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印刷技术,可排除。故选A项。

4.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D)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斗争。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当时还有很多的人并未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还在坚持极“左”的思想路线,反映了此时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故选D项。

5.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C)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故选C项。

6.位于无锡市中心的锡金公园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具有现代意义和特征的公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不可能看到(B)

A.一对年轻人拿着报纸阅读新闻

B.看国人所造汽车,长中国人志气

C.看到电影,但没有声音

D.有人穿西装革履,有人穿长袍马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能力。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

7.(2019·常州高一检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A)

A.教化价值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D.艺术价值

[解析]题干中电影歌颂“战争胜利”、控诉“旧社会”,体现了电影的教化价值。故选A项。

8.(2019·宿迁高一检测)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这种传媒是(D)

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解析]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A项错误;电影、电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B、C两项错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详细、系统,具有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选D 项。

9.(2019·贵州学业水平测试)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反映(C)

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B.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

C.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

[解析]“发邮件”“写日记”“沟通”是指生活与交往方式,互联网在改变着这一切。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

10.(2019·苏州高一检测)2016年4月,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这说明互联网(C)

A.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解析]据材料“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商业模式没有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学习方式的问题,故A项错误;2016年之前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60种。1789年则有报刊250种,整个革命时期出现过的报刊达1 350种。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笔调犀利,论战激烈,有些革命报刊以唤起民众为主旨,主要面向大众,用语粗浅通俗。

材料二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华文报刊由百余种增至500种,连同断续刊行者,共有七八百种之多。年度发行量仅据1913年邮政系统运送的报纸印刷品计,即达51 524 800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据《大公报》1905年统计,标明为白话、俗语

的报刊就有20种,还有很多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

(1)材料一、二反映出报业发展的什么趋向?归纳说明共同的历史原因。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到“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材料二中“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报刊数量的增加,也是为宣传革命服务的,由此可知,报业发展的趋向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材料显示共同的历史原因都是政治革命、思想启蒙的推动。

[答案]趋向:鲜明的政治倾向。原因: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推动。

(2)“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中国出现过许多进步刊物,试举两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举例:《时务报》《民报》。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材料二中报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解析]注意关系是双向的,相互促进的。

[答案]关系:相互促进。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 000多家报纸、9 000多家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 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的变迁

古代:“鸿雁传书”等。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等。

现代:打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上网发E-mail、QQ 聊天、写微博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需对材料一反映的信息进行高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思想的开放。

(2)结合材料二,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变迁的趋势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感想。

[解析]从沟通联系的渠道、便捷程度等角度概括“趋势”;“感想”可以自由发挥。

[答案]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感想:虽然出现了新的联系方式,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消失,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

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6课 抗日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1 (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国民大革命开始 C 抗战的全面爆发 D 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 (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 南京 B 上海 C 太原 D 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 (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这说明( ) A 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 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 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 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 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 (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淞沪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解析:D 通过材料中“华北”“主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D 项正确。 5 (2017·贵州贵阳月考)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 A 营救被困英军 B 对日军形成包围 C 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D 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故选C。 6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 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 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 ) A 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B 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C 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 D 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解析:D 日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占了七成五,“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说明敌后战场的存在,消耗了日军大部分精力,其作用非常巨大,D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B.晚清时出现的报纸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D.报刊业从一出现便展现了革命性的一面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4.2009年10月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闭幕。《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说:“报纸不是唯一传播新闻的地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报纸传播速度不及互联网 B.报纸不是人们获得新闻的唯一来源 C.报纸的发展面临挑战 D.报纸已经不传播新闻 5.1896年8月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6.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9046986.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试题: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_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A “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议,“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 合成了一个整体”指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 的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 (2017 ?山东青岛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 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 “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3. (2017 ?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 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 ...... 在道理 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 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 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 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 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最全版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既是上一课《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又是对全单元核心内容的总结。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三目内容。第一目分析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这项制度的全面认识。第二目则介绍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演变,反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而对政策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最后一目则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增长模式。本课教材结构编排清晰明朗,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内容。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引导—分析式”教学法为主,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同时配合提问、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比较和阐释,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 (2)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探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及其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前后知识的联系、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连德国总统都不得不感慨万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过头了。 提问:这段材料向大家展现了当代西方国家的什么制度? 回答:社会福利制度。 过渡:很多同学看完上段材料很是羡慕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那么,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有没有缺陷呢?二战后的西方国家,除了建立起较完备的“福利国家”,还有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罗斯福新政,请大家回忆一下,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优质教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理解: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理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过程 【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

