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内官宫官内侍省

内官

惠妃一人丽妃一人华妃一人淑仪一人德仪一人贤仪一人顺仪一人婉仪一人芳仪一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宫官

尚宫二人

司记二人黄记二人掌记二人女史六人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

尚仪二人

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彤史二人

尚服二人

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

尚食二人

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司饣喜二人典嬉二人掌饣喜二人女史四人

尚寝二人

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二人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

尚功二人

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典正四人女史四人内侍省

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给事八人主事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谒者

监六人内谒者十二人内典引十八人内寺伯二人寺人六人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掖庭局

令二人丞三人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宫教博士二人监作四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宫闱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人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掌固四人

奚官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内仆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

内府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

内官:(《春秋左氏传》曰:“不腆先君之嫡,以备内官。”又曰:“内官不及同姓。”杜预曰:“谓嫔御也。”《周官》有夫人、嫔、世妇、女御之位,听天下之内治。汉、晋已来,虽有位号,多不尽备。隋氏法《周官》而悉置焉,则列夫人、嫔、姥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充百二十位。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皇朝因之。今上天溥施,犹防女宠,故省内官,将以垂范,而六尚仍旧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古者,帝誉立四妃,盖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后也。至舜,不立正妃,盖但三妃而已,谓之三夫人。自夏、殷已降,复有立者,视三公位;虽云古制,数颇繁焉。其余沿革,事不经见。隋氏依《周官》,立三夫人。皇朝上法古制,而立四妃,其位:贵妃也,淑妃也,德妃也,贤妃也。今上以为后妃四星,其一后也,既有后位,复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因省嫔妇、女御之数,改定三妃、六仪、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备内官。其位:惠妃也,丽妃也,华妃也。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可以坐而论礼者则进,无则阙焉。)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内则无所不统,故不以一务名焉。

六仪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嫔之位也。夏后氏因三夫人增以三三而九,列九嫔之位。汉初无闻。至武帝,始制婕妤、侄娥、容华、充衣,数不至九,其位在嫔。后魏孝文改定内官。隋氏依《周官》,尽立其名秩。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六仪之位,以备其职焉。)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一、淑仪,二、德仪,三、贤仪,四、顺仪,五、婉仪,六、芳仪。)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殷人因九嫔增以三九二十七,列二十七世妇之位。其制增损,累代不恒。前汉十四等。后汉贵人、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隋氏依《周官》,制婕妤等二十七人。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美人之位,以备其职焉。)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女御之位也。周人因二十七世妇增以三二十七,列八十一女御之位。旧制沿革,略同于上注。隋氏依《周官》,制宝林、御女、采女等。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才人之位,以备其职焉。)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宫官:(《周礼宗伯》:“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郑玄云:“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女府、女史、女奴之有才智者。”《魏略》:“魏明帝游宴在内,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为女尚书,省奏事。”《晋令》有崇德毁大监、尚衣?尚食大监,并银章、艾绶,二千石;崇华殿大监、元华食监、都监、上监,铜印、墨绶,千石;女史、贤人、恭人、中使、大使,碧纶绶。宋明帝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置其职。两齐、梁、陈不见。后魏、后周亦拟外官置内职。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宫官之职,六尚视从九品,六司视勋

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炀帝改置六尚局,职掌略同,皆加其品秩。一、尚官局,管司言,掌宣传启奏;司簿,主名录计度;司正,主格式推罚;司闱,主门合管钥。二、尚仪局,管司籍,主经史教学;司乐,掌音律;司宾,主宾客;司赞,主赞相导引。三、尚服局,管司玺,主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主汤沐、巾栉、玩弄等物;司仗,主仗卫戎器。四、尚食局,管司膳,主膳羞;司酝,主酒醴、醯醢;司药,主医巫、药剂;司饣喜,主廪饩、柴炭。五、尚寝局,管司设,主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主舆、辇、扇、伞,执持羽仪;司苑,主园囿种植,蔬菜、瓜果;司灯,主灯火。六、尚工局,管司制,主营造、裁缝;司宝,主金玉、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六尚十二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女史,流外,量事而置,多者十人。皇朝内职多依隋制。)

