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

【摘要】本文就监控和内部监督等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监控;内部监督;设计缺陷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均规定监控为其构成要素。监控这一概念实际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使用的监控的概念,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监控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内含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所采用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企业日常的重复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一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它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的系统有效性。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应对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当经常地进行评价。在企业主要战略或管理层发生变更、进行重大的收购或处置,或者经营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当关注企业所有重要活动有关的每一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当根据所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来确定。

个别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形式,即由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对其活动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别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为其常规性的职责,或根据企业董事会等上级机构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框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了解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所针对的内部控制的每个构成要素,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测试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框架》还要求对评价过程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强调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编制和保存内部控制相关记录的情况,为有效性评价提供支持。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向上报告,其中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定义为缺陷,明确了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交易或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控

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概念相同,监控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

持续监控活动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它实时地、动态地应对企业变化的情况,并植根于企业之中。持续监控活动一般由经营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

个别评价是用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

动有效性越高,则越不需要个别评价。个别评价范围和频率,由管理当局根据本企业的情况作出决定,它取决于企业风险的重大性以及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过程中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企业的主要战略或管理当局发生变更、进行收购或外置、经济或政治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经营或信息处理方法变更时,则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价。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当着眼于风险管理在战略制订以及相关重大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风险管理中,个别评价有关的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方法等内容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基本相同。

关于缺陷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缺陷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它表示一个发现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或者一个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机会。企业风险管理缺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来源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个别评价,此外还来源于企业外部。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有已经识别的影响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以及设定和实现其目标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所识别的提高企业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机会等。报告的渠道既包括向直接的上级报告,也包括越级报告。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实际上等同于上述监控概念。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二)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三)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

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

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所谓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建立的内部控制不能充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谓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实施控制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内部控制不能按照建立阶段的意图运行,或运行中错误很多,或实施内部控制的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和目标等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某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设计得很完善,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内部控制的缺陷可以是单项的缺陷,也可以是多项组合的缺陷。

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除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

(四)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活动,可以等同于个别评价。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结合各项业务活动分散进行内部监督,后者针对企业内部某一特定业务或某一特定领域或部门进行局部内部监督。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个系统整体进行评价,以论证其有效性。企业应当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五)做好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记录和资料保管

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记录和保存内部控制设计和建立的资料,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也有利于未来对内部控制进一步的完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记录,反映着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情况,是对本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发表内部控制评价意见的依据,也是未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资料。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记录,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有关情况的记录,要妥善保存!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76261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司业务经营管理活动安全、有效、稳健运行,切实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实现经营目标、防范风险,对内部机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及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牵制和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的总称。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结构和要求 第三条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是:在全公司建立一个运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监控制度化的内控体系。具体如下: 一、保证法律法规、金融规章的贯彻落实; 二、保证全公司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预防各类违法、违规及违章行为,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四、保证会计记录、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保证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条全公司要按照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要求,制定明确的经营方针,完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的经营原则。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内控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并贯穿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 二、完整性原则。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规范程序和监督制约;监督制约应渗透到所有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三、及时性原则。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必须在发生时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并遵循效率性原则,外简内繁,按照“内控优先”的原则,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审慎性原则。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必须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保证资金、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五、有效性原则。内控制度应根据国家政策、法律及全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适时修改完善,并保证得到全面落实执行,不得有任何空间、时限及人员的例外。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管理制度 1.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主体为由财务管理核算中心、纪检信访科和相关业务科室中相关人员组成的内部监督联合工作小组。 2.内部监督联合工作小组成员。 3.内部监督的内容包括: (1)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议事决策机制是否建立;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是否确定而且一贯地执行。 (2)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尤其是国家明确的标准、范围和程序;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3)授权审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是否明确;授权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审批就办理业务的情形;是否存在越权审批、随意审批情形。 (4)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实;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是否建立或采取了替代措施,是否存在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6)是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管理情况。

(7)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8)预算执行分析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9)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0)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1)收支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12)印章和票据的使用、保管是否存在漏洞。 (13)相关凭据的审核是否符合要求。 (14)定期核查的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5)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16)政府采购部门与财会部门、资产管理等部门之间是否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并得到有效执行。 (17)政府采购申请的审核是否严格。 (18)验收制度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9)是否妥善保管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 (20)各类资产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21)是否按规定建立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等财产保护控制措施并得到有效执行。 (22)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和审核机制是否

