了,已

经三十年了啊”不知是忧虑,还是疑惑。

我不知“土地被毁去”具体是什么概念,但是我却见过“死掉的土地”。

地面坚硬、发白。田埂却依然完整,一道挨着一道,整齐地、坚硬地隆起。于是整块地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上面稀稀拉拉扎着好几年前残留的葵花残秆。也被太阳晒得发白。我猜这是不是因为过量施加化肥,因为不合理灌溉,因为盐碱化,因为各种透支等原因被废弃了的耕地。

虽然戈壁滩本身也是硬地,但却是生态系统完全正常前提下的硬。戈壁滩再荒凉,也会覆盖稀薄的植物。尽管这些植物完全混入大地的色泽和质地,看上去黯淡、粗拙。

可眼下这块地,却是极度不自然的硬。表层板结得异常平整光洁,寸草不生,毫无生气。

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

我妈总是说:“这要是自己的地,还不心疼死了!要是自己的地,哪舍得这么种!”是啊,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吧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体谅土地。

我无数次感慨北方大地的贫瘠。虽然耕种过的土地看上去都差不多,又整齐又茂盛。但再看看野地便知端晓——南方野外四季常青,植物浓密;而北方野地植被极为脆弱稀薄,看上去荒凉又单调。可是,就算是力量再单薄的土地,对生存于此的人们来说,也是足够应对生存的。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掠夺者的话。

这片大地已经没有主人,所有耕种于此的人全是过客。我们只租用此处一年或两年三年。为了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我们只能无视基本耕种原则,无尽地勒索,直到土地死去。

那时,我们的租期也到了。

我们眼下租用的这块地就是一块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葵花的地。按理说该停种了,养两年地再接着种。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且是油葵这样消耗巨大的作物,不但损害地力,也会影响产量。

再加上去年冬天的罕见暖冬,早在今年年初,“旱情已成定局”的消息就已经四处流传了。

可我妈还是决定顶着各方面压力再种一年。

河水依赖不了了,她便全赌在雨水上。只因她听当地上了年纪的哈萨克老人说,纳吾尔孜节(春分日)那天若下了雨,将预示全年雨水丰足。果然,这一年的雨水极多,三天两头洒一阵。可是,雨水多的同时,风也多……往往雨还没洒几滴,乌云就被大风吹散。雨很快偃旗息鼓。

尽管损失惨重,甚至放弃了一块土地,但眼看着河边这块地总算冲出枪林弹雨挺到了最后一刻,我妈还是很欣慰的。

当我一圈一圈绕着葵花地赶牛,保卫最后的胜利果实,累得大喘气,心里便想:大地的付出已经完全透支,我们必须用自身的力量填补。葵花收获了。虽然一百多亩地才打出来二十多吨葵花籽,但满当当的四百多个袋子堆在地头,看在眼里还是令人喜悦。

可一时半会儿却怎么也雇不到搬运的工人。

收葵花的老板一再表示时间紧张,不能再等了。于是我妈和我叔【注】一咬牙,自己上。收购葵花的车没法完全开到地边,离了还有三十多米。四百多袋,两人扛了两百多个来回。

三十多米距离,只算负重距离的话,每人共计走了六七公里。也就是说,这老两口把二十多吨的葵花籽挪动了三十多米。或者说,两人各扛一只五十公斤的麻袋,走了六七公里路。好吧,又省了两百块钱工钱。可是我叔的高血压……还有我妈的低血压……

眼下这些从金灿灿转变为黑压压的财富啊,不但榨干了大地的力量,也快要把这夫妻俩榨成渣了。

(选自《遥远的葵花地》,有删改)

【注】叔叔:当地人对父亲的习惯称呼。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葵花是北方边地常见的经济作物,葵花籽也是北方人包括牛、狗等一些动物都喜欢吃的食物。