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司言二人,正六品;典言二人,正七品;掌簿二人,正八品。司闱二人,正六品;典簿六人,正七品;掌簿二人,正八品。司闱六人,正六品;典闱六人,正七品;掌闱六人,正八品。

尚宫掌导引中宫, 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四司之官属。凡六尚事物出纳文籍,皆印署之。(六尚须物,外物之司受敕连署牒,仍取尚宫押印,司记录目,为抄出,付内侍省受牒,便移外司。其五尚之印唯于当司宫内行用,不得印出外文牒。)

司记掌印。凡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审而付行焉。典记、掌记佐之。(余司二佐并准此。)女史掌执文书。(余女史准此。)

司言掌宣传启奏之事。(凡有敕处分,承敕人宣付司言连署、案记,别钞一本,付门司传出。若外司附奏,受事人奏闻,承敕处分,传付外司;仍录事目、旨意,亦连署为案。)

司簿掌宫人名簿、廪赐之事。

司闱掌宫闱管钥之事。

尚仪局:尚仪二人,正五品。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司乐四人,正六品;典乐四人,正七品;掌乐四人,正八品。司宾二人,正六品;典宾二人,正七品;掌宾二人,正八品。司赞二人,正六品;典赞二人,正七品;掌赞二人,正八品。彤史二人,正六品。(《石氏星经》:“女史一星,妇人之微者。”《周礼》:“女史掌王后之礼职,以诏后理内政,统内官,书内令。后之事,以礼从。”《诗》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毛传》曰:“古者,后、夫人必有女生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之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箸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彤管,以赤心正人也。”)尚仪掌礼仪起居, 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官属。

司籍掌四部经籍教授、笔札、几案之事。

司乐掌率乐人习乐、陈县、拊击、进退之事。

司宾掌宾客朝见、宴会赏赐之事。

司赞掌朝见、宴会赞相之事。(凡朝会,司赞引客立于殿庭,司言宣敕赐坐,司赞引升就席。酒至,起,再拜;食至亦起。)

尚服局:尚服二人,正五品。(《周礼》:“内司服掌王后六服: 衣、プ翟、阙翟、鞠衣、展衣、衤彖衣、素纱。”司马彪《续汉志》:“皇后谒庙,服绀上、阜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条。假结,首饰步摇、簪珥。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掺。八爵、九华、熊、虎、赤罢、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 绕,以翡翠为华。绶、佩同乘舆。”魏、晋、宋、齐、梁、陈略同。后魏,北齐皇后玺,绶、佩同乘舆,假髻,步摇,十二镆,八爵、九华。助祭、朝会以衤彖衣,郊、 以プ翟,小宴以阙翟,亲蚕以鞠衣,见皇帝以展衣,宴居以衤彖衣,俱有蔽膝、织成绲带。后周皇后衣十二等。翟衣六:从祀、郊、 ,享先皇,服 衣;祭阴社,朝命妇,服衤 衣;献茧,服惊衣;采桑,服 衣;听女教,服 衣;归宁,服<失羽>衣,以 雉为领、衤票。临妇学,燕命妇,苍衣;春斋、祭还,青衣;夏斋、祭还,朱衣;采桑斋、采桑还,黄衣;秋斋、祭还,素衣;冬斋、祭还,玄衣;其衤票、领以相生色,华皆十二树。隋初,皇后首饰花十二树。衤韦衣,青纱内单,黼领,罗谷衤票、衤巽,蔽膝,大带,以青衣,革带,青 蔑、舄,金饰,白玉佩,玄组绶,祭及朝会则服。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舄、革带随衣色,余同衤韦衣,亲蚕则服。青衣,青罗为之,制同鞠衣,去华、大带、佩、绶,见帝则服。朱衣,绯罗为之,制如青衣,宴宾则服。炀帝令牛弘等制皇后服四等:衤韦衣,以 翟,五彩重行,十二等;首饰花十二钿,小花<耳毛>十二树,两博鬓;素纱内单,黼领;罗毅衤票、衤巽,皆以朱;蔽膝随裳色,以为缘,用翟三章;大带随衣色,饰以朱、绿之锦,青绿;革带,青 蔑、舄,以金饰;白玉佩,玄组绶,章采、尺寸同乘舆,祭及朝会则服。鞠衣,小花十二树。青衣、朱服,皆参准宋太始及梁、陈故事增损用之。皇朝因之。)司宾二人,正六品;(凡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之宝皆以金为之,并不行用。其应封令书,太皇太后、皇太后用宫官印,皇后用内侍省印焉。)典宝二人,正七品;掌宝二人,正八品。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司饰二人,正六品;典饰二人,正七品;掌饰二人,正八品。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

