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ndroid移动终端隐私数据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Android移动终端隐私数据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第1章绪论 .. (1)

1.1 课题来源 (1)

1.2 课题背景 (1)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3)

1.4.1 隐私数据安全强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3)

1.4.2 隐私数据泄露检测策略的研究现状 (4)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6)

第2章Android相关理论介绍 (7)

2.1 Android系统架构 (7)

2.1.1 应用程序 (7)

2.1.2 应用程序框架 (8)

2.1.3 系统运行库 (8)

2.1.4 Linux内核 (9)

2.2 Android数据存储方式 (10)

2.2.1 SharedPreference存储 (10)

2.2.2 SQLite存储 (10)

2.2.3 ContentProvider存储 (11)

2.2.4 文件存储 (11)

2.3 安装包APK文件 (11)

2.4 Android应用程序组件 (12)

2.4.1 活动Activities (12)

2.4.2 服务Services (13)

2.4.3 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 (14)

2.4.4 内容提供者ContentProviders (14)

2.5 本章小结 (15)

第3章Android移动终端隐私数据保护系统的设计 (16)

3.1 Android移动终端隐私数据保护系统需求分析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3.1.1 隐私数据的分析与定义 (16)

3.1.2 隐私数据泄露途径的分析 (17)

3.1.3 功能性需求分析 (17)

3.1.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19)

3.2 隐私数据保护策略设计 (20)

3.2.1 隐私数据安全强化 (20)

3.2.2 隐私数据泄露拦截 (21)

3.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21)

3.4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3)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23)

3.6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25)

3.6.1 访问控制模块设计 (25)

3.6.2 文件保护模块设计 (26)

3.6.3 恶意行为监控模块设计 (27)

3.6.4 隐私数据泄露拦截模块设计 (31)

3.6.5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36)

3.7 本章小结 (36)

第4章Android移动终端隐私数据保护系统的实现 (37)

4.1 访问控制模块实现 (37)

4.1.1 自定义锁屏子模块实现 (37)

4.1.2 应用锁定子模块实现 (39)

4.2 文件保护模块实现 (41)

4.3 恶意行为监控模块实现 (42)

4.3.1 应用预处理子模块实现 (42)

4.3.2 恶意行为检测子模块实现 (45)

4.3.3 恶意行为拦截子模块实现 (47)

4.4 隐私数据泄露拦截模块实现 (49)

4.4.1 流量监控子模块实现 (49)

4.4.2 隐私数据检测子模块实现 (53)

4.4.3 隐私数据拦截子模块实现 (55)

4.5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55)

4.6 本章小结 (56)

第5章Android移动终端隐私数据保护系统的测试 (57)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5.1 系统测试环境 (57)

5.2 系统功能测试 (57)

5.2.1 访问控制模块测试 (57)

5.2.2 文件保护模块测试 (62)

5.2.3 恶意行为监控模块测试 (64)

5.2.4 隐私数据泄露拦截模块测试 (66)

5.3 性能测试 (67)

5.4 本章小结 (68)

结论 (69)

参考文献 (7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73)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权限 (74)

致谢 (75)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绪论

1.1 课题来源

本文课题的来源是国家网信办课题。本文针对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的隐私数据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完成了Android移动终端隐私数据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 课题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而网络环境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中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份,我国的互联网用户高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90.1%。相较于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提升了2.4个百分比。由此可见,现如今,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了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提升,同时,网民个人上网设备也在逐步的向手机端集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覆盖范围更广。根据eMarketer[4]的研究,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19亿,预计这一数字将于2016年达到22亿。近年来,手机行业发展迅速,仅仅几年时间走完了电脑几年的路程,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硬件配置也更加让人难以置信,从前的摩尔定律似乎已经无法定义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在手机操作系统方面,Android系统关注度占据绝对主流。2015年度中国手机市场[5]显示,Android系统的手机占据82%的关注比例,其次为苹果ios系统,获得15%的关注比例,windows phone的系统关注度为2%。整体来看,Android系统一统江湖的局面仍将持续。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承载了大量生活应用,但关于手机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手机安全隐患重重[6]。文献[7]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某互联网安全中心接到的手机用户报案就有1147例,报案总金额831.8万元,报案人均损失高达7252元。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病毒木马,都是通过代码构筑的程序,只要是程序就会有漏洞,因此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系统的各种漏洞通过各种病毒、木马进行非法活动,流量偷跑、手机银行卡盗刷、恶意程序、钓鱼网站、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

