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调整,消肿去冗。首先要削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及人员。要对其重新设置和定员,并在定编的基础上,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其次,要严格控制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增设,改革现有的内部机构设置。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构原则上只设教导、总务两处,其余的应合并或撤销。再次,应严格地控制学校内部专职干部数量,在学校人员结构上,应压缩管理人员,削减工勤人员,扩大教师比例。通过机构调整和人员精简扩大师生比例和教职员比例,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

二、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

英国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特别高,表现在:首先,教育法规体系健全。早在上世纪中叶英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截止目前,仅联邦议会颁布的全国性教育法规就有20多种。除此之外,地方议会和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可以说,教育法规的种类和条文几乎覆盖了教育实践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其次,全民教育法制观念强,知法守法已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任何学校和个人都能按法办事。在英国,谁如果不按照法律行事,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严重的要受法律制裁。再次,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行为和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明显呈现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有条不紊的特点。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相当明确。在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的情况下,市、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绝对不能随意插手干预学校的管理工作。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行为也都十分规范,很少出现违规的人和事。相比之下,我国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比较低下。截止目前,经全国人大正式颁布的教育法规仅有5种,而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公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中依然存在。应尽的义务不尽,应承担的责任不承担,应交的教育费不交,政府也不监督实施,致使有些该办的事情办不成,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从英国的经验来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制化水平。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具体而言,我们认为,还应建立!学校标准法?、!学校财产保护法?、!学生身心健康保护法?、!教育经费法?、!教育行政法?、!民办学校法?等。其次要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强化法制观念,淡化人治思想,增强教育管理人员和全体公民自觉守法、按章办事的意识。再次,要加强执法力度,对违犯教育法规的自然人和法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处罚的处罚,该法办的法办,决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我国教育管理的运行才能走上健康有序的法制轨道。

三、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在整个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英国中小学的领导体制总体上可以归结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一定的权力。学校的一切事务都由校长说了算,校长要对董事会、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负责。而我国中小学的校长不具有这样大的权力。校长的权力受到其他各方面的限制,校长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我国应当迅速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

以上是我们借鉴英国教育管理的经验改革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想法,能否奏效,还有待于实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英国教育管理的做法和经验,扩大我们的视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向科学化、健康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司晓宏.英国中小学管理体制述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陈晓端.英国小学管理的特点及其启示[J].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3]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8

The reform of C hina?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 contrast with the British system

HOU Yao xian

(The Dep ar tment of Education,Baoj i College o f Ar ts and Science,Baoji721007,China)

Abstract:In many countries,the British educational system is representational,unique,reasonable and us able.T he study of the British system can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hina?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staff so as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dm inistrative institutions;in improving the law s and regulatios on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nforming to laws and legally m anage education;and in perfecting the principal re sponsibility system so as to estabilish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leadership.

Key words:Britain;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usability

%本栏责编 王永强& 86侯耀先: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3期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doc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使我校尽快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并具备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后劲,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16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59号)、河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冀教[1999]9号)、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冀政[2000]23号)等文件精神,参照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第一、二聘期改革的实践经验,在进一步深入调研、反复测算与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我校特点、有利于人员结构整体优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我校办学规模、质量、结

构、效益协调发展。按照绩效优先,体现公平的原则,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二)基本思路 总体思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和岗位管理,用岗位职责规范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努力工作,以尽快实现使我校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目标;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将岗位津贴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公司、校医院的改革,建立更趋合理的运行机制。 用人制度改革要促进校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强编制管 理,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置岗位,定编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 在执行现行工资体制的前提下推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津贴分配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后勤改革要转换运行机制,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体制,模拟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充分挖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二、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推行岗位聘任制度。根据我校发展战略和教学科研、教辅、管理等工作的需要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