尚服掌供内服用采章之数。(凡皇后之衣服,一曰衤韦衣,二曰鞠衣,三曰礼衣;首饰花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衤韦衣,深青织成为之,文为 雉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罗谷衤票、衤巽,皆用朱色;蔽膝随裳色,以纟取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裹,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青 蔑、舄,舄加青饰;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章采、尺寸与乘舆同。受册、助祭、朝会则服之。鞠衣,黄罗为之,其蔽膝、大带及衣革带、 蔑、舄随衣色;余与衤韦衣同,唯无翟。亲蚕则服之。钿钗礼衣,十二钿,服通用杂色,制与上同;双佩,小绶;去舄,加履。宴见宾客则服之。内命之服:花钗,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质,罗为之,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而下。第一品花钗九树;宝钿准花数,下准次;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树,翟五等。并素纱中单,黼领;朱衤票、衤巽,亦通用罗壳;蔽膝随裳色,以鲰为领缘,加以文绣,重翟为章二等,一品已下皆同;大带,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青 蔑、舄,佩、绶。内命服受册、从蚕、朝会则服之。钿钗礼衣,通用杂色,制舆上同,加双佩、小绶,纟句履;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内命妇常参见则服之。凡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及女官之服,礼衣通用杂色,制与上同,唯无首饰、佩、绶。七品已上有大事则服之。寻常供奉则公服,去中单、蔽膝、大带。九品已上,大事及寻常供奉并公服。东宫准此。女史则半袖裙襦。) 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司之官属。

司宝掌琮宝、符契、图籍。(凡神宝、受命宝、铜鱼符及契、四方传符,皆识其行用之别安置,具立文簿。外司请用,执状奏闻,同检出付,仍录案记;符还,朱书记之。)

司衣掌衣服、首饰。

司饰掌膏沐、巾栉、玩弄器物之事。

司仗掌羽仪仗卫之事。

尚食局:尚食二人,正五品。司膳四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司酝二人;正六品;典酝二人,正七品;掌酝二人,正八品。司药二人,正六品;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司饣喜二人,正六品;典饣喜二人,正七品;掌饣喜二人,正八品。

尚食掌供膳羞品齐之数, 司膳、司酝、司药、司馆四司之官属。凡进食,先尝之。

司膳掌割烹煎和之事。

司酝掌酒醴 饮之事。

司药掌医方药物之事。

司饣喜掌给宫人廪饩、饮食、薪炭之事。

尚寝局:尚寝二人,正五品。(《周礼》:“女御,掌御叙于王之燕寝。”)司设二人,正六品,典设二人;正七品;掌设二人,正八品。司舆二人,正六品;典舆二人,正七品;掌舆二人,正八品。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司灯二人,正六品;典灯二人,正七品;掌灯二人,正八品。

尚寝掌燕寝进御之次叙, 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之官属。

司设掌帷帐、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司舆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

司苑掌园苑种殖蔬果之事。

司灯掌灯烛膏火之事。

尚功局:尚功二人,正五品。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司计二人,正六品;典计二人,正七品;掌计二人,正八品。

