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_韩雅玲

2016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_韩雅玲

2016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_韩雅玲
2016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_韩雅玲

·院士笔谈·2016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韩雅玲

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

中图分类号:R735.37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80/j.1671-3826.2016.05.01文章编号:1671-3826(2016)05-0441-03

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我国上一次更新PCI指南是在2012年[1],距今已4年。在这期间,PCI及其相关领域积累了大量新的循证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113位著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PCI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2]。本次修订充分查阅了最新临床研究,特别是来自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共引用了31篇中国医师主持完成的研究及指南的文献);参考了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等权威学术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3-9],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近年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就该指南所推荐的一些新的、重要的观点总结如下:

1.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强调对所有中心及术者的手术结局和质量进行回顾分析,引入风险调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并对介入中心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举措将有利于解决个别地区和医院存在的PCI质量低下和/或过度医疗问题,推进全国性PCI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并最终提高全国PCI质量。

2.风险评分的应用推荐发生重要改变:由于EuroSCORE评分过高估计血运重建死亡风险,在新指南中已不建议继续使用,推荐改用EuroSCORE II 评分来评估院内病死率。EuroSCORE II评分包括了如下18项临床因素: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学会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对于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双适应证且预计外科手术死亡率低时,仍可沿用旧版指南中推荐的SYNTAX评分评估1年以上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风险,且推荐类别升高至I类推荐。根据近年国内外证据,新指南推荐使用SYNTAX II 评分来评估4年病死率,推荐类别为IIaB。与SYN-TAX评分相比,SYNTAX II评分更加注意临床危险因素的作用,其病变因素由11项增至12项(增加的一项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同时增加了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6项临床因素。来自中国的单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SYNTAX II评分预测PCI远期死亡率的价值优于SYNTAX评分[10]。

3.血运重建策略的重大更新:(1)在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由于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新指南提高了中低危病变行PCI治疗的推荐等级,并建议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对于存在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单、双支病变,PCI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分别提升至(Ⅰ,A)和(Ⅰ,C),与CABG相当;对SYNTAX 评分≤22分的低危左主干和三支病变,PCI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提升至(Ⅰ,B),与CABG相当;对评分在22分到32分之间的中危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倾向于无效(Ⅱb,B)提升至倾向于有效(Ⅱa,B);但对于SYNTAX评分>22分的高危三支病变以及评分>32分的高危左主干病变,仍推荐行CABG。(2)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新指南首次提出将高敏肌钙蛋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之一Ⅰ,A),并延续原版内容继续推荐根据

·

144

·

临床军医杂志2016年5月第44卷第5期Clin J Med Offic,Vol.44,No.5,May,2016

GRACE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以决定治疗策略。新指南进一步细化了6种需要在2h内进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的极高危人群(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原性休克;顽固性心绞痛;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心肌梗死机械性并发症;急性心力衰竭伴难治性心绞痛和ST段改变;再发心电图ST-T 动态演变,尤其是伴有间歇性ST段抬高),并将对其紧急冠脉造影的推荐等级从(Ⅱa,C)提升至(I,C)。(3)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PCI治疗推荐方面,新指南主要更新了三点:一是关于是否干预非犯罪血管。鉴于2013-2015年间4项随机对照研究的有利结果,去年ACC/AHA/SCAI 三大学会在更新STEMI指南时,把非梗死相关动脉PCI的推荐等级从原来的III类更改为IIb类,并将其应用范围扩大为急诊PCI时或择期分期手术时完成。本次中国PCI指南采纳了美国指南中这一新观点:多支病变的STEMI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稳定下可考虑实施非梗死动脉PCI,可与直接PCI同时或择期完成,推荐类别分别是(Ⅱb,B)和(Ⅱa,B)。二是对溶栓失败的患者行补救PCI的推荐类别从(Ⅱa,A)升高至(Ⅰ,A)。另一个更新点是,增加了对于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使用血栓抽吸装置的观点:基于TOTAL等试验的结果,不推荐直接PCI前进行常规冠脉内手动血栓抽吸(III,A),此与去年美国ACC/AHA/SCAI三大学会对STEMI指南的更新是一致的;但是新指南指出,对经过选择的患者(如血栓负荷较重、支架内血栓),可应用手动或机械血栓抽吸,或将其作为应急使用(Ⅱb,C)。

