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3.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23.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23.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23.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一、复习目标导航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3、从岩石到土壤

4、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5、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二、重难点精讲

1、土壤中的生命物质——土壤生物

实验1:观察土壤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2)观察:

有一些动物,还有一些植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具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提问:土壤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物质吗?

①土壤中有空气吗?有水吗?

②土壤中有有机物吗?有无机盐吗?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实验2: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过程:

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

实验结果: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

实验结论:土壤中不全部是土壤,还有空气。

实验3:土壤中是否有水?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结果: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

实验结论:土壤中有水的存在。

实验4: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

实验原理:有机物可以燃烧。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

实验结果: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实验结论:土壤中存在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实验5: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

实验原理:部分的无机盐可以溶于水。

实验过程:

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

实验结果:发现浸出液中蒸发后有无机盐。

实验结论:土壤中也有无机盐。主要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物质。

结论: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非生物:空气、水、有机物、无机盐

3、从岩石到土壤的过程:

(1)岩石变成土壤的途径:风吹雨打、水流冲刷、冷热交替、生物作用等。

①风的作用: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岩石,久之岩石被慢慢地磨损,有了裂缝,最后破裂成小碎块。

②流水的作用:流水能促使大块岩石裂成小块。

③冷热交替的作用:炎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下降,岩石会爆裂。

事例:修栈道。

④冰能裂石:雨水积聚到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0℃以下,水就结冰,体积增大,从而使岩石缝隙加大,最终裂成小碎块。

⑤生物的作用: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的作用下,岩石也会碎裂成石块等。

(2)岩石在上述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和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石砾、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4、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主要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构成,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2)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矿物质颗粒按其直径大小可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

实验: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

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放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一些砂粒,在漏斗B中放一些黏粒。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漏斗中倒半烧杯水。5分钟后观察两个漏斗中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小烧杯内。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砂粒漏斗。

结论:

(2)土壤的分类、性状与植物生长。

实验:土壤的黏性。

①选取足量的壤土类土壤,按砂粒︰壤土类土壤=20︰1的质量分数配制砂土类土壤;

②选取足量的壤土类土壤,按黏粒︰壤土类土壤=20︰1的质量分数配制黏土类土壤;

③取少量壤土类土壤和已配制好的两种土壤,加少许水,用手搓一搓,哪种土壤能搓成一个条状?

结果:壤土类土壤最能搓成一个条状。

总结:

(3)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在壤土类土壤中,固体部分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5%;水和空气各占25%左右。你能建立一个壤土类土壤的模型吗?

空气的成分知识点

空气的成分 a、所选物质要求:1、 2、 3、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 d、结论:1、空气是混合物; 2、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循环: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 产生氧气的途径: 典型练习题:

1.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化合物 B.空气是几种元素的混合物 C.空气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D.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2. 下列情况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 ①燃烧烟煤;②燃放鞭炮;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④植物的光合作用;⑤飞机、汽车排放尾气;⑥ 人和动物的呼吸 A.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双氧水 B.二氧化碳 C.液氧 D.二氧化锰 4、现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 A .木炭 B .硫磺 C .铁丝 D .红磷 19.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 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 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 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 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如上图测空气中氧气含量:(1)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 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下表,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记录该实验的现象 (3)装置中的小气球作用是 (4)实验结束后,密闭装置中剩余的主要气体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5、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氧气8L 。我们每人每节课(45分钟计)大约需要空气 L ,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原理是利用 的比 沸点低, 首先蒸发出来 2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涵义 7.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①氯化钠___②硫化锌___③四氧化三铁______④KCl ____⑤SO 2___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写元素符号,以下同)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9、“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请你从氧循环的角度说明生活中纸张双面使用的意义 ①Mg 2+ ②SO 2 ③2CO ④CuO ⑤2PO 43- +2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4.1《土壤的成分》教案

土壤中有什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土壤生物和以下非生命物质:水、空气、无机盐、有机物。 2.能通过设计实验和正确的操作证实土壤中存在水、空气、无机物、有机物。锻 炼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3.通过体验探究和实验的过程,树立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领悟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二、教学重点:土壤中的空气的体积分数测定,正确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探究土壤中的有机物、可溶性无机盐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与多媒体辅助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利用语文书八上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中一段描述引入。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中还有其它生物吗? 师生互动:土壤中的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土壤生物 [思考]:土壤生物为什么能在土壤中好好的生活呢?除了他们自己,还有什么?(二)、建立假设--------猜一猜 [学生]:土壤中可能存在水? 土壤中可能存在空气? 土壤中可能存在有机物? 土壤中可能存在无机盐? [链接]:有机物和无机盐的特点 (三)、实验设计-----议一议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1、检验土壤中存在空气。 2、检验土壤中存在水。 3、检验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4、检验土壤中存在可溶性无机盐。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四)、实验探究-----做一做