尚功掌女工之程课,总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四司之官属。

司制掌衣服裁制缝线之事。

司珍掌金玉宝货之事。

司彩掌彩物、缯锦、丝臬之事。

司计掌支度衣服、饮食、薪炭之事。

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

宫正掌戒令、纟 禁、谪罚之事。(凡宫人已上有不供职事,违犯法式,司正已下起牒,取宫正裁。事小,局司决罚;事大,绿状奏闻。)司正、典正佐之。

内侍四人,从四品上;(《石氏星经》:“宦者四星,在帝座西。”《周礼》有内小臣、阍人、寺人。郑玄云:“今谓之宦人。”《诗》有《巷伯》,寺人孟子之作。春秋时皆谓之寺人。战国时,赵有宦者令缪贤。《汉书百官表》云:“少府,泰官。属官有中书谒者等令、丞,诸仆射署官皆属焉。”又云:“詹事,掌皇后、太子家,属官有中长秋、私府,诸宦官皆属焉。成帝省,并属大长秋。”又云:“将行,秦官。景帝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秩二千石。”后汉常用宦者,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谒见关通之,出则从。属官有丞、中宫仆、谒者?私府

署令。又少府属官有中常侍、画室?玉堂等署长、冗从仆射、掖庭?永巷?御府?祠祀?钩盾等令、暴室?永安丞,皆宦者。又太后所居宫卿少府,职如长秋;位在同名卿上。魏改在九卿下。晋大长秋卿有后则置,无后则省。宋、齐因之。梁大长秋主诸宦者,以司宫闱之职,统中署、奚官、暴室、华林等署。陈氏亦同。后魏有大长秋,又置内侍长四人,掌顾问、拾遣、应对。北齐中侍中省有中侍中二人、中常侍四人,掌出入门合;长秋寺,掌诸宫合,卿、中尹各一人,领掖庭、晋阳?中山宫、中官仆、奚官等令。后周六官有司内上士、小司内中士、巷伯中士等官。隋内侍省署内侍二人、内常侍二人,内侍则旧长秋,内常侍则旧中常侍也。炀帝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长秋监,置令一人,正四品;少令一人,从五品;丞二人,正七品;并用士人。罢内谒者员,又省内仆、内谒音局,所领惟掖庭、宫闱、奚官三署而已,亦参用士人。大业五年,又置内谒者员。皇朝依开皇,复为内侍省,置内侍二人,今加至四人。龙朔二年改为内侍监,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司宫台,神龙元年复为内侍。中官之贵,极于此矣。若有殊勋懋绩,则有拜大将军者,仍兼内侍焉。)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秦有中常侍,汉因之,银 左貂,给事殿省,秩千石,并用士人。后汉悉用宦官,掌侍左右,入内宫,赞导内外事。永平中,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和帝幼冲,窦宪执政,钩盾令郑众等专谋禁中,遂收宪印绶,超迁大长秋,封巢阝乡侯。由是宦官用事,其员稍增,中常侍至十人,改以金 左貂。邓后临朝,委用渐大,兼领卿署,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顺帝已下,迭居端要。献帝末,有董卓之难,自是诸宦署悉用士人焉。后魏有中谒者仆射等官员。至太武帝时,有宦人宗爱。文明冯后时,宦官用事,大者令、仆,小者卿、守;赵默为选曹尚书,张 封异姓王。北齐中侍中省有中常侍四人,掌出入门禁。隋内侍省内常侍二人,炀帝改为内承奉,正五品。皇朝复为内常侍。)内侍之职,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 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之官属。内常侍为之贰。凡季春吉日,皇后亲蚕于功桑,享先蚕于北郊,则升坛执仪。(《周礼内宰》云:“仲春,诏王后帅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续汉志》:“三月,皇后帅公、卿、列侯夫人亲蚕,祀先蚕于柬郊。”魏遵《周礼》,蚕于北郊。晋武杨皇后蚕于西郊,依汉故事。东晋阙。宋孝武大明四年,于台城西白石里为西蚕,设兆域,置殿七间及蚕观。历齐、梁、陈,并有其礼。后魏无闻。北齐置蚕坊于城北。后周皇后乘翠辂,帅三妃等至蚕所,以少牢规祭,进奠先蚕西陵氏。惰于宫北三里为坛,高四尺,季春上巳,皇后服鞠衣,乘重翟,帅三夫人、九嫔、内外命妇,以太牢制币祭先蚕于坛上,用一献。祭讫,亲桑,位于坛,东面。尚功进金钩,典制奉筐。皇后采三条,反钩;命妇各依班采五条、九条而止;世妇于蚕母受切桑,洒讫,皇后乃还。皇朝因用其礼。)凡中宫大驾出入,则为之夹引焉。(大驾内谒者四人、内给事二人、内常侍二人、内侍二人,并骑,分左、右。内寺伯二人,领寺人六人,分夹重翟车。)内给事八人,从五品下;(《周礼》有内小臣之职,掌王后之命。后出入则前驱,后有好事于四方则使往,有好令于公卿大夫亦如之。后汉少府有给事黄门,六百石,常侍左右,止在内宫门,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自魏、晋至于梁、陈无其职。后魏有中给事中,太和二十二年改为中给事。北齐中侍中省有中给事中四人。炀帝改为内承直,从五品。皇朝复为内给事。)主事二人,从九品下。(隋内侍省主事二人;开皇十六年,加置内侍主事二十员,以承门合。皇朝置二人,掌付事勾稽省抄也。)内给事掌判省事。凡元正、冬至群官朝贺中宫,则出入宣传。凡宫人之衣服、费用,则具其品秩,计其多少,春、秋二时,宣送中书。(若用府藏物所造者,每月终,门司以其出入历为二簿闻奏。一簿留内,一簿出付尚