4.PCI术中操作及并发症防治的推荐更新:新指南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血管内超声(IVUS)、血流储备分数(FFR)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进行了描述,扩大了IVUS和FFR的适应证,部分推荐类别有所提升,增加了对OCT的推荐内容。在支架选择方面,新指南明确推荐在PCI临床实践中应用新一代的药物洗脱支架(DES),给予Ⅰ类推荐应用的4种临床情况有:NSTE-ACS、STE-MI直接PCI、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明确推荐新一代DES应当用于以下病变适应证:开口处病变(Ⅱa,B),静脉桥血管PCI (Ⅰ,A),支架内再狭窄病变(Ⅰ,A),左主干分叉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应当优先考虑。同时指出,鉴于ABSORB China等研究取得的良好结果[11],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将成为我国新一代支架的发展方向。首次明确药物洗脱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应作为(Ⅰ,A)适应证。

在PCI主要并发症防治措施部分,新指南详细论述了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无复流、冠状动脉穿孔、支架血栓形成、支架脱载、出血、血管并发症以及对比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CIAKI)8种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其中根据国内多中心、大样本TRACK-D 研究结果[12],将他汀作为预防CIAKI的有效措施之一。

5.PCI围术期抗栓策略的重大更新:基于PLA-TO等研究的证据,新指南建议所有无禁忌证、缺血中-高危风险(如肌钙蛋白升高、包括已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首选替格瑞洛,对NSTE-ACS患者的证据水平从原版的C升高到了新版的B。对以往临床抗栓治疗决策比较困难的急性冠状动综合征(ACS)8种特殊人群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拟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CYP2C19慢代谢型及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性或正在口服抗凝药物、房颤合并高出血评分或高血栓栓塞评分的患者,新指南也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治疗推荐。关于双联抗血小板(简称“双抗”)应用的持续时间,上一版指南推荐置入DES的患者均接受双抗治疗至少12个月(Ⅰ,B)。在新版指南中,推荐对稳定冠心病患者双抗持续时间缩短为6个月;对其中高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短于6个月;对高出血风险、需接受不能推迟的非心脏外科手术或同时接受口服抗凝剂治疗者,DES置入后双抗可缩短至1 3个月。但新指南对ACS患者仍推荐至少12个月双抗,除非存在禁忌证。在抗凝治疗方面,新增了对稳定冠心病高出血风险患者使用比伐芦定的推荐(Ⅱa,A)。基于国内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BRIGHT研究及国外相关证据结果[13],新指南提出了STEMI急诊PCI及NSTE-ACS术中及术后应用高剂量比伐芦定持续静滴3 4h的新方案。对ACS患者PCI术中抗凝,比伐芦定与肝素的应用均维持了I类推荐,但比伐芦定的证据水平从B升高到了A。

6.其他围术期药物治疗及术后管理:新指南进一步强调PCI术后控制危险因素,进行康复及药物治疗等二级预防措施对于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性。分别针对康复治疗、调脂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以及ACS后患者的管理给出了具体推荐。推荐ACS患者PCI治疗后应实施以合理

·

244

·临床军医杂志2016年5月第44卷第5期Clin J Med Offic,Vol.44,No.5,May,2016

运动为主,结合合理膳食、戒烟、心理调整和药物治疗的心脏康复治疗5大处方(Ⅱa,A)。关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首次推荐不论何种类型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1.8mmol/L (Ⅰ,A),但是根据亚洲及我国的研究结果[14-15],不建议对ACS患者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新指南强调了PCI术后随访的重要性,并在随访时间、内容、方式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如指出对高危患者(如无保护左主干狭窄),PCI后无论有无症状,术后3 12个月应进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IIb,C)。

综上所述,新指南遵循新的临床证据和技术实践的发展,提出许多PCI治疗领域的新观点和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法,希望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提高重视并加以应用,以使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最大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

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71-27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5):382-400.

