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

2010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

2010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
2010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

 

第31卷 第2期2010年3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ROL EI SIN ICA

Vol.31Mar.

 No.2201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P 05004)“苏北盆地泰州组成烃条件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宋 宁,男,1972年9月生,2007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博士后,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

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综合勘探。E 2mail :song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0880452.html,

文章编号:0253-2697(2010)02-0180-07

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

宋 宁1,3 王铁冠2 陈莉琼3 辛仁臣1

(11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 北京 100083; 21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31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苏北盆地是中国东部唯一在上白垩统泰州组发现烃源岩的盆地,对其成藏期的研究是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研究的重

要内容。对其中东部上白垩统泰州组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进行了数值模拟,对48件储层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进行了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分析。研究认为,泰州组经历持续沉降—短暂抬升—再沉降的过程,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而抬升和沉降幅度的差异导致不同凹陷和同一凹陷不同部位生烃和成藏期的差异。海安凹陷泰州组从始新世三垛末期至现今大量生烃,油气在上新世盐城期开始连续充注成藏。高邮凹陷泰州组从古新世阜宁末期到始新世三垛末期大量生烃,油气在始新世三垛期开始连续充注成藏,较海安凹陷早。油气主要成藏期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和圈闭形成时间匹配,有利于该区油气充注成藏。关键词:苏北盆地;泰州组;白垩系;成藏期;流体包裹体;热演化中图分类号:TE 12211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of

Upper Cretaceous T aizhou Formation in Subei B asin

SON G Ning 1,3 WAN G Tieguan 2 C H EN Liqiong 3 XIN Renchen 1

(1.Facult y of M arine S cience ,Chi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B ei j ing 100083,China;

2.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Pet roleum Resource and Pros pecting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na;

3.Geoscience I nstitute ,S inopec J iangsu Oil f iel d Com pany ,Yangz hou 225000,China )

Abstrac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for researching the reservoir 2forming pattern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laws.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Taizhou Formation in Subei Basin was only discovered in the eastern China at present.The history of burial ,thermal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Taizhou For 2mation were simulated.The fluid inclusions of 48samples f rom the reservoirs in Taizhou 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obser 2vation of lithofacie features and homogeneous tempera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 Taizhou Formation experienced the continual subside 2briefly lifting 2secondary subside period.The divergenc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and hy 2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between Hai ’an Sag and Gaoyou Sag we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subsides and lifting amplitudes.In Hai ’an Sag ,hydrocarbon of Taizhou Formation was generated f rom the Late Eocene Sanduo Period to the Quaternary and contin 2uously charged and massively accumulated in the Pliocene Yancheng and Quaternary periods.Hydrocarbon of Taizhou Formation in G aoyou Sag was generated f rom the Late Palaeocene Funing Period to the Eocene Sanduo Period and continuously charged and mas 2sively accumulated f rom the Eocene Sanduo Period to the Quaternary.The main charging timing of reservoirs matches with hydrocar 2bon generation and exclusion periods ,which is favorable fo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hese areas.

K ey w ords :Subei Basin ;Taizhou Formation ;Cretace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fluid inclusion ;thermal evolution

成藏期是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研究首先要解

决的问题。因成藏期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单一方法往往难以奏效,甚至得出的结论偏颇甚多。成藏期次的研究手段大致分为地质分析方法和分析测试方法两大类。地质分析方法主要从成藏各要素的有效配置推断油气藏形成期,包括:烃源岩生烃史法、圈闭形成时间法、油藏饱和压力/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122]。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一般给出大致的成藏时间

范围或成藏的最早时间,而无法确定具体的成藏年代。

近年来,更多地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测试的结果推断成藏期,分析测试方法包括:油藏地球化学、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成分分析、流体包裹体Rb 2Sr 定年和40Ar/39Ar 定年、储层固体沥青定年、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定年等[225]。但分析测试方法的费用比

 第2期宋 宁等: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181

 较昂贵,应用受到较大限制[1]。近年来,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的方法得到最广泛应用[325],其准确性不仅取决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的准确程度,而且依赖于埋藏史和热史的准确恢复。

针对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藏,前人对油气生成[6]、构造圈闭[7]、沉积和储层[829]等成藏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成藏期次和时间的研究尚欠深入。笔者根据地质分析,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手段,建立精确的地史模型,研究泰州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分析最早的可能成藏时间;通过成岩包裹体测定,获取反映储层成岩、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的直接信息,综合确定泰州组自生自储油气藏的充注期次和成藏时间。

1 区域概况

苏北盆地是中国东部唯一发现上白垩统烃源岩的

盆地,横跨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天长部分地区,面积约

315×104

km 2

6000m ,自

下而上为上白垩统泰州组(K 2t ),古近系阜宁组(E 1f )、戴南组(E 2d )和三垛组(E 2s ),新近系盐城组(Ny )和第四系东台组(Qd ),其中泰州组二段(K 2t 2)、阜宁组二段(E 1f 2)和阜宁组四段(E 1f 4)为主要烃源层[10212]。目前泰州组油藏主要为断块和断鼻油藏,分布在海安凹陷的梁垛、安丰、张家灶、海中、新街和李堡地区,高邮凹陷北坡东部瓦庄地区和吴堡低凸起的陈堡和周庄地区(图1)。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北坡的泰州组油藏为自生自储式,泰州组二段为烃源层,泰州组一段为储集层;而深大断裂沟通多套油源层的吴堡低凸起地区,泰州组油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古近系阜宁组[11]

图1 苏北盆地中东部泰州组油藏及油气显示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oil pools and oil 2gas showings in T aizhou

Form ation in the middle 2eastern sags of Subei B asin

2 方法与资料

依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测、录井资料,确定地层分层、地质年代、岩性组成、剥蚀厚度、地层温度和地温梯度等参数。应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制的盆地模拟软件BASIMS 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准确建立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生烃史。根据泰州组烃源岩生烃史确定可能的成藏时间,再结合埋藏史将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期次转化为相应的成藏时间和期次。

应用盆地东部10口探井的系统测温曲线和勘探开发数据库中197个试油温度数据、暗色泥岩岩心的约300个镜质组反射率(R o )数据,进行地层温度、地温梯度和热史分析。井下系统测温时,静井时间大于7d 所获得的井温数据与实际地层温度较接近,可以很好地反映地层温度。苏北盆地东部系统测温曲线中,安1井、安3井、安16井、盐参1井、肖1井、富7井、真86井、苏东169井和苏太129井的近地表温度与苏北地区地表恒温带温度相近,系统测温仪器的温度与外界达到平衡,所测的数据反映了地层的实际温度。而苏都136井、苏高167井和苏太174井的近地表温度明显高于本地区的地表恒温带温度,所测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地层的实际温度,在研究中仅作参考。

选取安丰油田、梁垛油田、新街油田和瓦庄油田泰州组产油层或油气层井段48件储层样品,在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流体包裹体偏光、荧光观察和均一温度测定。流体包裹体观察和均一温度分析使用德国Leica DMRXP 显微镜和英国Linkam 3500型冷热台,荧光激发采用波长为340~

