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泉州为什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泉州为什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1、泉州为什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多海湾良港。正是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一个基本的条件。当时的起点就是从泉州港开始的。泉州港就在晋江的入海口处,不冻、不冷、不淤、避风港湾宽广。所有的这样的地理条件,足足让泉州港辉煌时。

借助:西南季风到韩国日本接借着东南季风到达亚洲非洲等国

2、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有P37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3、尼泊尔地势北高南低

10月-次年的5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降水少伟旱季。

1)新陕川(1分)

(2)管道运输(1分)海洋运输(1分)运量大,连续性强,成本低(1分);损耗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小(1分)。

(3)有利条件:冬春季节风力大;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2分)不利条件:夏季风力相对较小;远离消费市场。(两点,2分)

(4)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大气环境质量。(1分)

五、京津冀一体化

(3)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华北地区地理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

对受水区而言,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

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一个有序的管理,国际贸易范围更广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沿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 州为起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4] 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 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大港-广州(54张) 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5]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6]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5] 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6]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扬州、福州等其他支线港组成。广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在东汉初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靠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7] 福州作为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8] 北线:北美洲西海岸---北太平洋--日本,韩国---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珲春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起点论证

洛阳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论的来龙去脉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这一命题,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ron Richth0fen)提出来的,迄今已使用100余年了。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根据李希霍芬的说法,专指汉唐时期西运的途径,自长安经过中亚、西亚,以至地中海西岸,路程约7000公里;广义的丝绸之路,则泛指亚欧大陆古代的东西交通,年代可上溯先秦,路线也兼包海陆。广义的丝绸之路概念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89年、1990年和1992年连续3次派出考察组,专门考察“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近两年该组织再次派出考察组,对“丝绸之路”中国段进行考察。2002年10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迹理事会首席协调员、世界遗产评估专家亨利"克利尔先生曾专程到洛阳,对洛阳在丝绸之路中的影响进行考察。所有这些都是从广义的丝绸之路角度去进行的。因此,讨论洛阳、西安孰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必须放到同一个概念中去,不能笼而统之地说哪个是起点哪个不是起点。 一、言之凿凿,不刊之论 事实上早在12年前的1992年,作为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概念,洛阳是其东端起点的观点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在由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的大型学术论集中,国内30余位专家、学者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人口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

论证了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这一观点随着该书的出版发行,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素有东方学耆宿之称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在来信中说:“这是一本高水平的书,对于研究丝绸之路这门世界显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丝绸之路不应以长安为起点,而应以洛阳为起点。我认为这是不刊之论。”台湾逢甲大学教授曾一民先生来信说:“该书纠正了一般以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说法,对研究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教学也很有帮助”。厦门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北京教育学院的历史学系在来信中称,把该书作为教学必备参考书推荐给广大师生,受到了普遍欢迎。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丝绸之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贾学谦来信认为:“在一定时期,洛阳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无疑的。”并建议“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可以开展许多有关丝绸之路的活动,如可能的话,在洛阳举办第二届丝绸之路节或是其他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表示愿意与我们合作,联合发起。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俄罗斯等国的学者对丝绸之路起点洛阳说也表示肯定和赞赏。在该书出版后的短短几个月中,收到海外信函100多件,点评、书评文章40余篇,着实在全国史学界掀起了洛阳与丝绸之路研究、评介的一个小热潮。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新闻出版报、文摘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地方志、文史知识、先秦史研究动态、北朝研究、海交史研究、史学月刊、河南社会科学、中州今古等刊物以及本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优质参考)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瞭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 广州:史上唯一逾二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寺)、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光学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基地之一,有宋代羊城八景“光孝菩提”。位于下九路的西来初地、是印度名僧达摩首登广州的地方,建有西来庵,是今华林寺的前身。南海神庙,是古代扬帆出海前要祭拜的海神庙,历代皇帝都派人前来祭海,留有许多御碑。建于唐代的怀圣寺与光塔是古代阿拉伯人来广州经商的重要遗址,在唐宋时期这里曾居住过12万阿拉伯人,是盛极一时的“蕃坊”所在地。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六榕寺与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海幢寺、荔枝湾、长洲岛竹岗外国人公墓、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等,文化遗产之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港无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世界上亦属罕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大陆的东部和南部都面临大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很早就从事航海活动,不断探索海外未知的世界。由于中国人和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起一条联结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众所周知,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是世界上各国人民喜爱的商品。古代东西方的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都以丝绸命名,说明中国在东西方交往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相应,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海港,有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其中泉州港曾以“刺桐”一名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商人所熟知,它的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南朝陈文帝( 560 一 565 年)时,来华天竺(印度)僧人真谛“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因众人邀请,暂时停留。不久,“发自梁安,泛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又为当地僧人、官员所阻,未能返国、不久病死(《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传》 )。梁安就是泉州,可知当时此处已有海舶可以出海西行。到了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一个