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或隐私保护法规汇总

国外在企业收集、利用公众信息方面的 政策、措施、规定、法规。 一、美国 1.《隐私权法》 1974 年12 月31 日, 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隐私权法》(Privacy Act)1, 1979 年, 美国第96届国会修订《联邦行政程序法》时将其编入《美国法典》。该法又称《私生活秘密法》, 是美国行政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和了解权的一项重要法律。就“行政机关”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和保密问题作出详细规定, 以此规范联邦政府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 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2该法中的“行政机关”, 包括联邦政府的行政各部、军事部门、政府公司、政府控制的公司, 以及行政部门的其他机构, 包括总统执行机构在内。该法也适用于不受总统控制的独立行政机关, 但国会、隶属于国会的机关和法院、州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不适用该法。该法中的“记录”, 是指包含在某一记录系统中的个人记录。个人记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的姓名或其他标识而记载的一项或一组信息”。其中, “其他标识”包括别名、相片、指纹、音纹、社会保障号码、护照号码、汽车执照号码, 以及其他一切能够用于识别某一特定个人的标识。个人记录涉及教育、经济活动、医疗史、工作履历以及其他一切关于个人情况的记载。 《隐私权法》规定了行政机关“记录”的收集、登记、公开、保存等方面应遵守的准则。 2.《电子通讯隐私法》 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提供保护,主2摘自《情报科学》,周健:美国《隐私权法》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要依靠联邦和州政府制定的各种类型的隐私和安全条例。其中最为重要的条例是1986 年颁布的《电子通讯隐私法》(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Privacy Act,简称ECPA)3。 尽管《电子通讯隐私法》还存在不足,但它是目前有关保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最全面的一部数据保护立法。《电子通讯隐私法》涵盖了声音通讯、文本和数字化形象的传输等所有形式的数字化通讯,它不仅禁止政府部门未经授权的窃听,而且禁止所有个人和企业对通讯内容的窃听,同时还禁止对存贮于电脑系统中的通讯信息未经授权的访问及对传输中的信息未经授权的拦截。 3.《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也就是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Gramm-Leach-Bliley Act,GLB Act)4,它规定了金融机构处理个人私密信息的方式。这部法案包括三部分:金融秘密规则(Financial Privacy Rule),它管理私密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公开;安全维护规则(Safeguards Rule),它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实行安全计划来保护这些信息;借口防备规定(Pretexting provisions),它禁止使用借口的行为(使用虚假的借口来访问私密信息)。这部法律还要求金融机构给顾客一个书面的保密协议,以说明他们的信息共享机制。 4、《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案》 The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简称COPPA5,它规定网站经营者必须向父母提供隐私权保护政策的通知,以儿童为目标的网站必须在网站主页上或是从儿童处收集信息的每一网页上提供链接连接到此通知。它还详细规定了网站对13 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3摘自

网络营销与个人隐私保护(doc11)

网络营销与个人隐私保护 要求用户公开个人信息越多,或者是用户关注程度越高的信息,参与的用户将越少,为了获得必要的用户数量,同时又获取有价值的用户信息,需要在对信息量和信息受关注程度进行权衡,尽可能降低涉及用户个人隐私的程度,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 互联网上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最严重的情形,包括信用卡信息被盗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家庭信息联系被人利用,受到骚扰甚至被骗,造成人身伤害等等。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这么 严重,只是个人信息被企业用于开展各种营销活动,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最近看到国外一个网络营销专栏作家的文章,由于他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留下了自己的Email 地址,以便和读者交流,结果现在每天收到数百封垃圾邮件,2002 年7 月份每天接收的垃圾邮件是一年前同期的 6.5 倍!笔者也有同样的感受,在网上营销新观察网页上公布的服务邮箱中每天同样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并且一天比一天多,很显然,这些电子邮件地址被一些非法用户所收集,然后出售或者发送商业广告。这些邮件地址一旦被垃圾邮件数据库收录,必定要影响正常的通信,每天花费在处理垃圾邮件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多,同时真正有效的 信息则可能被淹没或者误删。电子邮箱地址被他人任意使用便是典

型的用户个人信息被侵犯的例子,当然用户关心的个人隐私远不止 Email 地址一项内容。 个人信息在营销中的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5575473.html, 网络营销的特点之一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营销,其前提是对用户信息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姓名、职业、爱好、电子邮件地址等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提供详尽的个人信息,对用户信息了解越少,个性化服务的效果也越低。以Email 营销为例,我们可以对比两种情况: (1)发信人对收件人信息不了解,邮件的开头可能是是:亲爱的 用户:本站新到一批电子商务系列书籍,如果您有兴趣的话…… (2)当发件人明确知道收信人的信息时,邮件内同可能是另一种情形:亲爱的冯先生:感谢你在3 个月前惠顾本站并购买《电子商务原理》一书,该书的作者最近又推出了............... 如果你是邮件接收者,对此两种情况,你是不是觉得在邮件中提到你自己的名字会更加亲切和可信呢?大多数情况下,第2 种邮件会得到更好的回应,但其前提是用户愿意向该网站提供有关个人信息并愿意接受商品推广邮件。为了制订有效的营销策路,营销人员期望掌握尽可能多的用户信息,但是,商家过多获取用户的个人