B.人们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能增加收入、保证产量,

实则更改了生命成长的规则。

C.土地之所以会死去,是因为人们在耕种过程中无视基本的耕种原则,导致土地板结,寸草不生。

D.文中用“冲出枪林弹雨”形容葵花生长过程,表现了这块土地种植葵花的艰难和人们耕种的不易。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轻松有趣的“嗑瓜子”的话题引入,正文部分探讨的却是事关生存的严肃主题。

B.文中将南方野地的植物与北方野地的植被对比,使读者对北方土地的贫瘠有更直观的感受。

C.全文多处采用简短且富有力量的句子,为叙事带来了一种紧迫感,强化了作者的嫉愤之情。

D.文末运用大量具体的数字,反复强调老两口搬运葵花籽的重量和距离,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标题“力量”的内涵。(4分)

9.请依据文中对"我妈"的具体描写,分析“我妈”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

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及)迁

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杨亿以众A言B告C旦D不答E及至F秦州G将吏H心亦轻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荣枯,指使人穷达,与贾谊《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B.前,指上前,与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前”用法不同。

C.相公,在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成绩,指成功的业绩,与常用短语"成绩斐然"中的“成绩”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也不以为意。

B.奉命出使的江德明认为李及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事务繁重的杭州担任知州。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王旦推荐李及为曹玮的接班人,是因为王旦认为他不会自恃聪明,

大加变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14.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注】

欧阳修

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

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

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

【注】景祐三年(1036)作,时被贬夷陵令。夷陵,今属湖北宜昌。元珍、表臣,分别是诗人的两位友人丁宝臣、朱处仁的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上句描写山县景况,下句感叹岁月流逝,“穷”指诗人的境遇。

B.颌联承接上联,描述当地相沿已久的年末习俗:梳妆出游,载歌载舞,欢庆丰年。

C.颈联运用对比,诗人由夷陵的今日联想到它的往昔,“平时”是太平

时日的意思。

D.尾联叙事,写诗人携酒访邻,问询古事,与杜甫《客至》最后两句情感不同。

16.近人高步瀛评价此诗“兴会飙举”,即意兴昂扬超逸。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抒情主人公历经千百次寻觅后,蓦然回首,惊喜发现“ ,”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 ,”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可爱的南非地松鼠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的大草原上,以及热带、亚热带的灌木丛里。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它们的后脚掌进化得特别大,A 。它们还很会“想办法”,比如摊平趴着,用毛少的腹部散热;再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曲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当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然而,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南非自然保护区的最高日温在短短18年内就增加了2.5℃。

尽管南非地松鼠 B ,但在飞速变化的气候下,它们可能也快忍受不住了。

专家观察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①地松鼠本已非常大的后脚掌相对于它们的体型大约增长了11%左右,而脊柱长度缩短了6%。②它们的体形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就是由于气温升高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南非地松鼠的变形不是个例。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现,很多物种的体形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我们不知道,动物的适应速度能不能跟得上温度的攀升速度;④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物种离种群崩溃的临界点到底还有多远。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

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

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

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21.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

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3分)

22.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

(1)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

事了。

(2)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选择矛盾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展开研

究,他深入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挖掘出中国农村生活的真谛;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青年人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的生产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解析】“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绝对化。

2. C 【解析】“因为气味更能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影响更加抽象”与原文不符。

3. A 【解析】B项与话题无关。C项夸大观者作用。D项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阐述。

4.①气氛通过调动人们的感官,沟通了自然与艺术家、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关联,使之双向互动,成为彼此媒介。②对气氛的理解方式并不清晰明确,艺术家各自以特定的艺术方式对气氛进行转化,使艺术作品呈现出独特性和多元性。③观者在感受气氛与作品互动过程中,带入自己与情与感悟,赋予艺术作品新的意义,使其成长。(第①点围绕“媒介”进行阐释。第②③两点围绕“参与到艺术中”分别从“艺术家” “观者”两个角度进行阐释。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5.①调动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感受白洋淀水乡清新、恬静、诗意的氛围,获得审美体验。②改变读者对战争的观