方面。另一方面,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这一转变,推动了沿海不少港口的发展,泉州便是最突出的一处。而唐朝末年广州为黄巢队伍攻占造成的巨大破坏,更为泉州港的兴起提供了际遇。唐代后期诗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前两句说的是泉州居民中有外国人,后两句指出当地有外国朝贡者频繁进出,这些朝贡者大多就是商人。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到了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相当可观,“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宋史·杜纯传》)熙宁五年( 1072 年),宋神宗下诏说:“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剙法讲求。”(《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司”指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海船出海贸易并须经市舶司批准,回来要向市舶司纳税。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都设立市舶司。宋神宗要求研究泉州设置市舶司问题,说明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已居重要地位。但是,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则在哲宗元祐二年 ( 1087 年)。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泉州进入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的行列。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赶上广州。“况今闽、粤,莫盛于泉州。”(《舆地纪胜》卷 130 《福建路·泉州府》)

《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从这里出发 ——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2020年04月07日 书稿在思想性及科学价值方面,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观点。“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强化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通过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代表性文物,挖掘、宣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客观、实际的文化普及。并且,在对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介绍的同时,也是对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读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情怀。 本书在对具体文物及背景内容的介绍中,力求科学严谨,通过反复核实文献资料、考实内容,以期提供最为精确的信息。如,关于多友鼎的铭文字数就有四种说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作者和责编先后查阅了十余篇文献,对照了高清的拓片,反复核对才最终呈现于书中。引文所涉及的古籍,以及文章参考的文献也都逐一进行了核对。内容观点中存在当前研究分歧的,本书从中立的角度进行罗列阐述,避免主观认识的断定。 目前,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直观地展示丝绸之路融会贯通所带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生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在同类书籍中较为少见。另外,本书结合MPR和二维码链接微网站技术,对依据书稿内容特别制作的音视频进行展示的形式,符合国家提倡融合发展研发的复合出版物的需要。读者在进行传统纸媒阅读的同时,可以聆听并观赏内容丰富的音视频资源。这在以往文博类图书的阅读体验中是首创的。 本书稿结合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主次清晰、说理充分、论据可靠、结论客观、叙述连贯、语言简洁、体例统一、质量较高,达到发稿要求。结合当前的政治环境、社会影响和出版市场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本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将有不错的收益。 2.稿件加工具体处理意见 稿件的审读加工工作与编写工作同步进行,责编全程跟进各个章节的写作过程,按照章节分工与具体作者讨论内容设置,及时调整章节间的关系,反复与作者磨合讨论,完善稿件内容。基本每个章节就内容结构的反复修改次数都不低于5次。其间关于具体细节问题的讨论,通过电话、QQ、微信等各种方式随时进行。 对稿件审读、整理之前,责编对书稿中各件文物的具体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补课。审读过程中,责编对稿件全面、仔细通读,查阅资料,参考相关文献、图书、电视纪录片,在对具体文物的内容亮点深入挖掘的同时,对文字全面梳理、统一体例,查证资料、文献,核对引文、注释,避免主观模棱两可的认识,以求传递客观、严谨的内容信息。 本书稿定位为普及性的文博读物,编写时要求尽量减少专业用语的使用。但有些专业用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时,需随文加括号注释。