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当代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当代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当代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希尔计划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是西欧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为美国商品和资本的输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奠定了战后美欧关系的基础。

区域集团化

那些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

新经济(知识经济)

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形态。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一般由母公司及其在国外建立的分公司组成,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利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

冷战

冷战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诸如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遏制等。

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军事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强权政治

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以援助希腊、土耳其为名,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明确提出援助希腊、土耳其,并要在全世界反苏反共。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正式出笼,也为此后几十年的美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注意提出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其主要内容:

(1)调整美、日、欧关系,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

政策的基础。(2)

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

谈判制约苏联,维护美苏局势,继续

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3)改善美中

关系,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

中国制约苏联。(4)在第三世界缩短

战线,确保战略重点。

休克疗法

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

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

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

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

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

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

无权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

球的广大亚非拉国家。

多边自主外交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

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和日本自身经

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独立自主的倾向

又有所发展。1972年田中角荣修正了

历届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开始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战略。其核心

是,改变盲目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地制订日本的对外战略,加

强同世界各国的多变往来,发挥日本

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作用。

多边自主外交主要内容

(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

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

系”。(2)恢复中日邦交,构筑远东

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3)加强

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

区域性国际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指同一地域内的

国家,或者虽不在同一地域内但以维

护区域性利益为目的国家组成的国

际组织与集团。

论述简答

如何建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

地位

第一,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

金融体系;第二,缔结了《关税及贸

易总协定》;第三,对西欧和日本等

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的政

策;第四,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美国则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第

五,通过向西方国家提供“军事安全

网”和“经济安全网”,来保证美国

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的动力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

球化的根本推动力。(2)全球性世界

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提供了基本条件。(3)日益严重的全

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各国政

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客观上强化了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那些表现

1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

律,它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

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增长速度的

不平衡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两个以上

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动

态差别,实力水平的不平衡是指在同

一时间两个以上经济实体在规模、水

平、实力上的静态差别。

2不平衡规律在战后突出表现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从二战后初期到

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内部发展

不平衡造成美、日、欧实力对比趋向

均衡化;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

式从单纯追求经济规模和数量向提

高效益和质量转变,不平衡发展有了

新的变化。

3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

规律的又一重要表现。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

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

且,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这种优势地

位也不会改变。

4当前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是

在旧的国家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加速了整个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发达国家

利用其在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

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

者,而拥有世界人口80%以上的广大

发展中国家却难以平等地享受全球

化的好处,反而可能成为全球化负面

效应的受害者,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

5不平衡规律还反映为发展中国家内

部的分化。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或政

治的,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战后的经

济发展速度十分不平衡,由此产生了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20世纪80年

代,既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

年”,也是南南差距明显扩大的十年。

正是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实

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

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

转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也由

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

杂和动荡不安。

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

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第二,从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多极化

是既定趋势。首先,当今世界政治力

量结构是“一超多强”。第三,美国

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

数国家的反对;第四,美国无力建立

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

响增大的原因?

第一,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缓

和、和平,世界各国希望抓住机会发

展经济、改善民主,导致经济因素的

地位上升。一般说来,在国际局势紧

张和世界战争时期,一个国家拥有的

军事实力及该国有效动员国内外资

源参加战争的能力很受重视。而在国

际局势缓和与和平时期,世界人民更

为关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冷

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整体和平、缓和、

稳定,各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呼声

自然高涨起来。

第二,此次世界政治格局转换具有不

同于已往的特点,它放大了经济因素

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以往格局

转换都同战争有关,军事实力决定了

一个国家在战后建立的新的世界政

治格局中的地位。而此次世界格局转

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综合国力

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新的世界

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当前大国

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关系到一个民

族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经

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科技是综合国

力的先导,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

发展经济、振兴科技的竞争。

第三,冷战的警示作用。苏联之所以

亡,德日之所以兴,给世界各国以很

大的警示:经济乃国之基础,没有强

大的经济,就没有强大的国力;军事

不能作为国力之基础,过度的军事投

入反而是国力的拖累;强大的军事要

以强大的经济为后盾。

第四,冷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全球化

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

影响各国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威胁外,还有主

要来自经济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例如,生态环境破坏危及人类社会的

共同生存;金融、保险、能源、电力、

交通和通讯、政府办公等的信息化、

网络化增大了“黑客”和敌对势力对

国家经济安全构成的威胁;国际资本

自由流动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发生金

融危机的风险等。各国增强自身应付

经济安全挑战的能力和加强国际合

作。共同应付经济安全挑战,也增强

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

响增大的主要表现?