380nm 的紫外光。冷热台0~600℃,精度为±012℃。

通过均一温度分布频率直方图,得出均一温度的主频分布范围。统计在同一直方图的样品地层温度差保持在1℃之内,相当于埋深差约小于35m ,避免不同深度的温度差异对统计均一温度的影响。

3 建立地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

可靠的地层埋藏史和古地温模型是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准确定年的前提。应用苏北盆地东部现今地层埋深和剥蚀厚度、地层温度、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值等关键参数,对比镜质体反射率的模拟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建立了准确的地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311 地层剥蚀量

苏北盆地阜宁组、戴南组和三垛组沉积末期都曾经遭受剥蚀[10,12],分别对应吴堡运动、真武运动和三垛运动,其中三垛运动波及范围广、剥蚀厚度大,对盆地内烃源岩的热演化史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产生重要

182 石 油 学 报2010年 第31卷 

的影响。前人研究认为,三垛运动的最大剥蚀量出现在各凹陷靠近隆起处,约为1400~1600m ;而斜坡部位的剥蚀量一般为600~900m ;深凹处剥蚀量最少,一般为300~600m ;盆地南部的剥蚀量较北部来说相对较少。312 地层温度和地温梯度

苏北盆地东部不同探井反映地层温度并无明显差别,井温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变化规律(图2)。深度1000m 处的地层温度为35~49℃,

2000m 为62~77℃,3000m 为86~111℃,大约在3000m 以下不同地区的地温接近同一趋势线。

利用系统测温资料,计算各探井相应层段的平均地温梯度为(0173~4144)℃/hm 。地温梯度总体浅层低、深层高[图3(a )和(b )],明显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地温梯度由浅到深逐渐变低[13214]。这可能由于接近地表的盐城组砂岩发育,热量被地下水流“冲刷”带走,造成浅部岩层地温、地温梯度普遍降低;而阜宁组四段和

二段发育巨厚泥岩,热传导性差,地下水交替不活跃,热量不易散发,保持着较高的地温梯度

图2 苏北盆地中东部地温和试油温度随深度变化

Fig.2 T emperature curves of w ell testing in the middle 2eastern

sags of Subei B

asin

图3 典型地温及其地温梯度剖面

Fig.3 Well sections of the temperature curve and the geotherm al gradient

油层试油温度比较真实地反映静压油层温度。油层试油温度随埋藏深度线性增高(图2),符合传导型地温场的一般规律。平均地温梯度为2188℃/hm ,与井温测井计算的多数层位的地温梯度相当。

苏北盆地平均地温梯度略低于全球的平均值310℃/hm [15],稍低于中国东部和东北部的松辽盆地;稍高于中西部盆地,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与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的西湖凹陷[16]基本相当。按中国油气盆地地热分区标准[15],苏北盆地属于温盆。313 大地热流值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区域热状态的综合性热参数,在数值上等于地温梯度与热导率的乘积。苏北盆地热

流值介于53~79mW/m 2,平均值为68mW/m 2[16217],与邻区南黄海南部盆地热流值(6513~7316mW/m 2,平均值为6818mW/m 2)[16]无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在于苏北盆地与南黄海南部凹陷同处于扬子准地台基底之上,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具有相似性。相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热流值6216±2412mW/m 2和全球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1mW/m 2[17],苏北盆地热流值略高,但远低于现代大陆裂谷区(如贝加尔裂谷97±

22mW/m 2

)和新生代构造活动区(如美国盆地山脉省约83mW/m 2)。314 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

镜质体反射率是表征含油气盆地中烃源岩成熟度

 第2期宋 宁等: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183

 的有效指标,已在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7]。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镜质体反射率R o 与深度

H 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R o =0125e

010003H

和R o =0125e 010004H 。成熟门限的R o 为0165%,对应

温度为85~95℃,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对应成熟门限深度分别为2900m 和2600m 。东部凹陷的成熟门限稍深于中部凹陷,主要是由于前者地温梯度低的盐城组厚度大于后者。

综合应用现今地层厚度、剥蚀量、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值等参数模拟的镜质体反射率,与现今烃源岩中实际测试的镜质体反射率基本相当。这为确定油气生成和聚集成藏奠定了基础。315 埋藏史和热演化史

上白垩统泰州组二段烃源岩在古新世阜宁期、始新世戴南期和三垛期以沉降为主,始新世末和渐新世经历短暂抬升,中新世盐城期以来再次沉降[10,12]。沉积地层厚度和构造运动幅度的差异,造成不同凹陷之间以及同一凹陷不同区带之间热演化和生烃的差异,导致海安凹陷成熟程度和生烃强度整体要低于高邮凹陷。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在始新世三垛期进入成熟门限,而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在古新世阜宁期末进入成熟门限。深凹部位埋深大,进入成熟门限早,一般在古新世阜宁期末到始新世三垛期,开始大量生烃;而斜坡—凸起部位早期埋深小,进入成熟门限的时间较晚,部分地区现今刚刚达到成熟门限,生烃量有限。

4 确定成藏时间和期次

411 生烃史决定最早成藏时间

烃源岩的埋藏和热演化过程决定着生烃史。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在三垛期进入成熟门限,大量生烃

后,经历短暂的生烃停滞,到盐城期又开始大量生烃;而高邮凹陷是在戴南期和三垛期进入大量生烃期,盐城期至今生烃停滞(图4)。主要由于海安凹陷盐城组和东台组沉积厚度大,超过了三垛运动的剥蚀厚度;而高邮凹陷盐城组和东台组沉积厚度小,

其厚度不及三

图4 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各时期的生烃量

Fig.4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qu antity of T aizhou Form ation

in H ai ’an S ag and G aoyou S ag during every period

垛运动的剥蚀厚度。 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生成、运移及聚集的结果,源岩中油气大量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则是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1,2,18]。虽然泰州组烃源岩在阜宁初期就开始生烃,但考虑到初期生油范围小和油气从深凹到斜坡的运移损耗大,故将烃源岩大面积成熟、大量生烃的时间,视为最早成藏时间。

综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高邮凹陷泰州组的成藏时间可能开始于阜宁期末,一直延续到三垛期末;而海安凹陷大量生烃成藏的时间稍晚,开始于三垛期末,延续到现今。这也意味着泰州组碎屑岩储层在阜宁期难以形成烃类包裹体,烃类包裹体主要形成于戴南期、三垛期或盐城期。412 流体包裹体确定成藏期

首先进行流体包裹体镜下岩相和期次分析,实测

均一温度数据近400个,烃类伴生的盐水包裹体近200个;其次综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和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均一温度分布特征,确定泰州组主要油藏的成藏时间和期次。412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和均一温度特征

包裹体鉴定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成岩作用、次生矿物形成序列的研究[324],通过镜下观察,确定了胶结物和胶结物中包裹体的期次和生长关系。泰州组

