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第二十课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需要掌握教材中所举的例子。

例:

下列句中,不属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的一句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

C.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D.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一、婉曲

中国古代社会重礼仪,讲修身,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说话不便、不宜或愿过于直白,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己意。

二、互文

互文,又叫“互辞”“互言”,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

三、变文

变文,是指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

四、连类而及

连类而及:也省称为“连及”,清代俞樾称为两事连类而并称例(见《古书疑义举例》卷一之七),是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行文取用一事物时,将另一事物也连带提出,连带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达作用,这种辞例,就称为连类而及。

五、用曲

所谓典故,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内在涵义的典例故实。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

一字误为二字例

《礼记?缁衣》篇:“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惠氏栋《九经古义》谓:“孙心”当作“愻”。《说文》:“愻,顺也。《书》云:‘五品不愻’”今文《尚书》作“训”,古文《上书》作“愻”,今孔氏本作“孙”,卫包又改作“逊”,古字亡矣,《缁衣》犹存古字耳。

1.《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古书校读的名著,作者为清代俞樾。

2.《礼记?缁衣》这里为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本。《缁衣》为第三十三篇。

3.信:诚信。倍:背叛。

4.莅:临,到,后作“莅”。

6.当作:校勘学术语,用来指出文献中误字的正字。

7.书:《尚书》。

《尚书?多方》篇:“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按:枚氏因“大介”连文,而以“大大赐汝”释之,不词甚矣。《说文?大部》“大也。从大,介声。读若盖。”凡经传训大之介,皆其叚字也。此经疑用本字。其文曰:“我有周惟其赉尔。”“赉”,即“大赉”也。后人罕见“”字,遂误分为“大介”二字。

《国语?晋语》:“吾观晋公子,贤人也。其从者,皆国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晋国。”按:僖二十三年《左转》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疑此文“一人”二字乃“夫”字之误。“以相”绝句,即《左传》所谓“若以相”也。“夫必得晋

国”绝句,即《左传》所谓“夫子必反其国”也。“夫”者指目其人之辞,说详襄二十三年《左传正义》。今误作“一人”二字,义不可通矣。

2.犹:副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既成事实的持续,可译作“还”。古字:古本文字,即反映版本原貌的文字。

3.有:词头,用于名词前,无实义,可不译。赉:赐予。

4.连文:指两字相连成义的情况。

5.不词:不成词义,也就是平时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没有这种说法。

7.介,本义为身披铠甲的人,由这个意义可引申出疆界等义,但不能引申出大义,。

11.皆足以相国:都可以成为国相。

1.绝句:就是句子在这里点断。《国语》的“以相”就相当于《左传》所说“若以相”,因此,句读的时候,要在“相”字后断句。

2.《国语》的“夫必得晋国”就相当于《左传》所说的“夫子必反其国”,因此,要在

“夫必得其国”这里断句。

3.“夫”者指目其人之辞:“夫”是用来指称特定人的词。

4.今误作“一人”二字,义不可通矣:今行本《国语》把“夫”字误拆成“一人”,意思上就读不通了。“夫”字误拆成“一人”,而不是“二人”,当还有脱落致误的原因,“二”字脱落一横,就成“一”字。

二字误为一字例

《礼记?檀弓》篇:“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按:“夫”字衍文也。“二人”两字误合为“夫”字,学者旁识“二人”两字以正其误,而传写误合之,遂成“二夫人”矣。《国语》“夫”字误分为“一人”二字,《檀弓》“二人”字误合为“夫”字,甚矣古书之难读也。

5.《礼记?檀弓》篇是孔子和弟子讨论古代丧葬礼仪等的言行记录。

6.从母:姨母。从母之夫,指的是姨父。

7.衍文:校勘学术语,指典籍传抄过程中误增的字,这里是说“夫”字不当有,是多余的文字。

8.“二人”两字误合为“夫”字:是说由于古书竖排的关系,“二”和“人”上下相连,就容易误合成“夫”字。

9.“学者旁识”句:是说有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知此“夫”字为“二人”误合,就在旁边批注“二人”两字以纠正版本的文字讹误,引起别人的注意。学者,读书的人。旁识,在旁边加批注。识,作标记。

