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疾控疫发[2012]208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中疾控疫发[2012]208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中疾控疫发[2012]208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中疾控疫发[2012]208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

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为落实卫生部《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卫办疾控发[2011]60号)的要求,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处置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相关事件,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的

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并规范相关事件调查处置方法,快速阻断病毒的传播。

二、适用范围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脊灰野病毒、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相关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定义

脊灰野病毒、VDPV、免疫缺陷者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及相关病例,以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循环的定义参照相关诊断标准。

四、监测与报告

按照《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进行常规监测,并开展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和环境脊灰病毒监测。

1. 脊灰野病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环境或健康人群、AFP病例标本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应在24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并通报相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

2. VDPV和cVDPV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VDPV病例或携带者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并通报相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cVDPVs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

3. 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及其循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后,应于1个工作日内将检测结果录入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通报相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循环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卫生部。

五、调查处置

(一)成立技术指导组和调查小组

1. 发现脊灰野病毒、cVDPVs或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国家、省级均应成立由流行病学、病毒学、卫生应急和临床医学等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负责分析、预测疫情,指导现场调查处理工作。发现脊灰疫苗变异株循环,调查处置原则等同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

2. 发现VDPVs病例或携带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调查小组,成员包括流行病学、儿科或神经内科专家和实验室专家,负责病例的个案调查、诊断,开展接种率调查,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质量等工作。

3. 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成立流行病学调查小组,负责病例的个案调查,开展接种率调查,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等工作。

(二)现场调查与病例核实

发现脊灰野病毒、VDPV或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后,调查小组赴现场开展调查,并对相关病例进行医学检查,核实诊断。

1. 重点调查病例发病过程、治疗情况、脊灰疫苗免疫史、发病前35天内的旅行史和接触史。对于脊灰野病毒病例或cVDPVs病例,需了解病例可能排毒期(便标本检测阴性前)的活动范围、接触情况。

2. 分析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可能波及的范围,分析高危AFP病例的聚集性、脊灰临床符合病例聚集性、AFP病例聚集性(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一个月内发生2例及2例以上AFP病例)。

3. 了解密切接触者以及周围儿童中近年AFP病例的发生情况。

4. 若临床怀疑iVDPV时,在取得知情同意后,进行定量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5. 拍摄病例影像资料,记录残留麻痹情况和现场调查工作进展。

发现预警病例,要关注病例标本采集送检情况、诊断分类、转归等,发现聚集性AFP病例,要重点关注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病毒学联系。

(三)标本采集

1.病例或携带者便标本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医院的配合下采集相关病例或携带者的便标本。

(1)脊灰野病毒阳性者,每间隔7天采集1次粪便标本,直至连续3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为止。

(2)VDPV阳性者,每间隔7天采集1次的粪便标本,直至连续2次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为止。

当确定为iVDPV时,前2个月每间隔14天采集1次粪便标本,从第3个月开始,每间隔1个月采集1次粪便标本,直至连续3次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为止。

(3)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每间隔14天采集1次粪便标本,直至连续2次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为止。

(4)在病例搜索时发现近45天内麻痹的AFP病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病毒核酸检测。

2.接触者或健康人群便标本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一定数量的近6周内未接种过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接触者(接触者定义:曾与处于传染期的病例共同生活、共用卫生间的人员;处置过病例的医护人员或检验过标本的实验室检测人员以及其他存在传染或共同感染可能性的人)粪便标本。原则上优先采集5岁以下儿童粪便标本。

(1)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或发现cVDPVs病例、脊灰疫苗病毒高变异株循环病例,在病毒可能传播的地区,至少采集50名接触者或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其中每例脊灰野病毒病例或cVDPVs病例采集5~10名接触者粪便标本。

(2)VDPVs病例或携带者、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应采集5~10名接触者的粪便标本。

如出现较大规模传播或已实施强化免疫,重点是采集AFP病例的标本以核实疫情,仅在AFP病例未采到合格便或已死亡无法采便等情况下采集其接触者便标本以协助诊断。

(四)标本运送和检测

1. 应在采集后72小时内,将便标本冷藏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7天内将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型内鉴别和基因测序。怀疑为脊灰野病毒的阳性分离物应于48小时内上送。运送应严格按照国家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脊灰实验室应在要求时限内完成检测,在检测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将检测结果录入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 对于来自脊灰野病毒流行地区的或其他怀疑为脊灰野病毒导致的AFP病例,有条件的省份在分离脊灰病毒的同时,要进行病毒核酸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要及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一旦发现脊灰野病毒,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就地封存标本及分离物,并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范要求进行后续工作。

4. 发现脊灰野病毒或VDPV时,国家脊灰实验室应对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对既往阴性标本进行复核。

(五)开展接种率评估

1. 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初步估算脊灰疫苗接种率。

2. 根据发现病例的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可能的感染或传播地区,并视以下不同情形,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快速调查工作:

(1)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或cVDPVs病例或脊灰疫苗变异株循环病例,采取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在病例感染地和旅行地所在地(市)及相邻地(市)所属所有县(区)调查210名5岁以下儿童的OPV接种情况,必要时可扩大评估范围。

(2)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采取PPS在所在县(区)及邻县(区)调查210名5岁以下儿童的OPV接种情况。

(3)发现VDPV病例或携带者,需在病例或携带者居住村(居委会)进行接种率普查,同时在病例所在乡(镇、街道)及邻近乡(镇、街道)每个乡级单位至少调查30名5岁以下儿童,并在县城流动儿童聚集地调查30名5岁以下儿童。

(4)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需在病例所在乡(镇、街道)及邻近乡(镇、街道)调查脊灰疫苗接种率。每个乡级单位至少调查30名5岁以下儿童的接种情况。

3. 根据工作需要,可制订专门的方案,对适龄人群开展血清脊灰抗体水平调查,评估人群免疫屏障。

(六)AFP病例主动搜索

1. 医疗机构的AFP主动搜索

查阅近2年医疗机构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等,调查有无漏报AFP病例,并记录主动搜索结果,跟踪漏报病例诊断情况。

(1)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cVDPVs病例或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病例,对所在地(市)及相邻地(市)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AFP 病例主动搜索。

(2)发现VDPV病例或携带者,或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对所在县(区)及邻县(区)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AFP 病例主动搜索。

(3)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对病例所在县(区)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如有必要,可根据病例波及范围和年龄分布情况,进一步扩大AFP 病例主动搜索地区、病例年龄以及时间范围。

2. 社区AFP病例主动搜索

(1)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或cVDPVs病例,在所在地(市)及相邻地(市)开展AFP病例社区搜索工作。

(2)发现VDPV病例或携带者,或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在所在县(区)及邻县(区)开展AFP病例包括目前残留麻痹病例的社区搜索工作。

3. 病例复核和漏报病例管理

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或cVDPVs病例时,省级脊灰专家诊断小组应对病例发生地(市)及相邻地(市)近2年的AFP病例,特别是残留麻痹病例进行复核。必要时,国家级技术指导小组专家参与指导。

对于漏报的AFP病例尽可能随访并明确临床诊断,当年的病例应纳入AFP病例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七)疫情处理原则

1. 风险评估

(1)发现脊灰野病毒、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时,调查小组要利用既往资料及专题调查资料,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出防控工作建议。

(2)风险评估包括分析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毒学信息,结合既往脊灰疫苗接种情况、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当地的卫生状况、人力资源和人口流动状况等,必要时开展接种率调查和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初步评估病毒输入传播风险和危害,提出疫情发生

地、其他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传播的建议。结合应急强化免疫等措施落实情况,动态进行风险评估,以便适时调整相关措施。

2. 开展应急强化免疫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开展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卫生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开展跨省或全国范围的应急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

开展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的地区、目标人群、时间和轮次、间隔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后决定。

(1)发现VDPVs病例或携带者,需要开展应急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时,至少以县为单位,开展两轮。接种对象为5岁以下儿童或结合实际适当扩大年龄组。

(2)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cVDPVs病例、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病例,以及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尽快开展应急接种工作。需要开展应急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时,至少以地(市)为单位,开展两轮。接种对象为5岁以下儿童或结合实际适当扩大年龄组。

(3)根据疫情进展及应急强化免疫的效果、风险评估情况,综合确定或调整应急强化免疫的轮次、范围和接种对象。

应急强化免疫活动期间要做好社会动员、安全接种、督导和接种率快速评估,接种率未达到95%的地区应进行查漏补种工作。

3. 加强AFP病例监测

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cVDPVs病例、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病例时,需要在病例所在省份全省范围或周边省的高风险地区内加强AFP病例监测,并根据疫情进展情况扩大加强AFP病例监测的范围。主要工作包括: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AFP病例,要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报告,相关病例流调信息、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信息、随访信息要及时网络报告。

(2)立即启动AFP“零病例周报告周分析”制度(必要时日报告日分析),及时发现病例。主动监测(零病例周报告)实施的地区范围、医院范围及需要报告的AFP的年龄范围,需根据疫情情况综合确定,确保高敏感性。

(3)按照AFP病例监测方案的要求,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评价所有县级AFP病例监测指标,并重点分析AFP病例流行病学分布、免疫史、高危AFP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结果。

(4)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组织AFP病例分类诊断专家小组对AFP病例进行最终分类;优先检测重点地区的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尽快将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和指定的粪便原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型内鉴别和标本复核。

