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各专家、教授的简介

各专家、教授的简介

各专家、教授的简介
各专家、教授的简介

华西体检中心教授

王凌元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5级,大校军衔。1969年入伍,历任二军大外训系参谋,长海医院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1998年任长征医院副院长;2001年任长海医院副院长。1996年授予大校军衔。发表论文2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上海市授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现任长海医院华西诊疗中心主任。

崔若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3级。1951年入伍,同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擅长疑难杂症的诊治。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肾病学会委员、全军肾病学会常委、《中国内科年鉴》副主编等职。发表论文20余篇,主审、参编专著10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授于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

郑茂荣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3级。1951年入伍,从事皮肤病诊治

和教学40多年。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皮肤病学会主任委员,军队皮肤病专业组组长、主任委员,军队皮肤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等。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主编《遗传性皮肤疾病》、《银屑病》、《英汉皮肤病学词汇》、《皮肤科外用药指南》等专著;参编专著10余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沙金燕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4级。1961年入伍,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妇产医学、优生优育、高危妊娠救治有深入研究。曾任全军妇产优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妇产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围产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发表论文27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获军他医疗成果奖、上海市重大科研基金、总后勤部资助基金、教学科研基金6项。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1次。

丁鸿钧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4级。1962年入伍,从事心血管专业40余年,擅长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脏骤停等重危病人的救治,率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心内外人工起博等新技术。曾4次参

加赴贫困边远山区医疗队。曾任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博中心顾问、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中国内科年鉴》编委。发表论文20余篇。荣立三等功1项。

姚梅芳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原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专业技术5级。1961年入伍,历任住院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内科总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护理教研室主任、主任护师。1991年授予大校军衔。长期从事临床护理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急救护理、重症监护、消毒灭菌、危重病人救治和护理观察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曾参加铁道兵医疗队、赴老区大别山医疗队。荣立三等功3次。

年镇威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专业技术5级。1956年入伍,历任长海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曾任中华内科学会上海分会消化组委员,《中国内科年鉴》编委。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40多年,对消化内科系统疾病有较深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上海开展息内摘除、异物取出、逆行胰胆管造影、壶腹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介入疗法。

丁晋澄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

授,专业技术5级。1964年入伍,从事耳鼻咽喉科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40余年,擅长耳显微手术、面神经减压术、移植术、内淋巴囊减压术。曾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香港医学会理事。发表论文30篇。参编《实用急诊手册》、《现代耳鼻咽喉科学》、《现代疾病预防学》、《肿瘤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头颅外科手术指南》、《耳鼻咽喉科进修医师已必读》等专著。

黄洪志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专业技术5级。1956年入伍,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黄疸胆汁淤积、慢性肝炎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975年参加云南地区对恶性疾病的治疗工作,1978年参加医院肝脏移植协作组。发表论文十多篇,参编《中国内科年鉴(传染病部分)》、《临床风湿病学》等多部专著。

刘福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5级。1965年入伍,从医40多年。擅长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产后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虚症和老年病的研究。曾任全军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发表论文44篇,参编《当代名医临证精粹》、《中国传统养心

学精粹》等专著5部。获国家医药批文号2类新药1项、3类新药1项。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1项。

吕桃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医学影像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60年入伍,从事医院影像诊断34年,长期在医疗教学及科研第一线工作。自1984年致力于CT影像诊断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疑难复杂CT影像能作出较明确诊断,同时开展了CT导向的系列介入治疗效果明显,先后发表论文16篇。曾获全军论文优秀奖一项,全军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果奖三项,参编《肝胆胰医学影像学》、《放射诊疗学讲义》等专著。为军内外培养CT技术骨干数百名,指导研究生数十名。

潘文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专业技术5级。1964年入伍,196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历任陆军第12军外科医师、长海医院同位素科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核医学科副主任。曾任上海市核医学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从事核学工作30多年,发表论文36篇,参编专著、教材5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多年来开展PET全像及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小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专业技术5级。1969年入伍,历任超声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超声诊断专科工作30多年,对复杂超声心动图分析诊断能力较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有丰富的经验。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超声学会浦江分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1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荣立三等功1次。