教育管理专业本科资料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教育管理专业(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介绍 一、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管理本科(专科起点),二年制,三年业余学习,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半。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教育行政机关、中小学校、成人及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教育管理专门人才。本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即: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部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或胜任中小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 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教育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自学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心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学位目标:教育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校本部现有正、副教授四十多人,专兼职教师两百多人,在校学生三千余人。我校现有多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教学以课堂授课为基础,配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保证。我校定期开展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小组活动,以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中央电大自2009年秋季开始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展“国家高等学历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改革项目,将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与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同时获得高等学历教育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转岗就业能力。 我校开放教育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一流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平台,一流的学习支持服务,优良的教学质量,使我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直属学院教学优、服务优,毕业率高、学位授予率高、收费规范,是提升学历和更新知识者的最佳选择我校针对开放教育本科英语和计算机网教统考,选聘优秀师资进行教学并针对考试进行应试辅导。对应中央电大必修课程,我校在保证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加强期末复习工作,针对课程的考试重点、难点、历年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确保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对于部分选课修课程,校本部有教学自主权,教学和考试方式灵活,让学生在确保考试通过的情况下增加课程实用性和技能性的学习。 三、主干课程介绍 1、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有: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习理论、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学习的迁移、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动机、品德的形成、教学心理、教学评价、教师心理、课堂教学管理与监控等。 2、课程与教学论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公司营销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公司营销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初稿) 公司成立以来,已经走过4个年头的历史。几年来,经过公司领导的不懈努力,公司的业务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尤其是面临着多条班列的开通,公司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公司营销管理体系日益复杂,对公司管理层日常经营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管理层、公司组织结构体系未能及时地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必将会对公司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公司目前管理情况 首先,公司的营销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更好的创新,部份还保留在原来管理体制下,没有形成规范的、统一的、分工明确的管理模式,责权不是很清晰。管理上责权有时候太过于统一,各公司的负责人在管理面前疲于奔命,业绩管理、内部操作、铁路关系等大凡小事全是一个人兼办。造成的后果一是管理精力缺失,无法指导,监督不力;二是长期下来下属不具备责任担当能力,缺乏晋升空间,员工会安逸度日。 其次,业务营销和营运操作上这应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部门,从工作的内容上区分,其实是有矛盾冲突的,是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的,运作体系应该是为营销提供服务与质量保障的部门,不应该是放在同一平台来进行管理,这样会过于笼统。 在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全面发挥、挖掘公司现有潜在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使公司在新时期下快速发展壮大,公司必须要进行管理

体系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公司经营管理模式,释放以人为本的价值要素,本着“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实时绩效、开放经营”的原则进行“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核算分配体制、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培训机制),团队建设”方面的整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生存能力、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团队素质,打造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管理目标与管理思路 1、公司管理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 建设组织机构科学、业务范围明确、岗位分工清晰、业务逻辑合理、分配体制完善,具有统一发展战略、独立经营核算的整体解决方案运营中心管理体系。 建立营销管理制度和运营操作管理制度,使用公司的营销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加强员工培训,培养并要求人人都有“团队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在运营操作中把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上实现“标准化、效率化、人性化”。 本着“产值和效率”两个要素进行部门、人员的全面绩效考核,鼓励“经营、技术、模式”的创新,打造优质的营销团队,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 2、公司管理体系改革的思路: A、部门设立 (1)总部撤消业务部,建立营运中心,设立运作管理部和市场营销部,属营运中心管理; (2)各公司设操作部,负责公司操作管理:包括车辆、计划、装运、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办了市五中、市三中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为我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普高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两所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使我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与中心城区功能相匹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推动树品牌、创名校目标的实现,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区。 二、工作思路坚持外树形象、内强动力、挖潜固基、质量优先十六字工作方针,按照整体推进、各有侧重、分别定位、各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市五中、市三中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岗位、铁饭碗,积极倡导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教师成为学校进步的主体,校长成为学校进步的灵魂,力争通过3 5年的努力,使市五中、市三中各具特色,优势凸显。

三、工作任务及步骤 (一)推行校长职级制。(责任单位: 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编办)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校长实行职级管理。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从区内外选聘校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原任校长。对新聘校级领导和落聘校级领导的职级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发布招聘公告。在新闻媒体发布市五中、市三中招聘校长的公告,由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应聘校长名单。 2.组织考试考察。对应聘校长进行演讲答辩,根据考评成绩分别取前三名进行组织考察。考察确认后,报区委、区政府研究。 3.正式聘任。拟聘校长确定后,由区教育局聘任,聘期三年。新聘校长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主管部门对聘任校长的工作进行年度考评,每年根据评定等级享受3 5万元的奖励津贴(校长除由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外,滤布厂其他津贴和奖金一律不从学校领取),如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二)推行聘任制。(责任单位: 教育局、编办、人事局、市五中、市三中)在核定编制范围内,坚持科学设岗、按需定岗,分层聘任、择优聘任的原则,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配合。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核编定岗。由编制部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核定市五中、市三中的编制总数,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因事设岗、保证一线、控制二线和确保课改、兼顾一般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 2.考核测评。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校级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为成员的考核测评小组,考评小组对全体教职工近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测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时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认识 (一)教师是新型的知识传播者和教学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介入,使原本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教师——传播媒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中心也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 (二)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处理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抽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还要能根据教学信息制作出教学课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另外,在生活中教师要通过高尚的师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认识 学生,是极具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不同素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一)学生应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要成为