10而传写误合之:传写的人却将批注性文字和误合的“夫”字一起刻入到版本中。

11.甚矣古书之难读也:古书难读是很显然的了。这是倒装句,谓语“甚矣”前置。矣,句尾语气词,这里由于倒装,放到了句中。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大名冠小名例

《荀子?正名》篇曰:“物也者,大共名也;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是正名百物,有共名别名之殊。乃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皆其例也。

《礼记?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王氏引之

曰:“‘蝗虫’皆当为‘虫蝗’。此言‘虫蝗’,犹上言‘虫螟’,后人不知而改为‘蝗虫’,谬矣。”按:上言“虫”而下言“蝗”,上言“虫”而下言“螟”;虫,其大名也;蝗、螟,其小名也。

1.俞氏这几段文字揭示了古人大名冠(加于)小名的行文条例。

2.《荀子?正名》篇是论述名称与实物关系的一篇文章,主张名定而实辨,制名以指实,接触到语言的起源问题,有些观点如“约定俗成”论对今人影响很大。大共名:相当于今天说的总称。

3.大别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大类概念,也就是表示事物大类的名称。

4.正名百物:为万物制定好的名称。

5.共名:相当于种概念。别名:相当于属概念。

6.“乃古人之文”句:古人行文有把表示事物大类的名称放到表示事物小类的名称前,以成一个组合单位的情况。

7.“如《礼记》言‘鱼鲔’”句:例如《礼记》中的“鱼鲔”,其中的“鱼”是表示大类的名称,“鲔”是表示小类的名称。

11.皆其例也:都是大名冠小名的例子。其,指示代词,指大名冠小名。

12.孟夏:指夏季的第一月,古以孟、仲、季表示一个季节三个月的顺序,孟夏则是指农历的四月。行春令:是说到了初夏还出现春季的物侯现象。

13.“蝗虫为灾”与下文“蝗虫为败”意思相同,都是指在当年出现蝗虫肆虐成灾的自然灾害。

14.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

15.王氏引之:即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王氏父子为干嘉学派的领军人物。

16.“蝗虫”皆当为“虫蝗”:是说《礼记?月令》篇中的“蝗虫”都应该是“虫蝗”。当为,校勘术语,专用于纠正版本文字错讹现象。

1.“此言‘虫蝗’”句:大意是说,上文讲“虫螟”,是大名冠于小名之例,这是古人行文的正常格式,而这里改变了这种格式变成了“蝗虫”,则是今人行文的正常格式。今行本“蝗虫”是后来的人不知古人有大名冠小名的行文格式而乱改的。这种改动是错误的。

2.按:这是训释用语,表示下面的话是俞樾的分析。

4.“虫,其大名也”句:虫是表示物体大类的名称,蝗、螟是表示物体小类的名称。

《中孚》传曰:“乘木舟虚也。”按《正义》引郑《注》曰:“空大木为之曰虚,总名皆曰舟。”然则舟、虚并言,舟其大名,虚其小名也。王注曰:“乘木于用舟之虚。”此说殊不了,辅嗣徒习清言,未达古义也。

5.《中孚》:《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传:指《彖》传。

6.乘木舟虚也:这是《彖》传解释《中孚》卦辞“利涉大川”的一句话。

7.《正义》:指唐代孔颖达等奉召撰定的《周易正义》。

8.空大木为之曰虚:挖空整棵大树做成的船就叫虚。空,动词,挖空。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船。

9.“然则舟、虚并言”句:这样的话,那么舟虚一起出现,舟是表示大类的名称,虚是表示小类的名称。

10.王:指王弼(226年-249年),三国时魏国玄学家,字辅嗣。着有《周易注》《周易略例》等。

11.用:介词,相当于“以”。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殊:程度副词,很。了:明了。

13.徒:范围副词,祇。清言:玄言。达:到达,这里指明了。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特殊的表达方式