杨瑞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3级。1951年入伍,曾任长海医院骨科主任,急诊科主任。曾任上海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会创伤学组组长、灾难医学组副组长,国家卫生部临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急诊医学》等杂志编委。主编、参编《急诊外科学》、《实用急诊手册》、《现代急诊医学》、《现代创伤外科学》、《急诊急救技术手册》等专著。曾获国家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评为上海市高尚医德奖。荣立三等功2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施雅芳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5级。历任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纤维镜下的

介入治疗,特别是对肝胆胰疾病及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2次赴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曾任《实用内科急诊手册》副主编,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姜贞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4级,大校军衔。1962年入伍,曾任长海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87年任长海医院院长,1988年授予大校军衔。从事医院外科工作和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多年,有丰富的临床和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曾任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医院管理学会委员。主编《现代病案学》,参编《军队医院管理学》、《普通外科手册》、《实用外科手册》等专著多部。

赵玉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4级。1951年入伍,从事超声诊断工作40多年,70年代研制了国内首创多晶体实时超声仪,填补了我国超声诊断空白。曾任全军超声诊断学会顾问,中国超声医学会资深常务理事、上海超声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超声影像学》、《中国超声医学》等杂志编委。发表论文150篇,制作教学录像16部。获总后勤部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13项。获中国超声医学会颁发的“先驱奖”。1993年起享

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闵碧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5级。1962年入伍,从事血液内科诊疗工作40余年。历任长海医院血液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主任。擅长恶性血液病和溶血性的诊治。曾任全军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血液分会委员,《中国内科年鉴》编委等职。发表论文30余篇。

谢义明主管检验师,大学本科,1995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同年分配至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1999年任检验科主任。多项院内考评优秀,当年获扬州市卫生系统规范服务达标先进个人称号,工作期间接受多种培训并获得相应上岗证书。发表《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等论文。现担任华西医院体检中心检验科主任,负责检验科的管理工作。

魏雪琴主管护师,1989年毕业于陕西省汉中地区卫校,分配至陕西省略阳医院从事护理临床工作,1993年任内科护士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管理技能,曾多次被评为陕西省略阳医院先进工作者,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理人员。现为华西医院体检中心护士长,主要承担部分功能科室

及体检流程系统的管理工作。

刘雅丽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大学本科。1995年从事内科工作,于2001年从事超声诊断工作,于2006年赴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科进修学习。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在超声诊断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承担华西医院体检中心超声科检查诊断工作。

冯文杰二军大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5级。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历任二军大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40余年,在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及手术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耳科蹬骨手术、外耳道形成术及鼓室成型术达国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0余篇,译文80余篇,参编《耳鼻咽喉科全书》专著1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叶藻内科副主任医师,原江阴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曾任江阴市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江阴市胃镜检查创始人。于196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有较高水平,尤其擅长中西药兼治消化道疾病,如胃肠道溃疡病、急慢性炎症、胃肠功能紊乱及癌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

文10余篇。

张丽云二军大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专业技术5级。

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历任二军大长海医院消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医50年来,对消化系统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肝脏、胆囊和胃肠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对中毒性肝病,从基础实验到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中晚期肿瘤的综合性治疗也取得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上海市教学医院质量评比,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并立功受奖。

陈士葆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在上海中山医院、解放军8341部队中南海门诊部工作,1976年6月调入长征医院工作,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慢性肝病、脂肪肝、早期肝硬变及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任中央首长专职保健医生;中华医学会上海消化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等8种期刊副总编辑、编委、顾问;上海市名医联合会诊中心理事。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多项。荣立三等功1次。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从事内科和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呼吸道感染及抗菌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和胸膜疾病等肺部的疑难杂症诊治有丰富经验。曾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委;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内科副主任委员、顾问;上海医学会肺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地区肺部感染协作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和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上海市卫生局“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特邀专家。

郭荣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52年毕业于天津军医大学,1961年5月起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双重睑手术(无切口双重睑成形术)、冷光源导光纤维电凝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视网膜色素变性外直肌板层植入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发表论文10余篇。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四等奖1项。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1967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学制六年),历任海军某基地外科医生、医疗所所长、海军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专业技术5级。从事普外、野战外科和特殊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工作三十多年。主持或参加军队建设急需科研项目二十多项,擅长下肢和脊柱骨骼损伤的研究。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国军标一项,参编专著五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科技进步四等奖2项;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荣获三等功1次。