内控监督管理制度

内控监督管理制度 为规范中小学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中小学校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学校财务内控制度。 一、预算管理: 1、学校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编制年度预算计划。全部收入纳入预算,并根据收入情况统筹安排各项支出。预算外资金必须按规定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2、学校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预算计划,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得超预算增加支出。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后逐级上报,任何部门均不得私设“小金库”。 3、学校在每个预算年度末,应编制本年度决算草案,并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并在校务公开栏内公开。 二、收支管理: 1、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收费规定,依法组织各项收入。 2、学校的一切收费行为须合规合法,有据可依,所有收入都要开合法的票据,杜绝一切乱收费行为。 3、学校的一切收入均要及时入账,并及时存入县财政局会计结算中心账户。食堂收支应设立专门帐目进行管理。

4、学校须根据支出预算,体现勤俭办校的原则。严禁滥发奖金、补贴、津贴和实物。 5、建立申购制度,按金额额度分级审批,超过规定数额要有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后,报教育局审批。符合政府采购的,一律纳入政府采购。 6、支出单据内容必须真实、合理、合法,支出凭证须有经手人签字、办公室主任审核,分管财务副校长审查,学校负责人签字方可支出。 四、资产管理: 1、财产物资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设立固定资产账目,每学期期末由总务主任组织人员检查,逐项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2、学校每年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按有关规定办好报损和报废手续。报损报废要逐级申报、审批,并做好记录。 五、会计档案管理: 1、会计档案要定期归集、审查核对、整理立卷、编制目录、装订成册。 2、每年年终后形成的会计材料,应由会计装订立卷,并保存备查。 3、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按规定分永久、定期两类进行归档。 4、财务人员调离岗位,须办妥会计资料交接手续,有移交时的遗留问题,应写出书面材料并进行说明。

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 为规范学校财务行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对学校财务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监督,确保我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利辛县教育局关于财务内控制度的相关要求,特制定学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一、预算管理 1、学校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编制年度预算计划,全部收入纳入预算并根据收入情况统筹安排各项支出,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2、学校严格执行经批准的预算计划,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得超预算支出。 3、学校每个预算年度末应编制本年度决算表,并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利辛县教育经费核算中心。 二、收入管理 1、学校的一切收费行为需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所有收费都要开列合法的收据,禁止一切乱收费。 2、学校的一切收入都要纳入预算,并及时记账。 三、支出管理 1、学校根据支出预算,体现勤俭办校原则。 2、办公用品由学校安排人员负责购买,零星购买须校长审批,5000元以上固定资产购买具申请报县教育经费核算中心批准,按规定程序办理。 3、根据支出计划,建立申购制度,按金额额度分级审批。 4、支出凭证须有经手人,审核人,校长签字方可入账。 5、注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做到内容完整,凭证合法,手续齐全。 6、所有物品(购买或调换)均需经验收后,入库登记。 4、领用物品须办理有关手续。 四、资产管理 (一)现金管理 1、学校一切现金收入均须及时存入银行,备用金余额一般不得超过2000元。 2、报账员每日按时记好现金日记账。 3、会计与出纳定期对账,保证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4、任何人不得挪用现金,不得以借据“白条”抵库。 (二)银行存款管理 1、严格遵守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2、及时与银行对账,发现问题立即查询。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与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与评价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与评价 【摘要】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本文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空前严重,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数量逐渐上升,且金额越来越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从我国内地的琼民源、郑百文、大庆联谊、蜀红光、银广厦、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以及2004年台湾的博达、讯碟、皇统这一连串科技股舞弊案,再到美国的安然(Enron)、施乐(Xerox)、世界通讯(WorldCom),波及美、亚的会计舞弊案件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导致这些财务舞弊案件和审计失败案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执行不完善,和注册会计师不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与评价是两个重要原因。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化。1992 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论述得最为全面。该研究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括5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和监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则属于由频繁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所带来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在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方面,美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最初,美国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主要侧重于财务鉴证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独立审计的范围开始扩展为包含内部控制评价在内的管理鉴证。而随着安然、施乐、世通等一系列会计案件的出现,美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则更为加强。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 日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开启了一个新的会计审计与资本市场监管时代。该法案对公司的内部治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国内,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1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2001年10月,我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

