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三年级上科学复习资料

苏教版三年级上科学复习资料

苏教版三年级上科学复习资料
苏教版三年级上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农业研究)、(实验分析)、(医学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

2、(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3、(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4、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5、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6、我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琴纳)、(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袁隆平)、(牛顿)……

7、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8、纸鹦鹉这所以能站在手指上是因为(保持平衡)的原因。

第二单元:

1、校园里(花草)、(树木)、(小鸟)、(蝴蝶)、(蚂蚁)、(蜜蜂)等都是有生命的。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等。

3、(生物)一般可分为(植物)和(动物),动物中又包括我们(人类)。

4、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随时记录)、(注意安全)、(不惊动或伤害小生物)、(校外寻找要和大人打招呼)。

5、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

6、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7、蜗牛的身体分为(壳)、(头)、(腹足)、(尾),头上有(两对触角),(腹足)可以运动。

8、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9、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对刺激有反应)等。

10、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有:(1)萝卜不能改变自身位置,兔子

可以运动(2)萝卜依靠阳光独立生活,兔子所需营养由外部供给。

第三单元:

1、(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我们可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称一称重量,就能知道它含有多少(水)。

3、人体(65%)是水,一个鸡蛋中含有(76%)的水,一条鱼(85%)是水,蔬菜中(90%)是水。

4、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5、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6、认识物体,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

7、像水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8、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得(越高)。

9、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10、水有(压力)。水(越深)压力(越大)。

11、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12、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却变甜了,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13、水可以溶解的物质有:(白糖)、(食盐)、(奶粉)、(洗衣粉)等。

14、水不能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沙土)、(塑料)、(石头)、等。

15、水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海洋)、(冰川)和(地下)等许多地方。

16、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

17、、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水,(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18、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19、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20、我们周围的一些活动会污染到水资源,如:(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1 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答:有虫、草、植物的根、水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1.2 了解土壤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 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 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答案全解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第2页)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答: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科学家进行农业研究、航天探索、实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2、(第2页)科学是不是只和科学家有关系? 答:科学不光和科学家有关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也可以在我们周围发现很多有趣的值得研究的科学现象。 3、(第3页)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答:有过。因为看到这些现象会觉得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 4、(第5页)按照下面的提示,说说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工作。 答: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知道科学家是先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相应的猜测,再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验证之后再得出相应的结论。 5、(第5页)通过这一刻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比如: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6、(第5页)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他有什么研究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答:居里夫人——镭、李时珍——《本草纲目》、爱迪——电灯、张衡——地震仪、牛顿——万有引力、贝尔——电话、

7、(第6页)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答:通过观察上面的实验,我发现人眼具有暂时记忆的能力。我想到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利用眼睛的暂时记忆能力做点什么呢? 8、(第8页)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答: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发现让它们站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向下。 10、(第8页)让纸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答:让纸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都是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再得出结论的。 11、(第8页)用你的发现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实验材料:硬纸板、玻璃球、细绳、胶带、彩笔、剪刀、两个装满水、高矮不同的瓶子。 实验步骤:①先把小丑画在硬纸板上,小丑的外形要画成X形,涂上漂亮的颜色。②把画好的小丑剪下来。③把玻璃球粘在小丑的手背面,手要朝下。④拿出一高一低两个装满水的瓶子,把细绳栓到水瓶的一高一低两处。⑤把小丑放到高的一端,轻轻一碰小丑,小丑就往前滑了,还可以让小丑摇来摇去。 实验结论:一个物体的平衡取决于它重心的位置。掌握了重心,才能保持平衡,而且重心越低,物体就越平稳,杂技演员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钢丝上作出高难度动作的。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并驱使我们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我知道的科学家有: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爱迪生:发明电灯,被称为“发明大王” 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 3、我知道的科学研究有:农业研究、医学研究、航天探索、实验分析、珠峰测量。 4.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 5科学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5.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做了一个“会动小人” 的有趣的活动,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6.纸鹦鹉“站立”秘密是降低重心。 7、重心越低,物体越平稳。 11、如果一个物体(C)就不容易倒。 A 上重下轻 B 放在矮处 C 上轻下重 D 上下一样重 12、小丑为什么能在细线上表演杂技?这是() A解决问题 B作出猜测 C提出问题 13、走刚丝的杂技演员手里拿着长长的竿子是为了(B) A挡风 B 保持平衡 14、观察蚂蚁也是科学研究。(√) 15、科学只是科学家有关。(×) 16、科学是非常高深的问题,我们小学生不需要了解。(×) 18、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成为一名小科学家。(√) 19、只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我们都称他们为科学家。(×) 20、我们所做的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关系。(×) 21、下面不属于科学探究活动的是(B) A.同学们一起研究课本中出现的一个问题 B.小明把电视机砸烂了 C.技术员在观察实验田中的玉米生长情况 D.小军在自己制作飞机模型 22、你认为做一名科学家,下列行为中(D)是不对的。 A.细心观察 B.善于思考 C.具有好奇心 D.不要怀疑大人的话 23、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A)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寻找证据 D.得出结论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 2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3.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合集