袁士良

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江阴市中医院原副院长。1976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从医近40年,在内科理论及临床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学贯中西,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肝胆疾病及内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诸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均有独特经验及疗效。先后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曾获江阴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获江阴市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全国优秀基层名中医”荣誉称号。

1964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解放军3231医院特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5级;历任解放军第三陆军医院妇科住院军医、主治军医。陕西超声医学委员会委员、理事;擅长腹部(肝、胆、脾、胰、双肾、输尿管、子宫附件),小器官(甲状腺、乳癌、眼睛等),以及四肢的血管、心脏等超声检查诊断。曾在《中国超声》、《中华医学超声刊》、《中国临床影像》等杂志发表数篇论文,其中“矫正型大血管转位合并巨大室缺”荣获总后勤部科技进步奖,陕西科技二等奖。曾赴老山前线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前线女子医疗救护队指导员,荣立三等功1次。

周祖德

苏州大学毕业,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张家港分会放射学组副主任委员,原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从事放射专业三十多年,在常规X线及CT的诊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骨骼及呼吸系统病变的诊断;在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三篇,多次在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深造,并与上级医院专家经常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使疑难病例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翟鸿燊北大国学讲座观后感

翟鸿燊北大国学讲座观后感 讲座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 1,修养篇:道不远人; 2,心态篇:喜悦心; 3,孝道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4,交友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管理篇:得其时,当其位. 字字珠玑, 句句经典, 尤其适合领导者学习. 翟鸿燊其人, 被传媒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长期以来, 他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 在融汇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 营销理论后,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针对管理科学, 决策科学, 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翟教授所研发的"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课程,已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领导力项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欢迎.近几年,他应邀在各级政府,知名院校做过数千场各种形式的教育训练与演讲,使近百万人在震撼和觉悟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与突破.古代智慧现代化,西方智慧中国化,中西智慧全球化.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地争相修建孔子学院,西方人士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

源泉, 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 而这套讲座实录就是授人"智慧"的良方. "领导者的价值,在于把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领导力,就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 "这是教授在心态篇里的两句话,对领导者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不少人干事业都有这样的疑惑,身为追随者的时候,千辛万苦求进步却步步荆棘,处处坎坷;成为领导者之后,觉得手下的人办这个不合意办那个不得力,于是下属又重复自己当年的老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团队中的领导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职责所在,魅力所在.领导者工作繁复,需要关注的很多,需要决策的很多,需要承担的也很多,往往耽于事轻于人,在追究事情的成败中忽略了对人的培养.教授的话提醒我们,在事业中必须具备领导的智慧, 将追随者都当成未来的领导者来培养,敢用人,爱用人,善用人,如此则事业无往不利.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每一个下属都具备成为某一方面的领导的潜质.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在谈及《道德经》时,翟教授阐述了"道"是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的观点,他认为思考力是万力之源.三力的辩证关系在他的TAT 学说体系中有非常详细的阐释,概括来说有三层意思:一,行动力是万力之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还有什么是比行动更重要的事情?什么都需要行动,不学,不干,不去实践,一切都是空谈;二,表达力是万力之魂. "说"是有效果的能力,也是最昂贵的能力. "懂沟通,会说服"是很重要的本事,一句兴邦,也可以一句亡国;三,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最笨的人就是用聪明才智努力犯错误的人, 就是出色地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做的事的人. 我们思考的格局, 境界和层次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和表达,所以正面思维,正确思维,三玄思维的能力才是最

杨肃昌教授个人简介 - 兰州商学院——Welcome to …

杨肃昌教授个人简介 杨肃昌教授,出生于1964年,河南邓州人,1984年、1991年和2001年先后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我国首位研究国家审计问题的海外博士后。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审计学会理事,甘肃省审计学会副会长,英国加的夫大学商学院中国会计.财务与管理中心研究员,《审计研究》编委;主要社会兼职: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省政协常委。 杨肃昌教授在中国国家审计问题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成果在审计理论研究上具有突破性意义。专著《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2004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荣获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是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博士生入学考试和期中考核必读书目;专著《中国国家审计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200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是与英国加的夫大学肖泽忠(Jason)教授合作,基于在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基础上撰写而成,开拓了新的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效;论文《Government Auditing in China: Problems and Reform》,《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 us annual journal,2008年),系国内学者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首篇有关中国国家审计问题的学术论文,对于扩大我国审计理论的国际学术影响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名负有责任感的学者,杨肃昌教授致力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理论研究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理论成果的社会效应。他提出的国家审计体制“双轨制”体制改革观点已引起包括有关方面和包括