特殊的表达方式 扬中市八桥中心幼儿园庄金红 有一篇文章叫《呼唤爱》,文章的大体意思是父母、教师的关爱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一样,是孩子心灵成长必需的养分。当必要的养分缺乏时,处于本能,孩子会开始呼唤、寻找。在这期间,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很乖巧,期待得到你的关注以及肯定。但如果成人没有感觉到这种爱的呼唤,孩子就会尝试其他方法,比如捣乱、不听话。此时如果成人只是一味的训斥、说教,孩子呼唤爱的声音得不到回应,那么孩子便会变本加厉地进行捣乱。如果成人能读懂孩子的心声,积极地给予爱的回应,孩子就会更加积极向上。像这样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特殊的表达方式。 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小明,他是一个活泼好动、调皮的小男孩,经常惹老师生气。不是把自己弄得满身是水。就是在做游戏时欺负小朋友……现在想来那正是他呼唤爱的表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以后再小明出现捣乱行为时,我不在训斥他,而是经常和他聊天,做游戏,满足他的内心需要。当他有进步时,我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老师很喜欢他,每天都在关心他,渐渐地,他有了很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小朋友-小翔,他喜欢欺负小朋友,有时候还会和老师说谎,他妈妈为他出现的这种情况也表示很着急。他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他是在向老师发出爱的呼唤,他希望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但是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正面的接收到他发出的信息,一味的指责批评他,导致了他变本加厉的进行捣乱。当我明白了着一道理后,在他再捣乱、欺负小朋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的批评他,而是经常找他聊天,经常鼓励他,在他进步时,我会及时的表扬他,还经常让他当班长、组长之类的,他也很乐意的接受老师的安排给他的任务。在做小任务的时候,他的表现很认真。 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体验生活,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幼儿园的一日的十六个环节就需要我们用心感受并积极回应,让孩子在关爱中健康快乐成长。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 1、类型 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 2、术语 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混言,析言;当作当为 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成就;相生:互相依存 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 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和声;声:单音和:和协 5、处无为之事:行……之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6、万物作焉而不辞:兴起;不干预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而获取 8、三十辐共一毂:车的辐条;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 9、埏埴以为器:以土和泥,揉和;黏土;用水和黏土 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子 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利 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规律;把弦安在弓上 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高 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减少 15、损不足以奉有馀:供养 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人 1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 18、小国寡民:使动,使小,使寡 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通“百”,百倍;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古代汉语—古书的读音

一、通假字一般讀本字的音 《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剝”,通“攴”。 《易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信,通“伸”。 麋,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通“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状,而无须麋。”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通“慧”。《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馈”(馈),即赠的意思,《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由,本义为“从”,《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通“犹”,《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曾,本义为乃(副词),《论语·先进》:“曾由与求之问。”通“增”,《孟子·告子下》:“曾益其所不能。”通“层”。《楚辞·招魂》:“曾台累榭。” 辩,本义为巧言(依《说文》则本义为治),《礼记·王制》:“言伪而辩。”通“辨”,《墨子·非攻》:“则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庄子·秋水》:“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孟子·告子上》:“万锺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朱熹集注本“辩”作“辨”)。 輮,本义为车纲(车轮的外匡)。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或伸直。[rǒu],《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具,本义为具办,《说文》:“具,共置也。”通“俱”,《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舟,本义是船。通“周”,《诗经·大雅·公刘》:“何以舟之?” 时,本义是一年四季的季,《说文》:“时,四时也。”通“是”,《诗经·周颂·嘻嘻》:“率时农夫,播厥百穀。” 二、古字讀今字的音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説,後來寫作“悅”。 《論語·憲問》:“知者不惑。” 知,後來寫作“智”。 《左傳·隱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後來寫作“避”。