察角度,将视线从战场转向女性,突显景美、人美,领会保家卫国的正义性。③注重情感、意蕴的传达。将劳动场景诗意化,以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读者,感受特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④作者语言清新,其文字风格与白洋淀水乡特有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引人沉醉。(围绕“多感官描写” “叙事视角” “情感主旨” “作品风格”四个角度作答,答对一点得2分,任意答三点得6分。)

6. B【解析】施加化肥是以破坏土地为代价提升产量、增加收入,但不能更改生命成长规则。

7. C 【解析】“全文多采用了简短且富有力量的句子”不合事实,“紧迫感” “强化了作者的嫉愤之情”也不成立。

8.①土地的力量:贫瘠的土地以其微薄的地力却能生长出美味的食物,这是大自然展示出的力量。②人的力量:一方面,人们以不屈的韧性和勤勤恳恳的劳作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存;另一方面,人们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过度透支土地,导致土地的死亡,表现出极大的破坏力。(“土地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各2分。“人的力量”有两方面,各1分。)

9.“我妈”的特点:(1)有爱心,有良知,坚毅:妈妈剥瓜子给赛虎吃;对土地的关注,对过度使用化肥的忧虑;为了家庭幸福,勤奋耕种;不畏困难,.甚至亲自搬运葵花籽。(2)执着追求利益,不计后果:明知

土地承受压力,生态问题逐渐显现,仍然冒险种地,不惜过度使用土地和自己的身体。(“我妈”的特点4分,一个要点1分。特点正确,

没有分析最多扣2分)

意义:这一形象表现出的意义在于展示了边地劳动者(中国农民)富有

爱心、富有良知,却又克服不了功利思想,体现了他们在面临环境挑战和生存压力时的矛盾挣扎,凸显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艰难程度。(2分)

10. DEG 【解析】“告”是及物动词,“旦”作它的宾语;“不答”的主语也是王旦,但可承前省略,故应在“旦”与“不答”后断开。“秦州”作“至”的宾语,不是“将吏”的定语,故应在“秦州”后断开。(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 B 【解析】“不同”不对。蒲松龄《狼》“狼不敢前”中的“前”也是上前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12. C 【解析】“有一名禁军轻视他是文人,白昼公然在集市上抢劫”不对。从原文中只能看出秦州文武属官轻视李及,看不出那名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而“白昼公然在集市上抢劫” 。

13.(1)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少的郡中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诚” “何伤”各1分,句子大意2分。诚:假如,假使。何伤:何妨)

(2)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严格遵守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以” “但”各1分,句子大意2分。所以:……的原因。译文中是意译。但:只,仅)

14.材料二中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忠厚有操守,在材料一中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答

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是郑州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举荐他有才能,被提拔为兴化军知军。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外任杭州知州。当时宦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经过杭州,李及待他很冷淡。属吏惊讶地说:“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如今大人不用超常的礼仪对待他,大人即使不企求福分,难道就不怕他报复吗”李及说:“这样对他已经足够了。”不久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的杭州呢”属吏跑去告诉李及说:“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话可怕啊。”李及笑着说:“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后来江德明也无法中伤他,世人(因此)推崇李及的操守。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他)对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不满,未曾从事宴饮游乐。没有在杭州购物,只买过一部白居易诗集而已。

材料二:

曹玮在秦州任职很久,多次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皇帝问王旦谁可接替曹玮,王旦推荐枢密院直学士李及,皇帝于是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众人都认为李及虽然严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卫边

湖北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语文 2023.9.5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