数据库安全机制知识分享

数据库安全机制

1.1数据库安全机制 数据库安全机制是用于实现数据库的各种安全策略的功能集合,正是由这些安全机制来实现安全模型,进而实现保护数据库系统安全的目标。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机制如图所示: 1.1.1用户标识与鉴别 用户标识是指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最简单的方法是输入用户ID和密码。标识机制用于惟一标志进入系统的每个用户的身份,因此必须保证标识的惟一性。鉴别是指系统检查验证用户的身份证明,用于检验用户身份的合法性。标识和鉴别功能保证了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存取系统中的资源。 由于数据库用户的安全等级是不同的,因此分配给他们的权限也是不一样的,数据库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用户认证机制。身份的标识和鉴别是DBMS对访问者授权的前提,并且通过审计机制使DBMS保留追究用户行为责任的能力。功能完善的标识与鉴别机制也是访问控制机制有效实施的基础,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多用户系统的网络环境中,识别与鉴别用户是构筑DBMS安全防线的第1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一些实体认证的新技术在数据库系统集成中得到应用。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通行字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智能卡认证和个人特征识别等。 通行字也称为“口令”或“密码”,它是一种根据已知事物验证身份的方法,也是一种最广泛研究和使用的身份验证法。在数据库系统中往往对通行字采取一些控制措施,常见的有最小长度限制、次数限定、选择字符、有效期、双通行字和封锁用户系统等。一般还需考虑通行字的分配和管理,以及在计算机中的安全存储。通行字多以加密形式存储,攻击者要得到通行字,必须知道加密算法和密钥。算法可能是公开的,但密钥应该是秘密的。也有的系统存储通行字的单向Hash值,攻击者即使得到密文也难以推出通行字的明文。 数字证书是认证中心颁发并进行数字签名的数字凭证,它实现实体身份的鉴别与认证、信息完整性验证、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等安全服务。数字证书可用来证明实体所宣称的身份与其持有的公钥的匹配关系,使得实体的身份与证书中的公钥相互绑定。

android系统开发--HAL层开发基础

android系统开发--HAL层开发基础 Android HAL层,即硬件抽象层,是Google响应厂家“希望不公开源码”的要求推出的新概念 1,源代码和目标位置 源代码:/hardware/libhardware目录,该目录的目录结构如下: /hardware/libhardware/hardware.c编译成libhardware.so,目标位置为/system/lib目录 /hardware/libhardware/include/hardware目录下包含如下头文件: hardware.h 通用硬件模块头文件 copybit.h copybit模块头文件 gralloc.h gralloc模块头文件 lights.h 背光模块头文件 overlay.h overlay模块头文件 qemud.h qemud模块头文件 sensors.h 传感器模块头文件 /hardware/libhardware/modules目录下定义了很多硬件模块 这些硬件模块都编译成xxx.xxx.so,目标位置为/system/lib/hw目录 2,HAL层的实现方式 JNI->通用硬件模块->硬件模块->内核驱动接口 具体一点:JNI->libhardware.so->xxx.xxx.so->kernel 具体来说:android frameworks中JNI调用/hardware/libhardware/hardware.c中定义的hw_get_module函数来获取硬件模块, 然后调用硬件模块中的方法,硬件模块中的方法直接调用内核接口完成相关功能 3,通用硬件模块(libhardware.so) (1)头文件为:/hardware/libhardware/include/hardware/hardware.h 头文件中主要定义了通用硬件模块结构体hw_module_t,声明了JNI调用的接口函数 hw_get_module hw_module_t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hw_module_t { /** tag must be initialized to HARDWARE_MODULE_TAG */ uint32_t tag; /** major version number for the module */ uint16_t version_major; /** minor version number of the module */ uint16_t version_minor; /** Identifier of module */ const char *id; /** Name of this module */ const char *name;

android系统开发工作介绍

android系统开发工作介绍 一、android的开发工作 Android的开发分为三个类型:移植开发移动设备系统;android系统级开发和应用程序开发。 1、移植开发移动设备系统 2、Android系统级开发,指的是扩展android的框架或者是修改bug,这方面比较少,除非有些开发移动设备的厂商,比如做gps,可以往里面加入一些自己的特定系统东西,这可能导致一些不兼容。当然也可能是简单的修复bug,详细的内容后面还有说。 3、开发应用程序,这应该是比较主流的开发,也就是给android系统写应用程序。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是研究android的framework如何给这些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把android分为四个层次,从底层往上依次为:linux内核、C/C++库、java 框架和java应用程序。移植开发移动设备涉及到linux内核(包括其驱动);android系统级开发涉及到C/C++库的开发及给上层java框架;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就是调用java的框架写应用程序。 简单的从上到下,android应用程序需要有java框架支持,比如它要发送短信,就需要java 框架,java框架其实就是将C/C++库包装成为了一个JNI,而实现具体的功能是C/C++库,最后驱动硬件完成功能,这也就是linux内核部分。 所谓framework,也就是系统级开发,这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android的framework 开发比较少,但是对其了解后更有利于整体开发的进行,当然很多设备厂商还是非常需这要些的。 二、android系统架构

