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个人日记2009-09-16 17:30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

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

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一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一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一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

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参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参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一12克、炒干姜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

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此各病之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仇。统而谓之“寻”拨千钧之舟者,一寻之木也。

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主方以黄岑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胆而降浊,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麻瑞亭已业医6o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

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调中与建中、

补中有所不同。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下气汤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

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

风湿),以土茯

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一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一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

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一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参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参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

川续断15克、骨碎补9一12克、炒干姜3

一5克、草蔻仁4一6克。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此各病之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仇。统而谓之“寻”拨千钧之舟者,一寻之木也。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主方以黄岑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胆而降浊,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

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麻瑞亭已业医6o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

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

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一、基础记忆法 基础法,指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及药组,为后面简编法打基础。 基础方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逍遥散、八珍汤、生脉饮、二妙散、白虎汤、导赤散、六一散、凉膈散、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 小方,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贼骨、茜草)、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交泰丸(黄连、肉桂)、良附丸(香附、高良姜)、越桃散(栀子、高良姜)、二姜丸(炮姜、高良姜)、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木金散(木香、郁金)、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 药组,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远志、菖蒲,远志、当归,当归、白芍,当归、牛膝,生地、黄连,川芎、神曲,枣仁、柏子仁,柴胡、黄芩,柴胡、白芍,花粉、牡蛎,半夏、麦冬,半夏、吴茱萸,半夏、五味子,半夏、款冬花,桃仁、红花,菟丝子、枸杞子,肉桂、附子,知母、黄柏,麦冬、五味子,黄芪、知母,桔梗、枳壳,山药、肉豆蔻,木香、砂仁,木香、槟榔,白蒺藜、制首乌(定风丹),杜仲、桑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二胡(柴胡、前胡),二活(羌活、独活),二地(生地、熟地),二仙(仙茅、仙灵脾),二冬(天冬、麦冬),三才(天冬、地黄、人参),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子(养阴三子:

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化痰三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仙(仙茅、仙灵脾、仙鹤草,国医大师干祖望方),(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四金(鸡内金、郁金、金钱草、海金沙),四土(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国医大师梅国强方),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名中医李可方),四食(山药、扁豆、苡米、莲子,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顺编),五参(丹参、玄参、人参、苦参、沙参),五仁(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五子(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五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片、茯苓皮)等。 以上这些均需平时多总结,积累的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后面记忆。 二、简编记忆法 如能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和药组,则可编写简短方歌,进行记忆。 如健脾丸,可用“《准绳》健脾(黄)连三仙,香砂六君(去半夏)山药(肉豆)蔻”记忆;资生丸,可用“资生异功、三仙、四食,藿蔻(白豆蔻)连泻桔梗芡”记忆;参苓白术散,可用“参苓白术,四君四食,砂仁桔梗”记忆; 毓麟珠,可用“毓麟八珍菟丝子,杜仲川椒鹿角霜”记忆;泰山磐石散,可用“八珍去苓,川断芪芩,糯米砂仁”记忆;所以载丸,可用“四君去草、杜(仲)寄(生)大枣”记忆;杏苏散,可用“杏苏散内二陈襄,枳桔前胡姜与枣”记忆;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他将中土脾胃列为阴阳之气的枢纽。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一旦中土不安,胃土当降而不降,脾土当升而不升,就会出现阴阳五行乖乱之局。这种土踞中央,枢运四旁的认知,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列中央为五行之土,土为中轴,木火金水顺次位于东南西北四位。黄氏云:“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四圣心源·天人解篇》)中气之分,脾为湿土,胃为燥土,湿气过则伤阳,燥气过则伤阴。 而黄氏认为,“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四圣心源·六气解》)又说:“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四圣心源·六气解》)