书比部勾之。)

内谒者,监六人,正六品下;内谒者十二人,从八品下;(后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三人,四百石,主报中章。后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内侍省有内谒者监六人,内谒者十二人。炀帝三年,罢内谒者;五年,又置。皇朝因之。)内典引十八人。(皇朝置,流外。)内寺伯二人,(正七品下;《周礼》:“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禁令。”隋内侍省有内寺伯二人,皇朝因之。)寺人六人。(隋置,皇朝因之,流外。掌中宫驾出入则执御刀。)

内谒者监掌内宣传。凡诸亲命妇朝会,所司籍其人数,送内侍省。(命妇下车,则引入朝堂,然后奏闻。)内谒者掌诸亲命妇朝集班位。内典引掌命妇朝参出入监引之事。

内寺伯掌纟 察诸不法之事。岁大雠,则监其出入。

掖庭局:令二人,从七品下;(《诗》之巷伯也,至秦为永巷,汉武帝更名掖庭,有令、丞。后汉掖庭令一人,六百石,左?右丞、从丞各一人,掌后宫贵人聚采女事。魏、晋并有掖庭令、黄门令,而非宦者。后魏有掖庭监。北齐长秋寺统掖庭署令、丞。隋内侍省统掖庭令、丞各二人,皇朝因之。)丞三人,从八品下。(汉掖庭有左、右丞。北齐有掖庭丞。隋掖庭丞三人,皇朝因之。)计史二人。(掌料功程事。)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北齐掖庭、中山、晋阳署各有宫教博士二人,隋掖庭有宫教博士十三人,皇朝置二人。)监作四人,从九品下。(皇朝置,监宫中杂作之事。)典事十人。(皇朝置,流外。)掖庭局令掌宫禁女工之事。凡宫人名籍,司其除附;功桑养蚕,会其课业。丞掌判局事。计史掌料功程。博士掌教习宫人书、 、众艺。监作掌监当杂作。典事典诸工役。

宫闱局:令二人,从七品下;(《周礼》有阍人,王宫每门四人,掌王宫中门之禁,凡内外命妇出入则为之辟。隋置,皇朝因之。)丞二人,从八品下。(隋置,皇朝因之。)内阍人二十人。(周礼有阍人之职,皇朝因而置之。)内掌扇十六人。(皇朝置。)内给使,无常员。(北齐内职有散给使五十人,皇朝因之。)宫闱令掌侍奉宫闱,出入管 。凡大享太庙,帅其属诣于室,出皇后神主,置于舆而登座焉;既事,纳之。凡宦人无官品者,称内给使;(亲王府名散使。)若有官及经解免应叙选者,得令长上。其小给使学生五十人。(其博士取八品已上散官有艺业者充。)皆 其名籍,以给其粮廪。丞掌判局事。内阍人掌承传诸门管龠。内掌扇掌中宫伞扇。内给使掌诸门进物、出物之历。