Linux内核及驱动、C/C++框架、java框架、java应用程序。 1)、Linux内核及驱动 其中linux内核及驱动是内核层的(本人对linux内核也有过痴迷的时候,就像现在android 痴迷一样),系统总是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的,比如内存管理、进程管网理、络协议栈等。 2)、android的C/C++框架 系统C库:用的是libc,没什么好说的,C程序员都知道。多媒体库SurFace Manager:显示子系统的管理器LibWebCore:web浏览器引擎,支持android浏览器SGL:skia图形库,底层的2D图形引擎 3D库:OpenGL FreeType:字体显示Android的运行环境,这个也应该属于这个框架里面的,android的虚拟机叫做Dalvik,运行环境就是由这个虚拟机和基础的java类库组成。 3)、android应用框架 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系统,包括视图、内容提供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活、动管理器。 视图非常丰富:list、grid、text box、button等。内容提供器是使得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另一个程序的数据。资源管理器是提供访问非代码的资源访问,如布局文件。通知管理器,使得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自定义的提示信息。活动管理器,用来管理程序生命周期。 4)、android应用程序Android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是用java写的,当然现在好像也支持一些脚本语言,如 ruby,但是不支持C开发,所谓支持C开发是指jni的形式。 。。。。。。。。。

移动终端应用安全设计方案

移动终端应用安全设计方案 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移动终端处理能力弱、网络带宽相对较小的局限性 移动应用的几种模式 原生应用、Web应用、混合应用 原生应用:简单的来说是特别为某种操作系统开发的,比如iOS、Android、黑莓等等,它们是在各自的移动设备上运行的 Web应用:本质上是为移动浏览器设计的基于Web的应用,它们是用普通Web开发语言开发的,可以在各种智能手机浏览器上运行。 混合应用:是原生应用和Web应用的结合体,采用了原生应用的一部分、Web应用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在部分在设备上运行、部分在Web 上运行,这是主流模式

移动应用模式的优缺点 移动应用的安全 一般用户都认为只要是手机安装客户端模式会比较安全,客户端模式相对于wap网页模式安全些,但是,打开手机就是应用,应用背后却还是一片黑,好像还不是很安全呢。 可以从移动终端安全机制、网络安全机制两个方面考虑:

无论是终端还是网络安全都可以从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物理安全:设备丢失带来了物理安全隐患 数据安全,数据传输的加密处理 隐私保护,身份认证PIN密码的加密处理,明文还是暗文 内容安全,交互协议的加密处理(HTTPS\ jabber\ 3DES加密体系) 移动终端安全机制 Android组件的安全 Activity组件权限安全 Activity组件时用户唯一能够看见的组件,首先是访问权限控制,activity 组件在制定Intent-filter后,默认是可以被外部程序访问的,也就意味着 会被其他程序进行串谋攻击。 这里的其他程序指签名不同、用户id不同的程序,或者是签名相同且用 户id相同的程序在执行同一个进程空间,彼此之间是没有组件访问限制 的。 Android:exported熟悉设置为false,设置组件不能被外部程序调用。 如果希望被特定的程序访问,就不能用上面的熟悉设置,需要通过 andriod:permission熟悉来指定一个权限字符。 要想启动Activity必须在AndriodManfest.XML文件中加入声明权限的代 码 Activity组件劫持 当用户安装了带有Activity劫持功能的恶意程序后,恶意程序会遍历系 统中运行的程序,当检测到要劫持的Activity(通常有网银或是其他网络 程序登录页面)在前台运行时,会用钓鱼式的activity覆盖正常的activity,

(完整版)浅谈大数据时代的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浅谈大数据时代的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如何运用好“大数据”这把双刃剑 数据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数据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而言具备了更多的商业价值,但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将愈加复杂,也更难以管理,个人隐私无处遁形。回顾2014年,全球各地用户信息安全事件频出: 2014年3月22日“携程网”出现安全支付日志漏洞,导致大规模用户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类别、银行卡卡号、银行卡CVV等信息泄露。 2014年5月13日,小米论坛用户数据库泄露,涉及约800万使用小米手机、MIUI系统等小米产品的用户,泄露的数据中带有大量用户资料,可被用来访问“小米云服务”并获取更多的私密信息,甚至可通过同步获得通信录、短信、照片、定位、锁定手机及删除信息等。 2014年12月2日乌云漏洞平台公开了一个导致“智联招聘网”86万用户简历信息泄露的漏洞。黑客可通过该漏洞获取包含用户姓名、婚姻状况、出生日期、出生日期、户籍地址、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各种详细的信息。 2014年12月25日,12306网站用户数据信息发生大规模泄露。 2014年8月苹果“iCloud服务”被黑客攻破,造成数百家喻户晓的名人私密照片被盗。 …… 这些信息安全事件让人们开始感受到“数据”原来与我们的生活接触如此紧密,数据泄露可以对个人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大数据时代,如何构建信