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

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

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第二,发展经

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

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

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经

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

的重要手段;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

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五,经济

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

题?

第一,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人民和平

与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第二,世界

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

利条件;第三,国际局势在总体上继

续趋向缓和;第四,当今世界,经济

和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

益上升,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

展的关键因素;第五,影响和平与发

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为什么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

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

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对联合国宪章

的宗旨和原则的高度概括。(2)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的国际准则,被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

接受和赞同,也为一些发达国家所接

受。(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有效,

它反映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特征,

本质上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

独立和自主权利的,是对几个世纪以

来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否定,是一项崭新的国际准则。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新秩序构想的不同之处\区别?

第一,未来世界是一球多制,还是一球一制。都主张未来世界应当是一球一制,即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国家主张尊重世界各国人民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利,反对将一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大。第二,未来世界是少数国家领导的体制,还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西方国家认为,在未来世界中,他们应当处于领导地位,能向全世界发号施令,替世界各国人民“做主“。发展中国家认为在未来世界中应该各国一律平等,反对领导国、主导国,世界上的事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做主,世界各国的事由世界各国人民自己做主,反对他国干涉内政。第三,未来世界新秩序是名符其实的”新“,还是不过是旧秩序的翻版。西方国家提出的新秩序主张由一个或几个大国、强国主宰世界,因此,它们所谓的新秩序,不过是旧秩序的延伸,是改头换面的旧秩序。发展中国家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崭新的国际关系。第四,联合国的权威如何维护,联合国改革如何进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想再度把联合国纳入到为它的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轨道;试图通过改革联合国的权利机构,削弱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中越来越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借联合国改革之机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安排进联合国的权利机构,以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制约西方大国,防治联合国因大国私利而被操纵,使之具有普遍代表性,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10年繁荣,其主要原因:

第一,“新经济”的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政府的有效干预。1993年初,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立即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第三,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益处;第四,美国生产和消费在全球的布局,还使它充分利用了大量外部资源。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有:(1)把经济问题提高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冷战结束后,来自前苏联的威胁不存在了,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问题则凸显其重要性。为此,美国加强了其“经济外交”。(2)在军事上,克林顿政府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具体而言,克林顿政府认为,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暂时衰弱使美国没有了现实的军事威胁,所以要将“防止前苏联那样的具有向美国领导地位挑战的超级大国的出现作为其最大的安全战略目标”。要遏制这些潜在的敌人,不

