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地,其中一部分已辟为农田,是地瓜、花生的重要产区。(二)普通棕壤是棕壤土类中

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亚类。它集中分布于章丘、历城、长清三县南部砂石山缓坡或丘陵中下部及山麓地带,所处地形较平缓,土层比较深厚,除部分土壤土层厚60厘米左右外,多在1.5米以上。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风化物的残坡积与厚层洪积物,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表层质地多为砂壤土或轻壤土,并有较多的石砾和石英、长石风化碎屑。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土壤层次明显,剖面构型为A-B-C型。淋溶层(A层)之下有较明显的沉积层(B层),淀积层质地较上层粘重,粘粒胶膜明显;也常见黑色的铁锰胶膜;母质层(C层)为明显的半风化母岩。普通棕壤绝大部分已经垦为农田,林地和果园面积不大。土壤肥力水平较好,保水保肥能力中等,但因地形起伏,地块小而不平,受侵蚀威胁,又因灌溉条件差,作物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褐土褐土又名褐色森林土。这类土壤是在暖温带、半干旱及高温高湿同

时发生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在石灰岩(青石山)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济南市是山东典型褐土集中的分布区。褐土面积3252.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74.1%,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此土壤,通体较强的石灰反应,PH值7~7.5,

呈微碱性。此外,土壤具有明显的粘化作用、钙化作用以及微弱的生物积累作用,还有潮化作用和旱耕熟化作用。在宽广的褐土带中,从上而下,从南到北,分布着褐土性土、普通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5个亚类。(一)褐土性土俗称石渣子土、粗砂土、石皮土等。广泛分布于石灰岩或砂页岩以及基性岩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多为荒草坡或岭坡梯田,是褐土中受侵蚀影响最重的亚类。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的残、坡积物,土层厚度均小于30厘米,并含有大量的母岩碎石,薄层砾多特征明显。剖面构型为A-C型,表层质地多为砾质壤土,一般剖面无发育,薄层土壤之下即为母岩硬石底。土壤肥力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二)普通褐土是褐土中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亚类。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山地丘陵和山前倾斜缓平地上。成土母质为坡洪积、洪积、洪冲积物。该土壤剖面构型属A-B-C型,层次发育完全,粘化作用和钙化作用都较明显。表层质地多为中壤,呈褐色;心土(B层)质地较粘重,棕褐色。全剖面均含有游离的碳酸钙,耕作层下常见假菌丝或碳酸盐的新生体。石灰反应较强,PH值7.5左右,呈微碱性。此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含量较丰富,是济南市

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部分土壤由于多次洪积的结果,土体较浅的部位出现砾石、砂层或砂姜及厚层粘土等障碍层次,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对作物生长不利。(三)石灰性

褐土分布于石灰岩山地丘陵山体的中部及下部的近山阶地上。成土母质是钙质岩坡洪积物及黄土母质,区别于普通褐土的主要性状是土壤剖面通体石灰反应强烈,耕作层下的土壤中都有大量的假菌丝体,土壤通体碳酸钙含量较高。因土壤所处地形部位较

高,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土壤体仅厚60厘米左右,而分布于近山阶地上的土壤,虽土体深厚,质地适中,但土壤含有较多的砾石,对耕种管理不便。(四)淋溶褐土零星分布于石灰岩低缓丘陵及山前倾斜平地上,与普通褐土镶嵌。成土母质为坡洪积物和红土母质。在性状上属普通褐土与普通棕壤的过渡类型。区别于其他褐土亚类在于淋溶作用较强,土壤通体无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甚微,一般在1%以下,无钙积层。但PH值高于棕壤为中性至微碱性。此外,在底土层中粘粒胶膜也较明显。该土壤土层深厚,质地中壤,下部稍紧,保水保肥,无障碍因素。(五)潮褐土俗称“夜潮土”。分布于山前缓平地褐土与潮土交接地带上。成土母质为冲积物。土壤地下水位浅,平均4~6米,有时毛管水可达地表,土壤表现潮性,土壤剖面下部常出现锈纹锈斑,其他性状与普通褐土相同。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耕性良好,灌排设施较完善,基本无干旱威胁,加之耕作比较精细,故土壤熟化程度高,是济南市最好的土壤类型。