含油砂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次生石英、

(含铁)方解石与少量次生钠长石,其中石英次生加大可达Ⅲ级、

Ⅱ级,碳酸盐岩矿物多为交代成因、嵌晶式产出。包裹体丰度低至中等,主要分布在石英加大边和破裂愈合缝、方解石嵌晶等胶结物中,以分布在石英加大边中为主。类型有盐水溶液包裹体、含烃盐水包裹体、烃类包裹体或者似烃类包裹体。根据次生矿物形成序列和包裹体产状,可识别出早、中和晚3期成岩包裹体。

早期包裹体:对应石英加大Ⅰ级[图5(a )和(b )],

分布在石英加大边贴粒缝处或晶缘、

(含铁)方解石晶缘与贴粒部位、方解石泥粉晶之中,多呈群体状、线状

绕粒缘分布。颜色为无色、灰色,个体大小主要为0~2μm ,少量达4μm ,方解石中的个体比石英中的稍大,形状为椭圆形、不规则形,丰度低至中等;包裹体为盐水溶液包裹体,多以单相的气态、液态为主,气液比为0~15%。该类包裹体个体小,难以进行均一温度观测。 中期包裹体:对应石英加大Ⅱ级、Ⅲ级[图5(c )],主要分布在石英加大边中部与外侧及破裂愈合缝、方解石或含铁方解石晶体中部及中央,少量出现在方解石粉晶、嵌晶方解石中部及石英次生加大嵌晶中。(含

184 石 油 学 报2010年 第31卷 

铁)方解石多为粉细晶、亮晶胶结物,其内包裹体多沿解理缝与双晶纹方向呈断续线状分布,石英中包裹体多呈孤立状、零星状分布。包裹体有盐水包裹体和烃类有机包裹体,

各油田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

图5 苏北盆地中东部泰州组典型包裹体照片

Fig.5 T ypical fluid inclusion pictures in T aizhou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2eastern sags of Subei B asin

总体呈单峰分布(图6)。安丰油田烃类伴生盐水包裹

体均一温度呈单峰分布在70~120℃,主频为90~120℃,平均值为100℃。梁垛油田不同深度样品呈单峰分布在90~125℃,其中安12油藏的主频温度为80~120℃,平均值为98℃;安14井的主频温度为90~110℃,平均值为95℃;梁12井的主频温度为100~

120℃,平均值为104℃。新街油田的均一温度呈单峰

分布在70~120℃,其中台7井主频温度为80~110℃,台5井主频温度为100~130℃。瓦庄油田的均一温度为70~115℃,平均值为93℃。 晚期包裹体:对应石英加大Ⅲ级,分布在石英加大边外缘和嵌晶之中、方解石或含铁方解石中心部位、

图6 苏北盆地中东部泰州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Fig.6 H omogenous temperature of salt 2w ater inclusions associated hydrocarbon in T aizhou

Form ation in middle 2eastern sags of Subei B asin

 第2期宋 宁等: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185

 形单晶主体或晶簇主体[图5(d )]、破裂愈合缝内,以孤立状、零星状分布于亮晶胶结物之中,有盐水包裹体和烃类有机包裹体。海安凹陷仅在梁垛油田的梁10井和梁11井的石英加大边中可见数量很少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8~113℃。瓦庄油田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90~140℃(图6),平均值为117℃。41212 充注期次泰州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或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多数呈单峰连续分布,反映了研究区烃类的运移和充注是一个连续过程,只有一期成藏。虽然梁12井和安12井烃类包裹体、瓦6井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存在高低差异(图6),但不应理解为多次充注或多次成藏,而应为连续充注一期成藏。油气藏的形成是一个聚、散的动平衡过程,在此过程中既有充注,也有散失,只有当充注量大于散失量时油气藏才逐

渐形成,也才有现今连续分布的均一温度。如果不考虑流体包裹体在取样、选样和测试等方面的问题,均一温度高低差异似乎反映了油气的幕式运移和充注[18]。41213 成藏时间

综合泰州组典型油藏的埋藏史、热史和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频分布范围,可得出油气充注成藏的主要时间。海安凹陷安丰油田、梁垛油田安12油藏和新街油田台7油藏,成岩包裹体均一温度的主频分别为90~120℃、80~120℃和80~120℃,在热史演化剖面上(图7),均对应在距今约5~0Ma ,相当于上新世盐城期末至今。高邮凹陷瓦6油藏成岩包裹体均一温度主频为90~120℃,对应在距今约45~0Ma ,相当于始新世三垛期至今,较海安凹陷充注时间早。利用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确定的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成藏时间,应在泰州组二段烃源岩进入成熟门限并大量生烃之后

图7 泰州组埋藏史—热史曲线和成藏时间

Fig.7 Accumulation period determined by therm al history and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of inclusions

in T aizhou Form atiom

413 成藏期综合分析

综合埋藏史、热演化史、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资料可见,泰州组在大量生烃末期大规模充注成藏,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充注成藏时期分别在上新世盐城期末和始新世三垛期。另外,从圈闭发育来看,苏北盆地泰州组圈闭发育始于古新世阜宁期末,相当于吴堡运动之后,其形成时间早于大量生排烃和油气充注成藏时间,成藏时间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

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生烃晚、油气充注成藏时间晚,仅保存中—晚期烃类包裹体。成藏时间在

盐城期末,对应凹陷全面萎缩阶段,控藏断层的活动几乎停滞,油气不易调整,保持油藏原始状态。这正是目前发现的油藏中含油层系单一、油气显示层系集中的主要原因。相反,对于断鼻、断块油藏在断层活动前成藏,必定要调整,纵向上形成多套层系含油。这也进一步说明,海安凹陷油气藏形成于控藏断层停止活动后。

高邮凹陷瓦6泰州组油藏时间开始于始新世三垛期。三垛期末苏北盆地区域抬升,这与世界上大多数油气田的主要成藏期为地层抬升期的认识相一

186

 石 油 学 报2010年 第31卷 

致[19]。瓦6泰州组存在早、中、晚期3期烃类包裹体,说明该区成藏时间相对早且持续时间长,这区别于成藏时间晚而短的海安凹陷。对于烃源岩成熟时间早的高邮凹陷而言,整体上升剥蚀不仅提供了油气初次运移的诱发动力,而且形成了烃源岩区的超压与储集岩区的低压之间的压力差,为盆地内油气成藏提供了主要动力。

可见,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成藏时,构造运动微弱,断层基本停止活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调整不明显;而高邮凹陷则相反,油气成藏时伴随较为强烈的构造运动,断层仍在活动,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调整明显。因此,以泰州组为油源的勘探目标,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存在一定差异。在层系上,海安凹陷应选择紧邻泰州组烃源岩的层段;而高邮凹陷可选择的层段跨度大,只要存在较好的储盖组合。平面上,海安凹陷应选择紧邻生烃次凹的第一排构造;而高邮凹陷目标不受生烃次凹与圈闭位置的限制。

5 结 论

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主要经历持续沉降—短暂抬升—再沉降的过程:在古新世阜宁期、始新世戴南期和三垛期以沉降为主,三垛期末和渐新世短暂抬升,新近纪盐城期和第四纪东台期再次沉降。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的差异,导致大量生烃期、成藏期不一样。海安凹陷上白垩统泰州组从始新世三垛期末至现今大量生烃,油气连续充注,主要地质时期在距今5~0Ma,对应上新世盐城期末至今。高邮凹陷泰州组从古新世阜宁期末延续到始新世三垛期末大量生烃,油气连续充注,主要地质时期在距今45~0Ma,对应始新世三垛期至今,较海安凹陷早。

参考文献

[1] 陈红汉.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28(2):1432150.