息安全体系,保护用户隐私,是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企业和个人用户正视数据的运用的意识缺一不可。 数据安全技术是保护数据安全的主要措施 在大数据的存储,传输环节对数据进行各种加密技术的处理,是解决信息泄露的主要措施。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后,即使数据被泄漏,数据的盗取者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尽管对于大数据的加密动作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系统性能,但是与不加密所面临的风险相比,运算性能的损失是值得的。这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间的协调,重要的是企业要有将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目前数据加密保护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发布匿名保护、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数据水印等几种。此外,除了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外,也有许多可以运用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以及发生数据泄露之后的相关保护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1、数据发布匿名保护技术 数据发布匿名保护技术是对大数据中结构化数据实现隐私保护的核心关键与基本技术手段。能够很好地解决静态、一次发布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 2、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技术 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技术包括两部分:一是用户标识与属性的匿名,在数据发布时隐藏用户的标志与属性信息;二是用户间关系的匿名,在数据发布时隐藏用户之间的关系。 3、数据水印技术

Android系统原理及开发要点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开放的移动电话平台Android系统,包括Android系统中的Linux 驱动、本地框架、Java框架和Java应用4个层次。本书内容以知识性内容为纲,重点关注开发要点,各个部分内容注重相互照应,按照清晰的思路向读者介绍整个Android系统的原理和开发方法。 本书按照Android系统的框架和各个子系统的主线,重点介绍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和构建硬件抽象层。其内容涵盖了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和Android系统移植构建手机系统两大方面。 本书既适合从事Android各个层次开发的工程师阅读,也适合通用嵌入式Linux 系统的学习者使用。 本书购买地址:当当网卓越网中国互动出版网 作者简介 梁泉是移动系统开发资深工程师,在Android领域具有完备的知识和前沿的技术,长期从事一线开发工作。 韩超是中国大陆地区较早参与Android系统开发的人员之一,也是中国大陆的Androidin(机锋网开发社区的核心成员和重要组织者之一;也曾经引领大陆各种相关技术人员进入Android领域,并组织参与国内外的相关枝术交流。 前言 Android 是Google历经数年和投资数亿美元开发出来的智能手机系统,Google 也发起了围绕Android的组织——开放手机联盟,其英文全称为“Open Handset Alliance”。

随着各大移动终端生产商大力开发和生产基于Android的移动智能设 备,Android迅速得到业界和社会的认可,并成为整个产业的热点,基于Android平台的各类人才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焦点。 Android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公司、个人开发者、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其中。对于技术工作者,Android不仅是一个智能手机的系统,也可以作为学习嵌入式Linux系统的较完整的软件平台。 Android是一个较新的系统和技术,因此介绍Android的资料和书籍还比较少,尤其简体中文的书籍,相对更少。本书《Android系统原理及开发要点详解》是一本综合介绍Android系统的书,集合了Androidin社区多位专家作者的经验,精心编写而成。 Android 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了Linux操作系统、各种本地程序、虚拟机和运行环境、Java框架和Java应用程序多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初学者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对于学习、研究进而开发Android系统来说,掌握系统的脉络和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本书的组织主旨。 本书特点为了适应Android系统的情况,本书在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上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保持完整性和层次性本书紧紧把握Android系统的4个层次,分章节介绍,并且有重点地介绍了Android整个系统的代码结构、编译系统、相关工具、各部分组织等全局性内容。这将让读者即使只花费较短的时间,也可以获得对Android 系统大致的感性理解。 提供清晰的框架Android是一个有数百兆大小的较大系统,各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这就要求Android的学习和开发者需要具有一些软件架构方面的知识。本书为Android整体和重点模块绘制了大量的框图,这样非常有利于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系统。本书在讲述每一个部分时,均列出相关代码的路径,帮助读者对应着进行快速、高效地学习。

移动终端应用安全设计方案

移动终端应用安全设计方案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移动终端处理能力弱、网络带宽相对较小的局限性 移动应用的几种模式 原生应用、Web应用、混合应用 原生应用:简单的来说是特别为某种操作系统开发的,比如iOS、Android、黑莓等等,它们是在各自的移动设备上运行的 Web应用:本质上是为移动浏览器设计的基于Web的应用,它们是用普通Web开发语言开发的,可以在各种智能手机浏览器上运行。 混合应用:是原生应用和Web应用的结合体,采用了原生应用的一部分、Web应用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在部分在设备上运行、部分在Web上运行, 这是主流模式 移动应用模式的优缺点

移动应用的安全 一般用户都认为只要是手机安装客户端模式会比较安全,客户端模式相对于wap网页模式安全些,但是,打开手机就是应用,应用背后却还是一片黑,好像还不是很安全呢。 可以从移动终端安全机制、网络安全机制两个方面考虑:

无论是终端还是网络安全都可以从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物理安全:设备丢失带来了物理安全隐患 数据安全,数据传输的加密处理 隐私保护,身份认证PIN密码的加密处理,明文还是暗文 内容安全,交互协议的加密处理(HTTPS\ jabber\ 3DES加密体系) 移动终端安全机制 Android组件的安全 Activity组件权限安全 Activity组件时用户唯一能够看见的组件,首先是访问权限控制, activity组件在制定Intent-filter后,默认是可以被外部程序访问的, 也就意味着会被其他程序进行串谋攻击。

