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像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

得出结论:1时=60分。

(2)尝试练习:

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3)体验练习:

利用计算机显示时间,计时一分钟,让学生摸自己脉搏跳动多少次、一分钟可以写多少个字等等,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干的事,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二)整时的教学

1哪些小朋友已经认识时间了?请举手!真不错!老师拨动指针看你们是不是认识这些时间?

生:3点、5点、4点、2点

师: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认识的的?分针和时针是怎么指的?

生:我是看分针指向数字几,时针指向数字几……

2.小结要点

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12、几、几时)

(把屏幕切换到教师电脑,教师拨屏幕上的钟表,学生判断对错)

(1)(出示2:40)提问:这是3时吗?为什么?

(2)(出示8:15)提问:这是8时吗?你会拨8时吗?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

4.整时的书写

师:我们要把自己喜欢的时间记下来,怎么办呢?

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就可以写成“几时”,还可以像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记下来:先写一个几,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写成:*:00)

5练习:教师运用计算机课件出整时的题:出示整时钟表,让学生自己填写点数(两种写法),直到答对了才切换到下一题,五分钟后统计学生答题效率。

三、深化练习

小朋友们学会认时间,肯定还能安排时间!能不能安排一下我们周末的活动,你几时去干什么,几时去那里玩呢?(学生汇报,教师把所有人的电脑切换到某个学生的屏幕,通过他用鼠标转动时针和分针,读出钟表点数并说出自己要去干的事,其他同学判断他认读钟表的对错)

四、根据计算机显示小结全课

六、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我们的前辈是多么聪明哪!这些钟表是那么的漂亮!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也是将来的创造家,请大家运用计算机上的画板工具,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钟表来,并标明你的钟表所指的时间,如果有愿意分享的同学,老师一会可以切换屏幕,让大家来欣赏你的钟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

1可以节约资源。利用计算机课件可以展示出各种各样不同钟表,只需教师带一个钟表必要时使用即可,免去让学生从家里带钟表的麻烦,并可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钟表。

2可以节约时间。利用计算机课件出题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3方便控制学生学习进程。教师的计算机可以监控每个学生做题情况,照顾学习程度不同的每位学生,瞬时统计学生做题效率,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4方便展示交流。每个同学的计算机都可以在教师的控制下切换,方便大家交流学习成果,照顾到平时因为座位问题而看不到黑板等情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 程整合的案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做法(精)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做法 云梦县吴铺中心小学程双凤 【摘要】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现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的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下面我就谈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做法。 1、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整合,使教材“活”起来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整合,丰富教学形式 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九册《用字母表示数》、第十册《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时,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对教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作业1.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设计一个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 《数一数》教学设计 信都镇新兴小学柳毓钊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至5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新兴小学的学校情况,以便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2.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亲切的身边的情境,在愉快轻松中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学习、爱数学、爱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对没有掌握数数方法的同学教会他数数量为1——10的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高效的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关键: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使之乐学。 教学突破: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器材准备:佳能ixus120相机一部,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预设:主题一:笑笑上学了 1、多媒体播放卡通人物笑笑上学的动画片,伴着轻松的 《读书郎》歌声,声音解说:“这是我们的好朋友笑 笑,她从幼儿园大班升到小学读书了,从今天起,她就 和我们一样,成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了。”

2、动画镜头随着笑笑进了校园,笑笑抬头看到了“新兴小 学”,哇!好漂亮的校园呀!镜头切换成用数码相机拍 摄的新兴小学校园纪实视频。重点放在美丽的校园、花 草、学生愉快玩耍上,然后介绍一年级所在的西栋教学 楼的教室位置、食堂、厕所的位置。 主题二、美丽的校园 1.写实镜头:随着画面的转移,镜头定格在:十个男 同学在打篮球。师:谁能数一数有多少个大哥哥在 打篮球( 2.教师要据此了解有哪些同学在幼儿园已经学会数1— —10了,哪些没会,再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因材 施教。) 3.从1开始呈现一些新兴小学校园里的人、物,引导 学生数数。 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两个篮球,三棵树,四个垃 圾桶(适时教育学生,在校园里不要乱扔垃圾,要 把它放进垃圾桶里)五个花坛,六台乒乓球桌…….十 个同学在跳绳……. 教师有意让多一些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说,如果说错 了,让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 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03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 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 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 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 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 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 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 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 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 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 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实用文档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实用文档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像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 得出结论:1时=60分。 (2)尝试练习: 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3)体验练习: 利用计算机显示时间,计时一分钟,让学生摸自己脉搏跳动多少次、一分钟可以写多少个字等等,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干的事,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程整合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程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和几分之一分数大小比较 , 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学生能学会用列表和线段图等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 3、学生能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 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 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面积有关知识,进行实际测量和 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能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联系生活现象,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 综合运用方向、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