[3]Windecker S,Kolh P,Alfonso F,et al.2014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EACTS)De-

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EAPCI)[J].Eur Heart

J,2014,35(37):2541-2619.

[4]O'Gara P T,Kushner F G,Ascheim D D,et al.2013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

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

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culation,2013,127(4):e362-e425.

[5]Montalescot G,Sechtem U,Achenbach S,et al.2013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13,34(38):

2949-3003.

[6]Fihn S D,Blankenship J C,Alexander K P,et al.2014ACC/ AHA/AATS/PCNA/SCAI/STS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

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Preventive Cardio-

vascular Nurses Association,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

phy and Interventions,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J].J

ThoracCardiovasc Surg,2015,149(3):e5-e23.

[7]Amsterdam E A,Wenger N K,BrindisRG,et al.2014AHA/ACC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

cute coronary syndrome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

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14,130(25):e344-e426.

[8]Levine G N,Bates ER,Blankenship J C,et al.2015ACC/AHA/ SCAI Focused Update on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

tion for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n Up-

date of the2011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the2013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J].2016,133(11):1135-1147.

[9]Roffi M,Patrono C,Collet J P,et al.2015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Task Force for the Man-

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16,37(3):267-315.[10]Xu B,Généreux P,Yang Y,et al.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long-term prognostic capability of the SYNTAX score-II a-

mong1,528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eft main percu-

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ACC CardiovascInterv,2014,

7(10):1128-1137.

[11]GaoR,Yang Y,Han Y,et al.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s Versus Metallic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BSORB China Trial[J].J Am CollCardiol,2015,66(21):

2298-2309.

[12]Han Y,Zhu G,Han L,et al.Short-term rosuvastatin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

2014,63(1):62-70.

[13]Han Y,Guo J,Zheng Y,et al.Bivalirudinvs heparin with or with-out tirofiban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BRIGH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2015,313(13):1336-1346.

[14]Jang Y,Zhu J,Ge J,et al.Preloading with atorvastatin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statin-na ve Asian patients

with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 randomized

study[J].J Cardiol,2014,63(5):335-343.

[15]Zheng B,Jiang J,Liu H,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rial atorv-astatin load in Chinese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sults of the ISCAP(Intensive Statin Ther-

apy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

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ur Heart J Suppl,2015,17(Suppl B),B47-56.

(收稿日期:2016-05-10)

·

344

·

临床军医杂志2016年5月第44卷第5期Clin J Med Offic,Vol.44,No.5,May,2016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 It e 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 2h )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 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 治疗。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 C 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 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 .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

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 .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 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 6 -0. 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 展3 0O,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 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2.0C m处桡动脉搏动最 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 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 5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 00ug,以防血 管痉挛;注入肝素3 00 0 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 G造影导 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 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 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

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 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 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 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 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吕树铮,汪国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自1982年撰写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新型器械、药物及研究结果的涌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ACCF)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指南的更新[1]。为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1版指南无论是阐述方式还是涉及内容均具有鲜明的特点:①阐述方式更加简洁、明晰:如在表述相关研究结果时,仅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性阐述,而不再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在进行诊疗策略推荐时,遵循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临床治疗流程,有利于临床医师解读和在实践中遵循;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本指南涵盖了新型药物、成像技术、支架及手术入路等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特殊解剖特征的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了阐述。③在进行推荐级别描述时,首次将Ⅲ类推荐分为无效(无获益)和有害两种,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决策。此外,基于新的临床实践特点及新型临床试验结果,本版指南对左主干病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入路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现试将相关要点阐述如下。 1 冠心病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 2011版指南首次将冠心病血管重建的获益分为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症状。基于既往研究,本指南指出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疑为缺血诱导的室速所致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Ⅰ类推荐)。而对于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合并心功能不全(35%~50%)的冠心病,CABG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Ⅱa类推荐)。 本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关于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PCI治疗,基于冠脉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搭桥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对比研究(SYNTAX)认为对于SYNTAX积分小于22而CABG风险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危险积分预期死亡率>5%]、左主干作为罪犯血管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选择PCI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Ⅱa类推荐)。对于SYNTAX积分小于33而CABG风险较高(STS预期死亡率>2%)的患者,选择PCI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Ⅱb类推荐)。对于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选择PCI治疗有可能改善生存率(Ⅱb类推荐)。而对于非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无缺血证据的患者,CABG及PCI均是有害的(Ⅲ类推荐)。 就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言,如予以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而症状无法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CABG及PCI治疗均是合理选择,但CABG可能优于PCI治疗。惟一例外的是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PCI治疗而非再次CABG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指南中关于CABG相对于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推荐意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结果,由于现代药物 通讯作者:吕树铮 Email:shuz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4913623.html,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2、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3、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行桡动脉穿刺者需做 Allen 试验,判断能否行桡动脉穿刺及插管。 5、碘过敏试验。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6、术前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7、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 24 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期并发症。 2、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比较。 3、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4、术侧肢体的护理