(5)加强病例所在省份的口岸监测,防范病毒输入/输出。在输入风险大的口岸,对15岁以下入境儿童进行登记、查验脊灰疫苗免疫史,对免疫史不详或漏服儿童给予1剂脊灰疫苗接种,并向儿童监护人予以明确的健康风险提示,如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诊治医生。

4. 隔离消毒与个人防护

医疗机构要做好脊灰野病毒和VDPV病例/携带者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病例的隔离、医院内感染控制以及卫生医疗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

5. 病例或健康携带者的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对脊灰野病毒和VDPV病例/携带者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病例周围存在感染风险的人群,如家庭成员、托幼机构或学校的同学等,应进行医学观察35天。一旦出现麻痹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

6. 健康教育

(1)专业人员在采集标本、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和AFP病例社区主动搜索时,可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公众形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告知儿童家长出现肢体麻痹症状要主动就医。

(2)发现疫情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主动发布疫情及防控进展信息,通过媒体开展脊灰预防等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

(八)评估

1. 评估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1)AFP病例监测:发生脊灰野病毒、cVDPVs病例、脊灰疫苗高变异株循环病例疫情,启动应急响应期间,疫情相关地区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要达到2/10万,确保监测报告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

(2)应急强化免疫: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 评估防控措施效果

在发现cVDPVs或脊灰野病毒疫情时,在AFP监测系统保持高敏感性的基础上,最后1例病例发生麻痹3个月后无新发病例,可结合脊灰病毒环境监测、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调查结果,经综合风险评估后可终止应急响应。结束应急响应后,仍需继续加强维持无脊灰工作。

六、资料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将相关调查处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归档,分析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特点,总结经验和教训。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成调查处理后一个月内,将专题总结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同时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将脊灰野病毒病例或cVDPVs病例调查处理报告送国家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委员会审阅。

哪些疫苗是减毒活疫苗

哪些疫苗是减毒活疫苗 现在临床上有部分疫苗是减毒的活疫苗的,这个是只会引起我们人体的免疫反应的,不会引起人体生病的,种类还是很多的,因为这种疫苗的见效是很快的,就是通过生物方法将病毒的致病性降低的,下面就给各位讲解有关减毒活疫苗的健康知识的。 一、哪些疫苗是减毒活疫苗 目前已经在临床使用的减毒活疫苗有:麻疹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口服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等。减毒活疫苗是指病原体经过甲醛处理后,A亚单位(毒性亚单位)的结构改变,毒性减弱,但B亚单位(结合亚单位)的活性保持不变,即保持了抗原性的一类疫苗。 二、减毒活疫苗的优点 1、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免疫反应,有的制品:通过自然感染途径接种,还可以诱导出黏膜免疫,使机体获得较广泛的免疫保护。 2、使用的是活的微生物,可在机体内长时间起作用、而诱导较强的免疫反应。 3、活的微生物有再增殖的特性,理论上只需接种一次,即可以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 4、可能引起水平传播,扩大免疫效果,增强群体免疫屏障。 5、无需添加佐剂;生产工艺一般不需要浓缩纯化;价格低廉。 三、减毒活疫苗的缺点 1、一般减毒活疫苗均保留一定残余毒力,对一些个体(如免疫缺陷者)可能诱发严重疾病。 2、由于种种原因(如基因修饰等),减毒活疫苗有可能出现毒力返祖现象。 3、是活微生物制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而引发交叉感染等。 4、缺损颗粒可能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 5、产品的分析评估较为困难。 6、保存、运输等条件要求较高,如需冷链等。 以上就是关于减毒活疫苗的健康知识的,宝宝在接种疫苗的时候要注意时间的,千万不要超过期限的,否则就是没用的,还有感冒发烧的是不可以的,有时候由于免疫力的问题,极个别情况也会引起生病的,一般是家长也可以自己选择的。

甲肝疫苗减毒和灭活区别(养生小贴士)

甲肝疫苗减毒和灭活区别 宝宝从出生以后,每个月都要接种一些疫苗,这对于宝宝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接种甲肝疫苗的时候,主要分为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有什么区别呢?应该说这两种疫苗各有优点,各有缺点,可以在专业的人士指导下,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注射疫苗的种类。 市场上的甲肝疫苗主要有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大类。由于制备原理的不同,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存在差异。相对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而甲肝减毒活疫苗的价格相对便宜。那么,甲肝疫苗减毒和灭活的区别在哪里呢? ★【甲肝减毒疫苗】 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通俗一点讲,即疫苗是活的,但一般选用的是“无毒或毒力很低但免疫性很高的病毒或支原体种株”培养繁殖后制成。既可

产生保护性抗体,又可增强细胞免疫的活化、识别、吞噬等能力。 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结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等。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 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比如:水痘疫苗是减毒活疫苗,麻风、腮腺炎疫苗都是属于活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优点】 1、所需接种次数比较少,有的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1次,类似自然感染的过程; 2、在人体内停留一个时期,可增殖产生大量抗原,从而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效果;

