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以明清商书为个案①

(论文提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多方位的交汇碰撞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商品流通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商人资本的实力,都较以往社会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明清时期大量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的出现,并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力量,尤令人关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时期商人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并对其经营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商人们的经济活动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其活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及社会思潮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商人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应予以重视。

到目前为止,关于明清时期(明朝至清鸦片战争前)商人思想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侧重于明清时期各区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商人的伦理观念、经营方式、商人形象等方面,尚无专文以明清商书为资料,就明清时期商人的“意识形态”作一总体考察。本文从最能体现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明清商书入手,具体分析这一传统社会面临转型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对明清商人的影响、商人们对自身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认识。

一、明清大量商业书的面世——商人意识的凸现

明清社会变迁,其对经济思想领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明代中后期,“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贾”(弃本从末)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之现象越来越多。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②。为数众多的商书,有的是商人们自己动手,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来编纂,有的则延请文人学士为之编纂。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商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商人的经商之道,又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同时代商人的经营形态,因此,也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商人们

①本成果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原文两万字,将刊登于《复旦史学》第一辑(2005年1月)

②主要代表性商书有: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八卷,隆庆四年刊;明陶承庆《商程一览》二卷,万历刊;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万历二十七年刊;明周文焕、周文炜的《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三十五卷,万历间刊;明壮游子《水陆路程》,万历四十五年刊;明商浚《水陆路程》八卷,万历四十五年刊;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六卷,天启六年刊;明李德晋《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崇祯八年刊;憺漪子《士商要览》三卷,明末刊;明鼎锓《商贾指南》抄本(主要内容为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清崔亭子《路程要览》二卷,清刊;清赖盛远《示我周行》全三卷附续集,清刊;清乾隆年间吴中孚《商贾便览》八卷;清乾隆间王秉元《生意世事初阶》等。另见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第六章。张正明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罗丽馨《十六、十七世纪的商业书》,载(台湾)《中兴大学学报》第七期(1997年6月)等论著的介绍。

的思想意识和经营理念。

明清大量商书的刊行,说明了社会经商、行商风气之盛,同时它本身也凸现了商人意识的觉醒,它说明了经商者自身对这一职业的认可与重视。另一方面,大量商书的刊行,也说明这一时期的商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凭经验行事的小商小贩,而是开始重视商业知识的累积和传播,并对子弟、生徒授以商贾职业的教育,而有些商书的书名及章节——如《士商类要》等名称本身,就反映了士人从商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思想上将士商并列的观念变化。此外,明清商书的出版形式也值得注意,它不是以秘传的形式,而是以有关日常生活的书籍——万宝全书(或日用类书),公开示于世人的。由此也不难想见,书中所述观点不仅是商人自身思想意识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商业的普遍看法,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训诫,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以往学界关于商书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或经济史料的运用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商书及其研究价值的,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商书所体现的明清时代商人的思想意识(文中亦称为“商人意识形态”),尚不多见。本文主要根据目前所翻阅到的明清商书,着重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明清时代商人的思想意识。

二、传统伦理观念与商人意识形态

商业是社会所必需的一种职业,商业行为本质上是讲求利益的,不可避免地会带着唯利是图的属性。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很注重利义关系,强调以义取利,不能见利忘义。如何谐调这二者的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商人的地位及态度开始有所转变,“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并出现了“新四民论”。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围和士人“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但总体而言,社会风气导向仍然是传统伦理中的以义为重,利为轻,反对见利忘义,这一传统的“义利观”对明清商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商书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从商书记载来看,在“利”、“义”关系问题上,对商人的要求便是:要重信义,守然诺,不刻剥;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

关于商人的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方面,商书强调艰苦创业,节俭为本。

因商业经营的特殊性,商人们大多在财利场中应付周旋,无时不受风流场所“酒池肉林”的诱惑。因此,在个人修养方面,商书反复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不能贪图奢侈生活享受。

在经营理念方面,中国传统伦理中所提倡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①的信用为本的诚信观尤受重视。商书反复强调不仅要公平交易,光明正大;而且要诚实无欺,重恩守信。

同时,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匡扶正义、扶弱济贫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传统的中国商人,商书中不时可见“救困扶危存博济,莫因倾倒共推人”、“轻炎拒势,谓之正人;济弱扶倾,方

