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课件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课件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5课苏幕遮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5课苏幕遮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练基础 1.下列对《苏慕遮》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 B 解析B项,没有比喻,且“呼”并非描摹小鸟呼朋引伴的情态,“呼晴”是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 二、练模拟 2.(2019·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 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答案 C 解析“远近结合”不明显。“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楼台衔暮景”是远眺之景,“钟鼓”之声是诗人耳闻之声,诗句中近景不明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近

传语风光共流转悠悠诗韵尽醉归

传语风光共流转悠悠诗韵尽醉归 ——基于导游专业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古诗实践活动》课例研究 上虞区职业中专陈静 一、背景分析——“我”和古诗有个约会 在新课改视域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走上课堂,基于课内外结合,以选文为载体进行情景表演、实践创造活动的语文活动实践课对导游专业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素养有所提升。不管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导游专业学生职业语言运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 活动中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去寻找美、发现美,是对家乡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代名人等知识的了解,为她们专业的热爱保温及提温;让学生搜集、筛选、归纳和利用资料为导游岗位理论研究打好基础;诵读展示、即兴写作、模拟导游的活动过程为导游岗位实践运用提前预热。可以说,活动课为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力培养打开了一扇窗,助推专业成长。 而古诗诵读与导游专业密切相关,古老的文化传统在导游过程中生发出博大的精髓传递真善美,使简单的“导”也变得意味深长了;旅游152班活泼好动,喜怒哀乐的表情包也为本次活动课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而她们导游词撰写平淡乏味、体态不自然等表现又能在活动课中有所学习与改善,她们和古诗的约会就这样悄然开始了。 二、课例尝试——“我”和古诗牵手成功 本课遵循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任务为驱动,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方法开展教学,突出文化渗透与专业发展相融合,让古老文化在现代信息快车中大放光彩。 (一)“知行合一”引课堂,活动导向提素养 让学生回归经典,主动探究,发挥想象,运用改写,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1.预设目标,有的放矢结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两方面内容,笔者在三阶段目标基础上突出两大知识能力目标:即通过寻访古迹,了解家乡人文历史,微作品制作,提高信息处理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诵读古诗,合作撰写导游词,提高职业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经典古诗的诵读整理,对文化精神的理解传承,让知识反哺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搬运工”,要“诗尽其用”。 2.学情分析,点将招兵笔者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旅游专业学生,女生居多。她们感情细腻,思维开阔,但只停留于浅层次阅读层面上,有些还不善于进行专业口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示例将进酒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也因为他的豪饮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酒和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劝酒诗来走近李白。 1.作家作品 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作家作品”部分。 2.背景解读 《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也就是安史之乱前三四年光景,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一天,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喝酒,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袒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千古绝唱。 1.字音识记 1将.进酒(qiānɡ)2金樽.(zūn)3烹.羊(pēnɡ) 4岑.夫子(cén)5馔.玉(zhuàn)⑥欢谑.(xuè) ⑦千金裘.(qiú)⑧沽.取(ɡū) 2.辨形组词 1错误!2错误!3错误! 4错误!5错误!⑥错误! 3.词语解释 (1)将.进酒,杯莫停:请 须尽欢:心情愉快,有兴致 (2)人生得意 .. 一饮三百杯:应当 (3)会须 .. 不足贵:美好的饮食 (4)钟鼓馔玉 ..

(5)古来圣贤皆寂寞 :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 (6)径.须沽取对君酌:即、就 1.诗歌开头“黄河”和“人生”之间有何联系?开头四句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提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这两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是朝暮间的事,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寓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短暂,开头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诗人的这种悲伤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两鬓染霜,英雄老去,更是由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极有气势。其中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前两句将空间层层放大,后两句把时间紧紧压缩,时空上的夸张,开篇就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2.表现本诗主旨的是哪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歌的含义? 提示: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含义: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表现了李白自从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那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3.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提示: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4.感情上大起大落且发展变化极快,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本分析。 提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放的,发展过程大起大落。诗歌开篇,作者感叹人生短促,流露出一种悲伤之情。但悲观却非李白性情之本色,于是五、六两句来一逆转,由“悲”变为“欢”,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出一种“自信”。至此,诗人大放豪情,呼酒酣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 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 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 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 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 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 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 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 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