Chen Honghan.Advances in geochronology of hydrocarbon accu2

mulation[J].Oil&Gas Geology,2007,28(2):1432150.

[2] 王飞宇,金之钧,吕修祥,等.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

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542762.

Wang Feiyu,Jin Zhijun,LüXiuxiang,et al.Timing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Theory and new met hods[J].A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2002,17(5):7542762.

[3] 张鼐,邢永亮,曾云,等.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特

征及生烃期次研究[J].石油学报,2009,30(5):6922697.

Zhang Nai,Xing Y ongliang,Zeng Yu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clusions of Cambrian dolomite and hydrocarbon2genera2

tion history in t he Eastern Tarim Basin[J].Acta Petrolei Sinica,

2009,30(5):6922697.

[4] 陶士振.包裹体应用于油气地质研究的前提条件和关键问题

[J].地质科学,2004,39(1):77291.

Tao Shizhen.Premise conditions and key problems of applied

study of inclusion in oil2gas geology[J].Chinese Journal of Geol2 ogy,2004,39(1):77291.

[5] 陈艳鹏,刘震,马达德,等.柴西南区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J].石

油学报,2009,30(2):1892193.

Chen Yanpeng,Liu Zhen,Ma Dade,et al.Accumulation process of lit hologic pools in Sout hwestern Qaidam Basin[J].Acta Petro2 lei Sinica,2009,30(2):1892193.

[6] 王永建,王延斌,郑亚斌,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演

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4):729.

Wang Y ongjian,Wang Yanbin,Zheng Yabin,et al.Hydrocarbon

source rock evolution in Taizhou Formation,t he Gaoyou Sag,t he

Nort h Jiangsu Basin[J].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 2007,29(4):729.

[7] 朱建辉,江兴歌,徐旭辉,等.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李堡地区

新生代演化和油气响应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

1382143.

Zhu Jianhui,Jiang Xingge,Xu Xuhui,et al.The Cenozoic evolu2 tion and petroleum response estimation in t he Qutang2Libao re2 gion of t he Hai’an Depression,t he Nort h Jiangsu Basin[J].Pe2 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2005,27(2):1382143.

[8] 朱筱敏,刘长利,张亚雄,等.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砂岩成岩

序列和储集层质量主控因素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8,10(5):

4392446.

Zhu Xiaomin,Liu Changli,Zhang Yaxiong,et al.Sandstone dia2 genetic succession and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reservoir quality of t he Taizhou Formation of Upper Cretaceous in Subei Basin

[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8,10(5):4392446.

[9] 张金亮,刘宝珺,毛凤鸣,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成

岩作用及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2003,24(2):43249.

Zhang Jinliang,Liu Baojun,Mao Fengming,et al.Clastic diagene2 si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Funing Formation in nort h

slope of Gaoyou Depression in Subei Basin[J].Acta Petrolei Sini2 ca,2003,24(2):43249.

[10] 毛凤鸣,陈安定,严元锋,等.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气成藏特征

及地震识别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8272839.

Mao Fengming,Chen Anding,Yan Yuanfeng,et al.Hydrocarbon pooling features and seismic recognizing technologies of small

complex fault blocks in Subei Basin[J].Oil&Gas Geology, 2006,27(6):8272839.

[11] 刘宏宇.苏北盆地上白垩统典型油气藏与成藏模式预测[J].海

洋石油,2006,26(1):11216.

Liu Hongyu.Prognosis of t he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and typ2 ic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of Upper Cretaceous in Subei Basin

[J].Offshore Oil,2006,26(1):11216.

[12] 陈安定.苏北第三系成熟演化指标与深度关系的3种模式[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1):58263.

Chen Anding.Three model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maturity indexes and t he dept h in t he Nort hern Jiangsu Tertiary Basin

[J].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2003,25(1):58263.

(下转第195页)

 第2期宋 鹰等: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界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195

 

tion of Mesozoic2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J].Acta

Petrolei Sinica,1990,11(3):1211.

[28] 方大钧,王兆樑,金国海,等.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磁性地层[J].

中国科学:B辑,1989,8(10):108421091.

Fang Dajun,Wang Zhaoliang,Jin Guohai,et al.Cretaceous mag2 netostratigraphy in t he Songliao Basin,China[J].Science in Chi2 na:Series B,1989,8(10):108421091.

[29] 王璞珺,杜小弟,王俊,等.松辽盆地白垩纪年代地层研究及地层

时代划分[J].地质学报,1995,69(4):3722381.

Wang Pujun,Du Xiaodi,Wang J un,et al.The chronostratigraphy and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 he Cretaceous of t he Songliao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1995,69(4):3722381.

[30] 黄清华,谭伟,杨会臣.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与年代地层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6):15217.

Huang Qinghua,Tan Wei,Yang Huichen.St ratigraphic succes2 sion and chronost rata of Cretaceous in Songliao Basin[J].Petro2 leum Geology&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1999,18(6):

15217.

[31] Skelton P W,Spicer R A,Kelley S P,et al.The Cretaceous world

[M].Cambridge,New Y ork,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2350.

[32] Stepashko A A.Spreading cycles in t he Pacific Ocean[J].Ocean2

ology,2008,48(3):4012408.

[33] Müller R D,Sdrolias M,Gaina C,et al.Long2term sea2level fluc2

tuations driven by ocean basin dynamics[J].Science,2008,319:

135721362.

[34] 袁选俊,薛良清,池英柳,等.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

气藏勘探———以松辽盆地为例[J].石油学报,2003,24(3):

11215.

Yuan Xuanjun,Xue Liangqing,Chi Y ingliu,et al.Sequence stra2 tigraphic and subtle2trap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depression

basin[J].Acta Petrolei Sinica,2003,24(3):11215.

[35] 任凤楼,张岳桥,邱连贵,等.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与转换

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31(2):1572167.

Ren Fenglou,Zhang Yueqiao,Qiu Liangui,et al.Evolution of t he

struct ural stress field in Jiaolai Basin in Cretaceous[J].Geotec2

tonica et Metallogenia,2007,31(2):1572167.

[36] 陈刚,孙建博,周立发,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

的裂变径迹年龄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7,37(增刊):

1102118.