组稿时要求作者对引文进行脚注,标明参考文献,目的是提升作者写作时的严谨性,以保证内容、观点引用有出处,也方便编辑加工核对。成书时欲将文中需要注释部分,都做随文加括号注释处理,以方便读者阅读。参考文献在每章章后统一编放。 稿件中多处有引用古文资料,其中涉及异体字。经过与专业审读老师的研究讨论,认为本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读者对象主要为青少年,故对文献中的异体字做正体化处理,以降低阅读难度。 审稿加工过程中,各章节具体问题已及时与作者沟通得到处理。关于语言文字、具体知识点方面的加工、修改都在往返稿件中详细标注。需作者核实确认的专业知识质疑处也在文中进行标注,作者已逐一做对应处理。关于内容、结构,章节间的关联等,以及建议作者调整写作内容的具体处理意见记录如下: 第一章长安——从这里出发 该章统领全书,讲述古丝绸之路的来由和意义,引入其起点处长安的悠久文化历史,并说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 (1)开篇第一段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后,按照书稿整体内容设置,应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重要性进行介绍。以此呼应题目“从这里出发”的“这里”,从而引出下文。而作者写作中关于长安介绍的相关内容却放置在本章最后的“再从这里出发”部分。责编根据内容设置需要对此进行了调整。 (2)“丝绸之路得名”部分,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得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丝绸之路不仅仅包含陆路部分。建议加上关 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鉴于本书主要描述对象为陆路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仅需简要介绍,保证概念的完整即可。具体文字添加见稿样,作者确认定稿。 (3)文中提及很多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名,作者按组稿要求在脚注中做了详细解释。为阅读方便起见,统一调整至文中加括号注释。括号注释内容,责编根据文章描述的需要进行简要概括,只突出与内容主题相关的介绍,如指明今地理位置,及其国的代表及特征。 (4)文中多处提及“北首岭”“姜寨”“半坡”等文明发源地,建议在首次出现处之后加中括号注释,简要介绍其地理位置,方便读者阅读。 (5)最后一部分“再从这里出发”,描述“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篇幅过大,内容过多,责编在稿件中进行调整与删减,由作者确认后定稿。 第二章吉金铭战功——多友鼎 对多友鼎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的介绍是本章写作的重要部分。作者对内容资料的储备丰富,写作过程顺利。 怎样体现本章的内容与丝绸之路相关联,是本章写作的难点。作者与责编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最终确定,从多友鼎所记录的这场战争中的猃狁部族的聚居地处于丝绸之路的沿线这一点来入手。通过对丝绸之路正式开拓前,早期的民族间交流、互往进行描写,以体现丝绸之路形成的悠久历史。作者按照“猃狁入寇西北告急来”和“由点至线丝路初始”两方面完成了写作。 按照责编建议,作者又增加了对“鼎”这种器物的相关介绍,使读者对鼎的由来有基本认识。另外,责编核对引文过程中,发现稿件中的引文与引用文献内容存在偏差,如多友鼎铭文的解释等,具体质疑在稿件中进行了详细标注。作者经过反复查证文献,核对高清铭文拓片后,准确地进行了表述后定稿。 第三章汉代皇权的象征——皇后之玺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泉州市辖区内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德化县等县(市、区),大体可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和城市建设史迹。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5至8月多东南风,7至9月为台风季节,9月至翌年4月多东北风,适宜于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航行。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 考察团抵达泉州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 考察团考察九日山 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全长达427公里,海床多为花岗岩结构,海湾多,水域宽,航道深,有利于大型船舶泊碇避风。 历史上,泉州先民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宜海条件,在沿海地带长期进行造港运动,形成了“四湾”(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及两江(晋江、洛阳江)范围内由众多码头构成的集群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东方大港。现存的万寿塔、六胜塔等古航标塔,以及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古码头,即是泉州古港重要的历史证物。 与频繁的海事活动相联系,泉州的海神信仰也极为丰富。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古代泉州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军政长官在当地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国家祭典,祈求风信以利航海而留下的珍贵的石刻记录。而真武庙、天后宫,以及江口码头一带的诸多海神庙,则分别建在码头附近,也是古代泉州地方官员和民众祭祀海神的重要场所。