①《礼记·中庸》

为杰士”、“趋显者防败,附势者必危”、“倚官势,官解则倾”的训诫。

综观明清时期的商书,可以看出,商书非常注重对商人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的培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其影响至深,中国传统文化、人伦道德的规范作用,在明清商人的意识形态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经济学的角度言之,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需要一系列社会秩序作保证的;而社会秩序是一个需要多元支撑的系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支柱,都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市场交易始终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制度机制的保护,如果再没有信用支撑,那么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任何效率可言。透过明清商书中的谆谆教诲,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维护正常的商业运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法律条文和制度保护成为市场经济中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儒家伦理中重德重于重利的教诲,以义取利的诸多训诫和诚信为本的伦理提倡,成为市场交易的无形约束,对保证传统中国社会正常的商业经济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营环境与商人意识形态

经营环境对商人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能忽视。明清各类商书中,多处可见著述者对经商不易之感叹。这中间既有对春夏秋冬漂泊异乡之辛劳的感慨,更有对经营途中骗子盗贼之觊觎的提防。从万历间的《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客商规鉴论》,至清乾隆间吴中孚的《商贾便览·江湖必读原书》、赖盛远的《示我周行·江湖十二则》,无不多次郑重告诫经商者,从经商外出的结伴搭伙,到路上住店行船等等,要时刻注意人身财产安全。程春宇《士商类要·为客十要》的前三要便首谈安全问题。

如果说客观上的生活环境令商人们缺少安全感,外出经营如履薄冰,那么制度保障上的缺陷则直接影响了明清商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始终缺乏完整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律制度,这一点到明清时期也未有大的改观。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政府时有恤商、宽商之诏谕,可以说提供了一种比较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和提高商人地位的制度环境,但并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明清时期民间的商事纠纷,仍然多由各级地方官员依据具体情况,“酌以情理”断案。这一制度环境对商人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便是明清商书中所体现的商人普遍敬官、畏官及至依赖于官的现象。他们时常不得不对当权者要谦卑恭敬,或者通过与之结合,“官商融合”,以期获得经营的成功。

商书中对经商人员的告诫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商人时常处于一种矛盾的两难之中,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轻视附炎趋势、倚官仗势之辈,尤将那些附炎趋势之辈视同小人,另一方面,“官无大小”,“权可制人”的现实,又令他们不得不“是官当敬”,谨小慎微,甚至委曲求全。在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中,商人们最终仍多有“万般惟有读书高”之感慨。最终,明清时期的商人意识形态,也只能局促于这一社会体制之下,难以超越社会制度的局限,商人们在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上,便难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客商规鉴论》与《生意世事初阶》的代表性意义

明清时期的商品贸易,大多借区域间的距离赚取商品差价,或低买贵卖,囤积居奇,把持行市,这是众多商人获取利润的主要方法。因此,商人特别需要注意各种物产的季节、产地、价格、品质、年成丰歉等信息。为此,商书时时告诫人们,经商不是简单的买卖,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顺应天时地利,审时度势,胆大心细,勤访多问。同时,商海风云,诡谲多变。“货有盛衰,价无常例”,稍有不慎,经营不当,便会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此,商书特别强调对经商者基本素质的重视,强调要掌握市场信息和变化规律,审时度势,灵活经营。在这方面,万历间《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客商规鉴论》和王秉元的《生意世事初阶》颇具代表性。

《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客商规鉴论》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篇有关商业经营规范的篇章,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客商应有的姿态、作为商人必须具备的商品知识及思想准备,它非常概括地论述了经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规范了经商的行为准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商人入门的必读文。它从出门亦始所需注意之安全、结伴搭伙之事项,到经商途中的投宿问店,及至必备的经商专业知识,均有涉及。其中对商人的职业道德尤为强调,即商人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戒骄戒奢,勤俭朴素;商业经营要合乎规范,诚实不欺人,特别强调不能见利忘义。后来几乎所有商书有关商业经营内容和商人的道德要求都由此而延伸、衍生、释绎出来。《客商规鉴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商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开始进入了一个自身要求必须规范化的新阶段,表明明清商人日趋成熟,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培养新生商贾。

《生意世事初阶》①作为培养“坐贾”的专业商书,同样强调对经营人员在人品、能力等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客商规鉴论》和《生意世事初阶》做为较具代表性的商业书,它们特别强调从业者要善于察言观色,处理好各方面的人事关系。换言之,商书认为当时客商的主要困难不仅仅是路艰程远,更主要的还是人事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商人眼中,诸种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的处理,远胜于经营过程的技术管理,并成为经商获利的关键,这确是中国封建社会商业活动中值得探讨的一种社会现象。