Chen Gang,Sun Jianbo,Zhou Lifa,et al.Tectonic event s in

sout hwest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in Mesozoic using fission

track dating[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7,37(Supple2

ment):1102118.

[37] 张功成,徐宏,刘和甫,等.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田分布[J].

石油学报,1996,17(2):9214.

Zhang G ongcheng,Xu Hong,Liu Hefu,et al.Inversion struc2

tures in relation to oil and gas field distribution in Songliao basin

[J].Acta Petrolei Sinica,1996,17(2):9214.

[38] 侯读杰,黄清华,黄福堂,等.松辽盆地海侵地层的分子地球化学

特征[J].石油学报,1999,20(2):30234

Hou Dujie,Huang Qinghua,Huang Futang,et al.The character2

istics of molecular geochemistry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strata in

Songliao Basin[J].Acta Petrolei Sinica,1999,20(2):30234.

[39] 向才富,冯志强,庞雄奇,等.松辽盆地晚期热历史及其构造意

义:磷灰石裂变径迹(A F T)证据[J].中国科学:D辑,2007,

37(8):102421031.

Xiang Caifu,Feng Zhiqiang,Pang Xiongqi,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0880452.html,te stage t her2

mal history of t he Songliao Basin and it s tectonic implications: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A F T)analys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7,37(8):102421031.

(收稿日期2009-03-11 改回日期2009-07-20 编辑 王 秀)

(上接第186页)

[13] 肖卫勇,王良书,李华,等.渤海盆地地温场研究[J].中国海上油

气,2001,15(2):1072110.

Xiao Weiyong,Wang Liangshu,Li Hua,et al.Geotemperature field in Bohai Sea[J].China Off shore Oil and Gas,2001,15(2):

1072110.

[14] 丁增勇,王良书,胡文瑄,等.利用岩石圈瞬态热流模型重建渤海

湾盆地新生代热历史[J].石油学报,2008,29(5):6502656.

Ding Zengyong,Wang Liangshu,Hu Wenxuan,et al.Reconstruction of Cenozoic thermal history of Bohai Bay Basin with a transient heat flow model[J].Acta Petrolei S inica,2008,29(5):6502656.

[15] 武守诚.中国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J].石油学报,1993,14(4):20231.

Wu Shoucheng.A systematic study of t he Chinese petroliferous

basins[J].Acta Petrolei Sinica,1993,14(4):20231.

[16] 米立军,袁玉松,张功成,等.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

[J].石油学报,2009,30(1):27232.

Mi Lijun,Yuan Yusong,Zhang G ongcheng,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geot hermal field in deep2water area of t he nort h2 ern Sout h China Sea[J].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1):

27232.[17]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

版)[J].地球物理学报,2001,44(5):6112626.

Hu Shengbiao,He Lijuan,Wa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0880452.html,pilation of heat flow

data in t he China continental area(3rd edition)[J].Chinese Jour2 nal of Geophysics,2001,44(5):6112626.

[18] 李明诚,单秀琴,马成华,等.油气成藏期探讨[J].新疆石油地

质,2005,26(5):5872591.

Li Mingcheng,Shan Xiuqin,Ma Chenghua,et al.An approach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2

gy,2005,26(5):5872591.

[19] 姜振学,庞雄奇,金之钧,等.地层抬升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

其油气成藏效应[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4):4202426.

Jiang Zhenxue,Pang Xiongqi,Jin Zhijun,et al.Relationship be2 tween pore variation of reservoir and rebounding of sandstone

during uplift and it s application to t he Daqing Oilfield[J].Eart 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4, 29(4):4202426.

(收稿日期2009205230 改回日期2009209220 编辑 熊 英)

中石化各油田情况简介

中石化目前有以下14个油田企业,其中11个油田: 胜利油田 中原油田 河南油田 江汉油田 江苏油田 西南油气分公司 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 西北油田 华东分公司 华北分公司 东北油气分公司 管道储运分公司 天然气分公司 勘探南方分公司 各油田简单情况介绍如下: 1.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胜利油田分公司),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省东营市,工作区域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和新疆的准噶尔、吐哈、塔城,青海柴达木、甘肃敦煌等盆地。 胜利油田分公司经过近5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面积已达19.4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资源量14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4185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66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83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9.9亿吨,生产天然气443.7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储量连续28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原油产量连续15年保持在2700万吨以上,连续14年实现年度储采平衡,为中国石化“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胜利油田分公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业绩,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亿吨、控制储量1亿吨、预测储量1.43亿吨;生产原油2734万吨,生产天然气5.08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2.24万吨,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济南路258号 2.中原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油田分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销售等业务领域,公司本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川东北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2010年,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341万吨,生产原油272.5万吨、天然气58.3亿立方米、硫磺102.6万吨,加工原油、轻烃87.5万吨。 东濮凹陷横跨豫鲁两省,面积5300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351.77亿立方米,生产原油1.29亿吨、天然气333.1亿立方米。近年来,油田坚持以油藏经营管理为主线,深化复杂断块群精细研究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强化油藏精细描述、开发井网分类调整和技术配套集成,连续五年每年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00万吨以上,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大幅提高,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稳产基础不断增强。 普光气田位于川东北,面积1116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21.73亿立方米,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碳酸盐岩高含H2S、CO2大气田。气田2010年6月全面投产,共投产39口开发井、16座集气站、6套净化联合装置和硫磺外输铁路专用线,形成年10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120亿立方米净化能力和240万吨硫磺生产能力。 内蒙地区拥有3万多平方千米的勘探面积,通过大打勘探进攻战,呈现出探井有好显示、试油有新成果、研究有新进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已建成1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成为油田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战场。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中原路277号 3.河南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油田),位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工矿区横跨河南南阳、驻马店、周口、新疆巴州和伊犁等地市。下属15个二级单位,勘探开发30多年来,发展成为集石油勘探、油气开发、规划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石油化工企业。 河南油田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首位。1970年开始勘探,1971年8月在南阳凹陷东庄构造发现工业油气流,先后在泌阳、濮阳、焉耆等多个盆地钻探出油,1972年5月1日成立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河南油田正式诞生。2009年11月准格尔盆地西北隆起带春光区块划归河南油田,截止2010年底,探区内共探明油气田16个,含油面积202.47平方千米,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3亿吨(油当量),为全国中小盆地勘探提供了成功经验,先后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和全国地质勘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勘探油气的同时,先后又探明安棚碱矿、舞阳盐田,地质储量分别为5000多万吨、2000多亿吨。 4.江汉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江汉油田分公司),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中国明星城市湖北潜江市,北临汉水,南依长江,东距九省通衢之都武汉150千米,西距历史文化名城荆州60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截至2010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摘要: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陆上油气勘探总体从构造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转变,岩性地层大油气田目前已进入发现高峰期,相继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发现了多个亿吨级以上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展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目前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中国陆上最重要的勘探领域和储量增长的主体,2003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比例已达到60%~70%。其中连续型油气藏将是今后该勘探领域的