分组完成四个实验: A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空气;若有空气,如何能计算空气的体积分数?B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水;若有水,如何能计算水的体积分数? C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D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无机盐。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五)、交流实验成果 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六)、进一步探究 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 (七)、小结 提醒:课后记得洗手。 (八)、课后作业 [科学作业本A]:第三章第一节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2017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土壤的成分练习题

2017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土壤的成分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9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⑤②④⑥ D. ③⑤⑥ ④②① 2.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 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 给植物提供食物 D. 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A. 有机物的含量 B. 矿物质的含量 C. 微生物的含量 D. 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5. ?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A. 水的比热容较大 B. 岩石的密度较大 C. 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6. ?“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A. 有机物 B. 无机盐 C. 土壤生物 D. 矿物质 7. ?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8.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课题:空气的主要成分 时间: 地点:蒙山中学科学实验室 班级: 教材:科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节P81~85 执教教师:杨逊蕾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沪教版初中《科学》第七章第1节“空气的组成”的第1课时。作为第七章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使用学到的检验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的方法,找出空气中的一些主要成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证据支持假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找出空气的成分”和“找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这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思维难度层层递进,知识脉络清晰,有连贯性,并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符合预备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上海市中学生科学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在学习水平上的要求如下:知识与技能为A级,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为C级,可见其主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 (二)学情分析 预备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但是科学思维能力尚未成型,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来进行初步建立。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较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故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可能还习惯于接受教师给予的理论知识,自主思维的能力还有欠缺,需要通过学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科学探究的方向发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在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某些事物,这正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契机。在“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和“找出空气的成分”这两个部分的衔接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动力。 (三)基本思路与策略 本节课以空气的主要成分为主线,通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操作的时间,落实“证据支持假设”,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 2.学会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找出空气中的一些成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寻找强有力证据来证明假设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并能找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 2.“证据支持假设”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难点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带标准答案)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06?嘉兴)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D.土壤易溶于水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解: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说明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2.(2016秋?高邑县期末)家庭栽培花卉,每隔几年要重新换一次土,其原因是() A.花盆中的土壤被植物吸收了B.土壤的肥力降低 C.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了D.土壤中缺少有机物 【分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花盆中的土壤里的无机盐被花吸收了,要想使花生长良好,必须增施无机盐或者换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2015春?嘉兴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解: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 正确;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 错误;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正确; D、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腐殖质越多,土壤

科学初中二年级 土壤的成分(一)

4.1土壤的成分(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等非生命物质; 3、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4、知道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测量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壤的成分。 难点:土壤中空气和水体积分数的测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招贤纳士(展示照片):以学校葫芦基地为题材,之前葫芦产量很高,但近几年产量越来越低,且葫芦不长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猜测可能原因是水、肥料、土壤…… 从学生的猜测中选择触手可及的土壤进行研究。 二、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一)活动:寻找土壤中有哪些生命物质? 组织学生观察从葫芦基地取样来的土壤,并寻找土壤中的生物物质? 学生:有蚯蚓、蚂蚁、蝼蛄、草…… 通过舒肤佳的广告,引导学生土壤中还有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微生物 (二)总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动物 土壤生物植物 微生物 (三)思考:(1)参照土壤取样器,自制简单的土壤取样工具(PVC管)(2)为什么要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 三、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一)活动:进一步观察土壤,土壤生物要生存,根据生活经验或现有知识,你觉得土壤中还存在哪些物质。请写下这些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判断依据。(1)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比例和用途