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 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 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 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 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而出声,始能 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 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 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 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 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 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 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 韵》赏析指导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课前三分钟:被《诗韵悠悠》中的古诗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背的古诗全部来自于咱们的《诗韵悠悠》,那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目录,数一数李白的诗共有几首? 生:8 首。 师:是啊,一共有八首,这说明李白的诗在诗韵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的,李白不仅在诗韵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唐朝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诗坛上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大家对李白了解多少呢? 学生说出通过查阅资料对李白的了解。(幻灯片出示相应的李白的图片) 师:那今天咱们就通过学习《诗韵悠悠》中的古诗去近距离的了解一下李白,走近李白,去了解一下李白这个个人,去读读李白的诗。 二、通过古诗了解李白 (一)学习《静夜思》 出示《静夜思》的古诗配图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指名有感情地读古诗)请同学们思考从这首古诗里能看出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生:思念家乡的人、喜欢看月亮的人..... 分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诗,知道李白思念家乡。

结合教师意境的语言渲染“寂静的夜晚,望着那一轮皓月,李白非常 想念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从而得出李白常年漂泊在外,是一位行者。 (二)学习《赠汪伦》 师:请同学们读这首古诗,思考通过这首古诗你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生:能读出他和汪伦的感情非常深,是好朋友。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来的。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很深也不及汪伦对李白的感情深,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岸十里桃花,一叶孤舟,正当李白独自踏上离别的路时,岸上传来汪伦的歌声,此时李白非诚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结:李白喜交友 (三)学习《月下独酌》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读诗《月下独酌》,看看李白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由读古诗) 生:李白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 生:通过独酌两字看出李白是独自一人在喝酒,比较孤独 师:那请同学们再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理解李白态度的转变。有一开始的孤独转变为邀请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伴,以月为伴以影为友,一轮明月,一壶酒,好不自在。写活了月亮,也写活了 自己,心情也变得开心起来。小结:乐观、豁达、爱喝酒的人。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doc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 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 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 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 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 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 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 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 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 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 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巩固辅导第九十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巩固辅导第九十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孪生雀桥仙开门揖盗摇摇欲坠 B、证券念奴娇事得其反再所难免 C、祖籍虞美人故伎重演虚左以待 D、既使雨霖铃科班出生尘埃落定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唐代 以后的诗统称近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B、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苏幕遮”等;题目要根据词的内 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C、《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恨歌》都是乐府诗。后来,由于词也是按谱填写且 可以清唱,所以,词的别号也叫“乐府”,如《东坡乐府》。 D、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圣”之称,李白有“诗仙”之称,王维有“诗佛”之称,李贺有“诗鬼”之称。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请选出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 ) A、难堪戡乱勘误湛清 B、淳熙谆谆醇厚鹌鹑 C、怆然创伤苍茫踉跄 D、海寇豆蔻冠冕冠军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插画师李晓林在“24节气美食图”里,以温雅清新的笔触画下了24节气的食俗。画中各色美食的 香味力透纸背,与美景文字交相辉映,恰到好处,古意盎然。 B、雾霾对国人身体以及心理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会呼吸的痛”,针对此种状况,相关部门“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已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力争空气质量逐步有所好转。 C、为了节省房租且能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域,有些低收入者往往选择被称为“鞋盒”的公寓。由于房间 狭小,他们只能叠床架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D、李玉刚的最新神曲《李》把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融为一炉,从“老子”李耳到“诗仙”李白、“词帝” 李煜、“药圣”李时珍,从《道德经》到《将进酒》、《虞美人》、《漱玉词》,汇聚了中华李氏历史文化精华,全球1.5亿李氏宗亲与有荣焉。 【答案】: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参考 0529 1814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诗词中的某些句子,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7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元曲(包括元杂剧《窦蛾冤》)和大量诗词,能初步鉴赏。但对词作深入不足,大多停留在表面情感理解上,对处理的表现方式缺少细致分析。在学生本身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及其表现方式的联系,推动学生深入解读词曲,真正掌握文本的独特处,并能正确评价人物认识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 1.积累元曲重要常见语词和一些如“旋、肯”等特殊词语; 2.通过题目与事件的文本表现与现实的裂缝比较研读“新奇”之处,理解作者对统治者的嘲讽之情; 3.在对比与视角的观察中感受理解“无知与有识、误解与真实”的反讽,并重新审视类似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文本“新奇”与情感理解 【教学难点】文本“新奇”之处理特色 【教学设计】 一、导入阅读,了解学情(5分钟) 旧时我们称皇帝一般都叫“真命天子”,什么意思呢?……(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如刘邦——腿上72颗黑痣。刘秀——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隋文帝——头上“三龙冠顶”。)当然今天也可以指命中注定的爱人。皇帝在文人心中大都是神圣、圣明的“至尊”,王勃称之为“日下”,东坡称之为“美人”…… 荣归故乡的帝王该是何等荣耀,所以项羽说“衣锦不夜行”,欧阳修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朗读全曲,吟咏诗韵(读出停顿、读出韵脚) 二、【质疑答疑】(15分钟)学生迅速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归纳层意、中心思想。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质疑答疑,教师小结。 【预设】高祖还乡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村里迎驾准备、迎驾的乐队与旗队、迎驾的仪仗队、迎驾的侍从、刘邦的根底)三、【思维导学】(10分钟) 教师通过倾听,收集融汇学生的问题焦点,归纳出最具价值的思维生长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板书形象导学,启发学生质疑。 问题:高祖还乡是个什么事件?(本身、文本中) 你怎样看这种写法?【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录鬼簿》)】 四、【说写交流】(15分钟) 1。根据课堂学情和教学目标需要,设置一个核心话题,布置说话或写作任务【预设研讨】高祖还乡事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为什么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件事是怎样写的?有什么效果? 【链接】汉高祖荡平天下当了皇帝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又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威风凛凛地回到故乡沛县。