重中之重。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实践中迫切需要针对湖盆中心大规模连片厚砂岩形成机制与分布,大面积低渗透率背景下有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定量评价方法,大型地层油气藏成因类型与成藏机制,大范围连续型油气藏形机理、富集规律与储量规模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连续型油气藏;大型浅水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成岩相 1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大型浅水三角洲连片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连片大油气区的地质基础。随着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坳陷湖盆的深入勘探,浅水三角洲及湖盆中心砂体已成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大型浅水三角洲形成所需的条件有:相对较浅的水体、稳定的构造背景、平缓的坡度及充足的物源。例如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青一段沉积期湖相面积可达8. 7×104km2,嫩江组一段湖相面积可达15×104 km2,且最大湖扩期深水区的水深仅30~60m。浅水三角洲的主要特征是:①水体相对较浅;②砂体宏观叠合连片,大面积分布;③水下分流河道很发育,延伸较远;④河口坝被后续河流冲刷而不易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8段是较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在盆地周边露头剖面上可发现长8段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规模较大,连片发育(图2)。大规模连续分布的长8段砂体为油气富集的基础,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湖盆的敞流性是湖盆中心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的重要条件,敞流通道对湖盆中心砂体分布及方向有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成藏体系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刘克奇(!+&(#),男,山东聊城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石油地质。联系电话:!$"!!"(!)()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成藏体系 刘克奇!-’,刘玉魁$,敬兵$,杨喜峰(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 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库尔勒%(!""";(.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新木采油厂地质所, 吉林松原!$%""")摘 要: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有效的 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塔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的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均为分离状,都属于三位成藏体系,但前者的油气来源单一(单源),后者的油气来源多样(多源),故两者分别被称之为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和塔中晚古生代多源三位成藏体系。烃类流体主要来源于塔中北斜坡烃源岩,烃类流体沿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层侧向运移,再沿断裂向上运移,分别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提供油气。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油气成藏;分析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成藏地质条件 塔中低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北与满加尔凹陷、南与塘古孜巴斯凹陷、西与巴楚低凸起、东与塔东低凸起相接。东西长约$""23, 南北宽约!)"23,面积约(.%4!"(23’ (图!) 。它分为塔中!号断裂构造带、塔 中北坡及中央断垒带三个构造单元。塔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了缺失侏罗系和大面积缺失震旦系外,寒武系至古#新近系均有分布。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奥陶统以白云岩为主,中上奥陶统在塔中!号断裂南北两侧岩性存在显著差异,断裂以南发育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以北则发育盆地相的砂泥岩建造。志留系、泥盆系主要为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石岩系为开阔台地相与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互层,自上而下可分为小海子组、卡拉沙依组及巴楚组。二叠系至古#新近系为陆相盆地沉积,二叠系上部为棕褐色泥岩夹薄层灰色粉细砂岩,中部为火山岩,岩性由玄武岩、凝灰岩组成,下部为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细砂岩。中新生界在塔中地区厚近$."23, 总体上为泛滥平原、冲积平原相的陆源碎屑岩沉积,缺失侏罗系。塔中地区不整合主要有寒武系与前 寒武系间的平行不整合、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间的角度不整合、志留系与奥陶系间的角度不整合、泥盆系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石炭系与其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白垩系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古#新近系与其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反映了塔中隆 起演化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 。 塔里木盆地是复合盆地,具有“五多”特点:构造运动多、油源层系多、生排烃期次多、成藏期多以及运移再分配次数多。盆地具有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三套生油层,岩石类型为暗色泥岩和灰岩。目前所认为的主力烃源岩是寒武—奥陶系。盆地目前已发现的储盖组合,从大的范围看有(套:寒武#奥陶系内幕储盖组合、石炭系与下伏地层储盖组合、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储盖组合以及古#新近 第’*卷第)期新疆石油地质 567.’*,86.)’""(年!’月 9:8;:18,<0/=>?0@A ,0>?>,B CDE.’""( 图!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位置 万方数据

深层油气藏

1. 深层油气藏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500~4500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500m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500~6000m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000m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m3),其中,在21个盆地中发现了75个埋深大于6000m的工业油气藏。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在四川发现普光、龙岗、高石梯等碳酸盐岩大气田;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东部地区在4500m以深、西部地区在6000m以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勘探深度整体下延1500~2000m,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探井平均井深由2000年的2119m增长到2011年的2946m,其中,塔里木油田勘探井深已连续4年超过6000m(见图1.1),且突破了8000m 深度关口(克深7井井深8023m);东部盆地勘探井深突破6000m(牛东1井井深6027m)中国近10年来完钻井深大于7000m的井有22口,其中,2006年以来完钻19口,占86%目前钻探最深的井是塔深1井,完钻井深8408m,在8000m左右见到了可动油,产微量气,钻井取心证实有溶蚀孔洞,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层温度为175~180℃最深的工业气流井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博孜1井,7014~7084m井段在5mm油嘴、64MPa油压条件下日产气251×104m3,日产油30t,属典型的碎屑岩凝析气藏;最深的工业油流井是塔里木盆地的托普39井,6950~7110m井段日产油95t、气1.2×104m3。 图1.1 中国石油探井平均井深变化图

