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

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

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

第六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

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

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

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

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

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

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

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

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2—2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相互作│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Q Q │零接触│低│

├────┼──────┼───┬─┤

│O--Q │单向注意│││

│O圈O │双向注意│││

├────┼──────┤││

│CC) │表面接触│││

├────┼──────┤││

│ CE) │轻度卷入│││

├────┼──────┤││

│ CD │中度卷入│││

│││ 1 │! │

│││ -^- │

├────┼──────┼───┴─┤

│⑨│深度卷入│局│

└────┴──────┴─────┘

图2—2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本图引自:LC.Freedmanetal(1985)“Sociali~ychology'',5thed.P.230)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

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

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

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

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

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根据李维奇的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主从性其特点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人际关系类

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有主从性因素。

(二)合作型其特点是: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三)竞争型其特点是:双方为实现各自目标常常竭尽全力,因而充满活力;由于竞

争时间长,又使人感到筋疲力尽。

(四)主从一竞争型这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

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变换使双方难以适应,往往无所适从。这是难以相处的人际关

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这是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

处。如果其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关系更为融洽。

(六)竞争一合作型双方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合作。

的人际关系,双方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避免交往过频。

(七)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这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兼有三者的特点,

为维持这种类型

矛盾较多,双方

这种人际关系较为少见。特点是:双方关系毫无规则,不清楚要做什

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

际关系取向(n110)理论。其要点是:

(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

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5.主动感情式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二者互补。

6.被动感情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

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

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

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

2.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

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

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

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

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

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

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

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

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

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人际吸引的概念

第二单元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这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

是人际吸引强烈的形式。本单元只讨论喜欢。亲合已在社会动机一章有所说明,爱情将在

婚姻、家庭一节中予以阐述。

二、影响喜欢的因素

(一)相似性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

(二)互补

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三)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往往是很大

的。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容易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作用,即倾向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四)人格品质

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下表是其主要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人格品质

┌───────┬──────┬───────┐

│最积极品质│中间品质│最消极品质│

├───────┼──────┼───────┤

│真诚│固执│古怪│

│诚实│刻板│不友好│

│理解│大胆│敌意│

│忠诚│谨慎│饶舌│

│真实│易激动│自私│

│可信│文静│粗鲁│

│智慧│冲动│自负│

│可信赖│好斗│贪婪│

│有思想│腼腆│不真诚│

│体贴│易动情│不善良│

│热情│羞怯│不可信│

│善良│天真│恶毒│

│友好│不明朗│虚假│

│快乐│好动│令人讨厌│

│不自私│空想│不老实│

│幽默│追求物欲│冷酷│

│负责│反叛│邪恶│

│开朗│孤独│装假│

│信任│依赖别人│说谎│

└───────┴──────┴───────┘

注:箭头表示受人欢迎的程度逐渐递减

(引自J.L.Freedmanetal.(1985),SocialPsychology,5thed.P.212)

(五)熟悉性和邻近性

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邻近性指的是,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产生吸引力,使他们的心理空间距离拉近。常常见面容易彼此了解,因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相互喜欢,但是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条件使彼此喜欢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人际互动的概念

第三单元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其中人际互动是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人际互动有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

基本条件是:

1.目标的一致。

2.共识与规范——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以上基本条件只有在合作者双方人际互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

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

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

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

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

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

之间是竞争关系。

是以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引投的;后者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是后天习得的,因而是人类独有的。自然动

机亦称原发性动机,社会动机亦称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

(二)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人由于有多种需要而形成多种动机,其中

强烈而稳定的称为优势动机;微弱而不稳定的是非优势动机。在个体动机结构中,优势动

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

(三)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自觉程度较高;模糊动机是无意识的。

成功

自尊:——

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以下亲子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卷入;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双亲一致;尊重孩子,给予一定的

自由;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

2.行动表现的反馈特别是成功行为的反馈可提高个体自尊水平。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选择那些适合个体,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

自尊。

有益于增加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在社会比较中如何选择坐标系是极重要的。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地位、身份相似的人与之比较,将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

(三)自尊的测量

罗森伯格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作为对自尊的单维测验已得到广泛运用。这个量表简

洁明了,易于实施。·

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引自Robinson,Shaver&wrightsman主编:《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远流出版公司,中国台北,1997):

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

(1)非常同意(2)同意(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

2.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3.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x

4.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5.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x

6.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7.整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8.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

9.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

10.我有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x号表示是反向计分测题。

一、基本概念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

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

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

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

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

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

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

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

限公司>11年纺织品生产经验.可优惠供应(全棉类、麻类、棉锦、锦棉、T/C、T/R)灯芯绒、卡其、牛仔、色织等一站式采购。定织品种方便快捷。联系方式:手机:电话:05 传真:05 MSN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6日载时间:2010年11月27日聀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第 节 人际沟通