三、砂姜黑土砂姜黑土是一种具有“黑土层”和“砂姜层”的暗色土壤。济南市仅有石灰性砂姜黑土一个亚类,主要分布于章丘、历城两县白云湖周围,在平阴县东部孝直镇和店子乡亦有少量的分布。土壤面积4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1.1%。此类土壤所处地形平坦低洼,地下水排泄不畅,地表常有积水现象。成土母质为湖积物,分为“黑土裸露”和“黄土覆盖”两个土属。土体下部有灰白色的土层或黑土层及砂姜,通体石灰反应强烈。济南市砂姜黑土多为黄土覆盖类型,表层质地适中,易于耕作。通常在100厘米左右出现砂姜,下部有黑土层;砂姜多为面砂姜,不成层,一般不影响耕作。因受人为耕作影响,部分土壤较肥沃,产量较高。局部土壤质地粘重并有内涝危害。

四、潮土分布于沿黄地区,为黄河冲积母质所形成的潮土。土壤面积586.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13.4%。此类土壤是受地下水潮化作用影响,经过耕

作熟化而形成的土壤类型。土体深厚,沉积层理明显,中下层有锈纹锈斑,表层质地则因沉积过程水流快慢影响而有砂,轻、中、重壤之别。通体有石灰反应。共有普通

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3个亚类。(一)普通潮土广泛分布于黄泛平原,是济南市潮土中面积最大的土壤亚类。其土壤通体有石灰反应,呈碱性反应,PH值高于7.5。中下

层有大量锈纹锈斑。因受黄河多次泛滥影响,质地多变,依土壤质地分为砂、壤、粘

及炉渣菜园土4个土属,土体构型多为砂粘相间的多种多样的土壤层次。该土壤分布区是济南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的主要产区。局部引黄改种水稻、小麦,一年二作,土壤复种指数较高。但局部地区的60厘米土层质地粘重,耕作管理都较困难,对作物生长不利。(二)湿潮土分布于黄泛平原靠近黄河的封闭洼地上,地下水埋深仅0.5米左右,是在较长期积水或较高位潜水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色较暗,土质

粘重,潜育化明显,氧化过程较差,有较多的锈纹锈斑,通体石灰反应强烈。湿潮土开垦利用晚,土壤熟化程度低,存在着湿、凉、粘、紧等不利因素,多种植芦苇、莲藕等湿生植物。(三)盐化潮土分布于黄泛平原上,是潮土中附加盐化过程的土壤。因

地下水位浅,多在1.5~2米之间,加之地下水矿化度高,在1~3克/升之间,地下水在土壤毛管孔隙作用下,沿土体上升到地表蒸发,水去盐留,使盐分积累在土壤的表层,地面常见盐霜或盐斑,尤以干旱季节最为显著。土壤20厘米土层含盐量高达0.1~1.0%以上,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缺苗断垄现象严重。盐化较重的地段,尚有柽柳、盐蓬等耐盐作物种植。耕作层下有锈纹锈斑。通体石灰反应强烈,土壤呈碱性,是障碍因素较大的低产土壤。由于实行稻改,灌排设施的改进和增施有机肥料,加强耕作管理,盐化现象有减弱趋势。

五、水稻土分布在济南市郊区北园、东郊和章丘县明水镇,是经过泉水灌溉、人为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水稻土。土壤面积8.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 2%。此土壤只有潴育水稻土1个亚类,下分冲积物、湖积物两个土属。土壤通体有石灰反应,表层以下有大量的锈纹锈斑,55厘米以下有大量鳝血斑,95厘米以下土色呈灰褐色的潜育现象。土壤质地为壤质。章丘明水镇稻土为粘质,生产性能较好,产量多在400~500公斤/亩,是明水香稻的产地。