隧道式油泥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_高世勇

【作者简介要李季(1983~),男,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服务公司;研究方向:钻井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根据博南6井实际情况,焉耆盆地南部山前推覆带 山前构造地层倾角大,井斜上升趋势快,应该从二开到完钻全井段采用螺杆+MWD 进行实时跟踪控制井斜,防止井斜增长过快过大,后期难以控制。 (二)地层研磨性强,钻时较慢,中性点比较集中,同时蹩跳钻严重,易造成钻具先期损坏,发生钻具落井故障。但只要严格控制关键环节就能将钻具故障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根据博南6井实钻地层情况,PDC 钻头适合该区块应用,但对PDC 钻头要进行优化选型,并根据出井钻头情况进行改进,并加大PDC+螺杆的使用,以提高机械钻速。 (四)本井采用耐盐强抑制性聚合物防塌钻井液体系,通过优化钻井液配方,增强了井筒的稳定性,对防止井壁垮塌起到了抑制作用。 【参文文献 【[1] 滕子军, 范万庆. 螺杆钻具纠斜的关键技术[J] . 中国煤田地质, 2004 ,16 (增刊) : 118~119. [2] 陈庭根, 管志川.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M] .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书瑞,吕长文,刘卜. 大庆庆深气田深井快速钻井技术[J]. 石油钻探技术. 2007(06). [4] 何纶,刘榆,魏武,许期聪,周华安. 气基流体空气钻井的应 用技术[J].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7(S1). [5] 胡凯,易绍金,邓勇. 生物酶破胶剂的现状及展望[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21). [6] 万里平,孟英峰,蔚悯若,吴炜,李顺平. 气基流体欠平衡钻井腐蚀/冲蚀研究现状及进展[J]. 天然气工业. 2007(06). [7] 周英操,张书瑞,刘永贵. 大庆外围探井钻井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石油学报. 2007(02). [8] 许期聪,刘奇林,侯伟,蒲刚,王卫东,刘云. 四川油气田气体钻井技术[J]. 天然气工业. 2007(03). [9] 朱江,王萍,蔡利山,常连玉. 空气钻井技术及其应用[J]. 钻采工艺. 2007(02). [10] 华学理,佘明军,张建立,赵电波,邹士雷,李胜利. 空气钻井技术对地质录井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 录井工程. 2007(01). [11] 王培峰.苏里格气田气体钻井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7. [12] 费洪明.大庆油田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应用的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 2006. [13] 林铁军.空气钻井中岩石力学及钻进过程仿真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 2006. [14] 王波.欠平衡钻井流体动力学参数计算理论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 2005. (责任编辑(张巧芝) 隧道式油泥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高世勇1 杨际2 1.成都鑫泽机械有限公司; 2.中科科建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石油勘探开发、钻井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对环境有个极大的危害,在国内处理含油污泥的方法多种多样, 由于各种原因,大多不能实现达标排放,本文中提到的隧道式油泥处理装置,能够对低水油泥进行更改彻底的分解,保证三废(废渣、废气、废水)的合格排放,同时进料处理和油泥处理是连续进行的,可保证日产量。【关键要【含有污泥;隧道式油泥处理装置;热解;三废;日产量 一、油泥来源及处理方法 石油勘探开发、钻井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落地油泥以及油罐的罐底油泥,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国家把污油泥列为重点废物对象,废物名称排列序号为HW-08。国内多采用物理法(直接填埋、注入地层、固化、溶剂萃取)、化学法(焚烧、热裂解、热水洗涤、电化学)、生物法,采用单一的方法存在各种缺陷,要么成本很高,要么不能处理达标排放,现在多采用综合法来处理油泥。下面介绍一种综合法,油泥先进行离心、压滤脱水后,再进行热解,由于离心、压滤脱水技术比较成熟,这里就不加以阐述了,这里重点介 绍高含水油泥脱水成为底含水油泥(水含量≤30%)后,将油泥打进隧道式油泥处理装置进行热解,使处理后的渣、气、水都能达标排放。 二、隧道式油泥处理装置结构 下面是隧道式油泥处理装置结构图: 1、进料系统 2、传动系统(链条、刮板机) 3、炉体 4、炉墙(底火墙、上火墙、上盖) 5、加热系统(煤气管道、空气管道、烧嘴、鼓风机、点火装置、放散阀) 6、出油气系统(分馏塔a、阻火器b 、管式冷却器c、油罐(油泵、翻版液位计)d、列管式冷却器e) 7、蒸汽管道 8、冷却系统 9、出渣系统(螺旋管、视镜、蝶阀、储灰斗) 上接50页 下转52页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一、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 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 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 —1— 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 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 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靶区选择_云露

文章编号:1001-6112(2002)06-0506-06 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 含油气系统及勘探靶区选择 云露,蒋华山 (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南部海相烃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烃源含油气系统。两种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发育层位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处于海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塔河地区主要勘探层位集中在侏罗纪以下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早奥陶世地层不整合-岩溶缝洞型圈闭、石炭纪披覆背斜圈闭、三叠纪背斜-断块圈闭、盐边低幅度背斜圈闭及早石炭世内部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等;处于陆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雅克拉)轮台地区的主要勘探层位是侏罗纪以上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晚第三纪、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构造圈闭、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地层圈闭。在亚南断裂与轮台断裂间应重视对下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披覆背斜圈闭的勘探。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勘探层位;沙雅隆起;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 E122文献标识码:A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多旋回复合型油 气盆地。经过多年勘探,已在盆地东北部沙雅隆起上Z)N的9个层位中获得工业油气,相继发现了雅克拉、阿克库木、阿克库勒、牙哈、英买力、塔河等大中型油气田,充分证明沙雅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之一。沙雅隆起包括南部海相油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油源含油气系统(图1)。1区域构造背景 沙雅隆起是加里东运动中期以来发育的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边缘隆起,走向NEE或EW。从地层发育和接触关系分析,由于库鲁克塔格裂陷槽在奥陶纪末封闭上隆,沙雅隆起受挤压而显示出隆起的雏形。海西早期在NW)S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 沙雅 图1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划分图 1.海相含油气系统; 2.陆相含油气系统; 3.断裂; 4.盆地边界; 5.含油气系统边界; 6.海陆相交汇区 F ig.1Petroleum system in Shaya uplift of northern T ar im Basin 收稿日期:2002-02-07;修订日期:2002-10-19. 作者简介:云露(1972)),男(汉族),新疆奎屯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第24卷第6期 2002年12月 石油实验地质 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 V ol.24,No.6 Dec.,2002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_以塔里木盆地为例_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年1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9 No.6 649 文章编号:1000-0747(2012)06-0649-08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庞雄奇1,2,周新源3,鄢盛华4,王招明3,杨海军3,姜福杰1,2, 沈卫兵1,2,高帅1,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6CB202308;2011CB201100) 摘要: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图6表1参38 关键词: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多要素匹配;构造变动;晚期成藏效应;相势源复合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dvances and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China: Take the Tarim Basin as an example Pang Xiongqi1,2, Zhou Xinyuan3, Yan Shenghua4, Wang Zhaoming3, Yang Haijun3, Jiang Fujie1,2, Shen Weibing1,2, Gao Shuai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Basin and Reservoi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3.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4.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ource-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multipl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nd multicyc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reservoir forming theor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predicts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ur major progresses were made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 study: (1) widely-distributed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discovered; (2) the genesis model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built; (3)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revealed; (4) the evaluation models for superimposed and transformed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y tectonic events were proposed. Function elements joint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superimposition and overlapping of structures at later stage lead to the adjust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 The study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superimposed basins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1) the study on modes of controlling reservoir by multiple elements; (2) the study on composite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mechanism; (3) the study on hydrocarbon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models, which has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 interval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Key words:superimposed basins;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multiple element combination; tectonic event;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ffect; facies-potential-source combination 0 引言 中国大陆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具有板块面积小、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地质特征[1]。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构造背景,中国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往往具有各地质时期沉积地层的“叠