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硚口区高三年级起点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考试时间:2023年7月25日上午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宇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基因逐渐融入乡村发展中,特别是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以来,抖音引爆短视频,随着“山货上头条”“山里DoU是好风光”“乡村守护人”等项目的启动实施,通过短视频形式传播乡村风景文化和产品,让更多农民加入其中,成为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 在新媒体融入乡村发展的进程中,一个新兴的群体逐渐出现。他们是一群有乡土情怀、具有新思维、怀有新创意、拥有新技术的新时代追梦人,具有“四新”特征。一是利用“新载体”。该群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示农业与农村,如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农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的短视频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安全的认可度。二是开创“新思维”。该群体具有互联网思维、数字思维、营销思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农学、管理学、生态经济学、营销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三是聚起“新人群”。该群体不局限于农民,而是一群从事创新农业的人,其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即在地缘上、亲缘上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村乡土人才,还有从城市跨界的新生代,其中不乏高知、白领、海归。四是树立“新形象”。该群体的身份不再是农民,而是转化为“新农人”,新农人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群体,这些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创造。我们把这些以新媒体为“新农具”,以数字内容为“新农资”,以网络空间为“新农田”,分布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各个生态点位,通过进行内容生产(含内容创作、加工、改编、演绎、纠正等)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创作者,称为“数字农人”。 数字农人不限于以农为主的生产经营者,更有来自城市里的跨界青年、乡愁群体,这些多元化的主体让数字农人行列充满生机。调查数据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有82.7%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下;有85.6%的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62.96%,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比33.33%;有9.47%的人荣获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或“三八”红旗手称号;有12.35%的人是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多人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党代表。他们树立起新时代农人的良好形象。 数字农人借助数字新媒体平台经营农业、展示农村,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手段,通过富有创造性、创新力和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将乡村风貌、乡风文化、乡土商品迅速传递给全社会,持续吸引各类人群关注“三农”。调查数据显示,抖音万粉以上数字农人有3.3%的账号拥有千万级粉丝,剔除数字农人中粉丝人数在1000万以上的样本,其余数字农人平均拥有粉丝44.47万人。数字农人粉丝中活跃粉丝占比54.63%,展现出数字农人传播乡土文化、绽放青春力量的巨大潜力。此外,有近1/3的人接受过新闻媒体采访,乡村和乡村人正逐步被社会所熟悉和认可。 思路决定出路,数字农人挖掘乡村中的细节“点石成金”,带上一部手机,随时随地成为乡村创业者。调查数据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约有70%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等字节跳动旗下平台销售产品,2018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从销售内容看,包括干货、休闲食品、粮油、纺织品、手工艺品、民俗文化产品,甚至化妆品等,销售范围逐步拓展。从销售收入看,六成左右的数字农人年销售收入在5万元以下,19.28%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 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恩施高中语文学科组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4日上午9:00—11:30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填补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饮品(茶、咖啡、可可)中没有“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当前全球唯一的“茶”主题世界遗产,包括5片完整的古茶林,集中连片面积达1.8万亩。古茶林中有9个传统村落,居民5000余人。当地先民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创造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也将云南古茶园成功带入大众视野。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制茶的传统,拥有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连片古茶园。在唐代以前,云南南部各民族便在森林中栽种茶树,形成古老的森林茶园,这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生态智慧,具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迈山,地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景迈古茶园至今保存有规模较大的古茶林,茶园里古木参天,数百岁的古茶树依然郁郁葱葱。在景迈山世居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载培、管理大叶茶树,探索出了合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林下种植技术,呈现出“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独特景观。几乎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靠枯枝落叶的自然分解提供养分,各民族对古茶园恰到好处的管理和维护,使古茶园不仅拥有森林的外观,也澎湃着森林的脉搏。 民族生态学研究显示,景迈山古茶园中的植物物种数是现代集约化新茶园的4倍之多,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远高于现代单作茶园。一座座古茶园是一个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布朗族和傣族为主的景迈山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布局村落,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为各民族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体现了他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共通智慧。 古茶园虽坐落边疆,但与其他地域与民族同胞的交融从未停止。古茶林中孕育的优质古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9月月考 语文试卷 Ⅰ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 ①“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草木萌动,世界一派生机盎然。 ②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国人几乎都会背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关于气候关于农业的科学知识,但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③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但只有农耕文明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