汉语特殊表达方式的翻译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收稿日期:2012—12—15 作者简介:涂文莉(1971—),女,湖北武汉人。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级翻译,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特殊表达方式的翻译 涂文莉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汉语与日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此外,汉日语言中还存在着词汇涵盖范围不对应的现象,本文就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一+量词”的翻译以及词汇含义不对应的典型代表“让”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一+量词”;“让”;翻译;表达方式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44—02 汉日两种语言中有许多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及大 量含义不对应的现象。有的日语含义比汉语广泛,如「どうも」,有的汉语含义比日语广泛,如“怕”的含义有害怕,担心,估计等,可以分别对应日语「恐れる」「心配する」「おそらく」等。这里就汉语“一+量词”的翻译,以及一个汉语词汇对应多种日语表达方式的典型代表“让”的翻译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一+量词”的翻译(一)汉语“一+量词”表达方式中的数词在句中不是说明和强调数量,而只是表示单数的意思时,译成日语时通常省略不译。 1.从这条路向前走五分钟左右,有一条大河。/この道を5分ぐらい行くと、大きな川があります。2.一个身穿美丽和服的少女,由穿着华丽和服的母亲领着,正在走廊等候。/廊下に美しい和服を 着た少女が、きれいに和服を着た母親に連れられて控えていた。 (二)“一+量词”的数词表示强调时,必须翻译 出来。 1.在一片悲观气氛之中,出现了一个人,他主张一定要坚持下去。/悲観ムードの中で、ぜひ頑張って行きたいと主張する男が一人現れた。 2.我总觉得案子背后有一个谜一般的女人。/事件の裏には謎めいた女が一人いるような気がしてならない。 (三)“一+量词”修饰动词时,有时要译成拟态词。 1.一头栽倒在床上。/バッタリとベットに倒れる。 2.一下子捏住喉咙。/ギュウッと咽喉を締める。 3.汗水一滴一滴地掉下。/汗がタラタラ落ちた。 4.一跳一跳地疼。/ズキンズキンと痛む。二、“让”的翻译汉语“让”的含义十分广泛,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翻译。下面总结常见的翻译方法。 (一)下面三种情况可以直接用句中的动词翻译 1.“让”表示把有利的条件给他人,或把所有权、使用权给他人,或腾出空间等意思。(1)上次下棋,我让过你两个马。 この前君と将棋をさした時に「馬」を二枚おろしてあげた。 (2)你能不能把这间屋子让给我。 この部屋を私に譲ってもらえませんか。2.“让”字译成日语动词时,这个动词本身就带有使役的含义,可以直接用该动词翻译。 (1)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窓を開けて空気を通す。 4 41

(完整版)古代汉语注解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传 笺 正义 集解体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 三、填空题 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 的《毛诗故训传》,东汉 的《毛诗笺》,唐 的《毛诗音义》,唐 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 ,也叫 。 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四、选择题 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 ) A.《淮南子注》 B.《孟子集注》

C.《楚辞章句》 D.《广雅疏证》 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A.何晏B.孔颖达 C.郑玄 D.杜预 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章句体 C.义疏体 D.集解体对的 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义疏体 C.集解体 D.音义体 五、问答题 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 2.阅读《诗经·魏风·硕鼠》一诗的注疏,回答问题:利用注文解释“硕鼠”、“贯”、“女”、“顾”、“适”的意思,并指出是谁的解释。

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一、古今字的读音 1、从语音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例如:“止——趾,要——腰,采——採,匡——筐,然——燃、皃——貌、竟——境、坐——座、反——返、面——偭、顷——倾、取——娶、昏——婚、具——俱、辟——避、舆——歟、象——像、辰——晨、舍——捨、戚——慼、涂——塗”等等。这些字在现代没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都可用这些古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因此他们不存在特殊读音问题。 2、但是另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他们的现代读音却不相同,例如:“共——供、岂——恺、隶——逮、它——蛇、责——债、莫——暮、暴——曝、两——辆、立——位、贾——價、来——徕、弟——悌、知——智、北——背、被——披、道——導、说——悦、卒——猝、详——佯、女——汝、罷——疲、信——伸、冯——慿、干——岸”等等。这些字在现代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 a少数使用该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如: 《说文解字》“它”字下:“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里的“来”的今字为“徕”。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这里“干”的今字为“岸”。 b大多数则使用该古字的今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如: 《左传僖公四 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诗经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舆,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战国策燕策》:“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这两种不同的处理 方法,在何种情况下取何种,完全是根据人们的upgrade and expansion, whol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guideline followed following principles: Advanced: full referen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dvanced, and mature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means, Project design, technical product leader, mature products as possible on the main equipment selection, technical lead and aligned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of general-purpose, standard equipment. Systematization: strictly follow the view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lways been to practice engineering integrity, hierarchy, and adaptability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onstructive purposes. Maximize the business integration, functional integration and avoid different products, different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of piecing together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ystem. Openness and standardization: hardware device selec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well-known products,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 standard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TU-t international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SO standards of design, core systems and devices,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armonization of standards, ensure system scal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system. Practicality: ensure high availability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with high reliability and flexibility both; first to ensure stabl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using redundancy design of key components of the key

五种常见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记叙,说明,议论也是文学的三大文体。今天,语文网小编通过以下的分享——五种常见表达方式,希望能让大家对语文知识的概念更加清晰,运用起来更加自如! 五种常见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常见表达方式有哪些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示例2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1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示例2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古籍中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