六、风砂土零星分布在长清沿黄的河水决口处及郊区、章丘县的河滩地中。土壤面积92.4平方公里,占土壤总面积的2.1%。此土壤是黄河泛滥决口处,由砂粒沉积而形成的,全市只有半固定风砂土一个亚类,土壤通体为松砂土,除表层土壤有极少

数作物根系外,剖面中全为均质砂土。易随风飞扬,故名风砂土,是一种肥力极低,

不适宜农用的低产土壤。

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的影响,土壤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大约有61个土类,主要有黑土、白土、砖红壤、棕壤、黄土、红壤、塿土、粘土、砂土、暗棕攘、白浆土、灰漠土、黄绵土、红粘土、风沙土、紫色土、潮土(浅色草甸土)、沼泽土、水稻灌淤土和灌漠土等。

其中 黑土是土壤中质量最优良的一种。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长时间腐蚀形成的腐殖质演化,形成了黑土。这种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从全球看,能称为黑土区的地方有3个,一是乌克兰大平原,一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再一个就是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地上和地下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在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逐步形成一块60~100厘米的腐殖质层黑土,东北地区的黑土面积约有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黑土面积的约1/5。

东北地区由于遍布黑土,其中1/4又是“土中之王”的典型黑土地,土壤全部为黑土、黑钙土及草甸黑土,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带来了“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也长粮”、“随意插柳柳成阴,手抓一把攥出油”的家园,东北的黑土地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茁壮生长的大豆、玉米、水稻、高梁、芸豆、小麦使这里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黑土区同时是我国甜菜、亚麻、向日葵、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除了北方 南方的土壤是什么样子呢?

我国南方大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里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和含铝铁物质 盐基和硅酸进入地下水后流走。含铝铁物质则积累下来,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使土壤呈现红色。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浙江是一个多宜性的农区。红壤水稻土是其主要的土壤类型,早在7000年前后已有水稻种植,到春秋时粮食作物已有稷、黍、赤豆、稻谷、小麦、大豆、稞大麦等7种.浙江的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三,柑橘产量居全国第四 已知植物3800多种,森林覆盖率60%,是中国东南的植物宝库。