3、免疫效果比较牢固,不仅可以促使全身免疫形成,而且可以产生局部免疫; 4、可以采取自然感染的途径进行接种,免疫效果会更好,如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缺点】 1、在人体内有毒力返祖的潜在危险性;可能形成潜在感染或传播; 2、疫苗中有可能污染对人体不利的因子; 3、减毒活疫苗不稳定,不易于保存和运输;病毒可能干扰免疫。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市预防接种知识竞赛笔试试题 注意:请在答题纸上作答,试题本上作答试为无效考生姓名:工作单位: 一、单项选择题(70 题) 1.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 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什么规定处理?()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B.《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C.《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疫苗安瓿开启后,灭活疫苗超过()应废弃, 活疫苗超过()应 废弃。 A.1 小时\0.5 小时 B. 2 小时\1 小时 C.1.5 小时\0.5 小时 D. 2 小时\0.5 小时 3.PPD 试验,判定结果,以局部反应纵横平均直径≥ 5mm为阳性。( ) A.24 小时 B.48 小时 C.72 小时 D. 立即 4.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 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 年() A. 5 B.8 C.10 D.15 5.1980 年WHO宣布消灭,是利用人工免疫方法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A.天花 B. 脊髓灰质炎 C. 麻疹 D. 风疹 6.我国预防接种的形式包括:() A.医院接种、门诊接种、上门接种 B.定点接种、入户接种、临时接种 C.应急接种、常规接种、临时接种 7.《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于什么时候开始施行?() A.2005 年3月16日 B. 2005 年 4 月16 日 C. 2005 年6月1日 D. 2005 年7 月 1 日

8.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的有关规定处理;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B.《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区别

为了减少婴幼儿的疾病的发生,我国已针对婴幼儿的疾病研究了很多疫苗。这些疫苗可以有效地防止许多婴幼儿疾病。减少80%婴幼儿疾病的发生。每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在医院就要接种直到一周半之前每月都要接种一次。今天小编来介绍下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区别。 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区别 灭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等)及其代谢产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其灭活,丧失毒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如百日咳疫苗、流脑疫苗等。 但是,灭活疫苗的稳定性好,容易保存。 减毒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在人工条件下使其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其繁衍能力和免疫原性,以此制成减毒活疫苗。将减毒品活疫苗接种于人体后,使人体产生一次亚临床感染,类似一次轻型的人工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引起与疾病类似的免疫反应,但不会发病,却可获得抵御各种疾病的免疫力。 接种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注意事项 1、灭活疫苗一般不干扰其它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应答和增加不良反应。也就是说,灭活疫苗接种在先,再接种其它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通常不需间隔一定时间接种。 2、二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28天以上。但口服活疫苗可在注射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前后任何时候接种。 3、抗体(免疫球蛋白)与疫苗之间的相互作用:灭活疫苗通常不受循环抗体的影响,因此灭活疫苗可以在输入抗体之前、之后或同时接种。减毒活疫苗受循环抗体的影响,干扰其复制,因此,使用抗体前后,两者必须间隔足够时间(至少2周以上)。

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区别,以上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一些分享,并且对接种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注意事项也着重讲了几点。虽然孩子接种疫苗是好事,但也需有许多注意,在接种疫苗时要确定孩子有没有感冒,发烧之类的疾病,如果有一定要告诉接种医生。

脊髓灰质炎疫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6845746.html, 脊髓灰质炎疫苗 作者:邱五七 来源:《大众健康》2002年第09期 脊髓灰质炎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是继天花之后又一种在全球即将消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在五岁以下的儿童中传播。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咽和肠壁生长繁殖。此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均可以引起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流行,其中Ⅰ型最为多见。该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污水及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但对高温及干燥甚敏感,煮沸立即死亡。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世界各国都有发病。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易感者可通过与患者及带毒者(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但未患病)的密切生活接触被传染,如接触了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双手、玩具、衣物等,再经口传染。在发病的早期,也可经飞沫传播。 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绝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一部分人可以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有少数感染者因病毒毒力强或机体抵抗力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个别重症病例病变累及脑干或大脑,危及生命。此病麻痹后最初6个月恢复较快,1~2年内可有不断的改进。若长期肌 力不能恢复,则可能留下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此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方法为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均为三价(含Ⅰ、Ⅱ、Ⅲ型)疫苗,糖丸剂型每剂1丸,液体剂型每剂2滴。由于脊髓灰质炎发病主要在婴幼儿,故服用疫苗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2月龄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剂三价疫苗,每次至少间隔4周;4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1.5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强化免疫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全国、一个省或一个省的一部分)、在同一时间内,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管是否有服苗史一律投服疫苗。应急免疫主要针对一些常规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可疑脊髓灰质炎病例,可迅速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一个县及其邻近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免疫。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只有极少数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该疫苗只供口服,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凡发热、腹泻(一日大便>4次)、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或有免疫缺陷症或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者均禁止使用。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我国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接种非常重视,国家领导、卫生部长、各级领导亲自到街道、基层给幼儿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提高了幼儿对脊髓灰质炎的免疫力。此外,对于此病的预防应