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8、认识时、分,会读写时间,知道 1 时=60 分,会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认识秒,知道 1 分=60 秒。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学生能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 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学生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1)、口算。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4)、我学会了吗? 第二单元 (1)、辨认方向。 (2)、平移与旋转。 (3)、我学会了吗? (4)、影子的变化。 第三单元

数学组课程整合方案讲解学习

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方案(第一稿) 核心基础课程 由于目前每个学期需要完成区教研中心布置的教学工作,完成每学期期末的考试任务,经各备课组讨论先进行学期内的课程整合与拓展,暂不将不同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现将每学期的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七年级上(在课本基础上补充以下内容) 1.《有理数的再认识》 在规定课时内补充数学史的有关有理数是怎样形成出现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在回顾过程中,体会目前学习内容在数学发展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2.《绝对值的再认识》 通过学习体会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及几何意义的相关联系,并运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明确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目标。 3.《找规律》 利用代数式来表示一列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古文中的方程》 关注数学学科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相关文化的营养,从而全面地得到发展。让学生体会祖国数学的辉煌历史。 5.《方程史话》 介绍西方方程发展的历史以及传入中国经历的过程。通过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方程中的钟表问题》 拓展学生对于时间进制的认识,结合方程中的追及问题解决钟表表针间的实际问题。 7.《几何绪论课》 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能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了解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几何特征的学科,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重要结论.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渗透探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发现的喜悦,体会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坚定学好知识的决心. 8.《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本课题要在学生对长方体和它表面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制作长方体纸盒,让学生经历制作实物体验数学的图形美。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高艳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如果按信息技术类型及主要使用者分类,可将教学方式大致分成4类:教师演示为主型、学生应用工具软件为主型、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 (1)教师演示为主型。这种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方式是在现有教学方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学生一般通过大屏幕观看。 (2)学生应用工具软件学习为主型。这种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的新“亮点”,也是正在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教学方式。 (3)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网络化教学方式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通过实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电子课件和教师板书等教学要素,使师生进行双向视听、生生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究,充分共享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充分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网络化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可以使教学活动时时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以随时与教师、同学探讨问题,进行交流。 (4)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利用传感设备,或键盘、鼠标等设备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研究、探索、体验的教学结构形式。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多数还是以教师演示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制作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师制作的课件日趋完美,越来越好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有一些教师开始尝试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上机操作进行学习,并逐步向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目标努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1 / 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 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

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2 / 5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资料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 (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 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03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

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探究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235-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 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 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数学知 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 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 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 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 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 延伸到课外。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 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 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 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 也可以进行交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 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 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 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 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 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 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 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 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建议学生设计一个明年暑假五位伙伴一起前往北京假 日旅游的经济预算方案。填一份五个伙伴游北京的预算报告单,并以Powerpoint(电子讲稿)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 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精彩的画面,一下把学生吸住了。 比赛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 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猜小狗会得第一。 比赛开始了,音乐声中,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得了第一,小猪、小兔、小熊虽奋力拼搏,但仍落在后面。 学生们情绪高涨,事实果然与猜想一致。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 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关圆的知识的学习中来。 现代信息技术使数学知识与学生喜欢的动画结合起来,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要目的,而信息技术的参与使教学中的结构材料多元化,并能提供对多种结构材料进行加工、组合、整理的技术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时,为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利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即资源,它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应是像黑板、粉笔、三角尺和圆规一样使用得心应手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像图书馆、资料室一样理想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时还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创新的有力工具。“整合”应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二、通过整合,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通过整合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之欧阳家百创编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 例 欧阳家百(2021.03.07)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像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