这是他强调五脏之病以湿病为多的理论依据,所以他在“劳伤解”篇中指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麻氏在其《医林五十年》中,开篇所言“阴阳五行”“天人相参”等,基本是黄元御《四圣心源》的简化篇,但阐述的更直接、更明白。湿浊盘踞中焦,必碍气机之运行,故祛湿必健脾,亦必调理气机;湿浊运化,气机运行,中焦升降有序,四旁自然转动不息,人的生生之气如环无端,病患自然逃遁。方义析义《伤寒论》361条云:“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少阴为肾水,趺阳为胃土。中土健旺,则土能克水,中气不败,则生生之气不绝,故为顺。黄氏云:“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四圣心源·六气解》)麻瑞亭则云:“伤寒如此,内伤杂病十之八九,亦属少阴负趺阳为顺。所以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随证施治。中土健运,升降复常,气血畅旺,经脉调和,则病剧者可瘥,病轻者可愈。”(麻瑞亭《医林五十年·治疗大法篇》)基于五行之中,以中土为轴;中土致病,以胃气不降,湿盛为患,所以黄氏特立下气汤为治疗胃气不降、气滞湿阻之主方。是方君药为半夏与茯苓,半夏专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痰嗽,降阴浊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胀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黄氏认为,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个人日记2009-09-16 17:30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

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解析及其加减应用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解析: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尢著者。病机为中气

不健,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子寒湿。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加减应用: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厉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克—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着,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上火,口苦咽干,头塘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芩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陷,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3月29日四诊:仍有恐惧感,自认为有人控制自己,不时欲用刀子自杀,头昏。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4月3日五诊:药后神志稍清醒,精神好转,胡言乱语减少,有时头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6月24日其妻来诉:上药服30余剂,基本痊愈,已经上班。3月2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2:白某:女,24岁,市人。1979年元月l 2日初诊。其母代诉:1968年患精神病,经治疗好转。1979年12月25日,因生气夜间开始哭闹不休,说笑失常,近一周加重,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患者乱动,不配合,无法诊脉察舌。辨证:中气不运,脏失凋,脾虚肝郁,胆胃上逆,二火不藏。诊断: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蛰火潜阳。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大熟地9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5克生龙骨12克牡蛎粉12克草蔻仁6克石菖蒲9克朱砂粉2克(睡前一次冲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16 日复诊:患者未来诊,其母代诉:患者服一剂药后

即清醒,二剂药后能下地活动,现已能干轻度家务活。上方继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20日三诊:患者神志已完全正常,自诉:心慌,头昏,两手发麻,脚心痒,睡眠差。脉细濡、右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朱砂粉,加赤丹参9克,3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3;高某,男28岁,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诊。其父代诉:患精神分裂症5年,经治疗,明显好转,犯病次数减少。近又犯病,失眠,骂人,多怒,大便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数、两寸关大,舌苔白厚腻、边尖红。辩证:脏失调,肝胆郁滞,君相不藏。诊断:狂证。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潜降二火。处方:云茯苓9克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生龙骨9克缩砂仁5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2克肉苁蓉15克炮干4克朱砂粉1克(睡前一次冲服)6剂,水煎温服。10月14日复诊:药后效不显,加之天气热,仍狂躁不安。在省精神病医院住院三个月,今天出院。自诉:头木不适,他无明显感觉。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黄芩炭、肉苁蓉、炮干、朱砂粉,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补骨脂6克,6剂,水煎温服。10月22日三诊:药后头木已愈,睡眠好转。骑自行车来诊。脉细濡、稍弦、右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杭芍、肉苁蓉、炮+,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图表药量均为克) 3、药性分析: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善守主方,随症加减,胆欲大而心欲细,方可收功。为便于临床应用,曾赋“下气汤”歌诀一首如下:内伤杂病不和顺,法宜升阳降浊阴。半夏甘草伴云苓,胃逆降而脾阳升。杭芍首乌共丹皮,滋肾疏肝入血分。橘红杏仁理肺气,八味和合显奇功。 此方药虽平淡无奇,然理在一个调字,机在调中,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内伤杂病,切

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谨守“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勿助脾湿”的原则,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噫!医圣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先贤东垣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诚谓是调中之方剂。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上兼及四维,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知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麻瑞亭先生勤学独悟,业医一生,愈病无数,主要取决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他创新的“下气汤”主方,并灵活应用,加减化裁,因而医迹卓著。他善于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开创了治诸内伤杂病之新路。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铁杆中医论坛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转帖} 作者:曹礼静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 15 V o1.3 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 a dit i onal Chinese Medicine · 99 ·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李 博文王聪杜娟高长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7 首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 之学弘扬光大。关键词: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 伍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099—04 DOI :10.13424/j.cnki.t o tem.2015 .05 .041 《四圣心源》乃黄元 御“ 诸书之会极” ,是黄氏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著作,为黄 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尊古而不泥古,应用古方治病的同时,又擅组创新方。其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 弘扬光大。1 创黄芽汤定培土大法【组成】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释名】本方名取义