【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中国民主革命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高一历史教学案班级: 姓名: 编:高一历史组 【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重点】1.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意义。 2.掌握五四运动的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国际背景: (1)一战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2)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 ①政治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 3.导火线: (1)“二十一条”①背景:一战期间,___________无暇东顾,________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②时间:__________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_____________政府提交了_______________密约,妄图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18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作出将德国在________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3) ______________ 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概况: 三、意义 1.历史意义: 历史第十六课学案第1页

①性质: ②思想影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③世界意义: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标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五四精神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 _____ (主旋律)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 _______________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 【重难点突破】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走进高考】 1.(1997年上海卷)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B.巴黎和 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 D.中国无 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斗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A项是五 四运动的国际背景,C项是主要原因,D项是阶级基础 答案:B 2.(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8)“共争青岛归来,同 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 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的“青岛归来”、“国贼罢黜”、“学生复课”、“商店开门”等信息可推断出此对联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因为本题选项中其他运动与青岛没有关系,而五四运动最终中国拒绝和约签字,罢免了曹汝林、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之后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才结束。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历史第十六课学案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二、本课目标 1.课标要求: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 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1 报刊业走向繁荣 1. 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最能表明孙中山先生政治主张的报刊是 A .《国闻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新华日报》 3.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A .《解放日报》 B .《红色中华》 C .《中央日报》 D .《新华日报》 ★4.(2007海南卷,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知识点2 影视事业的发展 5. 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 A .《歌女红牡丹》 B .《渔光曲》 C .《风云儿女》 D .《定军山》 6.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传媒形式是 A .创办报刊 B .上书皇帝 C .放映电影 D .演讲集会 7.1980年平均每百户中国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还不到一台,到2000年,国产彩色电视机 超过了4000万台。出现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技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中外交流发展 D .市场体制建立 知识点3互联网的兴起 8.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 A .多媒体 B .三维动画 C .互联网 D .FLASH ★9.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10.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 .电影电视 B .电报电话 C .报纸杂志 D .铁路交通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 ② ③ ④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6课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 (一)过程 1.1931年: 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2.1932年: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 3.1933年:占领热河——签订《塘沽协定》; 4.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5.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二)原因:1.蓄谋已久,既定国策(根本原因) 2.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3.国共内战提供了有利时机 4.国际绥靖政策 (三)日军侵华罪行: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二、全民族的抗战 (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共第二次合作 1.原因:(1)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2)日本侵略从根本上损害了国民政府利益; (3)中共代表中华民族利益,制定策略、方针,并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努力。 2.经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中共领导北平“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35年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抗战态度开始坚决。 1937年8月:中共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书,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意义:使中国的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三)全民族抗战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粉碎速决)太原会战(平型关)徐州会战(台儿庄)武汉会战(相持阶段) ②依靠政府、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2)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①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②洛川会议制定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的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 2.相持阶段(1938.10——1943) (1)相持阶段的到来 ①标志:广州、武汉的失守(1938.10) ②侵华方针的改变: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中共采取军事打击; (2)国民党坚持抗战: ①枣宜会战②三次长沙会战③远征军入缅作战 (3)共产党敌后战场:①百团大战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3.反攻阶段(1944——1945.8) (1)国民党正面战场:①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②远征军在缅甸的胜利 (2)中共敌后战场: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局部反攻(1944) ②中共七大的召开 ★显著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胜利: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9.2胜利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二)原因 1.国内: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根因); ①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援助 2.国际: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①美国:租借物资;太平洋战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投掷原子弹;②苏:援华物资和空军志愿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三)伟大意义 国内: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是中华民族民族觉醒、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际:1.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达标 1.(2014·浙江会考)孙中山主张:“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下列各项中,着重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答案:D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评述:“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这一“发展”在“民族主义”的论述上体现为() A.反对帝国主义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建立民国,国民平等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A 3.1924年,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A.是接受英美帮助的结果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孙中山阶级立场的改变

答案:C 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B.推动民主进程 C.建立共和政体D.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5.(改编题)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为国民所公有……国民所共理……国民所共享”可知孙中山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 答案:C 6.有学者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同盟会的成立B.武昌起义 C.颁布《临时约法》D.国民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民族主义……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说明与新三民主义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故D项正确;A、B、C项与旧三民主义有关。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课分三小目描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第一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讲述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行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第二目“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阐述了作为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手工业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三目“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概述了我国古代瓷器、丝绸远销国外的概况。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材料,对一些主要手工业品进行了详细介绍,这能加深学生对手工业品的形象认识。在教学中,要以一些图片为突破口,形象而又生动地向学生描述古代手工业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涉及手工业部门较多,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资料引入、情境设置、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势利导,从学生感兴趣的陶瓷、丝织品着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手工业成就,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陶瓷、纺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 图2 图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质教案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教案(自己)

一、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 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 思想的历史地位; 3)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 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4)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 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