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作文素材的运用技巧和方法

高考作文素材的运用技巧和方法

高考作文素材的运用技巧和方法

——谈一材多用

在丰富多样的话题面前,我们常觉得没什么可写,是我们掌握的素材不够多吗?分析近年高考满分作文材料的运用情况,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2005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纪念远逝的曼妙红颜》、2006年高考上海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写的都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2005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彼岸花》、河北满分作文《南山花香,汨罗水甜》和2006年湖南满分作文《谈意气》、广东满分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不约而同地写陶渊明,而这些材料也是我们熟知的,可见要让作文言之有物,关键是要学会一材多用。因为同样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闪光点,同一素材就能适合不同的话题。只要我们根据话题表达的需要,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对素材进行取舍、裁剪、整合、提炼,就会收到一材多用、以一当十的效果。

一、发散思维,视角多样

回形针通常的用途就是夹文件,你知道它还有哪些用途吗?有人做过实验,它的用途有几千种!它可以做挂钩、别针、发卡、钥匙链,连起来可以做门帘,拉直弯曲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的艺术品……小小的回形针的用途竟是如此之多!素材运用也是如此,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发散思考,整合提炼,就会有不同的妙用。这些角度可以是情感的,哲理的;可以是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还可以是历史文化的,地域风情的……下面以“水”为例,作一个剖析:

素材整合

文本材料: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

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物,清莹秀澈,铿鸣金石。(《愚溪诗序》)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死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

经典名句: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柔情似水一滴水只有流进海洋才能永远不干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等

经典故事:

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望洋兴叹等

归纳总结:

从不同侧面看,它有不同的特点。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了万物,让世界成为温暖的绿洲。从物理特性看,它多姿多态:飘逸的雾气、奔涌的流水、固态的冰花都是它优雅的形态,露珠、泪珠、雨点、飞流瀑布是它美丽的姿容。

水柔弱浩渺,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它是浪漫诗人李白眼中落下九天的银河,它是亡国之君李煜胸中翻滚涌动的绵绵不断的失国之恨,它是李清照眼中传递相思情愫的媒介,它是诗人笔下隔断亲友往来的无涯天堑……

水是自然中的智者,带给人哲理的启迪: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海,靠的是一点一滴天长日久的积累;溪流、江河沙扰石堵,却一路欢歌,奔向大海,是伟大目标的召唤;它须依水道而行,冲决堤坝就会造成洪涝灾害,昭示规则、约束的必要;它奔腾不止,一去不返,犹如时光流逝,让人感叹时不我待,从而争分夺秒;它至善而又凶恶,它滋养万物包容万物,有时又浊浪排空,洗劫城市和村庄,是矛盾的统一体,人只有依循规律,重视环保,水才能扬善去恶。

水教我们为人:它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食争利,是淡泊的典范;它怀抱鱼虾水草、包容沙砾石块,胸襟博大,犹如母爱,是人修行的榜样。它也教君王治世:水能托起大舟,也能颠覆大舟,正如民能拥戴君王,建立稳固江山,也能推翻暴政,颠覆王朝,君应以民为本。它教我们专一、执著:水滴温柔地进击,洞穿坚硬之石,创造以柔克刚的奇迹。它教我们要有创新思维:大禹治水,一改父亲堵水的办法,疏浚河道,创新的方法成就成功……

总的说来水像一个品位极高的富矿,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开采,只有深入分析,找准恰当的角度,水才能“材尽其用”。请看下表:

运用全解

满分佳作

(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爱似高山流水》)

水是流泻轻盈的,灵秀而畅达。母爱似水,水的名字很多。有时候,她叫甘露,去亲吻

干涸的泥土;有时候,她叫细雨,用温情感化冷漠的冻土;有时候,她叫冰石,用坚毅期待闪着碎光的沃土。母亲永远是儿女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会把你渡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路。人说,女人是水做的。母亲用涵养了一生一世的水,汇成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关丽的情感之景。

方法思路:借物抒情

作者借水写母爱,从水的质感、动态、形态、精神等角度多侧面描写,与母爱自然交融,表达温馨而灵动,切入巧妙而新颖。

(2006年上海卷场外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这双手,曾经在凉水里浸了一个下午,那是母亲被蝎子咬过了以后。

这双手,泡在水里很久很久,已经泡得起泡,在河边,在捣衣砧上,她一遍遍捶打着并漂洗着我们的衣裳,在夜晚,月光照着她,星辉照着她,夜游的猫头鹰能听到她把水中的月亮撩拨得哗哗碎响的声音。

……

这双手啊,更多的是沾满生活的苦涩。母亲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少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夫,她用这双手抹过比一般的女人都多的泪水,泪水,用手一捧一捧地掬起来,都可以汇成几条长江、黄河。

方法思路:即事感怀

作者联想母亲与水有关的生活片断,凉水、河水、泪水见证了母亲的辛劳、苦难与坚强,表达富有诗意。

名师评点

两段文字都写了母亲,也都写了水,但角度迥然不同。《爱似高山流水》侧重写母爱深深,柔情似水;《我想握住你的手》则是写母亲的经历与水的关联,侧重突出母亲的辛苦。

不同作者通过对水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描写扣合话题,表现中心,正是视角多样的表现。

二、整合提炼,推陈出新

素材还需要整合,根据话题表达的需要进行提炼。同样一个素材,运用不同的

观点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找到适合话题的切入点,

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下面以“陶渊明”为例进行剖析。

素材整合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①陶渊明生活在没落的官宦家庭,少年时受玄学影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二十九岁出仕,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其间发生了桓玄谋位、刘裕起兵等政治风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于是更加渴望返归田园,摆脱“以心为形役”的生活,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③四十一岁时,因家贫,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弃职。④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