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④当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还有很多因素。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农家成为其中重要流派之一,并在诸子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当时的老庄哲学影响深远,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庄子崇尚自然,这些思想都影响到后来的农家学派。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所体现的农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老庄思想的直接体现。 ⑤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⑥今天,二十四节气仍与农业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曰:“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早”“立春天还寒,麦田浇灌莫停歇”“小满芝麻芒种谷”…… ⑦当代中国农业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河流水质下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

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鄂南高中黄冈中学黄石二中荆州中学龙泉中学 武汉二中孝感高中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宜昌一中夷陵中学 2024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荆州中学命题人:荆州中学高二语文组审题学校:宜昌一中 考试时间:2023年12月6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的大脑非常奇妙。通常,大脑包括1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都同其他10000个脑细胞相互联系。这些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精密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有1000万亿个连接,正是这个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言语、饮食、呼吸和行动。 虽然大脑非常复杂,但其大致外形却很简单也很对称。但奇怪的是,直到最近科研机构还认为,大脑的两半部分虽然是分开的,但却是主次有别的。他们认为,大脑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而右半球只是辅助性的,居于从属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发展早期的遗留物。左脑是理性的,擅长逻辑思考和分析,符合我们对大脑的一切预期。而右脑是无语言能力的,擅长非线性思考和直觉判断,是一个已经退化的人类器官。 20世纪50年代,美国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发现我们的大脑的确分为左右两半,但他指出:“对于所谓的从属或次要的右脑,之前我们认为它没有语言和书写能力、反应迟钝,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还认为它没有意识,然而实际上当大脑在从事某些智力活动时,右脑更胜一筹。”也就是说,右脑并非不如左脑,它只是不同于左脑。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相互独立的,分属左脑和右脑。”左脑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 大脑的左右半球并不像开关那样运作,一边接通后,另一边就会断开。事实上,几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发挥作用。此外,神经科学家一致认为,在指引我们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世界以及对外部事件作出反应方面,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截然不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我们的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不知为什么,人类似乎很自然地倾向于以对立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如东方对西万、火星对金星、理性对感性以及左对右。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要做出取舍;如果非要如此,则会很危险。比如,只有逻辑能力而没有情感,人就会变得冷漠;而空有情感却缺乏逻辑,人就会十分伤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钟表永远不准,公车也总是晚点。说到底,阴总是需要阳。 同样,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它的两个半球是协同合作的,正如一个管弦乐队,任意一方缺席,都会使整个演奏十分糟糕。正如麦克马纳斯所说:“无论人们多么想孤立地看待左右大脑,它们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整体,在整个大脑中协同合作。左脑知道如何控制逻辑能力,而右脑负责综观全局。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思考能力。单独使用任一半脑都会十分怪异而荒谬。”也就是说,健康、快乐、成功的生活同时取决于大脑的两个半球。但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同,对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也具有指导意义。有些人更擅长逻辑思考和顺序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会计或工程师;有些人则更擅长全面的、直觉性的非线性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发明家、演员或顾问。而且,这些个人倾向还会影响到家庭、机构或社区的组建。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填补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饮品(茶、咖啡、可可)中没有“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当前全球唯一的“茶”主题世界遗产,包括5片完整的古茶林,集中连片面积达1.8万亩。古茶林中有9个传统村落,居民5000余人。当地先民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创造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也将云南古茶园成功带入大众视野。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制茶的传统,拥有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连片古茶园。在唐代以前,云南南部各民族便在森林中栽种茶树,形成古老的森林茶园,这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生态智慧,具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迈山,地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景迈古茶园至今保存有规模较大的古茶林,茶园里古木参天,数百岁的古茶树依然郁郁葱葱。在景迈山世居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栽培、管理大叶茶树,探索出了合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林下种植技术,呈现出“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独特景观。几乎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靠枯枝落叶的自然分解提供养分,各民族对古茶园恰到好处的管理和维护,使古茶园不仅拥有森林的外观,也澎湃着森林的脉搏。 民族生态学研究显示,景迈山古茶园中的植物物种数是现代集约化新茶园的4倍之多,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远高于现代单作茶园。一座座古茶园是一个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布朗族和傣族为主的景迈山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布局村落,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为各民族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体现了他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共通智慧。 古茶园虽坐落边疆,但与其他地域与民族同胞的交融从未停止。古茶林中孕育的优质古树茶,不仅是边疆民族同胞的生计来源,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湖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不过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我认为可将它归纳为12个方面,这里以“以民为本”和“忧患意识”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时期,为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类似的理念屡屡见于西周时期的文献,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将民本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君权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或“民”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代的“以民为本”,需要从“民本”进到“人本”,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和“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在我国古代,与“以民为本”理念相联系,还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见于《易大传·系辞下》,认为君子应与时俱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历代相传。唐朝政治家魏征把“忧患”解释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认知程度。据《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论述中,包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忧患意识”,人们经常把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作为代表。范仲淹访问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游览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北省宜荆荆恩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和解析