①此书系抄本,署名为句曲(按句曲为江苏句容县的古称)王秉元开初氏纂集,沙城西麓主人汪淏增订。从书中汪淏序中得知,它是汪淏依据王秉元之书重加增删润色而成,而王秉元之成书时间,当在乾隆五十一年以前。详见罗仑、范金民《清抄本<生意世事初阶>述略》,文载《文献》,1990年第2期。此后,在王秉元此稿本的基础上,又有《贸易须知》(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五年刊本),该本题有嘉庆十四年王秉元序,道光24年杭州项名达续刊;光绪五年蠡城言慎金在王、项两刊本基础上,“不揣鄙陋,重加厘订”,再刊。内容多与《生意世事初阶》相似。还经清代山西商人在“《生意世事初阶》基础上增删而成的更适合山西人使用”的(炳记)《贸易须知》,主要内容也与之类同,见张正明《晋商兴衰史》第335页,附录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民国十一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生意经络》(不分卷)(上海图书馆藏本),封面为“王秉元著”,卷内又名《贸易指南》(不分卷),“句曲王秉元著”。较之《生意世事初阶》,所论学徒规矩相同之处甚多,只是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如何辨识洋钿”、“鸦片之危害”等内容。

五、思想遗产与商人意识形态

严格地说,商书应以商业经营为主要内容,应含商业经营思想、体制、职业道德、方法、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仔细翻阅明清时期的各类商书,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商书内容非常庞杂,凡是与商业有关联者均采撷其中,还包容旅游、交通、气象、养生、卜验、交际应酬、安全、文化娱乐等,成为应用性很强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也说明,当时商业思想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仍然是按传统的经验亦或感觉行事。此外,在名目繁多的日用类书中,有关经商知识的内容分布则显得颇不平均。如《商旅门》,其在明代仅见于《三台万用正宗》一个版本;发展至清代版本中,则不论是前期的三十卷版本或后期的二十卷版本,均未设有专门的商旅门,亦不见于其它类目中刊载相关内容。可见商业门类在民间日用类书并非普遍的内容,这说明商业活动在明清时期虽较以往来得活泼热络,商人地位亦较以往提高许多,然商业活动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的配合,非一般的叙述或说明能交代清楚。真正欲从事商业活动者仍应透过专门的商业书,经由一定的训练过程,由学徒而正式行走江湖。这种情况直到清末才有改观①。

此外,商业书的最大特色是将视点著重在经营、致富的方法上,提出了对经商能力和品德的要求,认为这是经商致富之法,但对于商人应如何使用财富,尤其是如何利用已取得的财富进行“二次创业”,如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扩大再生产等,则很少触及。“总之,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企图建立超越伦理观的经商之道和积极地为商人在买卖中获得利益提供理论的动机,这就必然使他们的著作在对现实生活中的商人提出要求时,局限于单纯的品德和个人的机智方面”②,而缺少经营管理的技术角度的分析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商书中所体现的“商人意识形态”的理论意义还是比较有限的。

日本学者泰萨·莫里斯—铃木指出,经济思想的产生与社会背景的密切相关,“在不同国家和历史的不同阶段,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思想一再被创造出来。然而它们所具有的相对的重要性是受地域的和暂时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的”。同时,“新经济观念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受产生这些思想观念的知识遗产的限制”,还受经济理论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响③。从这个角度言之,也就不难理解明清时期商人思想意识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窘境了。

在思想观念上,尽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有所变化,更趋于入世和务实,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并间接影响到明清商人的商业行为和伦理,出现了“工商皆本”、“士好言利”的社会思想及至“弃儒从商”的社会现象,但“士农工商”仍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明清时期综合性、系统性地反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客观要求的思想还不多见,不仅当时思想界主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相对来讲是滞后的,即便已有的一些比较开明的经济思想(如工商皆本、奢能致富、敢于言利等)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④。传统“士农工商”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式,成为商人们观念更新的最

①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第218—219页。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7月

②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第六章,第298页。张正明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③泰萨·莫里斯—铃木《日本经济思想史》,第3—4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

④对此,笔者另有专文《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的总体评述》予以分析。

终桎梏。这便是明清时期商人们所面临的“知识遗产”的限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无法超越这一限制。