使其变成现实的敌人,遏制的主要办

法就是强化多边和双边军事同盟。

(3)扩大民主。冷战结束后,美国

把扩大西方民主提到战略高度,全力

促进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制度转化,

在与它们的交往中,美国通常以政治

施压、经济利诱、文化渗透等各种方

式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制度和

意识形态。美国还以西方的“民主”、

“人权”等价值观念“重塑第三世

界”。甚至提出“新干涉主义”,打着

“人道主义”的旗号以武力干涉他国

内政。

“参与和扩展战略”的目标和核心内

容是,实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

位,冷战结束后,美国不仅要保持它

在西方世界的盟主地位,还要确立它

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权威”。其实质

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

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实现美

国“无可比拟的领导作用”,将21世

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

小布什的外交战略和政策鲜明的特

一是在国际战略目标上,强调美国的

绝对优势地位,追求绝对安全、绝对

霸权,试图建立一个美国权威不受任

何挑战的单极世界。二是非常关注实

力,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三是单

边主义色彩非常浓厚。四是在一些具

体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

西欧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

上联合道路的原因

(1)振兴欧洲的需要。(2)制约德

国和消除西欧国家内部矛盾的需要。

(3)可以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对

付苏联的威胁。(4)美国出于支持西

欧复兴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

的考虑,大力促进西欧联合,这也成

为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外部推动因

素。(5)西欧联合也是发展经济的需

要。

北约执意东扩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加入北约是中东欧国家的迫切

愿望。(2)美国和西欧将填补中东欧

的安全真空、把中东欧纳入西方的政

治版图、遏制俄罗斯重建势力范围的

扩张势头作为冷战后的重要战略目

标。(3)北约东扩计划主要是由美国

主持制定的,美国的意图在于借北约

东扩加强美欧之间的联系纽带,并将

美国的影响扩展至全欧洲,取得对全

欧的政治领导权。(4)对西欧国家来

说,虽然北约东扩无疑将助长美国在

欧洲的影响,但目前欧洲的稳定尚需

仰赖美国;西欧国家不仅对俄罗斯心

存疑虑,对最早提出北约东扩的德国

也不甚放心,而北约东扩可以对这两

个国家形成制约,进一步确保自身的

安全,同时也为欧盟东扩提供便利。

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强的

主要原因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缺乏

对侵略战争进行认真反省、对战争责

任进行真正清算的历史过程;(2)以

前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解

体、东西意识形态对立结束,使日本

的保守与革新的对立失去了根据,而

原来革新政党的政策主张已行不通;

(3)日本国内对政治右倾化的批评,

大都是出于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

而并非是出于道义上、公理上的批

评,这使得政治右倾化的推行无所顾

忌、大行其道。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美国的大力扶植。(2)战后有

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

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日本

国内稳定的政局是日本经济迅速发

展的内在保障。(4)日本政府制定了

适合日本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5)

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6)日本经济

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

的低消费、高积累的资金积累政策和

日本企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

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衰退期

第一,泡沫经济的破灭。第二,通过

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失效。第三,没有

进行及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四,在

科技立国方面落后于美欧。第五,日

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局限。第

六,日本政坛派系纷争,政坛动荡,

日本领导层缺乏推动改革的统一意

志、统一力量和统一行动。

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基本含义

(1)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

欧体制为基点,作为西方阵营的重要

一员在国际上发挥作用;(2)立足于

亚太,以亚太合作为杠杆,确立日本

在亚太的主导地位;(3)以经济实力

为后盾,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是

第三世界的影响;(4)积极全面地参

与国际事务,在国际机构中发挥作

用,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5)

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适度

增强军事力量。

20世纪80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地位,主要采取了一下步骤

第一,在政治上提出“战后政治总决

算”。第二,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努力

保持国家领先地位,以增强对国际事

务的支配能力。第三,在军事上放弃

了战后实行多年的“重经济、轻武装”

的“军事小国”路线,开始大力扩充

军事力量。第四,在外交上,从政治

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

立新的国际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发展取

得的主要成就

(1)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增

长速度过快。(2)经济实力增强,在

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3)人民生

活水平有较大提高。(4)随着经济实

力的增长,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

苏联解体原因

(1)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内在的

直接原因或者导火索。(2)历史问题

是苏联解体内在的根本原因:其一,

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

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

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

争,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和要求;其

二,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耗尽

了国力,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

誉;其三,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

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

根,在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民主化

的鼓动下,引起了极端民族主义的迅

速泛滥;其四,苏共日益严重地脱离

群众,变成一个官僚阶级的政党,引

起人民的不满。(3)苏联解体有外因

作用,即西方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

演变”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分析苏东剧变?

苏东剧变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1)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

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2)

宣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加速向多极

化方向发展。(3)深刻影响着欧洲形

势的发展。(4)带来国际关系的重大

变化。同时,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是

深刻的和值得引以为鉴的:第一,一

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

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

条适合落后国家国情的发展社会主

义的道路。第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后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第三,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第四,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搞好执政党自身的建设。第五,必须

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

用?

第一,逐渐改变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

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世

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第二,深刻地

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第三,促进了

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第四,

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

基本力量。

冷战后的南北政治关系主要表现?