风疹预防措施

风疹预防措施 风疹预防措施 风疹防治攻略一 风疹又称“风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打喷嚏等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 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 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易找到。 风疹防治攻略二 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 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病人口腔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 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小时蔓延到全身。皮疹起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 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 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 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病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 嬉戏如常。 风疹与麻疹不同,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防治攻略三 风疹是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那么我们怎么预防与护理它呢? 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

患儿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加重病情。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防止挠破皮肤,引起感染。 接种麻风、麻腮风疫苗可预防风疹的发生。 风疹防治攻略四 孕妇(4个月以内的早期妊娠)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风疹,发生先天畸形,如失明、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和小头畸形等。 因此,孕妇在妊娠早期尽可能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同时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一旦发生风疹,应考虑中止妊娠。

活苗与灭活苗的区别

活疫苗是指:将细菌或病毒在人工条件下促使其变异,失去致病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和剩余毒力,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繁殖或复制,类似一次轻型的自然感染过程,但不会导致人发病。 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病原体减毒或从自然界筛选某病原体的无毒株或微毒株所制成 的活微生物制剂,有时称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甲型肝炎疫苗。 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结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等。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由于疫苗是将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经过灭活或减毒等方法制备而成,因此任何人在接种疫苗后都有可能出现接种反应。但发生反应的比例是很小的,在及时进行医学治疗后均可康复。严重的异常反应非常罕见。 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结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等。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灭活疫苗(死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经人工大量培养,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后制成的疫苗。这种疫苗已失去毒力,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常用的有伤寒、百日咳、钩端螺旋体、斑疹伤寒、乙型脑炎等疫苗。 灭活疫苗:就是一种被杀死的病毒,将其输入人体,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促使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入侵。科研人员在获取病毒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可以使病毒完全丧失活性,从而得到被杀死的病原微生物,进而制成灭活疫苗。将这种疫苗注入机体后,其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而机体则会对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结构产生两种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机体通过一种名为“B淋巴细胞”的白细胞,合成分泌针对病原微生物抗原结构的抗体分子,抗体分子将病原微生物包裹,可阻止其感染机体细胞并帮助机体其他免疫分子将其消灭。在细胞免疫中,机体通过一种名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白细胞来摧毁寄生于受到感染的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微生物。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灭活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和减毒疫苗三种类型。其中,灭活疫苗最经典、最简单、最快捷,人类对于它的研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目前开发出的大部分疫苗都属于这种类型。我国在研制灭活疫苗方面拥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能力。 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人体刺激时间短,要获得强而持久的免疫力,需要多次重复注射。为减少注射次数,将不同种类的死疫苗适当混合,组成联合疫苗。如伤寒、副伤寒甲、乙混合的三联疫苗等。死疫苗易保存,保存的时间也较长(一般可保存一年左右)。但需多次注射,且注射剂量大,局部及全身反应比较明显,且缺乏局部免疫。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导读】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由人工进行组织培养而制成,它作为脊髓灰质炎的自动免疫剂,服后血液中产生抗体,在肠道组织也产生局部抵抗力。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出现在1953年。 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索尔克医生(Dr. Jonas Salk)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三种脊髓灰质炎毒株。索尔克把病毒杀死制成疫苗,并于1952年在患脊髓灰质炎康复的儿童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被实验者血液中脊髓灰质炎抗体增加了。接着,索尔克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进行了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并且没有患上脊髓灰质炎。 1954年,美国有200万儿童接受了索尔克的疫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随后,这种所谓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成为了对脊髓灰质炎标准的预防手段。

索尔克的疫苗效果很好,但还不是足够好,它还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19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萨宾(Albert Sabin)同样也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疫苗的研究。与索尔克的疫苗不同,萨宾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不能致病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1960年代,萨宾的疫苗得到了许可证。这种疫苗采用口服滴剂的形式,比索尔克的疫苗的针剂注射方式简单,并且能够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它很快取代了索尔克的疫苗,成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剂型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服用。 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什么要连续服3次? 在初次免疫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服1次,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Ⅰ、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三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型间的干扰作用。尤其是Ⅱ型对Ⅰ、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在服用3次TOPV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后有什么反应? 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极个别儿童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症状便可消失。