福建的典型土壤是红壤和赤红壤,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物质循环均较活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由于它的土壤状况良好,而且又有着温和的气候,是一个水果之乡,由于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叶,所以茶叶是福建的传统特色产品,茶叶总产居全国第一,乌龙茶就是在福建栽培出来的。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 40`25’~48`40’,东京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 公里,总面积约3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两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114 个县(市)。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松花江和嫩江冲击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一土壤类型分布 1)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图、沼泽土等,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 2) 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面积几乎占东北平原的三分之二。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 3) 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因多河曲和沙洲,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和潮土。 二土壤类型特点 1)黑土: 黑土是半湿润草原草甸下,具有深厚腐殖质层,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的黑色土壤。黑土质地黏重,结构良好,土壤密度 1.0~1.5,孔隙度大,持水量大,通气性较差,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 值 5.5~ 6.5 ,有机质含量3%~6%. 黑土的主要亚类有: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等。 2)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下,由腐殖质积累作用形成较厚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碳酸钙沉积层的土壤。黑钙土主要的成土作用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腐殖质的积累不如黑土多,钙积作用使碳酸钙淋移到土层下部聚积起来,形成明显的钙积层)。土壤多成中性至微碱反应。黑钙土主要亚类有: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等。 3) 潮土: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近代河流沉积物上,经过长期耕作影响形成的土壤。潮土成土作用:主要是潮化作用,土壤下部土体氧化还原两个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氧化还原层,潮土成土作用还有旱耕熟化过程。PH值8.0 左右,具有养分丰富等特性。潮土的主要亚类有:潮土、灰潮土、湿潮土和碱化潮土等。 4)白浆土: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有一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厚 20~4 0 厘米。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白浆土分3个亚类: ①白浆土,黑土层较薄,厚 12~17 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 ②草甸白浆土,黑土层厚14~23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类型; ③潜育白浆土,黑土层厚15~22厘米,地表有短期积水,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层,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 5)草甸土: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土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分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分类表 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暗棕壤灰化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黑土 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塿土 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石灰土沼泽土滨海盐土盐土漠境盐土碱土白碱土风沙土 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 酸性硫酸盐土火山灰土磷质石灰土新积土粗骨土寒钙土冷漠土草毡土 冷钙土 黑毡土寒冻土棕冷钙土红粘土寒原盐土黄褐土林灌草甸土寒漠土灰棕漠土 灌漠土栗褐土石质土龟裂土泥炭土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草甸土 暗棕壤 土壤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所以土色深暗,呈暗棕色,微酸性,肥力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暗棕壤是温带湿润地区具明显腐殖质累积和弱酸性淋溶的森林土壤。Ao-A-B-C构型。A层厚15-2Ocm,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29%左右。铁铝轻度下移,B层弱粘化,结构面有铁锰胶膜。全剖面弱酸性。暗棕壤土类划分6个亚类。暗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灰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弱发育的灰化层和铁铝淀积层;白浆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白浆土化土层和铁锰明显淀积的B层;潜育暗棕壤亚类分布于排水不良的低平地,表层显泥炭化特征,以下土层常有潜育斑块,全剖面酸性反应;草甸暗棕壤亚类分布于疏林草甸植被下,Ao 层不显,A1层厚,盐基饱和度高,底土有锈色斑纹;暗棕壤性土亚类为A-(B)-C 型土壤,多含石砾。 棕壤 这类土壤集中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一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剖面呈鲜艳的棕色,心土粘粒聚集明显,棱块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呈中性,肥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基地,山区多生长果木。 棕壤发育于暖温带湿满气候区的草叶阔叶林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面积

中国土壤分布表格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 西双版纳和台湾岛 南部,大致位于北纬 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 均气温为23~26℃, 年平均降水量为 1600~2000毫米。植 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 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 流失,铁、铝残留在 土中,颜色发红。土 层深厚,质地粘重, 肥力差,呈酸性至强 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 广东的南部,福建的 东南部,以及台湾省 的中南部,大致在北 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 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气温较砖红壤地 区略低,年平均气温 为21~22℃,年降水 量在1200~2000毫 米之间,植被为常绿 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 砖红壤,颜色红。土 层较厚,质地较粘重, 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 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 地区以及四川盆地 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气候温暖,雨量 充沛,年平均气温 16~26℃,年降水量 1500毫米左右。植被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黄壤形成的热量 条件比红壤略差,而 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 分解快,流失多,故 土壤中腐殖质少,土 性较粘,因淋溶作用 较强,故钾、钠、钙、 镁积存少,而含铁铝 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 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 到大巴山和长江,西 自青藏高原东南边 缘,东至长江下游地 带。是黄红壤与棕壤 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 冷,年平均气温为 15~18℃,年降水量 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 但杂生有常绿阔叶 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 铝化作用的特点,又 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 特点。呈弱酸性反应, 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 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 寒冷干旱,年平均气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 烈,还产生较明显的 淋溶作用,使钾、钠、

最新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知识分享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 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大致水平分布在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梯上、垂直分布在450m以下,原生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基本特征:砖红壤颜色类似烧红的红砖而得名。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雷州半岛的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色呈暗红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肥力较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砖红壤表层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广东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因人为因素,自然植被破坏较甚,水土流失亦较严重。所以更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才能更好保护自然又造福人类。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土壤类型分布区及特征