第一,北方国家将“人权”矛头转向

南方国家。冷战后,人权问题已成为

南北政治关系中的主要问题。(1)以

人权、人道为借口干涉南方国家的内

政。(2)把“人权”作为提供经济援

助的条件。(3)不惜动用武力,进行

直接干涉。

第二,利用大众传媒和一些基金会宣

传西方的人权观念、意识形态,进行

文化渗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西

化”。

第三,北方国家把南方国家作为安全

和军控的重点。在安全和军控问题

上,美国已把安全战略的重点转向南

方国家。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1)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

宗旨和首要目标。(2)独立自主是中

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3)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

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发展中

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

的基石。

中国之所以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

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1)和平与发展代表了全人类的共

同利益,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

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当今世界各国都

在谋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

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历

史发展的潮流,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2)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是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既定目标。要发展经济就

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促进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实现中国发展目标的需要。(3)奉行和平与发展的对外政策,也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正确总结近代以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所决定的。

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1)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2)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3)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

战后国际组织发展新特点

(1)国际组织的数量猛增,类型多样,活动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2)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在各大洲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国际经济组织成为国家间合作的经常形式。(3)国际经济组织迅速增加。(4)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5)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影响也得到极大增强,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一,联合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通过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宣言和决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例如:1974年第六届特别利安达通过77过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写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1979年,练大号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就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进行谈判,促成1981年坎昆南北首脑会议的举行。第二,联合国是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阵营。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旨在改革国际经济秩序的文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性倡议,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时享受普遍优惠制,发达国家以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等。第三,联合国在援助发展中国家,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联合国的资料,长期以来联合国将其正常预算的70%~80%用于援助。由于联合国援助具有非商业性和超乎政治的中立性,所以具有不同与其他援助的独特长处,在发展中国家改善健康卫生条件、改进工农业技术、增加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第四,联合国是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场所,是国际社会解决各种共同关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中心。联合国在其系统内建立了有关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机构和组织,它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了众多国际问题的解决。

当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由于马原的小说 而引起注意。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在中长篇报告文学或系列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犹如某一专题的小型百科全书,以其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现象剖析渗透等特点引起读者重视。以钱刚、李延国的作品为代表 文化散文源于贾平凹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大散文。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 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意蕴的恣肆为特征。呈现出深邃、阳刚、博大、沉雄的气概。以余秋雨、马丽华为代表。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与作者作家自发的写 作,明确提出来自1989年《钟山》杂志的卷首语。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等。 新历史小说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 文学形式。是先锋小说或新写实小说中诸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在关于历史的文学叙述中的投射。代表作家苏童、刘震云、叶兆言 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新潮小说又称先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前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民法名词解释汇总

民法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编民法总论 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 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 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3.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 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 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5.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 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6.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 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7.绝对权,指其效力及于权利人之外一切人的 权利。 8.相对权,指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 9.支配权,权利主体可以直接对权利客体予以 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 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指对抗请求权和否认他人的权利存 在的权利。 12.形成权,指权利人得以自己的意思而使法律 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13.既得权,指其实现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权利 人即可行使的权利。 14.期待权,指其实现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权利 人尚不能行使,需要待一定条件具备时才可以行使的权利。 15.主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 权利而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16.从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的权利中依赖另一 权利的存在而存在的权利。

17.私力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 来保护其权利,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 18.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国家机 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19.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 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得为某种行为的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20.民事义务,义务人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应为 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约束。21.民事责任,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 的法律后果。 22.民事法律事实,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 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23.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 人。 2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 行为取得民事权利与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5.民事责任能力,对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 任的能力。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现当代名词解释