阿拉伯客人参拜先贤墓 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 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发达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会生产长期围绕海外贸易来进行。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生产遍布邑内,并出现了许多专门生产外销陶瓷的著名瓷窑,产品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商贸易的大宗产品。其中,在瓷都德化和晋江磁灶窑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现存的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堪称泉州古代外销瓷窑的代表。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泉州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也使泉州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交融。在泉州,中国固有的道教,以及“中国化”佛教,与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其它世界性的宗教长期共存、相和相安,形成了中西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熔于一炉的奇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的宝库”。现存的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圣墓、清净寺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无不体现了世界多种宗教文化在古代泉州盛行与并存、发展与交流的历史轨迹。 摩尼教寺——草庵摩尼光佛石像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_^…………………………………………………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9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解读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图”的解读 河北/姚益红 汉朝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朝代,两朝的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交通都比较发达,主要路线都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第45页的汉朝“丝绸之路”图和第89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比较,我们会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两朝图中路线经过的国家有许多一样的地区,但当时的名称却有很大的区别。如印度在汉朝时被称为“身毒”,唐朝则叫“天竺”;伊朗在汉朝时叫“安息”,唐朝时称为“波斯”;阿拉伯地区在汉朝时称为“条支”,在唐朝时则称“大食”;汉朝图中的“大秦”是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唐朝图中的“拂菻”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也是原来的古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之一。 第二,从两朝图中路线可得出结论: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唐朝则水陆并举。 第三,从图中观察,两朝最远到达的地点明显不同。从陆路看,汉朝从长安往西最远可达欧洲的大秦,唐朝从长安不仅可往西走,还可往东走:往西最远可达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往东可达现在的朝鲜。从水路看,汉朝海上丝绸之

路从广东沿海出发,往西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从广州出发往西可达波斯湾地区,从登州、扬州出发,往东可达现在的韩国、日本。 从图中所反映的信息以及我们所学的知识,还可进行以下推测: 第一,从交往方式看,汉朝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唐朝则是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 第二,从进行贸易的物品看,汉代对外贸易中以丝和纺织品为主,唐朝除此之外,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大为增加。 第三,从影响上看,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朝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收各国经济文化的成果以促进唐朝的繁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汉唐在对外交往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之所以各有特点,主要是由于两朝所处的历史朝代不同,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判断题】后期隋唐使正逢隋唐帝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和谐安定之时出发,出使的目的主要是输出本国先进的文明制度。()答案:× 海上的王国:张保皋的贸易世界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和域外进行交流,相互交换吸收优秀成果,才能促进本国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为例,对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 0 引言 丝绸之路有陆、海二道,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广东的广州、福建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它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元,衰弱于明清,它与陆地“丝绸之路”南北呼应,相互补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1 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原因 1.1 海岸线绵长,自然条件优越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海岸线绵延曲折,长达3000Km,位居全国第二,而海岸线的曲率则占第一,因此天然港湾较多,有120余个。不但海阔水深,可当做优良的港址,而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进行海外贸易。泉州北连莆田、福州,南接厦门,东隔宝岛,泉州港位于泉州市东南部,古代名为“刺桐港”,已有1500多年历史,该地气候适宜,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温适合,年平均气温20.5℃;水文条件优越。在历史上,泉州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享誉世界,联合国认定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2 泉州经济繁荣发达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先秦以闽越族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闽越地区,闽越人对造舟航海非常擅长。秦始皇立闽中郡,至汉朝,闽越人开始向汉族迁移,同时北方人口南下,促进了汉族和闽越族的经济交流,但显然闽越族经济较为落后。西晋时期,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爆发,受其影响,北方许多阶层的人都先后来到福建,生产方法和技术工具也随着劳动人民涌入,为闽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海外贸易逐渐繁荣,宋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 1.3 人口数量增多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唐朝初年到天宝年间,这段时期,福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更多的人口迁往福建,泉州和福州当时的人次分别达到约61000人、76000人,与唐初相比,此时两地总人数超过了初年的整个福建省。随着人口的增多,各项生产活动先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好的发展,泉州已有农业灌溉之事。唐朝贞观年间,泉州凭借自然优势凿塘灌溉、大兴水利,农田灌溉面积达千余顷。之后,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耕地规模逐步扩大,平原和山区均得到开发。茶叶及种桑日益流行,为开辟丝绸之路提供了各种商品。另外,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更新,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产生了许多外销商品,以宋元时期瓷器为例,福建当时窑址众多,如惠安、浦城、晋江、松溪、同安等。而丝织业更为发达,泉州尤甚,生产的丝绸绢纻销往世界,是海上丝绸贸易的重要部分。 1.4 航海术和造船术较为发达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航海术和造船术的进步则直接推动了海上贸易。早在春秋时期,此地的闽越人就比较擅长造舟航海,有文字如此记录“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到南北朝时期,远洋木船已经出现,可驶向南洋、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亚、中亚、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主港起点是泉州,广州,宁波。其中,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又代之而兴起。到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 1.南海航线 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Kancipuram)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2、东海航线 东海起航线最早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附件列表:

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8795744.html, 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 作者:徐鞠 来源:《椰城》2008年第07期 公元10世纪中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但是,宋朝的中央政府对北方的辽和西北的西夏所占土地和威胁,还无力收复和解除,只是采取边境驻兵防御的消极办法。此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京师开封驻扎重兵。凡此,都耗费巨额国库开支。北宋时期如此,南宋时期,偏安江南,与金对阵,财政收入少于北宋,而军费支出又大,为了开拓财源,便利用地理优势,继承以往传统,发展海外贸易,征收舶税。 当时,指南针的应用,使航海技术进一步提高。按宋朱彧《萍州可谈》的记载,广州在北宋及其以前,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宋代的远洋造船技术也达到新的水平,广州是三大造船中心之一(另二处为浙江明州和福建泉州)。“海商之舰,大小不等。”中国海舶,一般“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还有更大的,据《梦粱录》(南宋·吴自牧撰)记载:“大者可达五千斛,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船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罗盘针、转轴、避水舱、桅、舵、锚等装置。今天,在福建泉州,我们可以见到宋代海舶的实物,那就是1974年夏天,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一艘宋代沉船。这艘船是在海滩4米深处被发现而掘出来的。经过量算,船长24.2米,残宽9.15米。复原后长为34米,宽11米。船形扁而阔,底尖。有被横板分隔的13个“水密舱”,第一与第六两水密舱,各有桅杆座,推测桅杆上悬张3桅或多桅。舟尾尾舵的舵杆孔,直径为38厘米。这是一条远洋木帆船。载重量推算在200吨以上,有人估计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一支700头驼队的载运量。这艘出土的宋代沉船中,还遗有50多件宋代烧制成的瓷器、香料木2350多公斤。这是当时中外贸易商品的实物证明。 “中国大舶”驰骋“海上丝绸之路”上,“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中国大舶”这一盛誉,是蕃商对中国船的称道(周去非:《岭外代答》)。 南宋孝宗元年进士周去非在他著的《岭外代答》一书中,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西段南海西南、印度洋航线及诸国,有较详细的述记: “诸蕃国大抵海为界限,各为方隅而立国。国有物宜,各从都会以阜通。正南诸国,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之勃淋邦港)其都会也。东南诸国,阇婆(今印尼爪哇)其都会也。西南诸国,浩乎不可穷,近则占城、真腊、洼里诸国之都会。远则大秦,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又甚远则麻离拔国(今印度半岛西南),为大食(阿拉伯)诸国之都会。又其外则木兰皮国,为极西诸国之都会。……于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细兰(今孟加拉湾),细兰海中,有一大洲,名细兰国(今斯里兰卡)。渡之而西,复有诸国。其南为故临国(印度半岛西南),其北为大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魅力泉州开元寺、海丝古都蟳埔渔村、海角有个五店市美食二天【行程特色】: 特色美食:醋肉、土笋冻、海蛎煎、东街肉粽、西街面线糊等令人回味! 探访泉州千年古村-【蟳埔渔村】,观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早上于指定地点集中乘车前往泉州(车程约4.5H);抵达后享用午餐,餐后参观中国大陆唯一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游览时间约1H),博物馆二楼的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随后车赴福建省最大的寺庙——【开元寺】(游览时间约1H),始建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院内大雄宝殿佛像庄重,殿内”百柱”、飞天叹为观止、甘露戒坛24尊飞天乐伎栩栩如生,东西塔巍峨壮观、印度石柱雕刻得精美绝伦、千年桑树,聆听一段“桑开白莲”神奇故事。晚餐前往【西街】自行享用当地特色美食(费用自理):醋肉、土笋冻、海蛎煎、东街肉粽、西街面线糊、地瓜粉团等等......适时集中后入住酒店! 第二天:泉州—潮汕(含早餐,午餐自理) 早餐后前往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游览时间约40分钟),洛阳桥原名万安桥,