《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教学反思 学校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国学”试点之后,于2015-2016学年上学期全校推广。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国学课,内容是《弟子规》。 刚接手,我和老师们一样,教着一个班的语文,兼着这个班的国学,忙着学校的事务,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回头审视自己的工作初衷: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了解实情,为教育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达到了没有?浅尝则止。在国学的教学中,也是事后的感悟。这个学期的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己的国学素养浅薄,影响着课程内容的丰富; 对一年级学生的学情想当然的多,经常设想的课,实际实行不了,囿于学生识字的困难、注意力的问题,只要学生会读就可以了,在激发学生兴趣,为孩子埋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没有渗透的方法; 国学作为学校推广的校本课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作为行政管理者兼任这门校本课程,没有做这样的建构; 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尤其是调动学生内因,如何使他们成为课程的资源,互相借鉴中学习,思考不够。任何一种学习方法、评价方法,事后都没有思考,也没有反馈; 备课没有整体入手,一课一备,缺乏整体性; 自己对课文内容不熟,不能及时给学生引导…… 改进措施: 首先“我与学生共成长”是学校“我的玩美童年”做“玩美教师”文化的直接表述,任教国学,正好督促自己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补短板,假期里读了几本书,有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知识》,有了一些框架上的粗浅认识,真正要上好国学课,需要针对每册的文本选读内容,读原文及各家注释,还要用今日的观点甑别,要尽力使自己厚一点。 其次备课要整体入手,“国学”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个人认为是学习、传承、发展,构建民族的自信心,精神人格,是贯穿从小到专业的学习过程。现在一个普遍的声音是指出中国大陆人缺乏精神价值追求,学习传统中华文化的呼声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民族的必须。小学阶段的国学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通过文言文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故事的理解提高行为品行的养正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解甑别,去劣存优,去伪存真。这将是下阶段课程实施的指导。 再次要调研学情,及时反思教学,及时改进;评价既要有一贯性也要多样性,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

呼唤人文精神--北大袁行霈-载于《光明日报》

呼唤人文精神 作者:袁行霈 《光明日报》(2015年09月15日13版)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尊重。中国早在《周易》中就有“人文”这个词,而且是和“天文”相提并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测天文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文的重视。《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左传》里还有“夫民,神之主也”这样的说法。中华文明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呼唤人文精神,就是希望继承先哲的理想,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要忘记,在此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竞争越来越剧烈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人与人的冲突,人们内心的挣扎,日益凸显出来;物欲的诱惑力也更强了,人创造了供自身享受的物质条件,又可能被物欲所支配,而丧失了自我。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理性和智慧,以及人格的独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其实,人文学科力求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理想的人格,指示人生完美的境地。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胡逢祥:从北大国学门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对现代高校学术机构体制与功能的一项考察

胡逢祥:从北大国学门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对现代高校学 术机构体制与功能的一项考察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陈以爱著,台湾政治大学1999年版,另有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孙敦恒著,载《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 在近年学术界颇为趋热的二十世纪学术史回顾与研究中,有关现代高校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尤其是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讨论,始终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方面固然与两校在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但更主要的,显然是因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制度创建过程中确起有某种开风气、示规模的作用之故。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中国现代最早建立并成功运