用户信息及隐私保护政策

用户信息及隐私保护政策 User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第一条声明和须知 Declaration and Notice 1.1海德堡中国(下称“海德堡”)一贯重视用户的信息及隐私的保护,在您 使用海德堡的服务和/或在海德堡购买产品时,海德堡有可能会收集和使 用您的个人信息及隐私。为此,海德堡通过本《用户信息及隐私保护政 策》(以下简称“本《隐私政策》”)说明您在使用海德堡的服务和/或在 海德堡购买产品时,海德堡是如何收集、使用和分享这些信息的,以及 海德堡向您提供的访问、更新、控制和保护这些信息的方式。 Heidelberg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eidelberg”) has always bee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user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and when you use the services and/or buy the products from Heidelberg,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may be collected by Heidelberg. Therefore, via this User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ivacy Policy") Heidelberg will demonstrate how we collect, use and share these information when you use the services and/or buy the products from Heidelberg, and the way of visiting, updating, controlling and protecting such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Heidelberg. 1.2本《隐私政策》与您使用海德堡的服务和/或在海德堡购买产品息息相关, 请您务必仔细阅读、充分理解,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海德堡责任的条款。 This Privacy Poli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you when you use the services and/or buy the products from Heidelberg, please make sure that you have read it carefully and fully understood it, especially for the articles concerning the exemption and restriction of Heidelberg’s responsibility. 1.3如果您使用或者继续使用海德堡的服务和/或在海德堡购买产品,即视为 您已经充分理解并完全接受本《隐私政策》;您如果对本《隐私政策》 有任何疑问、异议或者不能完全接受本《隐私政策》,请联系海德堡客 户服务部,客户服务电话:【800 830 8118】。 If you use or continue to use the services and/or buy the products from Heidelberg, you will be deemed to have fully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this Privacy Policy;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question, objection or cannot fully accept this Privacy Policy, please contact Heidelberg’s customer service department, the telephone number thereof is: 【800 830 8118】. 第二条信息定义和范围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the Information

图像人脸区域隐私保护系统设计

图像人脸区域隐私保护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图像人脸区域隐私保护系统设计课程: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 院(部):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3) 1 设计目的 (4) 2 设计要求 (5) 3 设计内容 (6) 3.1、具体设计 (6) 3.1.1、图像输入设 计 (6) 3.1.2、图像肤色区分设计 (7) 3.1.3、对肤色图进行修补处理设计 (7) 3.1.4、网格标记图像设计 (7) 2.1、5、人脸识别标

记 (9) 3.1.6、对原图像进行脸部模糊处理 (10) 总结与致谢 (11) 参考文献 (1) 2 附录 (13)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近几十年中飞速发展。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属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及个体差异性,生物特征成为了自动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人脸识别由于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使用者易于为用户所接受,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对人脸识别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到有关人的性别,表情,年龄等诸多额外的丰富信息,扩展了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 人脸是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推断出一个人的种族、地

域,地位等信息的重要依据。科学界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学科对人脸进行研究。人脸识别在满足人工智能应用和保护信息安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设计用MATLAB对图像的读取,在识别前,先对图像进行处理,再经过肤色获得可能的脸部区域,最后根据人脸固有眼睛的对称性来确定是否就是人脸,同时采用高斯平滑来消除图像的噪声,再进行二值化,二值化主要采用局域取阈值方法,接下来就进行定位、提取特征值和识别等操作。经过测试,图像预处理模块对图像的处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定位和识别的正确率。为保护当事人或行人的隐私权,需要将图像中当事人的人脸区域作模糊,实现图像中人脸区域隐私保护。 关键词:人脸识别;图像处理;图像模糊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 【摘要】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人们因大数据获益的同时,个人隐私的保护却由此变得更加艰难。个人隐私常常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人非法披露和商业利用,甚至是恶意利用。从目前情况看手机成为最危险的智能终端,暴露了用户的位置信息。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隐私信息泄露将会越来越严重,完善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成本高昂但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数据用户隐私人肉搜索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 大数据本是一个技术词汇,现在却成为了社会热点名词。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 (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通过大数据挖掘,人类所表现出的数据整合与控制力量远超以往。但是,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人们因大数据获益的同时,个人隐私的保护却由此变得更加艰难。 一、大数据是把“双刃剑” 在个人隐私方面,每当我们上网、使用手机或者信用卡,我们的浏览偏好、采购行为都会被记录和追踪,甚至在我们根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智能设备在联网之中就已经把我们的相关数据悄然地发送到了第三方。 二、大数据时代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的挑战 (一)窥视与监视 美国洛杉矶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谷歌流感趋势利用搜索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布;而商家利用大数据可以对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判断,预估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一些比较独特的个性化服务。这一块的应用,还包括百度利用搜索记录进行推荐,包括逐渐完善的Google Now。但是,在这些人性化的背后是令人战栗的隐私安全。 (二)隐私信息披露与未经许可的商业利用 大数据带来的不仅是各种便利及机会,同样也会让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淘宝、京东、亚马逊网站监视我们的购物习惯,百度、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微博窃取着我们的社交关系网。在各种机构搜集数据的同时,普通人的各种私人信息也会成为被收集的数据.当大数据应用软件细化并可以明确到每个人的数据时,企业就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喜好来进行非常具体的营销。 (三)歧视 个人健康信息等隐私的泄露,会导致歧视的发生。大数据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如果免费检测基因的公司拿到了个人的健康隐私数据,就能精准地推销医药产品,建立点对点的商业模式,这对公司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如果大数据被污染了,也就是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注入虚假信息,据此做出的判断就会误导人们。 四)隐私信息的恶意使用 个人隐私泄露的频繁发生会威胁到个人的生活安全,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电信诈骗、个人或交友圈信息泄露后的身份冒充、购物信息泄露后冒充卖家诈骗等。隐私信息的泄露,其典型的案例就是人肉搜索。 我的看法:大数据时代其实才刚刚开始,如果仅计算手机,中国有20亿部手机,但到了万物互联时代,一个人身上可能就有五六部设备连接互联网,家里所有的智能电器,路上开的汽车等等,估计未来五年内有100亿~200亿智能设备连接互联网。这些智能设备在人睡觉的时候,也在工作,记录和产生数据。 大数据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如果免费检测基因的公司拿到了个人的健康隐私数据,就能精准地推销医药产品,建立点对点的商业模式,这对公司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如果大数据被污染了,也就是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注入虚假信息,据此作出的判断就会误导人