人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苏幕遮+Word含答案

第三单元自主赏析苏幕遮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阁.(ɡé)夜雪霁.(jì)渔樵.(jiāo) B.箜篌.(hòu) 女娲.(wā) 神妪.(yù) C.瘦蛟.(jiāo) 玉砌.(qì) 溽.(rù)暑 D.宿.(xiù)雨小楫.(jí) 芙蓉浦.(pǔ) 【解析】A樵:qiáo;B篌:hóu;D宿:sù。 2.下列句子中的“鼓”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BE) A.五更鼓.角声悲壮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微风鼓.浪,水石相搏D.虎鼓.瑟兮鸾回车 E.齐人三鼓. 【解析】BE:击鼓。 3.下面对《李凭箜篌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高秋”二字,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更写出了美妙的乐曲声所表达的一种清洁澄澈的高远境界。 B.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进一步描述乐曲声的美妙,交代乐曲的来源,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直接描写乐声,运用形象化的比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乐曲声的优美动听。 D.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这两句实写听曲感受,生动地表现了乐曲声的感人力量。 【解析】虚写。 4.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173(B) 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降宋,被迁汴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赋此词,且于生日(即七夕)演唱。因流溢出浓浓的故国之恋,而招致杀身之祸。 B.词作从眼前景入手,生发联想和想象,追述昔日帝王生活,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的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象——首句实写,二句虚写;三句实写,四、五、六句又是虚写。铺垫好道路,直到篇末推出一个“愁”字,将诗眼展现于读者面前。 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上下阕句数一致,字数相同,且二句一转韵,琅琅上口,使整体美中又富变化美;尤其篇末的反问与比喻,构建了广阔思维空间,更觉意味隽永。 【解析】词中只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丝毫无叛逆之意。就连这,赵光义竟未放过他,哪里还敢有什么叛逆?。 5.下面对《阁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174(A) A.首联点明时间,“催”字形象地说明昼短夜长,使人觉得时光难熬。 B.“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通过这句,诗人把他对时局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诗句气氛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胸怀。 C.“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D.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感伤情绪。这句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解析】“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6.下面对《苏幕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175(D) A.“燎沉香,消溽暑”一起笔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合中服一副清凉剂,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

【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七课将进酒教学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第七课将进酒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知作者] 李白(见《越中览古》相关介绍)。 [知背景]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作者的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的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知常识] 李白与乐府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出新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等,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已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身,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在《蜀道难》中,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势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 一、字音识记 1.岑.(cén)夫子 2.将. (qiāng)进酒 3.馔.(zhuàn)玉 4.金樽. (zūn) 5.恣.(zì)欢谑.(xuè) 6.烹. 羊(pēng) 7.对君酌. (zhuó) 二、词语释义 1.将. 进酒 将:请 2.会须.. 一饮三百杯 会须:应当 3.钟鼓馔玉.... 不足贵 钟鼓:鸣钟击鼓作乐 馔:吃喝 玉:像玉一般美好