作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它创建于1921年底,全盛期虽仅四五年的时间,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关于国学门的详情,原先因材料分散,一般人对其了解并不太多,自台湾学者陈以爱的《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出版后,情况大为改观。该书从发掘第一手档案资料入手,并广泛采集各种私人回忆录、日记书信、文集、报刊杂志和有关研究论著,不仅对国学门的创设和活动始末作了翔实系统的考察,还对其运作理念、与“整理国故”运动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等,作了颇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无论在史料运用还是问题切入的视角方法上,都给治现代学术史者以有益的启示。 作者自谓:“本书之撰写,虽未能就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出现之原委、特质及影响作全面探讨,却愿以北大国学门的创建与早期发展为重心,就下列问题展开初步讨论: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在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具有那些特质?当学术研究被纳入现代学术体制后,其发展面貌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转变?简而言之,本书希望通过对国学门发展历程所作的论述,能让我们了解到外在学术环境之变迁对学者及其学术工作所带来的影响为何。[1]而从内容看,该书撰述的重点明显落在国学门的“整理国故”实践及其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的

北大人文课读书心得

北大人文课读书心得 篇一:北大授课读后感 《北大授课》有感 李慧杰 去年,我在书店翻阅各类书籍,偶然发现余秋雨的《北大授课》。我本就喜欢他的哲思、文采,一看便无法放手。曾经也读过很多文学史、文化史,但语言枯燥乏味、时常半途而废,唯独余秋雨的这本《北大授课》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是一部课堂实录,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在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同时,特别是北大学生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

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后半部分,则侧重中华文化史的早期,因为那一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后来历史长廊虽然漫长,故事多多,则走得更快些。这些结构方式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命名为“高坡滚石型”。开始从容而持重,后来越滚越快,最后自由跳跃。 与余秋雨和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那么深的心灵交往,感到十分愉快。生命可以滋润生命,文化也可以滋润生命。一曲童年的歌声,引我们进入一个世界性的老子,知晓论语背后的孔子,做 他们的知音,探寻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屈原,聆听司马迁的心声。远离越来越热闹,又越来越失格的喧嚣。在角落里,静时关心一下中华文化出现过的让人喜悦,让人悲哀的走向。与古人间的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让我萎谢的精神价值风生水起,人格重新创造,这一切

未免让我窃窃自喜。 参加课程的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这本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在此书中,北大学生的问题锐利、活跃、有趣,台大学生的问题比较含蓄、压制、诚恳、天真。阅读中可以领略两岸大学生的不同风采。 二十世纪末,余秋雨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这个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居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桂冠文学奖”“读书人最佳奖”“金石党最有影响力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创造了二十年的畅销奇迹,谁是您最爱的当代作家中,仍然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人在变,社会在变,历史在变,可是文化还是那个文化,

大学教授个人简历范文

目前所在:广州年龄: 33 户口所在:广州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已婚民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 164 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会计:会计,大学教授:会计教师 工作年限: 9 职称:中级 求职类型:兼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 1000以下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工作经历广州市某咨询公司起止年月:2004-03 ~ 2007-03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专业服务(咨询,翻译,猎头) 担任职位:兼职会计 工作描述:兼职做账 离职原因:生小孩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担任职位:讲师 工作描述:担任会计类专业教师。担任学校会计考证课的培训工作。离职原因:在职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1-07 专业一:会计学专业二:教育学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1997-09 2001-07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本科毕业证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 2003-03 2005-03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 2005-07 2005-11 广州市人事局讲师中级讲师资格证书 - 2007-03 2009-11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工程专业在读 -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能独立处理全盘帐务,工作踏实、认真、严谨、稳重,沟通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原则性强,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懂一般纳税人全盘帐务,熟悉财务软件。有会计考证培训的经验。熟练办公软件、能使用EXCEL、WORD等制作报表或报单.有财务件软件操作经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正派,有良好服务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诚恳、细心,协调能力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 详细个人自传2001年进入广州市某技师学院,一直在学校担任教师工作。9年以来,对教 师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和熟悉。9年的教师工作生涯和经验,我相信我有能力担当贵 单位所要求的职务。 从教几年以来,我热爱教师职业,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的教学情感。我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承认,学生的亲近和家长的信任。”飞奔从蹒跚起步,成 熟由稚嫩走来。”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提出的新颖思路等,始终以欣赏者的角色,用满 腔的热情,赞扬的语气,采用不同的形式加以鼓励。 我在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如在教《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等课程的过程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通常我先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把实践中的疑问带入理论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领导的信任,2001年我在刚刚走入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担任了班主任工作。我在担任班主任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努力学好基础课、专业课。在我的耐心引导下,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没有一个因为课程不及格落下,使学生坚定了学习信念。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本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作风上都有很大进步。在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例如:组织学生去人才交流市场,通过开展人才招聘的模拟的主题班会,认真指导学生写就业推荐书等,使学生消除了学生消极的就业思想,使学生顺利毕业,大部分学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高考语文强化练习及答案:3.病句