Android系统开发入门

Android系统开发入门 注:相信大家都知道Android的APP的是用Java写的,运行在Dalvik 虚拟机上,还有,Android的系统是基于Linux Kernel 2.6的。那么,要想深入了解Android系统的各种细节,当然少不了Linux Kernel 的知识了。阅读本文需要具备一定的C和JAVA语言基础,并且对linux 系统有一定了解。最好对C++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的内容是基于Android2.2版本平台,以一个设备(将系统内存模拟成一个带4字节寄存器的设备)为例,从底层驱动,到中间件,到上层应用程序全过程的代码实现。 所编写的代码例子,都可以在Android模拟器进行运行。但由于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5575473.html,在2011年9月份被人黑了无法访问,导致本人没有下载goldfish_defconfig,无法编译能在模拟器运行的kernel,故采用JZ4760BLYNX开发板运行代码例子。 搭建好JZ android编译环境,开始进行android系统开发之旅。 Android硬件抽象层(HAL)概要介绍和学习计划

Android的硬件抽象层,简单来说,就是对Linux内核驱动程序的封装,向上提供接口,屏蔽低层的实现细节。也就是说,把对硬件的支持分成了两层,一层放在用户空间(User Space),一层放在内核空间(Kernel Space),其中,硬件抽象层运行在用户空间,而Linux 内核驱动程序运行在内核空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把硬件抽象层和内核驱动整合在一起放在内核空间不可行吗?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的,然而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把对硬件的支持逻辑都放在内核空间,可能会损害厂家的利益。我们知道,Linux内核源代码版权遵循GNU License,而Android源代码版权遵循Apache License,前者在发布产品时,必须公布源代码,而后者无须发布源代码。如果把对硬件支持的所有代码都放在Linux驱动层,那就意味着发布时要公开驱动程序的源代码,而公开源代码就意味着把硬件的相关参数和实现都公开了,在手机和平板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对厂家来说,损害是非常大的。因此,Android才会想到把对硬件的支持分成硬件抽象层和内核驱动层,内核驱动层只提供简单的访问硬件逻辑,例如读写硬件寄存器的通道,至于从硬件中读到了什么值或者写了什么值到硬件中的逻辑,都放在硬件抽象层中去了,这样就可以把商业秘密隐藏起来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分层的原因,Android被踢出了Linux内核主线代码树中。大家想想,Android放在内核空间的驱动程序对硬件的支持是不完整的,把Linux内核移植到别的机器上去时,由于缺乏硬件抽象层的支持,硬件就完全不能用了,这也是为什么说Android是开放系统而不是开源系统的原因。 撇开这些争论,学习Android硬件抽象层,对理解整个Android整个系统,都是极其有用的,因为它从下到上涉及到了Android系统的硬件驱动层、硬件抽象层、运行时库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等等,下面这个图阐述了硬件抽象层在Android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和其它层的关系: 在学习Android硬件抽象层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学习如何在内核空间编写硬件驱动程序、如何在硬件抽象层中添加接口支持访问硬件、如何在系统启动时提供硬件访问服务以及如何编写JNI使得可以通过Java接口来访问硬件,而作为中间的一个小插曲,我们还将学习一下如何在Android系统中添加一个C可执行程序来访问硬件驱动程序。由于这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本人将分成六个章节来描述每一个学习过程,包括:

图像人脸区域隐私保护系统设计说明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图像人脸区域隐私保护系统设计课程: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 院(部):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3) 1 设计目的 (4) 2 设计要求 (5) 3 设计内容 (6) 3.1、具体设计 (6)