【诗韵神州】诗韵悠悠

【诗韵神州】诗韵悠悠 诗韵悠悠五律·题溪山雨霁图文/龙山轻云(福建)雨霁风归后,援琴上小亭。花飞幽径湿,雾锁远山青。寒渚鸥犹乐,清溪水自泠。楚音何寂寂,轻抚与谁听。七律·追忆十八岁文/霍庆来(沧州)逝水光阴岂可追,芳华十八引怀思。曾观红豆羞桃面,也听求凰皱黛眉。题海无边谈笑越,书山有径纵鞭驰。青春故事千千万,娓娓言来乐不疲。五律·离思文/霍庆来(沧州)独坐意氤氲,丝弦耳畔闻。幽怀携翠袖,慨忆伴罗裙。孰共红灯暖,谁同绿蚁醺。离愁何处寄,怅喟望浮云。芳华十八文/陈富斌青葱时节骨筋刚,心比天高幻想狂。滚滚车轮春景载,哗哗江水画帆航。痴书灯暗偷冰魄,试笔花明剪桂篁。风雨无情遭劫苦,悠悠往事印衷肠。西江月·冬日有感文/秋宝心境逢冬愈淡,月光牵影徒长。几丝白发已投降,改了从前模样。渐觉思多无用,难言别久成伤。花开一梦熟黄粱,不在三生石上。浪淘沙令·雪夜文/秋宝一几一昏灯,有雪倾城。乡愁才去远愁生,些许凡心难遣送,转诵心经。渐觉世缘轻,淡尽浮名。情怀欲画不成形,门外寒风应笑我,无力裁冰。浪淘沙·致终南山隐者文/秋宝地远性归真,倦了红尘。渐忘世上几经春。草舍篱笆禅悦地,何必空门。无欲自无嗔,道养精神。喧嚣久已不相闻。自古灵山多隐者,想是高人。元旦有寄文/秋宝半支闲笔写春秋,

若不吟诗不自由。量小安能凭酒力,年深竟欲忘乡愁。无才可卜三生事,有梦难乘一叶舟。风雨江湖门外隔,是非早已懒回眸。满庭芳·梦里独吟(新韵)文/铁卷诗兄冬雪飘寒,春华行岁,绿城溪柳摇波。熏风吟切,时雨待婆娑。几处云楼弄彩,可曾是、怡美常歌?必然也,蕴情持久,暖照自应多。谁人将此梦,迂回塞外,美在心窝?只可惜,冰封野寂难和!落魄疏知怎的,离愁重、费尽消磨。而今哪,花香锦色,柔婉岂能赊。鹧鸪天·回家文/刘成宏一寂寞茅庐立古村,槐苍柳老泪无痕。回归故宅空怜影,入目荒园易断魂。情切切,意殷殷。但悲未见旧鸡豚。凝眸遗照高悬处,定有箴言寄子孙。二断续寒风绕老槐,冬阳缓慢照苍台。童年娘影心头闪,今日何人煮饭来。门冷静,院多埃。倚墙疏影向谁开。归家赤子庭前立,念起恩亲泪满腮。三岁味轻摇爆米筒,经年往事又填胸。季昆笑食粗茶饭,慈母添柴土灶中。寻旧韵,咏新蓬。赋诗一首寄飞鸿。春晖寸草存心底,教子常承孝悌风。鹧鸪天·.夏游文/莹洁绿树青山艳暑天,夏时徒步意悠然。轻盈河水泛波绕,茂密松层萦眼前。林里鸟,石间泉,竹丛深处起炊烟。莫叹今次来仙境,圆梦欢游岳麓边。岁末行吟文/铁卷诗兄曾咏飞芦棹野秋,而今白雪挂云头。裁冰正垒关东色,觅景当吟塞北喉。默契盈心期冷韵,和谐逸彩衬华楼。谁人不觉诗春早,梦笔携风就此游。阮郎春·严冬抒怀文/风帆西风吹雨落凡尘,严冬现酷身。时光还未见新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4自主赏析篇目三虞美人练习(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基础巩固 1.指出下列词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 解析:(1)这两句词中“雕栏玉砌”代指南唐的宫殿,“朱颜”代指“南唐旧日的宫女”。“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悔恨、满腔悲慨的心情。(2)这两句词先问有多少愁,然后回答愁像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绵绵无尽,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1)对比,借代。(2)设问,比喻,夸张。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⑥/②④ 解析:选B。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 4.下列句子中无语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选C。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诗句语序的能力。正确语序应为: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李凭箜篌引