病句 —————————————————————————————————————【说明】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45分钟。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我在一个白夜从易卜生的故乡斯凯恩返回奥斯陆的时候,沿途那幽深的有野鹿出没的森林里,那起伏着绿色的松涛的山谷里,到处都响着娜拉出走时的关门声。 B.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代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与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像空间,为未来提供崭新的审美体验。 C.三峡围堰爆破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码雷管,每个雷管都有唯一的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有自己的号码一样,而且人们还能像给手机设定闹铃那样,给每个雷管单独设定起爆时间。 D.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C.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l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B.济南惨案纪念钟于4月28日凌晨从广州运抵济南,至此,济南惨案纪念园的布展工作全部完成,5月3日将开门迎客。 C.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 D.“五一”期间,植物园在“百花展”游园活动中将展出郁金香、牡丹、连翘等花卉,并举办民族舞蹈表演和荷兰风车展。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罗庸: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

罗庸: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 本文导读: 罗庸(1900~1950),蒙古族。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字膺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生于北京。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1919年改称国文系)学习,1920年毕业。1922年以《清代小学家书目提要及其治学方法》的选题,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大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通过。1922年1月,北大正式成立研究所国学门)进修研究生,期间曾著有《尹文子校释》,与史学家郑天挺、藏学家张煦(字怡荪)是同学。1924年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

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大讲师,女师大、北师大教授。1926年加入三时学会,并参与创办华北大学。1927年应邀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同年秋,应鲁迅之邀,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是鲁迅《两地书》和《鲁迅日记》都曾提及的知名学者。 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回北京大学任教,在国文系讲授《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课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罗庸先生均在两所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等课程。他任西南联大当教授的同时,也在云大任导师。1938年12月,云大与西南联合大学交换代课教授,当时在联大任教授的罗庸先生到云大来任教。1939年秋,任北大(已并入西南联大)文科研究所导师,后兼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44年云大文史学系设文史研究室,罗

各专家、教授的简介

华西体检中心教授 王凌元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5级,大校军衔。1969年入伍,历任二军大外训系参谋,长海医院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1998年任长征医院副院长;2001年任长海医院副院长。1996年授予大校军衔。发表论文2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上海市授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现任长海医院华西诊疗中心主任。 崔若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3级。1951年入伍,同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擅长疑难杂症的诊治。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肾病学会委员、全军肾病学会常委、《中国内科年鉴》副主编等职。发表论文20余篇,主审、参编专著10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授于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 郑茂荣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3级。1951年入伍,从事皮肤病诊治

和教学40多年。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皮肤病学会主任委员,军队皮肤病专业组组长、主任委员,军队皮肤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等。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主编《遗传性皮肤疾病》、《银屑病》、《英汉皮肤病学词汇》、《皮肤科外用药指南》等专著;参编专著10余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沙金燕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4级。1961年入伍,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妇产医学、优生优育、高危妊娠救治有深入研究。曾任全军妇产优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妇产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围产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发表论文27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获军他医疗成果奖、上海市重大科研基金、总后勤部资助基金、教学科研基金6项。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1次。 丁鸿钧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4级。1962年入伍,从事心血管专业40余年,擅长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脏骤停等重危病人的救治,率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心内外人工起博等新技术。曾4次参

读后感-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北大国学课读后感 篇一: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 《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 是-个文化大国。————季羡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而 国学又是什么?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 的影响呢?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 皆知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 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 “禅”、“道”、“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

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章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 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 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 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 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 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 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 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 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