奚官局:令二人,正八品下;(《周礼》酒人、浆人、篷人、醢人、醯人、盐人、幂人、女祝、内司服、缝人、守祧,并奄官所职也,皆有女奴、奚、隶焉。郑玄云:“古者,男、女没入县官,皆曰奴;少有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官女也。汉暴室丞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如之。梁、陈大长秋寺统奚官署,北齐大长秋寺统奚官署令、丞,隋内侍省统奚官局令、丞,皇朝因之。)丞二人,正九品下;(隋置,皇朝因之。)典事四人。(皇朝置之。)奚官局令掌奚隶工役,宫官品命;丞为之贰。凡宫人有疾病,则供其医药;死亡,则给其衣服,各视其品、命,仍于随近寺、观为之修福。虽无品,亦如之。凡内命妇五品已上亡,无亲戚,于墓侧三年内取同姓中男一人以时主祭;无同姓,则所司春、秋以一少牢祭焉。

内仆局:令二人,正八品下;(后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仆一人,千石,主驭。北齐长秋寺统中宫仆署令、丞。隋内侍省统内仆局令、丞,炀帝大业三年废内仆局,皇朝复置。)丞二人,正九品下;(隋置三人,皇朝置二人。)驾士一百四十人;(皇朝置之。)典事八人。(皇朝置之。)内仆令掌中宫车乘出入导引;丞为之

贰。凡中宫有出入,则令居左,丞居右,而夹引之。

唐朝官职表

唐朝官职表

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 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

唐朝军队官职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唐代中央在君相对军国大政进行决策的前提下,尚书省兵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唐代军队的统领和指挥机关前后变化最大。从最初的行台、天策上将府,到藩镇节度使、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终唐之世,唐朝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军队领导组织和指挥机构。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从三品下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

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宫官职详解 官宫官侍省 官 惠妃一人丽妃一人华妃一人淑仪一人德仪一人贤仪一人顺仪一人婉仪一人芳仪一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宫官 尚宫二人 司记二人黄记二人掌记二人女史六人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 尚仪二人 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彤史二人 尚服二人 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 尚食二人 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司饣喜二人典嬉二人掌饣喜二人女史四人 尚寝二人 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二人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 尚功二人 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典正四人女史四人侍省 侍四人常侍六人给事八人主事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谒者 监六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掖庭局 令二人丞三人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宫教博士二人监作四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宫闱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阍人二十人掌扇十六人给

使无常员掌固四人 奚官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仆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 府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 官:(《春秋左氏传》曰:“不腆先君之嫡,以备官。”又曰:“官不及同姓。”杜预曰:“谓嫔御也。”《周官》有夫人、嫔、世妇、女御之位,听天下之治。汉、晋已来,虽有位号,多不尽备。隋氏法《周官》而悉置焉,则列夫人、嫔、姥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充百二十位。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皇朝因之。今上天溥施,犹防女宠,故省官,将以垂,而六尚仍旧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古者,帝誉立四妃,盖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后也。至舜,不立正妃,盖但三妃而已,谓之三夫人。自夏、殷已降,复有立者,视三公位;虽云古制,数颇繁焉。其余沿革,事不经见。隋氏依《周官》,立三夫人。皇朝上法古制,而立四妃,其位:贵妃也,淑妃也,德妃也,贤妃也。今上以为后妃四星,其一后也,既有后位,复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因省嫔妇、女御之数,改定三妃、六仪、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备官。其位:惠妃也,丽妃也,华妃也。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可以坐而论礼者则进,无则阙焉。)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则无所不统,故不以一务名焉。 六仪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嫔之位也。夏后氏因三夫人增以三三而九,列九嫔之位。汉初无闻。至武帝,始制婕妤、侄娥、容华、充衣,数不至九,其位在嫔。后魏孝文改定官。隋氏依《周官》,尽立其名秩。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六仪之位,以备其职焉。)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一、淑仪,二、德仪,三、贤仪,四、顺仪,五、婉仪,六、芳仪。)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殷人因九嫔增以三九二十七,列二十七世妇之位。其制增损,累代不恒。前汉十四等。后汉贵人、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隋氏依《周官》,制婕妤等二十七人。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美人之位,以备其职焉。)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女御之位也。周人因二十七世妇增以三二十七,列八十一女御之位。旧制沿革,略同于上注。隋氏依《周官》,制宝林、御女、采女等。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才人之位,以备其职焉。)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宫官:(《周礼宗伯》:“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玄云:“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女府、女史、女奴之有才智者。”《魏略》:“魏明帝游宴在,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为女尚书,省奏事。”《晋令》有崇德毁大监、尚衣?尚食大监,并银章、艾绶,二千石;崇华殿大监、元华食监、都监、上监,铜印、墨绶,千石;女史、贤人、恭人、中使、大使,碧纶绶。宋明帝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置其职。两齐、梁、不见。后魏、后周亦拟外官置职。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宫官之职,六尚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炀帝改置六尚局,职掌略同,皆加其品秩。一、尚官局,管司言,掌宣传启奏;司簿,主名录计度;司正,主格式推罚;司闱,主门合管钥。二、