内部控制措施及部门职能

第五节内部控制组织职能 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范要求,建立权力运行制衡机制,通过建立岗位分工合理、岗位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明确内部控制管理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职能职责,保证内部控制管理职责明确、权限清晰,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 (一)内部控制的决策机构 1.主任办公会 主任办公会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是:建立本单位领导集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配置必要的资源,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听取风险评估工作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应对报告;审批风险评估工作组工作职责、风险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等;审批单位整体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计划。 2.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组长:主任 副组长:副主任 成员:纪检监察室、财政局,由党群办公室负责牵头。 风险评估工作小组职责: (1)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2)评估单位存在或潜在的风险状况,提出完善风险管理建议。

(3)听取单位风险评估报告、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年度审计、专项审计、管理建议书等情况的报告。 组长职责:全面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工作。 副组长职责:负责计划、组织和安排具体评估工作。负责协调各岗位的风险管理,对初步拟定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 成员职责: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在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据此选择控制方法和措施以有效应对风险。 3.单位负责人 主任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监督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方案的执行。听取内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单位风险评估报告,以此报告和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召开会议,提出修改意见,监督单位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的执行;审核内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岗位职责、风险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等。 (二)内部控制的执行机构 1.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是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机构,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日常管理机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牵头负责。 组长:主任

华为学校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某某某学校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 一、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 进行经济活动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既要服从“三定方案”规定要求,在现有编制内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设计,又要从单位经济活动特点出发,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机制侧重点为: (一)过程分离:决策(授权审批)、执行、监督过程分离。 (二)岗位分离: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决策与监督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财产保管与清查稽核等岗位相分离。 二、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实行班子集体决策制度,防范“一言堂”或者“一支笔”造成的决策风险和腐败风险。 (一)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内容 纳入本制度的重大经济事项包括: 1.年度财务预算、决算; 2.超过一万元的支出; 3.经济分配方案,主要是指职工劳保、奖金及福利待遇分配等; 4.非正常经济(资产)损失的处置; 5.对外捐赠资金、资产;

6.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7.资金筹集等其他经济业务重大事项。 (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原则 1.科学、依法、民主、集体决策的原则。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坚决禁止校长独断专行的决策行为。 2.专家咨询和评估的原则。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3.公示原则。坚持政务公开、透明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 4.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参与决策有关人员在集体讨论时应明确个人意见(同意、反对、弃权)。 5.财务室充分论证的原则。财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单位预算资金的安排情况、自有资金状况、资金筹措能力、财务和预算制度等方面对有关重大经济事项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和建议,对重大经济事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预算安排进行审核。 (三)集体决策的程序集体决策采取校长会、教代会的形式,由校长负责主持,财务负责人参加,必要时有关分校负责人列席参加(会议列席人员由校长确定)。 1.确定议题。会议议题由校长根据分管校长和相关部门的提议确定。 2.准备材料。会议所需文件、审议需要的决策方案、草案及说明等资料,由分管校长组织相关部门提前准备。 3.酝酿意见。会议召开的时间、议题一般应提前通知与会人员。必要的会议材料应于会前送达。与会人员要认真熟悉材料,酝酿意见,做好发言准备。 4.充分讨论。议题由分校校长或有关负责人作简要说明,与会人员应就议题充分讨论

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 执行,规范单位制度,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范性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单位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引导在岗人员掌握内部控制的要求,促进其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由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工作,并向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第二章监督程序 第四条本单位对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相关内控监督部门通过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发现内控制度是否存在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并及时报告,同时督促本单位相关科室及时予以改进,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五条本单位相关内控监督部门应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一次定期的持续性检查,至少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等重大事项。各科室应进行自查,并向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汇报自查情况。 第六条本单位相关内控监督部门开展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应向本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报告,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七条本单位相关内控监督部门开展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时,可以采取现场谈话和问卷调查、审计、文件审核或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 第八条本单位各科室负责人应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按本单位相关内控监督部门的要求,及时向本单位相关内控监督部门提供所需的凭证、报表、操作流程和书面报告等文件资料,接受谈话、调查等。 第三章报告程序 第九条本单位内控监督部门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将其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改进建议及解决进展情况等形成内部审计报告,向内部监控领导小组通报。本单位相关内控监督部门如发现本单位存在重大异常情况,可能或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时,应立即报告本单位内部监控领导小组,内部监控领导小组会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第十条本单位内控监督部门应在每次的定期检查后及不定期检查后向本单位内部监控领导小组报告内部工作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提交年度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报告。 第十一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报告中应包括检查中发现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之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的改进措施,也可以对本单位内控制度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第十二条监督工作人员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报告中据实反映,并