名解 1,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朔,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它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食指,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是: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的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③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通感,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巧妙搭配和超现实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叠合,寓于暗示性。北岛《回答》,《宣告》,《迷途》《一切》,舒婷《致橡树》《双栀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朔《大雁塔》 2,政治抒情诗(特点,局限性,作家,代表作) 特点:①“诗人”会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说来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深”,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②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③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郭小川《望星空》,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叙事诗集《将军三部曲》,《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地山谷》,贺敬之《东风万里》《十年颂歌》,诗集《放歌集》 局限性: 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意义,内容) 1949,4,2在北平,由郭沫若提议召开, 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确立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③确立了今后文学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服务④成立了一个组织: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后成立下属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 内容: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4.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原生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席: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创作主体往往对现实 采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零度”叙述: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民法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编民法总论 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 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3.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 的利益均衡。 5.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 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6.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 会关系。 7.绝对权,指其效力及于权利人之外一切人的权利。 8.相对权,指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 9.支配权,权利主体可以直接对权利客体予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指对抗请求权和否认他人的权利存在的权利。 12.形成权,指权利人得以自己的意思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13.既得权,指其实现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权利人即可行使的权利。 14.期待权,指其实现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权利人尚不能行使,需要待一定条件具备时才可 以行使的权利。 15.主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而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16.从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的权利中依赖另一权利的存在而存在的权利。 17.私力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 18.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19.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得为某种行为的以实现其 利益的可能性。 20.民事义务,义务人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应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约束。 21.民事责任,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名词解释 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典型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Δ什么是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自 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其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心里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Δ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 方面行进或相类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简答题 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空间与实体统一,空间与技术结合,风格性与象征性 为什么说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4)生产劳动时间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原因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2)“准艺术”的发生(3)“准艺术”的繁荣(4)“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为什么说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民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民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 2、财产 人们通常说的财产是指土地、房屋、物资等物质财富和金钱的总称。民法上讲的财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产是指有关金钱(即能用金钱表示或者能用金钱衡量的价值)的权利的总和。广义的财产是指财产权利与财产义务(债务)的总和,可称为总财产。 3、公序良俗原则 是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公序良俗原则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是约束民事行为的最低要求,是当事人行为自主的底线,不可逾越。) 4、公共秩序 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 5、善良风俗 是指社会存在及其发展中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6、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关系;狭义的民事关系是指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意义为基本容的社会关系。

7、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法律权利、负有民事法律义务和承当民事法律责任的人。 8、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有发生的事物。 9、民事法律事实 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别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 10、行为 行为是指人有意识的活动。认得行为是人有意识的身体动、静。“动”为作为,“静”为不作为,总称为行为。 11、事实行为 是指行为人没有产生一定法律民事后果的意思表示,根据法律规定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2、非行为事实 是指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学理上又称为自然事实。 13、事件 是指某种客观现象的发生。 14、状态 某种客观现象的持续。 15、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实现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答案

1.公司战略 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2.战略群体 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3.企业使命 是指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4.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5.重点集中战略 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的一种战略 6、新兴行业 是指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的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新形成或重新形成一个行业 7. 进入壁垒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8. 企业愿景 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9. 生产战略 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规定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服务。 10. 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1.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13、战略控制 是指将预定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评价其是否符合与其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借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态调节过程。14.退出壁垒 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5.财务战略财务战略 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16.不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它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7.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18.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19.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20.战略群体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21.市场渗透

现当代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有考南师大文学院的请联系qq:309875834 (现代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提出“八事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话;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并旗帜鲜明的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愚昧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民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渊源,即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民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判例法、习惯以及法理。 3、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与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5、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6、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7、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8、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9、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0、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11、自然人的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处所。 12、自然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1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1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5、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16、合伙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合伙合同,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 17、民法上的物,作为民事权利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18、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19、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 20、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 21、形成之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变更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某种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诉讼。 22、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民法上效果的行为. 2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生)效要件,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所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 24、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指一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 25、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的民法上法律效果的行为。 26、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效力的开始或终止取决于将来不确定事实的发生或不发生的民事法律行为。 27、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生效条件又称延缓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论述题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 答论述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一级市场:又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发行金融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 2.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也称证券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次级市场,是指对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买卖、转让和流通的市场。 3.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金融通过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也可称之为是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活动。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护政策目标。 5.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由另一种证券(股票、债券、货币或者商品)构成或衍生而来的交易。 6.远期:远期合约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7.期货:期货合约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日期按约定价格和数量交割某种金融资产的标准化协议。

8.期权:即选择权,是在未来某一时间行使,故称为“期权”。金融期权合约指期权的购买者在规定时间或规定期限内按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的合约。 9.互换:互换合约是指双方或多方根据事先达成的条件在未来交换现金流的协议。 10.贴现:贴现是指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已承兑汇票以贴付利息为代价转让给银行的行为。 11.回购:回购,又称补偿贸易,是证券的卖方在出售证券时向证券的买方承诺在指定日期以约定价格再购回证券的协议。 1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1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种“事前”的管理,即属于投资决策的环节。 14.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补充: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属狭义表外业务。) 1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16.金融基础设施:狭义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支付清算体系;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还包括确保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法律程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政治抒情诗 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 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 3.新生代诗歌 “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伤痕文学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它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更具追根溯源意味),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更具历史感)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改革文学 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 【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张炜《古船》等。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