明朝官职详表

明朝官职详表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

唐朝官员品级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唐代官位一览表

唐代官位一览表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 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职官:黃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 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別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別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内官宫官内侍省 内官 惠妃一人丽妃一人华妃一人淑仪一人德仪一人贤仪一人顺仪一人婉仪一人芳仪一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宫官 尚宫二人 司记二人黄记二人掌记二人女史六人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 尚仪二人 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彤史二人 尚服二人 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 尚食二人 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司饣喜二人典嬉二人掌饣喜二人女史四人 尚寝二人 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二人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 尚功二人 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典正四人女史四人内侍省 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给事八人主事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谒者 监六人内谒者十二人内典引十八人内寺伯二人寺人六人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掖庭局 令二人丞三人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宫教博士二人监作四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宫闱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人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掌固四人 奚官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内仆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 内府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 内官:(《春秋左氏传》曰:“不腆先君之嫡,以备内官。”又曰:“内官不及同姓。”杜预曰:“谓嫔御也。”《周官》有夫人、嫔、世妇、女御之位,听天下之内治。汉、晋已来,虽有位号,多不尽备。隋氏法《周官》而悉置焉,则列夫人、嫔、姥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充百二十位。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皇朝因之。今上天溥施,犹防女宠,故省内官,将以垂范,而六尚仍旧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古者,帝誉立四妃,盖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后也。至舜,不立正妃,盖但三妃而已,谓之三夫人。自夏、殷已降,复有立者,视三公位;虽云古制,数颇繁焉。其余沿革,事不经见。隋氏依《周官》,立三夫人。皇朝上法古制,而立四妃,其位:贵妃也,淑妃也,德妃也,贤妃也。今上以为后妃四星,其一后也,既有后位,复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因省嫔妇、女御之数,改定三妃、六仪、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备内官。其位:惠妃也,丽妃也,华妃也。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可以坐而论礼者则进,无则阙焉。)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内则无所不统,故不以一务名焉。 六仪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嫔之位也。夏后氏因三夫人增以三三而九,列九嫔之位。汉初无闻。至武帝,始制婕妤、侄娥、容华、充衣,数不至九,其位在嫔。后魏孝文改定内官。隋氏依《周官》,尽立其名秩。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六仪之位,以备其职焉。)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一、淑仪,二、德仪,三、贤仪,四、顺仪,五、婉仪,六、芳仪。)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殷人因九嫔增以三九二十七,列二十七世妇之位。其制增损,累代不恒。前汉十四等。后汉贵人、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隋氏依《周官》,制婕妤等二十七人。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美人之位,以备其职焉。)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女御之位也。周人因二十七世妇增以三二十七,列八十一女御之位。旧制沿革,略同于上注。隋氏依《周官》,制宝林、御女、采女等。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才人之位,以备其职焉。)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宫官:(《周礼宗伯》:“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郑玄云:“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女府、女史、女奴之有才智者。”《魏略》:“魏明帝游宴在内,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为女尚书,省奏事。”《晋令》有崇德毁大监、尚衣?尚食大监,并银章、艾绶,二千石;崇华殿大监、元华食监、都监、上监,铜印、墨绶,千石;女史、贤人、恭人、中使、大使,碧纶绶。宋明帝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置其职。两齐、梁、陈不见。后魏、后周亦拟外官置内职。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宫官之职,六尚视从九品,六司视勋