1、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稳重憨厚的氮气兄弟(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博学多才的氧气博士(氧气占21%);用途广大的二氧化碳教授(二氧化碳占0.03%);沉默寡言的惰性世家〔稀有气体占0.94%〕;还有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讨论: 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3、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 由于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利用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制做焊枪和割枪,进行金属的气焊和气割;在炼铁炼钢的生产中通入富氧空气(利用氧气),提高炉温,加速冶炼过程,提高冶炼质量;制做液氧炸药和火箭中的液态氧助燃剂等。 利用氧气可供给呼吸的性质,医疗时急救病人、高空、潜水、登山等缺氧环境中供给所需的氧气。现在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继歌厅、舞厅、酒吧之后,氧吧又成为后起之秀,使生活在繁忙都市的人可以坐下来,吸氧休息,放松调整。 4、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性质不活泼。 (1)很多电灯泡里都灌有氮气,因为这样可以减慢钨丝的氧化速度,使灯泡经久耐用。 (2)充氮包装,把贵重而罕有的画页、书卷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圆筒里。有许多产品也采用充氮包装。因为蛀虫在氮气中不能生存,也就无法捣蛋了。 (3)我国近年来,把粮食用巨大的塑料帐幕笼罩起来,抽走里面的空气,充进氮气。这样可以使霉菌、蛀虫无法生存,而且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使粮食能够长期安全保存。氮气虽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孤独”,不爱跟其它的物质反应。但在高温下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显示出活泼性。利用氮气的这种性质可以制取氮肥、炸药等。氮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4)氮气可以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具有特殊的固氮能力,它能巧妙地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氮肥。化学家正在努力研究生物固氮的奥秘。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在电

空气中的成分教学设计公开课

《空气的成分》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等,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空气的发现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观察铜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测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阅读了解法 难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具和媒体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铜丝)、火柴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导入新课: 用谜语引入本节主题: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时刻离不开它。请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三、自学指导:5分钟 同学们屏住呼吸30秒,谈谈你的感受。 【提出问题】:空气总是在我们身边 ①你了解空气吗?②你了解空气的成分吗?③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知识? 请阅读课本内容,明确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①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演变过程 ②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来 ③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④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方法等。

第4章第1节《土壤的成分》教案

第1节土壤的成分 1教学目标 1.能列举土壤中有各种不同的生物;能说出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能列举常见的土壤动物。 2.能说出土壤中有以下非生命物质:水、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能通过设计实验和正确的操作证实土壤中水分、空气和矿物质的存在。 3.通过质疑探究、评价改进实验方案、科学采集数据、合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探究过程,提高分析提出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增强学生对拓展科学工具应用和深入领会科学方法的学习情感。 2学情分析 土壤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随处可见的,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土壤中可能有哪些成分,却又没有充足的证据依托。所以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便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真正了解土壤的成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土壤中各组成成分的证明和实验测定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设计、评价等 4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活动:在有花卉和农林作物生长处采集土壤并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试做好观察的记录和分析。 一、新课引入: 提供并欣赏图片(烂漫的花朵,丰硕的果实,葱郁的草地,健壮的庄稼),更有我们引以骄傲且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茫茫竹海,青青翠竹,这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那么,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让我们共同探究土壤中有什么(揭题). 二、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提出问题:土壤是绿色植物的家园,土壤中除了扎根其中的植物根系,甚至还有如花生植物的果实,土壤中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其它生物吗?(学生课前活动交流)小结: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中的成分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导入】谜语1: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谜语2: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他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越往高处他越少。 【学生互动】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能帮助我们验证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回顾历史:在地球的历史上,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曾经几度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空气约形成于3.5亿年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775年 法国化学家 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汞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组成的1/5的结论,到1892年瑞利和拉姆齐才发现了稀有气体。 现在我们知道了,干燥洁净的气体主要由氮气( )、氧气( )和稀有气体(主要为氩气)组成的另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和及少量的其他气体。 【实验探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体积的氧气,他是怎么证明的呢?你能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学生交流思路】思路1: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 很难 思路2:将氧气除去,然后通过减少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相对 容易。看一下,《实验探究4-1》P79 【实验思考】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运用化学方法出去氧气应注意哪些问题? 2.刚刚进行的实验在哪些环节可能造成误差?如何避免这些误差? 【小结】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中,为了研究物质的某些性质或优化物质的某些性能,经常采用化学方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就是一句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再不引入新的气态杂志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 岩石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土壤母质,土壤母质在各种自然成土因素作用下,变成自然土壤。 一、成土的岩石 根据成因,可把土壤及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岩石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概念,特点,意义 土壤肥料 ? 岩浆岩是指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凝聚而成的一类岩石。(火成岩、先成岩)特点是没有层次,不含化石及其他有机物质。 意义:大部分岩浆岩由于在形成时与地表的环境条件相差较大,当它们裸露在地球表面时比较容易风化,在地表的含量相对较低。 2、沉积岩:概念,特点,意义 概念:沉积岩是指由各种原先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及原先的沉积岩)经风化、搬运、沉积后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水成岩。 特点:

可能含有化石,由于沉积时可能有动植物的遗骸或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埋藏其内,这些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形成相应的化石。 一般具有成层性。图片展示。 意义:沉积岩在地表出露最多,面积最大,由沉积岩发育的土壤面积一般高于其他种类的岩石形成的土壤。 3.变质岩 概念, 变质岩是指地壳中原先存在的各种岩石在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的影响下,经高温高压的作用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特点是极易风化。 意义在地表和土壤中含量较低。 重点掌握:沉积岩 ? ? 表2-1 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 类 名称矿物成分分解产物 型 岩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风化后易形成砂粒、素含量高风化

浆 岩 闪长岩 玄武岩 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主要 由斜长石、辉石组成 产物是土壤砂粒的重要来源,风化 产物富含黏粒,养分含量高 沉 积 岩 砂岩 砾岩 叶岩 石灰岩 主要由粒径>2mm的颗粒组成,颗 粒多为石英 由粒径0.1~2mm颗粒组成,颗粒 多为石英、长石等 由粒径<0.1mm颗粒组成,成分多 为黏土矿物 主要成分为CaCO3 风化产物含砂粒多,养分缺乏 易风化,砂岩含黏粒量高,养分丰 富,反之风化后砂粒含量高,养分 缺乏 其产物质地黏重,有时呈碱性 变 质 岩 片麻岩 千枚岩 板岩 由花岗岩经高温高压变化而来, 成分也与其相同 由黏土矿物变化而来,云母含量 高 由黏土矿物变化而来 风化特点与花岗岩相似,抗风化能 力弱于花岗岩 易风化,产物质地黏重,养分含量 高,钾素含量高 其产物与页岩相似 二、岩石风化 (一)概念 当岩石矿物由于地质运动露出到地表后,地表的水分、温度、气体等环境条件与它们形成时不一样,岩石矿物必然发生形态、结构、等变化,岩石矿物在地表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这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是风化作用。 (二)风化作用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第4章第1节《土壤的成分》习题1

《第1节土壤的成分》习题 1、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2、小明为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可以发现试管壁上有________,证明土壤含有________。 3、在有花卉、农林作物生长的土壤中选取土壤样本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有较多的土壤生物 B、比较方便找样本 C、土壤中有较多的蚯蚓 D、土壤较疏松,便于挖掘土壤 4、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5、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这些基本条件是() ①养分②空气③水分④二氧化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做“用手搓土壤”的实验结束后,必须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 A、土壤很脏 B、土壤中有毒 C、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的微生物 D、黏粒较多,不易洗干净

7、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_______。 (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边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边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米铁块,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然后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8、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研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时,用天平称取刚挖出得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做________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 9、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是() A、涵养水源 B、增加有机质的积累 C、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 D、增加空气比例 10、土壤物质包括() A、矿物质、腐殖质 B、矿物质、腐殖质、水 C、矿物质、腐殖质、空气 D、矿物质、腐殖质、水、空气

(完整版)土壤的成分教案

4.1土壤的成分(第一课时) 方埠中心学校张伟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之一:空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的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的精神,扩大学生的思维角度。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展示桐庐的风景照,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照片,你们觉得咱们的家乡美吗?老师觉得非常漂亮,所以把这些美景和大家一起分享。记得有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觉得我们的家乡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养育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蔬菜、水果等,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对于土壤,我们很熟悉却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师: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中有什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二、新课展开: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 不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 同学们的桌上都放了一些新鲜土壤,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并把你获得的信息记录在任务单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小组汇报你所观察到的结果。 师:我们把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发现这些生物包括了植物、动物,老师建议刚才用手扒过土壤的同学等下下课一定要去洗手,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土壤中可能含有微生物 师:的确如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甚至很多小动物把土壤当成了他们自己