2024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此项有两个错误。“黄帝采首山铜铸鼎”只是一个传说,不能说我国最早的鼎就是它。而且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鼎成为权力的象征、“鼎”字被赋予尊贵的内涵,是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的。 2.【答案】D 【解析】“两则材料都认为这两种功能是互相作用的”不对。材料一没有提及两种功能的相互作用;材料二第一段只提到青铜鼎的祭祀功能有助于使它成为权力的象征。 3.【答案】D 【解析】材料一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青铜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拔山扛鼎的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形容力气强大。钟鸣鼎食指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突出的是富有。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这里的“鼎”是动词。问鼎中原原指楚庄王不甘偏居一隅,来到周朝都城洛邑附近擅问九鼎,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故只有D项“问鼎中原”符合要求。 4.【答案】①我国古代有在重大典礼铸鼎来记载盛况的传统,故我国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这一重大典礼上,赠送“世纪宝鼎”来记载其盛况。②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的载体,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一点2分。)【解析】答案第一条来源于材料一第二段“青铜鼎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答案第二条来源于材料一第五段“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注意:答“青铜鼎是权力的象征”不能给分。因为我国不是因为联合国的权力而向它赠送“世纪宝鼎”的,而且现代社会中各国与联合国并不是上下等级关系。) 5.【答案】①材料一写青铜鼎的纹饰,主要是借纹饰来表现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和艺术的日益精美。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雕纹到印纹再到划纹,工艺不断进步,纹饰也日益精美。②材料二写青铜鼎的纹饰,主要是以此作为论证“鼎是权力的象征”的论据之一。青铜鼎上纹饰图案狰狞恐怖、神秘莫测,给人以压迫感,是因为统治者借此来体现权力的威压。(一点3分,其中概括2分,分析1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材料一写青铜鼎的纹饰在第四段,这一段是按时间顺序介绍青铜鼎的铸造工艺和与之相应的纹饰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和进步和艺术的日益精美。材料二写青铜鼎的纹饰在第二段。主要表现了青铜鼎上纹饰图案的风格特征为狰狞恐怖、神秘莫测,并分析其原因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形成一种精神威慑和重压,从而证明“鼎是权力的象征”这一观点。 6.【答案】A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湖北省高三9月起点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

湖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江”与“月”的交融,在古诗文中富有诗意的形象和意境,如宋人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写的“,”。 (2)冰雪天气,雾大路滑,登山道路往往十分艰辛,正如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写的“,”。 (3)2024年是龙年,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在班级元旦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请大家以“龙”字行“飞花令”,可选用古诗文的句子。轮到你,你的回答是:“,。”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评价屈原《离骚》对德的推崇,以及治理的条理的句子是“▲,▲”。 (2)《陈情表》中,李密在陈述家族人丁单薄之后,用“▲,▲”表现了自己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处境。 (3)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秋天总是伴随着瑟瑟秋风、绵绵雨丝,唐宋诗词中,常写到“秋雨”这个意象,如“▲,▲”。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八模模拟测试卷(一) 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 (2)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中“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的唱词,唱出了陶渊明笔下“,”的心境。 (3)学校里的历史爱好者成立了“鉴之”社团。有同学说,这个名字暗含了“以史为鉴”之意,出自杜牧的“,”。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因为怀有让国家富强的使命,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