官职对照表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附注 一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二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三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四品深绯二梁冠金带十一銙银饰鱼袋象笏 五品浅绯二梁冠金带十銙银饰鱼袋象笏 六品深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 七品浅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 八品深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睿宗文明元年后 九品浅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八品以下为“碧” 庶民白黄铜铁带七銙无无 注: 1、“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赐五品以 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庭时须经检查,以防止作伪。武则天时,曾改佩 鱼为佩龟。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于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 2、“带”:指皮革制的腰带。“金带”、“玉带”、“银带”是指装饰革带用的金、银、玉制品, 称为“带銙”。皮革制的腰带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就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 官员的级别地位。有的记载说:一、二品官员用金带,三、四、五、六品用犀带,七、八、 九品用银带。 3、武后延载元年(694)规定: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着绣袍,上面所绣图案为:诸王为盘龙、 鹿;宰相为凤池;尚书为对雁;十六卫将军各卫分别是:麒麟、虎、鹰、牛、鹘、狮子、豸 等,并绣文字于其上。 4、服色以散官为依据,并不根据现任职务。 资料来源:刘昫《旧唐书·舆服志》,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车服志》,王溥《唐会要》31 卷、32卷 宋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一品紫七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二品紫六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三品紫五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四品紫五梁冠金带金鱼袋象笏五品绯五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六品绯四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七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八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九品绿二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庶民白铁角带 注:

唐代官职对照表

唐代官职对照表: 天策上将军:李渊为李世民专设的职位,位在王公及百官之上,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不经过朝廷直接调动全国军队。 太尉、司徒、司空:唐代三公,正一品,虚衔,并无实际权力,多为元老重臣的加衔尚书令:尚书省的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总理,政府最高行政官员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副总理 尚书左、右丞:地位略高于尚书,低于尚书仆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国务委员或政府秘书长 尚书:正三品,相当于今天的部长 侍郎: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 中书令:中书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书,类似于皇帝的秘书长。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中书舍人:中书省直接负责书写敕书的官员,正五品,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起草文件的秘书。 侍中:门下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审核封驳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并对重大事务发表意见,并在诏书上副署,唐代没有侍中签字盖印的诏书不能生效,其职权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议会议长 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散骑长侍: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谏议大夫: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给事中:门下省官员,有对相关事务的诏书进行审核修改封驳的权力

秘书监:秘书省的首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主任 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首长 秘书郎:秘书省官员,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纪录和统计的机要秘书大理寺卿:又称廷尉,最高司法官员,类似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正二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左右金吾卫大将军:从三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 左右千牛卫大将军:统领侍卫,负责皇帝、太子、亲王的警卫工作左右监门卫大将军:负责宫廷出入人员审查,把守皇宫各门 行台尚书令、仆射: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省长 行军总管、都督: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军区司令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商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秦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

唐朝官制

唐朝官制 大致上延续了隋朝的体制,主要分为省、台、寺、监四大组成部分。 省 唐朝的中央政府有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都事十二人,从七品上。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 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司封、司勋、考功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户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度支、金部、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礼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部、膳部、主客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兵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职方、驾部、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刑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官、比部、司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工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屯田、虞部、水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4.秘书省(掌经籍图书)设秘书监一人,从三品。秘书少监二人,从四品上。秘书丞一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 目录 ?1中央官制 ? 1.1三省六部 ? 1.2九寺五监 ? 1.3宫廷侍从机构 ?2地方官制 ?3武官系统 ?4官员品级 ?5唐代官职一览 ?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

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 三省六部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 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最新精选】唐朝官职表

【最新精选】唐朝官职表 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 尚书令: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但也有以尚书令而录尚书事者,则权职重大。行台:行台是魏晋至金代尚书在外设置的临时分支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驻行在当地设立的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pú y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上将军、卫将军、卫司马。仆射:汉之后以仆射为名的,仅见尚书仆射,位在尚书令之下。都督: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指挥官官名。 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骁骑将军、车骑将军、飞将军。 侍中:隋唐、五代、宋,与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长官为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其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