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开创田园诗

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自给,一方面受到饥寒的威胁,一方面给他创作田园诗以广阔的天地,《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高洁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的理想,以及诗意化的生活情趣,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循循善诱

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觉察到。读书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步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觉地慢慢忘掉。”循循善诱的开导,使少年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

高风亮节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益发困顿,有时不得不靠借贷度日。但他决不接受官府周济,改变自己固穷守节的志向。公元424年(刘宋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特地到他家中,劝他出仕谋职,不要自找苦吃。陶渊明毫不犹豫地一口拒绝。分别时,檀道济准备留下一些粮食和肉接济他,尽管这时陶渊明已饿得只能躺在床上,但还是挥手拒绝这“嗟来之食”。

经典诗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运用全解

满分佳作

(200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彼岸花》)

菊花飘香,田园芬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仿佛看见陶潜信步田园,捻须行吟,优哉游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仿佛目睹五柳先生肩扛铁锄,躬耕而归。这

缕淡菊,永远飘香在那可以与百鸟对话,与露珠接吻的田园。远望那一缕淡菊,心随菊的馨香而飘,来到那一个淳朴自然的世界,一个和谐至美的世界,一缕菊花,一个世界。

方法思路:意象再现

一缕菊花一个恬美的世界:百鸟对话,露珠晶莹;田园信步,优哉游哉。

(2006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沉淀上俗世的浮华?戴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让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在那令人难堪的年代,你选择的是所谓的闲适。你只是扛着锄头,静静地站在东晋的一角,却足以让所有达官贵人、做作文人黯然失色。你以独特的志趣和性格真正在流星划破天际之时与岁月长河完美对接。

方法思路:以诗解人

作者在读解陶渊明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用扛着锄头一路踏歌、悠然见南山,创造性地再现了陶渊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独立的志趣和不屈的性格。

(2005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南山花香,汨罗水甜》)

我伫立于悠然的南山脚下,望着脚下蜿蜒的羊肠古道,想象着山顶上的一座破败的茅屋,心里不免生出一种淡淡的超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于是,便从院落踱出的小鸭黄蹼中,开始了探寻两位圣贤出人意料而又近乎情理的壮举。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载的官场生活,一万多个日子的浊气的侵蚀,雕刻出的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陶翁。晋朝阴暗的天空下,前进着的只是金钱和权力,只是声色犬马的温柔梦乡。但意想不到的是,一株菊花,在那仍傲然挺立着,抗击着黑暗与富贵,一个声音高叫着:“归去吧,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自此,历史少了一名贤吏,但多出的却是整个的南山,这正是历史的必然。陶翁将自己退到南山的农亩之中,躬耕其间,多的是一份自由,多的是一份超然。从此,南山的山腰便弥漫着乳白色的炊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从陶翁的口中吟出,随风飘转。

这一出人意料的隐退,使他的文学才干得到了高度的升华,带来了后人对他的击节赞叹。

方法思路:题材翻新

归隐田园本是一种选择,作者重点突出晋朝官场的黑暗和陶翁的质朴高洁,从而使归隐的行动扣合“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话题。新的解读角度赋予材料以新意,作者调遣材料相当机智。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调遣材料的变通能力,让材料与话题切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

三、创新思维,个性解读

在分析材料时,不囿于习惯思维定势,对一些传统材料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或批判性解读,从而做到对材料创造性地运用。

它源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追求,可以一反成说,也可以变换角度分析,二者都

是旧中见新,见人之所未见,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满分佳作

(2006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箭锋上的友情》)

第二天,孔明出发。运用计谋与对天文知识的了解,他向曹操“借”了满满十条小船的箭。回到东吴时一个士兵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草船上的箭并没有十万支,只有八万有余。诸葛亮摇着鹅毛扇陷入了深思:明日就要交箭了,周瑜视我如眼中钉,肉中刺,这可如何是好?

东吴的大将听说孔明借箭不足,皆大喜,都到周瑜的帐中找他贺喜。可周瑜听后却为之一震,“怎么?他失败了?”周瑜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现实却摆在了他的面前,孔明失败了,明日就可以将这个麻烦除去,但孔明的确是一个知己。倘若我俩共事一主该多好啊!唉!周瑜苦恼着……

月光依旧照着,周瑜望向远处的天空,似乎已有些鱼肚白。他深吸了一口气回到帐内。

第二天的军机会上,吴、蜀双方气氛十分紧张,张飞瞪着铜铃眼,赵云握着长枪,紧紧站在孔明身旁,看来他们已经做好了拼死保护孔明的准备。“孔明兄,时限已到,交箭吧!”周瑜说。“拿箭!”一声令下士兵们扛上了箭,孔明觉得不对,细细一点,十万支,不多也不少。“这……”孔明纳闷了。周瑜走上前来递给他一支箭说道:“好!不愧是卧龙先生呀!”孔明盯着周瑜递过来的那支箭,愣住了……

方法思路:一反成说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智慧的杰作,作者在文中颠覆了周瑜“心胸狭隘”的成说,塑造了善于谋略宽容大度的全新的周瑜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忠实于原著,又根据新的情节进一步补充、丰富了人物的个性,可读性强。

(2006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人与路》)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路千年风霜。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一一行路者的坚持;沙僧一一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黄沙千年,吹不去他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气的明证。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得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玄奘,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

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方法思路:转换视角

《西游记》的故事妇孺皆知,唐僧师徒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作者转换视角,机智地把悟空、八戒、沙僧三个徒弟,作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来写,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必备的三个条件,富有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