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篇一: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1)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校院两级 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XX年10月起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教学应用型大学的步伐,充分发挥和调动我院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我院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学校办学体制的变革,是学院实行实体化的运作,是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经费总额包干,形成职责明确、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权责统一、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条学校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管理学院工作,以扶优扶强为主要原则引导学院工作,以监督制约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以资源有偿使用配置学院办学资源。

第二章管理权限与职责 第四条学校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对社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学校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内部政策、经费筹措与分配、监督、评估和提供服务等对学院实施管理。 第五条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对外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等方面代表学校制定政策、组织协调、进行监督评估、提供服务保障。 第六条学院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下,履行相应职能,具有相应职权,就学院的各方面工作对学校负责。 第七条学校主要权限与职责: 制定学校的整体事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和分解学校阶段性事业计划和发展目标并监督实施。 (一)教学工作 1.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负责新设专业的论证、评审。 2.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学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建设。 3.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学院的教学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专项评估,实行教学督导制度。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发布日期: 2004-05-29 谢维和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我国近年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从这一角认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任务,是很有必要的。 一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第一、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它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一管理模式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吻合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较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活动的有序性,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进一步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机决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等等,同时也给予了其对所属各级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决定权。其二,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的法人实体发展。 第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过去,学校的办被完全看成是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也完全纳入了中央的计划调控之中,由形成了政府作为唯一的举办主体的现象。对于有效地贯彻势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无疑给予了体制的充分保障。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政府在财政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同时也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和发展教育。近年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英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师资政策、管理政策、经费政策在内的基础教育政策。正是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影响 在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学制、课程、师资、管理、经费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从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教育政策,而且不断地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修正。正

是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过程中,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学制政策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对英国基础教育来说,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从此以后英国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并在《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最终实行免费的中等教育。在二战后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坚持实行基础教育免费的政策。英国政府199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将继续负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时定时入学或另外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从1992年秋季开始,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在学校概况介绍和年度报告中公布没有正当理由的学生缺席的情况;从1998年起,这种学生缺席的情况将在地方发布的所有学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进中等教育综合化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三合一体制”(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阻碍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且不能适应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这种“三合一体制”开始解体。尤其是工党政府,更是积极推行综合学校的政策,并把它作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党上台执政后不久,就发布一份通告声明其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政

006《当代教育改革》第一次作业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新课改中有两种提法,一是学习方式,一是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2、教育政策 所谓教育政策就是具有一定行政效力的组织机构(如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系统内部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行动规定,它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3、特色学校 可把特色学校定义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等。 4、二级学院 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本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5、校长职级制 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6、教育变革 教育改革可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旧

目标无关的新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 7、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渗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融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8、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9、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英文是school-based management,其字面意思是以学校为本的管理。其基本含义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10、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11、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按照严格而规范的标准,按照测验的编制程序而编成的一种测验。 12、校内结构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由基本工资、教龄津贴、课时津贴、职务津贴和职工岗位津贴、奖励工资等五部分构成。 1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

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粤府办[2002]14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现将《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民政厅反映。 二00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在全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01]8号)精神,我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应于2002年6月底完成。2001年,我省已在部分城市成功进行了试点,今年必须全面铺开,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办发[2000]23号和粤办发[2001]8号文件的

精神,以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完成全省城市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改为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全面推进我省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发展城市社区服务,强化城市社区管理功能,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维护城市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调整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设置,建立新型社区 1、调整街道办事处设置。 街道办事处一般按照特大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4.5万以上,大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4万以上,中等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3.5万以上,小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2.5万以上;管辖范围2.5平方公里以上的标准设立。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有利于城市管理、方便群众、明晰界线的原则对本城区范围的街道办事处设置重新规划,合理调整。重新规划设置方案,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提出,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乡镇行政区划界线调整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2、调整居委会设置,合理划分社区。 调整、划分社区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前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居委会设

英国教育史

第八讲英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 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陈录生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正象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不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进行适当的改革.纵观现代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内容涵义、体系结构、实施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改革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一、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止了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就是这样,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解决”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发现事物的发展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国内外推行的“问题教学法”也要求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和程序,以达到开发智能的目的.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是,思考出一个新方案、新观点,除了智能因素外,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这种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仅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而且直接影响着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而轻视学,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 岑建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5829066.html,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 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 权 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1988 年后,英政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创立了“公立自治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通过“拨款委员会”将教学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一切教学经费由学校校长支配,各级政府无权干涉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使学校在基建、招聘教师、教材选编等方面都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创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以扩大“生源”,真正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达到“优胜劣汰”之目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及教学质量监督。1992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和“英国教育标准局”,一方面力争使全国教学大纲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严格把握“产品进出”二大关口,对不达标的学校则勒令其整顿或停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