沟通的概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人际沟通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 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沟通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构成。 图2—3是沟通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 图2—3沟通模式 (本图引自L.L.贝克尔《沟通>,1987年第4版,第9页) (一)信息源 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他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 对象,选择沟通目的。在沟通前一般还需要一个准备阶段,整理思绪使自我心理感受清 晰与明确。 (二)信息 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但个体的感受必须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词语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沟通除了词语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通道 通道是沟通的信息载体。个体的感官均可接受信息,其中视听信息占的比例较大 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 (四)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 (五)反馈 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相互过程。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回送给对方。这种信息回返过程叫反馈。反馈可告知发送者,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 (六)障碍 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例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编码不正确,信息没有正确转化为沟通信号,误用载体及沟通方式,接受者的误解以及信息自然的增强与衰减等。此外,沟通双方的主观因素也可能造成障碍。如果彼此缺乏共同经验,也难以沟通。 (七)背景 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可能影响沟通的每一因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不仅许多意义是背景提供的,而且甚至词语意义也会随背景不同而改变。 三、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前者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后者是在正式沟通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正式沟通的优势是信息通道规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无意识判断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给了他们很多机会,学生们还是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讲师打高分。研究结束后,学生们被暗示自己对讲师的喜爱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评价。尽管如此,

《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知识点

第九章人际沟通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人际沟通简称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协调整合功能、心理保健功能(感觉剥夺实验) 、 心理发展动力(狼孩儿)、社会心理建构 三.沟通的过程和结构 第一,发布者的权威性; 第二,接受者的特殊性(问路); 第三,信息的内容和呈现顺序(打破伤风,有新同学) ;发布者反馈 信息渠道接受者 噪音信息环境

第四,沟通渠道的多样性; 第五,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老外学中文)四.人际沟通的种类 (一)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美国学者凯利等人研究了一个团体里的人际沟通,发现地位较低的成员主动对地位较高的成员沟通多,这说明在群体中上行沟通多于下行沟通。 (二)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莱维特1964) (三)假相倚、非对称相倚、反应性相倚、彼此相倚沟通(琼斯和西鲍特1996) 假相倚(讨论会) 非对称相倚(答辩、面试) 反应性相倚(顾客和售货员沟通) 彼此相倚(像朋友间的沟通) (四)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微笑假笑真笑,心理咨询测试) (五)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沟通网络分类 正式的网络沟通:星型沟通、Y型沟通、链型沟通、圆型沟通、全通告型(每种方式都有利和弊) 非正式的网络沟通:单线型、集束型(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网络)、流言型、偶然型

第二节非言语沟通 语言沟通是人类最普遍的沟通形式。非言语沟通的通讯渠道是非语言符号。常见的非语言符号有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 语言沟通100%=7%语言+38%语音+55%非语言符号系统 兴奋——眉眼朝上,眼睛追踪着看,倾听 愉快——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眼笑(环形皱纹) 惊奇——眼眉朝上,眨眼 悲痛——哭,眼眉拱起,嘴朝下,有泪有韵律地啜泣 恐惧——眼发愣,脸色苍白,脸出汗发抖,毛发竖立 羞愧—羞辱——眼朝下,头低垂 轻蔑—厌恶——冷笑,嘴唇朝上 愤怒——皱眉,眼睛变狭窄,咬紧牙关,面部发红 脸型和信任程度,娃娃脸受信任度高。 人际空间距离(霍尔1975) 0——46厘米亲密距离 46——120厘米个人距离 120——360厘米社会距离 360厘米以上公共距离 第三节沟通的障碍与解决 一.沟通的障碍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资料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

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社会心理学答案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误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 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 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3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和自我的相互作用决定l人格的发展方向。错误 34在社会化过程中,5-6岁孩子产生的情感不包括骄傲 35性行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看是为了繁衍后代。正确 36罗曼蒂克激情是在5-6岁产生的感情。错误 37控制有余,爱心不足是哪种父母教养方式的表现? 专制型 38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39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不是同步的,是有固定顺序的。正确 4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依附期的变化趋势是变长 41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是角色学习 42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价值取向,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正确 43研究发现,人的一半以上的人格特征是通过遗传得来的。正确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1、绪论案例分析 一、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中,微贱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它因素的影响)。而西维则不这样认为。 问: 1、实验室实验法是什么 2、微贱的观点正确吗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 答案: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2、正确。【答案要点】 (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a.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2)a.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 b.观察法的主要缺点(只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法比较而言) (3)a.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b.缺点:外在效度低而且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等。 (4)a.调查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 b.缺点:与实验法相比,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