(1)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 4 小时拔出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 1 千克左右的沙袋压迫 6 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至少 12 小时。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防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经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经桡动脉 PCI 术后即可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或专用止血工具装置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2 小时后可放松弹力带,术后 6 小时可拆除绷带或止血装置。加压包扎期间需观察术肢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尿潴留、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导尿、扩容、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检查。 3、指导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继续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药物,定期门诊随诊。 四、注意事项 1、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 2、注意用药反应。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并且挽救了许多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同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心脏手术本身存在高风险,术后仍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出血、尿潴留、心包填塞、肺栓塞、心脏骤停,有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术后重点有效的监测及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1、出血及伤口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为加压包扎固定不良、大量抗凝剂的应用和术后肢体用力、皮下组织松弛引起,包括局部穿刺点淤血,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消化道出血。 2、低血压因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所致。 3、尿潴留。由于术后肢体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前未训练床上排尿而造成。 4、心包填塞。术中冠状动脉损伤可发生心包填塞,患者主诉胸闷心悸,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迅速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等症状。 5、肺栓塞。肺栓塞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壁的局部创伤,高凝状态,术后绝对卧床、从而影响了下肢静脉回流,并可有新鲜血栓形成;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制动过度,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解除包扎后,下地行走时深静脉内血栓脱落,特别是大便用力时,不仅可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对长期卧床并发静脉血栓具有抽吸作用,可导致栓子脱落,通过静脉系统到达肺循环而并发肺栓塞。表现为首次下床活动时,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心悸、气短或晕厥。 6、心脏骤停。发生可能是因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出现阿-斯综合症。(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及健康教育 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支持,根据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重点介绍本病围手术期的配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为术后监测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 2、出血及伤口感染。“8”字绷带加压法固定24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及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把穿刺部位重新加压包扎;术肢术后24小时制动,避免受压、用力,测量血压、静脉输液或采血等均不在穿刺侧进行,以免加重肿胀〔1〕;假性动脉瘤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超声引导下反复压迫,如果效果不加,尤其较大的动脉瘤,考虑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及压迫包扎法,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呕血、黑便;如有血容量不足及呕血、黑便,立即报告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止血、扩容药物,并配血备用;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做好抢救准备。 3、低血压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测血压、脉搏,1/30 min,监测4 h。如发现患者血压降低,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升压药多巴胺静滴,加快静脉输液速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主要的特征是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为特点。其发病急、病情重,往往导致患者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主要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并不是在做完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了,冠心病是终身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不断进行,PCI后仍然会有支架内再狭窄及其他非PCI血管新的狭窄形成,因此术后康复和自我监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改善生活方式: PCI术后要注意健康生活,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应永久戒烟,合理膳食,低脂少盐,控制总热量和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摄入(<200 mg/d)。对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建议通过控制饮食与增加运动降低体质量,在6~12个月内使体质量降低5%~10%,并逐渐将体质指数控制于25 kg/m2以下。存在有睡眠障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心理问题者,应寻求心理干预。 2、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2/3的冠心病是这四种因数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PCI术后应重视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将血压、血糖及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不有效控制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PCI术后可能面临支架内再狭窄或其他血管原有狭窄加重,患者可能需要再次PCI。因此患者应绝对戒烟,包括避免被动吸烟。规则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3、坚持服用他汀类等抗粥样硬化药物: 他汀类药物等不仅仅是用来将血脂的,其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抗粥样硬化作用。血脂正常了就停用药物,这是一个误区。导致血脂异常的因素会在体内长期存在,虽然化验单显示血脂正常,但是身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会马上消失,一旦停药,粥样硬化将会继续进展,血管再狭窄的机会增高。因此,PCI术后应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是肝酶升高和横纹肌损害,但发生率较低,PCI术后应每1-2月复查肝功能及肌酶谱,如ALT和或CK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应及时停药,若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疲劳、肌肉酸痛,需警惕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应及时就诊,监测肝功能及肌酶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重狭窄病变行PCI(若无缺血证据,建议在数天或数周后进行)。 ⑥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发病已超过12h,无心肌缺血症状,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应行PCI。 【操作方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 (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 (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冠状动脉介入术 概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又简称为PCI,它只需在皮肤作一小切口,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插入腿或手部的动脉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使心肌的供血得到改善。手术中病人是清醒的,一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术后12小时或2天后可以回家。新的仪器和药物增加了长期预后效果,并减少并发症。为了预防治疗过的血管再次梗阻,医生会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冠脉支架是微小的不锈钢网状合金管,被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入血管内起到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 治疗过程 通常在术前将手术的动脉区域剃毛和清洁,需要时会给病人服用安定类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紧张。送入导管室后,病人会被安排躺在导管床上。医生将选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消毒铺手术巾,局部注射麻醉剂,穿刺后将鞘管插入所选的动脉,指引导管通过此鞘管到达要治疗的冠状动脉。通过指引导管,医生将导丝送过冠脉梗阻部位,再通过此导丝,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送到梗阻部位,然后气囊充气,通过挤压斑块和扩张动脉使梗阻解除,就像用手撑开弹性袜一样。逐渐用大球囊减轻梗阻程度。成功的球囊成形术使狭窄减少到20—30%以下。