3.1.1、图像输入设 计 (6) 3.1.2、图像肤色区分设计 (7) 3.1.3、对肤色图进行修补处理设计 (7) 3.1.4、网格标记图像设计 (7) 2.1、5、人脸识别标记 (9) 3.1.6、对原图像进行脸部模糊处理 (10) 总结与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近几十年中飞速发展。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并且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及个体差异性,生物特征成为了自动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人脸识别由于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使用者易于为用户所接受,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对人脸识别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到有关人的性别,表情,年龄等诸多额外的丰富信息,扩展了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 人脸是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推断出一个人的种族、地域,地位等信息的重要依据。科学界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学科对人脸进行研究。人脸识别在满足人工智能应用和保护信息安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设计用MATLAB对图像的读取,在识别前,先对图像进行处理,再通过肤色获得可能的脸部区域,最后根据人脸固有眼睛的对称性来确定是否就是人脸,同时采用高斯平滑来消除图像的噪声,再进行二值化,二值化主要采用局域取阈值方法,接下来就进行定位、提取特征值和识别等操作。经过测试,图像预处理模块对图像的处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定位和识别的正确率。为保护当事人或行人的隐私权,需要将图像中当事人的人脸区域作模糊,实现图像中人脸区域隐私保护。

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强化本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行《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号)要求,结合我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切实抓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长春农商银行成立信息保护工作小组,负责客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人员培训、日常工作管理、监督、实施、报告及检查等相关事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工作小组成员要根据部门职责制定计划、履职尽责、全面落实,做好管理监督工作。各成员要做到相互协调、沟通通畅,促进工作顺利进行、得到显着效果。 二、组织培训 总行通过电话会议专门对支行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支行

人员熟悉掌握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目的、依据、有关政策意图及原则、方法、步骤等。 (一)培训时间:***** (二)培训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号)、《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号)等文件精神。 (三)培训目标:要求每名一线工作人员都能掌握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政策法律依据,并能按照相关要求解答客户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明确责任 (一)明确部门相关责任。 零售业务部主要负责制定本项工作的开展方案、组织培训、汇总支行上报的泄漏或滥用个人金融信息等问题并及时上报总行及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等; 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制定及完善个人征信业务和个人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查询使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个人信用报告异议信息处理制度,规范个人金融信息的采集、查询、贷后管理和异议处理等操作流程,确保个人信用报告的安全合法使用。 信息科技部主要负责查询权限、密钥等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完善数据库管理员操作规章制度、加强客户个人金融信

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第七章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7.1 数据库的安全性 7.1.1 数据库的安全与安全数据库 7.1.2 数据库的安全标准 7.1.2.1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可信计算基 ?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分离 ?身份标识与鉴别 ?自主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 ?数据完整性 ?隐蔽通道 ?数据库安全的形式化模型 ?审计 ?访问监控器 7.1.2.2TCSEC(TDI)标准 7.1.2.3我国国家标准与TCSEC标准 7.1.3 SQL对数据库安全的支持 7.1.4 Oracle对数据库安全的支持 7.2 数据库的完整性 7.2.1 完整性的三个内容 7.2.2 完整性规则的组成 7.2.3 Oracle中的数据库完整性 7.2.4 触发器 习题

第七章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数据库是计算机系统中大量数据集中存放的场所,它保存着长期积累的信息资源,它们都是经过长期不懈艰苦努力所获得的,因此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财富,如何保护这些财富使之不受来自外部的破坏与非法滥用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要任务。在计算机网络发达的今天,数据库一方面承担着网上开放向用户提供数据支撑服务,以达到数据资源共享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着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防止非法与恶意使用数据库而引起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保护数据库中数据不受外部的破坏与非法盗用是当今网络时代中的重要责任。 当然,有关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护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计算机系统外部的: ●环境的保护,如加强警戒、防火、防盗等。 ●社会的保护,如建立各种法规、制度,进行安全教育等。 ●设备保护,如及时进行设备检查、维修,部件更新等。 它也包括计算机系统中的: ●网络中数据传输时数据保护。 ●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保护。 ●操作系统中的数据保护。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保护。 ●应用系统中的数据保护。 而在这些保护中,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在本章中我们主要讨论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设置一些必要的软件以达到数据保护的目的,这就是数据库的安全性(Security)与完整性(Integrity)。 7.1 数据库的安全性(Database Security) 7.1.1 数据库的安全与安全数据库 所谓数据库的安全即是防止非法使用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一种重要的共享资源,必须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使用规范(或称规则),使用者只有按照规则访问数据库并接受来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各种(按规则要求)检查,最终才能获取访问权限,这就是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安全的主要内容。 访问数据库的规范是有多种的,不同的规范适用于不同的应用,有的规范较为宽松,有的规范较为严厉,在过去单机方式下的数据库由于共享面狭,因此规范较为宽松,而在网络方式下特别是在因特网方式下由于数据共享面广,规范日趋严厉,因此根据应用的不同需求数据库的安全是分不同级别的,而那些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安全要求的级别的数据库称为安全数据库(Secure Database)或称为可信数据库(Trusted Database)。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上都达不到安全数据库的要求,在网上使用均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大力推广使用安全数据库是当务之急。 7.1.2 数据库的安全标准 本节讨论数据库的安全级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