民法学总论完整版名词解释

民法学总论完整版名词解释 1、民法的渊源[1]:指民法规范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其因具有这一特征,即可作为法院或仲裁庭进行民事裁判的依据,因此这里所说的民法的渊源即民事规范的载体或在哪里可以找到民法规范。 2. 公法与私法[2]:公法是配置和调整公权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公法以研究公权力、公权力配置、公法关系和公法责任为主要内容。公法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公法是指调配公权力内部或公权力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广义的公法是指调配公权力之间,以及调节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私法相对于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 3. 大陆法系[3]:又称罗马法系、法典法系,其特点是法律为成文法或制定法,主要包括欧洲大陆的国家以及南美洲、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均制定有民法典。由于法律移植及继受方便,我国也属于大陆法系国家。 4. 意思自治[4]:又称私法自治、自由、自愿、自主决定。起源于市民社会运行的特点和原理,其含义是在市民社会领域,民事主体有权对其事务自主决定、自我管理、自负责任,不受国家或他人的不法干涉。 5. 身份平等[5]:也可表述为人格平等、权利能力平等、法律地位平等,简称“平等原则”,即在民法看来,一个人只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就被民法当做一个人,从而可以参加民事法律关系。 6. 诚实信用[6]:简称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诚实不欺、可守诺言、讲究信用、善意行使权利、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诚信原则不仅是道德规范,也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法律准则。 7. 权利不得滥用[7]:又称禁止权利滥用。《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8. 民事法律事实[8]:即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利变动的事实,亦即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利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 9. 原始取得[9]:权利的原始取得,又称权利的绝对发生,指不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独立取得一个新的权利,如通过善意取得、无主物先占、建造房屋等事实行为取得的权利。10. 继受取得[10]:又称权利的相对发生,即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权利,如基于买卖、赠与、互易等而取得权利。 11. 自然人[11]:是指基于自然规律儿出生的人,民法上的自然人,专指有自然生命的人具有权利主体这一身份而言。自然人的外延包括本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每个自然人都是具体的、唯一的、不可代替的主体。 12. 民事权利能力[1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是自然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志。 13. 民事行为能力[1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具备了权利能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很好地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权利,承担义务,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有民事行为能力。 14. 监护[14]: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任何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制度。 15. 宣告失踪[15]:是指人民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定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自然人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6. 宣告死亡[16]:是指人民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定程序推定并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自然人死亡的法律制度。 17. 住所[17]:是指自然人以久主的意思而经常居住的中心生活场所。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填空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市场营销需求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组合 顾客满意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组织市场消费者市场系统购买议价合约选购 市场营销调研总市场潜量市场细分市场定位 定点超越市场利基者延伸产品产品组合 品牌包装标志需求导向定价法撇脂定价 分销渠道直复市场营销促销公共关系 简答题 1、简析“营销是企业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职能” 2、简述解决部门利益最大问题应强化的核心业务流程 3、简述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演变的五个阶段 4、简述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 5、简述企业战略规划中成长战略的类别 6、简述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一般过程 7、简述企业面对环境的威胁与机会采取的对策 8、简述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特征 9、简述在消费者市场影响相关群体作用的因素 10、简述消费者信息来源 11、简述组织市场的特点 12、简述参与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七种角色 13、简述理想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应能解决的问题 14、常用的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15、简述细分消费者市场依据的主要变量 16、简述三种主要的市场定位方式 17、简述决定行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18、简述市场领导者的主要防御战略 19、简述常见的产品组合决策 20、简述市场成熟期的营销策略 21、简述品牌资产的几个基本特征 22、简述品牌设计的基本原则 23、简述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 24、简述产品组合定价策略的内容 25、简述整治窜货常用的方法 26、简述主要的零售商类型 27、简述人员推销的优缺点 28、简述广告的设计原则

论述题 1、试述市场的概念及其含义。 2、试述运用顾客认知价值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试述市场营销组合的特性 4、试述市场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的关系 5、试述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6、试述中间商购买决策过程 7、试述市场营销调研的作用 8、试述选择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条件 9、试述市场挑战者的战略选择 10.试述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11、试述几种主要的包装策略 12、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价格战的意义 13. 试述影响分销渠道设计的因素 14.试述销售促进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