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 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后乘车前往【泉州南少林】(游览约1H),又名镇国东禅寺,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在遗址上复建的少林寺。南少林寺是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继而游览【蟳埔渔村】(游览约0.8H)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蟳埔女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随后前往前往2015央视元宵分会场之一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游览约1H,午餐于五店市美食街自理)这里是“闽南红砖古厝博物馆”“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五店市保留了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的闽南特色建筑,最是那如林的典型红砖大厝,成为青阳山下难以忘怀的印记。适时集中乘车返汕,结束愉快 行程! 一、【团费报价】: 1、费用已含:组团社代订旅游观光汽车费用,住宿费,餐费,导游服务费,景点首道门票费、旅游帽子。 2、费用未含:团费不含旅游意外保险(建议购买),合同未约定由组团社支付的费用(包括行程以外非合同 约定活动项目所需的费用、自由活动期间发生的费用等),行程中发生的客人个人费用(包括 住宿期间的洗衣、电话、酒水饮料费、个人伤病医疗费等)及小费等。 二、【行程标准】 1.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根据团队人数安排17座至53座空调旅游车(保证每人一正座)。 2.门票:含行程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不含景区内第二道门票及各路观光车电瓶车费用。 3.住宿:住泉州经济型酒店(参考:尚客优快捷酒店、99优选酒店),行程所列酒店如因节假日房间爆满等特 殊原因无法安排,以我社出发前给予的行程接待酒店为准,若出现单男单女情况下须自行补足房差:补60元/人,退房差40元/人。 4.用餐:含餐1正1早(酒店含早,个别酒店因不配备餐厅可能会安排酒店外用早餐);正餐餐标300元/围/ 正,根据团队人数安排9-12人一桌,因口味和用餐环境的差异性,游客应有心理准备。 5.导游服务费800元/团 6.儿童:指1.2米以下小孩,此收费提供车位,含半价餐费,不占酒店床位,不含门票费,产生门票自理。 7.长者优惠说明:此团为特惠活动团队,不再退任何优惠! 8.费用不包括:此行程为我司综合包价产品,若持学生证、军官证等有效证件享受门票优惠的,我司只退协 议门票差价 9.购物安排:纯玩团,无安排购物。 三、【特别约定】: 1、通知事宜,导游会于出团前一天晚上18:00—22:00与客人核对集合时间地点;若22:00以后仍未接到 导游电话,请游客速与旅行社联系;出团当天请务必准时抵达集中地点。 2、组团社已经按照国家规定购买了组团社责任保险。 3、组团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行程景点游览的前提下,对景点的游览顺序作合理的调整。 4、行程中如有因路上塞车、车辆出现故障、客人自身原因等客观原因导致无法使用的正餐,无法游览的景点, 由导游根据实际情况将未产生的费用现退给客人。 5、车辆座位安排以老幼妇孺、晕车者优先安排前座,以导游座位表安排为准,敬请配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