支架植入术是先用球囊进行扩张,然后一个支架紧贴在球囊扩张器上,当球囊充气时,使支架沿冠脉壁打开,然后支架固定在撑开部位,使动脉扩张。 梗阻的冠脉单独用球囊扩张治疗时,再梗阻的机会和再次出现症状的机会是1/3,如果植入支架,再梗塞的机会降到1/5,现在运用的药物涂层支架使再狭窄率降得更低,但是并不是每个血管成形术的血管都适合植入支架,血管成形术中还有包括其他的方法如旋切、直接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等。 手术中医生在特殊的屏幕上用X线观察冠脉。此手术可以短至30分钟,长到数小时。 治疗准备 冠脉介入术可以解除冠状动脉梗阻,使病人活动时无胸痛,同时也可以预防。手术之前医生会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此手术,手术怎样进行,以及它的危险性如何。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很安全。但它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手术,有一定危险性。这些危险包括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中风和肾功能损害。被治疗的冠脉也许会损伤。还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有时需紧急做搭桥手术。发生严重的危险依赖于很多因素。对多数病人来说,需要进行紧急外科手术或出现死亡的危险性是很低的。 手术前的早上你不能吃东西或饮水。医生术前会给你吃药(如或其他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如)。不要服降糖药或血液稀释剂。护士会提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1)直接PCI ①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在12h内,能在就诊后 90min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②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36h内发生心源性休 克,可在休克发生18h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者。 ③AMI发病12h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④AMI发病12---24h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 续心肌缺血症状者。 ⑤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 (2)溶栓后补救性PCI ①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②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我国上一次更新PCI指南是在2012年[1],距今已4年。在这期间,PCI及其相关领域积累了大量新的循证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113位著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PCI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2]。本次修订充分查阅了最新临床研究,特别是来自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共引用了31篇中国医生主持完成的研究及指南的文献);参考了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等权威学术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3~9],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近年PCI 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就该指南所推荐的一些新的、重要的观点总结如下: 1、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强调对所有中心及术者的手术结局和质量进行回顾分析,引入风险调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并对介入中心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举措将有利于解决个别地区和医院存在的PCI质量低下和/或过度医疗问题,推进全国性PCI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并最终提高全国PCI质量。 2、风险评分的应用推荐发生重要改变:由于EuroSCORE评分过高估计血运重建死亡风险,在新指南中已不建议继续使用,推荐改用EuroSCORE II评分来评估院内病死率。EuroSCORE II评分包括了如下