1999限流压裂曲线分析及压开层位的判定计算_冯明生

限流压裂曲线分析及压开层位的判定计算 冯明生 方宏长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前 言 在层间存在应力差的情况下,对多油层进行压裂,一般选择投球压裂或者限流压裂方式,其压开的层位一般要根据压后的井温或产液剖面进行判定,但费用高、判定不及时、易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且不可能对每口井进行测试。有很多学者曾对压裂曲线进行了分析,但集中于裂缝参数的解释,若能通过对多层压裂曲线进行分析来判断压开的层位,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具实际意义。 作者利用孔眼摩阻公式已解释了投球压裂曲线[1],建立了相应的关系式,可以判定投球是否压开新层以及压开的层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限流压裂曲线进行解释,并应用于鄯善等油田。 基本公式及参数 下述公式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对曲线分析的假设已在文献[1]中进行了论述,这里不赘述。 孔眼摩阻 P m=(22.88q2ρ)/(d p4a2)(1) q=Q/n p(2) 对鄯善油田有 P m=28.7(Q/n p)2(3) n p=5.357(Q/P m1/2)(4) 停泵后的瞬时压降落差为 p L=p j-p isi=p f+P m+P e(5) 当p f=0时,由(5)式有 P m=p L-P e=p j-p isi-P e(6) 利用(4)式和(6)式就可以计算畅通的孔数(n p)。 用孔眼摩阻公式分析限流压裂 在常规排量下,限流压裂布孔要求射孔总数一般不超过20左右,破裂压力高的地层布孔数相对较多,破裂压力低的地层布孔数相对较少。 可以利用(4)式和(6)式处理限流压裂的压降落差,如果计算的n p值等于射孔数,表明所有的层位被压开,如果n p值小于射孔数,则表明有的层没有压开,可对层间的布孔进行匹配组合,使之与n p值相等。如有A、B、C三个层,其布孔分别是5个、3个、7个,若计算得n p值为10则表明B、C两层被压开,而A层没有压开,如果出现多种组合就应该综合其它因素进行考虑。 在限流压裂中,可在前置液中进行停泵,计算n p 数,如果压开程度差,则可投适当少量的球封堵畅通孔眼来改善层间布孔,以达到压开各层的目的,也可以就地改成投球压裂设计,其投球数等于n p值,或比n p值多1~2个球,这一设想是切实而且可行的。 用孔眼摩阻值分析限流压裂的砂堵。设有A、B两油层,按限流压裂进行布孔,其布孔数分别为n A、n B,施工示意图见图1。假设A层先砂堵,在A层砂堵过程中,其进液量逐渐减少,可忽略不计,直至完全砂堵,而对于B层,其进液量是逐渐增多的,其摩阻是逐渐增加的,所以井底压力急剧上升的增值就是B层孔眼摩阻增值。即 p m f=p2-p1=P m2-P m1(7)在第2点时孔眼摩阻值为 P m2=28.7(Q2/n p2)2(8)在第1点时孔眼摩阻值为 P m1=28.7(Q1/n p1)(9)施工完成后瞬时停泵时 P m3=28.7(Q3/n p3)2(10) 98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1999年8月 PETRO LE UM EXP LORATI ON AND DE VE LOP ME NT V ol.26N o.4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收稿日期:2008-10-25;修回日期:2008-12-15 作者简介:王威,1983 年生,男,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 地址:<61050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 油大学硕士07级7班. E-mail: 第 21 卷第 2 期 2009 年 6 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 ol.21 No.2 Jun. 2009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威,李臻,田敏,周锦程,李凝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项目学院) 摘要: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 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 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 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 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 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地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地项目组,适时组织 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技术储备工作.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层序地层学;叠前地震反演;地震属性;流体势 中图分类号:TE132.1 +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26<2009)02-0121-05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地快速发展, 能源需求在不断扩大.在构造油 气藏己基本落实地情况下,岩性 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地重要方 向,岩性圈闭己经成为石油勘探 地重要目标. 近几年岩性-地层 油气藏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地 65% 左右, 已成为储量增长地主要来源 [1] . 目前,我国石油陆上 剩余石油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 40% 以上,这 是我国陆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潜力、最现 实地油气勘探领域 [2,3]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xx 概况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界天山,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56×104km2。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有面积达33.7×104km2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丘高差最大、气候最干燥的沙漠。盆地边缘有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盆地北半部,全长2137km。 塔里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其上发育有震旦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是一个在元古界基底上叠置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复合型盆地。 从盆地沉积发育的情况和周围褶皱带的特点来看,古生代明显地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及其相伴随的主要断裂的构造格架,如塔北隆起带、中央隆起带和塔南隆起带,后者因受阿尔金山影响,呈北东走向。 中新生代的构造特点是在古生代构造基础上继承和改造的。由于边缘褶皱山系的隆起,首先在盆地的边缘山前地带形成前陆盆地,而后发展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接受了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沉积,这一特点掩盖了古生代形成的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面貌,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沉积岩厚7000~100m,主要含油层有5套: 震旦系—下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上三叠—中下侏罗系、上白垩—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中新统。到目前为止,已在塔北、塔中、塔西南发现了油气田。 油气资源估算有120×108t左右,若经过进一步勘探,有条件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之一。 xx构造单元划分表 构造单元面积(km2)沉积岩厚度(m) 库车坳陷30600

北部单斜带3380 - xx凹陷9700 - xx凹陷3700 - xx凹陷3080 - 南部平缓背斜带1540 - xx塔克背斜带4440 - xx背斜带4760 11000 xx隆起36700 南喀—英买力低凸起6640 11000 轮台凸起9300 8000 哈拉xx凹陷5000 100 xx低凸起4730 9000 草湖凹陷5020 11000 库尔勒鼻状凸起6010 8000 北部坳陷127700 xx凹陷300 14000 xx凹陷60700 15500 xx斜坡22000 12000 xx凹陷15000 12000 中央隆起114000 xx凸起43700 8000

关于油气安全生产的实习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 学生实习总结报告 院(系):_ 安全工程学院___ 专业班级:_ 安全普072__ 学生姓名:_ 蒲帅___ _学号:__2007441396 _ 实习(实训)地点:_河南省南阳市双河采油一厂江河油矿_ 报告题目:____ 关于油气安全生产的实习报告 ___ 报告日期:2010年 3月16日 指导教师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五级记分制):______ _______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油气安全生产的实习报告 1.前言 1.1实习的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对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采油队、联合站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装置等有初步了解,熟悉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掌握生产场所危险源,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了解各岗位安全职责,应急救援等,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对企业的认识,初步培养了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而后的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的生产实习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把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许多课本上根本就学不到的东西,还了解到目前油气安全生产发展现状,,增加对此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实习的要求 熟悉油气开采基础知识,熟悉采油队、联合站生产工艺流程,了解钻井现场工作程序,以及钻井四大系统。掌握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以便找出设备安全隐患。掌握并收集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设备的操作程序。熟悉并收集HSE管理制度。并回根据现场识别危险源,根据已学知识,能编制应急预案。 1.3实习的内容 熟悉油气开采基础知识,熟悉采油队、联合站生产工艺流程,了解钻井现场工作程序,以及钻井四大系统。掌握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设备的操作程序,并收集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HSE管理制度。识别现场危险源并能够编制简单应急预案。 1.4 实习地点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油田)地处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总部位于南阳市宛城区官庄镇。油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市(地)的新野、唐河、桐柏、泌阳、镇平、叶县、卧龙、宛城等八个县区,并在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库而勒市及焉耆、博湖县开展了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