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5级9班薛笑然 一.概念 空气是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二.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物质:%。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它的恒定组成部分为氧气、氮气、氩和氖等稀有气体,可变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球上的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围内会微有变动。至于空气中的不定组成部分,则随不同地区变化而有不同,例如,靠近冶金工厂的地方会含有二氧化硫,靠近氯碱工厂的地方会含有氯等等。此外空气中还有微量的氢、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尘埃。 三.各成分的用途 Ⅰ氮气 1.化工合成 氮主要用于合成氨,反应式为N2+3H2=2NH3(条件为高压,高温、和催化剂。反应为可逆反应)还是合成纤维(锦纶、腈纶)、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原料。氮是一种营养元素,还可以用来制作化肥,例如: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等等。 2.汽车轮胎 a.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氮气几乎为惰性的双原子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气体分子比氧分子大,不易热胀冷缩,变形幅度小,其渗透轮胎胎壁的速度比空气慢约30~40%,能保持稳定胎压,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保证驾驶的舒适性;氮气的音频传导性低,仅为普通空气的1/5,使用氮气能有效减少轮胎的噪音,提高行驶的宁静度。 b.防止爆胎和缺气碾行 汽车行驶时,轮胎温度会因与地面磨擦而升高,尤其在高速行驶及紧急刹车时,胎内气温急速上升,胎压骤增。或高温导致轮胎橡胶老化,疲劳强度下降,胎面磨损剧烈,导致爆胎。而与一般高压空气相比,高纯度氮气因为无氧且几乎不含水份不含油,其热膨胀系数低,热传导性低,升温慢,降低了轮胎聚热的速度,不可燃也不助燃等特性,所以可大大地减少爆胎的几率。 c.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使用氮气后,胎压稳定体积变化小,大大降低了轮胎不规则磨擦的可能性,如冠磨、胎肩磨、偏磨,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橡胶的老化是受空气中的氧分子氧化所致,老化后其强度及弹性下降,且会有龟裂现象,这时造成轮胎使用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氮气分离装置能极大限度地排除空气中的氧气、硫、油、水和其它杂质,有效降低了轮胎内衬层的氧化程度和橡胶被腐蚀的现象,不会腐蚀金属轮辋,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也极大程度减少轮辋生锈的状况。 d.减少油耗,保护环境 轮胎胎压的不足与受热后滚动阻力的增加,会造成汽车行驶时的油耗增加;而氮气除了可以维持稳定的胎压,延缓胎压降低之外,其干燥且不含油不含水,热传导性低,升温慢的特性,减低了

第1节土壤的成分(第1课时)

第4章植物与土壤 第1节土壤的成分(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 下列哪项不属于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A. 水 B. 空气 C. 腐殖质 D. 玻璃 2. 将一个土块浸没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发现液面下降了,这个实验可以证明()A.土壤中含有水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 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D.土壤的密度大于水 3. 周末,小明想找地方挖蚯蚓做鱼饵,他能找到蚯蚓的地方是() A.乱石堆中 B.干硬的土堆中 C.小水洼中 D.湿润的草地上 4.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在生活,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原因是()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中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5. 观察所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在土壤中最常见的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植物器官是() A. 根 B. 种子

C. 茎 D. 果实 6. 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许多其他成分及生物一起组成的。下列选项中不 是土壤生物的一项是() A. 细菌 B. 蚯蚓 C. 真菌 D. 腐殖质 7. 农业生产中经常给农作物进行深耕松土,其主要目的是() A. 促进根吸收水分 B. 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C. 减少蒸腾作用 D. 减少能量消耗 8. “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条提示语是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 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 因是() A. 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 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 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植物根的呼吸 D. 植物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9.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 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 中的() A. 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一节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一节土壤的成分 一.单选题(共9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2.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5.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A.水的比热容较大 B.岩石的密度较大 C.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6.“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7.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一、复习目标导航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3、从岩石到土壤 4、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5、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二、重难点精讲 1、土壤中的生命物质——土壤生物 实验1:观察土壤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2)观察: 有一些动物,还有一些植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具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提问:土壤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物质吗? ①土壤中有空气吗?有水吗? ②土壤中有有机物吗?有无机盐吗?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实验2: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过程: 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 实验结果: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 实验结论:土壤中不全部是土壤,还有空气。 实验3:土壤中是否有水?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结果: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 实验结论:土壤中有水的存在。