18项临床因素: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学会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对于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双适应证且预计外科手术死亡率低时,仍可沿用旧版指南中推荐的SYNTAX评分评估1年以上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风险,且推荐类别升高至I类推荐。根据近年国内外证据,新指南推荐使用SYNTAX II评分来评估4年病死率,推荐类别为IIaB。与SYNTAX评分相比,SYNTAX II评分更加注意临床危险因素的作用,其病变因素由11项增至12项(增加的一项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同时增加了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6项临床因素。来自中国的单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SYNTAX II评分预测PCI远期死亡率的价值优于SYNTAX 评分[10]。 3、血运重建策略的重大更新:①在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由于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新指南提高了中低危病变行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并建议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对于存在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单、双支病变,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分别提升至(Ⅰ,A)和(Ⅰ,C),与CABG 相当;对SYNTAX 评分≤22分的低危左主干和三支病变,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提升至(Ⅰ,B),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前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人心脏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在近年临床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对这一领域的治疗决策、治疗方案、特殊患者处理、围术期药物治疗、二级预防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在2009年中国PCI指南基础上,参考2010年和201 1年新近发布的国际相关指南。择其更新的重要学术内容,达成共识,编写了中国PCI指南2012简本。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I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 概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又简称为PCI,它只需在皮肤作一小切口,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插入腿或手部的动脉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使心肌的供血得到改善。手术中病人是清醒的,一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术后12小时或2天后可以回家。新的仪器和药物增加了长期预后效果,并减少并发症。为了预防治疗过的血管再次梗阻,医生会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冠脉支架是微小的不锈钢网状合金管,被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入血管内起到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 治疗过程 通常在术前将手术的动脉区域剃毛和清洁,需要时会给病人服用安定类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紧张。送入导管室后,病人会被安排躺在导管床上。医生将选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消毒铺手术巾,局部注射麻醉剂,穿刺后将鞘管插入所选的动脉,指引导管通过此鞘管到达要治疗的冠状动脉。通过指引导管,医生将导丝送过冠脉梗阻部位,再通过此导丝,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送到梗阻部位,然后气囊充气,通过挤压斑块和扩张动脉使梗阻解除,就像用手撑开弹性袜一样。逐渐用大球囊减轻梗阻程度。成功的球囊成形术使狭窄减少到20—30%以下。 支架植入术是先用球囊进行扩张,然后一个支架紧贴在球囊扩张器上,当球囊充气时,使支架沿冠脉壁打开,然后支架固定在撑开部位,使动脉扩张。 梗阻的冠脉单独用球囊扩张治疗时,再梗阻的机会和再次出现症状的机会是1/3,如果植入支架,再梗塞的机会降到1/5,现在运用的药物涂层支架使再狭窄率降得更低,但是并不是每个血管成形术的血管都适合植入支架,血管成形术中还有包括其他的方法如旋切、直接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等。 手术中医生在特殊的屏幕上用X线观察冠脉。此手术可以短至30分钟,长到数小时。 治疗准备 冠脉介入术可以解除冠状动脉梗阻,使病人活动时无胸痛,同时也可以预防心肌梗塞。手术之前医生会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此手术,手术怎样进行,以及它的危险性如何。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很安全。但它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手术,有一定危险性。这些危险包括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中风和肾功能损害。被治疗的冠脉也许会损伤。还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有时需紧急做搭桥手术。发生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