2023年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 湖北省八市州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赋松上鸥 杨万里①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注】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一生未被重用,此词是他辞官家居江西吉水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听”两句从听觉和心理两个角度描写沙鸥泊松投宿,以动衬静,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B.“稚子”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沙鸥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莫”“恐”二字生动传神。 C.“俄顷”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词人对沙鸥的牵挂和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 D.这首咏物词立意的起点虽是“松上鸥”,但其最终归趣则在词人含蓄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16.如何理解“我已乞归休,报沙鸥”两句的多重内涵?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①中秋 汤显祖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玗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玗: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玗比喻秀竹。 15.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 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16.赵诗与汤诗均为登楼赏月之作,请分析诗中赏月人形象的异同。(6分)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16.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检测语文试题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检测语 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 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 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 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 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 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了健康文明过节,使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再如,“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趣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化学Word版含答案

C. 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FeCl3溶液:3Mg(OH)2(s) + 2FeCl3(aq)==2Fe(OH)3(s) +3MgCl2(aq) D. 向甲醛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加热: HCHO + 2[Ag(NH3)2]OH HCOONH4 + 2Ag↓+3NH3 +H2O 9. 碲元素(Te)位于周期表中第五周期ⅥA族,含碲有机物在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某 含碲有机物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态碲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为2 B.其中含氧官能团有2种 C.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5种 D.其中手性碳原子个数为2 10.一种可用于头孢菌素改性剂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X、Y、Z、W是 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W B.第一电离能:ZWZ2 11.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 A. 向蔗糖溶液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新制Cu(OH)2 悬浊液,无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发生水解 B. 将补铁剂溶于盐酸,过滤,将滤液加人KMnO4溶液中,溶 液紫色褪去 补铁剂中含有二价铁 C. 向盛有2mL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滴浓硝酸,加热, 先有白色沉淀,加热后沉淀变黄 蛋白质能发生变性和显色反 应 D. 石蜡油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溴水中,溴水褪色气体中含有乙烯 12.我国科技工作者设计了一种CO2转化的多功能光电化学平台,实现了CO生产与塑料到化学品的协同转 化,其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催化电极的电势:a>b B.电池工作时,负极区溶液的pH 减小 C.正极区的电极反应为CO 2 + 2e ˉ+2HCO -3 == CO +2CO 2 -3 +H 2O D.当电路中转移1mol 电子时,正极区溶液质量增大39g 13.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镓的某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晶胞参数为a p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a 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s 区 B.晶体结构中N 的配位数为4 C.该物质的化学式为GaN 2 D.该晶体的密度为4×84a 3N A ×10- 27g/cm 3 14.由乙烷、乙烯、乙炔和二氧化碳组成的“四组分混合气体”在工业上较为常见,可利用传统方法或MOFs 吸附法提纯得到高纯度乙烯,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A.传统方法存在步骤繁琐等问题 B.洗气池中可盛放碱性溶液 C.反应器中仅发生了σ键的断裂和生成 D.吸附法利用了各分子尺寸大小的差异 15.常温下,向饱和氯水中以恒定速率滴加NaOH 溶液,测得溶液的pH 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溶液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仅考虑C12、C1- 、ClO - 、HClO,该过程不考虑HClO 的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M 点:c(H +)> c(Cl - )> c(HClO) B. N 点:c(Na +)= c(Cl - )+ c(ClO - ) C.从M 点到P 点,c(HClO) c(ClO -)逐渐减小 D. 从M 点到P 点,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