2、社会影响与相符行为案例分析 一、1998年,田纳西一所高中的老师报告说在她的教室里有一股汽油的味道;不久,她就感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头晕目眩。她的班级停课之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报告出现相同的症状。最后只好全校都停课了。每个人都看着那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被救护车送走。但是当地的专家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学校有任何异常。复课之后,却有更多的人报告出现症状。学校再一次停课关闭。来自不同政府机构的专家再次进行了有关环境和流行病的检测,结果仍一无所获。但这次复课之后,神秘的流行病消失了。 田纳西卫生部门的琼斯对这一罕见的案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总共有170名老师、学生和员工曾到医院就诊,但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的原因。 1、这个例子的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上的哪个内容并分析其特征 2、试用这个内容分析这个例子。 答:1、上述例子其实就是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它指一群人身上出现类似但原因不明的症状。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群体心因性疾病”,这种传染病一开始通常是一个人或一些人报告有身体上的症状,而且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正承受着某种压力,而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则开始为他们的疾病构建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也就是对环境的新定义,开始传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他们也有同样的症状。随着遭受痛苦的人数量的增加,生理的症状和他们臆断的理由变得越发可信,从而更广为传播。 2、在田纳西这个案例中,与没有得病的学生相比,那些得病的学生更多地报告曾在课间亲眼看到得病的人或者得知同学病了。很明显,这里将那些模糊的症状(甚至是没有症状)定义为是令人恐惧的、由楼房引起的疾病的“信息”通过直接接触得以传播。另外,媒体对该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慌,使得更多臆断的“信息”得以传播。 二、女性通过信息性社会影响了解到特定时刻文化认同的魅力身材的类型。通过家人、朋友和媒体,女性了解到何为魅力身材,自己与之比较又如何。而各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大家还记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吗?今年是这个实验做成45周年了,经典是不朽的,至今广受争议也广为称赞,争议的是其伦理道德部分,称赞的是其发现了路西法效应。2016年4月12日,菲利普·津 巴多在北京大学演讲,主题是“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一票难求。由于津巴多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博仁老师今天奉献给大家《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方面的干货,心理学考研的你,好好地学习社会心理学对你之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裨益,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位活着的传奇。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关系一章的详细内容,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一)人际关系 1.含义 广义: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均为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情感关系等)。 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之间的区别 人际关系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不受外在的力量强迫。任何外加的力量,都不能左右已经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情感。而社会角色关系则是一种人的类与类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1)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而且它并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制约 (2)人际关系的交往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 社会心理学思维导图

(3)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吸引或排斥 3.人际关系的建立原则 (1)交互原则: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的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时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 (2)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它不仅有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3)增值交互:情感卷入较多,重情谊轻物质,因此回报时倾向于超出别人的期望,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4)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对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往行动的发起者,总觉得自己吃亏,是个恶性循环过程。 (5)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因此应该注重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6)增减原则:人们倾向于对对自己的态度逐渐变好的人有好感,而对于态度逐渐变差的人,即便是起初极其赞扬,也会导致关系的淡化。 4.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1)定向阶段——对可能的交往对象进行注意、选择、初步沟通 (2)情感探索——仍属非正式交往,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仍避免涉及个人隐密; (3)感情交流——信任感、安全感确立,较深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程度较高,正式交往的压力已趋于消失,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稳定交往——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 (5)冲突阶段(衰退阶段) (6)疏离阶段——关系结束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熟悉可以增加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程度 (2)个人特征 ①才能:才能与被人喜欢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超出一定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②犯错误效应: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武装分子在古巴猪湾登陆,试图从事武装颠覆活动,

社会心理学--经典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影响 一、定义 指的是他人的言辞、行动或仅仅是其在场对我们思想、情感、态度或行为所 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二、方式有:(1)劝说(2)广告(3)从众(4)群体行为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有哪些? 答:(1)社会思维(感知自己与他人、信念、决策、态度) (2)社会影响(文化、生物压力、从众、群体) (3)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亲密关系、助人) 第四节、了解社会影响的其他方法有? 答:(1)询问 (2)记者、时事专家、社会评论家 (3)民间智慧 (4)哲学 第五节、社会性解读的力量 社会心理学主要关心的不是客观的社会情境,而是人们如何受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读的影响。了解人们如何知觉、理解或解释社会环境比了解客观社会环境本身更为重要。 解读(Construal):是指人们认知、理解、解释社会世界的方式 第六节、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一、与人格心理学的区别 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之间的共性,而人格心理学在解释社会行为时, 重视个体差异-致使一个人异于其他人的人格层面。 二、与社会学的区别 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是微观方面的内容,也就说个体的心理,而社会学研究的范围是宏观方面的内容,比如政策、经济、历史等。 第七节、社会影响的威力有哪些? 答、(1)人们会低估社会影响的力量(当人们低估社会影响力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误性的安全感) (2)社会情境的主观性 第八节、人性的基本动机有? 答、(1)自尊取向(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 (2)社会认知取向(对准确性的需求) (3)其他动机(饥饿、口渴、生物驱力、恐惧、爱等) 第九节、名词解释 1、解读(Construal):是指人们认知、理解、解释社会世界的方式 2、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指高估内在性情因素对行为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 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 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 第六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 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 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 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 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 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 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 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 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2—2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相互作│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Q Q │零接触│低│ ├────┼──────┼───┬─┤ │O--Q │单向注意│││ │O圈O │双向注意│││ ├────┼──────┤││ │CC) │表面接触│││ ├────┼──────┤││ │ CE) │轻度卷入│││ ├────┼──────┤││ │ CD │中度卷入│││ │││ 1 │! │ │││ -^- │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最新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 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几个重要原则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 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

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 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吸引是由于它提供了关于他人的信息。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拥有同样特点的人引起好感。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