_ 、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初读全诗,掌握字词句含义,据题目,找岀 直接写李凭弹箜篌”这件事的句子。并找岀两 个过渡句(关键句) 成果展示:“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 箜篌”直接写事件,其他都是描写音乐。“中 国”指长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 紫皇”与之照应;“紫皇”既可指“皇帝,也 可指”天帝“”天神“,下文”女娲补天“” 神妪“”瘦蛟“”吴质“”寒兔“与之照应。 (ppt展示) 2. 想想前四句正常的语序是什么?李贺为 什么这么安排? 要点:突岀强大的音乐效果,先声夺人,天地 之间一片静寂,唯有音乐在其中飘荡。抓住” 吴丝蜀桐“”空山“”“凝云”等意象 (ppt展示) 1. 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2. 同桌交流 3. 优秀学生点拨字词句 4. 学生交流展示对诗 歌的整体把握 1. 学生能自己探究解决 的教师不讲 2. 优秀学生能帮助全班解 决,教师不讲,充分发挥主 动性 3. 对作品的理解要有整体 意识,语境意识 三> 自主探究,再次朗读作品,品味手法1. 再次朗读作品,看看都用了什么手法写音 乐?《琵琶行》主要以直接描写主,这首哪些 句子是?其他的用了什么手法?赏析你喜欢的 诗句。 2. 教师肯定学生赏析的精彩之处。 3. 总结归纳: 琵琶行: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主要 为直接描写(以声写声)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 对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琢磨不多,主要为 侧面烘托。直接描写主要是“昆山玉碎凤凰 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写声,以形写 声)(ppt展示) 1. 学生再次朗读 2. 学生以写的方式赏 析自己都喜欢的诗句 3. 学生自由交流 这个环节关键是让学生自 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 知识背景,实现知识的迁 移,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 样的,学生可以自由谈,教 师没必要给过多的限定和 否定性的评价。 四、 与“大家”(CC TV10)的朗读,作比较,再次品味1. 与“大家” (CCTV10的朗读,作比较, 再次品味,你认为朗诵者哪个地方特别值得你 学习?播放朗读,学生品味,再次朗读,感受 美感。 (ppt展示) 2. 播放视频 3. 请学生谈看视频的感想 4. 请优秀的学生范读 1. 学生欣赏视频,谈感 受。 2. 朗读好的学生范读。 3. 所有的学生带着自己 的理解读 1. 故意说“大家”的朗读 有不足,让学生不迷信权 威 2. 在学生充分地品味之 后,再展示大家的作品,是 避免学生的思路受到压 制。鼓励学生的个性。 共五、拓展 延伸1.我们模仿学过的诗文,也听一段音乐,用学 过的手法写你品味到的音乐美。任选 1 .一分钟写作 2.学生展示成果 1.给学生极可能少的限 定,充分调动学生

第五单元 诗韵悠悠

第五单元诗韵悠悠 第一课时《游子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并从中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难点:充分感受、体验母子情,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电子琴、音乐CD 预习要求:了解“游子吟”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溜溜山歌》,试着背唱歌曲。 三、新课教学: (1)情景导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为古代的妈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游子吟》 (2)新歌教唱 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课件出示《游子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播放背景伴奏音乐) 2、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 3、“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 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 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导学训练,唱出母子情

1、范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的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 的儿女们也同样被打动。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为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听…….(课件出示歌谱,范唱)。 2、再听歌曲,用哼鸣跟唱。 3、用wu轻声哼唱歌曲。 4、前倚音教学 ①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 ②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 师:像是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 ③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 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 ⑤学唱歌词 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b演唱歌曲。 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创编舞蹈: 1、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加好呃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课堂小结: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导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因声求气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1、因声求气:因:依据;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气: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音韵——诗韵 三、方法解说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新城道中》苏轼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喜:气满声高)《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悲:气沉声缓) 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惧:气提声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