科学是……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

了解空气么? 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1、我们在(田野)、(花园里)和(水塘边)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 2、小草的根很(长),这是因为根可以(伸到很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3、挖小草时不能伤到小草的(根)。 4、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郞)、(青蛙)等。 5、通过对土壤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答:土壤中有小动物,比如:蚂蚁、蜗牛、蚯蚓……有植物,比如: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2、了解土壤 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研究土壤时,我们发现土壤由(水)、(空气)、(沙)、(腐殖质)和(黏土)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进行观察。 6、古人将雨后采集的块茎植物带泥放入大火中烧烤,块茎植物的中间部分被掏食后,外面的剩余部分就成了不定型的(初始陶器)。 7、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 (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 (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下例三幅图是用放大镜观察的土壤颗粒,请在图下填出它是哪种土壤中的颗粒。 (1)沙土中的颗粒(2)黏土中的颗粒(3)壤土中的颗粒 10、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教学案例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文字、图画或者语言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学会倾听,善于从同伴的发言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水槽、筷子、糖、方糖、面粉、酱油、牛奶、橙汁、白酒、水及热水、调羹、一次性塑料杯等。 2.学生准备: 调料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夏天你们最喜欢从事什么体育运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一首歌描述了在水上划船的情景,会唱吗? 生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水上悠闲地划着小船,欣赏着岸边的风景,感觉美不美?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的图片,我们来欣赏欣赏。(课件展示) 2、师:同学们,水美不美?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呢? 3、揭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研究水。(板书课题:观察水) (三)、观察、认识水 1、师出示一杯水,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观察水有什么特征,你可以用哪些方法? 2、生汇报交流 3、师小结并示范动作:观察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晴来看,看它的形状,看它的颜色,也可以用鼻子去闻它的气味,或者用嘴来尝尝味道,还可以用你能想到的其它方法。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单元知识点 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简里会看得更清楚。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5.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6.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7.17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10.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11.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2.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单元知识点 1.可以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来研究。在挖土的时候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2.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挖来的土壤里有蚂蚁、小石子、枯树叶、沙子等。 4.把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壤中冒出,搅拌静止后发现沉淀物分层,上层的物质是黏土,下层的物质是沙粒。 5.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6.三种土中,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芝麻、花生等。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荷花、芦苇等。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蚕豆、苹果树等。 7.土壤按从上到下分成三层: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 8.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9.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10.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1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柄息地。土壤与人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息息相关。 12.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上千万年的时间。今天,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3.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4.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 5.“会动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造出了电影机。 6.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 3.常见植物名称(生长环境):杨树(操场边)、浮萍(水塘里)、仙人掌(沙土里)、橡皮树(花盆)、爬山虎(爬在墙上)…… 4.树叶生长方式:对生互生轮生。 5.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6.给下列植物分类:1.苦瓜 2.桦树 3.椰子树 4.苹果树 5.菊花 6.玉米 7.仙人掌 8.蒲公英 9.荷花 10.水稻 (1)按植物茎的形态分: ①木本植物:2 3 4 ②草本植物:1 5 6 7 8 9 10 (2)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分: ①水生植物:9 ②陆生植物:1 2 3 4 5 6 7 8 10 (3)按植物的生活周期分: ①一年生植物:1 6 8 10 ②多年生植物:2 3 4 5 7 9 9.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排泄…… 10.给下列动物分类:1.家鸽 2.海鸥 3.螳螂 4.斑马 5.乌龟 6.非洲象 7.娃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3.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4.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 5.“会动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造出了电影机。 6.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

