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静女》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女》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女》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女》公开课教学设计

(完整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以诗经知识复习导入) 学生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成。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 明确:《诗经》。 《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传说是由孔子编订的。《诗经》还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前三者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经作品。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注释,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穿插解释“爱”“见”“说”、“女”“归”“匪”、“女”的通假情况,勾画一下) 姝.(shū)俟.(sì)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 踟蹰 ..(chí chú)娈.(luán)贻.(yí)我彤管炜.(wěi) 说怿.(yuè yì)女.(rǔ)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 匪.(fēi)女.(rǔ)之为美 2.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初读诗歌,自由发言,不求完整,但求发表观点) 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争取堂上背诵。(学生堂上多诵读,堂上背诵,可指名同学背诵)

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 授课课题:诗经·静女 教学手段:板书+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

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 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 (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本课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两首诗歌 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静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静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静女》 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 一、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即借“雎鸠”来引出心仪的“窈窕淑女”。

《静女》教案

静女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

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的相关知识。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3.《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4.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原本只称《诗》,是儒家“五经”之首,因此又称《诗经》。 5.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为民歌,共160篇,“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平铺直叙(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以彼物喻此物”;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7.《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8.《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课前预习单】 一、了解诗经的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①“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②“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③“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课文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女其姝.()俟.( )我于城隅爱而不见.()踟蹰 ..()()静女其娈.( ) 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2.加点词语解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静女其娈.:彤管有炜.:说怿女 ...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三、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1、爱.而不见.:. 2、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 4、匪女 ..之为美 四、通过预习完成书后练习题3。 五、理解全文并翻译全诗(参照书下注解及书后练习题2)。 【课堂活动单】

诗经 静女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 (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 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 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76页。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分钟)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chú)娈(lu 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 ún) 二、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

《静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0页。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分钟)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3.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参考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 1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六艺”(板书)“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静女》。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2

《静女》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

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三、导入《静女》

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所谓“诗歌长于抒情”,读诗的目的之一是感受、体会、积累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静女》一文,节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的民歌。诗中以男子的口吻生动而深情地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城郊幽会的快乐情景,表现了男女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和纯朴健康的情爱,至今读来仍不失为一首优秀的爱情诗篇。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以及顶针的运用是本诗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对理解并评价主人公内心情感有较大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帮助高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方面。 二、学情分析 《静女》这篇古体诗文的文字整体上并不艰涩,高一学生结合注释以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理解字义的表层意思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高一学生的诗词诵读量较少,特别是是中国古典诗词积累较少,想象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较差,在阅读中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真切感受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不能在联想比照中领悟意蕴,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启示。 再者,《静女》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纯美到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诗。几千年来,不知羡煞了多少痴男怨女。而高一的学生,已开始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借助《静女》中的纯美爱情,引导学生树立纯朴、健康的爱情观。 三、教学目标 (一)在诵读过程中把握《诗经》中重章叠唱的表达特色; (二)运用想象联想的方式体会《静女》中青年劳动男女城郊幽会的欢乐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青年男女的形象; (三)通过体会诗中纯朴真挚、意趣天然的爱情场景以及热烈而纯朴的恋情,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静女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设计思想是“构筑情感的驿站”,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同文章的情感,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而《静女》一诗是一首优美纯真的爱情诗,它虽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但感情基调乐观、健康,风格清新、朴实,非常适合引导学生诵读体会,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诗经》及《诗经》中的爱情诗如《关雎》、《蒹葭》有所了解,再加上他们本身对朦胧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比较容易喜欢学习《静女》这首诗。对他们来说难点是诗中有许多字词比较生僻,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结合注释充分朗读,疏通字词和诗意。同时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引导学生领会诗中男女主人公那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学生为本,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效果。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朴实自然的风格。

2、学会有感情朗诵诗歌。 情感目标:1、领会诗歌中主人公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2、树立健康乐观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含义,有感情诵读诗歌。 2、把握诗中主人公性格,领会其淳朴真挚的爱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质疑法、情景再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 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

《静女》教案

教学内容 静女 教学班级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教学难点 学习《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介绍《诗经》 三、讲授新课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二)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疏通字词 俟(si):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chíchú):亦作“踟躇”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美。 1、疏通字词 娈(luán):美好;贻:赠送;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 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 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 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 [ 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六艺”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静女>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从古到今,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感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及文学作品,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你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呢?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我们古代的时候啊,男女之间是没有象我们现在这样的,古时候,大家都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仪,因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成了婚姻的一个主要模式,它成就了很多幸福家庭,但也造就了许多悲剧,于是许多勇敢的年轻人选择了自由恋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静女》这首诗歌,看看男女主人公是怎样自由恋爱的?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自由恋爱一样? 二、基础知识 1、《诗经》基础知识介绍(10分钟) 静女选自《诗经》,那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初中的时候有没有学过《诗经》里面的一些文章呢? 《关雎》和《蒹葭》都出自诗经。那我们接下来就先来学习关于《诗经》的一些相关知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才称为《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合称“六艺”,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2)、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朴实优美,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3)、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 A、从音乐曲调上来看《诗经》可划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 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 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六艺”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静女>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