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及取得的成效

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我单位在内控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实现了权力制衡,使单位领导从源头上规避了经济责任风险。主要做法是: 一、组建领导小组,作为内控抓手 单位内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作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内外监督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我单位在工作中意识到单位领导重视是推动实施内控的关键。工作中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结合,使单位领导树立起风险防控意识,为内控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成立了由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财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构建内控机制,保障内控实施 (一)建立了单位层面的内控运行制约机制。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内控管理职责分工,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关键岗位责任机制,关键人员资质能力,财务信息编报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监督评价。 (二)梳理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及流程。针对预(决)算管理、经费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模块,在规章制度方面,梳理制度文件,汇编成册。 (三)通过信息化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要保障内控真正落地,信息化是实施内控的最重要手段。我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将内控理念嵌入信息系统中,将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并达到常态化,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转变。 内控规范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具有相当难度和专业性的工作,单位自身开展内控建设缺乏精力和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手段,很难保证内控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下一步管理中将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确保内控规范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划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 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 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的组织部分。根 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方法主要有: 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 如果由1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如物资采购 业务,批准进行采购与直接办理采购即属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这两个职务由1个人担当,即出现该员工既有权决定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又可以决定采购价格、采购时间等,没有其他岗位或人员的监督、制约,就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又如销售和收款也属于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 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 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批准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之分。一般授 权是对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利、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做出的规定,这些规 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

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XXXX学校内部控制 评价与监督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 XXXX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促进学校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 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 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学校对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的有效 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第三条内控评价工作由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负责组织。学校认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内部控制初步评价。 第四条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评价应当关注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覆盖学校及所属单位所有的 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 和相关工作任务。 (二)重要性。评价应当以风险为导向,突出重点,关注影响控制目标的高 风险领域、重要业务部门、重大业务事项、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点。 (三)客观性。评价应当准确揭示学校主要经济活动、重大业务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四)适应性。评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 境的变化、学校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五条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工作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开展内部评价与监 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其主要职责: (一)审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计划、方案; (二)组织成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 (三)审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整改方案; (四)其他与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主要职责: (一)组织拟定内部控制评价相关制度; (二)组织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 (三)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四)监督内部控制缺陷整改落实情况; (五)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学校相关部门或单位(以下简称“单位”)是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执行机构,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组的组织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职责: (一)根据监督评价工作方案和相关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开展本单位内部 控制自查、自评工作;

中小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中小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办中小学校,县内其他学校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内部控制,是指中小学校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条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评价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特别关注学校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学校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第五条学校法人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实施负责。 第六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根据本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防范体系,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中小学校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有: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3.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4.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完整。 5.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6.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

【摘要】本文就监控和内部监督等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监控;内部监督;设计缺陷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均规定监控为其构成要素。监控这一概念实际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使用的监控的概念,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监控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内含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所采用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企业日常的重复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一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它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的系统有效性。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应对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当经常地进行评价。在企业主要战略或管理层发生变更、进行重大的收购或处置,或者经营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当关注企业所有重要活动有关的每一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当根据所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来确定。 个别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形式,即由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对其活动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别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为其常规性的职责,或根据企业董事会等上级机构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框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了解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所针对的内部控制的每个构成要素,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测试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框架》还要求对评价过程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强调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编制和保存内部控制相关记录的情况,为有效性评价提供支持。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向上报告,其中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定义为缺陷,明确了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交易或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控 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概念相同,监控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 持续监控活动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它实时地、动态地应对企业变化的情况,并植根于企业之中。持续监控活动一般由经营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 个别评价是用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白沙县第一小学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校。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内部控制,是指本校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条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评价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特别关注学校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学校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第五条法人应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实施负责。 第六条应当根据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