3.常见植物名称(生长环境):杨树(操场边)、浮萍(水塘里)、仙人掌(沙土里)、橡皮树(花盆)、爬山虎(爬在墙上)…… 4.树叶生长方式:对生互生,轮 生 5.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6.给下列植物分类:1.苦瓜2.桦树3.椰子树4.苹果树5.菊花6.玉米7.仙人掌8.蒲公英9.荷花10.水稻 (1)按植物茎的形态分: ①木本植物:2 3 4②草本植物:1 5 6 7 8 9 10 (2)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分: ①水生植物:9②1 2 3 4 5 6 7 8 10 (3)按植物的生活周期分: ①一年生植物:1 6 8 10②多年生植物:2 3 4 5 7 9 7.蚂蚁的形态特征: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在地下的巢穴里群居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工蚁、雄蚁、兵蚁。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精编(答案)

第一单元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二、判断题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三、问答题 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 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2、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 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6、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7、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8、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科学课》教案 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师姓名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 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3.小组合作研究。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三)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4.播放土壤的颜色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几种颜色?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学生实验 (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 (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2.学生交流汇报 3.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 4.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生回答交流。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小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究 小实验 一、实验名称:动画小人 实验材料: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铅笔、彩笔, 实验步骤: 1将白纸对折,对折后要大小相等,分别画上大小相等、神情不一的小人, 2把上面的纸条紧紧卷在一支铅笔上 3左手按住纸条的底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的伸展、卷曲 实验现象:纸条随着铅笔伸展卷曲,上面的小人好像动起来了 实验结论: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二、实验名称: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实验材料:卡纸、回形针、铅笔、剪刀、彩笔、白纸 实验步骤: 1在活动记录上描下或剪下鹦鹉图形 2将鹦鹉图形贴在卡纸上,沿轮廓剪下,鹦鹉就做好了 3不加回形针先试着让鹦鹉站在指尖上,看能不能站起来 4试着在纸鹦鹉不同部位加回形针,看能不能站在指尖上 实验现象: 1当不加回形针时纸鹦鹉不会站在指尖上

2只有把回形针加到纸鹦鹉尾部时,纸鹦鹉站在了我们的指尖上实验结论: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三、实验名称:观察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情况。 实验材料:试管、橡皮塞、玻璃杯、蚂蚁 实验步骤: 1、采集不是同一家的两窝蚂蚁,分别放在两支试管里,盖上橡皮塞。 2、把不同一家的蚂蚁各放一只到玻璃杯里,然后观察。 3、再放几只试试。 实验现象:看到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实验结论: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四、实验名称:小草吸水 实验材料:大试管、试管架、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小草、水、直尺 实验步骤: 1将小草放到装有水的试管中,用直尺量好高度,在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2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放到阳台上,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用直尺测量试管内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发现试管里的水每天都在减少 实验结论:植物每天都在喝水 五、实验名称:西红柿含水有多少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二)知识与技能 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2.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2.孩子们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 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进度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1 科学是?? 1、当听到“科学” 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答:我想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我们的学习有关,还想到很多科学家等;我想到了(农业研究)、(实验分析)、(医学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 2、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什么? 答: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3、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答: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4、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 答:琴纳、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袁隆平、牛顿 5、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象: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天体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制作名称:让小人动起。 制作材料: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彩笔、铅笔。 制作过程:1)准备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将白纸对折。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大小相同、神情不一的小人。(简单的小人)3)把上面的一张纸条紧紧地卷在一支铅笔上。4)左手按住纸条上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地伸展、卷曲。 实验结论:人眼具有暂时记忆 2.1 做一名小科学家