脊髓灰质炎疫苗(ipv、bopv)接种知情同意书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第2-4剂)接种告知书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等,部分病人可发生肢体迟缓性瘫痪甚至死亡。本病多发于小儿,故称“小儿麻痹症”。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手段。 【接种对象】》3月龄儿童。 【接种程序】当前我省实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序贯接种程序:满2月龄时免费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第 1 剂次(IPV),满3、4月龄和4周岁时免费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 各1剂次。【常见不良反应】个别人接种后会出现一过性发热,烦躁、嗜睡、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应及时与接种单位联系,并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禁忌】已知对疫苗中的任何组分,包括辅料及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禁用;发热或急性疾病期患者应推迟接种;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禁用;患任何神经系统性疾病者禁用。 【注意事项】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肌肉注射本品后可能会引起出血;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接种本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减弱,接种应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或确保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未控制的癫痫患者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慎用。 以下内容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填写: 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 联系电话: 详细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人已阅读该疫苗接种告知书,该儿童(有□、无□)接种禁忌,并了解了该疫苗接种相关注意事项,同意接种(签名:),或不同意接种该疫苗(签名:)。 以下内容由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填写: 接种日期:年月日 接种单位:告知人员签名:

儿童免疫接种常用的十种疫苗

儿童免疫接种常用的十种疫苗 1、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2ml 【反应】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在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在皮疹。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注意事项】用75%酒精消毒皮肤,要待干后再注射;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间隔6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接种部位】口服。 【剂量】糖丸剂型1粒,液体剂型2滴 【反应】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注意事项】本疫苗只供口服;本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偶尔超剂量多剂次服苗对人体无害。

3、百白破制剂: 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部位】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剂量】0.5ml 【反应】①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②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③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注意事项】使用时必须充分摇匀;制品不能冻结,冻结后出现凝块,不能使用;采用肌内注射,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 4、卡介苗: 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一般在结核病病例较多的国家,主张新生儿在还没有感染时接种卡介苗,以便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力。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皮内注射。 【剂量】0.1ml 【反应】接种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侵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可用1%龙胆子涂抹,以防感染。一般8~12周

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je-1

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JE-1 乙脑疫苗2013年10月15日2014年12月30日乙脑减毒活疫苗JE-1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目录1简介2种类3预防的疾病4历史5接种程序6接种方法及剂量、规格7免疫效果8接种人群9免疫程序10不良反应11不良反应的处理12禁忌症1简介乙脑疫苗   注射乙脑疫苗(Encephalitis vaccination)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蚊子不但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而且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蚊卵传代。蚊与猪是本病毒的主要长期储存宿主和扩散宿主。鉴于

此,目前防蚊灭蚊是切断乙脑病毒传播途径,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乙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注射乙脑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乙脑病毒的感染。2种类1、乙脑灭活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 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乙脑疫苗2、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等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附件2: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 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为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甘肃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甘肃省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s)、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和脊灰野病毒,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 (二)规范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的调查处置。 二、适用范围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VDPVs、cVDPVs和脊灰野病毒的报告、调查和处置工作。 三、脊髓灰质炎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 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病学资料表明,Ⅰ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Ⅲ型野病毒,目前世界上已无Ⅱ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脊灰病毒在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对乙醚不敏感,对热和干燥甚敏感。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小。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 2.传播途径 感染者一般通过大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2019年脊髓灰质炎疫苗“2+2”免疫程序接种方案

XX省2019年脊髓灰质炎疫苗“2+2”免疫程 序接种方案 根据全球及我国消灭脊灰进展,为巩固我省无脊灰状态,筑牢人群免疫屏障,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调整脊灰疫苗使用策略的建议,经研究,我省定于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即“2剂三价脊灰灭活疫苗(IPV)+2剂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免疫接种程序。为保证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 筑牢全省脊灰免疫屏障,保持全省无脊灰状态。 二、工作指标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脊灰疫苗各剂次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工作内容 (一)实施时间。 自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 (二)接种对象与免疫程序。 1.2019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儿童,按照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接种4剂次,即2月龄、3月龄分别接种1剂IPV,4月龄、4周岁分别接种1剂bOPV。