于《周易参同契》中“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之意L1】,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 黄芽” 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有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体现了黄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方解】本方为《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为书中群方之祖,坐镇中皇而运四旁,并充分体现黄氏非常重视中气之学术思想。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一系列证候。方中以人参为君,味甘微温,气质淳厚,直走黄庭,可“ 人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 l2 J ,以达补益中土之气之效;臣以干姜,辛热性燥,温运中土,以助诸药温胃之阳,燥脾之湿。人参配干姜,崇阳补火,意在阳升。佐以茯苓,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燥土,功标百病,效著千方。炙甘草为佐使,甘温培土补虚,固守中土,兼以调和诸药。茯苓配甘草培土泻水,旨在阴降。四药合用,人参补益虚弱之中气,甘草使之固守于中,干姜使之运转于内,而茯苓则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如此则中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自能自如,诚如黄氏所论:“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

金匮要略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阴阳解析

苓甘五味姜辛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上药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解析: 阳性药:干姜、五味子、细辛 平性药:甘草、茯苓 阴性药:无 君药:细辛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细辛:辛,温。归肺、肾经。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没有阴性药物,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肺化饮为主,针对实多虚少;太阴病,里饮上逆。 方剂中,干姜、五味子、细辛,温化寒饮;甘草、茯苓,健脾利水。 诸药合用以温化寒饮为主,健脾利水为辅。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者。 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比较: 桂苓五味甘草汤,以通阳降逆为主,敛肺滋肾为辅,兼顾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气逆上冲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温化寒饮为主,健脾利水为辅。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者。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以温化寒饮为主,降逆止呕为辅,兼顾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咳满呕吐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降逆化饮为主,宣利肺气为辅,兼顾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咳满呕吐兼有水肿者。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 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麻瑞亭用下气汤通治百病之我见

麻瑞亭用下气汤通治百病之我见 麻瑞亭老先生对黄元御老先生的下气汤加减后的汤方在此称为下气升血汤。先看下面的比较。 比较表: 丹皮,首乌: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贝母,五味:入气分,敛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泻热,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 橘红:味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麻老将黄元御治右路气滞药改为治右路气滞与升左路血陷并举。 阳密乃固之我见:麻老的下气汤脱胎于黄元御的下气汤,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气汤为主方,一生愈病无数,可以说一个下气汤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气汤究竟好在哪里? 黄元御的下气汤是名符其实的下气,几乎所有的药味都是右路降药,它就是一个降药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独立存在,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圆运动,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这符合物理学原理,这是其一; 其二,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为治疗各种杂病的主方呢?因为人体气机以降为顺,只有通过降才能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循环。不能用升为主,以升为主容易虚阳外越,相火离位;也不能以调拨中焦为主,调拨中焦,鼓舞脾胃,尽管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还是上面的物理学原理,动力臂太短,不省力,气机转起来费劲,所以要以降为主,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为顺的做法。 其三,与全息汤相比较,丹皮必用,生地换首乌,桂枝也算升药,其余降药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汤也符合以降为顺的机理,也是左右两路同时调整。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 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 )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 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 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 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中药知识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 n_L、十廿4 -Fy. 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一梔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梔子一知母,如消黄散。 1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一黄芩、梔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一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一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一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2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一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一牡丹皮, 如犀角地黄汤。 3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梔子一木通,如洗心汤;滑石一梔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一竹叶、生地。 4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一梔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一犀角, 如犀角地黄汤。 5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一朱砂,如朱砂散。 6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一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一甘草,如六一散。 7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一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一天竺黄,如天

竺黄散。 8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一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1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一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2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一干姜,如四逆汤。 3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一玄胡索。 4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一白芍,如桂枝汤。 5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一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1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一附子,如参附汤;黄芪一附子,如芪附汤。2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一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一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3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一地榆,如地榆合剂。 4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一桂枝,如炙甘草汤。 5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一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6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一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7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一当归,如四物汤;白芍一熟地,如胶艾汤。8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一阿胶,如黄土汤;麦冬一生地,如炙甘草汤。 9滋阴安神药物配对:生地一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10滋阴降火药物配对:生地一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黄元御神方下气汤