土壤类型分布区及特征 A.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 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B.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 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C.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D.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 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E.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 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F.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G.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 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H.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 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I.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 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土壤侵蚀 英文名称: soil erosion 定义1: 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 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 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 失(水利)(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土壤及其母质在

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目录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展开

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

中国各地土壤类型

中国各地土壤类型 秦为胜qws196810提供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壤类型也多,在空间分布上既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又有垂直分布规律,纵横交错,独具格局。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两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所以,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比较完整的,在亚欧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故使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在中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则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由于东面和西南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高原的中心则具有比较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因此,云贵高原的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带的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则分布砖红壤性红壤。 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广阔的温带。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在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在大兴安岭北部林下可见灰化土的发育。在松辽平原,在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与白浆土发育。 上述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由于我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十分广阔,正好又位于季风交替地区,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亚欧大陆西部迥然不同。由于夏季湿润气团活跃,气温普遍升高,且湿润多雨;而冬季盛吹西北风,干燥而寒冷,气温普遍下降。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作东南至西北向更替。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温带的土壤分布则是另一种情况,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土壤的分布基本上作东西向排列,愈向西气候逐渐干旱,则又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上述两种由湿润向干旱土壤顺序排列的情况,使在大兴安岭南端、赤峰、阴山、桌子山及贺兰山一带,土壤分布模式发生弧形偏异。在暖温带干旱中心的南疆塔里木盆地,土壤为棕漠土,而温带干旱中心的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则以灰棕漠土和灰漠土为主。

土壤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南美洲砖红壤、砖红

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

土壤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第十章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 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 第二节我国北方的土壤 讲解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 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教案资料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

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大兴安岭山区草地土壤类型及特征

大兴安岭山区草地土壤类型及特征 杜明华申宽 (扎兰屯职业学院扎兰屯市162650) 提要:通过查阅文献,系统整理汇总了大兴安岭山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沼泽土、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碱土和暗色草甸土的分布、主要理化性状、典型剖面,并系统地介绍了几种土壤类型的生产性能,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大兴安岭山区草地土壤类型 大兴安岭山区草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草地上不仅生活着大量的牧草和牲畜,还生活着许多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放牧强度的不断增大,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草地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地沙化、荒漠化的加剧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贯穿到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与功能过程中,包括植被退化、土壤退化以及连接各功能组分能流的衰减。其中土壤退化是草地退化一个重要表现。虽然草地退化被认为是一个植物生长减缓、生产力和土地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降低的过程,但土壤在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草地退化的一般性指标。目前,许多国外学者已经对土壤的退化做过大量的研究,因此对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土壤类型 1.1黑土 黑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丘陵,漫岗,嫩江左岸的鄂伦春旗、莫力达瓦旗东部及阿荣旗、扎兰屯市的东南部。属于东北平原黑土大兴安岭山地边缘的延伸部分,与暗棕壤镶嵌分布。,呼伦贝尔市黑土面积1284.7641万亩,占呼伦贝尔市土壤面积3.37%,耕地面积391.1367万亩,占土类面积30.44%。 1.2黑钙土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西麓丘陵,森林草甸和草甸草原地带。在呼伦贝尔境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市、巴尔虎旗、牙克古市西部、海拉尔市东部以及鄂温克旗东南部。呼伦贝尔市黑钙土面积1284.7641万亩,占呼伦贝尔市土壤面积3.37%,耕地面积2722.5942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7.15%。黑钙土分为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两个亚类。 1.3栗钙土 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高平原中西部,位于巴尔虎旗、海拉尔市、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衡气温为23~26℃,年平衡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大凡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剧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远,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衡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大凡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年平衡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大凡特征→有机质来源丰盛,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平均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衡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大凡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爽干旱,年平衡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大凡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剧烈,还产生较明明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衡气温-1~5℃,冬季凉爽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大凡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盛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饶的森林土壤, (七)、寒棕壤(漂灰土) 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Ⅱ、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衡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