2.2019年9月1日以前出生儿童的接种原则。 对于脊灰疫苗迟种、漏种儿童,补种相应剂次即可,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脊灰疫苗补种时两剂次间隔≥28天。 (1)既往无脊灰疫苗免疫史或只接种1剂脊灰疫苗的儿童,按照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接种。 (2)已接种2剂及以上脊灰疫苗的儿童。 ①既往已有IPV或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免疫史的儿童,使用bOPV接种即可,不再补种IPV。 ②既往仅有bOPV接种史的儿童尽快补种1剂IPV,与前1剂脊灰疫苗之间间隔≥28天。 3.以下适龄儿童提供相关诊疗记录或证明可全程免费接种4剂次IPV,即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分别接种1剂IPV:原发性免疫缺陷、胸腺疾病、HIV感染、正在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近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正在使用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例如大剂量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物、TNF-α抑制剂、IL-1阻滞剂或其他免疫细胞靶向单克隆抗体治疗)、目前或近期曾接受免疫细胞靶向放射治疗。 (三)接种方式。 IPV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接种方式为肌肉注射,接种剂量0.5ml。bOPV接种方式为口服接种,接种剂量为每次2滴,约0.1ml。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言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多,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自风疹疫苗问世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风疹临床症状轻微,但孕妇妊娠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常可造成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因此,风疹的早期确诊及预防极为重要。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克洲、张礼璧。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疹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风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临床诊断,不典型病例需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予以确诊。 3 诊断标准 3.1 风疹 3.1.1 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 3.1.2 临床症状 3.1.2.1 发热。 3.1.2.2 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3.1.2.3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 3.1.3 实验室诊断 3.1.3.1 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见附录A),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3.1.3.2 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见附录B)。3.1.3.3 恢复期病人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B)。 3.1.4 病例分类 3.1.4.1 疑似病例:具备3.1.2.2条,同时伴3.1.2.1或3.1.2.3条。3.1.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1条。 3.1.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1或3.1.3.2或3.1.3.3条。 3.2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3.2.1 临床表现 3.2.1.1 新生儿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心脏病,听力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唇裂腭裂,头小畸形,X线骨质异常。 3.2.1.2 紫癜、脾肿大、黄疸、精神性迟缓、脑膜脑炎。 3.2.2 经实验室确诊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 3.2.3 实验室诊断 3.2.3.1 婴儿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

不同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和注意事项

不同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和注意事项 (副主任医师:岁月如歌) 注射了免疫球蛋白的孩子能否按时打卡介苗和吃“糖丸”? 从理论上讲,体内如果有针对疫苗的抗体可以降低或完全消除疫苗的免疫反应。但是,这种抗原-抗体的反应一般只会影响减毒活疫苗的作用,对灭活疫苗没有影响[1]。例如新生儿体内有来自于母亲的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所以在出生后8个月以前接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减毒活疫苗,常常不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其相应的抗体,都会延迟到婴儿8月龄以后再进行接种。这是因为减毒活疫苗包括的抗原很少,接种到人体内必须先在体内复制,然后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可是,体内如果有针对疫苗抗原的抗体,疫苗在体内还没有复制就被抗体消灭了。因此,如果输注了含有抗体的血液制品后,接种减毒活疫苗的时间至少要间隔3个月[1]。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例外。体内的抗体对口服和鼻腔内接种的减毒活疫苗影响较小,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口服伤寒菌苗、鼻腔内接种的流感减毒活疫苗,因为这些疫苗只在肠道和鼻腔的接种部位复制,诱导局部产生抗体,不会进入血液。因此,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出生时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出生2个月后可以正常接种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不必等三个月。除了口服和鼻腔给药的活疫苗外,对卡介苗的接种也无影响。卡介苗诱导的是细胞免疫,而不是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抗体无关。因此,来自于母体的抗体及出生时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均不影响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对卡介苗的免疫效果也无影响。所以,国家免疫规划没有把卡介苗推迟到婴儿8月龄后再接种,卡介苗的接种是越早越好[2]。 不同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和注意事项 ①一般情况下,广泛使用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可同时接种,不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也并不会增加副反应的发生率。但必须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一支注射器内接种。 ②2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减毒活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但两种注射用减毒活疫苗如果不是同时接种,为减少先注射的疫苗对后注射疫苗的干扰,这两种疫苗的接种时间至少应间隔28天。如果间隔少于28天,那么应在接种第二种疫苗至少4周后重复接种1针,或者对受种者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免疫是否有效。 ③注射用减毒活疫苗一般不会对口服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影响,口服减毒活疫苗可在注射减毒活疫苗的同时或接种前后任何时间进行接种。 ④两种灭活疫苗,或者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可相互同时或接种前后任何时间在不同部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人二倍体细胞)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人二倍体细胞) Jisuihuizhiyan Jiandu Huo Yimiao Tangwan (Ren Erbeiti Xibao) Poliomyelitis Vaccine in Dragee Candy (Human Diploid Cell), Live 本品系用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III型减毒株分别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经培养、收获后制成糖丸,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 1 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应符合“凡例”有关要求。 2 制造 2.1 生产用细胞 生产用细胞为人二倍体细胞(2BS株或经批准的其他二倍体细胞株)。 2.1.1 细胞库管理及检定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规定。 取自同批工作细胞库的1支或多支细胞管,经复苏扩增后的细胞仅用于一批疫苗的生产。 主细胞库细胞世代应控制在第23代以内,工作细胞库细胞世代应控制在第27代以内,生产用细胞世代应控制在第44代以内。 2.1.2细胞制备 从工作细胞库之细胞种子开始培养,连续传代,至足够数量的细胞培养物。长成单层的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分散均匀后以适宜的分种率传代,于37℃±0.5℃℃贴壁静置或旋转培养。 2.2 毒种 2.2.1 名称及来源 生产用毒株为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III型减毒株,可用Sabin株、Sabin 株或经批准的其他毒株。 纯化株、中III 2 2.2.2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菌毒种管理规程”规定。 2.2.2.1 原始种子批 株均由毒种研制者制备和保存。 Sabin株原始毒种Ⅰ、Ⅱ、III型及中III 2 2.2.2.2 主种子批 除WHO赠送的Sabin株外,其他经批准的毒种由原始毒种在胎猴肾细胞或人二倍体细胞上传1~2代制成的成分均一的一批病毒悬液称为主种子批。 株主种子批的传代水平为中Sabin株主种子批的传代水平为SO+1;中III 2 1代; III型pfizer株主种子批为RSO1。 III 2 2.2.2.3 工作种子批 取主种子批毒种在人二倍体细胞上传1-2代制备的组成均一的一批病毒悬液称为工作种子批。