此外,就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而言,在中国封建社会,政府较早地开始能充分地运用经济与市场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封建官府的干预控制与抑商政策(主要是抑制民间商人的发展),加之浓厚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轻商观念,是明清商人所无法逾越的传统制度的“结构性制约”。仔细探讨明清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重商思想,其主要内容大多为商贾的“末业”地位鸣不平,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于“工商皆本”,在士商观方面并没有大的突破。在官方宣扬的社会准则方面,商人和农工的平等地位尚不可得,而和高踞于四民之“长”的士相比就更有天壤之别了。在这种氛围里,商贾尽管腰缠万贯,也始终无法获得政治地位上的认同。而轻商传统的严重后果之一,便是“历史上少有独立之商务经营与成就之记录,凡有一麟半爪之出现,均不免于附丽于政治问题之中。是以中国史上本有之工商家英杰贤士,其能为人所知者,却少而又少。……商人经验、成就与贡献,商业经营、规制与方法,既无学术记录流传,一切多留存于心摹口授之间,在中国史上自亦难有商学一门之出现。”①这一特点在明清商书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明清商人们自己编纂的、最能体现商人“意识形态”的商书,最主要的是将经商视为一种正常的谋生之略,而缺少对自身职业社会功能、社会意义的深刻认知,更少有汪道昆“良贾何负闳儒”之自豪感叹。其表现出的诸多商人意识,并未超越同时期的文人传记文集、商人墓志铭等所体现的商人“自足”世界,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保守一些。

“知识遗产”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制约,经济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明清商人意识形态发展境遇的先天不足。鸦片战争后,随着大量外国资本的强行进入,中国的传统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知识分子也广泛醒悟,并发出了“商战”的应对口号。但据王尔敏先生研究,直至19世纪后期,在他所统计的提出“商战”口号的二十五人中,大多数为受传统教育之知识分子,并且多为科甲出身。纯为商人者,仅有郑观应、鄢廷辉2人②。商人群体思想意识上的局限性,最终限制了商人们在经济转折时期的创业意识。因此,中国“近代商人精神”——世界市场观念、竞争精神、赢利与投资意识、科学管理观念、公平观念等等,只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而移植进来,并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峙、抗争和渗透融合而逐渐发展③。这一点,从最能反映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商书中已窥见端倪。

作者:张海英,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工作单位:上海市复旦大学历史系,邮政编码:200433;

E—mail: haiying65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14309059.html,

①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20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

②王尔敏前引书,第221页。

③马敏前引书,第2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作者:廖小平来源:《哲学动态》(京)2014年8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迁,但人们对价值观究竟发生了何种变迁却仁智各见。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主要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迁,即从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变迁。[1]本文并不探讨价值观变迁本身,而试图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几个基本特征。 一、变迁程度之急遽与平缓的交织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转轨,实行了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这种空前大变局,构成了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内涵和景观。 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方式、目的和步骤等各个方面都与苏联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方式,而是采取渐进式的稳健的改革方式;第二,中国改革的目的不是要

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往往是一致的。但是,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和谐与稳定,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往往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但又必须把握好这种矛盾的度。如果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激烈冲突和尖锐对抗,那么,这个社会必将不会稳定,甚至有崩溃的危险。还有一种情形需要特别指出,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完全合一,或者说只有主导价值观而没有主流价值观,这种情形往往意味着社会处于不正常和高压状态,它恰恰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因素,比如“文革”时期即是如此。 根据上述对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两个概念的分析,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是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而多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则完全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处于绝对同一的状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从一元向多元、从整体向个体、从理想向世俗、从精神向物质的变化,同时,中国社会仍坚持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并以这些价值观作为社会各种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排斥其他各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社会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 4、阐释调查结果 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 6、写调查报告 7、提交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一、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 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为自己的出行留有了余地。我们宿舍一个舍友上个假期回家,结果在学校外面一点点的路上堵了很长时间,让她很是烦闷。我想,这和我多年前认识的常熟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且路上也多了许多电瓶车之类的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就特别挑了这个题目,来研究一下改革开放36年以来常熟的交通工具变迁。 三、数据分析与感悟 自改革开放起,人们的生活就在不断提高。三四年的时间,常熟市区包括的自行车就多起来了,但主要还是旧自行车。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你或身边大多数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这个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自行车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几乎有18%的人都选择了自行车,而另外58%的人几乎都没有交通工具。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了自行车。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是个稀罕物,要是能骑在街上可帅气了。父亲的愿望终究还是实现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Social Ideology)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宗教,为哲学(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为文学,为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这种势力确实是盲目的,因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因为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发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压抑、灾难、残酷的折磨,是现代宗教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宗教决不会自行消亡。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长期战斗。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把意识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汉末的黄巾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朝的红巾军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德国的农民战争也是如此。 哲学这门学问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旧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它包罗着关于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学。各种具体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结束了旧哲学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旧哲学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认识和革命改造的武器。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学说也是哲学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同,哲学阵营就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为唯物主义哲学。与此相反的,则为唯心主义哲学。