古籍中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拼音注音) (一)古代人名 南宫适(ku?):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南宫,名适(音ku?),又名 韬,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 樊于期(fánwújī):樊于期,战国时秦将,后逃至燕国,自刭 而死。荆轲函其首献秦王,欲乘机行刺。 冒顿(m?dú):汉代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后弑父自立。 禽滑厘:“滑”读gǔ(骨),“厘”音lí(厘),又作禽滑 黎、禽。 妲dá己:古人名,商纣王的妃子,易误读“旦(dán)己”,应读作“达(dá)己”。 皋陶.(yáo):传说中的人物,尧舜禹时期东夷族首领。 夏元且:“且”读jū(疽),秦始皇的随从医官。 郦食其(lìyìjī):秦汉之际策士。 阏氏(yān zhī):汉时匈奴王后称号。 吐谷(yù)浑:我国古代的民族名,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 万俟卨(mò qí Xiè):万俟为复姓,万俟卨为南宋时受秦桧指使,诬陷谋害岳飞的奸臣。 史籀(shǐzh?u):史籀为周宣王太史,曾做大篆十五篇,故后世称大篆为籀文。

毌丘俭(Guànqiū Jiǎn):毌丘古为复姓,后分为毌姓、丘姓和 俭姓。毌丘俭,三国时人。 伍员(wǔyún):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为报家仇投奔 吴王阖闾。 李阳冰(lǐyángníng):冰即凝之古字。李阳冰,唐代著名词章 篆书家。 金日磾(jīnmìdī):汉代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官拜将军。帝喾(dìkù):传说为上古帝王名。 曹大家(cáotàigū):“大”与“太”古为一字,“家”字,古姑字。曹大家,汉代历史学家班彪之女班昭,后嫁曹 世叔为妻。东汉和帝赐号大家,后世遂用大家为女性 尊称。 嫪毐(lāoǎi):嫪毐,战国时秦人,曾为吕不韦舍人。 颛顼(zhuānxū):颛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 仆射(púya):古官名,秦朝到元朝期间的一种官名。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区别

“表达方式”是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有以下5种:1、记叙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 其中,记叙,说明,议论是文学的三大文体。 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功能 5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1)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 一篇文章(article )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第二十课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需要掌握教材中所举的例子。 例: 下列句中,不属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的一句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 C.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D.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一、婉曲 中国古代社会重礼仪,讲修身,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说话不便、不宜或愿过于直白,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己意。 二、互文 互文,又叫“互辞”“互言”,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 三、变文 变文,是指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 四、连类而及 连类而及:也省称为“连及”,清代俞樾称为两事连类而并称例(见《古书疑义举例》卷一之七),是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行文取用一事物时,将另一事物也连带提出,连带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达作用,这种辞例,就称为连类而及。 五、用曲 所谓典故,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内在涵义的典例故实。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 一字误为二字例 《礼记?缁衣》篇:“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惠氏栋《九经古义》谓:“孙心”当作“愻”。《说文》:“愻,顺也。《书》云:‘五品不愻’”今文《尚书》作“训”,古文《上书》作“愻”,今孔氏本作“孙”,卫包又改作“逊”,古字亡矣,《缁衣》犹存古字耳。 1.《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古书校读的名著,作者为清代俞樾。 2.《礼记?缁衣》这里为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本。《缁衣》为第三十三篇。 3.信:诚信。倍:背叛。 4.莅:临,到,后作“莅”。 6.当作:校勘学术语,用来指出文献中误字的正字。 7.书:《尚书》。 《尚书?多方》篇:“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按:枚氏因“大介”连文,而以“大大赐汝”释之,不词甚矣。《说文?大部》“大也。从大,介声。读若盖。”凡经传训大之介,皆其叚字也。此经疑用本字。其文曰:“我有周惟其赉尔。”“赉”,即“大赉”也。后人罕见“”字,遂误分为“大介”二字。 《国语?晋语》:“吾观晋公子,贤人也。其从者,皆国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晋国。”按:僖二十三年《左转》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疑此文“一人”二字乃“夫”字之误。“以相”绝句,即《左传》所谓“若以相”也。“夫必得晋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我国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

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