教授讲师个人简历模板

教授讲师个人简历模板 基本简历姓名:郭小姐国籍:中国无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56cm?42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岁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应聘职位:教授/讲师: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师、文教法律类:平面设计类教师或编辑、多媒体设计/开发工程师:教师工作年限:0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三个月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东莞佛山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起止年月:XX09~xx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07级多媒体专业《流媒体制播技术》课程的讲授主要涉及到流媒体压缩编码技术、流媒体制作、流媒体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SMIL编程语言以及流媒体嵌入网页等方面离职原因:公司名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起止年月:xx09~XX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课程的讲授主要涉及到photoshop、Premier、Authorware、FLash、CoolEdit等软件离职原因:公司名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起止年月:XX09~xx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授离职原因:公司名称:义乌市骏豪科技有限公司起止年月:XX07~XX09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担任职务:网络编辑(公文部)工作描述:负责“行行通”网站的

建设规划及市场调研培养了自己方案设计能力以及如何与同事沟通交流配合并协助主管工作离职原因:公司名称:九江市庐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起止年月:XX03~XX05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实习生工作描述:负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计算机机房维护培养了自己与教师沟通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如何安排工作时间离职原因: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华南师范大学最高学历:硕士获得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日期:xx0701所学专业一: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xx10XX07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XX09xx0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语言能力外语:英语优秀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一般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教学技能:先后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担任外聘教师教授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流媒体制播技术》等课程计算机技能:一次性通过三级网络技术(C语言)考试精通多媒体技术和电脑平面设计能熟练运用Photoshop、Authorware、Dreamweaver、CooEdit、Premier及流媒体制播软件等英语能力: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考试(CET4)英语六级(CET6425分以上)科研能力:参与2项国家级课题、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发表3篇相关学术论文拓展技能:校研究生会编辑部部长;《华师研究生报》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小品大赛”、“华南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配乐诗歌朗诵大赛”及“华南师范大学赴荔湾区心

国学概念

国学概念 原有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2]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并不无贬义地称中国文化为“支那学”。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2-3]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国学”即“中学”。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2)“国学”即“国粹”。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3)“国学”即“国故” 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4)“国学”即“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 而言的。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

朱铭来教授个人简介

朱铭来教授个人简介 朱铭来,博士,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 教育背景 1998.8 — 2003.5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商学博士学位(2003.5);同期辅修GSU 经济系课程,获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5) 1994.9 — 1997.7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原金融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9 —1992.7 南开大学金融学系保险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 2003.6 —现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 1998.8 — 2003.5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GSU)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助研1997.7 —1998.5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寿险)人力资源培训处兼职讲师 1992.8 — 1994.8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天津市和平区公司业务科科员 现任校内外职务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系主任 中国保险学会理事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南开大学劳动与产业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委员、文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课题 1.“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关系研究”(中国保监会部级课题青年项目,主持人)2008年 2.“金融控股集团战略发展研究”(港澳台合作课题,主持人)2008年 3.“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企业委托课题,主持人之一)2008年 4.“寿险营销竞争力研究”(中国保监会委托课题,主持人)2007年 5.“完善我国员工福利制度研究”(企业委托课题,主持人)2007年 6.“保险业税收政策研究”(港澳台合作课题,主持人)2007年 7.“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计划的经验与启示”(中国保险学会课题,主持人)2005年 8.“相互保险公司制度研究”(中国保监会课题,主持人)2005年 9.“保险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主持人)2005年 10.“海峡两岸保险教育与保险市场发展研究”(港澳台合作课题,主持人)2004年 主要著作 1. 主编《保险税收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主译之一《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原著:Handbook of Insurance, edited by George Dionne),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3. 主编之一《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研究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4. 主编《保险法学》(21世纪保险精算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参编《<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指引》(陈文辉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6. 参编《保险学原理》(刘茂山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某某教授(研究员)个人简介