1、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答: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们发现在让它们站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所以关键就是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向下。 制作名称:让鹦鹉站起来。 制作准备:彩纸、剪刀、曲别针、夹子、铅笔、金属丝等。 制作过程:1)用剪刀将彩纸剪出鹦鹉的样子。2)把曲别针夹在鹦鹉的尾部,把鹦鹉放在自己的指尖上。3)鹦鹉在指尖上站起来了。 结论: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生命的物体? 答: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物体。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什么生命的? 答:说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因为它们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都能够长大,并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能够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3、下面的物体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答: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会持续一段时间可以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白云就不属于有生命的物体。 2.2 校园里的植物 1、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生长环境,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棕榈树生长在操场边,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浮萍生长在水塘里,有水的地方;种在花盆的橡皮树和在沙土中的仙人掌;在墙壁上爬的爬山虎。 2、植物的叶序? 答:植物的叶子的生长形式叫做叶序,植物的叶序共有四种方式:对生、互生、轮生和簇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空气 1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 、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 ),冷空气会(下降↓ )。 5 、(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 、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 )、(华氏度)作单位。 2 、(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 、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 、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最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1、粉笔、水等物质都需要占据空间。 2、空气也需要占据空间。 3、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被扩张。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4、水占据的空间不能被压缩或扩张。 5、篮球、足球、自行车胎、压缩玩具、喷水壶等都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的特征。 6、空气具有质量。空气的质量比较轻。 7、可以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8、1升的空气大约重1.29克。大量体积的空气也会有比较重的质量。 9、相同体积的其他物质和空气相比,质量比空气大;相同质量的空气和其他物质相比,体积比较大。 10、空气被加热后会上浮。这说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大气受太阳辐射,受热不均,导致形成冷热空气,空气循环运动,就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土壤由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等组成。 3、常见的土壤类型是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4、土壤中的固体部分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粒、粉粒、黏粒三种颗粒类型。

5、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6、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 7、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8、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9、土壤中渗水性最强、透气性最好的是沙土,黏土的渗水性和透气性最差,壤土的渗水性和透气性适中。 10、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1、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12、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3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4、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16、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坏、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7、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1 科学是…… 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答:我想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我们的学习有关,还想到很多科学家等;我想到了(农业研究)、(实验分析)、(医学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 2、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什么? 答: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3、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答: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4、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 答:琴纳、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袁隆平、牛顿 5、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象: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天体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实验制作 制作名称:让小人动起。 制作材料: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彩笔、铅笔。 制作过程:1)准备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将白纸对折。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大小相同、神情不一的小人。(简单的小人)3)把上面的一张纸条紧紧地卷在一支铅笔上。4)左手按住纸条上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地伸展、卷曲。 实验结论:人眼具有暂时记忆 2.1 做一名小科学家 1、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答: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们发现在让它们站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所以关键就是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向下。 实验制作 制作名称:让鹦鹉站起来。 制作准备:彩纸、剪刀、曲别针、夹子、铅笔、金属丝等。 制作过程:1)用剪刀将彩纸剪出鹦鹉的样子。2)把曲别针夹在鹦鹉的尾部,把鹦鹉放在自己的指尖上。3)鹦鹉在指尖上站起来了。 结论: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生命的物体? 答: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物体。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什么生命的? 答:说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因为它们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都能够长大,并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能够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3、下面的物体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答: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会持续一段时间可以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白云就不属于有生命的物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