部控制防范体系,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有: 1、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2、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完整。 4、财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财务人员基础工作,明确报账凭证、财务报告等处理程序。 5、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 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项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正确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活动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的沟通机制等。 5、对控制的监督。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连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1、内部环境是基础,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一个企业内控好坏,首先应对其内控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不好,就需要更仔细和深入的进行建设,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建设得好,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文化,即使一些小方面存在控制不足,也并不重要。 2、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这是内控体系核心三个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评价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 举措,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1、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 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 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 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 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 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经济信息和财 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助于管理者实现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 二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是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3、监督评价的目标 如何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来完成。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并监督整改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检查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

内部控制制度

优质扌逸这 内部控制制度 论文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二、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也是处室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基础工作,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急剧动态系统,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子系统。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管理、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不仅包括狭义的会计控制,还包括资产控制和为保护财产安全而实施的内部牵制。同时,各全都单位都要把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单位管理的一种手段。 (二)内部控制的转型历程 内部控制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拟定、认识和接受。但在此之前伦理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己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其内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此时,监督机制正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展的萌芽期,为以后企业之后的有效行政管理奠定基础。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支配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逐渐引起了管理人员认同和审计人员的关注。直到19世纪末,审计人员在改进审计方法的探索中,才开始了对学术研究内部控制的研究,1934年,第一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阎金铐、陈关亭,1998)。此时,内部控制开始迅猛发展,并不断完善。 1992年,内部也己控制制度已经进入成熟及稳定期,内部会计控制的指导方针己经基木思路基木形成,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提岀非常著名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也称COSO报告。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为合理达致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张宜霞,201*) 0 coso报告的发布成为合理性企业建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的依据和前提。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基本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门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要求,结合我市财政管理的特点,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财政收入财政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为了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和消除财政管理风险,为保护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规范运行,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提出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由业务部门内部调节、业务部门之间相关性控制、考核监督专职控制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内部管理机制。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张家港市内部各项业务管理活动。 第四条各镇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木规范,规定制定本部门的外部控制规定。 第五条局长对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率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第六条建立财政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是通过修订、整合原有和优化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纵向直接控制、横向互相牵制、内部循环约束、运转高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细则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规定的监督检查细则 医院建立财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设立监督检查机构及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进行评价,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定期、不定期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一、预算控制的监督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 1.医院财务是否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制度。是否执行单位的一切收入、支出必须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制度。 2.所编制的预算是否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是否科学合理。 3.是否按已编制的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 4.对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是否做出科学、客观地分析并采取了改进措施。 二、收入控制的监督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 1.各项收入的取得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所取得的各项收入是否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是否设立帐外帐和“小金库”。 2.收款环节的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情况:重点检查岗位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一人兼任两个不相容岗位的现象。 3.票据管理员是否按规定管理收入票据,有无私自印制、票据遗失等现象。 4.检查收款票据的使用情况,票据管理员是否按要求发放、登记,跟踪收款票据使用的整个环节,收款员是否按票据收款额交款、出纳员是否及时下帐等事项。 5.门诊收款员、稽核员、出纳员是否按规定的收款程序和要求进行工作,有无不按规定办理的现象。 6.检查各位收款人员是否将当日所收的款项交给出纳员或医院指定的银行收款员,有无不及时交款或不交款现象。 7.检查稽核员是否进行认真稽核,检查门诊收款员使用的自费收据、微机收据、预收金等收据的请领、返回情况,检查门诊、住院退费是否合理、所附凭证是否完整及退费审批情况。 8.检查预收金明细帐登记情况,是否及时准确的将发生的预收金收支入帐,月末是否准确的合计预收明细余额并与总帐金额核对。 三、支出控制的监督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 1.与付款业务有关的岗位的设置情况:是否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 2.付款程序是否准确,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现象。 3.各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法令法规,是否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付款原始收据是否真实、合法、有效,记帐凭证的填写是否完整、准确。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内部控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强化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促进单位公共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主动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的必然选择。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发布实施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部分单位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主动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的必然

选择。当前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单位层面 1.1 内部环境方面 单位负责人和职工具备推进动力,深刻内控意识,尽可能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不相容职位完全分离;重大决策实现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制度;单位应针对国家相关政策,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本单位内部控制拟实现的目标和措施、各部门及其人员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责任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使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能力和资格;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应根据本单位“三定”方案,进行组织及业务流程梳理、再造,编制流程图。 1.2 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 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政策更新有效、稳定地贯彻和执行,对本单位权力结构的梳理,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监督和责罚体系;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应基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并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开 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并建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的机制;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