论三言中商人形象

论“三言”中商人形象 【摘要】“三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是市民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涌现了大量的商人形象,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潮,商人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当时社会风气下商人形象的典型的代表,但与此同时,又不可忽视冯梦龙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不足,本文从正反两个角度来探究“三言”中出现的商人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三言”商人形象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绪论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墨憨斋一别号,系因其居题为“墨憨斋”而得,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冯梦龙自少有才气,但生活放荡不羁。崇祯三年,57岁时方考取贡生。61岁时,任福建寿宁知县,颇有政名。65岁时,离任返乡。明亡后,忧国而死,卒年73岁。 冯梦龙的一生颇不得志,但这却促成了他在文学上的更大的成就。他把一生的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中所罕见。他曾改编长篇小说《三遂平妖传》、《新列国志》,推动书商购印《金瓶梅词话》,刊行民间歌曲集《挂枝儿》、《山歌》,编印《笑府》、《古今谈概》、《情史类略》,编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也曾写作传奇剧本,并刻印了《墨憨斋传奇定本》十种。而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1](章培恒文学史) “三言”,指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是宋元明话本的选集。所谓的“话本”即是“说话人”使用的一种文学底本;而主“说话”本是一种口头艺术,“口说古今惊听之事”,在民间由来已久。至两宋,伴随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等大都市的繁荣,杂剧场中“说话”形成专门。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文人诗文,也不同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新的文体,鲁迅在《是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到“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话本小说也被称为“俗文学”,兴起于唐末五代,发达在两宋,繁荣则是在晚明,当时晚明有一股思想解放的思潮,对俗文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冯梦龙正是在这种新的思潮的影响下,从事俗文学的研究,编纂了三言,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三言”作为拟话本短篇小说集,题材十分地广泛,它能覆盖各个社会阶层,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晚明社会思潮的变化,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但在这些形象中描写量最大,最富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是关于商人的描写。 商人自古以来就是倍受争议的群体。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经历了一段过程。自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商周时,商业由官府控制;而春秋战国时,