下气汤 【来源】《四圣心源》卷四。 【组成】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主治】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变化】后世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基础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 化裁方:建泽泻9克猪苓片9~12克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化裁方:猪苓皮9~12克或茯苓皮9~15克 风湿或类风湿:建泽泻9克土茯苓15~30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化裁方:炒白术9~12克 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xx学术思想 2009-02-16 22:09:16|分类: 医道求真|标签: |字号大中 小订阅 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xx的治疗: 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 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xx的治疗: 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 甘草、xx、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 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 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 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

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 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 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 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 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 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 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 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 xx抑阴,方用xxxx: 人参、干姜、甘草、茯苓。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解析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解析 发表时间:2014-05-07T15:01:39.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成燕芬 [导读] 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药,具有显著的消积行气功效,临床上适用于里实气滞之证治疗。 成燕芬 (武汉市黄陂区中医院西药房 43003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两种药方成分、剂量及药味配比,并选取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行小承气汤治疗,B组患者行厚朴三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便秘病症改善情况。结果两种药方具有相同的组方,临床应用中A组治疗治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2.5%,B 组治疗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80. 0%,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 具有相同的组方,但是在治疗便秘方面,小承气汤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关键词】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药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27-02 小承气汤是出自《伤寒论》的有效药方,具有“攻下通腑”功效[1];厚朴三物汤载于《金匮要略》,中医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具有相同的组方,均含有大黄、枳实、厚朴三味中药,但是二种药方具有不同的组方原则,临床上应用也各有侧重[2]。本文着重对比了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组方,并选取80例中风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两种药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1.组方比较 小承气汤药方为大黄12g、厚朴6g、酒洗6g、枳实9g。使用时加入约4升,煎煮后去1升药汤,分两次服用。从小承气汤药方成分来看,大黄苦寒可“泻热去实、荡涤肠胃”,厚朴苦辛而温可“行气除满”,枳实为苦而微寒可“理气消痞”。小承气汤将三药合用可以“通便泻热、消滞除满”[3]。现阶段,小承气汤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于肠梗阻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当前,小承气汤不断被推广应用到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肺源性肝病、胆道蛔虫症、儿科疾病、胃切除术后残留排空延迟症及食管癌等疾病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厚朴三物汤药方包括厚朴24g、大黄12g、酒洗15g、枳实15g。使用时将药方分两次煎服,于气滞便秘临床治疗方面应用效果显著。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具有相同的组方,但是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枳实两味药,其功效以行气为主,当前被广泛应用于便秘等并发症临床治疗中,并不断被推广应用到小儿中毒性肠麻痹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表1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辨别表 2.临床应用比较 2.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50-70岁,平均年龄为(64.5±2.7)岁,病程均为1周内。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2.2治疗方法 A组患者行小承气汤治疗,B组患者行厚朴三物汤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便秘病症改善情况。 2.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大便每日一次,且无排便困难;显效:药物治疗后患者每周至少保证大便3次,且无排便困难;无效:治疗后患者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3次,且伴有大便困难。 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 3.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行X2验,用P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5治疗结果 A组治疗治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2.5%,B组治疗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80.0%,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自古至今众多研究已经分析充分体现了中医药作用机制特点。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均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虽然二种药方含有相同的中药成分,但两种药方的使用却均坚持辩证论治这一原则[4],疗效也各有侧重。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种药方均含有大黄、枳实及厚朴三味药,但是这三种药物用量及君臣佐使位置存在显著差别,这便决定了两种药方主治功效有明显区别。小承气汤作用在于“荡积攻实”,厚朴三物汤作用在于“行气泄满”。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药,具有显著的消积行气功效,临床上适用于里实气滞之证治疗。张仲景将大黄、枳实及厚朴三味药分别组成两种药方,却具有各自不同的主要功效与适应证,药理机制也存在显著差别。 本文80例对比研究发现,小承气汤在治疗中风后便秘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厚朴三物汤,可见小承气汤在治疗便秘方面功效更为显著,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提示小承气汤在行气通便方面疗效十分显著,可以推广应用。有文献报道,大黄泻下作用的发挥与其成分中的蒽醌类有直接关系[5]。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剂量不同,经过煎煮后药汤中蒽醌类成分存在显著差别,其中小承气汤中结合型蒽醌类成分含量较高,这便决定了小承气汤行气通便功效明显优于厚朴三物汤,可以将其推广应用到其它科室临床治疗中。 综上所述,小承气汤具有较强的泻下功能,而厚朴三物汤理气效果较佳,两种药方取材简易,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病情加减剂量可以切实缓解病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