某某教授(研究员)个人简介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籍贯(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人)。 1.按年的顺序编写工作以来的个人简历(如: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2007年任院长;201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教学成果(如:承担本科生“种子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和专业实习教学工作,承担硕士研究生“系统与演化植物学”、“应用民族植物学”、“植物学史”课程。“种子植物分类学”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和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编写出版实习教材《植物标本采集》、《内蒙古种子植物名称手册》;2000年和2010年两次获全区第五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2年、2008年分别获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3.科研成果(如:从事民族植物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学史、植物入侵生态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各一项;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BA收录4篇,CA收录4篇;出版学术著作《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蒙古高原民族植物学研究》(第一卷)、《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研究》;2005年获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内蒙古自然科学二等奖。) 4.获奖情况(如:1996年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98年入选学校“三五工程”学科带头人,200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2008年、2010年分别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第一层次,2011年入选内蒙古师范大学“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 唐璞,男,1908年11月17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山东青州北城,满族。 1920年毕业于青州北城一区小学,1926年毕业于山东省第十中学,1930年毕业于济南高中。1930年9月到1931年9月就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34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1934年任南京市工务局设计科技术员,1936年任巩县兵工厂建筑课课长,后任泸州二十三兵工厂建筑课课长。1941年,创办天工建筑师事务所,唐璞教授担任天工建筑师事务所所长,总建筑师;1946年,天工建筑师事务所解散。1947年任京汉铁路管理局工务处正工程师。解放后,曾任厂工人代表会主任委员及胜利折实公债推选委员会委员。继之泸州成立总工会,派唐璞教授任秘书,后被调入西南大区建筑工程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唐璞教授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1951年在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任兼课教师,195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任教。1954年任中国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1956年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肃反”运动后唐璞教授任重庆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7年以中国建筑师代表团代表身份赴苏联和罗马尼亚访问考察。1959年唐璞教授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6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唐璞教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革期间受到错误对待,直到1978年,唐璞教授才予以平反。1979年唐璞教授调至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1981年任建筑系主任,之后还兼任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及总工程师。同时,他还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顾问。1985年唐璞教授以77岁高龄从建筑系领导岗位上退休留用。1986年任重庆市建筑学会名誉会长,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从事科技工作50年以上的荣誉证书。1987年其论文被国际建协UIA第16次代表大会选中邀请出席大会并宣读论文。1987年获中国建筑学会授予从事科技工作50年以上的荣誉证书。1988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并撰写“太阳能建筑”条目。他在1986年—1990年间每年论文均入选国际建协UIA大会论文。1990年唐璞教授获西南设计院授予的创建、发展、奉献30年的荣誉证书。国务院为了表彰唐璞教授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1993年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6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编委会编委认为唐璞教授因贡献突出,成就卓著,被授予荣誉奖状。1999年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IBC审核认为唐璞教授在20世纪中有杰出业绩,被授予荣誉奖状和奖章,并聘任为IBC顾问委员会委员。2000年美国人物传记研究院ABI认为唐璞教授已被选为20世纪成绩卓越者,并被授予荣誉职位和奖状。2000年唐璞教授还被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唐璞教授是九三学社社员,曾获得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的荣誉证书。1956年—1959年任重庆市特邀政协委员。1959年—1962年任四川省第二届人大代表。1963年—1966年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1986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唐璞教授在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设计的作品约有八十余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五十余篇。另外,唐璞教授还在国内率先对“建筑声学”、“山地住宅建筑”、“蜂窝建筑体系”和“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等四个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出版的个人专著有《山地住宅建筑》、《中国建筑师唐璞》和《别墅设计及蜂窝建筑》。 退休之后的唐璞教授,一直活跃在建筑创作、理论研究及教学的第一线,著作丰硕,桃李满天下。他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于2005年2月2日仙逝,享年99岁。

北京大学中文系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简介 如果说北大是一片圣地,那么中文系就是这圣地中一泓流淌不尽的溪流,她上承中华数千年人文传统的血脉,下系中文学术的百年现代学科传统,经过众多大师先贤的努力打造,现如今已是国内外无数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如果你对汉语的魅力充满好奇,如果你打算遨游于中国文学的瑰丽殿堂,如果你有志于一窥历代典籍的奥秘,如果你十八岁的青春理想已经准备好与中文结缘,那么,北大中文系热诚欢迎你!从这一泓溪流出发,你将从此走进这个世界最深广的语言文学海洋。 ——陈跃红—— 中文系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即有“文学” 科目,但并无作为一种独立组织形态的系科。1910年分科大学开办,中国文学门正式成立。1919 年改称中国文学系,并实行选科制。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北大国文系的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立古典文献专业,至此,北大中文系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目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共设4个本科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全系现共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民间文学;12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文系是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中文系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师99人。教师中教授54人,副教授37人,研究员1人,讲师7人;教授中有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文史馆馆长和国务院参事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3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