社会变迁与人的观念变化

社会变迁与人的观念变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前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会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自1979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讲文明树新风”,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到“百城万店无假货”,从“心连心,手拉手”到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三十余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的观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随机选取了几名志愿者对其生育观,婚恋观,消费观,休闲观等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人对于二胎政策开放问题表示支持,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孤单与自我重心的叛逆性越来越严重,放开二胎政策或能从中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一个孩子的占据多数。由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结了婚之后,彼此之间商量着怎么着维护这个家庭,要一个孩子成为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有的甚至为了减轻压力选择了一生都不要孩子。相信,丁克族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当然,我们不能绝对的左右人的自由权和选择生活的权力,但是相信每个年轻人都不希望结了婚,一辈子就两个人空守着诺大的屋子吧!可是生活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做丁克或者一生都不婚不嫁的这类人。就算现在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大部分也是一个独苗,一个孩子压力是小,但父母为了工作给孩子的爱却很少,孩子从小缺少欢乐,自闭症的孩子是不是也逐渐增多。 而且二胎政策开放可以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只有一个宝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又怕化了。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好好地当少爷/公主就行了,该骂的时候舍不得骂,做错了事,该罚的时候又舍不得罚。不经意间,疼爱就变成了溺爱。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到头来只会害了孩子,当孩子踏入社会的时候,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更扛不起一丁点生活挫折。有两个宝宝,可以促进两个孩子相互的竞争;一个宝宝在家里是“最大”的,没有人跟他竞争,往往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要什么也很快就能得到,就算什么都不做,大家都是围着他转的。这样的生活环境,容易让宝宝缺乏竞争意识,如果有两个宝宝,有了比较之后,在无形中,从小就会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意识。 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小孩,他的成长过程都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没有知心的小伙伴,长大了也没有可以商量的兄弟姐妹,遇到困到也找不到最近亲的人来帮助自己,小时候没有人陪着过家家,成长中没有人互相学习,长大了没有人一起照顾父母。小时候5-6个大人疼一个小孩,小孩大了结婚成家后,两口人一起承担数位老人,压力山大。 第二个方面:人口老龄化需要二胎政策的放开。从人口老龄化角度看,放开二胎政策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直接钥匙。人总归要变老,谁都不能让自己永远年轻,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是,让出生率和死亡率平衡起来,让出生一族和老另一族所占的比例平衡,不是单纯的靠只生一胎就能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好。因此,适度的放开二胎政策,对缓解老龄化问题,有利是绝对的,毕竟我们国家现在的出生率已经很低,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们的出生率都是非常非常低的。之所以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人,是上个世纪的某个时间段没有控制好的原因,和21世纪后近五六年来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二胎政策开放以后,照顾两个孩子精力不足;一个宝宝的时候,或许只是刚开始升级妈妈那会,你会显得手忙脚乱;不久后你就适应并喜欢上了妈妈的角色,并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现代绘画的审美变迁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美术变异和发展的动力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20世纪欧洲绘画出现众多现代思潮,在绘画精神、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繁衍出对世界理解的新方法和新观念,对于绘画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 关键词:审美变迁现代后现代革新 正文: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绘画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则是绘画审美变迁的最根本原因。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美苏霸权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否定传统思维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危机;各种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极大的混乱……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得绘画在自身的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20的现代美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1945年之后至今。第一阶段,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现代主义中心在巴黎。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重心转移到纽约。”【1】 一.从古典到现代 在人类绘画史相当长的年代里,绘画语言建立在人们朴素的现实经验基础上。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总是依据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来理解绘画语言。例如,由于人们朴素的视觉经验是建立在日常观看真实物象基础上的,所以写实性绘画往往易于被人们接受。古典绘画就是建立在这种日常经验之上,当

网络时代消费习惯的变化和商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商铺另售业在电商冲击下的困境 1999年,在北京曾经上演过一场“互联网生存实验”,实验者被锁在一间透明的房屋里,尝试依靠网络购物,向外界证明自己能活下去。 而现在,当初的“行为艺术”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健康,你该出门了,”妈妈们说着,一边抱怨你太过沉浸网络,一边又接过快递员送来的包裹。 “淘宝十周年时光机”带领每个用户回顾了改变的历程。这款网络互动产品今天正式发布,当你打开它,可以看到自己从2003年淘宝成立之后到2013年的消费状况。这期间,社会的变迁又是如何影响每个人的消费观。 一;网络的发展 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随着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网民数量会越来越高,再过10-15我国网民数量可达到全民的70%超过10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网络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工厂不能开工,公司不能运转,政府机关失灵。现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依附的网络上的一个生态,没了他整个世界将瘫痪。 图一,2003-2013网民数量直方图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现状 前五年,电子商务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说到淘宝也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而现在已经是年轻人时常用到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我们小区有500户,入住也不到400户,每天经过传达室的包裹就100个左右,还有很多是发到单位的。

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 中国号称有几千年历史,但却没有与现代挂钩的传统。从1919年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破旧立新”达到登峰造极,到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中所依赖、依托的价值都是西方过来的。相反,美国号称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什么历史,但它当前社会及其运动中蕴含的传统却十分强大:现代工商业传统、现代文化教育传统、现代法治文明传统,等等。例如,斯坦福大学是1829年成立的,哈佛更早,1636年成立。而我们的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才成立的,学堂里面真正教授科学就更晚,起初讲的还是四书五经。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 借鉴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传统,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流价值观:理性、诚信、正义、公平、科学、教养、创新、竞争。主流价值观,不是靠纸面上写出来的,或是宣传机器唱出来的。它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发自内心的东西。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相信钱,钱就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是很可怜的事情。 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迷失 中国已经沦为第一“拜金主义”国。拜金主义价值观由来已久,但它在中国传统社会 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过。不幸的是,当代中国,我们正以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形式 确立了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价值观。当然,这种确立尚是羞答答的,暗度陈仓式的。 中国社会经历了32年改革开放的激荡,一个利益多元、思想活跃的中国把1949年成 立的那个新中国又一次更新、重塑。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下发生着根 本的变化,也许正迷失着方向……