十大疫苗接种禁忌

预防接种培训内容 1、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 以预防麻疹。 【反应】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在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 在皮疹。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注意事项】用75%酒精消毒皮肤,要待干后再注射;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 间隔6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2ml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I I I I I I I I I ■ I I I I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2、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 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反应】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次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对牛乳及牛乳制品 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注意事项】本疫苗只供口服;本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 偶尔超剂量多剂次服苗对人体无害。 【接种部位】口服。 【剂量】糖丸剂型1粒,液体剂型2滴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M . . . 1> . . n ?. 3、百白破制剂 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 白喉和破伤风。 【反应】①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 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②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 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③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

(完整版)疫苗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疫苗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疫苗:它是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和治疗用的试剂,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用于人或动物体的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或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免疫原性: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抗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是指能使接种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要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n dose,ID50 ): 是指能使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后,在 灭活疫苗:是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中生长繁殖后、经灭活处理使其失去致病力,但仍保留完整的生物结构和免疫原性。疫苗中含有的菌体或病毒颗粒是“死”的,因此又称作死疫苗。 弱(减)毒活疫苗: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手段,使病原体的毒力即致病性减弱或丧失后获得的一种由完整的微生物组成的疫苗制品。因其中的微生物体是活的,因此也叫活苗。 亚单位(组分)疫苗(组分疫苗):指的是除去病原体中无免疫保护作用的有害成分,保留其有效的免疫原成分制成疫苗。

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 ):又称佐剂或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其本身不具有抗原性,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 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或者改变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类型。 冻干保护剂:又称稳定剂,指在冻干过程中及冻干后使得生物制品的生物制品免受损害的一类物质。如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梨醇等。 判断题或填空题 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能够使免疫者获得完全的保护。(单价疫苗) 弗氏佐剂:弗氏完全佐剂(由石蜡油、去垢剂羊毛脂和灭活的分枝杆菌(卡介苗)组成的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用于加强免疫刺激。为了减少副作用,不含结核分枝杆菌成分)。 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DNA )疫苗、合成肽疫苗、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抗独特性疫苗。 合成多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是用化学手段合成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多肽或表位并将其连接到大分子载体上,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 优点: (1)安全 (2)可在同一载体上连接多种保护性肽链或多个血清型的保护性抗原肽链。(如:口蹄疫合成肽疫苗、乙型肝炎和疟疾合成肽疫苗 ) 缺点:制造成本较高。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又称重组亚单位苗(recombinant subunit vaccine :是指将病原体保护性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再以表达产物制成亚单位苗。 优点:产量高、纯度高、安全性好,用于难以培养或具有潜在致癌性病毒的疫苗制备。 缺点:生产成本比较高(纯化),产品研发成本高,免疫接种成本高(多次注射),与传统疫苗相比,免疫效果较差。 基因缺失疫苗(deletion -mutant vaccine ):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毒或细菌的致病性基因进行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株活疫苗。 优点:安全性好 突变性状明确稳定,毒力不会返强。免疫原性好 (其免疫接种与强毒感染相似,机体可对病毒的多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力强,免疫期长,尤其是适于局部接种,诱导产生黏膜免疫力,因而是较理想的疫苗。) 制品纯度高、副反一般要接种接种次数少,反应 病原微生物组分接病原体失去毒力但保接种后的病原体在体 以化学方法获得病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用减毒或无毒的全病 应小、需多次接种2-3次,反应较大,维持时间较短,稳定性好,较安全小,免疫效果持久, 稳定性较差,并应考 虑毒力返祖优缺点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持免疫原性,接种后产生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内有一定生长繁殖的 能力,类似隐性感 染,产生细胞、体液 和局部免疫 免疫机理原体的某些具免疫原性的成分将病原体杀死原体作为抗原 抗原制备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活疫苗项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