实验4: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 实验原理:有机物可以燃烧。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 实验结果: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实验结论:土壤中存在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实验5: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 实验原理:部分的无机盐可以溶于水。 实验过程: 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 实验结果:发现浸出液中蒸发后有无机盐。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们分别以分子状态存在,均匀的混合在一起,要将它们分离出来比较困难,目前工业上分离空气的方法主要有3种,分别是吸附法、膜分离法、和低温法。而低温法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空气分离方法。 低温法的基本过程是先将混合空气经过压缩、膨胀和降温,直至空气液化,然后再利用氧、氮汽化温度的不同进行蒸馏分离。其流程主要有空气过滤系统、空气压缩机系统、空气预冷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压缩膨胀制冷系统及空气分离系统。其中空气压缩膨胀制冷系统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逆卡诺循环:它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假设低温热源(即被冷却物体)的温度为T0,高温热源(即环境介质)的温度为Tk, 则工质的温度在吸热过程中为T0,在放热过程中为Tk, 就是说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工质与冷源及高温热源之间没有温差,即传热是在等温下进行的,压缩和膨胀过程是在没有任何损失情况下进行的。 其循环过程为:首先工质在T0下从冷源(即被冷却物体)吸取热量q0,并进行等温膨胀4-1,然后通过绝热压缩1-2,使其温度由T0升高至环境介质的温度Tk, 再在Tk下进行等温压缩2-3,并向环境介质(即高温热源)放出热量qk, 最后再进行绝热膨胀3-4,使其温度由Tk 降至T0即使工质回到初始状态4,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对于逆卡诺循环: q0=T0(S1-S4) qk=Tk(S2-S3)=Tk(S1-S4) w0=qk-q0=Tk(S1-S4)-T0(S1-S4)=(Tk-T0)(S1-S4)由上式可见,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与工质的性质无关,只取决于冷源(即被冷却物体)的温度 T0 和热源(即环境介质)的温度Tk;降低Tk,提高T0 ,均可提高制冷系数。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可以证明:“在给定的冷源和热源温度范围内工作的逆循环,以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为最高”。任何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都小于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总上所述,理想制冷循环应为逆卡诺循环。而实际上逆卡诺循环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可以用作评价实际制冷循环完善程度的指标。通常将工作于相同温度间的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ε与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εk之比,称为该制冷机循环的热力完善度,用符号η表示。即:η=ε/εk。 现在工业上主要使用的空分装置就是KDON48000/8000型空分装置,其流程主要包括: ⑴空气净化: 过滤及压缩:原料空气自吸入口吸入,经自洁式空气过滤器,除去灰尘及其它机械杂质,空气经过滤后经离心式空压机压缩至压缩至0.575Mpa 后经空气冷却塔预冷,空气自下而上穿过空气冷却塔,在冷却的同时,又得到清洗。 预冷:进入空冷塔的水分为两段。下段为由凉水塔来的冷却水,经循环水泵加压入空冷塔中部自上而下出空冷塔回凉水塔。上段为由水冷塔来的冷却水,经水冷塔与由分馏塔来污氮气热质交换冷却后由冷冻水泵加压,送入空气冷却塔顶部,自上而下出空气冷却塔回凉水塔。空气经空气冷却塔冷却后,温度降至18℃。 纯化:空气经空气冷却塔冷却后进入切换使用的分子筛纯化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残留的水蒸汽被吸附。分子筛吸附器为卧式双层床结构,下层为活性氧化铝,上层为分子筛,两只吸附器切换工作。当一台吸附器工作时,另一台吸附器则进行再生、冷吹备用。由分馏塔来的污氮气,经蒸汽加热器加热至-170℃后,入吸附器加热再生(高温再生时,再生气经蒸汽加热器及电加热器加热至260℃后,入吸附器加热再生),脱附掉其中的水份及CO2,再生结束由分馏塔来的污氮气冷吹,然后排入大气放空。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 土壤的成分教案

《第1节土壤的成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腐殖质成分。依据收集到证据后得出结论;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观察探究为核心,采用设疑—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情景教学及多媒体辅助等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真实的实践中学习新知。 【学法指导】:以观察实验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坚持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一袋、干燥土壤一袋、一个放大镜、一个烧杯、一把药匙、一根筷子、一杯水、一张记录表,一个纸盒,一张报纸,五根牙签等。 演示材料:酒精灯石棉网干土火柴铁盒三脚架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猜测: 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大胆的说说你的预测。 实验(一):观察新鲜土壤 1.请同学们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花园里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 2、从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3.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 4.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 5.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 6.阅读资料:(课件呈现) 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 实验(二):用沉淀法了解土壤大成分 1.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2.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3.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 4.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5.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6.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说说土壤中有什么? 课件呈现: 放大后得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演示实验:用加热土壤,验证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1 .师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