现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转型的阵痛,物质至上的观念如洪水泛滥,四处蔓延。我们着重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却同样不能放弃对友谊、亲情等精神财富的追求,一个对爱情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因为人们眼里只剩下趋炎附势,惟利是图。 《非诚勿扰》恰恰颠覆了这些中国人赖以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将物质至上的观念推波助澜。我们在节目中满眼所见只有哗众取宠,势利刻薄,做作虚伪,它让我们不再敬畏爱情,不再期待爱情,甚至于绝望于爱情之外,面对着虚伪的人和虚伪的感情,谁有勇气坚守? 当这台栏目收视率直线上升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也正在远去,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朝着人性恶的一面靠近,长此以往,爱将不爱,民将不民,国将不国。所以,我们倡议,请各位网友坚决抵制《非诚勿扰》栏目,不要再收看它,请有相亲意向的朋友不要再报名,我们的民族需要的是不染淤泥的爱情图腾! A、积极的政治态度 B、务实的思想 C、不断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D、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E、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3. 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中最严重的是? A、人生理想的失重 B、只顾自己利益的个人主义的抬头 C、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D、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冷漠 E、价值偶像的错位 4. 对你来说,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最多可选两项) A、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

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2.7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3.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4.现如今条条道路通罗马。 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从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经

我国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第25卷 第4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25 N o.42008年12月 Journal of H ebei U niver sity of Eng ineer ing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Dec.2008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张杨(1970-),女,河北无极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 我国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张 杨1,张立彬2 (1.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筹),河北保定071003;2.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300071) [摘 要]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对此,人们有褒有贬,但无论大学生消费观 念和消费行为怎样变化,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影响所促使。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试图通过抑 制大学生消费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认同于/过来人0业已形成的消费观念,显然不是 明智之举。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现象,注重引导,合理消费,使消费成为学 生个性完善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逐步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关键词]社会消费;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477(2008)04-0025-02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迅 速增加,其结果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反过来,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可以更大幅度地刺激物 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出现,这就为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一个稳定发展的 社会从来不反对消费,特别是有计划合理适度地超前 消费。 今天的社会财富较之以前,其增长呈加速的态势, 因此,不但社会中的个体消费欲望逐渐增加,整个社会 的消费要求也普遍提高。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 景象。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特殊阶层,其消费观念总 带有一定的超前性。而这种观念一旦产生,反应在消 费行为上,就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积极消费、 消极消费。或者说是科学消费、畸形消费。一、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变化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是大学生消费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发展的速 度呈现加速度的态势,而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到一 定程度之后,原有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足以消化掉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就必然要求社会 追加广泛的、高质量的消费方式。可见,社会从来不反对消费,特别是适度的超前消费。而科学的消费带来 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消耗与再生产,更主要的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使人们用更加科学的态度来对 待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比较高的群体,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的,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 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而且经常作为一种需要或感觉去体验,因此,大学生无形中成为新潮消费中的主导。 尤其是在学习以及运用方便高效的信息技术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舍得投入。当然,社会对这种消费态度并不一概反对,对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肯定的。(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变化,使得大学生消费方 式不断变化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走向大体是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发展,由简单的经济结构向复杂的经济结构变化。仅仅为了衣食住行的需要而进行的简单劳动简单消费的方式,逐步向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层次方面转化。而对经济结构变化了解比较清楚的大学生,经常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结构变化与消费方式的必然联系。由于社会对大学生抱的希望很大,希望他们将来承担起发展社会的重任,当然也允许他们在大学期间文明消费和适度超前消费,并试图通过大学生有序的消费来带动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很多消费现象是由于了解了科学的信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而出现的。所以,当大学生为了完善自己而进行适度的超前消费时,社会(包括家庭)采取的态度是理解和支持。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也会不断更新,力保高层次的消费姿态。(三)家庭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学生从小形成一 种新的消费观。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家庭成员的构成也是不断变化的,社会越向前发展,家庭成员的构成也就越简单,而社会拥有的家庭数量也就越来 越多。由于我国目前以父母子女的方式构成的家庭占 了主流,代沟减少,认识容易接近,在家庭消费观念上也便于达成一致。在以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今家庭之 中,其消费方式更多地考虑到了子女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子女消费的愿望。久而久之,子女就成为家庭消 费,尤其是家庭正常消费之外消费的中心。如果把握得不好,最容易导致子女非正常消费观念的滋生,出现 超越家庭承受能力的高消费要求。大学阶段,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已经形成,超前消费的观念也经过了不 少的验证,而且恰恰又离开了家庭,失去了家长的监控,再加上耳闻目睹中的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如果大 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可能走向畸形消费的歧途。 (四)高校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对外信息的畅通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消费存在着片面性。从地域上看,高 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场所、设施、人员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而且,生活和活动的方式比较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带有特定的趋同性。反应在消费方面,则呈现一致或倾向一致的特点。 因此,大学生的消费往往集中几个方面,如饮食、衣着、交际、娱乐、学习、通信等。即便在这其中的某一方面,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12-6-11 浏览人次:2213 字体:大 中 小】
建国 60 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变化,从大地景观到衣食住行,从社 会制度到思想观念,翻天覆地,史无前例,而其中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内心,那就是社 会价值观。
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一)社会价值观
1、价值观: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观念”。人类的“观念”有无限多,而价值观不是一般的 观念,它是关于是非曲直的观念――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 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未来的梦想。
2、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的场合被称为“社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社会关系”;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为社会“纲 常”或“社会行为准则”
3、价值观分类:价值观分为两大类,即“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对基本社 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并且能够反映基本的、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 或者说,能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以外的对社会关系的是非 判断,都是非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多元的非核心价值观能增进社会活力,统一的核心 价值观能阻止社会分裂。
4、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绝大部分价值观的变迁是被动的,会跟随、反映、并润滑社会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观由社会 关系决定,社会价值观会跟随、反映、并润滑社会关系的变迁。
(二)社会价值观变迁(理论)
(三)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轨迹
1、建国后到文革前: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一致)建国后到文革 前,是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元的革命价值观。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开题报告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年后,条条宽敞的公 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同时,快捷方便的 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 ?建国初期一一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 么发达的。 2 . 70年代一一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一、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首先,我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 其次,综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种观点: 第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受到官方认可并在法律上保障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追捧。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官方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我们所熟知的改革话语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等。政府的实用主义意味着它会在民众与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意识形态之间左右逢源。既强调民生,支持民族,又赞成自由和民主,却又都有所保留。毫无疑问,无论民生、民族、民主、自由,都不是政府的价值追求,但它又不排斥在某个时候分别将它们拿来一用,一切以“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为前提和归宿。 第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就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在现实中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表现。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三,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他们能切身感受到重要的,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只有当发生官民冲突时,民众才切身感受到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但有这种切身感受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在言论被高度控制的社会,这种感受也无法获得广泛传播与感染的机会。 但知识分子不同,因社会职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民众。他们需要充分的表达自由;他们有更多政治参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影响现实,所以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民主。知识分子的这种权利诉求,与当下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条件严重不相容。这种不相容越尖锐,知识分子就越能感受到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由民主价值就越成为这一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理念与心理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理念与心理的演变 摘要:社会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的演变既是人民自身心理历程的反映,更是社会变迁的折射。从1978开始,从农村开始的改革迅速席卷到全国各行各业中去了。依据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的变化,我国人民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消费理念和心理为依据,将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划分为较为清晰的三个时代,这三十余年经历了从1978年到80年代末的节俭型消费观变迁到90年代的消费主义出现,再到如今的消费主义和理性消费并存的局面,并分析了造成这种消费观念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同时提出了树立健康消费观念的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消费理念;消费心理;演变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mirrored both people’s mental processes and social change. Reform which first took place in farming occurred in all walks of life since 1978. As economic condition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got change,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were likely to change. This paper divided the thirty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to three ages with the time clue and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basis. From 1978 to 1990s, people held frugal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transformed to consumerism in 1990s. From 2000s on, rational consumption concept appeared and coexist with consumerism. 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reason caused the evolution from aspec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f erecting healthy consumption concept 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nsumption concept; consumer psychology; evolution

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作品名称: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学校: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联系邮箱:

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通过社会思潮、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起决定作用。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从价值观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在社会持续的变革中,我们要坚持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价值观变迁的发端、诱因和主控因素,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社会发展现代化

目录 1.中国人的社会意识 (3) 1.1 传统意识 (3) 1.2 契约意识 (4) 1.3 竞争观念 (5) 2.当代社会价值观研究 (5) 2.1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表现和成因 (5) 2.2我国当代价值观演变应对策略 (6) 2.3 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 (7) 公众的价值观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的转变趋势,即现代的中国公众更加趋向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就动机和法理权威,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